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金收购沃尔沃,背后竟是一个局中局
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起步较晚,就拿吉利汽车来说,这是我国本土的一个汽车品牌,在国际大牌沃尔沃面前根本不能看。这两者就像蚂蚁和大象之间的对比,然而吉利老总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收购沃尔沃。
此决定一出商界议论纷纷,都在等李书福的不好下场,但李书福花费8年的时间,用27亿成功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吉利也从一个国产品牌走向世界。为什么李书福的胆子这么大呢?回过头再看吉利和沃尔沃的发展,并会明白这是一个局。
1、吉利汽车瞄准沃尔沃1986年中国吉利汽车成立,这是吉利控股旗下的品牌,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它也算小有名气,只不过吉利汽车一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它采用的发动机是日本丰田的,不过对外宣称的是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发动机。
闷声发大财,出了名的吉利就被日本丰田盯上了,一纸诉讼他被丰田告上了法庭,声称吉利集团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这可把李书福急坏了,但他还是委屈巴巴地向外界说,吉利汽车一直在研究自己的技术,怎么能被别人说是小偷呢?最后法院经过调查驳回了丰田的诉讼。关于吉利集团是否真的购买丰田的发动机不得而知,但是这一起诉讼让李书福的心中扎了根刺。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又无法真正在众多汽车品牌中立足,而且李书福本人多年来都有一个想法,要把汽车价格打下来,消费者买汽车就像买白菜一样便宜。然而中国的汽车发展落后欧美多年,如果自己重新研发,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许效果也不尽人意。那么现在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拿足够的钱直接购买其他国家的汽车专利。
在众多汽车品牌中,李书福一眼就瞅准了沃尔沃,计划有一天能够将其收购。为了这一想法,李书福提前做了很多准备,高价挖走戴姆勒公司的发动机专家,积极和福特公司的高管探讨。想要收购沃尔沃,为什么要和福特探讨呢?
2、专利技术靠钱买
1927年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诞生,经过百年的发展,他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为卡车,客车,船舶以及航空发动机提供元器件。90年代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打包卖给美国的福特公司,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1903年就成立了。
在福特汽车公司的带领一下,沃尔沃的研发更上一层楼,2002年沃尔沃政策已实现了85%的可回收率,旗下的xc90SUV也成为当时最火爆的车型之一,2004年沃尔沃3CC概念车就亮相,同年还发明了带有刹车辅助和自动刹车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这些技术都是当时的吉利集团,还不曾拥有的,自己也研发不出来专利,那么就只能靠钱买了,沃尔沃的这种技术研发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让李书福动了心思。
2007年他就带着吉利汽车参加底特律汽车展,这是他第1次参加在这场展览上恰巧碰到了福特汽车集团的副总裁,他主动上前进行攀谈,谈论沃尔沃汽车的发展现状。尽管李书福表现得很主动,但对方的态度却很冷淡,不过这种态度在李书福眼中就是一种良好的信号,回到吉利集团后,他就亲自写了一封信,以吉利控股的名义向对方寄出去,可最后信却石沉大海。
不过这可没有挫伤李书福的积极性,对他来说,想要让吉利汽车发展得更好,就必须要拥有沃尔沃汽车的核心技术。多番曲折下,有人建议李书福去咨询米尔顿·科特勒,这在美国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商业上都有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相当得好,对于李书福后来成功收购沃尔沃也有着重大帮助。
3、多番曲折,引李书福上钩
2008年福特汽车公司打电话给李书福,双方在伦敦进行了会面,只不过这第1次面谈并不是很愉快,福特汽车公司甚至表示沃尔沃肯定是要卖的,但是不会卖给吉利。福特级集团不想卖给吉利,那么为什么又约李书福在伦敦见面呢?难道只是为了卖米尔·顿科特勒一个面子吗?
众所周知,想要将自己的产品卖出,那么肯定是希望他卖一个好价钱,而当时的吉利控股虽然也小有名气,但在财力上始终不能让福特集团高看他一眼。于是福特汽车公司特地邀请了高盛的肯尼斯做了一个局。物以稀为贵,如果只有一个买家,那么肯定卖不上好价钱,但有人来竞争,通过拍卖的方式,那么价格肯定就高了。
到这里也就能看清楚了,肯尼斯只是福特汽车公司请来演戏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勾引李书福上钩,用更多的钱买沃尔沃汽车。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就已经看到了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执着,于是他们认为不管加价多少,李书福都会把沃尔沃收购,既然这是一个注定的,何不让他多出点钱呢?
欧美资本家的狡猾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所有的事情都不会顺着它发展,2008年正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整个华尔街都动荡不已,更不要说福特汽车公司。可这时候福特汽车还是不想把它卖给吉利,于是找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做顾问,这是欧美最神秘的家族之一,也是最富有的,如果你舒服想要成功收购或项目,那么必须和中国或其他国家找到一个与他旗鼓相当的顾问。
好在老天都在帮助李书福,在罗斯柴尔德团队中有一位高管曾经在沃尔沃工作了三十年,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生产制造流程了如指掌,即使离职后,他也希望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变得更好。
对于李书福来说,这也是一个切入点,他将其邀请到中国,李书福向其详细地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并且为沃尔沃之后的发展定下详细的目标。在这样充足的准备下,这位高管被打动,原本是福特公司的顾问,最后却成了李书福的说客,回到罗斯柴尔德董事会后,向其表示了李书福的诚恳建议,于是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撤销了与与原本公司的合作。
4、临门一脚,终获成功
双方都有意向,那么就该谈价钱了,福特汽车公司的预想是60亿美元,然而李书福的报价却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他只打算出35亿。如此不对等的价格让福特公司话都不想说了,因为他们当时收购沃尔沃汽车时花了65亿,在这10年间的研发费用更是不计其数。
用一半的价钱卖给吉利集团,这可亏大发了,然而谁都没有上帝视角,谁都无法预料之后的走向或许这时候福特汽车公司答应35亿还能赚上一笔。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同时奥巴马对美国的汽车制造进行了调整,福特汽车公司深受其害。如果不把旗下部分产业卖掉他们或许会亏损,此时的福特汽车公司。如同油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于是在后来的他们看中罗斯柴尔德团队给李书福了一个价格20亿美金,也就是说现在的20亿美金就能把沃尔沃收入囊中。
此时你还记得那个高盛集团吗?他拿出一贯的做法挖坑给李书福,就是为了想抬高价格,2009年吉利汽车的净利润是12亿人民币,可这时候他们要27亿美元,这么多的钱到哪里去筹呢?
商业有风险,它的风险性就体现在这里,没有钱如何收购呢?只能靠资本运作了,吉利集团向各个银行贷款融资,但同时他们也提供了附加条件,让吉利集团在那修建工厂,建设总部。距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李书福肯定不会放弃,于是这些附加条件就通通答应了,2010年福特汽车公司和吉利集团达成了交易,沃尔沃100%的股权被收购。
之后的吉利集团拥有了沃尔沃公司的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发展得越来越好,2021年11月底沃尔沃。正式在斯达克斯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成为今年欧洲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上市当天市值就达到了220亿美元。那些曾经不看好李书福和沃尔沃的人早已闭嘴。李书福的这场收购案,也被商界称之为精彩绝伦的收购案,甚至被引入哈佛大学的商业教学案例中。
其实从当时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来看,或许不到27亿就可以将沃尔沃收入囊中,但由于欧美一些资本作梗,价格被推得更高,但与福特汽车公司最初的预想来比还是很划算的。最后你觉得李书福有没有完成他的想法呢?现在的吉利汽车是白菜价吗?
10年爱情长跑!吉利18亿收购沃尔沃,亏了还是赚了?
叶抱一 | 文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这是一句曾广泛流行于国内车市的名言,出自被誉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
作为吉利集团掌门人的李书福,早已通过近几年来多次的“买买买”,彰显了其在吉利公司的汽车版图以及国际化布局上的宏大野心。
7月23日,浙江吉利集团又以4.35亿元拿下华菱星马公司控股权,但人们更关注的则是吉利与沃尔沃的十年爱情长跑。
近日,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合并谈判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风波。7月21日,沃尔沃汽车发布公告,由于吉利汽车打算在a股上市,所以沃尔沃和吉利汽车的合并计划就被暂且搁置。
自从吉利集团10年前大手笔签下沃尔沃汽车之后,沃尔沃汽车便和吉利汽车成为了吉利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此次合并受到外界关注,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思考1+1能否产生大于2的效果。
十年前吉利需要沃尔沃十年前,有媒体曾用“爆棚”一词,来形容有关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收购传闻。
从各大媒体“吉利洽购沃尔沃项目可能落户北京”、“吉利或已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达成初步意向”、“吉利竞购沃尔沃或砸 20 亿美元”、“我不差钱,我要买。”等一系列标题中可见一斑。
从表面数字来看,当时吉利整个市值只有30多亿元,沃尔沃最低价也得20亿美元 ,以至于被人讥为“蛇吞象”。
当世界上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在危机中挣扎时,中国最大私有汽车厂商吉利的雄心壮志却令人吃惊。汽车行业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危机还未结束,吉利却在同时开发6个现代工作平台。
即使对于丰田这样的全球汽车业巨头,六个平台也不是个小数字。
更何况吉利当时还宣称还将在未来18个月内推出六款新车,并力争在 2015 年前开发出 42 款新车型。当时的技术总监赵福全称,到2015年吉利年产能将达到200万辆。
有外媒形容,吉利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书福是中国亨利·福特式的人物,他不止一遍提到吉利集团将成为出口冠军,到2015年将出口130万辆汽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2005年吉利在香港上市之后,相继参加了法兰克福车展以及 2006 年的底特律车展。李书福曾称要在2007年打入欧洲市场,2008年攻占北美市场,然而,就算那时,吉利还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吉利汽车盯上了沃尔沃。
吉利汽车作为中国本土企业,收购沃尔沃的动因主要是其战略和理念的转变。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在产业链中,在曲线左右两端的设计区域与营销区域具有较高的附加 值,而这些区域多被资金雄厚和技术先进的国际企业垄断;曲线中间的生产制造区域利润较低,吉利汽车当时正处于该区域。
由于资金与技术的限制,吉利汽车定位在低端市场,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安全环保节能车”,其经营理念在变。
从内因上讲,吉利汽车凭借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和政府的扶持发展迅速,其核心竞争力也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这是收购的关键。
从外因上来讲,沃尔沃是福特旗下品牌,但是金融危机以来,其销量大幅下降,这也是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筹码。
2006年和2007年沃尔沃销售状况良好 ,2007年销量同比增加 7.1%,但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销量同比减少18.30%,2009年延续下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吉利汽车想通过并购沃尔沃,由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向两端发展,以实现产业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于是在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协议,吉利集团以18亿元收购了沃尔沃 100%股权。
从此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就有两大汽车品牌,一个品牌是吉利原有汽车品牌,另一个品牌就是沃尔沃汽车。
十年后沃尔沃需要吉利2010年之前,沃尔沃全球销量大幅下滑,从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2010年至2018年,沃尔沃全球销量由37.35万辆持续增至64.23万辆,在华销量由3.05万辆持续增至13.06万辆。
这与吉利集团“放虎归山”理念、“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合作策略息息相关。
但沃尔沃与核心竞品ABB(奥迪、奔驰、宝马)的销量差距却持续扩大:201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落后ABB 60~90万辆,2018年扩大至120~160万辆,翻了一倍左右。
2010年沃尔沃在华销落后ABB 11~20万辆,2018年扩大至 50~55万辆,翻了三倍多。
吉利原本希望通过“中国红利”,缩小沃尔沃与ABB的销量差距,但实际上奥迪、奔驰、宝马等竞品大规模推进本土化战略,对年轻用户、低级别城市等“中国红利”的挖掘更充分,进一步拉开了与沃尔沃的在华销量差距,并制约了沃尔沃的全球表现。
2019年前三季度,在各大细分车市,沃尔沃与奥迪、奔驰、宝马的销量差距都非常显著:奥迪、奔驰、宝马的中型轿车销量为14.15万辆、 13.20万辆、10.06万辆,沃尔沃仅0.99万辆。
奥迪、奔驰、宝马的中大型轿车销量为8.21万辆、12.99万辆、13.15万辆,沃尔沃仅3.54万辆;奥迪、奔驰、宝马的中型SUV销量为9.78万辆、11.58万辆、9.60万辆,沃尔沃仅4.49万辆,沃尔沃全面落后核心竞品ABB。
2013年中国车市核心消费年龄段在25~29岁,2017年升至30~34岁,虽有上移,但过去十多年年轻化是中国车市的主要特征,高端、豪华车市也凸显年轻化特征。
中国顶级高端汽车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比德国低25岁。
从2013年开始,奥迪发布年轻化战略,加速国产奥迪A3、奥迪Q3等适合年轻用户的低级别车型,之后奔驰、宝马快速跟进年轻化战略,国产了奔驰GLA、宝马X1、宝马1系等低级别车型,并取得不错的销量。
2019年前三季度,奥迪、奔驰、宝马的紧凑型轿车销量为6.76万辆、5.18万辆、4.50万辆,沃尔沃仅有0.23万辆。
无论力度还是速度,沃尔沃的年轻化战略都远远滞后于核心竞品,低级别车型XC40于2019年5月才国产。
2010年虽然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在中国车市具备走量潜质的S40、S80L都在长安沃尔沃国产,前者授权至2015年,后者授权至2018年。
可惜吉利和长安的谈判并未取得理想结果,导致长安沃尔沃沦为“烂尾楼”。
吉利失去了最宝贵的短期可利用资源;S40、S80L等具备走量潜质车型的市场营销、网点建设等陷入停滞,吉利对沃尔沃的全球豪华品牌塑造,在短期内难以落地;缺少S40,让沃尔沃错失年轻化机遇。
沃尔沃在华运营,短期内难以形成研发、采购、制造、营销、销售、售后等合力,导致2014年起大庆、成都工厂缺少走量新车,大大制约了中国市场对沃尔沃的全球销量贡献。
理论上,2010~2013年是吉利整合沃尔沃国产资源的关键阶段,如能顺利整合长安沃尔沃,再借助吉利优势,沃尔沃极有可能绝地反击,超越 奔驰、宝马,追赶奥迪,晋升高端品牌第一阵营。
实际上2010~2013年沦为沃尔沃新国产的“空挡阶段”,奥迪、奔驰、宝马则纷纷加快国产进度,大幅甩开与沃尔沃的销量差距。
虽然沃尔沃一直强调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将核心竞品锁定奥迪、奔驰、宝马等,但在最关键的研发领域,投入严重不足,或大幅落后竞品。
2010~2015年沃尔沃前后投入110亿美元用于研发,但涵盖了新车型、新平台、新动力、新能源、自动驾驶等众多烧钱领域,僧多粥少,制约了后驱平台开发、传统动力升级换代、中国车研发等。
2007~2016年大众仅MQB平台的研发投入就过千亿美元,远多于沃尔沃的研发投入。
2016~2018年沃尔沃研发投入依旧大幅落后于奥迪、奔驰、宝马,2018年沃尔沃仅11.27亿欧元,后三者分别为42.07亿欧元、 91.07亿欧元、68.9亿欧元。
研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沃尔沃在华研发、本土化等,埋下了与竞品销量差距扩大的隐患。
沃尔沃乘用车端长期为一个小量品牌,技术实力与其他主流外部汽车公司比起来仍然有差距,沃尔沃的销量的确是在增长,但吉利没有要把沃尔沃做成高端品牌的冲动。
瞄准科创板?2019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高达9.3%,连续两年陷入下跌状态,进入2020年,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汽车市场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不少声音指出,“从行业格局看,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弱势品牌面临淘汰出局”。
根据乘联会最新报告,今年一季度我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41%,4月市场降幅将进一步缩窄,但预计跌幅也将达到8%。此前,乘联会已对全年车市走向作出预测调整,预计2020年为同比下滑8%。因此,车市持续下滑将导致行业加速受挫。
在行业寒冬之际,汽车抱团似乎是唯一的路。
根据最新消息,由于吉利汽车计划在A股科创板上市,暂缓推进吉利沃尔沃合并计划,待吉利汽车A股上市完成后,将再重启该计划。
目前吉利集团市值在200亿美金左右,而沃尔沃保守估值在160亿到200亿美金之间,两者的重组会诞生一个出货量堪比宝马,市值约400亿美金的大集团。
这个市值基本与福特公司相当,并可能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汽车集团。
同时在科创板中,并没有汽车类上市公司,有的只是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的公司,一类是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容百科技,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专业化研发与经营的跨国集团公司。
二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相关技术企业,三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检测仪器企业,吉利汽车如果会科创板必将是正宗的科创板汽车第一股。
从全球化趋势来看,不少车企都通过公司合并加强市场竞争,比如雷诺-日产-三菱、PSA和FCA的合并亦或是丰田控股斯巴鲁等。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汽车依然无法单方面应对集团化车企的竞争,或许吉利和沃尔沃合并重组仅是集团化的开始。
2017年7月,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控股签订备忘录,沃尔沃入股领克汽车。入股后,吉利汽车持股50%,沃尔沃汽车持股30%,其余则由吉利控股持有。同年12月,吉利控股宣布收购沃尔沃集团8.2%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2018年6月完成交割。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曾说:“中国汽车工业50%车企破产以后,剩下50%的竞争可能才是最激烈的。”
未来,沃尔沃要面对强大的对手,更要命的是电动化大趋势,更需要资金投入,十年前吉利需要沃尔沃,现在是沃尔沃需要吉利。
在汽车行业,现在这种一方缺钱,一方缺故事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冬天过了,可春天到来了么?
从120亿债务到财富翻滚:吉利收购沃尔沃13年,究竟赚了多少?
在13年前的汽车行业,一场看似不平等的交易引起了广泛关注。吉利汽车,一家来自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决定收购全球著名的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当时,这笔交易被许多人视为不可思议,因为两家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沃尔沃是一家享誉全球的汽车公司,以其安全性而闻名,而吉利汽车则是一家相对年轻的公司,其品牌和技术实力都远不及沃尔沃。
收购过程并不容易,吉利汽车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当时,吉利汽车的现金储备仅有6亿人民币,远远不足以完成收购。为了筹集资金,吉利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借款、出售股权和向福特汽车借钱。最终,吉利汽车以27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沃尔沃,这一价格仅为福特汽车十年前收购沃尔沃时的2.8折。
收购完成后,吉利汽车面临着如何整合和发展沃尔沃的挑战。吉利选择了让沃尔沃保持品牌独立,并共同组建了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EVT),以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这一策略证明是成功的,沃尔沃在吉利汽车的支持下恢复了活力,并实现了快速发展。沃尔沃的全球销量从2009年的33.5万辆增长到2022年的615,121辆,销量翻了一倍。而吉利汽车自身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头羊,并多次夺得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桂冠。
从财务角度来看,吉利汽车的收购行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2021年,沃尔沃在欧洲上市,市值达到了180亿美元。按照这一市值计算,吉利汽车的收购投资已经增值了9倍。除了财务收益外,吉利汽车还从沃尔沃获得了技术资产和品牌价值的提升,这对于吉利汽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通过这笔交易,吉利汽车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做出了贡献。这一历史性的收购行动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全球视野,成为中国汽车史上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