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型纯电SUV价值标杆 测试上汽大众ID.6 X
【太平洋汽车网 评测频道】电气化的汹涌浪潮之下,身为老牌车企的大众近几年终于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纯电动车的研发。赛车领域,大众ID.R大显身手,向外界展示了大众在电车技术上的过人实力;民用车领域,目前大众ID.系列的车型也足够丰富。
上汽大众ID.6 X(询底价|查参配)是国产ID.系列车型中定位最高的,其基于大众最新的MEB纯电平台打造、中大型SUV的规格、6/7座布局可选,不久前上市的2022款车型更是在智能科技配置上有不小的提升,配上25-30万的主力售价区间,2022款大众ID.6 X看着吸引力十足。
驾驶体验:动力细腻,底盘稳健,出众行驶品质
眼前这台大众ID.6 X极智长续航版搭载后置的永磁同步电机,后轮驱动,电机最大功率150kW(218Ps),最大扭矩310N·m,与主流的2.0T燃油引擎水平相当。动力电池为83.4kWh的三元锂电池,CLTC工况续航里程为617km。更高阶的劲能四驱版升级为前后双电机、四轮驱动的配置,电机总功率达到230kW(313Ps),总扭矩472N·m,面向对加速表现有极致追求的人群。
大众集团在动力系统方面向来是顶级水准,其技术优势在燃油高性能车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纯电动车身上也能深深感受到大众的底蕴和强大技术。“收放自如”是大众ID.6 X动力系统的最大特点。轻踩电门,充盈的扭力随即推动车辆轻快的前进,同时力道的输出循序渐进,线性十足。不同于大部分电车较为突兀的瞬间发力,ID.6 X的动力输出特性明显更偏向燃油车,体感要舒适不少。
底盘表现同样令人惊喜,DCC电磁悬架的滤震到位,驶过起伏和细碎颠簸的路段没有多余的晃动而影响舒适,面对大的坑洼也能从容化解。同时也没有舍弃支撑力,加上平铺于底盘的电池包带来的低重心,即便大众ID.6 X是车重达到2.28吨的中型SUV,在激烈操控下也没有感觉到车身的拖沓感,在较密集车流中快速地切线超车流畅自如。
大众ID.6 X新增的车门开启预警系统DOW高度贴合日常用车场景,它实时监控车辆后方30米距离的情况,当有车辆从相邻车道后方靠近时,如车门已打开,外后视镜上的警告LED将点亮;如果乘员正在开门,门锁打开延迟约800ms,警告LED灯同步闪烁且车内扬声器发出警示音。
开着大众ID.6 X驶过城区、高速等不同路况,我充分感受到了大众的深厚功底。车型定位的缘故,ID.6 X追求暴躁激进的极限加速意义不大,它给到的是行云流水、细腻舒畅的行车质感,动力、底盘、车身、转向一切配合默契,尽显娴熟的调校,这样的驾驶体验并不是造车新势力和许多传统车企所能轻易达到的。
测试成绩:总体表现良好
◆0-100km/h加速测试
身为纯电车型,大众ID.6 X的加速测试无需像燃油车一样采用弹射起步方式,在自动驻车的状态下一脚将电门踩到底即可。测试当日气温30℃,车辆剩余电量为76%。
起步瞬间大众ID.6 X发力并不激进,但随后推进力源源不断,8.7s的0-100km/h加速成绩符合预期,毕竟这是一台自重达到2.28吨的大车,而且测试车辆为4S试驾车目前已经跑了几千公里,还要考虑到机械损耗。另外,日常驾驶时ID.6 X的加速体感要比8.7s的成绩强劲许多。如果是313Ps马力的四驱版,0-100km/h加速跑到6.Xs绝对不成问题。
◆100km/h-0制动测试
制动力表现较为出色,前235/50 R20和后265/45 R20规格的宽胎提供了很强抓地力,最终实测100km/h-0制动距离为38.33m,如果是全新车的状态相信成绩还有一定提升。
◆噪音测试
大众ID.6 X的静谧性表现良好,怠速车内噪音仅有37.9分贝,在60、80、120km/h的噪音测试成绩分别为50.2分贝、63.2分贝、68.5分贝。
◆续航测试
续航方面,为了准确获得大众ID.6 X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能耗,我们采用城市70%、高速30%的比例进行能耗测试,开启空调,全程D+挡舒适模式,平均时速在26km/h左右,在大约100km的行驶后,车机显示能耗为14.8kWh/100km,电池容量为83.4kWh,推算下来综合续航在565km左右。
外观:档次、动感、潮流兼具
大众车型的外观设计向来比较保守,但纯电动ID.系列却是新意颇丰,它们应用了高度统一且独树一帜的设计语言。上汽大众ID.6 X观感厚实却不失灵动感,气质时尚前卫且未有任何过度张扬的设计,设计亮点遍布全车。
20英寸双色轮毂样式动感,轮胎规格235/50 R20和后265/45 R20,扁平比较小,能够提供不错的支撑力,完全是公路取向。
内饰:沿袭家族样貌,简约舒适
大众ID.6 X的内装是大众ID.家族化设计的全面展现,整体风格简约,注重层次感,材质及做工都不失高水准。
最新的MOS4.0车机系统加入了充电旅程(在车机的导航页面中输入目的地,沿途查找充电站)、充电统计(支持查看充电历史统计数据),蓄电池保护(允许使用高压电池为车联服务供电,提升12V蓄电池寿命)、远程查看车辆状态(通过手机远程查看剩余电量、车门/车窗等状态信息)以及车辆行程统计(通过手机查看车辆行驶记录)等功能,用户体验做得相当周到和人性化。
IPA及TPA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的引入是2022款大众ID.6 X在智能化方面的一大进阶。IPA系统是当速度低于40km/h(平行泊车)和20km/h(垂直泊车)时,可自动检测合适的停车位,随后进行全自动泊车,换挡、车速和制动的控制均是由系统完成。驾驶者无需执行操控,只需全程监控。TPA系统则是针对频繁停车的场景,由车主先执行一遍停车过程,系统记录车辆的周围环境数据和行驶路线。下一次当系统检测到相同环境数据时,便可执行自动泊车。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官方示意图
中控屏下方是控制空调、音量、驾驶模式、全景影像等的触控按键,使用顺手,便捷度高。此外,该车提供30色的车内氛围灯,在调整氛围灯的同时主题也会一起变动,实现屏幕界面与车厢氛围的协调融合。
AR-HUD官方示意图
乘坐空间:充分满足用户刚需
绝大部分购买中大型SUV的消费者对乘坐空间有很高需求,像节假日的全家长途旅行、日常运载大件商品/货物等是中大型SUV常见的使用情形。大众ID.6 X一/二排空间充裕,体验舒适,第三排中等身高的成年人坐上去也不会感到很拥挤,如此空间表现胜任常规的家庭及商务需求不成问题。
结语
从定价上看,2022款上汽大众ID.6 X可以说是合资品牌中大型SUV里最亲民的车型,也是30万内独有的纯电中大型6/7座SUV。相比相近价位的其他纯电车,大空间、强气场是该车直观的优势。此外,大众ID.6 X还有更加舒适惬意的高品质行车质感、最细腻的动力调校、时尚有范又拿捏有度的内外设计等等。高质低价、诚意十足无疑是对于大众ID.6 X十分贴切的形容。
控评的大众点评,正在失去年轻人
刷单控评的大众点评,糊弄不了年轻人了。/《武林外传》
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大众点评用户们已经对于撰写点评不再有热情。毕竟,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周末去的网红店又踩雷了,这是探店还是玩扫雷?”
每个城市,大概都有那么几家让当地年轻人深恶痛绝的热门餐厅。这些店铺往往品质未见多好,门口排号人数却不少,怒而差评后仍旧源源不断的客流量仿佛在提醒你,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拔草。
快用大众点评,随时随地发现踩雷店。/大众点评宣传片
近日,财经媒体“深燃”的一篇报道,让知名点评平台“大众点评”上备受诟病的刷单现象,再次被放到聚光灯下审视。
据悉,从专业公司联络商家、组织大V,到派单体验、发布评价,整个流程走下来,有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普通商家也常常陷入“恶意差评”的要挟,一条来自大V的差评,往往会导致店铺的评分骤减。
当虚假好评和恶意差评越来越多,真实评价反而越来越少,这个曾经备受信赖的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立足之本。
但事实上,对互联网稍有记忆的网友都不难发现,近年来一直饱受争议的大众点评,其实早就变味了。
在网红店的点评页
找差评比找对象还难
第10086次踩坑后,身在美食荒漠的小周终于开悟了——或许世上本来不存在必吃榜,刷好评的人多了,也就出现了必吃榜。
本以为新《广告法》实施后,活在广告里的各式彩虹屁都会绝迹,没想到,用户点评区倒成了最大的法外之地。
网友“一只猛犸卷”就对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表示十分困惑——打开点评软件,甭管什么店,一水儿的五星好评不说,评语还夸张得吓人,动辄“当地最好吃的XX”“XX人绝对不能错过”“回国后吃过最正宗的XX”……
如此泛滥的好评,不知道食客是味蕾有问题呢,还是刚刚逃难回来?
无脑好评的背后,宽容的舌头和干瘪的钱包,两者必居其一。/《武林外传》
去年夏天,被群嘲的患癌up主“虎子的后半生”,无意中掀开了点评软件中部分“职业大v”生态的冰山一角。
有网友扒出了虎子的大众点评账号,发现虎子点评过很多家餐饮店铺,其中不乏海鲜、火锅等大众认知中的消费较高的场所,由此引发了“有钱吃饭,没钱治病”的质疑。
一句“阿龙海鲜环境优雅”,更是成为了绕不开的网络流行梗。人们想不通,一个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人,即使胃口依旧很好,又究竟是为什么会如此积极地撰写点评?
这就跟大众点评的运营规则分不开了。
用户被鼓励频繁发布点评,以此来提高账号的活跃度以及中奖率(也就是大众点评上的“霸王餐”),从而获得免费或性价比很高的品尝美食的机会。
知乎提问里,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个华点。
当然,无论是平台,还是提供霸王餐机会的商家们,都没有规定说体验了“霸王餐”就只能打好评。
然而,绝大多数体验者都会选择这样做。他们并非是存心欺骗,甚至还可能发自内心地觉得挺好,但前提是没花钱。
在没有产生实际花费的情况下,只要体验不是特别糟糕,留下一份图文并茂的好评,几乎是人之常情。毕竟,白吃又白喝,还要啥自行车?老话常说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就是这个意思。
更何况,撰写点评本来就是这些职业大v的日常任务之一。
作为一个橙v(大众点评上的vip用户),每个月要完成不少于四条的点评,一旦完不成,下个月立马降级。降级后,不但vip标识会从橙色褪成灰色,相应的福利待遇也会受到影响。
某种程度上说,大v们也是平台的打工人。/Pixabay
看到这,职场老油条们大概已经嗅到了一丝KPI的气息。然而,对于这种陷阱,橙v用户并非没有察觉。
在大众点评的社区论坛里,一位发布过46条点评的杭州用户不无抱怨地表示,感觉自己变成了给点评打工的,“每天累死累活做任务,赚那几个破积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vip们辛苦做任务累积而来的积分,除了用来换购和抽奖,在消费时还可以抵现,500积分可抵5块钱。
然而,对于橙v们来说,写写点评就能吃喝不愁的好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上个月,人们纷纷收到来自平台官方的通知,从2021年1月1日起,不再有vip特权存在。
在相关帖子下,许多vip用户都表达了不舍的情绪。/大众点评社区论坛
你可能会想,此举虽然伤害了vip用户的利益,但要是能就此鼓励更多的普通用户活跃起来,从长远来看,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问题就在于,在大众点评,普通用户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发表评价了。
“买花送军体拳,今天你挨揍了吗?”
在不少老用户心里,诞生于2003年的大众点评,在卖身美团成为“新美大”一员之前,一直是一款“小而美”的装机必备软件。
而从近年来的热点事件看,大众点评已经不满足于在商业消费领域乘风破浪,它有着向社会甚至法制版面进军的野心。
去年,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交大学生给花店打差评被打”事件,想必不少人还有印象。
事情的起因,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学校附近某花店订购鲜花时遇到了货不对板、配送延迟等问题,提出异议后又遭遇了店家在言语和肢体上的粗暴对待。
被媒体曝光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家店铺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就有发生过类似纠纷。
2020年9月,花店老板殴打交大学生事件引起极大关注。/微博@潇湘晨报
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则是这家花店的大众点评页面,即使差评居多,却依旧能维持4.5星以上的高分(满分为5星)。在这金玉其外的包装下,平台方所扮演的角色耐人寻味。
据第一财经报道,平台面向商家的收费项目可谓琳琅满目。别的不说,仅仅为了能在大众点评搜索页面露出店铺Logo与推荐菜的照片,商家一年就要付出3600元的排版费。
如果说,上面这则新闻主要还是商户的素质问题,是极端个别案例的话,那么,平台方频频下场帮助商家隐藏差评的操作,就显得尤为可疑了。
一名小红书网友“豆豆龙”曾公开分享自己的糟心经历。为了操办婚礼,她选择了一家在大众点评上好评数众多的店铺购买了两万多元的喜糖,结果这家店从发货到配送频频掉链子不说,服务态度还很糟糕。
在拒绝了商家的“有偿删评论”提议后,这位网友却发现,自己的点评意外消失了。
此时,一位自称是美团点评平台工作人员的陌生人找上门来,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对话,都足以收录进迷惑行为大赏——
这位“工作人员”,自称要“商家服务的不满意之处”,在了解之后却表示用户的个人体验不足为信;
一句话概括: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小红书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被用户问到“后台能否看到我被消失的差评”时,这位“工作人员”回答道,“能看到,但系统不通过你的差评”。
而更多网友的反馈来看,大众点评下场删评并非个例,但给出的理由却形态各异。
去年7月,日本博主inoryusei发布微博称自己第一次使用大众点评,就遭遇了删评。
这位博主与朋友慕名去体验了北京朝阳区一家“口碑被吹爆”的烤肉店,却发现口味不过如此。于是,他发布点评表达了失望之情。
尽管从点评内容来看,博主对于这家网红店的态度并非全盘否定,甚至还建议没吃过的人可以尝试,但在所有人都热烈鼓掌的情况下,鼓掌得不够大声的就成了某些人眼中钉。
而平台给出的删评理由,也在“博主本人就是日本人”的事实衬托下,显得愈发蹩脚。
在大众点评打差评,要做好被删评的准备。/微博
或许可以这样说 ,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大众点评用户们已经对于撰写点评不再有热情。
毕竟,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变味的大众点评,正在失去年轻人
大众点评上一次引发全民讨论,还是因为美团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改名。
从2019年初,江湖上就有传言称大众点评即将被美团更名并整合进一个app,就像摩拜单车被收购后那样。
被美团收购后的摩拜单车,已经看不出摩拜存在过的痕迹。/图虫创意
2020年9月,靴子落地。“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将公司名称简化为“美团”。距离成立“美团点评”还不到五年,大众点评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尽管美团强调“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还是拦不住悠悠之口。美团在收购后的每一个举动,都成了对大众点评始乱终弃的证据。更有人说,大众点评从被美团吞并那天就死了,只是直到今天才埋。
尽管存在感逐年变低,但大众点评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0年Q3财报,人们不难看出,尽管“餐饮外卖”是美团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要说到利润,还得是“到店酒旅业务”,而这,正是大众点评的业务范围。
美团名声在外的外卖业务,利润还不到4%,仅为到店业务的零头。/美团《2020Q3业绩报告》
然而,利润上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大众点评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这家老牌的本地生活平台,正面临着核心用户的流失。
这两年,不仅老对手“口碑”紧追不舍,新秀“小红书”渐成气候,就连微信、高德等本地生活领域的新玩家也频频试水到店业务。虽然至今尚未折腾出什么水花,但大众点评已经明显感受到危机。
2007年,尚未被阿里收购的口碑网曾推出“千元搬点评”活动,鼓励用户将大众点评网上的点评内容搬至口碑网,并承诺赠送1000元淘宝币的奖励。这一活动引起大众点评网的强烈不满。
做ugc社区内容,只有提升app的活跃度和用户量,才能持续为公司赚钱。/Pixabay
愤怒的大众点评发布公开声明谴责了“点评搬家”事件,还给口碑网发去了法务公函。
十一年之后,还是同样的剧情,大众点评却将自己从原告席搬到了被告席。
2018年,陆续有小红书用户发现,大众点评上出现了自己的复刻版账号,不仅内容1:1复制,部分图片甚至还带有小红书水印,而这些用户均未在大众点评平台开通过账号。
小红书官微也发布了声明谴责大众点评的抄袭行为,称“小红书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被一键复制”。
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并不鲜见。十几年过去,日渐做大的大众点评,也终于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无论是小红书等相近平台的流量冲击,还是短视频软件的异军突起,都说明了大众依旧需要点评。
但具体到平台,却不一定非得是大众点评了。
《大众点评变味了?》深燃,2021-01-11
《“一条评论几百块”,在大众点评做大V真这么好赚?》CBNData,2020-08-31
《大众点评没有对手》,全天候科技, 2019-11-21
《美团Q3财报看点:“血拼”社区团购新业务 投资大赚58个亿》,腾讯科技,2020-12-01
?作者 | 陆一鸣
封面 | 《凪的新生活》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3的国家都在搜!中国的大众 全球的丰田真不是说着玩的
每到新一年的时间交替节点,全球各大车企或者专业数据机构都会统计并总结出各种有趣的“排行榜单”。而日前,就有专业数据机构结合上过去12个月的Google搜索数据,统计出2021年热搜汽车品牌排名。
从公布数据可见,2021年丰田在总体搜索量中排名最高,而且在统计的154个国家/地区中,丰田占据搜索量榜首就高达47个,其中这些国家/地区也主要包括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丰田在2020年热搜汽车品牌中也排第一名。具体原因可能在于丰田有着极度完善的全球战略布局,旗下多款核心车型如卡罗拉、凯美瑞、RAV4荣放等都是常年占据各国家/地区细分领域的销量榜首。
另外,丰田坚守混动和氢能源技术路线之余,也于上一年时间一口气发布15款纯电动车型,大举向纯电能源发展,也是其备受全球消费者关注的原因。
总搜索量排名第二的是宝马,其在 29 个国家排名最高,并以英国、欧盟中挪威、德国、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为主。
宝马作为一间拥有百年造车历史的豪华车企,深受全球国家/地区消费者的关注不是再正常不过?
紧跟宝马后面的是同样来自德国本土豪华汽车品牌的奔驰,其也占据有23个国家/地区的最高搜索量。
此外,同样是闻名于世界的汽车品牌福特、现代、本田、日产总体搜索量就相对差了点。其中福特最高搜索量主要体现在美国、加拿大;现代最高搜索量体现在韩国、印度、阿根廷;本田最高搜索量体现在以菲律宾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日产最高搜索量仅只体现在墨西哥。
毫无疑问,得益于品牌全球传播度以及市场基数。自2018年开创这个搜索量排名榜单,丰田、宝马、奔驰就基本长期霸占该榜前三,这大概也是“马太效应”的一个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较为有趣的数据就是,随着全球电气化愈演愈烈,特斯拉也逐渐成为当下全球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汽车品牌,而且还成为了中国、中国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搜索量最高的汽车品牌。
与此同时,在奥地利、芬兰、冰岛、科威特、马达加斯加、挪威、巴勒斯坦、卢旺达、南非、韩国、叙利亚、更甚是本土美国也是拥有第二或第三的搜索总量。相信随着全球电气化发展以及特斯拉全球第五大工厂落实,其有望赶超丰田并成为最受全球消费者关注的汽车品牌。
最后
结合Google 搜索数据统计出来这份排名榜单或许对中国市场多少有点权威性不足。
首先Google搜索引擎在国内就有一定的政策限制,不排除数据会有偏差。其次就是2021年中国乘用车零售卖得最多的汽车品牌是大众,全年累计销量超过180万,如此庞大的基数却没有出现在汽车热搜榜单上,反而是特斯拉就很让人意外。
当然,无论这份Google搜索统计数据汽车榜单对中国市场是否真实,与我们买车用车其实也没太直接的关系,就当“瓜闻”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