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十余年,吉利赚了10个沃尔沃
2008年3月,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汽车以23亿美元收购捷豹和路虎。
两年后的2010年3月,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
收购时间相近,收购金额也相近,同样是从福特手中收购而来,同样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车企收购汽车强国的豪华品牌。
十几年过去了,沃尔沃和捷豹路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沃尔沃被收购时仅价值18亿美元,如今的市值约150亿美元,已接近捷豹路虎的母公司——塔塔汽车的市值。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市值更是一飞冲天,比收购时翻了几十倍。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在于,将一个在中国和欧洲都极有声誉的品牌整合进自己的体系中,吉利能得到沃尔沃的技术,沃尔沃则拿到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低廉的生产成本。
结果是,吉利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涨;沃尔沃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样大涨。
相比之下,塔塔汽车对捷豹路虎的整合难言成功。
捷豹路虎在印度的销量并没有预期中多,在欧洲的销量在收购后也提升有限。
在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捷豹路虎不仅没有因收购而得到好处,反而影响了自己高端的品牌定位,被戏称为“印度车”。
汽车业界还流传着一种调侃:七折虎,六折豹,即相比官方指导价,路虎的实际成交价打7折,捷豹的实际成交价打6折。
本文源自创业邦
市值220亿美元,这家传统车企一波三折终上市
在汽车行业转型的关口,面对新势力的追赶,沃尔沃几经波折终于完成上市,这能为其电动智能化的探索带来多大胜算?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玄璇
编辑|马吉英
图片来源|受访者
沃尔沃上市尘埃落定。
10月29日,沃尔沃汽车宣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隶属于纳斯达克集团)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20年来最大规模IPO,也是欧洲今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
此前沃尔沃压缩了上市规模,将发行价定为定价区间的底端,每股53瑞典克朗(约6.17美元)。首日开盘价达到56.8瑞典克朗(约6.61美元),收盘价65.2瑞典克朗(7.59美元),上涨14.79%。
截至收盘,沃尔沃市值约为220亿美元。与传统豪华车比较,沃尔沃市值大约是宝马的三分之一,戴姆勒(奔驰母公司)的五分之一。而与定位高端的智能电动车品牌蔚来比较,也大约是其三分之一。
在汽车行业转型的关口,面对新势力的追赶,沃尔沃几经波折终于完成上市,为其融资提供便利,在日后的电动智能化探索上添加底气。
按照2010年3月吉利控股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价格折算,11年间沃尔沃汽车的市场估值也几乎增加了11倍。
“十年磨一剑,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沃尔沃汽车集团为期十年的转型之路实现了预期目标,此次IPO更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0年3月,吉利控股宣布以18亿美元,从福特汽车手中正式收购沃尔沃汽车100%股权。在沃尔沃汽车完成IPO后,吉利控股集团可选择售出其价值30亿瑞典克朗(约合3.52亿美元)的沃尔沃汽车股票,而吉利控股对沃尔沃汽车的持股比例,也将从97.8%下降到82%。目前吉利控股仍继续保留其沃尔沃第一大股东地位。
上市一波三折
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总裁弗雷德里克·埃克斯特伦 (Fredrik Ekstr?m) 表示,沃尔沃上市是20年来该交易所上最大规模的一次IPO。据公开资料,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是北欧最主要的证券交易所,曾于1998年被金融服务公司OMX收购,之后又被纳入纳斯达克集团旗下。
这一关系或许能为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带来更多国际投资人的关注,有利于沃尔沃的融资。
在《财富》2021年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除沃尔沃(排名327)外,瑞典另一家上榜公司是爱立信(排名480),后者同时在斯德哥尔摩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不在榜单之中,但同样知名的家具行业巨头宜家则一直没有上市。
而投资人对沃尔沃IPO也有担忧。虽然上市前获得大额超幅认购,但发行价还是定在了定价区间的低位,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也从247亿瑞典克朗下降为197.3亿瑞典克朗(23亿美元)。
此外,沃尔沃上市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瑞典只是沃尔沃的选择之一。
2016年一整年,对沃尔沃上市的猜测不断升温。当年12月14日,沃尔沃官方表示并无上市计划。
但一周后,2016年12月20日,沃尔沃宣布通过最新发行的优先股,从瑞典投资者中获得了50亿瑞典克朗(5.32亿美元)的资本。沃尔沃声明,“此次公开募股意味着沃尔沃向着长期的上市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2018年5月,有消息称吉利已选择花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作为沃尔沃IPO的顾问公司,称沃尔沃的市值约在16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吉利和沃尔沃已在瑞典和香港召开过会议,讨论在瑞典和香港进行双重上市。
但是,沃尔沃再次否认了上市说法。2018年9月,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无法确保股票上市后沃尔沃会有出色表现,公司需要在市场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上市。”
有观点认为是投资者对沃尔沃的估值低于吉利内部预期,此外沃尔沃也需要加强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于是,另一种对接资本市场的方案被提出来。2020年2月,沃尔沃和吉利宣布正在筹划进行业务整合,组建成为一个更大的全球公司,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也不排除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2020年4月,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就表示,双方希望能以更紧密的方式合作起来,并能够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在吉利影响力较大的亚太资本市场和沃尔沃影响力比较大的欧美资本市场。
但一年后,双方又否定了这一方案。2021年2月,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宣布将在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架构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也就是说,两家公司不会真正实现合并。
其原因和沃尔沃的上市、估值有关。在关于此次合并的发布会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桂生悦向媒体表示,很多投资者此前都非常担心,如果按照大家以往所想的两家公司股权上进行合并至一家上市公司,那么势必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沃尔沃如何估值?基于这样的估值,上市公司将付出什么代价?上市公司会不会有更大的压力?现有股东的股份稀释方案能不能得到非常合理的安排?
对于吉利和沃尔沃来说,合并成一家大公司连接资本市场的想法落了空,双方各自的上市之路还要继续。
吉利汽车瞄准了科创板。2020年6月,吉利汽车正式对外宣布拟在科创板上市。一年后,2021年6月吉利汽车又宣布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沃尔沃旗下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极星(Polestar)盯上了纳斯达克。2021年9月,极星宣布拟与美国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Gores Guggenheim进行合并上市,合并后企业估值约为200亿美元。该交易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完成。
值得关注的是,极星的估值接近沃尔沃的市值。可以看出,资本市场愿意给电动、智能化品牌更多溢价空间,李书福认为,极星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功”。
上市后的新征程
早在2017年,沃尔沃就提出了全面电气化战略。极星也在这一年正式成为沃尔沃旗下高性能豪华电动独立品牌。
极星被看作是是沃尔沃和吉利在电气化方面不断引领创新的一个突破点。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书福把极星品牌定义为新造车势力,并且他决定极星的车不出现沃尔沃的LOGO,希望极星能区别于沃尔沃。
但目前来看Polestar的销量并不理想,售价高达145万元的Polestar 1无法贡献更多销量,走量车型Polestar 2也数据惨淡,2020年销量仅为365辆。有观点认为,极星与沃尔沃“一脉相承”是其销量表现不佳的一大原因,理念与设计跟沃尔沃颇为相似。
与此同时,沃尔沃也不断在插电式混和动力方面进行尝试,推出了包括V60插电式混动版等多个车型。直到2019年10月,沃尔沃推出首款纯电车型XC40 RECHARGE。
今年以来,沃尔沃加快了转型的步伐。3月,沃尔沃将全面电气化战略进一步细化,提出将于2025年实现全面电气化。届时,沃尔沃纯电车型销量占比将达到50%,其余为混动车型。到2030年沃尔沃将成为100%的纯电豪华车企,并将探索和电气化转型相匹配的业务模式。
在电池和自动驾驶研发方面,今年6月,沃尔沃汽车集团拟与瑞典领先的电池公司 Northvolt 建立合资企业,开发和生产更可持续的电池,为下一代纯电动沃尔沃和 Polestar 汽车提供动力。计划中的合资企业还将在欧洲建立一个新的千兆工厂,于 2026 年开始生产。
自动驾驶方面,沃尔沃已与Waymo、Uber、滴滴有合作,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一辆与滴滴合作研发的自动驾驶XC60摆在显著位置。沃尔沃计划从2022年起生产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高度自动驾驶量产汽车。此外,沃尔沃还拥有一个全资的子公司Zenseact,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软件。
2020年RECHARGE系列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占整体销量的17%。汉肯·塞缪尔森曾期望这一比例是20%。不过,RECHARGE系列车型销售占比正在逐步提升。2020年下半年,其全球RECHARGE系列车型销售占比为19%;2021年上半年,占比已达24.6%,同比增长近150%。
整体销量和财务方面,今年沃尔沃也在回暖。2020年,沃尔沃共销售汽车约66万辆,较2019年下降6.2%。2021年1~9月,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53.1万辆,同比增长17.6%。
2020年,沃尔沃营业收入约为2630亿瑞典克朗,较2019年减少4.1%;营业利润约为85亿瑞典克朗,较2019年减少40.5%。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411亿瑞典克朗,同比增加26.3%;营业利润达132亿瑞典克朗,而去年上半年营业亏损9.89亿瑞典克朗。
在这样的拐点上,此次IPO将给沃尔沃带来更多可能性。
招股书显示,沃尔沃此次募集资金中的70%将用于电动化转型,包括在工厂中添置大型压铸机,以生产一体成型的车身,以及新增电驱动和内置电池的生产线等。汉肯·塞缪尔森表示,“IPO将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品牌并加速我们的转型战略,实现全面电气化、打造用户直营模式和实现更高的安全水平。”
当年不被看好的“蛇吞象”,如今已成巨人,吉利全面收购沃尔沃轿车——国内车企海外并购案例盘点
续上汽海外并购双龙、罗孚开始,2010年前后几年中,国内车企掀起一股海外并购潮,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2010年吉利汽车完成了对瑞典沃尔沃轿车业务的全面并购,是迄今为止汽车行业最大的一单并购案。
当时很多人可能会想那是跟风,其实不然,在2002年吉利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时候,李书福就有了“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的想法,并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说到“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从2007年至2010年历时三年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期间的辛酸历程只有当事人知道。那时外界只看到了吉利借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低于市场估值的18亿美元吞掉了沃尔沃轿车。
“蛇吞象”
市值:2010年吉利的市值仅6亿美元不到,而沃尔沃市值65亿。即便当时沃尔沃轿车受金融危机影响,处于亏损状态,但最初吉利给出的收购价格也超过35亿美元。
营业额:2010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达41.5万辆,沃尔沃轿车37.4万辆。表面上吉利销量高于沃尔沃,但从销售额上却相差了好几倍,价格悬殊。
市场:2010年吉利,各车型品牌4S店网络600家左右,其他网点合计1000左右,距1997年成立仅13年,市场也仅为中国国内。2010年沃尔沃,距1927年成立已有83年历史,在全球拥有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25个销售服务网络,以“全球最安全”而闻名世界。
现今:
至2010年收购至今8年的发展,吉利合并沃尔沃营业额超2000亿。吉利市值超300亿美元,而沃尔沃也市值也增长到180亿美元。吉利2018年1~11月累计销量超140万台,沃尔沃轿车全球销量近60万台,其中中国国内贡献超11万。
成功背后的解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不仅推动了沃尔沃全球的发展,更是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合作、资源共享扩大了自主品牌的领先优势。收购的成功和收购后的发展,给予了我们自主车企海外并购除机遇把握和资金筹措外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收购准备:
1、专业的团队:吉利在2007年计划收购时就成立以张芃等核心成员组成的V项目组,分工开展政府对接、谈判、融资。同时还聘请了罗兰贝格、洛希父子公司、德勤等知名专业的咨询和运作团队。
2、清晰的收购后发展战略:1)开展收购行动前,吉利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的就是全面100%的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不仅是其技术、人才、知识产权,还包括其海外渠道和管理经验。2)同时在于福特谈判时吉利提供详尽且被认可的后续扩大市场及发展详细规划,只有在具备了收购后清晰的发展战略,再开展收购,以降低收购后风险,而不是盲目的扩张。
3、诚意与尊重:收购海外企业必须考虑收购后其原有人员安排,机构、投资的改变对所在地区、国家的影响,获得原机构人员和政府的支持也是需要拿出诚意和尊重为前提的解决方案和重要事前考虑因素。
二、资金筹措
资金是收购行动中的决定性因素,收购除需花费大量资金外,收购的持续投入也需大量的资金,如在收购行动开展前没有规划好,除了收购失败外,收购后不能保障持续投入的资金来源最终导致收购后进一步的亏损就得不偿失了。
1、资金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有专门的资金运作团队,不单为收购资金进行筹措,还为收购后的投资做了充分的筹措。避免了北汽的收购萨博的教训。
2、负债风险: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仅向银行融资2亿,更多的是通过与地方政府就发展当地产业的形式获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
三、收购后的整合:
1、品牌文化的互相尊重
两个品牌、管理团队间必然存在文化的差异化,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品牌诉求也不同。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并为派驻管理人员,而是充分的保障了沃尔沃的独立性,保障其品牌文化的传承。
2、看清各自优势,互补
在收购前就与各方做好了规划,在收购后除充分利用好沃尔沃原有的强大研发能力,持续的研发投入外,更是充分的利用国内成本优势,扩大国内生产促进出口价格优势。
3、定位与线路
收购后,吉利并没有直接使用沃尔沃的平台和发动机等,也没有在沃尔沃上使用吉利的技术平台。因为两个品牌一高一低的市场定位不同,如果贸然使用沃尔沃平台除了增加吉利自主车型成本外,还会拉低沃尔沃高端形象。同时避免收购后的低价政策对沃尔沃海外市场的影响。
4、人才培养和管理学习
收购后的吉利和沃尔沃其实不像从属关系,而更多的是兄弟和师生关系。相互尊重、保障自主外,以诚意向沃尔沃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沃尔沃提供指导、吉利提供人员研发的自主高端领克的成功无疑是个很好的教材。
总结
收购沃尔沃轿车不仅是为了提升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更是借此开拓了民族资本的海外运作。俗话说到好“成功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吉利从成立之初就已经在海外扩张做准备,收购前各方面的充足准备是其成功的关键,以尊重与谦虚向对方学习其优势方面也十分的重要。寄以希望我们更多的民族企业学习和掌握这些经验,从立足国内走向全球发展。
关注“自主汽车”,或者添加微信公众号:zizhuche,每日收获不一样的汽车行业评论,评论不是结论,是提供多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如有买车需求,请点击下方我要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