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激励的理论主要包括

长安、吉利、哈弗,谁才是中国品牌之王?

在过去10年中,我们见证了中国车市的井喷式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中国汽车品牌也早已没有了低端、廉价、抄袭模仿的固有印象,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攀升,上半年甚至达到了37.9%,远超德系和日系。这就令人十分好奇了,在百花齐放的中国品牌中,到底谁的销量最高?各品牌中谁又是扛把子的车型呢?今天我们就以2021年1-5月的销量为依据,来聊聊中国品牌的现状!

从上面的柱状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品牌销量第一梯队的6大品牌分别是长安、吉利、五菱、哈弗、奇瑞和比亚迪,这6大品牌吃掉了中国品牌中接近6成的销量。其中,长安汽车以微弱的优势领先吉利,成为了今年1-5月销量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统计的销量都没有计算子品牌,例如在长安的销量里,是不包括长安欧尚的14.2万辆和长安凯程的86辆;吉利的销量里也没有领克的9万辆;哈弗的销量里也不包括WEY的3.8万辆和欧拉的1.1万辆。

在看完各个品牌的总销量和销量排行后,下面我们将对单个品牌进行分析,看看究竟谁才是各品牌旗下的挑大梁角色!

作为今年上半年的品牌销量冠军,长安的主战场依然是SUV领域。从CS35到CS75 PLUS,各级别SUV的销量都十分喜人。当然啦,SUV车型也是中国品牌一贯能狂揽销量的不二法宝。毕竟SUV的溢价能力远超轿车,同样的价位,在合资品牌中只能买到入门级的轿车,而在自主品牌中就能买到一辆尺寸更大、配置更好的SUV,这对于广大老百姓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具体车型方面,CS75 PLUS依然是长安销量最好的车,月均可以拿到超过2.2万台的销量数据,作为一辆平均成交价在12万元左右的紧凑型SUV,长安CS75 PLUS能在提供高颜值的同时,还能一并奉上动力不错的1.5T/2.0T发动机,以及口碑良好的爱信AT变速箱,这对于注重产品品质的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逸动作为长安轿车领域最核心的产品,也算得上市场中的老牌选手了。目前销售的逸动PLUS可以看做是逸动车系的第二代产品,颜值相当出色,1.6L+5MT/CVT,以及1.4T+7DCT的组合也给了消费者很多的选择余地,7.29万的起售价也实在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UNI-T作为一辆去年6月才正式上市的全新车型,凭借着张力十足的外形设计赚足了关注。虽然坊间对它实际性能不及参数表现的情况颇有微词,且UNI-T的起售价就达到了11.59万,尺寸也明显弱于CS75等传统SUV,但UNI-T依旧拿下了月均8000台的好成绩,这也足以说明颜值即正义了。

纵观目前长安的产品线,除了UNI-T外,其它车型都是比较谨慎的车型。其实,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之中,谨慎一直都是长安汽车的特性,在其它品牌疯狂搞三缸发动机的时候,长安依然坚持全系四缸;在其它品牌大力推广双离合变速箱的时候,长安率先拿出了爱信AT变速箱稳固市场,然后再慢慢研发自己的双离合变速箱,一步一个脚印的谨慎态度,最终也缔造出了如今销量霸主的地位。

要说最近几年名气和口碑提升最快的中国品牌是谁,吉利一定是毫无争议的一个。自从11年前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品牌就一直在试图向中高端市场冲击。虽然这个向上生长的任务更多落在了领克品牌的肩上,但在目前吉利的产品线中,除了博越和帝豪这两位老将稳扎稳打外,吉利品牌也正在不断朝着高端、高品质进行着快速转型。

其中最好的代表就是去年11月上市的A+级轿车星瑞了,凭借着CMA架构以及源自沃尔沃的2.0T发动机加持,再加上自身出色的驾驶感受和性价比,纵然起售价就达到了11.37万,这个对于往常中国品牌紧凑型轿车堪称“大逆不道”的价格,可星瑞还真就争气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今年1-5月共卖出去了5.6万台,月均销量1.1万台,毫不夸张地说,隔壁月均销量6000台的领克03都馋哭了!

除了星瑞以外,吉利旗下正处于预售阶段的星越L也非常值得期待,同样出身CMA架构,同样走的是以大打小的降维打击路线,14.8万的预售价就能提供接近4.8米的车长、接近2.85米的轴距,还有源自沃尔沃的218马力2.0T发动机,这样的产品力在20万以内绝对可以跟CR-V这类合资紧凑级SUV掰掰手腕了。

对于吉利来说,下一步如何实现快速转型新能源也是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毕竟目前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还是比较弱势的。沃尔沃的技术储备有限,在新能源领域还得靠吉利自己去奋斗。因此,虽然吉利目前一只脚已经跨进了中高端市场,但也依然不能沾沾自喜,因为大趋势留给吉利的时间并不多了。

要说这两年话题度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是谁,五菱汽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话题王。早先五菱宏光就一直在车迷间有着“神车”的绰号,去年疫情期间五菱转战生产防疫物资,又凭借一句“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宣传语成功出圈,让很多不关注汽车圈的人也知道了五菱这个品牌。

随后,五菱搞出来的MINIEV又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上市第二个月就冲顶了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的位置,并一直稳坐至今。月均破3万台的表现就连“刹车失灵”事件前的特斯拉Model 3都自愧不如。

长安奔奔E-Star

但如果放下对五菱品牌的跟风吹捧,来理性思考一下的话,2.88万起售的宏光MINIEV真的划算吗?作为一辆纯电动汽车,宏光MINIEV只有区区27马力,NEDC续航只有120km,而且只能坐2个人。要知道的是,我们只需在2.88万的基础上再加1000块钱,就能买到奔奔E-Star国民版了。续航多了30km,马力多了14匹,更重要的是,它是一辆真正能坐5个人的五门两厢车。

所以,如果你是因为便宜而选择宏光MINIEV的话,那真不如去看看实用性更强的奔奔E-Star;而如果你是因为颜值可爱,或是灵活小巧的尺寸选择宏光MINIEV的话,那就很OK了。

回归品牌本身,五菱坚持走亲民的路线没有任何问题,宏光、荣光都是广大老百姓热衷的回本神器,平民奥德赛--凯捷月均超6000台的销量成绩也实属亮眼。只是希望无论是五菱厂家自身,还是车迷粉丝,都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品牌,否则五菱最后真的容易登高跌重!

对于哈弗来说,H6依然是稳如老狗的摇钱树,但H6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哈弗品牌的脚步。毕竟当某款产品太过耀眼时,同品牌其它产品能得到消费者关注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了。

或许正因如此,哈弗才会在车型命名上别出心裁,连续推出“大狗”、“初恋”等具有强烈名称辨识度的车型,试图摆脱广大潜在车主心中“哈弗=H6”的固有印象。

从目前哈弗的主要产品线来看,月销量前6的车型中,有5款都是紧凑型SUV。其实不仅仅是哈弗,就连前面提到的长安、吉利品牌中的销量冠军也都是紧凑型的SUV。而造成国产紧凑型SUV热销的原因,除了花同样的价格只能买到合资轿车的因素外,其实也跟目前国产紧凑型SUV并不紧凑的尺寸有关,毕竟它们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对于空间的奢求了。再加上一定的走烂路能力,这些车型自然就成为了扛起销量大旗的选手。

不过从整个集团的角度来说,长城汽车旗下不只有哈弗一个品牌,还有定位高端的WEY系列以及刚刚独立、走硬派路线的坦克品牌。凭借着坦克300的一炮而红,外加哈弗H9逐渐稳固的地位,长城在国产硬派越野车领域依然是无可撼动的老大,此前诞生的荣威RX8、大通D90等车型也没有掀起任何波澜,长城汽车依然可以在硬派领域高枕无忧。

至于高端市场,WEY品牌并不算失败,虽然如今的声量不如当初刚刚推出时那么高,但也算深入人心了。只是就像哈弗品牌一样,WEY品牌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定位,也没有再制造出像当年VV7那样的爆款车型,由此看来,长城品牌的高端之路依旧艰难。

在看到销量排名第5的品牌是奇瑞之后,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奇瑞汽车在声量方面早就跟其它中国品牌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这几年除了宣传自己“技术宅”的品牌属性外,我们就很难看到关于奇瑞汽车在其它方面的营销宣传了。但即使这样,它的销量却依然比比亚迪还高,这你受得了么?当然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奇瑞确实有一批忠实的用户和粉丝。

在2018年北京车展见到瑞虎8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辆车会成为奇瑞的爆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的性价比足够高。作为一辆4.7米车长的中型SUV,瑞虎8提供了5、6、7座车型可选,8.88-15.99万的价格却比低一级别的哈弗H6、长安CS75 PLUS还便宜,再加上最近两年国内的二孩家庭越来越多,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多孩”家庭都会更倾向选择这样一辆又便宜又大的SUV,可以说瑞虎8的确赶上了好时候。

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奇瑞汽车占到了中国品牌6.76%的比例,这个数字并不算低。但是2020年奇瑞汽车财报显示,他们全年的净利润只有737.18万元,这对于一家年销量数十万台的车企来说,实在是太少了。按照奇瑞去年44.9万辆的销量来计算,平均卖出一辆车,奇瑞的净利润只有16.4元。

对比之下,2020年长城汽车的净利润为53.92亿元,吉利汽车为55.3亿元,看到这相信大家也就知道奇瑞的收入有多惨了。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此前连续多年技术研发的投入、星途高端品牌的失利、外加上合资捷豹路虎的衰落,都是奇瑞盈利能力低下的因素。好在奇瑞去年也算是扭亏为盈,要知道此前奇瑞可是常年亏损的......

对于新能源行业的提前布局,让比亚迪在最近几年坐稳了国内新能源市场老大的位置,虽然在单一车型销量上有宏光MINIEV这样的后来者居上,但从整个品牌的销量来说,比亚迪依然是中国品牌中的新能源老大。不过,由于比亚迪在纯燃油车领域相对弱势,所以在销量上就只能排到中国品牌的第6位了。

出色的外形内饰设计,再加上“王朝家族”遍布各个级别的车型,比亚迪已经实现了10-30万价位几乎全领域的产品覆盖,去年7月上市的汉EV、汉DM也大获成功,月均销量逼近一万台,不知不觉已经把自己的身价提升到了20万以上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去年年底推出了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秦PLUS,并且将这项技术迅速扩散到宋PLUS、唐、汉等多款车型上,直接把比亚迪的混动技术水平提到了与丰田、本田齐平的地位。

从技术核心来说,DM-i就是在本田i-MMD的基础上,加入了外接充电电池,以及高速状态的混合驱动模式,外加上比亚迪自研的混动专用1.5L/1.5T超高热效率机头,直接补足了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此前被人诟病多年的亏电油耗高的短板。

或许很多同学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有多重大,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购买插电混动车型可以免摇号,同时你又没有充电条件,只能把它当做一辆纯燃油的混动车使用的话。此前的比亚迪DM车型,在不充电情况下使用的油耗是相当感人的,像是唐DM的城市油耗很轻松就会超过10L/100km。而在换用了新的DM-i超级混动后,唐DM-i在城市内的百公里油耗可以做到6L以内,几乎可以媲美CR-V混动这类车型了。

用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让比亚迪的混动车型更具竞争力。正因如此,在今年6月,比亚迪秦PLUS DM-i车型就卖出去了超过9000台,10.58万的价格就能买到一辆油耗媲美卡罗拉双擎,性能媲美1.5T思域,还能在大部分城市享受免摇号政策的车,真是想不火都难。

在新能源浪潮的大背景下,以比亚迪目前的口碑和技术实力,只要稳扎稳打推陈出新,不犯什么重大错误,短时间内还没有什么自主品牌能跟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或许比亚迪未来要扛住的,是不断降价的国产特斯拉,以及越来越多合资新能源车的竞争压力。

“芯片、卫星、电池、换电站.....”,吉利要打“智能汽车”翻身仗

10月31日,吉利汽车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预计未来五年将投入1500亿元研发资金,推出30余款全新智能新能源产品。

吉利预计,到2025年实现年销量365万辆汽车,其中,极氪科技65万辆,吉利集团300万辆,并预计海外销量达到60万辆。

根据规划,到2025年,吉利汽车集团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90万辆,占比30%,加上极氪品牌,吉利新能源车整体销量占比将超过40%。

吉利预计,至2025年其碳排放总量减少25%,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

从科技方面来看,吉利将从芯片、卫星、电池到换电站方面实现全栈自研。

自研5纳米芯片、自建低轨卫星高精度导航系统

目前,吉利已自研出“智能座舱芯片SE1000”,这是中国第一颗7纳米制程的车规级SOC芯片。

2024到2025年,吉利预计将会推出5纳米的车载一体化超算平台芯片,以满足L3智能驾驶的需求。

此外,据吉利最新发布的战略方案来看,吉利自研自产的碳化硅功率芯片,也将于2023年量产。

而吉利自建的低轨卫星高精度导航系统,目前已完成305座高精时空基准站的部署。

吉利计划于2026年前,实现“全球无盲区”的通信及厘米级高精定位覆盖。

吉利预计,其高精地图将于2021年完成覆盖国内主要城市,2023年覆盖全国。

电池方面,吉利具备电芯设计能力,并联合战略合作伙伴成立时代吉利等合资电池工厂,形成电池的多元化布局。

电驱方面,吉利将应用800V,基于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控制器和高效油冷电机,实现综合效率超92%,最大功率超475千瓦,最极致的产品可实现百公里加速低于3秒的超高性能体验。

在吉利最新发布的规划中,其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完全掌握L5级自动驾驶。

搭建极速换电站、打造碳中和工厂

另外,在“换电架构、换电站、换电车辆”领域,吉利已经拥有上千项技术专利,并参与了国家换电标准的制定。

吉利将推出全新“换电出行品牌”,使得“极速换电站”模块化,实现每车仅需60秒的极速换电体验,每天单站可服务1000车次,并计划到2025年将布局5000座,覆盖100个核心城市,满足100万辆车的换电需求。

此外,吉利打造了全球首个源于汽车行业、服务全行业的吉利工业互联网平台“Geega”。Geega平台实施投产后,生产效率将提高22%。

吉利还有一座碳中和工厂,支持CMA、SEA浩瀚两大架构多达6款车型共线,1分钟就可以完成车辆切换生产的工厂,实现“零碳”目标。

吉利预计至2025年,碳排放总量减少25%,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激励的理论主要包括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