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星瑞官方电话

说说自己买得嘉际都是多少钱落地的,给准车主们提供可靠信息

人说颠覆颠覆,乃那么容易被颠覆呀,尤其是庞大的汽车领域。李书福说互联网造车是忽悠,犹如当年格力的董明珠质疑小米的雷军一样。

不同领域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尤其是看待同一事物时,这样的差异通过语言及行动很轻易地显现出来。

这样的言辞能反映出一下几点:

1、李书福是旧世界的王者,做得多就知道做得不容易。

别以为旧世界就必然被淘汰,所谓互联网之类的新名词就必然胜出,那只是为了方便说而衡量的名词。

目前无人驾驶的布局,十大排名,前5大都是传统车厂,谷歌特斯拉只能排在后几位,百度还进不了前十。

2、目前的舆论、信息多是互联网化,也就是说所谓高科技公司造车的信息,多被互联网渠道所喜欢,所鼓吹。互联网公司造车的新闻宣传得过火了,李书福不得不用更尖锐的声音提醒下,才能让人听到汽车专业领域的人发出的声音。

这是另外一种不平衡。

3、“忽悠百姓”,是不是互联网公司主动忽悠,还是我们百姓很容易被忽悠呢,这又道出了另外一个实质:新闻快餐的年代,人们很容易轻信,而那些已到更需注意言行,需要多些社会责任的互联网企业家却没有担负应有的责任。

继续和起家阶段一样满嘴跑火车,这对一个产业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忽悠老百姓只是要点掌声,忽悠政策,忽悠机构,可就有非常多的实惠了,有更多的钱,有更多的政策倾向等等。

我的看法是,希望听到更多李书福、董明珠这些传统企业家们的声音,他们如果不用夸大式语言怎么办,是不是要让媒体平台、信息平台更多元起来,是不是更加严肃的讨论要更频繁起来。

吆喝着时,就唱唱山歌吧。

李书福称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忽悠老百姓,对此你怎么看?

不能简单地说李书福的说法就一定正确,也不能说他完全错误。

先说互联网公司造车有没有可能成功。 这里先要理清一个概念,哪些汽车企业属于互联网造车。就孔方兄个人的观察来看,只要具备以下两点就可以纳入此类:一是创始人或者主要的资本来自互联网企业或从业人士;二是不建设自己的工厂,主要专注于研发和市场拓展。

依据这个标准,我们就能列出所谓的互联网汽车企业,具体名单如下(有更多的,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1.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它也是易车网、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其主要投资方包括刘强东、李想、腾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

  2. 威马汽车。巧合的是,威马汽车创始人就来自吉利——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威马汽车的投资方包括百度、腾讯、红杉等。

  3. 小鹏汽车。其创始人何小鹏是UC浏览器的创始人,主要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富士康、IDG资本等等。

  4. 滴滴。滴滴的野心绝不止是做一个叫车平台,在掌握用户和司机之后,滴滴早就计划往上游拓展造车业务,其所造车辆将用于自营车队,为自己创造更多利润的同时,还可以在自动驾驶等方面积累技术。

  5. 法拉第未来。贾跃亭的造车梦,不赘述。

孔方兄并非汽车行业专业人士,为什么说互联网造车有成功的可能。就中国的上述创业者来说,其实最好的对标对象就是特斯拉。特斯拉依靠新能源异军突击,仅仅靠一周几千两的汽车产能,就能在总市值上一度超过福特、通用这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车厂(这些老牌大型车厂周产能一般在10万~20万之间)。

市场之所以看好特斯拉,核心是看好新能源汽本身的潜力。在传统燃油车技术积累不够的情况下,在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创业者寻找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为什么会是互联网方面的创业者和资本进入造车行业呢?其实逻辑也比较简单:他们掌握了流量(就是消费者),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握比传统企业可能做得更好(这种把握不一定体现在车辆本身的工程质量上,而是体现在对服务本身的理解——比如车辆的娱乐系统,车辆与互联网的连接方面等等)。

接下来说说,互联网公司造车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是可能的。

BATJM(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和小米)同时入局,红杉、IDG、高瓴,可以说是集中了中国最厉害的投资者,他们虽然财大气粗可以烧钱,但他们也需要对股东和合伙人负责,如果没有前景,他们是不会去投资的,此为理由一;(这里插一句,李书福说互联网造车是忽悠老百姓,其实这些互联网公司造车并没有直接去找老百姓融资,更多的还是依靠富人、依靠上市公司的资本去做这样的事情,和老百姓其实并无直接关系

二是现在的行业分工早就发展到了另外一个高度,现在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有的是,在整个汽车行业度过黄金发展期之后,一些汽车制造厂还有闲置的产能,这些闲置的产能自然会转化为互联网汽车企业的外包基地。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蔚来汽车和江淮汽车的合作,比如小鹏汽车与郑州海马的合作等等。这样的条件,使得互联网汽车企业可以集中财力搞研发、做渠道、做用户运营,而不用再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整车厂,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投资规模非常可怕)。

第三就是政策红利了。中国是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政府的补贴是最为慷慨,同时政府对于燃油车的限制也比较激进(积分政策)。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后面会接着说。

那么说完互联网造车成功的可能性,那有没有失败的可能性?这也是必然的,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高的事情,说是九死一生丝毫不为过。对于李书福的说法,我们也大概能分析下,他内心的理由是什么。

一是,造车本来就是复杂度很高的工作,从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售后、金融是一个整体体系,整个汽车产业发展了100多年才到现在这样的成熟度,你互联网公司可以搞几个网站、APP,但要颠覆造车,确实难度很大,尤其是还要从并不是特别成熟的电动汽车市场来做,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我们最近看到的特斯拉,就麻烦缠身,一直以来其产能始终不能有效扩大(因为太多使用了自动化设备,而这些自动化设备远不如预期那样好用),烧钱速度却越来越快,如果现金流不能有效改善,特斯拉会不会倒闭,都不好说。行业龙头都这样了,更何况中国这群新起来的互联网汽车创业者们。

二是,传统车企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财大气粗,生产线、销售网络、客户群体都有很大优势,容错率很高(即出错之后还能不受太大影响),他们很快就能反应过来并且从事电动汽车生产。事实上,很多大型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了,有些车商的技术储备远远超过这些新来的互联网从业者们。

三是,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并非可预见范围内汽车产业的终极形态,自动驾驶才是。当然,做数据是互联网汽车企业的优势,但自动驾驶同样需要大量的硬件,这戏方面就不是互联网汽车公司的特长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时间。电动汽车目前并不具备成本优势,续航能力、充电也是大问题。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政策还是主要原因。但是在2020年,中国就会退出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届时这些高成本的电动汽车能否具备和传统燃油汽车的竞争优势,将决定其生死。还剩下2年年时间,这些新的汽车企业,是在与时间赛跑。

你认为互联网汽车有没有机会,是不是忽悠老百姓?欢迎在评论区与孔方兄讨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星瑞官方电话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