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回应收购北汽一说:毫无依据
针对吉利汽车将收购北京汽车传闻,吉利方面回应称,“毫无根据”。此前有传闻称,吉利汽车正在与北汽集团进行接触,双方针对股权收购事宜进行洽谈。(腾讯)
吉利入股smart,是“冤大头”还是“双赢”?
文 | 观察者网潘昱辰
连续数日沸沸扬扬的传言,终于有了定论。
3月28日,戴姆勒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将smart打造成为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预计于2019年底成立,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对等持股。根据合资协议,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并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销往全球。
吉利控股与戴姆勒将各控制smart品牌50%的股权
继比亚迪和北汽之后,吉利将成为戴姆勒在中国的第三家新能源合作伙伴。对于吉利接手这个连续亏损20年的小车品牌,国内外存在不少争议和顾虑,一如9年前收购沃尔沃时那样。不过,归于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品牌已连续五年突破全球销量纪录,有此作为先例,吉利同戴姆勒的联手未尝不是一场“双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强行“双骄”的亏损黑洞
自smart诞生以来,在戴姆勒内部有关其前途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
作为为消费者熟知的两大高端小型车品牌,smart和宝马MINI可谓一时瑜亮。但要论资排辈,与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MINI相比,smart还只是个“小弟弟”。1994年,这个小车品牌由梅赛德斯-奔驰和瑞士著名钟表制造商斯沃琪(Swatch)联合推出,品牌名中的“s”代表斯沃琪,“m”代表梅赛德斯-奔驰,“art”代表两家合作的“艺术结晶”。1998年,首台量产smart正式上市。
1998年,smart首次实现量产,比MINI晚了40年
然而,由于造车成本高昂,在短短20年的历史中,smart从未实现盈利。据美勒茨银行预计,smart累计亏损接近50亿欧元,美国投资银行永核伙伴在给投资人提供的报告中指出,smart每年将造成戴姆勒5亿-7亿欧元的亏损。
从市场表现来看,2018年smart品牌的全球销量仅为12.9万辆,同比下降了4.6%。作为对比,MINI的全球销量则高达36.2万辆,接近smart的3倍。
MINI和smart的销量对比 图片来源:德国《商报》
不过,对于已担任戴姆勒首席执行官(CEO)长达12年的蔡澈博士而言,smart毕竟是亲眼看着长大的品牌,在情感上难以割舍。对此,他试图为这个小车品牌找到新的出路。2017年法兰克福车展期间,蔡澈表示到2020年smart将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实现全系车型的电动化,而其余地区也将紧随其后。同时,smart也将变身为一个城市出行品牌。
然而,相比年近古稀的蔡澈博士,他的接替者对smart的耐心更为有限。今年5月,不满50岁的康林松即将在股东大会上正式成为戴姆勒的首位外籍CEO。这位出身奔驰销售部门,且与smart品牌毫无渊源的准掌门无疑对利润更为看重。
戴姆勒首位外籍CEO康林松
有消息人士透露,戴姆勒即将于今年股东大会上进行重组,整个集团将分为乘用车、卡车以及移动出行服务三大部门,而诸如smart这样无法盈利的版块则迟早出局。
戴姆勒想要甩手smart并不令人意外。问题是,谁来接手会比较合适。
驱吉利之虎,吞北汽之狼?
吉利正式入股smart,也使得戴姆勒在华的另一家合作伙伴北汽集团深受打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2018年1月,蔡澈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smart此时尚无国产计划,但一旦国产,首选必然是北汽。“只有在北汽不愿意做的时候,才会考虑别人。”
即将卸任的戴姆勒董事长兼CEO蔡澈博士
即便是在去年7月,当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正式成立名为光束的新能源合资公司时,亦有不少媒体报道称戴姆勒将与北汽成立合资公司生产smart车型,来抗衡即将国产的电动化MINI。
为了应对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寻找在华新能源汽车合作伙伴成为了戴姆勒的当务之急。2012年,戴姆勒就与比亚迪合资成立高端新能源品牌腾势,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尚未实现消费升级,导致售价高昂的腾势出师不利。而已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的北汽是国内最早开启新能源战略的汽车集团之一,北汽新能源则是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
目前,戴姆勒拥有北汽新能源3.93%的股份。由于长期经营小型新能源车,北汽被视为与smart最为匹配的国内车企。同时,北汽拥有新能源出行品牌——华夏出行,这也符合蔡澈博士对于smart“城市出行品牌”的定位。然而,戴姆勒最终却“打脸自己”,另寻新欢。
华夏出行的用车以北汽新能源为主
有消息人士爆料,戴姆勒急于同吉利在smart项目上达成协议,是为了进一步向北汽施压,以打破与其在股比谈判上的僵局。
由于中国汽车合资股比的逐步放开,此前宝马于去年10月成功将所持华晨宝马股比由50%上升为75%,从而获得了合资公司更大的主导权。而同样在合资公司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戴姆勒也跃跃欲试。据彭博社报道,戴姆勒已于去年年末向北汽提出调整北京奔驰股比的计划,由49%上升至65%,但谈判结果并不理想。
而就在吉利入股smart的两天前,北汽集团和戴姆勒分别对北京奔驰进行了注资,用于研发新的发动机和整车换代工作。但在注资后,北汽和戴姆勒对于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仍为51:49。北汽仍占据主导地位。
北京奔驰会成为下一个华晨宝马吗?
同时,产品力的不足,也成为了北汽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的隐患。2018年11月,北汽新能源宣布召回约6.94万辆缺陷汽车,此次召回超过2018年国内所有新能源汽车召回总量的一半。尽管奔驰首款纯电动SUV——EQC交由北京奔驰国产已是板上钉钉,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汽可以高枕无忧。
有关北京奔驰的股比问题,双方股东的角力仍在继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长城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到宝马宣布收购华晨宝马25%股比,期间不过三个月时间,其中的关联曾引发了不少遐想。如今,不论戴姆勒是否有“驱虎吞狼”的打算,但戴姆勒与吉利联系的进一步加深,对于极度依靠奔驰盈利的北汽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买买买”能否“点石成金”?
除了戴姆勒与北汽的纠葛外,吉利本身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以及其与戴姆勒已存在的合作关系,也为双方在smart项目上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在成为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后,吉利近年来发起的各种“买买买”已经在媒体上刷足了热度。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2010年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瑞典豪华品牌沃尔沃。尽管此举在当时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不少争议,然而在2014-2018年的这段时间里,沃尔沃以连续五年创造销量纪录的表现,让质疑者无所适从。2018年,沃尔沃汽车销量为64.23万辆,同比增长12.4%,这也是自沃尔沃品牌创始以来首次突破60万辆。
在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其品牌价值并未削弱,反而屡破销量纪录
除此之外,在董事长李书福“合作、协同”的战略思维引导下,吉利还陆续收购了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旧译作莲花)、马来西亚宝腾汽车以及太力飞行汽车等车企,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汽车集团。
吉利控股的管理架构
2018年初,吉利又通过二级市场以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股权,成为奔驰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年10月,戴姆勒旗下的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控制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对于戴姆勒而言,吉利是其最大股东,相比出售给外部车企,将smart托付吉利是更优的选择。而沃尔沃在吉利旗下的健康发展,也让戴姆勒对维持smart品牌的高端化拥有更多信心。同时,将制造转移至中国,也有望降低smart的造车成本。此外,和北汽一样,吉利拥有发展成熟的出行平台——曹操专车,足以满足smart城市出行转型的需求。
、
smart的品牌转型将通过吉利之手得以完成
而站在吉利的角度,smart虽然连年亏损,但其作为奔驰同门的品牌价值仍在。借由smart来进一步打造自身品牌的高端形象,同样对吉利的国际化进程大有裨益。另外,在此合作中,由吉利全球研发中心取得了smart的工程研发任务。而通过吸纳smart的研发技术,也有助于提升吉利在小型汽车领域的制造实力。由此看来,吉利同戴姆勒的联手未尝不是一场“双赢”。
如今,双方合作已经尘埃落定。蔡澈博士对smart品牌转型的心愿,最终将通过一家来自中国的车企实现。而smart和MINI、戴姆勒和宝马在新能源时代的下一轮较量,将背靠中国车企,并围绕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舞台展开。
smart和MINI的下一个战场将是新能源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观察者网汽车频道微信公众号“300弄车评”,ID:Lane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