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突飞猛进,大有手机华为之势。那吉利靠什么得到市场的芳心?
答:您好,吉利车到现在都始终能够抓住大多数人的心,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它的价格优势让年轻人首先会想到它,除此之外还有折价等服务,像一些海外品牌怎么会有这样的活动。而且吉利不仅有价格优势,在配置上也是用了心的,很多ACC自适应巡航等比较奢侈的配置在它身上也能见到。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突飞猛进,大有手机华为之势。那吉利靠什么得到市场的芳心?
吉利在汽车行业还难成手机华为吧,毕竟还有哈佛高高在上呢,我觉得也就OPPO的地位。至于靠什么得到市场芳心,当然是广大八十年代的城镇青年咯。车子价格不贵,配置也比较高,外形也还可以吧。没什么大毛病出来,质量比较稳定,虽然博越什么的油箱设计脑残了。
不过,个人觉得吉利的营销水平要胜过自己产品的实力。比如沃尔沃这张牌就被用得相当娴熟,但凡有新车出来都要跟沃尔沃擦点边,总之跟沃尔沃是亲戚绝对不会差。还有当初博越出来自封的最美SUV,虽然有点不要脸,但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特斯拉真正目的不是造车?吉利李书福:其实是靠这两方面赚钱
特斯拉吉利赚钱之道大不同,软硬兼施,谁更可持?
在当今电动车浪潮下,特斯拉和吉利这两家车企的赚钱模式引人注目。特斯拉放弃传统车企的利润来源,转而将重心放在软件和新兴技术服务上。与之相反,吉利则通过多元化经营和并购扩张的方式,在汽车制造之外获取可观收益。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路径,究竟哪一条更具可持性?
我们先来看看特斯拉的"软件化"赚钱模式。这家硅谷新贵公开了专利技术,旨在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壮大。只有行业整体做大了,特斯拉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特斯拉明确表态,未来将放弃硬件利润,转而依靠软件和自动驾驶等创新服务赚钱。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持压缩造车成本。特斯拉一直在努力简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从而将利润空间留给软件和服务领域。特斯拉曾多次提出过"近零利润卖车"的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
对于特斯拉来说,硬件车辆只是载体,真正的赚钱点在于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等软件服务。这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巨大冲击。这条路也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一旦软件服务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特斯拉就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与特斯拉"轻硬重软"的路线不同,吉利则选择了"多元并购"的老路子。这家起家于浙江的车企,通过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知名品牌,获得了技术和品牌溢价。吉利还将触角伸向了手机等其他领域,实现了汽车业务与非汽车业务的协同效应。
除了主业之外,吉利在汽车后市场、殡葬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不菲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拥有30多家企业,家族财富已经超过了千亿元。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吉利掌门人李书福被业内称为"最强接盘侠",通过并购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
两家车企在赚钱模式上的差异也值得深入探讨。特斯拉放弃了传统车企的利润来源,转而将重心放在软件和新兴技术服务上。这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特斯拉一直在努力简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从而将利润空间留给软件和服务领域。特斯拉曾多次提出过"近零利润卖车"的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于特斯拉来说,硬件车辆只是载体,真正的赚钱点在于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等软件服务。
一旦软件服务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特斯拉就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特斯拉正在采取多种创新措施来降低成本。比如,特斯拉最新表明,利用干法电极工艺生产电池可使整个电池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减少70%以上。另外,特斯拉正朝着自主生产正极材料的目标迈进,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
与特斯拉"轻硬重软"的路线不同,吉利则选择了"多元并购"的老路子。这家起家于浙江的车企,通过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知名品牌,获得了技术和品牌溢价。吉利还将触角伸向了手机等其他领域,实现了汽车业务与非汽车业务的协同效应。
除了主业之外,吉利在汽车后市场、殡葬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不菲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拥有30多家企业,家族财富已经超过了千亿元。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吉利掌门人李书福被业内称为"最强接盘侠",通过并购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
对比两家车企的赚钱模式,不难发现它们各有利弊。特斯拉的"软件化"路线前景广阔,但风险也很大。一旦软件服务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特斯拉就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而吉利的"多元化并购"模式则相对保守,收益来源多元化,风险相对可控。
特斯拉正在采取多种创新措施来降低成本,如利用干法电极工艺生产电池、自主生产正极材料等,这些措施有望进一步扩大特斯拉的利润空间。特斯拉还计划在2030年将电动汽车年销售量提升至2000万辆,年新增储能设施容量1500GWh,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吉利的发展步伐似乎略显滞后。虽然吉利通过并购获得了技术和品牌溢价,但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另外,吉利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集中在传统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占比还较低。
吉利正在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力度。比如,吉利半导体目前是中国唯一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吉利还在手机业务等其他领域进行布局,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软硬件结合或许是最佳的发展之路。特斯拉和吉利都应该在自身的优势领域持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弥补短板,实现软硬实力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真正实现可持发展。
特斯拉真正目的不是造车?吉利李书福:其实是靠这两方面赚钱
特斯拉和吉利:不仅仅是造车公司
特斯拉和吉利汽车作为两大车企,它们的真正目标似乎并不仅仅是造车赚钱,而是有着更大的战略布局。特斯拉要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则擅长资本运作和并购来赚钱。让我们一探二者的真正目的。
特斯拉的真正目的是放弃硬件利润,依靠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赚钱。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不仅要做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还要打造真正普及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这款机器人的造价可能会低于2万美元,低于特斯拉汽车的价格,意味着特斯拉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低价普及的基础。
特斯拉将开放自己的机器学习超级计算机,并将自动驾驶所基于的人工智能技术也用在Optimus机器人上。这意味着特斯拉的真正目标是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不仅仅是造车公司。特斯拉曾提出过近零利润卖车的理念,暗示未来主要利润来源不是汽车销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正在大幅降低造车成本,未来的造车成本还将进一步压缩,为实现低价普及做准备。马斯克相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是特斯拉赚钱的主要来源,而不是靠卖车赚钱。
吉利李书福:资本运作和并购大师
与特斯拉不同,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资本运作和并购来赚钱,而不仅仅是造车赚钱。李书福被誉为"资本运作能手",他擅长通过低价收购品牌后持输血,最终高价出售获利。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李书福七年前只用不到5亿元人民币,就将豪车品牌路特斯收入囊中。经过几年的持投资,路特斯品牌重焕生机后,李书福最终将其高价卖给马来西亚企业家获利百亿。这笔交易被认为是李书福最成功的一次资本运作。
除了路特斯,李书福最近还收购了一家高端手机品牌。他打算发挥吉利和沃尔沃在设计、研发等领域的经验,并利用正在建设的时空道宇生态系统,为这个手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李书福从年轻时就懂得赚钱之道。传闻他年轻时靠提取相机废料中的金银,就赚了人生的桶金。后来凭借着过人的经营能力,他将吉利从一个无名小卒发展到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车企,成为在海外并购最积极的中国车企。
李书福善于资本运作和并购,已经成为他赚钱的法宝。我们可以期待他在汽车行业之外,继展现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为吉利带来新的增长点。
特斯拉和吉利:不同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和吉利汽车的真正目标并不仅仅是造车赚钱,而是有着更大的战略布局和不同的商业模式。
特斯拉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虽然它现在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电动汽车销售,但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是让特斯拉放弃硬件利润,依靠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赚钱。为此,特斯拉正在大力推进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并将开放自动驾驶所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
特斯拉机器人的造价有望低于2万美元,低于其电动汽车的价格,这为机器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马斯克相信,未来特斯拉的主要利润来源将不再是汽车销售,而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为此,特斯拉正在大幅降低造车成本,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准备。
与特斯拉不同,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真正目的则是通过资本运作和并购来赚钱。李书福被誉为"资本运作能手",他擅长通过低价收购品牌后持输血,最终高价出售获利。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他仅用不到5亿元就将豪车品牌路特斯收入囊中,几年后高价卖出获利百亿。
除了路特斯,李书福最近还收购了一家高端手机品牌,打算利用吉利和沃尔沃的设计研发经验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李书福从年轻时就懂得赚钱之道,后来将吉利发展成为中国海外并购最活跃的车企之一。
可以看出,特斯拉和吉利虽然都是汽车制造商,但它们的真正目标和商业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异。特斯拉要成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而吉利则擅长资本运作和并购赚钱。两家公司未来的发展值得我们持关注。
搞房产亏1000多万,转行造车也只能游走法律边缘,吉利靠什么成功
收购沃尔沃,参股戴姆勒,这家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凭借着一次又一次的海外收购,逐渐颠覆了以往低端、山寨的品牌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汽车爱好者们的广泛关注。
秉承着“造每个人的精品车”这一品牌使命,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突破124万辆,在近期揭晓的年度《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以314.298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343位。
这家成立仅20年的国产汽车品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蛰伏后,依靠着几次技惊四座的收购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世界。
从模仿者到民营品牌典范,吉利集团和他的董事长李书福究竟是如何在夹缝中突破重重阻碍的,触摸品质,发现未来,请立即观看十万个品牌故事之《吉利的扩张之路》
在吉利于2017年11月14日正式收购了美国专注于飞行汽车研发的 Terrafugia公司后,其试图入股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传言,再次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强烈关注,更有甚者以为吉利要完全收购奔驰。
在业界,很多人都知道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是不折不扣的奔驰粉丝,吉利最早的一款轿车,就是完全套上了一个奔驰的外壳。
2018年2月,德国《图片报》称,李书福和吉利有望成为戴姆勒集团的最大股东。
就在2月底,双方就收购协议达成一致。
吉利最终出资90亿美元,以9,69%的持股比例,成为戴姆勒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此次收购事件距离吉利2010年收购沃尔沃,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而在更远的过去,吉利汽车的形象还始终停留在低端和山寨。
李书福曾口出狂言,造车不就是2个沙发加四个轮胎吗,如今时过境迁,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冲劲,吉利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李书福原名叫李胥福,他出生于浙江台州,因家庭原因没有念完高中。
一早就进入社会的李书福,靠着给别人拍照开了一家自己的照相馆。
他依稀记得高中课本里说过,用便宜的硫化钠可以把充当定影液作用的溴化银中的银置换出来,借此机会,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好景不长,1983年,国家出台《金银管理条例》禁止了这一投机倒把的行为,李书福只好再寻致富的机会。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际,李书福看中了冰箱市场,就联合三个兄弟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后来生意越做越大。
正当李书福打算自己生产冰箱时,国家定点生产冰箱的政策再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冰箱厂关门后,李书福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一头钻进了深圳大学的怀抱。
在这期间,他还顺便发掘了镁铝曲板这门生意并将其延续至今,如今吉利的名字就是来源于当初这家吉利装潢材料公司。
虽然屡次碰壁,但是多次的创业经历还是让李书福积累了千万家产。
带着巨资,他来到了海南,打算涉足房地产领域。
1992年,海南大开发,炒房热的浪潮淹死了无数人,李书福就是其中之一,当年的万通六君子在先行入场并发现势头不对后及时收手,可惜李书福没看明白状况,千万资产全都变成了烂尾楼。
这让李书福对于一切投机行为彻底失去兴趣,他与1993年返回家乡,一代汽车狂人就此诞生。
其实在最开始,李书福先选择了摩托车行业。
他模仿日本本田摩托车,制造了自己的华田。
这一次,在没有生产资质的情况下,李书福找了一家国企挂靠,成功让吉利摩托成为一方霸主。
不过李书福对此并不感到满足,他想做的,是赚更多的钱,也更高级的汽车。
就这样,李书福买来了几辆奔驰,反复拆卸后,把类似奔驰的外壳套在了红旗的发动机和底盘上,造出了自己的吉利一号。
这辆看起来极为滑稽的山寨车遭到了周围人的讥笑,不过李书福对此不以为然。
他说:在我看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这话虽然毫无道理,但其决心可见一斑。
四处挖掘技术人员后,李书福逐渐拥有了自己的造车团队。
这批技术人员来自当时一汽天津的夏利部门,因此吉利后来的第一款车,也与夏利看起来像是孪生兄弟。
技术问题解决后,生产资质的问题再次摆在李书福面前,有了之前生产摩托车的经验,这一次,他再次选择挂靠国企的办法,与德阳市监狱旗下的德阳汽车厂签下合约,拿到了“汽车准生证。”
1997年,吉利首款汽车“豪情”下线,李书福邀请了政商界多位人士帮他站台,但是因为当时的吉利在汽车制造业,属于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所以并未得到朋友们的响应。
原以为新车发布又要被泼冷水的李书福为此感到失落,但时任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支持,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个曾经在轻工业局工作的副省长,非常希望浙江省能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在他的帮助下,吉利的道路顺畅了不少,在此之后推出了第二款车型“美日”,它和“豪情”一样,都有着严重的模仿痕迹。
为了打破这种低端,模仿者的形象,吉利于2001年推出了中国第一辆跑车——吉利美人豹,它由意大利设计师操刀打造外形,可惜除此之外,再无一个地方能与跑车产生联系。
这次尝试,以购买者门可罗雀的场面宣布失败。
虽然2001年中国加入WTO让李书福的汽车制造不再受政策限制,但是想要真正的提升品牌形象,还是要依靠收购海外的优质企业。
五年后,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吉利看到了机会,他们在这一年收购了英国锰铜,把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黑色出租车搬到了中国,取名为吉利——英伦。
同样在这一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这款发动机的诞生,也为吉利在日后打造高端产品提供了动力支持。
此时的李书福,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喊着用2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就能造车的年轻人,他深知光有动力还不够,于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收购了澳大利亚变速器制造商DSI。
同年,吉利旗下至今为止销量最好的“帝豪”横空出世,这个曾经在红旗的底盘上套上奔驰外壳的小作坊,开始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也正是这两次收购经历,让李书福明白了,起步较晚的中国汽车要想走向世界,必须依靠收购优秀的海外资产,他曾于2002年放出狂言要收购沃尔沃,这个令很多人看做笑谈的言论,也于2008年开始逐渐应验。
当福特以23亿美元出售了旗下的捷豹路虎后,沃尔沃这样的资产也引发了国内外一众汽车品牌的摩拳擦掌。
面对福特开出的60亿售价,被金融危机重创的雷诺只好无奈退出,在长安和奇瑞因企业性质问题放弃这场巨额收购之后,福特于2009年10月宣布将与吉利完成收购一事。
在时间的流逝下,急需资金的福特最终以27亿美元将沃尔沃变卖给了吉利,这让吉利在世界范围内声名大振。
2013年,沃尔沃成都工厂投产,当年便实现了扭亏为盈。
2年后,沃尔沃推出了XC90大改款,吸引了一大波粉丝的目光,并开创了沃尔沃最新的家族系列设计。
在收购沃尔沃后宣布吉利和沃尔沃将分开独立运营的李书福,也没有放弃吉利本身车型的制造。
2015年,博瑞和博瑞SUV因受益于沃尔沃的设计、安全性能、供应链和质量体系,取得了可圈可点的销售业绩,扭转了吉利集团收入占比中,沃尔沃达80%的局面。
201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7%,并在吉利自主品牌销量大爆炸的情况下,继续下降。
2017年,吉利推出旗下沃尔沃使用同样制造基地的新品牌领克,这辆前脸像汽车界HTC的小型SUV,在借鉴了多种车型后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
在这次发布会上,吉利大谈特谈全新的商业模式,终身免费WiFi,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这三点都非常肯定, 打消了消费者的售后顾虑。
但它只有线上销售,也表现出了吉利对这款品牌信心不足。
此外,车主还可以通过APP把自己的领克共享出去,俗话说,汽车和老婆不能外借,不知道这一方式,是否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在领克诞生后,吉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汽车产业布局,即沃尔沃对应高端,吉利的车型主要应对10万以下的市场,而领克针对年轻人量身打造。
从当初不具备生产资质的造车黑户,到如今成为搅动世界汽车行业的国产骄傲。
吉利下一次将收购哪家公司,已经成为了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个品牌的吉利,已经颇具规模,虽然它的体量只是丰田的十分之一,但是对于只有20年历史的吉利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