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考入央美的人一般都学了几年绘画?
当然是梵高了,个人认为
现在的国展,省展,为什么都画大尺幅,而且以工笔居多?
美发!
近现代大众最喜爱的画家王文彬三十幅唯美浪漫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近现代人民大众最喜爱的著名画家王文彬三十幅唯美浪漫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重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幅幅熟悉的、带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欣赏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新锐们的创作,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文化自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近现代绘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近现代绘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基层,扎根于民族传统,面向澎湃的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新中国的变化历程,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人民群众新生活和中华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新的美术作品,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和感动人们的心灵,满足了人民大众审美需求,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在这些画作当中,不仅展现了新中国的辉煌篇章,而且也将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记忆,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如今回望这些艺术作品,同样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观赏了王文彬的画作有了震撼和亲切感,所以就有了寻找整理和大家分享的冲动。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现代著名画家王文彬绘画作品。
王文彬 (1928.3—2001) 山东青岛人。 擅长油画、壁画。 1948年首创套色石版年画《生产之前》在解放区广泛发行,入选首届文代会美展。建国后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科主编,1955年入中央美院进修,后毕业于罗工柳画室,并留校任教。历任附中及油画系、壁画系专业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兼任中国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油画《夯歌》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壁画《山河颂》 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壁画稿《献给先行者的安魂曲》获’97世界华人美展优秀奖。
近现代著名油画家王文彬主要绘画作品有:《自画像》《二月菊花》《雨夜花》《洞庭湖》《初冬后东蓖农家》《强大的动力》《夯歌》《小丫头》《小先生》《灯光下的女孩》《高原民兵》《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岔上老农民》《模范支部书记詹立武》《男武警》《女武警》《陕北女社员》《伞阳光》《难忘的岁月》《深秋的原野》《沙漠中的水库》《黄河青年》《雪天看榜》《农村姑娘》《绵》《姑娘侧影》《新青年》《山河颂》《华山白描》《泰山白描》等。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自画像》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自画像》1992年作。凝视着王文彬50年画作流露的精神轨迹,我时常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这一代,因精神而明亮,因痛苦而思索,因自然而丰盛,因开放而融会,因悲悯而静悦。
王文彬说“艺术家应该把整个身心投入他的作品,把自己当做一个坚毅的意志,一种选择,当作生存这项总体事业”。长久地,他凝视着红领巾的眼神、裸女的神秘静娴、中庸色阶里后东蓖农舍、雨夜花上的泪珠幻灭,他试图捕获画家那一刻独特的“情感性经验”,仿佛瞬间抓取着那些微妙的光,“一个主体不可能两次经历同样的经验。”
彼时彼刻,此时此刻,一种“无法攀及的完满性的向往”却是一种永恒的光,让他泪流满面。“昙花盛开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二月菊花》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二月菊花》王文彬晚年与陈雁结合,疲惫的心灵和身体在爱人的悉心呵护下终于得以歇息。《菊花》《玫瑰》都呈现了大师的静悦,画笔极简。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或许回想起了自己的年轻时代。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雨夜花》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雨夜花》1990年作。和画家相濡以沫的爱人俞锡瑛是一位终身拄着拐杖的残疾人,也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进入90年代后身体每况愈下,于1992年逝去。艺术家把这种对生命和历史的幻灭感浇筑在画面上。
作者大胆探索着艺术新的表现材质,借鉴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沥粉贴金之术和奥地利艺术家克林姆特某些作品使用金箔的技巧。背景呈现出印象派的色彩幻动和中国画水墨渲染效果,花朵主体仍以传统油画手法处理,并保持着古典意境。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洞庭湖》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洞庭湖》一日之晨曦晚霞,四季之风花雪月。对于王文彬而言,颜色是自然之物,它们像大地上的花草和树木,迎着朝阳或暮色,自然生长。四季的色彩萦绕着画家的情感,或是淡淡的哀怨,或是浅浅的快乐。此处“白马非马”,只有光,时光,白马过隙。
“这种小风景要求速度,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光色变化快速,必须善于捕捉第一印象的新鲜感觉”。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初冬后东蓖农家》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初冬后东蓖农家》八十年代十年间,王文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创作了大量外光写生和记忆画,被中央美院同事冠以“外光王”的名号。这或者就是“鱼跃于渊”的技巧——在光的瞬间捕捉色彩、形态并陈设动感、情绪。王文彬善于在时间的裂隙中诗意地创造色彩。在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中融会中国画的精髓:写意和线条。他的每一幅小风景和风景写生作品,都是一首唐诗绝句或宋词小令。不是巨制,因而更加随性灵动。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强大的动力》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强大的动力》1974年作。画家第一时期绘画的顶峰。画家在高度写实中试图塑造一位工人,他热爱劳动,热爱思考。这种神圣化的努力,或如保罗·蒂利希所述,“展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使之从日常生活的尘嚣和世俗琐事的嘈杂中显露出来。”很奇怪,画面传出的动力如果配以音乐,千万人随着摇摆、高歌,那种集体仪式,因时代的光而有不同的调质,但在喧嚣中求同,在求同中获得集体背书的心理是一致的,或许未来也会延续。这大概就是“码头工人哲学家”。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夯歌》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夯歌》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这幅作品是王文彬的毕业创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创作《夯歌》王文彬可谓几经周折,煞费苦心。在沂蒙山区写生的时候,他深深被朴实的劳动姑娘音容笑貌所打动,决定创作此画。为了脱离生活速写的感觉,王文彬深入农村知识青年中间,去黄河水利工地加深对生活的感受。经过多年尝试,多次色彩表现形式和构图的修改,最终成就了这幅饱含激情的《夯歌》。农民打夯时,一边打一边唱,唱得铿锵有力,令人难以忘怀。
是长时间酝酿并在1962年仅用20天时间完成的。为了表现运动和音乐感,画作吸收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强烈色彩和装饰性特点,又强调了阳光的感觉。年轻的画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苏派纯粹写实的传统油画方法,而是探索着平面的装饰效果和光色的表现结合,以及线条的运用和素描造型的结合。
“由于这里交通闭塞,姑娘和媳妇的装束打扮很多和十年前差不多,十分质朴,她们对新事物、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而把劳动当成了欢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小丫头》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小丫头》1957年作。王文彬笔下的小丫头似乎很接地气,山坡的花朵树木,敞开着小碎花红衣,露出一部分上身的小丫头,手中的野草杆,彼此成为自然的生命呼唤。画面传递的,还有画家自身的昂扬生命颂歌。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全力投入学习时,右肩关节疾病令他不得不休学治疗。手术失败,出院返校时他已成为右肩关节强直的残疾者,只得顽强地训练用左手作画。而这只是画家生命中的第一次命运叩门。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小先生》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小先生》布面油画,纵62.5厘米横 78 厘米,1950年代作。王文彬1928年生于青岛,可能受身为民间艺人的外公(老人还能刻木版年画)的影响,从小就爱画画,小学五年级时,也即在他十岁时就喜欢写生,爱画襁褓中的小孩,而且能画出他的形神。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灯光下的女孩》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灯光下的女孩》布面油画,纵26厘米横34.5厘米,1972年作。1941年,那时他才13岁,当时在青岛市中读书,是学生文艺社团“星火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好友纪福和也是当时“星火”的骨干。他把鲁迅有关文艺的使命当作自己写作的动力,对他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那时他们虽然幼稚,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写批判杂文,以手抄本的形式定期出版《星火》,秘密在同学中传阅,这在日本占领下的学校中产生了影响,一年后被校方发现痛加训斥,下令“解散”。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高原民兵》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高原民兵》1961年作。王文彬从小爱好文学、音乐和美术,但后来就全身心投入美术,那是从他初中时期到“琴岛画会”学画开始的。
画会成立于1938年11月,当时的青岛已经沦入日军之手,美丽的海滨城市成了一片死寂的“文化沙漠”,画会的成立为青岛未来美术事业的繁荣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画会集中了青岛最优秀的画家,初期基本上以抗战前在北平京华美院和北平艺专学习的赵仲玉、吕品、万里等人,而后郭梦家、陈大羽、于希宁、赫保真、杜宗甫、王关石、孙沾群等陆续参加。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977年作。940年琴岛画会开办了美术班。国画班、西画班两部份招生,国画班由于希宁、陈大羽、王关石、赫保真授课;西画班由赵仲玉、吕品、郭梦家授课,学习活动在晚上进行。王文彬是1940年到画会学画的。他参加的是西画班,学习素描和色彩,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外光写生。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岔上老农民》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岔上老农民》1978年作。
这些都打开了他审美的心灵,特别是教他色彩写生的老师吕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以许多世界名作使他开扩眼界,更在思想上给他深刻的启迪,随着他与他私下接触日益密切,读一些进步的文艺书籍《苏联版画集》、《柯勒惠支》、《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计程》,还有苏联的艺术理论《艺术社会学》和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这些都是吕品认真读过的,阅读中有些问题王文彬还向他提出讨论,久而久之进步的观念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在他心中渐渐扎下了根,并反映到他以后的创作中。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模范支部书记詹立武》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模范支部书记詹立武》1978年作。
1943年王文彬因经济原因,只好退学进入社会谋生。而“琴岛画会”也在敌人压迫下停止了活动,由于受到鲁迅提倡木刻的启发,开始想以木刻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不平,第一个支持他的是吕品先生,并悄悄告诉他郭梦家先生当年就是木刻运动的参加者,他在郭先生家中得到他认真地指导。他真正的创作实践就是从这时开始。《路》就是他木刻的处女作,他是从鲁迅的文学中找到了主题,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在荒原中开阔前进道路的决心。这幅木刻由于曾发表在《民、民、民》文学刊物封面上面得以留存。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男武警》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男武警》1978年作。
从参加《琴岛画会》之后,经过吕品、郭梦家、赵仲玉(郭、赵是当时的党的地工)的政治和绘画艺术的指导,使义兄逐渐由单纯画一些景物,开始转向一些有思想性的体裁,挖掘社会更深层的东西,《被黑狗追赶的红衣女郎》(水粉,作于1944年9月)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女武警》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女武警》1978年作。
一天傍晚,当王文彬打完工沿着通向天主教堂的石子路回家时,在夕阳的余晖中看到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场面,一个女孩子恐慌的奔跑,后面有一个牵着黑狗的恶少,哗然地大笑并引起他人邪恶的喊叫,此事一闪而过,但他眼前却幻化出《被黑狗追赶的红衣女郎》的意像。少女的面部充满了绝望和仇恨,而红色长袍像火一样地飘动着、飞舞着。他很快回到家,二话没说就拿出水彩色和一张深色的包装纸,大笔画出心目中的一切。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陕北女社员》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陕北女社员》1977年作。
5年王文彬终于乘风破浪渡过胶州湾,到达他久已向往的解放区,翌年6月进入沂蒙山后中的山东新华书店任美编。那段时间他艰苦自学、学写美术字,深入农村找素材,学习群众语言,参与两本刊物的设计并为其绘制封面、插图,连环画和年画。1948年,山东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后,他全力投入到年画《生产支前》的创作中,并首创套色石版印刷,大获好评。这幅年画,于1949年7月2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之后还送到苏联展出,并于1950年第16期《星火》画报刊登,它的画题被译为《一切为了前线》。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伞阳光》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伞阳光》1979年作。
由于王文彬不断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摄取素材,1954年6月他又创作出《通往工地大道上》(水粉)的力作。那时他才26岁,但已崭露头角,又一次显示出他过人的艺术才华。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难忘的岁月》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难忘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任美术科科长。为了深造,1955年,27岁的他考入了中央美院油画系。不幸的是,入学一年之后,他赖以作画的右臂因患骨结核病而残废。短暂的苦闷之后,他毅然改用左手、竟能画出新面目。从入学到毕业,他的素描、色彩、油画、解剖、透视和史论等课程,都是五分(满分),创下学校的一个纪录。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他被破格留校任教。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深秋的原野》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深秋的原野》1972年作。
1956年,为了深入体验生活,王文彬右臂吊着绷带与同学去了沂蒙山区。有一天,他看到一群妇女一边热情洋溢地高唱民族,一边打夯。霎时间,解放战争后期他在山东解放区所看到农民打夯盖房子、修水库、筑河坝的热烈景象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激动无比,画了许多草图,当他带着大量的写生素材和草图回到美院时,董希文看到极为高兴,嘱咐他一定要将其画成一幅大画。但是,因为“反右”和大跃进及接踵而至的三年国家经济困难,他一直无法动笔。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沙漠中的水库》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沙漠中的水库》1978年作。
1960年,王文彬进入罗工柳画室,罗工柳将油画的点描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米家山水”融为一体的技法让他既激赏又感动。罗工柳主张多欣赏中国画,创作油画必须有具有中国气派。在他的启迪下,王文彬开始勤跑故宫,深入研究敦煌与永乐宫的壁画,还去国画系旁听李苦禅、李可染的讲课,并向蒋兆和学习水墨人物写生,逐渐体会到中国艺术上“线”对抽象情绪的表现与欧州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线与面结合的素描,正是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共同的绘画语言。为了摆脱前苏联绘画“灰色调”的重压感,他临摹了法国印象派和野兽派的作品,惊奇地发现印象派的色彩竟与我国民间及古典艺术中装饰的色彩体系相通。所有这些坚定了他走创作中国式油画之路的决心。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黄河青年》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黄河青年》
在董希文、罗工柳两位老师的鼓励下,王文彬毅然跳出苏式灰色调的束缚,对画面造型采用块面结合的方法,使用带有夸张意味的线条,使线的运动节奏融入民族式的高昂旋律中,以亮丽如阳光的色彩和豪迈而又抒情的民族气韵,创作出了油画《夯歌》。1962年《夯歌》在“新芽美展”展出,顿时引起美术界的瞩目。被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从那以后它又陆续参加了1992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1996年“世纪回眸”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展,2000年“20世纪中国”油画展。2001年《人民日报》以“八秩历程展画卷,千秋伟业铸丰碑”为题,刊登了九幅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夯歌》即是其中一幅。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雪天看榜》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雪天看榜》
20世纪70-80年代王文彬创作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聂耳》、《暝》、《惑》、《飞天》、《激流》、《丁香之祭》、《海韵》、《渴望》等力作,他一生也画了近20幅人体油画。最具影响力的,并且作为力作屡次参展的要算《海风》和《镜前》,参展于徐悲鸿艺术馆。廖静文馆长观后说:“这两幅人体油画指《海风》和《镜前》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人体画,造型准确,形神兼备,意境深远,颇有大家风范。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农村姑娘》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农村姑娘》
随着对艺术探索的深入,对民族艺术遗产认识的深化,王文彬由油画创作转入壁画创作。他越来越清晰的感悟到,壁画那种与建筑统一的多维交响式的“大艺术”正是他要追求的艺术梦境。为了探索民族艺术精髓,他多次沿丝绸之路西行,长期在敦煌莫高窟临摹。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绵》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绵》
1980年,他肩负起北京华都大酒店《山河颂》大型壁画的创作任务。他与学生王印泉不顾艰险,踏上了宁夏的黄土高原,越过贺兰山而至青铜峡,南入六盘山,沿秦岭,顺清水之滨,攀上华山,又北渡风陵渡,奔黄河之禹门,到了急流挟沙,深浅无定的壶口,继之穿越吕梁、太行两大山系,走豫、皖、苏而入鲁,最后登上泰山之巅。这次的万里征程,他跋山涉水,几次病陷重危,他都置之度外,坚持始终。他前后画满了四巨册的速写及百余幅大张的钢笔线描和国画,为《山河颂》的创作做了充分准备。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姑娘侧影》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姑娘侧影》
自1980年画第一张草图开始,经过放大原稿、定线、描稿、沥粉、雕刻、抛光、上色、描金、描银等十道工序,至1982年,王文彬终于完成了这件横24米、纵5.5米的大壁画《山河颂》。壁画展出后,大家都说有耳目一新之感,誉之为民族壁画的典范。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新青年》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新青年》
王文彬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艺术和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和启迪后人,他为鞭策自己留下的格言:“人生短暂、艺术久长”。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山河颂》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山河颂》马赛克镶嵌,纵370 厘米横1660厘米,作者:王文彬、王印泉(助手)。
1982年秋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文彬先生为北京华都饭店中餐厅创作的巨型壁画《山河颂》正式落成。作品高5.5米,宽24米,表现了孕育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化的壮美河山。以黄河中下游的景色为素材,作品展现了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的雄姿,长城蜿蜒起伏于北方吕梁、太行山之巅,黄河由西向东穿过群山滚滚而来,奔腾直下,一泻千里,汇入大海;近景则配之以参天古松和自由翱翔的仙鹤。金碧辉煌的画面,意境开阔清新隽永,构成一幅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和鲜明民族风格的巨作。强烈的民族色彩使整幅壁画成为一阙凝固在建筑空间的对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壮丽河山的颂歌。
《山河颂》实景图 北京华都饭店壁画 沥粉、贴金、浮雕、重彩、镶嵌 550 x 2400cm 1982年作。
《山河颂》沥粉 贴金 浮雕 重彩 镶嵌,纵550 厘米横 2400厘米,作者:王文彬、王印泉(助手),浮雕 李林琢、杜飞,绘画 王文彬、王印泉、翟新建、杨若云,沥粉贴金镶嵌 杜飞、武丹、张莅、姜燕、王涛,其他 潘左先、杨惠君、杨瑛,地点:北京华都饭店,年代 1980年—1982年,作品问世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它所表现的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像一首辉煌壮丽的民族精神的交响乐令每位观众怦然心动,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山河颂》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色是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王文彬先生为一幅风景壁画的创作,以多病之躯,不顾艰难险阻,带着助手实地考察写生,历经了千难万险。
他们的写生从北京戒台寺的千年古松和动物园的仙鹤开始;然后由北京出发至河北古北口、滦县大金山小金山一路写生长城,直至渤海之滨的秦皇岛;接着踏上宁夏黄土高原,北上贺兰山、南上六盘山,再沿秦岭、顺渭水之滨攀上华山险峰;又北渡风陵渡,直奔黄河之禹门,到了以急流挟沙、深浅无定而著名的壶口;继而穿越吕梁、太行两山脉,走豫、皖、苏、人鲁,最后登临泰山绝顶,完成万里写生收集素材的壮举。
他几次陷于危险境地,即使危及生命也全然不顾。万里征程,跋山涉水,尽情领略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国的山魂水魄。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华山白描》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华山白描》1981年王文彬写生。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泰山白描》赏析
近现代画家王文彬《泰山白描》1981年 王文彬写生。
中国美术包括山水画创作不可能不有所变化。虽然就总体而言,山水画界在民国时期尚未天翻地覆,旧传统还勉强维持其在画界的主流地位,但着眼于长远,当年少数派的努力正勾勒出山水画的发展前景。
烧火棍做画笔,屋山墙为画布,村里“女马良”,吸粉几百万
12月1日,东昌府区沙镇镇王化村,一群人正围在水泥墙前不停赞叹,“画的真好呀!”“有空教教咱村的小孩吧。”“啥时候有空,给我也画一幅。”……
人群中有一位略显富态的大娘,只见她拿着烧火棍,一笔笔勾勒,一位眉清目秀的古代美人就出现了,简直是马良再现!她就是丁春梅,当地有名的绘画“网红”,被网友称为“被农活耽误的画家”,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等都是她笔下的“常客”。
丁春梅正在画画。
“年轻时跟祖父学玻璃画,后来村里来了支教老师,跟着他学了半年人物画,再后来就一直自学。”丁春梅介绍,最早是用铅笔在水泥地上画,可是太废铅笔,半天就用完一根。她偶然想到小时候看奶奶绣花,拿烧过的柴火棒在布上画样。她找来几根烧火棍,在地上试着画了画,没成想还挺好用,效果比铅笔还要好。
此后,烧火棍就成了丁春梅主要的作画工具。自家院子画满了,她就在自家墙上画。附近邻居看到了忙说:“也上我家去画画吧。”
看老妈对画画如此痴迷,丁春梅的儿子索性注册了短视频账号,让她把作品拍照传到网上。却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他们不相信这些画出自一个农村妇女之手,认为我是个博流量的骗子。”丁春梅苦笑一声。后来,她跟老伴说好,她在墙上画,老伴在一旁拍,记录下绘画过程。没想到作品一发布,不仅上了热门,还一夜间暴涨8万粉丝。
“这就是我的画笔,给大家画个仙女。”视频中的丁春梅说完,拿着烧火棍就在墙上画起来。她动作娴熟,下笔快而稳。人物线条简约而不简单,不同大小的“画笔”在她手中来回切换,形成粗细不一的线条。渐渐地,一个古典美人形象就跃然而出。
许多网友留言说:“怎么也想不到,烧火棍也能作画,长见识了!”丁春梅现在平均两天一篇作品,纸上教学与墙上火棍画间隔发布,火棍画的点赞量往往能达到8000以上。她的粉丝,全网达到了250多万,丁春梅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
丁春梅和老公都是农民,她农闲的时候总宅在家里画画,她说:“以前画画就是爱好,现在我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走红后,一些粉丝专程从外地赶来求教。“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南方人,坐飞机跑过来拜师,但是在农村吃住都不方便。”丁春梅说,“我就想,不然就把课程办在网上。”于是,她将绘画教学视频录制成网课传到线上平台,付费后可反复观看学习。此外,丁春梅还定期直播,解答网友的疑问,并给学画画的粉丝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学生对丁春梅教课水平的评价。
“老师很认真、很朴实,跟着老师学习,我画得越来越好了。”买过课的学生对丁春梅竖起了大拇指。现在通过授课,丁春梅每个月能收入3000元以上。在农村,足以满足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
别看丁春梅现在已经52岁了,但她紧跟时代潮流,听取网友意见。不止会画传统的人物,像是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以及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也都在她的烧火棍下栩栩如生。成为网红后,丁春梅也没有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仍旧不断练习自己的绘画技艺。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她会直接在视频中直言“画得不好”。
丁春梅画的冬奥吉祥物。
“之前想过为火棍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传承谱系的原因,目前时机还不成熟。”丁春梅略带遗憾地说,她打算以后在线下收一些徒弟,教授他们绘画技巧,将烧火棍绘画传承下去。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通讯员 张振祥 王忠友
通讯:在石头上作画的“80后”斜杠青年:每块石头都是“可塑之材”
图为盖红艳和她的石头画。 邱培峰 摄
图为盖红艳和她的石头画。 邱培峰 摄
中新网满洲里6月16日电 题:在石头上作画的“80后”斜杠青年:每块石头都是“可塑之材”
作者 李爱平 邱培峰
为每一块石头赋予不同的生命,进而变成一件件精美艺术品,这是盖红艳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这样的生活,她已坚持6年。
“石画艺术是起源于古代人类的岩画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以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壁和石头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石头画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盖红艳如是为记者“扫盲”。
图为盖红艳的石头画。 邱培峰 摄
盖红艳是一名“80后”,目前居住在中国边城满洲市,在扎赉诺尔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从事石头画艺术的这一爱好,也被外界誉为是“斜杠青年”所作之事。
从小就喜欢在各种石头上画画的盖红艳坦言:“小时候爷爷和爸爸比较喜欢收集奇形怪状的石头,姑姑们又在绣花厂上班,经常在家描花样,自幼我就耳濡目染,用铅笔在石头、木头等各种载体上面涂鸦。”
在学校读书时,做完作业的盖红艳就会在草稿纸上绘画,“最初的素材就来源于课本上漂亮的插图和生活中妈妈种在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还有偶然飞到院子里的各种小鸟。”
图为盖红艳。 张鹏 摄
盖红艳的故乡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脚下的扎兰屯,那里有条九曲蜿蜒的雅鲁河,河岸山坡上不仅有成片的白桦林,还有满山的红杜鹃,在她的记忆里那是一副特别美且富有诗意的画面,河岸遍布着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石头。
盖红艳透露,自己童年的爱好就是收集这些花纹各异的石头,“因为它能让我的想象力变得丰富起来,有的像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有的像飘逸洒脱的仙女,有的似乎还差点意思,于是就顿生了拿起画笔,让石头上纹理更加贴切某个思想中的画面。”
盖红艳真正涉足石头画是从2016年开始。
那一年,她开始专注于石画的研究和创作,偶尔会选出些作品来参赛,在当地获得了一些奖项和鼓励。
一次偶然的机会,盖红艳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刻彩绘”传承人马益民的指点,成为马益民的嫡传弟子,在名师的点拨之下,她的技艺更加成熟精进。
图为盖红艳的石头画。 邱培峰 摄
2020年,她创作的《中国门》入围北京798艺术区新锐艺术家提名展,《蒙古风情石画系列》代表呼伦贝尔参加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传统手工艺精品展,获得优秀奖。
在满洲里扎赉诺尔区近期举行的一次展览中,盖红艳共展出石画作品100多幅,共设红色主题、民俗文化与北国风光、抗疫3个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扎赉诺尔的美丽景象、民俗风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瞬间。
“通过点缀上一笔笔颜色,看着脑海中的画面在石头上逐渐丰满,这种感觉让我非常快乐。”盖红艳如是告诉记者。
在盖红艳看来,当前,石画艺术正在慢慢走进大众视野,“目前不论国内外,都有从事此项艺术的爱好者。”她相信,石画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宽广,每一块石头都是“可塑之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