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和癖好?
1982年到1988年,《西游记》整整拍摄了六年。左大玢如约饰演了"观音菩萨",当时左大玢试镜的时候还没化妆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像,太像了!"因为扮相太逼真,左大玢拍戏的时候也出了好多有意思的"怪事"。
比如每次天气不好,乌云密布的时候,左大玢一上场就乌云散去,阳光明媚,天气突然由阴转晴。因为经常这样,所以大家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因为左大玢的扮相实在是太逼真了,所以许多群众都把她误认成"观音菩萨",好多人带来贡品前来跪拜。不管左大玢怎么解释自己只是一名演员,这只是演戏,大家都不理会的继续跪拜。
还有一次左大玢在寺庙拜佛,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观音来啦!"所有人都跑过来朝着左大玢跪拜还给她上香,左大玢最终落魄离开寺庙。这让左大玢非常无奈,她也逐渐开始信佛。
拍完这部戏之后,从前不信佛的左大玢频繁的进出寺庙,她还专门请了一尊佛像回家供着。如今她已经步入暮年,心态平和的她看起来怡然自得,令人羡慕。
江西恶魔曾春亮3天之内肯定落网,你信吗?
毛泽东主席与二十八是非常有缘的。
首先,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体写法整二十八笔画,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曾用"二十八画生"做笔名,发过寻友启示,也就是通过那个启示,让他找到了第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组建了一个纯政治性的组织"新民学会",它是湖南上空升起的第一颗红色信号弹。
再就是毛主席在二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1921年7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中国的新航程。
第三、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走过了二十八画年零两个月,让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四、在开国大典上,鸣放了二十八响礼炮。
第五、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去世,从1949年算起,二十八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探访火车头“4S店”:一次维保有上千道工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日讯 8月1日上午,位于严西湖畔的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内,400多名机车检修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对扣修的26台机车进行检修。每台机车都要在这里经历解体、清洗、检修、组装、调试、试运等上千道精细的“体检”。
火车头的“4S店”内,十几台火车头整齐地停放在总成检修库内等待“把脉问诊”。 记者肖僖 摄
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占地面积500亩,建有10余个检修生产库房,目前主要承担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配属的和谐型机车以及郑州、呼和浩特等铁路局集团公司配属的部分和谐型机车的维修任务。
检修技术人员正在对火车头进行拆解。 记者肖僖 摄
“机车也俗称‘火车头’,这里就是火车头的大型‘4S保修店’。”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总成车间副主任叶洋告诉记者,和汽车进“4S店”保养一样,火车头在运行不同里程后也要进行对应的检修作业,根据走行公里分为C1—C6不同的修程,其中C1—C3修为小辅修,在机务段即可进行,而C4、C5修是机车分别运行至60万公里、120万公里后对机车全身进行一次彻底的“内外科大体检”,C6修则需把机车返厂检修。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主要负责C4、C5修。
大型天车正在将火车头内的相关配件起吊拆卸。 记者肖僖 摄
当天,14台火车头整齐地停放在总成检修库内,检修技术人员分别对这些机车状态和工作性能进行全方位的“把脉问诊”。
伴随着鸣笛警报和隆隆声响,10余米的高空上一台大型天车正缓缓运行至机车上方。指挥员与天车司机默契配合,指挥天车吊钩完成上升、下降、平移、停止等动作,机车内的电源柜、变流柜、空压机等相关配件被一一起吊拆卸,并送至电器检修库进行再次拆解检修。
零部件被送至电器检修库内再次拆解检修,这里像一个大型的零部件加工工厂。 记者肖僖 摄
总成检修库的旁边就是电器检修库,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型的零部件加工工厂。检修员肖柄成正在为车顶绝缘子清污。每台机车上都有一整套用于让机车获得电流的高压电器设备,而绝缘子就是车顶和高压电器设备之间的支撑,机车运行时间长了,绝缘子表面容易附着灰尘、碳粉等污垢,会降低绝缘性能,甚至造成短路。
检修技术人员正在对火车头内的零部件进行检修。 记者肖僖 摄
“绝缘子有很多层,最难清理的是层与层中间的连接缝隙,一般清洗一个绝缘子需要20分钟,同时还要进行绝缘测试。”电器车间顶盖组副工长黄磊称,这是机车检修中重要的一道工序,就好像给绝缘子“搓澡”一样。
检修技术人员正在对火车头内的零部件进行检修。 记者肖僖 摄
辅机组副工长邓忠和组员正在为机车牵引通风机电机更换轴承,随着风机的使用时间增长,电机轴承会因长期受力和摩擦而出现磨损现象。邓忠说,这只是电机中的一个部件,如果整个电机检修完成需要3天左右。
检修技术人员正在对火车头内的零部件进行检修。 记者肖僖 摄
不同的检修流水线上,分工不同的“机车医生”们正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对机车的上千种部件进行全面检查、检修、更换和试验。大到电源柜、变流柜、车顶大盖,小到风笛、刮雨器、密封胶条等。
检修全部完成后,技术人员还将进行整车部件组装及机车调试、试运等工作,确保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符合要求,达到上线正常运行条件。叶洋告诉记者,机车C4修程需经历1200多道工序,C5修程需经历1500多道工序,共耗时6~12天。
检修技术人员正在对火车头内的零部件进行检修。 记者肖僖 摄
暑运期间,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内,500多名机车检修人员在高温下坚守岗位,认真排查机车各项“疑难杂症”,确保机车“健康”上线运行。据了解,该段从2012年9月投产试修第一台机车到目前,共扣修机车2400余台,形成了规模化检修能力。
(长江日报记者徐丹 实习生李盼 通讯员廖超 吴小雅)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全文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目 录:
导 言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百年征程铸就时代新辉煌
二、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中国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独立自主是必由之路
四、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
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六、作为系统工程推进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新价值形态:追求人民至上
二、新制度形态:不断完善革新
三、新发展形态:走向全面协调
四、新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
五、新文化形态:坚持继承创新
六、新全球治理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编写说明与致谢
导 言
18世纪中期,“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大幕,西方国家从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两百五十多年过去了,现代化大潮依然滚滚向前。曾经灾难深重、风雨飘摇的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世界上是否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本报告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立足历史的纵深发展,报告探究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百年脉络、卓绝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技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巨大成就。
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推进现代化各项事业。在全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将成为全球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和沉着冷静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干者。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摒弃资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在制度建设上证伪“历史终结论”、不断完善革新;在发展路径上走出“单向”“异化”、走向全面协调;在民主形态上不搞少数人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认同上从不割裂传统、坚持继承创新;在全球治理上不搞单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指出,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带来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启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习近平
1921年,嘉兴南湖,一叶红船扬起了中国现代化百年征程的风帆。“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无声,却似惊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百年风华正茂,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步步探索、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灿烂辉煌的卓越贡献。
一、百年征程铸就时代新辉煌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17世纪中叶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下迅速强大起来,资产阶级开始了血与火的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在世界近代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伍,自然成为西方列强垂涎和争夺的市场。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严重抑制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是对这一时期中国被迫卷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浪潮的深刻总结。无数仁人志士历经千辛万苦,尝试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追求中国的富强进步之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在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尝试各种救国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世界现代化新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一)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初探
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国人民有了改变苦难和屈辱的希望。
在实践和探索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建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基础上,中国首先需要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由近代衰落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点,它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迈进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当时极其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3年12月,毛泽东提出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国防”,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在1964年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发展战略。这一阶段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1978-2012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加速发展。国内外发展大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3月,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年12月,他还用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20世纪末中国能够达到的现代化水平,由此,“小康”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面鲜明旗帜。198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成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积极主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四)2012年至今: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全面总结、充分吸收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在认识上,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战略上,确定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铺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在实践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新时代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走出一片天地并获初步成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融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知识图景。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二、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2020年底,实现了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3]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的减贫成就也对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到70%以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4]同时,中国的精准扶贫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标志着人类社会消灭贫困的方式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的限定,世界历史将在实现人类真正平等的事业上翻开全新的一页。
(二)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飞跃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以上。
——经济量质齐升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十多年来,中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7%。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过去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带动超过七国集团总和。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格局。近年来,中国不断降低关税总水平,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外贸方式不断创新,外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促进了全球发展繁荣。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5],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今天,稳步提升的中国经济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难得的确定性,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强劲动能。
(三)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相平衡,亿万人民共襄国泰民安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注重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实现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相平衡,满足亿万人民国泰民安的普遍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
——国家安全全面加强。面对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高水平安全物质基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深化反恐怖反分裂斗争,连续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6]。推动实现港澳地区长治久安和“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通过综合施策、持续努力,有效增强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巩固各领域安全的人民防线。
——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国共产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1949年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35岁增长到78.2岁,人民受教育程度从文盲率高达80%到减少至2.67%,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解决了1.3亿余人的城镇就业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到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多样,彰显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到2021年底,全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82%到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由31.8%上升到84.6%,将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7]
——习近平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关接着一关闯出来的,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系统推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推进
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前进。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强调:“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8]
(二)确保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把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根本上超越了一些国家政党纷争不断、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历史接力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循序渐进,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共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种锚定奋斗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和制度优势。
(三)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盘散沙没有希望,团结统一才有力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要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建设现代化,首先要有一个团结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逐步发展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在14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始终高度重视依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党的高度自觉、严明的纪律规矩来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现代化顺应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现代化的目标要靠发展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将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线。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式现代化。后发赶超并非易事,成功国家屈指可数。许多后发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归根到底,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目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万美元,连续3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9]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中国高度重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有力有效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把握“三新一高”中国发展大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康庄大道不等于一马平川,不可能一蹴而就。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为成功实践,还需付出艰巨努力。
新征程上,如何继续书写发展奇迹?中国提出了“三新一高”发展逻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即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锚定了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发展路径,三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过去发展更多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发展将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独立自主是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长期探索、不懈奋斗走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独特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时代条件、历史方位、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一)依靠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团结奋斗实现现代化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艰辛探索,蹚出自己的路
一些发展中国家曾寄希望于模仿、复制西方道路来实现本国现代化,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在于这种模仿和复制忽视了本国实际。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拉美国家全盘接受“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建议,不同程度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虽然经济转型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国家失去对经济控制力、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等。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艰辛探索,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基本特征、本质要求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扎根中国国情实际,逐步探索形成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唯有独立自主,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要自强必先独立,将自己的国家命脉、前途命运交到他人手里,不仅现代化会成为泡影,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任人宰割、崩溃灭亡的结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接力奋斗,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在经济持续发展、14亿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行稳致远。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实现的。
四、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
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史,经济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物质基础,也是整个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1978年拉开帷幕的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对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度陷入僵化,落后于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极大政治勇气力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大踏步赶上时代,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浙江义乌城西街道五一村,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新中式联排房时尚典雅,让人误以为走进了城市里的别墅区。义乌先行先试开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在确保“户有所居”前提下,改革更进一步,实现宅基地资格权权益跨村调剂。试点以来,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沉睡资产100亿元,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前行的背景之下,哪个国家的营商环境好,那里的投资吸引力就强,那里的经营主体活力就高,这个国家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和韧性就好。中国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新冠疫情期间,各地针对市场经营主体出台各项纾困解难举措,帮助行业企业渡过难关,“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2018年的第78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跃升了近50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走到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免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二)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当前中国正在将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不断推向深入,但全面深化改革不意味着全都改,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改革的根本方向。改革最根本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中国改革中最旗帜鲜明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些都是必须坚持、决不能改的。
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和环节,协调“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
中国通过创新市场活动监管方式,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例如面对治理垄断资本等全球性难题,中国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积极作用的前提基础上,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依法加强有效监管,为其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脱实向虚、野蛮生长,更好地发挥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创造、民生保障和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大门,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抓住经济全球化战略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自身努力和全球发展中迎来了经济腾飞。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尽管存在挑战,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仍表现出极大的韧性。”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带来一组数据:2022年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美对华出口支撑了美国近百万个就业岗位。[10]中国欧盟商会调查则显示,超六成受访欧盟企业认为中国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欧盟在华企业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对开放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希望成为中国发展故事的一部分”。
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瘦身”……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开放中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也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一)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第十二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GDP之比达2.64%;[1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至约40万家,增长达8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一个“超强大脑”正日夜不息地运转。作为中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数十万台普通笔记本电脑同时计算,才能赶上它的速度。
从首次发布火星全球影像图,到每秒实现百亿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中国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自主创新屡创新高。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指路”到“墨子传信”……大国重器见证着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因素。中国正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收入分配激励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培厚人才成长土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在山东青岛,一台激光雷达设备通过三维扫描,可以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不仅能观测风,还能预测风。这项技术20多年前就在中国海洋大学产生,曾为北京冬奥会、珠峰科考提供气象保障,却没有及时走出实验室。近年来,山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为科研人员匹配市场开发团队,推动试验技术产品与应用场景融合,引入天使投资,按照市场逻辑去分析判断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如今,测风激光雷达已赋能千行百业。短短五年时间,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0%。[13]
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14]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各地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机械手臂在空中有序地舞动着,切边剪裁、质量检查、张贴标签……走进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稀土钢冷轧板材厂,偌大的厂房内几乎见不到人,但所有设备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工厂映入眼帘。尽管近些年钢铁行业下行压力较大,但靠着地方政策支持和自身全面转型,包钢集团不仅扭亏为盈,更是借助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找到了转型新风口。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贵州积极推动各行业应用场景向华为云开放,目前选择了酱酒、煤矿、化工、有色金属、电力、新材料、钢铁、建材八大产业以及城镇智慧化改造、乡村数字化建设、旅游场景化创新、政务便捷化服务四大领域,深耕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重点行业场景应用。
六、作为系统工程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社会整体跃升的变革过程。相应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由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构成,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一)在系统谋划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做好宏观的系统谋划。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不仅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明确了各阶段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且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12个方面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作出了系统谋划和科学部署。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许多事情无前例可循,许多未知领域需要逐步挺进,许多事业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事业发展中一直注重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关系,既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规划和指导作用,也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支持和鼓励基层进行试点试验,如支持上海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福建、江西、贵州、海南设立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协同联动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二)在统筹兼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它在推进中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
——统筹效率与公平。一方面持续提升经济实力、释放社会活力,实现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一方面有效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平衡和区域平衡,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现代化进程、享受现代化红利。
——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一方面提升发展活力,抓住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促进秩序安定,把握社会可承受程度来决定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实现了发展活力和安定秩序有机统一,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统筹发展与安全。一方面始终保持积极姿态,注重把握重大历史和战略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方面坚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三)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它们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高度耦合的有机整体,指望单点爆破、单兵突进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整体推进才能全面向前发展。
具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每一个领域的现代化,同样需要整体推进。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之所以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就在于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城镇化向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发展道路,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发展。
当然,整体推进也需要放远目光、放宽视野来看,它并非强调绝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在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讲究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最终追求各方面全面进步,是一个接续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历史过程。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起步的,之后再过渡到城市,先从单一经济领域发展到其他各领域的;中国的开放是先从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的,逐步向北方和中西部内陆扩展,开放的方位、层次和领域也是逐渐增加的。经过40余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在向纵深不断丰富和深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写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挑战的事业,异常复杂,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15]
——习近平
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包括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发展内容的综合概念。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现代化都具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共同特征,但也各具特色。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基数大、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国情。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
(一)惠及人口最多、最伟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其体量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人口不到600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口不到8000万。到2019年,全世界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16]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惠及人口最多、规模体量最大的小康社会,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的人口规模、独立感和认同感、丰富的历史遗产以及卓越的政治领导力使它能够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关头。现在,现代化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享受到的”,“西方的时代是少数人的时代,而未来的时代将是大多数人的时代”。[17]
(二)充足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积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释放出规模巨大的“人口红利”,推动城乡、区域以及产业之间资源重新配置。近10年来,中国在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力促网络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大量青年进入第三产业就业。2022年末,中国拥有近9亿劳动力。近年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平均每年超过1200万人。[18]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8311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巨大的消费群体和强大的购买力持续推进消费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统一流通的超大规模市场,带动基建、交通、信息产业、服务业等巨大发展。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的市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财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中国互联网科技零售企业美团,为中国解决庞大人口就业问题提供了范本。作为中国最大的本地化科技零售企业,美团现有外卖、餐饮、酒店、旅行等超过200个生活服务场景,在国内服务930多万商户和6.8亿用户,不仅吸引大量人员就业,还带动数量庞大的骑手群体:2022年共有624万多名骑手通过美团获得收入,日均活跃骑手数量达100多万名;从2018年到2023年,美团平台上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县的骑手从12万人增至约39.5万人,覆盖全部160个重点帮扶县。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为数众多,淘宝、京东、拼多多、大众点评、携程等耳熟能详的电商平台都与美团一样,不仅构建起规模巨大的网络市场,也成为吸纳人员就业的超大平台。
(三)开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人口占比不到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今,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不少地区,城市与农村已经融为一体;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持续推动和重庆、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的辐射下,西部地区多个城市群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19]2022年颁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随着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各类城乡融合政策的吸引,中国许多农村不再是生产力落后的代表,而是不少城市人才创业创新的舞台、向往的乐土。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与乡村土地、劳动力等优势相结合,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元素、新能量,既满足了城市新需求、市民新诉求,也丰富了农业新业态。
(四)解决好巨量人口蕴藏的多样复杂诉求
任何一个小问题,如果乘以中国的14亿多人口,都会变得很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背后,是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之间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巨大的粮食、医疗、教育、养老、治安等民生保底需求,这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很大挑战。中国把解决好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当成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将人口挑战转变为现代化发展的规模优势。
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中国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国之大者”,近年来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目前中国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9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20]
在应对居民人身安全诉求问题上,中国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中国一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刑事立案总量、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连年下降。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中国各个城市的居民都会无忧无虑地在街巷和公园里散步、健身、游乐。在中国知名视频App“哔哩哔哩”上,一位外国青年表示:“人们常常会忽略中国的闪光点,因为他们对中国没有宽容的心态,自己又不愿意来体验。安全就是中国的闪光点之一。”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一)“一个也不能掉队”
从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从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年文明史,共同富裕的理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毛泽东提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对于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始终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共同富裕既是长远目标,更是现实行动。
中国不仅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通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 4亿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9万元,[21]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一个试点,一组数据,生动展示共同富裕“中国样本”:2023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8万元,[2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下降到2023年的1.86。
(二)织就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
民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夯实共同富裕的兜底保障。
当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7%和91.8%;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有4400万人被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围;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1万个,全年总诊疗人次达95.6亿人次。[23]
为缩小区域差距,近年来,中国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支出。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29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24]
(三)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不是空泛的政治宣誓,而是一个政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齐发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中国统筹效率和公平,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国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有效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中国不断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0元提高到目前的5000元,并增加子女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让每个人的钱包更加充实。中国还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倡导企业家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共同富裕是长远目标,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坚信,只要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坚持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就一定会实现。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中国通过推广优秀的电影、电视、戏剧、广播剧、图书等文艺作品,不断丰富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免费开放公立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当前,中国共有3300多家公共图书馆[25]、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7万家农家书屋,播种下一颗颗阅读的种子,构建起涵育文明风尚的精神家园。
(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培育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弘扬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立德树人——中国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挖掘传播典型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引导全社会学习效仿。近年来,中国评选出一批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诚信之星、“新时代好少年”,这些“最美中国人”用高尚人格点亮人类的道德天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向上向善,永远奋斗。在先进人物的引领下,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凡人善举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引导人们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文化人——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唐宫夜宴”“典籍里的中国”等一大批创新产品带动文博热。中国还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第一,《敢教日月换新天》《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一批重点作品脱颖而出,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
系统育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0年来,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从2012年的292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2.32亿人,[26]2022年至2023年社区志愿服务累计总时长达15.69亿小时。在湖南衡阳,近150万群众成为注册志愿者,每5人中就有1人加入“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闯关破障、行稳致远,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最大合力、步伐一致向前进。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应用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全方位的社会进步彰显现代化的系统性协调性。
中国始终注重保护好、传承好本国文化遗产,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注重开发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节目获得高收视率和高讨论热度,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中国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积极创造出一大批表现当代中国人民奋斗历程和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一些作品在海外也广受欢迎。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历史与现实一再警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已成为中国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例如,长江流域的地方各级政府对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干流水质近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Ⅱ类,这项环保工作覆盖中国11个省市,惠及40%以上的人口。
中国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中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202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6.8%,重污染天数比率下降到1.1%,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作为长江上游最大江心岛,重庆广阳岛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停止开发地产、开展生态修复。如今,岛上草长莺飞、溪流潺潺,成为游人向往的“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
(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中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目前,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初步建立起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云南,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的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湖泊,[27]历经数十年坚持不懈大投入、大治理,水质从劣Ⅴ类变为Ⅳ类,局部水域达到Ⅲ类。
(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径。
斗转星移,气象更新。云南大理拆除洱海临湖客栈民宿、建设生态廊道,鞍钢矿业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蜕变为绿色生态园……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组卫星对比图在海外社交媒体刷屏。从卫星视角俯瞰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沧桑巨变,生动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惊叹于过去10年中国的发展成就,海外网友纷纷留言,“这是真正的变化”“很令人钦佩”。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能源。中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沙漠里,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逐日追光;海面上,大风车耸立于碧海蓝天间化风为电;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2023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至26.4%。[28]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作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承诺,将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力争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
(四)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将自然界视为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载体,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随着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其产业成本,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的现代化,也蔓延到全球南方国家,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这一独特的生态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科学统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各方面要素,探索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协同并进的新路径,同时,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地走依靠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一)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
中华民族经历了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悲惨历史,深知和平的宝贵。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始终坚持把现代化建立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致力构建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是全球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核武器大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类未来命运,开辟了一条强而不霸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湖南衡阳、山东泰安等中国多地,自古以来就建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并保存至今,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思想、佛教的慈悲善行等观点、道教的“道法自然”“大道无为”等理念,在中国不仅没有产生冲突和对抗,反而和谐共生、美美与共,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性。
本着这一特性,中国始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相融通,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阐述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倡导多样性的人类文明应该交流互鉴、共同进步,以“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因此,中国人不认同“零和博弈”,而是把“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普遍认知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在“和合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融合发展。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多次乘风破浪南下太平洋、印度洋,足迹遍布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从未侵占一寸土地,而且一路播撒和平和友谊的种子。
当前,中国不断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缓和沙特和伊朗两国紧张关系,中国成功斡旋并促成双方恢复建立外交关系,有力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国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坚持劝和促谈。
(二)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向全世界敞开大门的现代化。中国坚定走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营造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据2023年10月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十年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中国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十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与世界共享中国市场、中国机遇。
2022年1月1日,中国等15国共同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启航。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RCEP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2023年,中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额约12.6万亿元,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5.3%。[29]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蕾韦卡·格林斯潘表示,在全球开放程度不断下降、贸易成本不断上升、供应链出现瓶颈的情况下,RCEP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促进全球开放合作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方面,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认为,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正如习近平所说:“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30]
——习近平
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逐步演进升级、生长传播的。现代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古今之变”,但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已到达美好的终点。
社会制度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变化升华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生产力,虽然“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1],但并没有解决好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发展鸿沟不断拉大,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为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抱着对人类更好社会制度探索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理论不断完善,实践不断深化,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充分展现出全新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色、显著优势和全球影响力。
一、新价值形态:追求人民至上
价值观是文明的灵魂,决定文明的演进历程与最终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区别在于:摒弃资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
资本至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由资本驱动,也被资本裹挟,其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造成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等无法避免的恶果。
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在价值形态上对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了“原点超越”。
(一)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践起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中外记者,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用一句生动、凝练的话语,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作了最好诠释。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始终牢牢把握现代化的“人民性”方向,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由此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方向偏离和路径依赖。
(二)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形态中,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物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现代化,而不是人的片面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把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实现高楼大厦与精神大厦的辉映并立。
(三)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检验标准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与西方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到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中国通过有效举措,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国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实现了彻底告别绝对贫困,使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整体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边缘性地位和落后处境,而且以自身发展对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极大提升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
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极大的积极变化。长期以来,西欧国家、美国以及一些深受欧美西方文化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看作现代和先进的代表,发展中国家则被看作传统和落后的代表。一些西方国家建立起先天的优越感,形成了凌驾于非西方国家和民族之上的霸权意识,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强烈冲击了西方国家的优越感和傲慢,极大提升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新制度形态:不断完善革新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历史终结论”一时甚嚣尘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被定义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32]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33]。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快速崛起,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制度建设上的高下之分在于:证伪“历史终结论”,不断完善革新。
(一)拥有核心领导力量的制度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奋发有为,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和持续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称为“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
(二)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初心使命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并不断续写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设现代化的奇迹,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总体目标、主要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等进行全面阐发,升华了对既往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理解,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发展。
(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制度
中国不照搬照抄他国政治制度模式,但也不排斥任何有利于本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借鉴吸收了苏联的许多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国内也存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的思想教条。中国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主要改革内容,通过经济运行机制和所有制结构变革,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创新型经济结构,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答了这个世界经济史上“最难的加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
三、新发展形态:走向全面协调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创造的有形和无形的积极成果的总和。追求进步是文明的生长逻辑,全面协调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路径选择上的显著差别在于:走出“单向”“异化”,走向全面协调。
(一)锚定“人的现代化”起步探索
在大文明观下,物质文明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最基础的文明,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对物质财富的“单向”追求不仅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还加剧了人的“异化”,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也让人失去了很多。
1964年,美国学者马尔库塞出版《单向度的人》一书,提出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向度”的社会,它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到“舒适的不自由”之中。经过深入研究,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更加尖锐的批评: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变得更富裕了,但人的“异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深入、更广泛,也更隐秘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
而中国式现代化从起步之时,就锚定“人的现代化”,探索全面协调发展之路。
(二)全面协调发展布局逐步成型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中国全面协调发展布局逐步成型。
早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就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发展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协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经过十年实践,硕果累累,谱写了人类文明史册的新华章,宣示着人类文明迎来新发展阶段。
(三)在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统筹推进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导向,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物质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政治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精彩纷呈,社会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新时代十年中国交出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新答卷。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发展程度越高,系统特征越显著,对整体协同的要求越高。正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被全方位多层次动态认识和把握,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被关注并不断解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有保障、可持续。
四、新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多数人享有国家权利的政治制度,它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有效治理手段。然而在国际上,民主这个词已被西方“注册”,导致国际舆论场上民主叙事以西方为主。在多数西方人眼中,民主模式就是西方的多党制和普选制,但在中国人眼中,这只是西方民主的一种形式。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治理机制上最大不同在于:超越形式民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民主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放眼全球,在一些自称民主“世界样板”的国家,国家治理“失灵”“低效”,社会撕裂严重;在一些“粘贴复制”西方民主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有民主、无治理”的悖反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衡量民主的西方中心主义标尺已经过时。人们逐渐开始以民主的治理效能替代民主的程序优先作为对民主效能的评判标准。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的问题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逻辑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性民主”是价值逻辑,而发展“全过程民主”,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和平发展的红利、过上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则是效用逻辑。
(二)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答了“谁来凝聚人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回答了“民主的目标为何”,坚持依法治国回答了“如何治理国家”。
其内在机理是:人民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凝聚为有机整体;党和人民共同意志体现并成为宪法和法律;国家以宪法为根本法得以组织、运行和发展;权力运行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法律及其实施都要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三)打破“唯选票”模式保障人民权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的基本特征,是指国家机器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体现民主,而不仅限于投票环节。这种民主打破了“唯选票”的模式,保障了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涵盖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瑞士伯尔尼艺术大学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观察到,他所熟悉的中国民主制度,有各级民主机构和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不仅亲民,更是与人民团结在一起,与西方国家每四年一次的选举相比,这是一个优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020年发布的《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满意度超过90%。[34]从国家政策的影响到地方官员的行为,中国民众认为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效率。
(四)广泛凝聚共识,提升治理效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最管用”,是因为这种民主的精神、制度与机制,有效渗透到中国政治体系和治理实践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体现了人民总体意志,是主体最广泛的民主,广泛汇集人民群众的意见表达;不断丰富完善的民主协商制度,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有效途径;如此基于广泛参与主体基础上的共识,为有效治理提供了动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存在于民主的全链条,全流程机制弥补治理缝隙,全过程品质奠定整体性治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为依托,使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
五、新文化形态:坚持继承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藏着时代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释放出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巨大能量。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文化认同上鲜明差异是:从不割裂传统,坚持继承创新。
(一)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明薪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
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一些观点认为,传统与现代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传统必然阻碍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必然要否定、抛弃传统。还有一些观点否定不同国家历史进程的差异性,认为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是对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不断重复。
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长于从贯通古今中外的视角审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历史,尊重历史规律和文化传统,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体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其中唯一传承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已故著名美籍华裔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提出“连续性”与“破裂性”理论,他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连续性”宇宙观和文明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破裂性”宇宙观和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不同以往的视角。
世界历史发展证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既应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根据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条件作出选择。中国认为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才能掌握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动,从而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更好前进。
(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着国家治理的思想智慧,对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难题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经由“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平等共存,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文明”与“野蛮”两大阶段,世界划分为“现代工业社会”和“非工业社会” ,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是整个非西方世界的榜样,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中国人认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难题提供思想启示,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六、新全球治理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如阳光,安全似雨露,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动荡变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安宁的期盼愈加强烈。中国发展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在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同时,谋求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全球治理认知格局上差异在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追求共同价值,守护共同命运
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中国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呼吁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
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奉行对抗性“零和博弈”思维,凭借其现代化先发优势,向其他国家输出现代化模式,通过经济剥削、殖民掠夺等方式将本国财富积累的代价和危机转嫁至发展中国家,并且为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设置重重阻碍,导致世界现代化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不公正问题。
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二)维护共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没有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更反对个别国家恶意歪曲国际法含义,将自己的意志包装成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强加于国际社会,大肆侵犯别国合法权利。
中国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推动,并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旨在破解现代化发展史中出现的、而西方国家并没有解决的诸多难题,比如以资本为中心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等。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倡导共同行动,践行大国担当
2021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主张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中国认为,各国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必须和衷共济,团结合作。
从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到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再到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始终饱含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深邃思索,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三大倡议相继提出,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在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改善全球治理的伟大构想”,“这表明中国愿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承担更多全球责任”。[35]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将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结 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如果说西方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序曲,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类现代化的交响。
人类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陈出新的历史。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善于守正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又以生动实践和巨大成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追求共同富裕变成实际行动,让天下大同等理想不再遥不可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对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冲击,一些国家鼓噪分裂对抗,大搞“脱钩断链”,给全球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会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也不会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而裹足不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信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球是一个共有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相信,全世界只要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一定能够共创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共创人类文明的美好明天。
编写说明与致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智库报告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曲青山和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任组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岩松任副组长,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任卫东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副部长级)王均伟任执行副组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包括张鹏、李琦、刘敏茹、范为、郑林华、董晓彤、周思勤、曲世侠、桑田等,新华通讯社课题组成员包括刘刚、崔峰、林嵬、王金涛、杨守勇、傅琰、伍晓阳、郭强、凌军辉、毛振华、张紫赟、肖思思、杨皓、屈凌燕、周蕊、李放、蔡国栋、杜白羽、侯伟利、孙晓辉、马昌豹、刘爱虹、何慧媛、梁劲、冯候等。
课题自2023年1月立项启动以来,历时一年多采访、调研、撰写、修改、审校完成。
在报告写作和发布过程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季正聚、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樊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一级巡视员张贺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党委原副书记张爱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信峰等专家学者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7月1日。
[3]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2月25日。
[4] 王治东:《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6日,第6版。
[5]《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23年10月18日。
[6] 《公安部:我国连续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发生”》,人民网,2023年1月10 日,。
[7]《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
[9]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求是》2024年第3期。
[10] 《引擎·信心·机遇——全球财经大咖共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新华社,2023年3月26日。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社,2024年2月1日。
[12]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13] 《“新”“新”向荣强动能——山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新华社,2024年1月28日。
[14] 《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4万人年》,新华社,2023年12月15日。
[15]《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
[16]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写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新华社,2022年10月23日。
[17] 《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将惠及世界大多数人》,环球网,2023年5月12日,。
[18] 《新增1200万人以上,2024年如何稳住就业大盘?》,新华社,2024年3月5日。
[19]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20]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2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22] 浙江省统计局:《2023年浙江省人民生活等相关统计数据公报》,2024年3月4日。
[2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24] 财政部:《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2024年3月7日。
[25]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
[27] 昆明市水务局:《昆明市水务局关于对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370号提案的答复》,2022年5月30日,。
[28]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2月29日。
[29] 国务院:《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年全年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2024年1月12日。
[30]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
[31]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2]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陈高华译:《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3]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陈高华译:《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4] “Understanding CCP Resilience: Surveying Chines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ime”, July, 2020,
[35]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国际社会眼中的中共二十大》,新华社,2022年10月27日。
今天夜间雷阵雨来袭丨本周上班时间有变!丨天津这几路公交拟调线!丨多区道路施工出行注意!
雷阵雨天气
今天白天天空维持多云的天空状况白天最高气温升至28℃附近夜间到周二上午有雷阵雨天气东北风风力加大周二上午降雨结束后天空放晴
白天有北风4-5级阵风可达7级最高气温明显下降,在20℃左右夜间风力逐渐减小
气温波动频繁
周三周四天空以晴为主,风力也不大气温回升周四最高气温攀升至29℃下周后半周以多云到阴为主,多大风天气过程
气温也将有所回落大家注意适时调整着装
及时增减衣服
本周上班时间有变!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注意本周要上6天班哦4月28日(下周日)要!上!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2024年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五一”期间 高速可免费通行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文件《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针对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重要节假日实施7座(包括7座)以下小型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免费通行时间为5月1日0:00至5日24:00免费时间这么算▼普通收费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1.在非免费时段进入高速公路,但出高速时处于免费时段,则免费通行。温馨提示:提前驶入高速公路,不在收费站前等待免费时间到来,可避开拥堵高峰。只要从收费站驶离高速公路的时间点在免费时间内,均能免费通行。2.在免费时段进入高速公路,但出高速公路时是非免费时段,则不属于免费通行的范围。温馨提示:在免费时段即将结束前仍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建议司乘根据实际位置和时间,选择就近收费站驶离高速公路,避免因赶时间、超速行驶而引起安全事故,同时最大限度地享受免费政策。
天津这几路公交拟调线!
涉及终点站、行经道路……
近日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发布公告
为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
方便居民出行
拟对
公交858路、325路、653路
进行调整
市民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拨打96196或发送电子邮件至dlysjgjc@tj.gov.cn。
注意:858路线路调整方案公示时间为2024年4月17日至2024年4月23日。653路、325路线路调整方案公示时间为2024年4月19日至2023年4月25日。
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
01公交858路调整方案
一、起讫站:云锦世家公交站(西青区云锦世家公交站内)至通达尚城(河西区通达尚城)
二、行经道路:卉康道、万卉路、中北大道、外环线辅路、闵行路、福姜路、芥园西道、黄河道、咸阳路、长江道、红旗路、鞍山西道、新兴路、西康路、马场道、九龙路、广东路、利民道、大沽南路、(上行:太湖路;下行:洪泽路)、澧水道。
三、中途设站:云锦世家公交站、万源路、万卉路、卉安道、水溪苑、溪秀苑、外环辅路芥园西道、福姜路闵行路、福姜路芥园西道、东姜井、李家园、津华西大街、华智里、雅润嘉园、咸阳路地铁站、渭水道、长江公寓、公交三公司、宜宾道地铁站、西湖道、卧龙里、龙井里、西湖村、天大宿舍、(下行:六里台桥)、四平西道、何兴村、沙市道、规划里、(上行:天河医院)、昆明路、湛江路、外国语大学、鸿华里、泰达园、爱国北里、南楼地铁站、大沽南路日报大厦、土城地铁站、土城、洪泽花园(上行:澧水道)、通达尚城。
四、首末班车时间:
云锦世家公交站6:00-21:00
通达尚城6:30-22:00
02公交325路调整方案
一、起讫站:津塔公交站至津塔公交站。
二、行经道路:兴安路、大沽北路、保定道、金汇桥、八经路、六纬路、十经路、七纬路、九经路、八纬路、六纬路、八经路、金汇桥、保定道、大沽北路、兴安路。
三、中途设站:津塔公交站、和平路地铁站(西侧)、大同道(西侧)、六纬路八经路(西侧)、德元里、新景安里、积善里、绚丽园、大王庄地铁站(西侧)、大同道(东侧)、和平路地铁站(东侧)、津塔公交站。
四、首末班车时间:
津塔公交站:6:30-19:30
03公交653路调整方案
一、起讫站:明珠花园公交站至保康路公交站。
二、行经道路:程环道、登州路、成林道、沙柳北路、崂山道、天山路、盘山道(上行)、卫国道(下行)、昆仑路、真理道、王串场一号路、金钟河大街、狮子林大街、张自忠路、南运河南路、河北大街、新红桥、红桥北大街、丁字沽南大街(上行)、五爱道(上行)、丁字沽一号路、本溪路、保康中道。
三、中途设站:明珠花园、昆俞路、登州路程环道、登州路崂山道、登州里、程林东里、程林二村、成林道程发路、杨台、香山道地铁站、嵩山道、冠云东里、冠云西里、盘山道、凤岐里(上行站)、松风西里(下行站)、万兴花园(下行站)、卫昆桥、大众家园、临营西里、乐东南里、玉山里、秀山花园、王串场六号路、王串场三号路、莹津里、明溪里、新大路、小树林、十字街、望海楼、通北路、天奕商城、金华桥、三条石(上行站)、三条石北(下行站)、西于庄、西沽、丁字沽、勤俭道、丁字沽四段、丁字沽八段、丁字沽十三段、本溪路、绥中南楼、本溪楼、裕国楼、保康路公交站。
四、首末班车时间:
明珠花园公交站 5:50—22:00
保康路公交站 6:00—22:00
多区道路占路施工!出行注意!
近日,本市多区多条道路进行占路施工。交警提示广大市民,途经施工路段,过往车辆、行人需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过,减速慢行,机动车驾驶人注意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
河西区因道路施工,8月9日前,河西区浯水道(枫林路交口东北角)施工变窄,过往车辆及行人需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过,减速慢行(机动车限速30公里/小时),注意安全。
南开区
因电力施工,4月20日起至5月4日,南开区白堤路(灵隐道至西湖道段)局部道路变窄。
因河道清淤施工,4月20日起至5月20日,南开区卫津路(双峰道至八里台立交桥段)局部路段车行道变窄。
红桥区
因燃气施工,4月22日起至5月7日,红桥区咸阳北路(丁字沽一号路至丁字沽三号路段)局部路段道路变窄,车辆及行人需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过,减速慢行(施工区域机动车限速30公里/小时),注意安全。
滨海新区
因地铁施工,4月20日起至2025年4月20日,滨海新区上海道(学校大街以西180米至八方圆明庙街段)路面变窄,过往车辆可沿周边解放路、新华路、和平路、学校大街、东大街等道路绕行。施工期间,车辆及行人需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过,减速慢行(施工区域机动车限速30公里/小时),注意安全。
西青区
因道路施工,10月14日前,西青区兴华二支路(民和道至兴华道段)临时断交,过往车辆可绕行兴华道、民和道、兴华三支路、兴华一支路等道路,注意安全。
宝坻区
因排水管道施工,4月29日起至5月5日,宝坻区东环路(红星城市广场小区东门北侧至海滨便民菜市场南侧)禁止机动车通行,过往机动车可绕行吴苏路、南城东路、林海路、北城东路、东城路等道路。施工期间,车辆及行人需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行,临近施工区域减速慢行(机动车限速30公里/小时),注意安全。
静海区
因道路改造施工, 9月30日前,静海区庶海道(东方红路至十五号路段)全封闭施工。途经车辆可绕行金海道。
未来天气预报
4月22日 星期一白天:多云夜间:多云转阴有雷阵雨微风转东北风3-4级28到14℃4月23日 星期二白天:阵雨转晴夜间:晴间多云北风4-5级阵风7级转微风20到12℃
4月24日 星期三晴间多云微风,24到15℃4月25日 星期四晴间多云微风,29到15℃4月26日 星期五多云微风转东北风4-5级25到17℃4月27日 星期六多云微风,24到14℃4月28日 星期日阴微风转东北风4-5级20到12℃
综合:央视网、中国政府网、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官网、天津交通广播、天津气象、天津交警
编辑:宋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