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后一篇 回顾2002年开过的吉利优利欧
2018年的自主品牌车中谁的状态最好?老编觉得是吉利。突然想到了差不多17年前,记得是2002年1月份我开过一次吉利优利欧。
2002年时中国的自主品牌轿车是什么样?那时自主品牌中品质最好的应该是奥迪100(C3)车身的红旗,奇瑞也是一个新兴的家庭车企业,它的奇瑞风云虽然是西班牙西雅特淘汰过时的产品,但是正经是辆车,比吉利高级多了。南汽英格尔也是当年车企的一个新秀,南汽英格尔轿车的原型是西雅特1993年停产的第一代 Ibiza。
奇瑞风云
红旗明仕
2001年和2002年,老编开过的自主轿车有红旗名仕,秦川福莱尔,奇瑞风云,南汽英格尔,吉利优利欧和吉利的美日MR6370(美日的广告词是:“美好的日子从美日开始”)。2002年初吉利优利欧上市,它的名字有含义,是“优于夏利2000和赛欧”的简称。2001年中国紧凑家庭车的标杆是上海通用的别克赛欧和天汽的夏利2000,尤其夏利2000是丰田汽车公司海外同步的Platz,综合实力远高于别克赛欧。“优于夏利2000和赛欧?”在2002年时听到优利欧这个名字真不觉得有多高级。都优于夏利2000和赛欧了,那它的驾驶体验和给我什么样的印象?
夏利2000
上海通用别克赛欧
在2001年和2002年这两年老编开过一些自主车,清一色的手动挡,其中最好开的是红旗明仕,奇瑞风云虽然驾驶感很散,但总体还算是没大的硬伤。优利欧的总体品质应该是最差的(个人感觉还不如美日MR6370),感觉这是一辆攒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车,这种对比好像是作坊的产品对比正经汽车厂的产品一样。比夏利、奇瑞风云和南汽英格尔都差很多。
2004年时,老编和《汽车之友》的主编李洋聊了聊哪个自主车企能最快走上正道,我觉得是华晨,奇瑞也不错,他觉得是比亚迪。而现在呢?2002年中国自主家庭车中的一线品牌夏利是什么样?奇瑞又是什么样?而吉利呢?
当年的最受瞩目的希望之星现在衰落了,而并不被看好的吉利却脱颖而出。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时代你经历过,你参与过,你看着这个品牌在变化,这样的体验更深刻。
20年前的吉利汽车 丨 大奔脸的优利欧/Geely Uliou MR7130
■记录身边有趣的车
众所周知,来自浙江的吉利汽车,是一家依靠逆向天津夏利的微型车起家的民企,这个企业在1997年收购了四川德阳监狱汽车厂的资质后,就在隔年将量产车型——吉利豪情(JL6360型)微轿推出市场,随后拓宽生产线,又在2000年推出美日(MR6370型)系列微轿。
↑ 2000年前后出厂的吉利豪情JL6360B型两厢微轿,搭载丰田8A型1.3升引擎。
为了满足国人对三厢车的喜好,吉利优利欧轿车在2002年4月正式面世,这款车型以7.69万元左右的价格出售,配备有CD、倒车雷达、电动窗等配置,直面别克赛欧、起亚普莱德等合资车型。
↑ 由@Simon 拍摄,一台悬挂丽江车牌的吉利优利欧。
在诞生之前,优利欧是以美日三厢的名义进行开发的,它在国家汽车目录中的型号为MR7130,并且配备了丰田8A型1.3升四缸汽油引擎与5MT变速器。
2003年后,优利欧换上了自家高仿8A的MR479Q型引擎,二者整体参数几乎一致,有着86Ps的马力与110Nm的扭矩。
↑ 由@小小星河子28 拍摄,一台悬挂珠海车牌的吉利优利欧。
不得不说,相比起同时期的合资、组装车型,优利欧的整体做工与线条感都是颇为糟糕,即便是车头、轮圈与车尾有着类似奔驰W220的设计,也是改变不了“不成熟”的现实。
但话说回来,当下能够在马路上遇到一台优利欧,或许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吉利有着一定的品控,质量要比某些地方小厂好得多。
↑ 由@燎原千里不知火 拍摄,一台悬挂大连车牌的吉利优利欧。
优利欧在2005年还增加了搭载JL376QE型1.0升三缸引擎的入门版本,售价拉低至3.7万元左右,还换上了一款新的前脸。
同一年,吉利也推出优利欧的改款版本——吉利自由舰,相比起前辈的生涩,自由舰在设计看上去好似更加“时尚”,还带有“花生”式的前大灯设计,这也是吉利与韩国大宇的合作产物,整车性能与安全配置上了一个台阶,而优利欧也慢慢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 由@平凡之路 拍摄,一台悬挂陕西安康车牌的吉利自由舰MR7131型。
(完)
回顾:
美人豹的后传 丨 国产小跑车——吉利中国龙 华籍英裔 丨 伦敦的士出身,吉利英伦Englon TX4 「制服控」广州街头的吉利帝豪EV出租车/的士 师从丰田 丨 15年前的“中级车”,吉利远景初代/Geely Vision FC-1 古董设计+非承载式车身 丨 广州街头的吉利英伦TX4无障碍的士
福特买沃尔沃用65亿,却18亿给吉利李书福,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曾十分霸道地说过一句话:“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
他在刚制造汽车时,还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排沙发吗?”此话一出,引发无数人的争议。
李书福不仅是“话语狂”,连行动上也十分“狂妄”。
2002年,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李书福,就在会议上对员工讲道:“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豪车沃尔沃!”
底下的员工听完一脸懵,纷纷都以为老板是在开玩笑。
在当时,沃尔沃是全球四大豪车之一,是福特集团底下的产品,拥有70年的悠久历史。
而吉利只是一个刚入行业的新人,研发能力、资金、品牌影响力等,都非常薄弱。两者就像是蚂蚁和大象,这时候谈收购,根本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哇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知道李书福打算收购沃尔沃时,十分诧异。
均瑶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得知后,吃惊地说道:“他总能干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李书福的这些行为,使其被媒体誉为“汽车狂人”。
李书福为什么执意要收购沃尔沃呢?这得从他创造吉利时说起。
当时,李书福为了争夺国内市场,和大多数民营汽车企业家一样,采用“性价比”的方式。
那时候普通的吉利汽车,定价差不多在3万元左右,稍微高档一点的吉利优利欧价格也不到4万元。
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战略方式,吉利汽车赢得众多消费者的信任,在短时间内便战胜很多对手,成功挤进中国汽车十强公司。
但凡事都有A面跟B面,靠这种方式得到市场的同时,吉利“两字”也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低端代名词。
另外,由于当时不具备完全自主研发能力,吉利不少都是以“模仿消化”去造车,这种方式让李书福吃了很多亏,有一次还被丰田告上法院。
多重压力下,李书福情绪一度十分低落,甚至有一次跟同事喝酒后哭闹道:“我不偷不抢,辛辛苦苦干活,每次从早上6点多干到晚上11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嘲笑我?”
其实,李书福“模仿消化”的方式,可以说是当时自主品牌厂商唯一的出路。
这跟大时代背景有关,我国本土汽车品牌起步晚,研发能力与国外是根本无法比较的。所以想要活路,大多数人只能采用这种方式。
也有的中国汽车企业,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道路,通过跟海外企业合作,提升技术水平。
可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以市场换技术,最终丢了市场,还没得到技术。
那段时间,国家领导还发出这样一句预警话:“中国汽车企业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李书福对于这句话,也是亲身体会。那时丰田汽车对提供给吉利的丰田发动机大幅提价,让李书福叫苦连天,被迫自己研发发动机。
然而,中国汽车发展落后西方国家那么多,想要自主研发,并超越国外汽车,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
因此,想要拥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只有通过收购其他国家的汽车专利,才能在世界汽车企业中立足下来。
李书福对于这点,吃得很透彻。
早在2002年,他就提出这一想法,并一直在付诸行动。
那一年,李书福计划收购英国罗孚汽车,但因为没有经验,又不懂方式,最终比南京汽车公司慢一拍,让对方给收购了。
苦等4年后,李书福又迎来一次机会,奔驰汽车打算甩掉时尚车型Smart。
他立即行动起来,可对方根本看不起吉利集团,这让李书福的计划再一次泡汤。
经历几次失败后,李书福积攒了不少经验,这让他在这方面更加老练,对后续收购其他品牌以及沃尔沃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为了提升吉利的技术能力,2006年,李书福与英国锰铜成立合营公司,一起享用技术,并在上海生产出有名的伦敦面包出租车。
2008年金融危机,李书福又趁机拿下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这家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二,吉利集团得到助力后,研发实力更上一层楼。
因为只要掌握了这种制造技术,就不会被供货商牵着走,从而影响公司的运作。之后,李书福还收购了中誉汽车。
这一系列行动,让吉利集团的实力越发强大,但想收购沃尔沃,在实力上仍然有巨大差距。
当李书福对外公布要收购沃尔沃时,很多人都不看好。
因为无论从业绩、公司规模、品牌上来看,吉利都远远输于沃尔沃。
并且,这种收购事件还有先例。当时上汽公司收购双龙后,很不理想。
而福特经营不好沃尔沃,损失严重,吉利又如何能把沃尔沃给“盘活”?
不仅是实力上不允许,李书福当时的财务状况也十分不乐观,一方面欠大陆银行30多亿,香港资本市场20多亿,另外一方面欠配套商60多亿元,一共负债110亿以上。
但拿下沃尔沃,又对吉利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沃尔沃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知名度,吉利熟悉中国市场以及具备丰富的销售能力,两者互补可以发挥出协同效应。
对于这个问题,时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做过解释,他说:“在中国汽车企业中,吉利比东风、上汽、一汽三大集团更需要收购沃尔沃,因为吉利的品牌和技术都不如他们。”
对于收购沃尔沃的重要性,身为当事人的李书福,心里或许比谁都清楚,所以他才会在收购沃尔沃这件事上如此坚定不移。
为了收购沃尔沃,李书福专门跑到英国汇丰控股总部,请求对方给予资金帮助。
在得到对方的支持后,李书福又亲自飞到美国福特公司,会见其公司高层。
当时,福特集团面临财务危机,亏损高达126亿美元,这给李书福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对方宁愿甩掉路虎、捷豹等豪车品牌,都不愿意出售沃尔沃。
虽然碰壁了,但是李书福仍然觉得有希望,一直在等待机会。
为了找到福特公司的高层聊收购沃尔沃一事,李书福连续2年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
在见到福特公司高层后,李书福十分主动热情,可对方的态度显得很冷淡,还说道:“我们不会卖沃尔沃的,因为公司的重组自救计划已经初见效果。”
对方还特意提到,福特公司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
很明显,对方的含义就是福特公司有财力也有实力,拯救并拥有沃尔沃。
回去后的李书福依旧坚持着,他以吉利控股的名义,亲自写信给福特公司,可最后连一个回音都没有。
但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福特公司的财务雪上加霜,已经无力再经营沃尔沃。
沃尔沃在这一年,损失高达16亿。
福特公司没有办法,只好断臂求生。
因为李书福长期执着于沃尔沃,所以在福特高层想要出售沃尔沃时,第一时间就想到李书福。
这次危机,给李书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但这不是普通的买卖,不是简单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好。
虽然沃尔沃长期亏损,但在不少汽车企业家眼里,依旧是“香饽饽”的东西。而福特公司,也肯定想卖一个好价钱。
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只有一个买家,没有竞争,肯定卖不出好价格,但是有竞争者来抬高就不同了。
为此,福特公司邀请了其他人来竞争,有意表现出要跟别人的合作,还邀请了欧美有名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做顾问。
面对这种情况,李书福邀请了一个人帮忙,直接扭转局面。
这个人曾是沃尔沃的高管,在里面工作了30年,对沃尔沃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还是罗斯柴尔德团队中的一员。
或许是跟企业产生了感情,即便是离职后,他还是希望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变好。
李书福见到他后,详细说明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还讲出收购后的发展目标。
李书福的诚意打动了这位高管,他原本是站在福特公司那边的,结果在沟通后,却站在了李书福这边,还成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关键人物。
在这位高管的帮助下,福特公司同意与李书福进行谈判。
为了说服福特公司,李书福费尽心血。
他邀请了200多人组成谈判团队,里面有顶尖的律师、会计、汽车咨询公司专业人士、并购公关公司专业人士。
有了人才帮忙后,收购之路依旧十分不易,光是谈判准备的资料和谈判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
李书福的谈判团队,在那段时间经常在中国和欧洲来回跑,甚至有时候早上醒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
经过一番商议后,最终问题卡在价格上,福特公司预计是以60亿美元出售,可李书福出的价格让他们十分惊讶,只有35亿。
要知道,当时福特收购沃尔沃时都花了65亿元,再加上这10年间的高额研发费用,怎么可能以35亿给吉利集团?这样太亏了!
可是,令福特公司想不到的是,最后的成交价格竟然是18亿美元,这是为什么?
要说,这也是李书福的运气好,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很严重,再加上美国领导对其国家的汽车行业进行了调整,福特公司苦不堪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能把沃尔沃马上卖掉。
最终李书福把价格压到18亿美元,并成功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
2010年8月2日,在交接仪式上,李书福站在资产交割的签字台上气定神闲,在交换签名文书后,李书福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这也将会是他人生最骄傲的时刻之一。
从2002年提出收购到成功,李书福花了8年时间。这场“蛇吞象”的收购案,被商界称为精彩无比的案子,还被引入美国哈佛大学的商业教学案例中。
事后李书福说:“奇迹就是这样,你什么条件都具备了,你不一定会赢,但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时,还可能会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只要遵守这个规律,你就会赚到很多钱。”
然而,收购成功后高兴还太早,此时解决沃尔沃的亏损也是一个难题。
在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规模小,研发大,导致成本太高,只要规模做大,就能实现盈利。
当时,福特收购沃尔沃后,派了100多号人过去,让公司的中高层大多是美国人,严重影响到原来员工的积极性。
而李书福,则采用相反的方式,他用的是充分的放权。
在他看来,沃尔沃是一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要放虎归山,让它回归野性。
李书福还特地强调:“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不是父子,我是我,它是它。”
同时,李书福还采用联合研发与采购的方式,发挥出1加1大于2 的效果。
在李书福的带领下,沃尔沃从依赖北欧市场,走向了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中国更是主要增长市场。
在吉利和沃尔沃互相帮衬的情况下,2021年11月,沃尔沃在美国上市,当天市值达到200多亿美元。
那些曾经不看好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人,也都闭上了嘴巴。
一个低端品牌的中国车企,却收购了世界知名的豪华车品牌,李书福这一仗,打出了自己的威风,打出了吉利集团的威风,也打出了中国企业家的威风。
参考资料:
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李书福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南方都市报:《李书福笑有所思:沃尔沃要重返三大名车队列》
中国新闻网:《李书福:公主娶回以后》
理财周报:《8年收购步伐激进 李书福吞下沃尔沃后的财富裂变》
-END-
作者:小海洋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