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议将汉字“废除”,赵元任写96字奇文反驳,全文一个读音
1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在100多年前,当祖国因战争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时,有众多知识分子有了这样一个观念。
当时正是民族存亡之际,这些知识分子也是爱国之士,他们为什么会铁了心要消灭汉字呢?
当中又有什么隐情?
2
二十世纪初,当时帝国主义觊觎我们国家的领土,因此他们频繁挑起战争,企图通过侵略的手段达到自己对东方势力控制的目的。
中国因战争面临许多内忧外患的状况,百姓们由于战乱和贫穷,平时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大多数人渐渐变成一具具行尸走肉,对很多苦难都已变得麻木不已。
什么是国难?什么是文明?在他们眼里没有概念,平日里只图生存和温饱。
此时的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民众因不识字,根本没法阅读报纸也不会书写信件,整个国家的文盲率居高不下。
这些成千上万的文盲们,他们除了耕地以外就是早早结婚,对待新文化、新思想甚至国家危难的程度如何,他们全然不知。
就在民族存亡之际,以瞿秋白为首的一众爱国志士提出:汉字必须被消灭,让拉丁字母替代!
眼看国家的文盲率高,可知识分子们却在此时提出剔除汉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应该提倡大家努力学习汉字,发扬民族文化么?
原来,100多年前的汉字不是现在常用的简体字,而是笔画讲究特别多的繁体字。
在中国当时的旧社会中,一个普通人即便从小上学堂,但长到十几岁时,依然写不出多少个汉字来。
更何况,由于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到了发展成繁体字时,虽然有质的提升,但书写力度依然困难。
繁体字笔画多,难以书写与辨认,不仅让普通大众深感困难,即使是知识阶层也倍感头痛。
再加上很多人说话还充满了“之乎者也”的方式,在日常交流当中,常常一件小事都形容不清楚。
因此,在当时无论是书面上文字的表现还是口头传播的内容形式,都变成了文化普及工作的障碍。
如此下去,假如在国内有什么新思想要传播,也很难在不识字的人群中展开。
那如何才能解决普通老百姓学习文化难的问题呢?很多学者提出,必须要对汉字进行改革!
世上有很多方法,为何瞿秋白如此地执着于把汉字拉丁化呢?
3
原来,中文拉丁化的方案最初是在苏联产生的。1919年至1939年期间,列宁和斯大林领导苏联的扫盲运动,而这次的扫盲运动是面向在苏联的全体人民,不分国内外。
当时,有许多中国人在苏联,其中有约十万多不识字的中国侨民,而这次扫盲运动的展开直接影响到这批侨民。
身为中共党员的瞿秋白此时也在苏联,由于他见证了苏联扫盲运动的整个过程,对于苏联使用拉丁字母创制少数民族的新文字的做法很感兴趣。
于是,这给了瞿秋白如何简化复杂的汉字上很大的灵感。
他开始往拉丁化中国字的方向开展研究,并在苏联整理和收集了很多资料。
为此,瞿秋白还拜访了列宁,列宁说:“拉丁化对东方语言是一个革命的因素。”列宁说的话无疑让他更加坚定了拉丁化中国字的信心。
后来,瞿秋白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一位名叫郭质生的俄国人。作为苏联著名的汉学家的郭质生与瞿秋白一见如故,在对汉字的研究上更是志趣相投,当瞿秋白在探究如何使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成中国字时,他都会请教郭质生帮忙。
在郭质生的帮助下,瞿秋白写出了第一个拉丁化汉字的方案,并在1929年10月,编排成《中国拉丁化字母》的小册子。
这是瞿秋白通过收集和探索编写出来的较成熟的研究成果,里面对汉语的声调问题进行了探讨。而后,在前苏联出版的这部小册子,正式拉开了汉字拉丁化运动的序幕。
与其他主张废除汉字的知识分子相比,瞿秋白的主张更为激烈。因为他坚决支持完全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中国文。
他认为把汉字“置于死地”才能有“后生”,只有真正地做到口语与文字书写一致,才能全国展开普及文字的书写。
废除汉字,之所以在瞿秋白心里感到势在必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对于很多刚接触并且想学习汉字的人来说,复杂的汉字笔画书写起来太难,因此普及汉字难度很高。
第二,汉字是象形文字,不是表音符号,每个汉字的发音与字形并没有关系,因此不便于记忆。
第三,汉字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它能代表的是古时候的文化,但不能代表现代的科学与社会,属于比较落后的语言。
不难看出,其实很多知识分子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就是通过革新中国的文化,跟上西方文明前进的速度。
如果真能把笔画复杂的繁体字改成拉丁字母,这无疑会把书写的难度大大降低,与西方先进文明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唯一的表意文字,这愈发让瞿秋白等人认识到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的发展趋势。
难道,在华夏文明中流传千年的汉字就此被抛弃了吗?
4
就在瞿秋白等一众知识分子激烈地推广“汉字拉丁化”的主张时,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站了出来。
对中国汉字研究颇深的他认为,汉字拉丁化短期内可能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会对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于是,赵元任写了几篇妙趣横生的文言同音文来对汉字拉丁化进行了伪证,揭开了为何汉字不可被拉丁字母所替代的原因。
其中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奇文通篇只有一个读音,全文仅用了96个汉字就完整地描述了一个故事,全文汉字只有一个读音——shi。
大意就是,有一名姓施的诗人,喜欢吃狮子,他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因此,施姓诗人经常去市场找狮子,最终他用弓箭把十头狮子杀死,就在先生想吃掉十头狮子时,才发现这些狮子都是用石头做的。
赵元任的文章令世人顿感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和不可替代性,保全了承载中华文化、蕴含中华文明精髓的汉字,仅以一人之力击退了众多知识分子主张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悲观论调。
他的这篇文章很好诠释了汉字的特点,因为汉字当中拥有太多的同音字,而这些同音字之间的语义完全不同,所以必须靠汉字来区分这些同音字。
如果完全用拼音字母来替代汉字,那会让人分不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让很多人认识到拉丁字母没法取代汉字,只能当作辅音。
除此之外,赵元任还写了《季姬击鸡记》,也是以同样的文章风格讲述一个故事。
他表示,虽然平常人不会用同一种音调的汉字写一篇文章,但眼看汉字拉丁化的运动越演越烈,他不得不站出来提醒大家,中华文明的智慧精髓不能被抛弃。
可汉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学习门槛太高。
如此下去,我国的素质教育很难开展。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提出:“汉字要走世界拼音化的道路。”
这才让拼音在汉字作为载体的前提下发挥了作用。
“世界拼音化”只是作为汉字的一种固定发音符号,而制定出一种国标水准的拼音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这将便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从而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同时增进彼此的友谊,而拼音存在的前提是,与汉字并存。
直到1956年国家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以及1958年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给新中国的扫盲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彻底摒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运动。
到了1986年,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刘导生指出“拼音作为拼写工具,应从属于汉字”。
至此,拼音辅助汉字的时代被提上官方征程。而我国也因为汉字学习方法的改良,使我们的汉字简化了,拼读更方便了,从而取得普及教育的阶段性胜利。
从1949年到1981年这四十年间,我国通过运用拼音辅助汉字的方法使得文盲的数量大大减少,素质教育也被显著提高。
然而,变了模样的汉字依然美丽如初么?
5
简化后的汉字依然很美,汉字本身独具的意域美和形态美,是那些靠堆砌字母组合的拼音文字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表面上看,单个汉字的书写虽然比英文字母要复杂,可汉字的意蕴却可以使它的传情达意更胜于字母文字,还能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我国汉字的发展至今数量约有10万个,但我们只要掌握常用的两三千个,日常的读书看报和与人交流就基本没问题了。
而英文的常用单词大概有12000个,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增加新的词汇,不把这些英文单词背下来,日常交流就会很难进行。
作为世界上唯一被广泛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也许有缺点,但正如美国的汉学之父魏三位所说,一旦废除汉字,中国将不复存在。
使用了数千年的汉字,就如同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基因里的遗传密码,它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在世界大战中最强有力的武器。
放眼望去,中国不是唯一一个使用表意文字的国家,却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还在蓬勃发展的国家。
虽然影响一个文明传承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文字绝对是很关键的一点。
当世界范围内的很多文字都被字母化了,而汉字至今在我国依然保持着主流地位。文字虽然不是日常交流的必须,但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保存信息。
我们会发现,口口相传的东西很容易失传,而能被传承下去的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只要被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却能原原本本承载它的完整信息。
中国5000年的瑰丽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块字传承下来的,它与世界上所有文字都不同,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并引以为豪的地方,这是我们文化的根,也是其他文明永远无法复制的精髓。
华夏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古老民族,汉字厥功至伟。
数千年来,它让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越来越强,文明不断延续。
这四位明星发文章偏要用繁体字,认识中华文字之美才是关键
有一些大陆的明星、大V发微博偏要用繁体字,那么他们为何坚持要用繁体字呢?这些用繁体字的明星多少都会被喷,为何他们坚持要用繁体字呢?到底是华而不实,还是文化传承?
第一位 靳东靳东
靳东微博
靳东是大器晚成的明星之一,《伪装者》、《欢乐颂》、《琅琊榜》以及《恋爱先生》等优质剧集让靳东逐渐被观众熟知,40岁才在娱乐圈慢慢站稳脚跟。7月7日,靳东就在微博中写了一首小诗,对于很多人来说却不易阅读。全文为: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无节者,弃本逐末。无愧者,岂顾物议。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既有对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 夏至五月中》诗歌的引用,又有对宋代邵雍的《小人吟》的化用。可以看出,靳东的文学水平和素养是不错的,繁体字也符合他知书达理、博学多识的人设。
第二位 陈佩斯陈佩斯
陈佩斯头条号
陈佩斯作为第一代小品王,为观众们在春晚舞台上奉献了《羊肉串》、《王爷与邮差》、《警察与小偷》等多部经典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小品”一词原本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而陈佩斯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搭档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使小品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正因为陈佩斯开创了这一艺术形式,后来才有赵本山、黄宏、郭冬临等人将小品发扬光大,所以称陈佩斯为“表演大师”和“小品鼻祖”不为过。陈佩斯在头条号所发的文章用的也是繁体字。
第三位 罗晋罗晋
罗晋微博
罗晋也是将繁体字贯穿始终的明星之一,他和唐嫣从恋爱到结婚都备受关注,婚后的生活也非常甜蜜。在7月7日的微博中,罗晋转发了“人民日报纪念七七事变85周年”的微博,并且评论“铭记、自强”四个繁体字,可谓是字字千钧,是正能量的明星。
罗晋用繁体字发文,不止一次受到网友的质疑。但是他回复说,用繁体字是自己的个人爱好,并且他认为作为中国人繁体字不能被忘记,同时自己也感觉繁体字比简体字更有美感,他希望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重视我们的繁体字。
第四位 周笔畅周笔畅
周笔畅微博
周笔畅2005年获超级女声全国亚军出道,随后为大家奉献了很多经典的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音乐才女”,她的微博也一直沿用繁体字。最近的一条微博和罗晋一样,是7月7日转发人民日报纪念七七事变的微博,并且用繁体字评论了“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八个字来勉励自己和激励大众。周笔畅出生于湖南长沙,但本人却在深圳长大,会普通话、粤语和英文三种语言,所以用繁体字发文也很好理解,因为繁体字是她最熟悉的语言。
在大众被简体字包围的环境中,跳出来的繁体字让人感觉格格不入,对于有些敏感的网友荒唐地认为用繁体字就是不爱国的行为,从而被冠上骂名。
网友部分评论
简体字有简体字的方便,繁体字也有繁体字的美感,大众应该将眼光着重在文字本身,因为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本就是先人留给我们最璀璨的文化瑰宝。比如“国”字,繁体写作“國”,外面的“口”相当于国境线,而里面的“或”也是“域”的古字,意味着有土地和疆域才能称之为“国家”;而现在的简体写作“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思,意味着“有王才有国”,众所周知,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字的含义并不符合当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国”字的繁体写法
所以,大众要着眼于文字本身的含义和魅力,如果能够借用明星的名人效应,对传统文化多加推广,才是最好的初衷。其实说白了,不管是简体还是繁体,都是我国汉字文化中的一种,网友们也没有必要作出如此大的反应,过度解读明星也是没意义的。
中国的文字是最优美的文字,它充满着温度,它代表着象形的意义,它有着深奥的内涵。更重要的一点,它是这个世界上连绵了三千多年唯一没有断过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