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澧县大众4s店(直营店)

疯狂的葡萄:阳光玫瑰真的“价格崩盘”了?

曾经两三百元一穗的葡萄,如今变为每斤不到20元的“平价水果”。价格的巨大落差,让称霸“爆款”多年的阳光玫瑰葡萄开始走下“神坛”。

阳光玫瑰具有成为“爆款”水果的一切素质:经得住长途运输、冷库里放得久、货架期长,随着云南产区二季果栽培技术成熟,冬季可以保证阳光玫瑰鲜果供应,国内消费者一年中至少10个月都可以在货架上看到阳光玫瑰鲜果。

但实际上,阳光玫瑰自2016年以来逐渐“祛魅”,从一种稀缺水果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水果。这种身份转换最明显的标识便是不断下降的价格。

“2018年,接近春节时,我曾看到韩国阳光玫瑰在深圳市场出售,每盒三穗,最高零售价接近万元。”李春雨是河北葡萄与葡萄酒学会副秘书长,常年致力于阳光玫瑰在中国的推广,他向记者感慨,如今这样的景象已经难以见到,这得益于国内阳光玫瑰产量的提升。

8月26日,安徽淮北濉溪县刘桥镇一家葡萄产业园,工作人员在物流中心冷库内分拣加工刚采摘的精品阳光玫瑰葡萄。图/中新

在业内看来,价格下降已经不是新闻,而是供需改变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与往年价格缓慢下滑不同,各地阳光玫瑰的价格普遍在今年大幅下调,这也让“阳光玫瑰价格跳水”再一次登上热搜。

阳光玫瑰是近几年国内精品水果走上“网红之路”的典型样本,其背后不仅有疯狂的财富诱惑,也暴露出中国精品水果培育模式的短板。在业内人士看来,真正要关注的不是又一个“爆款”水果价格的陨落,而是我们距离培育出下一个“爆款”水果还有多远?

种植面积“疯长”

“前几年阳光玫瑰价格较高包含不少炒作因素。刚刚开始推广时一些地方的阳光玫瑰甚至无人问津。2015年到2016年间,正是外界认为阳光玫瑰最火爆的时段,我们在南京某个基地种植的阳光玫瑰批发价只有20元/斤,果商向消费者出售的价格也只有每斤三四十元。”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陶建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甚至认为当下阳光玫瑰的售价仍有些高。

一位受访业内人士不是很能理解为何阳光玫瑰价格下滑会成为热点,在他看来,更“悲哀”的局面在国内果蔬市场比比皆是,“北方产区传统的巨峰葡萄售价常年维持在10元3~4斤,富士苹果的价格也一直惨淡,但可能因为惨淡的时间太久,对公众而言已经习以为常。”

而在云南浙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峰的记忆中,今年上半年,阳光玫瑰的价格相比往年并未明显波动。

“今年春节过后,直至6月,除去3月、4月两个月‘空档期’没有阳光玫瑰上市,阳光玫瑰的价格并未明显下降,因为这一时段上市的阳光玫瑰更多来自云南产区,数量有限。”郭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7月中旬以后,“大产区”阳光玫瑰陆续上市,随着供求关系改变价格下降实属正常。

所谓“大产区”,指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南方产区。“7月,‘大产区’促早栽培品种(指利用塑料薄膜等,人为创造葡萄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从而实现提前上市的葡萄品种)便会上市,而8月、9月是一年之中阳光玫瑰价格的最低谷,因为‘大产区’的阳光玫瑰会在这两个月集中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阳光玫瑰价格会在8月、9月“跳水”市场上零售价普遍在每斤15元~35元之间。不过王海波预测,阳光玫瑰的价格在第四季度还会回升,彼时,入市的阳光玫瑰较少,以山东、辽宁产区为主,但两地种植面积均有限,“晚入市”成为两地种植户的优势。

而在8月、9月“大产区”阳光玫瑰集中入市拉低售价的背后,是这一品种2016年以来在国内迅速增长的种植面积。李春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阳光玫瑰产量短期内迅速攀升,价格下滑几乎是必然。

云果产业大脑发布的《2022年中国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约31.21万亩,2016年时仅为10.01万亩。其中云南、湖南、江苏分别以4万亩、3.5万亩和3万亩的种植面积排名前三。

不过31.21万亩的种植面积相比多位受访者的测算,已属“保守”,更多受访者给出的国内阳光玫瑰种植面积为80万亩。“国内阳光玫瑰栽培面积已经突破80万亩,但几年前这一品种刚刚受到公众关注时,栽培面积仅有十几万亩。”李春雨说。

阳光玫瑰种植的火爆程度从树苗价格便可见一斑。“去年的树苗甚至难以买到,最早时每棵只有五六元,去年已经被炒到每棵二三十元,甚至更高。”陶建敏告诉记者。

阳光玫瑰在国内产区的分布之广,足见其适应性之强。通常情况下,一些葡萄品种在南方可能因光照不强,无法开花。一些品种则在北方可能因冬季温度过低,无法安全越冬,或是在降水较多地区,存在较高裂果、烂果风险。

但有阳光玫瑰种植户向记者感慨,阳光玫瑰适应性太强,是非常少见的南北方都能安全种植的品种,既能在北方干燥地区种植,也能适应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因此在国内的种植面积容易“泛滥”。

谈及阳光玫瑰的种植条件,李春雨表示,一般情况下,决定葡萄品质的因素有两个,直射光照射量越充足,土壤透气性越强,产出的果实品质就越占优势。“具体到阳光玫瑰,它是中熟略偏晚的品种,要保证果实与树体有充足发育时间,要求无霜期要长。如在新疆博斯腾湖地区,虽然也种植有阳光玫瑰,而且果实品质尚可。但当地阳光玫瑰采摘完一般接近10月初,而当地初雪一般在10月上旬,因此果树每年都是在没有完成养分回流时埋土防寒,业内往往认为这样的产区不可持续。”

除去因适应性强导致种植面积容易“泛滥”,阳光玫瑰也很容易“高产”。

“我们经常说‘桃三李四’,也就是桃树、李树一般种植3年、4年后才会进入丰产期,但是葡萄从建园到丰产期间隔很短,种植后如果第一年幼苗管理得当,第二年就会有不错的产量。导致阳光玫瑰产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攀升。”李春雨说。

前述阳光玫瑰种植户表示,对于一些葡萄品种,种植户往往会自觉控产,因为一旦产量过高可能导致果实“不上色”,或是裂果、烂果。但阳光玫瑰是黄绿色品种,不存在上色问题,而且阳光玫瑰裂果、烂果风险小于其他品种,种植户总是不自觉地提高产量。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如今种植技术普及之迅速,过去某个品种进入中国,普及种植技术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但如今信息传播迅速,一些农业科研工作者、种植大户的阳光玫瑰种植经验迅速普及。随着2015年、2016年这一品种为市场所接受,2018年、2019年国内阳光玫瑰种植技术体系便基本成型,到2020年、2021年种植户便普遍掌握。”这位种植户说。

王海波估计,阳光玫瑰扩种进程会放缓,今年树苗的价格可能不到10元/棵。

“不只阳光玫瑰经历过这样的价格波动,其他品种在刚刚获得市场认可后,价格也相对偏高,随着供应量上升,价格自然会下降。而且即使目前批发价下降,阳光玫瑰相比其他葡萄品种也具有优势,如新疆无核白批发价每斤七八毛,红地球约为1元/斤,巨峰则在2元/斤左右。”陶建敏说。

换言之,阳光玫瑰仍然是当下种植葡萄的最优选择。

阳光玫瑰诱惑依旧

“当阳光玫瑰供应量上升,市场供需关系改变,价格变化也是必然。”但是李春雨认为,“价格变化”并非单纯指价格下降,而是市场分级。

高端商超中阳光玫瑰的售价依然不低,一些种植户阳光玫瑰出园价格仍然在60元/斤以上,因为其优秀的品质确实可以满足高端消费者需要。但以湖南澧县为例,一般种植户阳光玫瑰出园价每斤4~6元的比比皆是。

“日本的情况也一样,晴王、大地之水是日本农协认证的水果商标,但是日本30万亩左右的阳光玫瑰并非都是晴王、大地之水。”李春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产出特优级果要求产区为绝对优生区,同时要以高额投入保证设施水平,辅以极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严格的生产操作流程,这些条件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

目前,国内阳光玫瑰市场分级明显,近年来出货价较高的园区仍然可以维持高价,这些园区已经形成自有品牌,价格很少受市场整体行情影响,但不具备代表性。更广大种植户生产的是一般商品果,只能由果商收购,价格随行就市。

“高品质阳光玫瑰价格依然比较坚挺,公司旗下东方红一号品牌今年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价格为60元/斤左右,一些特级果、一级果甚至可以卖到100元/斤、80元/斤,相比于往年并未下降,而批发价也在40元/斤左右。”郭峰告诉记者,公司既有自营电商渠道,同样也会面向商超出货。

在众多葡萄品种中,阳光玫瑰的效益依然较高。国内葡萄产业近40年经历了四大品种的演变,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代明星品种巨峰,到第二代红地球,再到第三代夏黑,目前是阳光玫瑰。郭峰表示,阳光玫瑰的亩收益高出其他品种一倍左右。

郭峰2017年开始种植阳光玫瑰,第二年,阳光玫瑰已经占据葡萄园总面积八成以上。“未来这一比例可能还会上升,因为阳光玫瑰的管理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而且种植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

“阳光玫瑰的种植成本与其他葡萄品种相比没有明显差距,抛开设施折旧,只核算剩下的固定投入,每亩农药、化肥投入为5000~8000元,3000~5000元劳动力成本投入,阳光玫瑰额外的成本可能是梳果费用,今年每穗梳果价格已经突破1元,按照每亩2500穗左右计算,梳果成本为2500~3000元,其他成本可能因地域不同或追求的品质不同而产生差异。”有种植户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保证高品质必然导致产量下滑,比如卖出40元/斤的阳光玫瑰亩产可能仅有3000斤左右,但是单价20元/斤的阳光玫瑰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以上,最终两者的亩效益相差不大,导致不同种植者间策略分化。”郭峰说,这也跟面向消费群体有关,未来可能在品牌与非品牌之间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晰。

追求产量还是品质成为阳光玫瑰种植户需要作出的选择。王海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产区阳光玫瑰的批发价甚至不到5元/斤,如果每亩产量在6000~8000斤的话,每亩收入为三四万元,而一些优质果每亩的投入就要三四万元。

但即使对于追求产量的种植户,阳光玫瑰的效益依然诱人。

在李春雨看来,即使批发价只有5元/斤,阳光玫瑰对于小规模种植户依然有足够的吸引力。“简单算一笔账,湖南澧县阳光玫瑰种植户产量普遍偏高,每亩5000斤已经是比较保守的估算,这样每亩阳光玫瑰售价依然达到2.5万元,自家土地无需地租,劳动力成本可控,农药、肥料等成本投入并不高,大体可以保证每亩1万元以上的净利润。”

因此,即使价格步入下行通道,阳光玫瑰的扩种仍在进行之中。江苏盐城的以勇葡萄园是国内最早一批种植阳光玫瑰的葡萄园,今年年初,庄主刘寿龙将园内最后30亩夏黑葡萄挖除,全部改种阳光玫瑰,因为阳光玫瑰是夏黑亩收益的五倍以上。

浙江省葡萄协会会长朱屹峰也曾表示,在阳光玫瑰崛起前,嘉兴葡萄产业为“藤稔”“红地球”和“醉金香”三足鼎立,可以一直从5月中旬卖到10月中旬,现在5、6月成熟的葡萄几乎全改种为8月以后成熟的阳光玫瑰。

“中国的葡萄栽培总面积是1200万亩,是世界第二大葡萄栽培国,但是鲜食葡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阳光玫瑰的种植面积约为80万亩,尽管占比已经超过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尚未超过100万亩,不被认为是一个大宗品种,当年巨峰、夏黑、红地球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均远超100万亩,因此阳光玫瑰未来的种植面积仍有增长空间。”李春雨的预判相对乐观。

他认为,未来阳光玫瑰种植面积扩张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一般商品果的价格走势,二是国家非粮化政策的影响。“如今再想利用一般农用地大规模建设果园,几乎难以实现,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已经在帮助经济作物限产。”

“3年前开始,国内便有声音讨论阳光玫瑰会不会过剩,但其实直到今天,距离‘过剩’依然很远。”郭峰也认为,未来阳光玫瑰会进一步打压其他葡萄品种,因为其品质确实优于其他品种,比如红地球、夏黑的市占份额会进一步缩小。

何处寻找下一个“爆款”

在价格下降之余,许多消费者感到阳光玫瑰的味道不比从前,或者说是不太稳定。

陶建敏认为,一方面消费者认为阳光玫瑰的味道不再新鲜,“就好像如今的富士苹果从指标角度讲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之初没有差异,但是人们对其味道已经熟悉,不再有新鲜感。”

而当产量上升之后,阳光玫瑰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陶建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即使标准存在,种植户能否按照标准生产也存在问题,比如每穗阳光玫瑰建议1.5斤,这样可以达到15元/斤的品质,但是种植户可能认为每穗两斤,只要达到10元/斤的售价就可以。而产量在很多时候与品质负相关。

“国内在缺乏标准的同时,更缺少一套有控制力的标准体系。日本绝大部分农户都已经加入农协,农户生产出农产品后由农协分级、销售,然后再给农户结算,但是中国没有这样覆盖全国的生产组织存在,已有标准对于种植户也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会在收购时对阳光玫瑰进行一级果、二级果等简单的分级。

在郭峰看来,国内对于阳光玫瑰品质的认知仍然略显粗糙。相比于日本,在国内做果品品牌要更难,日本品牌的标准化程度经过多年积累,一丝不苟地追求标准的深度与精细程度。比如“晴王”出售标准之一便是果粒14克以上,底糖18%以上。

他进一步解释说,其实国内一些葡萄园出产的阳光玫瑰也能达到日本较高的标准,但更多种植户,以及消费者仍然会被误导,导致能达到日本较高标准的阳光玫瑰不一定在中国卖得好。“比如阳光玫瑰的颗粒,10克到15克已经非常不错,属于最佳品质,但是国内往往认为越大越好,做到18克、20克,甚至出现空心的情况,导致品质下降。再比如对于香味缺少评判标准,单一糖度难以代表其品质,还需要兼顾玫瑰香气。”

除去相对粗疏的标准,李春雨告诉记者,阳光玫瑰在国内品种退化的问题已经客观存在。特别是阳光玫瑰育成的时间并不长,属于比较年轻的品种,在扩繁过程中必然存在基因退化的风险。在美国、日本等农业水平比较发达的国家,非常注重品种性状维护,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从性状最稳定的母树上重新提取繁殖材料,进行扩繁。中国尚有不小差距。

“阳光玫瑰的育苗其实很简单,就是从结果树上取芽嫁接到砧木上,客观存在突变概率,而且大部分突变都是退化的突变,因此在短期内迅速扩繁的过程中,肯定会取到大量退化的芽。”李春雨表示,从另外角度考虑,有退化的突变,必然就有进步的突变,国内已有80万亩阳光玫瑰的栽培基础,意味着我们有条件更快、更高概率从中筛选出进步的突变,从而将品质进一步提升,将种植面积大转化为优势。

陶建敏也认为,阳光玫瑰依然有改进的空间,并非完美,“日本的育种专家也曾到中国进行交流”。

众多的受访者都认为,在第五代“爆款”葡萄出现前,阳光玫瑰仍会是主力。但问题是下一个“爆款”是不是仍会来自国外?

其实在中日农产品贸易准入名录中并没有葡萄,一些在国内市场出现,打着“晴王”品牌的阳光玫瑰不可能来自日本,但是阳光玫瑰这一品种却来自日本。阳光玫瑰由1988年日本国立果树科学研究所杂交培育,经历15年试种、观察和改良在2003年正式发布,并于2006年正式注册。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学者曾在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由国外引进310余种葡萄,从美国、日本两国各引进199种、81种,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多用于鲜食。

这篇论文还提出建议,鼓励官方及民间等渠道引种,加快引种步伐和提高引种数量,设立长期性的国外引种专项资金,调动引种积极性。

但是未来从日本引入新品种可能越来越难。2021年4月,日本种苗法修订案正式生效,防止优良品种流向海外,以在2030年实现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五万亿日元的目标。随后,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了总计1975项被禁止带往海外的农产品名单,其中就包括阳光玫瑰。

此次修订种苗法,正是因为阳光玫瑰在中韩两国的大规模种植。尽管在2006年面世时,日方就为其申请了本土知识产权保护,但并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海外品种注册保护。

陶建敏被一些人认为是最早将阳光玫瑰从日本引入中国的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谁将这个品种引入中国不是关键,“当年以民间交流的形式引进,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做这件事。因为日本培育出的品种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因此从政府的角度也无法提供专利保护。”

“日本育成阳光玫瑰后,并未在海外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中国当年引种并不存在问题,当然也要感谢育成这一品种的日本农业科学家。”李春雨说,葡萄为无性繁殖,也就是只需要掐一个芽回来就可以繁殖。

中国为数不少的“爆款”水果都来自日本。比如上一代“爆款”葡萄夏黑,再比如人们熟悉的富士苹果,也是在1939年诞生于日本。

王海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葡萄、苹果、柑橘更多是来自国外的品种,桃和梨的情况相对较好,“这些品种本身就是外来品种,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国内栽培的时间较短。另外对于果品育种的政策支持也相对较小,国家对于育种的研发与经费支持更多偏向大田作物,近年来已经有更多起色,主要得益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建设。”

不同于大田作物,一些水果的育种周期更长。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龚荣高曾在接受采访时以甜樱桃举例称,其育种周期通常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多年。

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负责人王力荣曾表示,根据树种栽培面积及不同来源品种占比分析发现,我国地方品种、国内育成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分别占果树栽培面积的30%、30%和40%。虽然自主品种资源在枣、桃的市场占有率在八成以上,但苹果、葡萄等外来树种的国外引进品种市场占有率达50%至90%。尤其是原产日本的富士苹果品种,国内种植面积高达80%。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曹永生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前,我国部分果树的主栽品种仍需要依靠“进口”,存在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比低等问题。我国重点要在果树种质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利用的基础上,推进果树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与突破性或重大品种培育。

发于2022.9.19总第106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疯狂的葡萄

记者:陈惟杉

江湖行|童潜明:一生守护一座湖

2019年5月30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宣传系列活动”(“江湖行”)渔政船进入洞庭湖区,停泊岳阳。洞庭湖,素有“长江的肾脏”之称,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在洞庭湖畔渔政码头和岳阳市一中,举行了“对话洞庭”的媒体及公众开放日活动,为百余位洞庭学子带来了 “生命长江,讲述自然故事”的科普沙龙,同时拉开了洞庭湖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图片巡回展的序幕。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洞庭湖开展保护工作已经20年,所见到的洞庭湖故事,尤令熊猫君动容。今天的故事,关于一位“一生守护一座湖”的老人。

洞庭湖历史变迁图,素材取自《洞庭湖历史变迁图集》

如果有一天终将告别,不要开什么追悼会,不要墓地,把骨灰从望城撒入湘江,水大的时候撒,这样能到洞庭湖……

?马金辉

童潜明,1940年生,湖南湘乡人,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顾问。地质学教授级高工、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6年开始至今以地质学为主导研究洞庭湖。著作有:《湖南农业地质概论》、《湖南农业地质及其应用》《地学——记述不一样的湖南》《地学与环境保护论文选辑》《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方案比较研究》(合著)《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合著),自传《明说》(出版中),《湖南——地球生物进化的摇篮》(待出版)。另有上百篇研究论文发表。

1957年,童潜明17岁,读高一。他与母亲去看望在洞庭湖西湖农场,参与“围湖造田”的父亲。 “先从长沙到益阳,然后坐‘小火轮’去西湖农场,‘小火轮’是一种小轮船,船上只有小矮凳。”小火轮由资江到洞庭湖的万子湖——那是他第一次相逢洞庭湖。“湖面宽阔,那是8月,正是洪水退去之时。”烟波浩渺中,远远地,见到高耸出水面的宝塔,若干年后他才知道,那是沅江的镇江塔。“船过宝塔没好远,就到了沅江县城,不久到一个叫柳林咀的地方上岸,就是西湖农场。那时候农场只初具规模,‘大堤’已围好了,堤内已有一些农田,但长着芦苇的湿地还很多。”

1964年夏,童潜明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湖南,未及去单位报到,就山一程水一程,奔赴西湖农场看望做农业技术员的恋人杨慧敏。“与1957年比,农场的房子、公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难以想象这里以前是洞庭湖的洲滩。”

接下来悠悠数十载,童潜明的半生都在洞庭湖生活、劳作。1966年,在西湖农场建立家庭,大女儿也在这里出生,直到1969年离开。1988年,与爱人同在洞庭湖区涔泹农场一起搞农业地质研究项目,利用湖南特有矿产资源“海泡石粘土”,研制出“海泡石长效肥”,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消除重金属污染方面卓有成效,一般能使水稻增产10%左右。童潜明将肥料配方无偿提供,现在洞庭湖区仍在使用这肥料。

“洞庭湖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单说‘鱼’,多得是。小水沟里,抓鱼随便抓。晚上散步,路上的甲鱼、乌龟也能踩到。”

前半生在“地质矿产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方面卓有成果,为何转向“以地学为主导”研究洞庭湖呢?要从1996年说起。

南洞庭湖镇江塔,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换水周期很短的洞庭湖,“流水不腐”

输12

1996年,洞庭湖洪水又来了。省市各级领导又“上堤”(巡视汛情)了,解放军、农民又开始参与抗洪了。“每年到了洪水季节,洞庭湖都要‘防洪’,严阵以待,搞不好就垮堤。70年代有个‘劳改’农场的堤就垮掉了,‘劳改犯’就转移到其他农场去了。‘防洪’是洞庭湖的主要任务。我爱人也参与过‘防洪’,我也很关注。但是防洪没有地质人员参与。我意识到这是不行的。”

其时湖南地质局每年都在洞庭湖做地质工作,打了几百个钻孔进行勘查,对于洞庭湖的地质也有研究。那时候,就觉得地质人对于洞庭湖得有更加本质的了解,它是怎样形成、变化的、为什么发生洪灾,只有我们地质工作者才说得清,理所当然应该参与到防洪和建设中去。”于是童潜明开始转为以地质学为主导研究洞庭湖。

1980年代的学术界有个说法:“云梦泽的今天,就是洞庭湖的明天。”认为洞庭湖很快——“两三百年后吧”——会消亡。当时“消亡论调”传播比较广泛。童潜明从地质学的角度提出质疑。

“我觉得这样一个大的湖泊,它的存在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地壳沉降,形成窪地;二是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沉降之后的窪地有充分水的汇入。我们大西北的许多盆地,如吐鲁番盆地,虽在沉降,但没有水,也不能形成湖。洞庭湖以每年1厘米左右的速率在下沉,同时,洞庭湖的蒸发量远小于降水量,有充足的水补充。只要这两个条件不变,洞庭湖就不会消亡。”

但洞庭湖会变大变小,这与“泥沙淤积速率”有关。“当泥沙淤积速率大于地壳沉降速率,就变小——800里洞庭变成了四五百里洞庭,当泥沙淤积速率小于地壳沉降速率,洞庭湖就变大。”

洞庭湖落日?朱辉峰

泥沙进入洞庭湖,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三峡水库建起来后,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变少了,以前是1亿多立方,建成后变成1千万多个立方,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泥沙变少了,而地壳沉降速率不变。”

地壳沉降是地壳板块运动引起,只要地壳板块在运动,在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期内洞庭湖不会消亡。洞庭湖只会变大变小——甚至可能在洞庭湖盆地中换一个地方。当年他提出这一论点,好像“没有人反对”,“现在学术界已经不说洞庭湖会消亡了。”

1997年,童潜明就“对洞庭湖的认识”以及“地质学应参与洞庭湖研究”之观点,写信给当时的湖南省省长储波,储波回复,说很有启发。并且批了20万块钱给他,用以研究洞庭湖。此后《洞庭湖地质与治理》科研报告面世。

保护洞庭湖区湿地,必须要有洲滩,洲滩就是泥沙淤积出来的。“当泥沙淤积越来越少,洞庭湖的洲滩也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洲滩了。没有洲滩,只有水,那还是湿地吗?洞庭湖没有洲滩,麋鹿怎么生活?候鸟怎么生活?就没有生物多样性了。当泥沙淤积越来越少,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有没有人去想。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人提前去思考这些问题。”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直到现在,洞庭湖到了洪水季节仍旧有水灾,但不像以前每年领导们都需要上堤,也没有那么紧张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应该说洪灾变少了。以前最怕长江来的洪峰与湘、资、沅、澧‘四水’的洪峰同时在洞庭湖对窜,就麻烦了——洞庭湖的大水灾就是这样来的。”水库建成后,可以调峰,避免过去的“对窜”——洪峰不要同时到达洞庭湖。

在童潜明看来,长江是世界上最好的河:“两边有许多湖泊,可以调节江水。”

如果要叙说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那就是先有洞庭湖,才有长江。“大概3000万年前,我国东部是浙闽山地,地势高;西部为特提斯洋,又叫古地中海,是滨海平原,因此地形为‘东高西低’,那时长江还没有连通。古长江发源于江西,由鄱阳湖汇水后向东入海。自鄱阳湖以西,包括洞庭湖水系,是由东向西流入海。以后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西部逐渐升高成青藏高原,地形就变为‘西高东低’,也就是‘地形倒转’,当长江贯通以后,就由西向东入海了。 ”

在长江水系中,洞庭湖是唯一与长江“互通有无”的,即:“长江的水通过‘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进人洞庭湖,汇集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又入长江。因此洞庭湖是唯一能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湖;同时使洞庭湖的水总是比较快速流动,换水周期短,所谓‘流水不腐’。”

长江和洞庭湖水系的交汇处,湖南省岳阳市。图片来自网络

输入

洞庭湖有两大忧虑:季节性缺水,农田的镉污染

还有新的问题: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缺水是普遍性的,“西洞庭更严重些,‘四水’来得少。”

童潜明数回在枯水季考察南洞庭。2006年枯水期,沅江东南湖,“露出一片湖底”——“整个小滩都是瓷片”——后来求证考古人,说是明清时候的。2009年,枯水季的南洞庭湖,看到小滩露出“棺材板”。

17岁时遇到的镇江塔,后来又几次三番遇见,依旧在湖水之中。1897年的洞庭湖,还没有南洞庭,其后才有。镇江塔的地域,以及瓷片、墓葬之处就是整个南洞庭,“以前是陆地,居住的人比较多”。在漫长的地质演变中,南洞庭湖盆地发生“沉降”,变成了湖区。用地质术语来讲, “自北而南的地壳掀斜运动,使南洞庭湖区由陆变湖”。

童潜明曾在枯水季节考察“四口”,“根本没有水进入洞庭湖”。2005年12月,他参与到“环洞庭湖科考”中,发现枯水期缺水的状况很明显,东洞庭、西洞庭、南洞庭普遍缺水。水位低了,一些洲滩原来小小的,这时都露出来,变大了。听农民讲,他们打井取水,以前挖个三四米就可以了,现在要挖六七米。”

南洞庭湖渔民捞上的唐宋文物,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如何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童潜明建议“引江济湖”。仿效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开凿“宝瓶口”,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之举。这是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引江济湖”的建议具体内容是:

在上荆江宜都洋溪开个口子引水,再开条20公里的运河到新江口,疏浚松滋河或“堵支并流”,长江的水可以自流入西、南洞庭。另外是在下荆江华容塔市驿开个口子,再掘运河连通沉塌湖、大荆湖到华洪运河,引水入东洞庭湖。

洋溪是沉积岩岩岸,塔市驿是花岗岩岩岸,“都是岩石,坚硬,在这里开‘口’,不会崩塌。”两处岩岸就如四川“宝瓶口”的岩岸一样——他亲赴“宝瓶口”做考察。至于洋溪、塔市驿他考察了多次,“因为‘河’高于‘湖’,这样引水,水是可以直流到洞庭湖的。而且,环湖还可以搞旅游。”

2007年,童潜明就“引江济湖”的想法写信给新上任的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今广州市委书记 ),张复信称,“值得认真研究”。

他忧心于枯水季节没有水,“草长不起来,鸟也不来,湿地萎缩”。“目前不是大范围的,也没有得到多大重视,将来肯定严峻。湿地要保证一定的生态水,湿地要活水。”

洞庭湖枯水期,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应对季节性缺水,有专家提出在洞庭湖湖口城陵矶建坝。“在我看来地质条件很不理想,建坝拦水,会加重洞庭湖的污染,建坝后就变成洞庭水库,不是湿地了。”

作为“农业地质”研究的先行者,童潜明忧虑洞庭湖“农田土壤镉汚染”。

2004到2007年,湖南省做“洞庭湖生态地质调查”,虽已退休的童潜明还是参与了其中一个专题研究。测了5万多个土壤样本,表层土壤的镉是深层土壤镉含量的2.57倍;“晚稻米41.6%镉超标”。他也亲自测了些样本,发现在不种水稻的林地,土壤表层与深层的镉含量是一致的。后来他查证是施了含镉磷肥所致,也查到了国外资料佐证。

为了持续关注,2007至2014年他还在沒有任何工业污染源的地方,如浏阳株树桥水库水源区做调查,重复三次采土壤样:“镉含量表层土两三倍于深层土,同样稻米样镉超标率达25%”。他认为是普遍施用含镉磷肥的结果,“已有的国内外研究都说明施用磷肥,其中的镉75%以上会滞留在表层土壤中。”

童潜明在考察中,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怎么办呢,洞庭湖区普遍采用“石灰降镉”。“这是治标不治本。石灰只是抑制了部分镉的活化,并没有减少土壤中镉的总含量。一次次施含镉磷肥累积镉,当土壤总镉饱和就会释放出來。这实际上就埋下了一颗‘化学定时炸弹’”。

“环境部门同意我的观点,但农业部门认为,施含镉磷肥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可是‘标准’是人定的,如今稻米虽有不少超标,还不至于使人中毒,看着没事,50年后呢,100年后呢?”他担忧着这“定时炸弹”的爆炸。

发现罕见的地质遗迹——大喜过后是大悲

1996迄今,童潜明到洞庭湖区考察数十次,发现了许多罕见的地质遗迹——几乎全是他“第一次发现”。但“看到时,是特大惊喜,而后,是巨大的悲怆。”

童潜明与《湖湘地理》邹容考察洞庭湖,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洞庭湖东岸,平江浯口,他发现了“阳合天书”。小溪之畔,丘陵之下,一块曲线优美、圆滑的大石,石上有英文草书一样好看的白色纹路,如“天书”。一看,大喜。特殊、罕见的“变质柔流构造”——是数亿年前的!“要保护啊,你们要保护啊。”童潜明频频跟当地人讲。之后央视也来报道,更是无人不知。他为“天书”的去处提建议:将“天书”石整块搬至石牛寨地质公园,避免被偷盗。如今洞庭湖要建博物馆,他又提议:整体搬迁过来。现在还在不在呢,他十分牵挂。

洞庭湖滨的“天书”石,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在洞庭湖湖滨有许多巨型的“漂砾”,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坠石”,他们是湖南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证据。

“这么大的漂砾,不是河水搬来的,也不是山上崩下的,离山很远,只能是山上冰川携带而来的。”“第四纪冰川,是山岳冰川,山上有冰,山下无冰。那时候洞庭湖最多表面结一点冰。浮冰由山顶滑下,携带大石块,往‘四水’流,‘四水’都流向洞庭湖。这些漂砾,就这样随水流漂浮而来。”坠石差不多也是如此,浮冰或里面也裹挟着大小不等的石块碎屑,当浮冰倾覆或融化,这些石块也就坠落下来。

这些漂砾、坠石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东岸和北岸,寻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石头,在他心中,是极“美”——要惊叹的。

洞庭湖滨第四纪冰川漂砾,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洞庭湖滨坠石,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第四纪冰川”,最初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提出,他去世后有论者否定其理论。冰川有无之争持续了八九十年。童潜明通过研究,撰写“湖南第四纪冰川的证据”(发表在2017年3月权威地学杂志《地质论评》63卷第二期),认定李四光论点的正确。

“好美,好美。你看好美。”他一次次说起一个巨型的剖面。澧水尾闾,澧南镇乔家河丘岗。远远望去,似乎是浩浩黄沙的一片,甚至略有点小小莫高窟的气质。近瞧,剖面有极其优美的层理。童潜明判断是第四系,全新统,沉积剖面。“有很漂亮的湖积层理,而且层理丰富多样,堪称‘河湖沉积层中各种优美的层理类型的博物馆’,有助于去研究洞庭湖一万年以来的演变历史。”

单2009年,童潜明就去看了剖面至少三次。他在那里流连,感受地质演化的神奇。他曾哀求同去考察的国土局的人:“留一点,留一点啊。”砂石场照旧挖砂,“一大卡车一大卡车地运砂。剖面基本已经没有了”。

回忆总是痛惜的。

童潜明站在澧南镇全新统湖积剖面前,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2006年,南洞庭湖,从沅江穿越东南湖去往花瓣山的一条湖港中,童潜明又发现了“全新统泥沙沉积层成15~20度倾斜的单斜层”,“这与洞庭湖区1千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有关。”

通常人们不会认为湖南有地震,湖南确实是少震区,但洞庭湖区是该区域的“地震多发区”。

历史记载,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1年8月,常德澧县和临澧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后世评定为6.7级地震,为湖南最强地震。有“彭山山脉倒,河为之淤”的历史记载,读到这些时,童潜明曾想,彭山是在哪里呢。

2009年,他无意中发现了彭山——澧县与临澧交界处,澧水南岸,那里有一处绵延一千多米长的滑坡,这滑坡与众不同,“一般的滑坡比较高,这山并不高,规模很大。”判定应该是300多年前那场大地震引起的滑坡,即“彭山山脉倒”,直抵澧水,使“河为之淤”。“这也是国内最古的地震遗迹。”

彭山地震滑坡,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在澧县和临澧,他发现了许多美丽的雨花石,“小丘岗上,用地质锤一耙就能耙到”,晶莹剔透,五颜六色,散发光芒,“你看,为什么这么美,其实在澧县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就出土了雨花石和雨花石饰品,说明早在8000年前,洞庭湖人就开始‘赏石’了。”洞庭湖的雨花石不是火山岩,是沉积岩——长江的沉积物,是鹅卵石的一种,也叫做三峡石,原本有各种质地,随长江水一路滚来,经年的滚来滚去,就成了美丽的雨花石。

心心念念于民有益:“观赏石也可以是一门产业。”

童潜明不能释怀:“都说要保护,实际并没有。破坏了就永远没有了。”

“永远没有”。谁能懂一位地质专家的哀叹。

洞庭湖雨花石,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相比较于地球,洞庭湖是何其之小,但是“洞庭湖四水流域可以说是地球生物进化的摇篮。”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单细胞—鱼类—爬行类—哺乳类—灵长类—人,“进化的这些关键节点,集中在洞庭湖流域都有反映,都有化石等为证。”

他常常将以上所有不厌其烦科普给大众,包括孩子们。愿人们认识“地球”,包括洞庭湖。他也持续地将“对于洞庭湖的科学认识”,反映给上级政府,“都是为了国家。”他写信,“以前是花8分钱邮票(投递),现在是花2块钱邮票”。他的信也都有批复。“给行政官员说,都听懂了,理解。反倒是跟技术官员说,缺水啊,农田镉超标啊,反而不理解。”

烈士暮年,眷恋无限:洞庭湖,地学,他的伴侣——相识60年,结婚52年,志同道合,琴瑟和鸣。如果有一天终将告别,“捐献出有用的器官”,“不要开什么追悼会,不要搞什么墓地,把骨灰从望城,湘江枢纽撒入湘江,水大的时候撒,这样能到洞庭湖……”

(文中观点为受访嘉宾观点。)

江湖——江河和湖泊,是天赐的礼物,也是文明的血脉。人们逐水而居,建立城市,水的危机也日益显现,“生命之江湖”,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希望“生命之江湖”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它们彼此连通,吐纳洪水,随着季节涨落,它们自如地携带泥沙,平衡土壤养分,孕育丰美的滩涂,南归的水鸟回到这里越冬。只有“生命之江湖”,才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力量。WWF邀请了六位大家,讲他们的“江湖往事”。当中有科学家,也有作家、摄影师、电影导演、音乐人,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都有一个“生命之江湖”,写满了故事。愿写满故事的“江湖”,一直与我们同在。这也是我们守护它的原因。往期文章回顾:《摄影师颜长江:当我们谈论河流,是要把河流当做大的生命》《“野孩子主唱张佺:对于“黄河”有一种偏执》《作家方方的“江湖”往事:“长江于我,是一种日常”》

徐长云

我来自江湖大家访谈录作者,前媒体人。自由撰稿。曾出版采访集《我选择了少有人走的那条路》。采访集《口述石湾陶》(合著)已出版。长篇小说《蓠》,将出版。

你也有自己的“江湖往事”吗?

欢迎留言告诉熊猫君~

编辑/孔雪

文章已于2019-06-01修改

澧县:开展《道交法》颁布实施20周年系列宣讲活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20周年。连日来,澧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以此为契机,组织宣讲队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宣讲活动,向大众讲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知法、守法、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4月22日,该大队澧阳中队宣讲民警走进澧县九澧科技职业学校,开展“知危险、会避险”主题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课。通过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动画片、讲故事、问答互动游戏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讲解乘坐小汽车、摩托车、校车,以及步行出行时,应该注意的交通安全常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教小朋友们认识了常见的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的识别等日常的交通安全小常识。为吸引现场孩子们听课注意力,宣传员还采用问答和启发的形式,开展有奖问答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调动课堂活跃氛围,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答问题。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册、浏览观看宣传展板等方式,为未成年人群体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下午,宣讲民警来到了湖南四季油脂有限公司,组织60名公司职员开展“拒绝酒驾”主题宣传活动。课上,宣讲民警以图、文、视频的方式展示,向职工们深入浅出地详细讲解了酒驾的危害、酒醉驾相关法律条款和处罚标准、生活中具体怎么做以拒绝酒驾,呼吁大家学法懂法守法,拒绝酒驾、平安出行。此外,民警还向参加活动的职工免费赠送摩托车安全头盔,场面热火朝天,大家对交警此举赞不绝口。

4月23日,宣讲民警来到澧县黄泥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安全宣讲活动,增强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宣讲员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为切入点开展宣讲。活动中,宣传员重点讲述了不戴头盔、酒后驾驶、超员超速、随意变更车道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特别是展示因交通违法酿成的惨烈交通事故案例,以血淋淋例子教育广大职工在出行时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以案说法,呼吁大家自觉摒弃做到闯红灯、非法载人、违法停车、超速超员等陋习,传递“文明守法 平安回家”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理念。

此次宣传活动直接参与群众达1000人次,群众对宣传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受大众喜爱。

来源:澧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作者:谭蕾

编辑:王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澧县大众4s店(直营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