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fcs是什么

中甲-阿德尼吉建功阮杨失良机张佳琪绝平 昆山1-1四川

直播吧10月1日讯 北京时间10月1日19:00,中甲C组第6轮继续进行,昆山FC迎战四川优必选。上半场,贝尔托小角度劲射险些破门。下半场,阿德尼吉利用角球打进一球,阮杨错失单刀良机,张佳琪读秒绝平。最终,昆山FC1-1四川优必选,6轮不败。

昆山FC目前3胜2平积11分,少赛一场排名第三位,本赛季至今还未尝败绩,上轮3-2战胜新疆雪豹纳欢。反观四川优必选,目前3平2负积3分,少赛一场排名第五位,还未取得首胜,上轮1-3负于长春亚泰。本赛季首回合交手,昆山FC2-0战胜四川优必选。首发方面,阮杨,汪嵩领衔双方首发。

上半场比赛开始,第5分钟,贝尔托突破后和队友做一个配合后突入禁区,一脚小角度打门被封堵出来。↓

第7分钟,朱峥嵘禁区内停球后射门打在立柱上,但手球在先。第11分钟,汪嵩开出角球,阮杨险些把球撞进自家大门。↓

第12分钟,郑圣雄左路传中到小禁区内,队友没能抢到落点,被防守球员解围出来。第18分钟,苏峻峰为四川制造一个前场任意球,汪嵩主罚吊到禁区内,南小亨抢第二落点射门被彭鹏封堵,但射门前已经犯规。

第22分钟,阮杨突破后分球给贝尔托,后者低平球横传至禁区被防守球员封堵出来。第25分钟,南小亨前场突破后一脚远射被彭鹏扑出底线。↓

第27分钟,四川后场出球失误,朱峥嵘抢断后尝试一脚远射被赵恒扑出底线。第30分钟,昆山打出反击,苏峻峰放倒刘泽峰被出示黄牌。第31分钟,朱峥嵘禁区前拿球转身射门高出横梁。第37分钟,昆山获得禁区前的任意球,皮里主罚直接射门高出横梁。↓

第42分钟,阮杨前场左路拿球精彩突破至禁区,但最后踩单车失误被后卫解围。第43分钟,赵恒手抛球被断,贝尔托拿球后横传到门前,但两名包抄的队友都没能形成射门。↓

第45+1分钟,四川打出反击,苏峻峰左路拿球突破至禁区,连续两个边线起左脚射门,但力量太小被彭鹏没收。

上半场比赛结束,昆山FC0-0四川优必选。

下半场比赛开始,第45分钟,四川换上外援前锋亚塔拉加强进攻。第51分钟,昆山打出反击,贝尔托接队友直塞球快速插上,前场右路拿球突破被防守球员解围。第54分钟,皮里撞倒亚塔拉被出示黄牌。↓

第56分钟,昆山获得前场任意球,阮杨主罚直接射门被赵恒没收。第57分钟,阮杨前场断球快速突破至禁区,踩单车后左脚抽射远角偏出。↓

第60分钟,四川边路传中到门前,亚塔拉被防守球员干扰没能抢到点。第61分钟,昆山打出反击,贝尔托接队友横传球打门高出横梁。↓

第63分钟,四川前场抢断,南小亨拿球尝试远射偏出立柱。第71分钟,昆山取得领先,刘逸开出角球,崔鹏前点一蹭,阿德尼吉抢点射门被赵恒从门里捞出,张天晗跟上再射将球打进,昆山FC1-0四川优必选。↓

第76分钟,阿德尼吉接队友传中球凌空射门,将球打高。第84分钟,汪佳捷主罚任意球直接打门被赵恒扑出底线。第89分钟,双方起个小冲突被裁判及时制止。第90+1分钟,昆山打出反击,阮杨后场一条龙突破大半场单刀面对门将将球打偏。↓

第90+4分钟,王峤右路精准传中,张佳琪头球攻门将比分扳平,昆山FC1-1四川优必选。↓

全场比赛结束,昆山FC1-1四川优必选。

昆山FC出场阵容:13-彭鹏(U23);3-曹海清、5-崔鹏(84’6-孙国梁)、18-汪佳捷、2-王夕杰(45’26-刘逸(U23));14-刘泽峰、28-皮里、20-张煜东、9-朱峥嵘(66’29-张天晗);10-阮杨(90+1’21-阿卜(U23))、31-贝尔托(66’25-阿德尼吉)

替补未出场:1-陆安琪、12-陈慷、7-萧涛涛(U23)、8-吴宇帆、23-刘苪成(U23)、27-涂东旭、35-龚纯洁

四川优必选出场阵容:1-赵恒(U23);41-郑圣雄(U21)(83’11-王楚)、29-张佳琪、31-吕伟、40-维迪奇、32-宋琛(37’17-李家赫);33-汪嵩、28-夏达龙(45’19-亚塔拉)、6-李浩杰(83’4-王峤)、7-苏峻峰(83’10-阮君(U23));9-南小亨

替补未出场:27-杨超、2-耿晓顺、13-王琪、22-肖鲲、23-周铭灏(U23)、30-曹艺耀

(Van)

高电压平台:保时捷、华为等巨头纷纷入场,超级快充时代已到来

1、?高电压平台优势明显,行业趋势确立 ?

核心观点:“充电慢”是目前新能源车行业的核心痛点,高电压平台和超充桩是实现大功率快充的主要方案。

近年来,海内外车企和科技巨头纷纷发布高电压平台量产车型和解决方案,行业趋势逐步确立。高电压平台优势突出,不仅能显著提升充电效率,还有助于提升汽车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高电压平台车型量产条件基本成熟:从零部件看,车端和桩端的高压零部件产业链逐步完善,其中车端主要零部件有望于2021年年底基本实现量产;从充电桩看,大功率快充产品已成型,国家电网新招标的大功率充电桩占比大幅提升,2021年第1次招标中的160kW充电桩占比接近40%;从充电标准看,新标准有望于2021年发布,直流充电功率最高有望达到900kW。

1.1. 高电压平台趋势确立,国内外OEM跑步入场

“充电慢”是新能源车行业的核心痛点,高电压平台和超充桩是实现大功率快充的主要方案。

以2020年热销的部分纯电动车型为例,其直流快充的理论平均充电倍率约为1C(即1小时可充满100%SOC),完成30%-80%SOC需30min,NEDC续航里程约为227km。其中,Model 3搭配其自建超充桩可实现充电15min行驶279km,理论充电倍率约为1.85C,为行业较高水平。而在满足国标标准的充电桩下,比亚迪汉EV的充电速度是主流车型中最快的,其峰值充电功率可达120kW,完成30%-80%SOC仍需25min。

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高电压平台和与之配套的超级充电桩是目前被大多数整车厂看好的主要方案。2021-2022年,行业主流企业如华为、比亚迪、吉利等均有望推出高电压平台及相关车型,充电倍率有望达到2C。届时,“充电焦虑”有望得到显著缓解。

近年来,海外整车厂纷纷推出高电压平台车型。

2019年,保时捷率先量产800V高电压平台电动车Taycan,目前最大充电功率可达 270kW,可在22.5min内完成5%-80%SOC,后续版本最高充电功率有望达350kW;2020年,现代集团正式发布E-GMP平台,搭载400V/800V超高压充电系统,可在 18min内完成0%-80%SOC,可实现充电5min续航100km;2021年,搭载的奥迪自研PPE平台的A6 e-tron Concept面世,该平台搭载了800V高压电气系统,理想状况下充电10min续航300km。

国内科技巨头和车企也积极布局高电压平台及解决方案。

华为于2021年推出业内首个AI闪充全栈动力域高压解决方案,计划在2021年落地 750V的闪充方案,15min实现30%-80%SOC;比亚迪于2021年发布的e平台3.0搭载 800V闪充技术,充电5min续航150km;2021年,吉利发布量产车型极氪001,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支持800V超级快充,可实现充电5min续航120km。

1.2. 缓解“充电焦虑”,提高效率,高电压平台优势明显

1.2.1. 提升充电效率,高电压平台势在必行

充电功率等于电压和电流的乘积,提高电动车单位时间内的充电功率须提升输入电压或电流。截至2020年,国内大部分量产纯电动车型的额定电压均小于500V,在现有国标直流充电标准下,纯电车的输入电压越高,即可实现更高的直流充电功率,大大缩短充电时长。

假设一辆排气量2.0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10L左右,加满油仅需3-5min,可续航500km;而根据华为FC3闪充解决方案,2025年充电电压可提升至1000V,充电功率达到600kW,5min即可充电50kWh,可实现续航约500km。因此,随着电压平台的提升,加油和充电用时明显接近。

1.2.2. 优势凸显,助力提升整车动力性能、续航里程

高电压平台有利于提升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在动力性能方面,电压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电池放电倍率,匹配驱动系统功率需求,以满足超高的动力需求。

以保时捷Taycan为例,家用电动车的电机峰值功率一般为100-150kW,而保时捷Taycan Turbo S整车电机输出功率为560kW,电压平台为400V的电池组放电倍率通常在 2C 左右,无法满足Taycan驱动系统的功率需求,而Taycan电池组的放电倍率则能达到6C。

在续航里程方面,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电流,能有效降低系统热损耗,从而提升续航里程。

以奥迪 PPE 800V 高电压平台为例,与 E-tron 400V 电压平台相比,该平台电机系统能耗损失降低50%,对续航里程的贡献增加10%。

此外,高电压平台需要用耐高压的 SiC 器件替代原有的Si 基 IGBT,SiC器件可大幅降低能量损耗,现代E-GMP平台采用了800V SiC模块,整车续航能力提升约5%。

降低线束成本,实现轻量化

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线束须承受较大电流,因此需要截面积较大的高压线束,但截面积大的高压线束刚度强,难以弯曲,不仅在车内难以布局,而且可能在碰撞后刺入驾驶舱,增加安全风险;此外,截面积越大的高压线束成本越高。相同电压水平下,截面积6mm2的成本约为2.5mm2的1.5倍。

因此,在用电功率相同的前提下,电压等级提高能有效减小高压线束截面积,确保行车安全,降低线束重量,节省安装空间,提高整体高压系统布线水平,并达到有效降低线束成本的效果。

1.3. 高电压零部件供应链逐渐成熟,快充桩布局已就位

1.3.1. 高压架构零部件产业链逐步完善

高压架构下,电池包、电驱动、PTC、空调、车载充电机等都需重新适配,对产业链上下游有重要影响。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主要高压零部件有望于 2021 年年底基本实现量产。

从车端看,目前 PTC 和空调已实现量产,高压 OBC、DC/DC、快充电池、高压 BMS 以及高压电驱动预计于 2021 年量产。

具体来看,日立和马瑞利已为 Taycan 800V 电压平台设计电驱动部件,华为、博格华纳、汇川技术等陆续发布 800V 电驱动系统,而采埃孚也将于 2021 年在中、欧两地批量生产 800V SiC 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华为、德尔福及部分车企自研高压集成单元,已具备高冷却性能和高耐压化性能;翰昂、马勒、美的威灵、海立、奥特佳、科 博尔、华工新高理和比亚迪已具备制造 800V 电动压缩机或 PTC 的能力;巴斯巴、永贵、中航光电、泰科等供应商也已具备量产 800V 线缆及端子的能力。

从桩端看,高压零部件的成熟度比车端高,充电枪、线、直流接触器和熔丝等需重新选型,目前均有成熟产品。从充电模块看,优优绿能、华为、英飞源、永联等国内充电模块主流企业陆续发布了充电范围宽至 1000V 的充电模块,其中,华为推出 HUAWEI Hi 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可解决充电行业运营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的痛点。

1.3.2. 大功率快充产品已成型,大功率充电桩占比大幅提升

国内充电桩企业已布局大功率快充产品。

特来电300kW一体式直流双枪充电单桩既可实现300kW双枪快充,同时可以满足 150kW群充充电需求,输出电压最高可达750V;星星充电自主研发的500kW大功率液冷充电系统可让车辆于10min内充满电,能有效提高电桩转换效率,并显著降低电损,目前已与保时捷产品完成对口测验;万马爱充旗下产品智慧充电树V1和V2充电功率在240kW-480kW,直流输出电压高达750V。

国家电网作为快充桩营运龙头,同时是国内最大的充电桩公开招标企业,其招标需求对行业具有风向标意义。

近年,国家电网招标的大功率充电桩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8年第一次招标中7kW、60kW、120kW和200kW分别占比25.85%、39.73%、26.33%和0.91%,而2021年第一次招标中没有80kW以下,80kW和160kW分别占比55.92%和39.51%,480kW占比达到2.18%,大功率充电桩占比大幅提升。

从电压上看,目前国家电网招标充电桩的充电模块已可兼容DC200V-750V,未来将主要开发750V并提前研发950V的充电模块。

1.3.3. ChaoJi 技术发布,为大功率快充时代到来奠定基础

2020年6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日本CHAdeMO协议会分别发布《电动汽车 ChaoJi 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和CHAdeMO3.0标准,标志着 ChaoJi 充电技术迈入标准制定与产业应用新阶段。ChaoJi 充电技术是一套完整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系统解决方案,针对国际上现有充电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充电安全、充电功率、结构设计、向前兼容性及未来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兼容国内 GB/T 标准的版本有望于 2021年发布。

在新标准下,直流充电桩的最大电流有望达 600A,最高电压有望达到 1500V,直流充电功率最高可达 900kW。

2、?龙头企业纷纷入场,超级快充时代到来 ?

核心观点:龙头企业纷纷入场高电压平台,华为推出首个 AI 闪充全栈动力域高压平台解决方案,2021 年落地的 FC1 闪充方案,充电 15min 可实现 30%-80%SOC;保时捷于 2019 年推出首款搭载 800V 电压平台的纯电动量产车;比亚迪发布 e 平台 3.0,搭载 800V 高压闪充技术;广汽发布超级快充电池技术,其中3C快充电池系统充电 16min可完成 0%-80%SOC,预计今年 9 月投产;吉利发布极氪 001,搭载 800V 高电压平台;长城旗下蜂巢能源发布蜂速快充电池,其中第二代蜂速快充电池支持 800V 的高压电气架构,充电倍率达到 4C。

2.1. 华为:推出首个 AI 闪充全栈动力域高压平台解决方案

2021年4月,华为推出首个AI闪充全栈动力域高压平台解决方案,计划于2021年落地750V、 200kW 的 FC1 闪充方案,充电 15min 可实现 30%-80%SOC;2023 年落地 1000V、400kW的 FC2 闪充方案,充电 7.5min 可实现 30%-80%SOC;2025 年落地 1000V、600kW 的 FC3 闪充方案,充电 5min 可实现 30%-80%SOC。

该解决方案包括高压车载充电系统、高压异步电驱动系统、高压同步电驱动系统、高压电池管理系统、直流快充模块、三电云和高压热管理系统。在驱动系统上,华为提供了业界首个前异后同的高压四驱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实现零百加速 3.5s,NEDC 效率提升 3.5%,在相同电池容量下,续航里程提升 5%。目前,搭载该款 AI 闪充高压解决方案的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本有望于第四季度开始小批量交付。

从成本上看,相较于普通充电,华为高压架构下的热管理、电驱动和电源以及线缆辅料的成本均持平,只有电池系统的成本上升<5%,而整车成本上升<2%,整车电池包减配是降本路径之一。此外,在超充桩布局平衡后,整车成本可继续下降。

基于高压架构,华为提出一套3A标准,即AI+ Fast,AI+Safety,AI+Reliability,保证高压快充安全性。

针对整车电池管理系统(BMS)无法精准预警失控风险的问题,华为采用 AI 云端系统技术,FC1 方案的 BMS 采用“一主两从”布置方案。

在硬件层面,华为通过 BMIC 采集芯片,提升 BMU 采样的性能和精度,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车端 BMS 和云端:

(1)车端上,BMS 基于机理模型,充分考虑“机、电、热”多物理场的模型耦合,避免因多工况行驶引起的热积累对充电功率的影响。在高压架构和 AI 的加持下,充电速度可提升 30%;

(2)云端上,华为云端算法平台不仅能够高频、多维、多量地采集车端数据,同时能借助 AI 算法能力实时分析数据,早于车端做出风险预警。

此外,AI 模型和机理模型之间可进行耦合迭代,持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预警能力。

2.2. 保时捷:首款搭载 800V 电压平台的纯电动量产车

2019年发布的保时捷Taycan是当前市面上首款搭载800V电压平台的纯电动量产车。目前,保时捷 Taycan 于国内上市的车型共有 Taycan、Taycan 4S、Taycan Turbo、Taycan Turbo S 四个版本,价格在 88.8-179.8 万元不等,续航里程均在 400km 以上。

其搭载的 800V 电压 平台能显著提升充电效率,目前充电功率最高可达到 270kW,充电 22.5min 可实现 5%-80%SOC,2021 年充电功率有望提升至 350kW。在 800V 高压架构的加持下,Taycan Turbo S 零百加速达到 2.8s,搭配起步控制超级增压的最大功率也达到 560kW。

此外,保时捷 Taycan 于 2021 年在海外上市了新车型 Cross Turismo。

从电池包容量看,Taycan 和 Taycan 4S 搭载标准版电池组,由 28 个电池模组(336 个电芯)组成,采用单层设计,容量为 79.2kWh;Taycan Turbo 和 Taycan Turbo S 则搭载双层大容量电池组,该电池组由 33 个电池模组组成,每个模组内有 12 个软包电芯,电池组容量达到 93.4kWh;从电池安全防护看,Taycan 采用多层桁架式蓄电池框架和 8 根横梁设计;从热管理看,Taycan 采用水冷散热系统,其硬件部分包括 3 个冷却液泵、6 个冷却液阀、2 个风扇 和 10 个冷却液温度传感器,Taycan 还可通过空调为水冷系统降温,实现热管理系统的嵌套式保障。

2.3. 比亚迪:e 平台 3.0 具备 800V 高压闪充技术

比亚迪已提前在高电压领域布局。

2019 年,比亚迪发布唐 EV600,采用三元锂电池,容量为 82.8kWh,电池额定电压达到 613.2V,使用 80kW 快充桩充电时,30min 可实现 30%-80%SOC;2020 年,比亚迪汉 EV 正式发布,搭载容量为 76.9kWh 的刀片电池,电池电压约为 570V,实现 30%-80%SOC 需要 25min,首次搭载高性能 SiC MOSFET 电机控制 模块,助力其零百加速达到 3.9s。

2021 年 4 月,比亚迪发布 e 平台 3.0,该平台具备 800V 高压闪充技术,可实现充电 5min 续航 150km。

同时,e 平台 3.0 搭载全新一代 SiC 电控系 统,功率密度提升 30%,最高效率达 99.7%,零百加速提升至 2.9s。

2.4. 广汽集团:搭载 3C 快充电池车型将于年内量产

2021 年 4 月,广汽集团于“广汽科技日”正式发布“中子星战略”,致力于实现动力电池及电芯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主要包含电芯、BMS、电池包三方面内容,其中电芯方面包括海绵硅负极片技术和超级快充电池技术。

广汽发布的超级快充电池技术,是通过在电池材料加入石墨烯添加剂,从而大幅提升充电效率和散热性能。具体来看,广汽研发团队通过三维结构石墨烯(3DG)制备技术,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能力;通过涂覆陶瓷隔膜和新型高功率电解液,提高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倍率充电测试目前已满足 6C 充电要求;此外,高效的散热设计保证电芯在安全的温度区间运行。

广汽此次发布的快充电池共有两个版本:(1)3C 快充电池系统:该电池续航超 500km,完成 0%-80%SOC 需要 16min,完成 30%-80%SOC 需要 10min,采用双层液冷系统,兼容现有快充站,将首先应用在 AION V 车型上,预计 9 月份投产;(2)6C 超级快充电池系统:该电池最大电压达 900V,最大充电电流>500A,完成 0%-80%SOC 仅需 8min。

2.5. 吉利:正式发布极氪 001,支持 360kW 超级快充

2021 年,吉利正式发布基于浩瀚 SEA 架构的极氪 001,该车型共有超长续航单电机 WE 版、长续航双电机 WE 版和超长续航双电机 YOU 版三个版本,价格在 28.1-36 万之间,长续航版和超长续航版的电池包容量分别为 86 和 100kWh,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712km,零百加速可达 3.8s。搭载 800V 高电压平台的极氪 001 可实现充电 5min 续航 120km,且支持最高 360kW 超级快充。

此外,极氪还布局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

2021 年,极氪有望建成 290 座充电站和 2800 个充电桩。2023 年底,极氪充电站累计建设数量有望达到 2200 座,充电桩累计建设数量将达到 20000 个。极氪充电地图不仅囊括自建桩,还将接入第三方公共充电网络。未来随着充电版图的扩张,极氪将实现用户在途和在家的补能全场景覆盖。

2.6. 长城汽车:4C 快充电池将于 2023 年量产

蜂巢能源推出全新快充技术和对应电芯 2021 年 4 月,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携旗下全系列电池产品亮相,并推出全新的快充技术和对应电芯。

其中,第一代2.2C蜂速快充电池的电芯容量为158Ah,能量密度250Wh/kg,充电 16min可实现20-80%SOC,2021Q4有望量产;第二代4C快充电池充电10min可实现20%-80%SOC,电池功率>2400W,电池容量165Ah,能量密度>260Wh/kg,快充循环>1500次,有望于2023Q2量产。

该产品装车电池电量可超过 100kWh,可满足450kW+ 的四驱高功率放电,支持350kW以上的充电桩和800V的高压电气架构性能车。

快充电池正极方面采用三项技术:

(1)采用前驱体定向生长精准控制技术,通过控制前驱体合成参数,一次粒径放射状生长,打造离子迁移“高速公路”,提高离子传导,降低阻抗10%以上;

(2)多梯度立体掺杂技术,体相掺杂及表面掺杂多元素协同作用,稳定高镍材料晶格结构,同时降低界面氧化性,循环提升20%,产气降低>30%;

(3)柔性包覆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及仿真计算,筛选适配高镍材料体积变化大的柔性包覆材料,抑制循环颗粒粉化,产气降低>20%。

电池负极应用了四项先进技术:

(1)原料种类及选择技术:选取各项同性,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原材料进行组合,使其极片OI值由12降低为7,动力学性能得到提升;

(2)原料破碎整形技术:采用小骨料粒径组成二次颗粒,并复配一次颗粒,实现合理的粒径搭配,降低其副反应,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提升5-10%;

(3)表面改性技术:采用液相包覆技术石墨表面包覆无定形碳,降低阻抗,提升锂离子的通道,使其阻抗降低20%;

(4)造粒技术:精确控制粒径间的形貌、取向等造粒技术,使得满电膨胀率降低3-5%。

电解液方面,通过采用含硫添加剂/锂盐添加剂等低阻抗添加剂体系,降低正负极界面成膜阻抗,同时较高的锂盐浓度,保证了电解液较高的电导率;隔膜方面,采用高孔隙陶瓷膜,提升隔膜导离子能力同时可兼顾耐热性,达到快充及安全的平衡;极片方面,极片制备上通过采用多层涂覆工艺,实现高能和快充两大优点;结构件方面,为了在满足 600A 大电流过流能力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减轻电池重量。蜂巢通过使用 COMSOL 软件仿真了结构件的过流能力和温度分布,优化设计后快充过程中结构件的温度小于 60℃。

3、?高压系统架构变革,功率器件迎来新机遇 ?

核心观点:目前,能够实现大功率快充的高压系统架构共有三类,2023 年前多数主机厂将 采用高压电池组串并联模式;2023 年后,随着高压部件成本下降,全系高压架构将成为未 来主流。

此外,当前超级充电桩尚未普及,高电压平台车型须额外配臵升压器将 400V DC 转换为 800V DC 充入 800V 电池组。随着电压平台的提升,电动汽车对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明 显升高,功率器件变化显著。SiC 功率器件凭借其耐高温、耐高压以及高频率的性能优势, 将被广泛应用于 OBC、DC/DC 和电机控制器等高压部件中。

我们预计 2025 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SiC 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60 亿元。

3.1. 高压系统架构:三类架构可实现大功率快充,全系高压架构将成主流

3.1.1. 三类高压系统架构可实现大功率快充

根据《Enabling Fast Charging:A Technology Gap Assessment》,目前预计能实现大功率快充的高压系统架构共有三类:

(1)电池包、电机以及充电接口均达到 1000V,车中只有 1000V 和 12V 两种电压级别的器件,OBC、空调压缩机、DC/DC 以及 PTC 均重新适配以满足 1000V 高电压平台。 该架构不仅对电池系统安全要求很高,而且需要车上主要高压部件的功率器件全部由 Si 基 IGBT 替换成 SiC MOSFET,短期成本较高;

(2)采用两个 500V 的电池组,通过高压配电盒的设计进行组合使用。大功率快充时,两个电池组可串联成 1000V 平台;在汽车运行时,两个电池组并联成 500V 平台,以适应 500V 的高压部件,该方案的优势在于不需要 OBC、空调压缩机、DC/DC 以及 PTC 等部件在短时间内重新适配,成本相对较低。

但由于两个电池组可能有不同的阻抗和温度条件,从而导致充电状态不平衡,因此该架构需要较为复杂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子技术将电池组在串联、并联之间转换;

(3)整车搭载一个 1000V 电池组,在电池组和其他高压部件之间增加一个额外的 DC/DC 将 1000V 电压降至 400V,车上其他高压部件均采用 400V 电压平台。

3.1.2. 保时捷 Taycan 搭载四个电压平台

保时捷 Taycan 所使用的高压架构类似于上述第一类,不同的是 Taycan 搭载了 800V、400V、 48V、12V 共四个电压平台,并且配备多个 DC/DC 转换器将 800V 电压转换成其余电压,以及在前翼子板上两边配备一个标准直流快充接口(驾驶侧)和一个交流慢充接口(副驾驶侧), 交流慢充接口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至 800V 直流电充入动力电池。

Taycan 的四个电压平台各有用途:

(1)Taycan 通过 800V 电压平台实现了最高 270kW 的充电功率,同时也实现了最高配 Turbo S 560kW 的整车电机输出功率,放电倍率达到 6C;

(2)400V电压平台和充电接口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高压大功率充电桩还未普及的问题。其次,由于暂时没有供应商给保时捷提供 800V 的电空调压缩机,只能配备 DC/DC 将 800V DC 降至 400V DC 以供空调压缩机使用;

(3)48V 电压平台是专门为 PDCC 动态底盘控制而设计,为使得车辆底盘操控可变而设计的一整套包括可调阻尼、空气弹簧、主动稳定杆在内的系统;

(4)12V 电压平台主要是用在车身电子、娱乐设备、控制器等零件,为此配备磷酸铁锂电池。

保时捷 Taycan 的高压架构对于当前高电压平台车型具有借鉴意义,当前配套 800V 电压平台车型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普及,短期量产的高电压平台车型通常会选择搭配多个电压平台以匹配现有充电设施。此外,我们预计在 2023 年前大部分主机厂将采用上述第二类架构;2023 年后,随着高压部件成本下降,第一类架构将成为未来主流。

3.1.3. 800V 电压平台须配备升压转换器

在 400V 电压平台上,交流电依据电池管理系统(BMS)提供的数据,经车载充电机(On-BoardCharger)转化为可供动力电池使用的直流电,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直流电则通过直流充电口直接向电池组充电。而在 800V 电压平台上,为兼容现有的 400V 直流快充桩,电动汽车须额外配备升压转换器将 400V 直流电升压至 800V 充入动力电池。当 800V 充电桩大规模普及,该升压转换器将被取消。

从保时捷 Taycan 来看,800V DC 经过 PDU(高压配电盒)直接充入动力电池组,充电功率为 270kW;400V DC 充电电源需通过内臵升压单元(Booster unit)的直流充电机(On-board DC charger)转换为 800V DC 用于电池组,最大充电功率为 150kW;而 240V AC 则通过交流充电机(On-board AC charger)转换为动力电池可以使用的直流电,对汽车动力电池进行慢速充电,充电功率可达 11kW。

从现代 E-GMP 平台来看,据现代集团,不同于其他品牌车型需要单独安装一个内臵升压器的车载充电机将 400V DC 转换为 800V DC 供汽车电池组使用,消费者需额外付费,且车辆将增重约 20kg。E-GMP 平台的多重充电系统(Multi-Charging System)则先经过特殊的整合式电动马达/升压器(Motor/Inverter)将 400V DC 升压为 800V DC,再对高压电池组进行充电,其优势是能降低成本与重量。

3.2. 功率器件:SiC 优势明显,高电压平台不可或缺

3.2.1. 功率器件在新能源车中具备重要作用,占车用半导体成本比重大

功率半导体具有改变电压和频率、直流交流转换等的作用

功率半导体是电子装臵中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主要作用包括改变电子装置中电压和频率、直流交流转换等。功率半导体可分为功率分立器件和功率 IC,其中功率分立器件分为不可控制器件二极管、半控制器件晶闸管和全控制器件 IGBT/MOSFET/BJT。

以 IGBT 和 MOSFET 为主的全控制器件是带有控制端的三端器件,其控制端不仅可控制开通,也能控制关断。IGBT 和 MOSFET 的具体作用如下:

(1)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具有高频、输入阻抗高、驱动简单、控制功率小等特点。在汽车电子领域,MOSFET 在电动发动机辅助驱动、电动助力转向及电制动等动力控制系统,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等功率变换模块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

(2)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由双极型三极管 BJT 和 MOSFET 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器件。IGBT 不仅具有上述 MOSFET 的特点,还具有 BJT 导通电压低、通态电流大、损耗小的优点。

IGBT 稳定性稍弱于 MOSFET,但具有更高的耐压性,在高压环境下传导损耗较小。IGBT 的开关特性可以实现 DC 和 AC 之间的转化或者改变电流的频率,有逆变和变频的作用。

功率器件在新能源车中用途广泛,新能源车单车成本约为 265 美元。在新能源汽车高压部件中,MOSFET、IGBT 等功率器件主要应用于电机驱动、OBC、DC/DC 变换、电空调驱动等,其中用量最大的是电机驱动。

据 CASA Research,平均一辆传统燃油车使用的半导体器件价值为 355 美元,而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半导体器件价值为 695 美元,增加近一倍,其中功率器件增加最为显著,由 17 美元增加至 265 美元,增加近 15 倍。

3.2.2. SiC 材料优势明显,器件性能显著优于 Si 器件

SiC 器件具备高频、耐高温、耐高压的性能优势

在工作过程中,电机控制器会在直流母线电压基础上产生电压浮动。

因此,在 450V 直流母线电压下,IGBT 模块承受的最大电压应在 650V 左右,若直流母线电压提升到 800V 以上,对应的功率器件耐压水平则需提高至 1200V 左右。

目前主流 Si 基 IGBT 在 800V 高电压平台上存在着损耗高、效率低的缺点。

SiC 功率器件不仅在耐压和损耗水平上都能满足 800V 电压平台的需求,还具备进一步拓展至 1200V 电压平台的潜力,SiC MOSFET 功率半导体正被逐步运用到高电压平台上。

总体上,对比硅基器件,SiC 功率器件主要有三大优势:

(1)耐高温、高压:SiC 功率器件的工作温度理论上可达 600℃以上,是同等 Si 基器件的 4 倍,耐压能力是同等 Si 基器件的 10 倍,可承受更加极端的工作环境;

(2)器件小型化和轻量化:SiC 器件拥有更高的热导率和功率密度,能够简化散热系统,从而实现器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SiC 器件体积可减小至 IGBT 整机的 1/3-1/5,重量可减小至 40-60%;

(3)低损耗、高频率:SiC 器件的工作频率可达 Si 基器件的 10 倍,且效率不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可降低近 50%的能量损耗,同时因频率的提升减少了电感、变压器等外围组件体积,从而降低了组成系统后的体积及其他组件成本。

具体从新能源汽车上看,SiC 功率器件凭借其优势在电机驱动、OBC、充电桩和 DC/DC 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电机驱动:SiC 功率器件可提升控制器效率、功率密度以及开关频率,通过降低开关损耗和简化电路的热处理系统来降低成本、重量、大小及功率逆变器的复杂性;

(2)OBC 和充电桩:SiC 功率器件可提高电池充电器的工作频率,实现充电系统的高效化、小型化,并提升充电系统的可靠性。充电模块的工作环境具有高频、高压和高温的特点,与 Si 基器件相比,SiC 器件更适于此类工作环境;

(3)DC/DC:SiC 功率器件可缩小电路的尺寸,降低重量,减少无源器件的成本,在满足冷却系统的需求的同时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重量和体积。

3.2.3.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 SiC 器件市场规模有望达60亿元

零部件及整车企业纷纷布局 SiC 器件 2018 年,特斯拉 Model 3 成为全球首个将 SiC MOSFET 器件应用于主驱动逆变器的车型;2019 年,华为旗下哈勃投资入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制造商山东天岳;2020 年,意法 半导体推出从 SiC 功率器件到逆变器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2020 年,比亚迪汉 EV 搭载其自主研发、制造的 SiC MOSFET,使其零百加速达 3.9s。

2021 年 4 月,比亚迪 e 平台 3.0 将 搭载全新一代 SiC 电控系统,功率密度提升 30%,最高效率 99.7%。

据比亚迪官网,预计到 2023 年,比亚迪将在旗下的电动车中,实现 SiC 基车用功率半导体对硅基 IGBT 的全面替代。

SiC 价格逐年下降,性价比拐点有望于 2022-2023 年到来

从 SiC 模块价格上看,据 CASA Research,2019 年 1200V 的 SiC 器件为 Si 基器件的 5-6 倍。

随着产能扩张摊薄固定成本、技术进步提高良率、拉速及有效长度,预计其成本将继续快速下降,其性价比拐点有望在2022-2023年到来;从高压部件成本上看,SiC 可以提高 3%-5%的逆变器效率,开关损耗可降低 80%,并降低电池容量、尺寸及成本,而由于 SiC 的热性能,制造商还可以降低冷却动力总成部件的成本,对电动汽车的重量和成本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科锐(Cree)预测,电动汽车上的 SiC 逆变器能通过增加 5%-10%的续航节省 400-800 美元的电池成本(80kWh 电池,102 美元/kWh),与新增 200 美元的 SiC 器件成本抵消后,能够实现至少 200 美元的单车成本下降;从整车成本看,当 SiC 模块成本下降至当前 Si-IGBT 成本的 2 倍时,应用 SiC 器件的整车成本应不高于搭载 Si-IGBT 的整车成本。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 SiC 市场规模有望达 60 亿元

功率半导体市场上,Si基技术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而SiC将会有很大的增长点。受益于高电压平台车型的普及,新能源汽车中 SiC 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

我们预计 2021-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 SiC 功率器件市场空间约为 7/13/19/33/60 亿元,2022-2025 年同比增速约为 85.04%/52.14%/69.51%/81.67%。

核心假设:

国内高电压平台车型销量:2021 年,国内量产的高电压平台车型包括极氪 001、比亚迪汉 EV、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等,我们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到 7 万辆。

据工信部规划,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总销量的 20%左右,预计销量有望达 500 万辆,我们假设其中的 300 万辆将搭载 800V 以上高电压平台。2021-2025 年,我们预计国内高电压平台车型销量约为 7/31/73/148/300 万辆,2022-2025 年同比增速约为 335.4%/137.7%/101.8%/102.3%。

国内新能源汽车 SiC 功率器件单车价值量:我们保守估计 2025 年 SiC 功率器件单车价值量将下降至 2000 元左右。

3.2.4. SiC 功率器件产业链较长,中国企业加速布局

碳化硅产业链包括衬底、外延、器件及应用以碳化硅材料为衬底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碳化硅衬底材料的制备、外延层的生长、器件制造以及下游应用市场。具体从各环节来看:

(1)衬底环节:备制 SiC 衬底的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是在 22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把硅粉和碳粉混合、升华、分解成气相物质,再在籽晶上进行冷凝形成约 3-4cm 的碳化硅晶碇,通过对晶锭进行切割、打磨、抛光,最终形成 SiC 单晶衬底;

(2)外延环节: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主要应用于制造功率器件。与传统硅功率器件制作工艺不同,碳化硅功率器件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衬底上,需在导电型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得到碳化硅外延片,并在外延层上制造各类功率器件。

(3)器件和下游应用市场:功率器件又被称为电力电子器件,是构成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核心器件。功率器件主要包括功率二极管、功率三极管、晶闸管、MOSFET、IGBT等,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桩、光伏新能源、轨道交通和智能电网等领域。

碳化硅行业内企业具有两类运营模式

在碳化硅行业中,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覆盖较全的产业链环节,如同时从事碳化硅衬底、外延及器件的制作,包括科锐(Cree)、罗姆(Rohm)等;第二类是只从事产业链的单个或者部分环节,包括贰陆公司、天科合达等。

科锐公司成立于1987年,旗下子公司 Wolfspeed 从事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衬底、功率器件、射频器件等产品的技术研究与生产制造;此外,科锐公司还曾从事 LED 芯片及组件等业务。

科锐公司能够批量供应 4 英寸至 6 英寸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且已成功研发并开始建设 8 英寸产品生产线,目前科锐公司的碳化硅晶片供应量位居世界前列。 2020 年 10 月 13 日,科锐公司将 LED 产品业务出售,全力争取电动汽车、5G通信和工业应用等领域的增长机会。

德国 SiCrystal 公司是世界领先的碳化硅衬底生产商,于 2009 年被日本罗姆公司收购,其生产的碳化硅衬底主要供应罗姆公司生产各种碳化硅器件。

贰陆公司成立于 1971 年,是工程材料、光电元件和光学系统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为材料加工、通信、航空航天与国防、生命科学、半导体设备、汽车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垂直整合解决方案。

贰陆公司能够提供 4 至 6 英寸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目前贰陆公司的碳化硅衬底供应量位居世界前列。

天科合达成立于 2006 年,是国内领先的碳化硅衬底生产商之一,主要从事碳化硅领域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其他碳化硅产品和碳化硅单晶生长炉。

目前,公司的碳化硅晶片产品以 4 英寸为主,逐步向 6 英寸过渡,并于 2020 年 1 月 启动 8 英寸晶片研发工作。

山东天岳成立于 2010 年,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生产商,主要产品覆盖半绝缘型和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目前产品已供应至国内碳化硅半导体行业的下游核心客户,同时被部分国外顶尖的半导体公司使用,曾于 2019 年获华为旗下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目前已具备 6 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的量产能力,并于 2020 年开始启动 8 英寸导电型衬底的研发。

瀚天天成成立于 2011 年,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碳化硅外延晶片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 3 英寸、4 英寸以及 6 英寸的完整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生产线。

泰科天润成立于 2012 年,致力于碳化硅功率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和应用解决方案,可在 4/6 英寸 SiC 晶圆上实现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制造工艺。

目前,公司SiC器件650V/2A-100A,1200V/2A-50A,1700V/5A-50A,3300V/0.6A-50A 等系列的产品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产品质量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三安光电成立于2000年11月,主要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应用,以砷化物、氮化物、磷化物及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新材料所涉及的外延片、芯片为核心主业。

子公司三安集成主要生产高功率密度 SiC 功率二极管、MOSFET 及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2020 年碳化硅二极管开拓客户 182 家,送样客户 92 家,转量产客户 35 家,超过 30 种产品已进入批量量产阶段,二极管产品已有 2 款产品通过车载认证,送样客户 4 家。

2021 年 6 月 23 日, 公司总投资 160 亿元的湖南三安半导体基地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是国内首条、全球第三条碳化硅垂直整合(IDM)生产线,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准时交付产品的同时,兼具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

4、?报告总结?

高电压平台布局较为领先的整车企业有比亚迪、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

4.1. 比亚迪

E 平台3.0 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

2021年4月19日,比亚迪在上海车展正式发布 e 平台3.0,其具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核心特征,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基于e平台3.0打造的电动车,零百加速最快可达2.9s,续驶里程最大可突破1000km。

e 平台 3.0 还具有 800V 高压闪充技术,可实现充电 5 分钟,行驶 150km。

E 平台 3.0 第一 款车型 EA1 有望于 2021Q3 上市,EA1 及其他 E 平台 3.0 车型的上市有望给比亚迪带来显 著销量增量。 DM-i 技术平台有望改变燃油车行业竞争格局。

2021 年 1 月,比亚迪发布 DM-i 技术平台及 该技术平台所搭载的三款新车,分别是: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以及唐 DM-i。

除此以 外,根据工信部的公告数据,我们预计年内比亚迪仍将有更多 DM-i 系列车型上市。

比亚迪 DM-i 平台的车型覆盖了轿车、SUV 以及 MPV,其主销价格区间在 10-20 万元,此价格区间市场空间大,也是目前热销车型的主流价格区间,比亚迪 DM-i 平台的车型在价格、油耗、驾驶平顺度以及动力等方面优势显著,未来潜力很大,有望改变燃油车行业竞争格局,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 动力电池业务进展迅速。

目前,比亚迪动力电池已经实现对长安汽车、福特汽车、长城汽车、东风岚图、一汽红旗等车企的匹配,随着这些车企对应车型的放量,比亚迪动力电池出货量有望显著增长。

未来,比亚迪动力电池有望实现对更多整车的配套。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46、112.79以及136.32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116.0、64.3以及53.2倍。

4.2. 广汽集团

新能源汽车迎来大时代,广汽埃安行业领先。广汽埃安前瞻性布局纯电造车平台,先后研发了弹匣电池、石墨烯基电池、硅负极电池等核心技术,直击新能源车安全性、里程焦虑等痛点,在 10-20 万元价格区间的细分市场具备显著的领先优势。

2021 年,广汽埃安迎来新品周期:Aion Y、Aion S Plus、Aion V 和 Aion LX 改款。我们预计 2021 年广汽埃安销量有望突破 10 万辆,同比增长 50%以上,广汽埃安的盈利也有望出现显著提升。

新平台、新产品,广汽传祺有望底部反转。

2015-2018 年,随着传祺 GS4 和传祺 GS8 的上市和热销,传祺销量大增、业绩持续改善,高端车型 GS8 和 M8 的热销也助力传祺成为自主高端化中的佼佼者。2021 年,传祺在 GPMA 新平台的基础上,推出首款新车影豹,相比于竞品 MG5 和 MG6,影豹在外形、内饰、动力以及智能化方面优势显著,预计月销或可达 7000-8000 辆。

此外,换代 GS8、GS4 和 GA4 中改款车型陆续上市,再加上重磅车型 M8 大师版,传祺销量有望出现底部反转,销量的增长有望使传祺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换购大趋势,“两田”大周期。

中国车市已进入换购期,未来几年有望加速,预计换购的比例将每年以 4pct 提升,此过程中,豪华车和日系车最为受益。目前广丰广本进入产能、产品和渠道的快速扩张期,2021-2022 年广丰将陆续推出凌尚、换代汉兰达、塞纳等重磅车型,广本也将推出思域姊妹车 Integra 以及雅阁和凌派的中改款等重磅车型,这些重磅车型的上市有望给广汽带来显著的业绩弹性。

2021年,广汽埃安销量有望大幅增长、广汽传祺有望迎来底部反转、合资品牌重磅车型的上市有望为广汽带来显著业绩弹性。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91.9、131.8、167.3 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 分别为 14.7、 10.2 以及 8.1 倍

4.3. 长城汽车

布局快充电池,快充车型发布。

2021 年 4 月,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推出全新的快充技术和对应电芯。其中,第一代 2.2C 蜂速快充电池的电芯容量为 158Ah,充电 16min 可实现 20-80%SOC,2021Q4 有望量产;第二代 4C 快充电池的电芯容量为 165Ah,充电 10min 可实现 20%-80%SOC,有望于 2023Q2 量产,该产品装车电池满足四驱高功率放电 450kW,可支持 350kW 以上的充电桩和 800V 的高压电气架构性能车,当月,长城首款支持快充的车型——闪电猫也随之发布。

随着新技术应用、新车型的上市,公司在新能源赛道上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一轮强产品周期到来。哈弗品牌、WEY品牌、坦克品牌、欧拉品牌新品众多,有望给公 司 2021-2022 年带来较大的销量贡献。皮卡亦有亮点:长城炮品牌分为炮系列和弹系列,并发布了“5 炮 3 弹”组合,其中长城皮卡 X 炮是中国的首款全尺寸皮卡。

随着芯片影响减弱,众多重磅车型密集上市,2021年公司有望量价齐升。

基于“咖啡智能”平台的 WEY 摩卡首款车型上市,未来值得期待。2020 年 7 月,长城汽车推出了旗下面向未来出行的整车智能系统——“咖啡智能”平台,该平台涵盖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全新电子电器架构,提出“双智融合”的研发理念与“交互+生态+AI”的智能化 三大核心变量。2021 年 5 月 21 日,基于“咖啡智能”平台的首款车型 WEY 摩卡上市,共推出了 5 款车型,官方指导价为 17.58-21.88 万元,新车型搭载车规级高通 8155 芯片、车 规级 5G+V2X、全固态激光雷达、AR-HUD、L3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配臵。WEY 摩卡正式上市标志着公司智能化产品的落地,“331战略”的逐步完成有望给长城汽车带来显著的业绩弹性。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电动和智能新技术,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01、97.29、120.8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 分别为53.7、41.4以及33.3倍。

5、?风险提示 ?

大功率充电桩普及不及预期

如果大功率充电桩普及速度较慢,会影响高电压平台车型的推广;

高压快充电池量产不及预期

快充电池技术难度较高,如果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可能会影响整车的量产;

新车型推进力度不及预期

高压平台整车架构变化较大,可能部分零部件存在量产的限制,最终可能会影响新车型的推进速度。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作者:安信证券 徐慧雄

更多相关行业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

激光雷达、CTC电池,透过2021年十大新技术看智能汽车未来

今年,对于汽车行业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大面上,中美欧确定了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各大巨头们纷纷发布新能源转型战略,电动化大势不可逆。

细化到国内市场,新能源销量迎来井喷,渗透率也突破 20%,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正式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动化是第一阶段,接下来的智能化才是转型关键。

那么在这一年里,哪些新技术值得我们关注?又有哪些将成为新一年大家追捧的热点?

这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话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技术一:域控制架构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革新,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更新需求,电子电子架构正在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甚至是中央计算式进化。

去年年底,这个苗头已经初现,但是直到今年,架构革新才真正被大家感知到。

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采用域控制架构的车型出现:大众 ID. 家族、岚图 FREE 、小鹏 P7/P5 、红旗 H9 、比亚迪海豚......

而且,巨头们已经开始了更进一步的电子电气进化布局:

今年 7 月,大众集团发布了 2030 NEW AUTO 战略,其中提到,大众将把旗下 3 个燃油车平台和 2 个纯电平台整合成为新的 SSP 可扩展平台,同时着手开发三个软件平台。

广州车展期间,小鹏发布了全新旗舰车型 G9。这款新车在域控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往域融合方向去演进。

新的 X-EEA 3.0 架构采用「1+2」结构,即 1 个中央计算平台(高算力芯片)+2 个域控制器(左车身域 + 右车身域)。

同样是在广州车展期间,广汽发布了星灵电子电气架构 X-Soul。该架构由汽车数字镜像云,中央计算机、智能驾驶计算机、信息娱乐计算机三个核心计算机群组,以及四个区域控制器组成,集成了千兆以太网、 5G 和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技术。相比广汽上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新架构的算力提升 50 倍,数据传输速率提升 10 倍,线束回路减少约 40%,控制器减少约 20 个。

早在去年,长城汽车就开发出涵盖车身控制、动力底盘、智能座舱、智能驾驶 4 个域控制器的 GEEP 3.0 电子电气架构,目前已经量产并应用于长城汽车全系车型。

今年,长城更进一步,推出下一代全新电子电气架构 GEEP 4.0,新架构集成度更高,拥有中央计算、智能座舱及高阶自动驾驶三个计算平台,其中中央计算跨域整合了车身、网关、空调、动力 / 底盘控制及 ADAS 功能。

这个架构已经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明年第三季度推出,将率先搭载到全新的电动、混动平台,并陆续扩展到全系车型。

这还没完,长城第五代电子电气架构 GEEP 5.0 研发也同步启动,届时,整车软件将高度集成在一个中央大脑上,并将于 2024 年实现产品落地。

可以预见,接下来,越来越多的车型将会采用域控制器架构。

技术二:800V 平台

800V 平台是今年流行的大趋势。

充电慢是现在新能源行业的痛点。

广铺高功率充电桩(峰值充电功率 120kW 及以上)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是借助外力的方式。

而向内求,高电压整车平台成为各大主机厂布局重点。

汽车内部,是由非常多的器件构成,电气化之后更是如此。

电压平台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匹配不同零部件用电需求。有的零件所需电压比较低,比如车身电子、 娱乐设备、控制器等(一般用 12V 电压平台供电),有的所需电压比较高,比如电池系统、高压电驱系统、充电系统等(400V/800V),于是就有了高压平台和低压平台之分。

相比于现在通用的 400kW 高压平台,800V 平台可以带来更好的充电表现。

以已经实现 800V 高压平台量产的保时捷 Taycan 为例,官方表示,峰值充电功率可以做到 350kW(不过目前峰值功率只能做到 270kW,国内只能给到 200kW)。

除此之外,800V 高压平台的加持让电动车变得「耐操」,可以承载更高的电流以及更高电压带来更快的充电,同时也可以让车子拥有更强的性能。

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始布局 800V 高压平台:

比亚迪:全新 e 平台 3.0,搭载 800V 高压充电技术,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150 公里;

华为:计划今年落地 750V 、 200kW 的 FC1 闪充方案,充电 15min 可实现 30%-80%SOC,2023 年落地 1000V 、 400kW FC2 闪充方案;

极氪:所使用的 SEA 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可匹配 800V 电压平台,支持 360kW 超级快充;

岚图:布局 800V 高压快充,最高支持 350kW 的超级快充,充电 10 分钟行驶 400 公里;

极星:800V 正在规划中;

理想:2023 年发布的纯电车型将采用 800V 架构,将充电时间缩短至 10-15 分钟;

广汽埃安:发布 880V 高电压平台,实现最大充电功率可能达到 480kW,实车搭载测试中,电量从 30% 充到 80% 只用了不到 5 分钟(4 分 50 秒);

小鹏:小鹏期望在中国首个量产 800V 高压 Sic 平台,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不过要补充的一点是,现阶段 800V 高压平台的相关供应链尚未成熟。大部分高压部件还是适配的 400V 平台,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车厂转向 800V 平台,与之配套的供应链体系也会很会建立起来。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我们也会看到越来越多基于该平台打造的电动车。

技术三:激光雷达

这并不算是一个非常新的技术,从 2020 年一直被谈到了 2021 年。

但是不同的是,彼时主机厂对于激光雷达的态度是「持币观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主动拥抱」。

在实现智能驾驶这条路上,相比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对于远距离物体看得更清楚,可以直接给出 3D 位置和形状,同时在夜晚或者光线跳变等特殊场景拥有很好的识别能力。这就让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进而让做出更好用的智能驾驶成为可能。

于是,到了 2021 年,主机厂对智能驾驶实现手段的选择呈现出了非常一致的默契: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激光雷达……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在今年年初和年末,本田和奔驰纷纷上线了 L3 自动驾驶,而他们实现 L3 背后都有激光雷达这个幕后功臣。

细分到国内,包括蔚来 ET7/ET5 、小鹏 P5/G9 、理想 X01 、极狐阿法尔 S HI 版、沙龙机甲龙、飞凡 R7 、智己 L7 等等车型,越来越多的车企都会用上激光雷达。

可以预见,明年会是激光雷达应用大爆发的一年。

技术四:滑板底盘

滑板底盘,这是今年大热的话题。

随着电动化的大热,各大厂商都开始布局专属平台来应对新的挑战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滑板底盘就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滑板底盘。滑动底盘算是一种新式平台概念,可以在底盘上集成整车动力、制动、转向、热管理和三电,从而实现了上下车体解耦。

此时,底盘将成为一个标准件,厂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迅速开发车型,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

滑板底盘能够大热,很大程度上来自美国造车新势力 Rivian 的助推。今年 11 月,这家公司上市,估值直接来到 770 亿美元,现在距离千亿市值也只差临门一脚了(现在市值已经来到 926.16 亿美元)。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除了美国对造车新势力的看好,另一方面也来自 Rian 的滑板底盘技术,底盘的通用,让 Rivian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两款车型。

而在国内,悠跑科技、盒子汽车都开始在这一块进行布局。

虽然滑板底盘吹的很热,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行业的话语权依然在主机厂这边。

究竟这项技术是真的行业趋势还是只是资本游戏?我们需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技术五:UWB 钥匙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UWB 钥匙?

百度词条定义如下:UWB 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主要用于军用雷达、定位和低截获率 / 低侦测率的通信系统中。如果一个无线电系统拥有超过中心频率 20% 的相对带宽,或拥有 500MHz 以上的绝对带宽,则称之为 UWB 无线电系统。

UWB 利用频谱极宽的超宽基带脉冲进行通信,可以通过非常窄的脉冲进行传播,具有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截获率低、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数厘米的定位精度等优点。

还记得苹果的 AirTag 吗?它就是用 UWB 来实现高精度定位以及寻物功能。

基于 UWB 技术的数字钥匙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有效避免中继站攻击等优点。

除此之外,在车上,UWB 技术还能实现如下应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采用 UWB 钥匙这种技术解决方案。

于广州车展上市的宝马 iX 已经适配了 UWB 钥匙。

蔚来 ET7 是国内首款采用该技术的车型,其旗下另一款旗舰车型 ET5 也搭载了该技术。

供应商巨头大陆集团表示已经拿下了来自欧洲和亚洲的三大全球车企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的订单。

而作为数字钥匙的载体,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支持 UWB,比如苹果、三星、小米等。

早在 2019 年 8 月,恩智浦、三星、博世、索尼等公司组建了 FiRa 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开发和广泛传播超宽带(UWB)技术,今年 11 月,英飞凌也加入了该联盟。

随着底层生态的完善,接下来,围绕 UWB 相关技术也将成为各大厂商发力的重点。

技术六:AR-HUD

AR-HUD,即增强现实抬头显示。传统的 HUD 只能将车端信息(比如速度、导航、档位等)投在驾驶员前方玻璃上,但是 AR-HUD 则可以将结合增强现实(AR)技术,实时将导航指引等相关信息显示在路面上,提升驾驶安全性。

与此同时,AR-HUD 还可以与自动驾驶形成高度协同性,显示辅助驾驶相关内容,提升驾驶安全性。

总结一下就是:AR-HUD 是未来 HUD 的发展方向。

奔驰 S 是最早将 AR-HUD 实现技术量产应用的车型,但是上百万的售价,使得这项技术无法大规模普及。

但是,进入今年,我们能够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平价车型开始应用这样技术。

3 月,ID.4 上市交付,这是二十多万车型上首次用上 AR-HUD,10 月上市的 ID.3 更进一步,十八万左右就能拥有AR-HUD。

国内主机厂们更狠,吉利星越 L 、魏派摩卡、拿铁等车型也都配备了 AR-HUD,将AR-HUD的入门门槛拉低到了十六万。

根据大陆集团内部市场数据分析报告(2019 年版本)显示,到 2030 年,AR-HUD 整个市场量规模基本上接近于整个抬头显示器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增长趋势是呈几何倍数增长。

简言之就是,AR-HUD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技术七:照明技术 ADB & AHB

在聊这个之前,先来看看汽车灯光光源及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汽车大灯经过了多次迭代,最开始是物理的煤油灯、乙炔灯;随着电气化的到来,卤素灯、疝气灯成为主流,而且鉴于可靠性好价格便宜,现在很多车依然在使用卤素灯;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 LED 大灯、激光大灯,虽然技术很早就有了,但是最近这两年才开始大规模应用。

与光源改进相关的就是照明控制技术的进化,最开始是简单的灯光开启 / 关闭以及远近光,再进一步的则可实现自动大灯(卤素、疝气、 LED 均可)。而LED 大灯、激光大灯这两种光源的出现使得精细化控制成为可能。

而这,就要引出接下来要说的两个技术:ADB 自适应防眩目和 AHB 高清照明。

这两种技术均需要车载传感系统的参与,比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地图、底盘传感器等多种信息的融合。

先说 ADB 自适应防眩目,在你打开远光、对向又有来车的时候,通过前方的 ADAS 摄像头获取目标信息后,数据会通过高速总线传递到灯光控制器,通过算法算出防眩目区域,而后精确控制灯珠亮灭,防眩目区域会随着汽车移动自行调整,既不影响你的驾驶,也不会对对向车辆造成困扰。

极星 2 就采用了类似的技术,体验非常好。

虽然是不容易被感知到的技术,但是对于提升驾驶安全性以及车辆照明体验有非常大的提升。

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大家都在玩的 AHB 高清照明。把灯光与电子及软件相结合,并将其接入车联网系统,使得灯光变得更加自适应和智能化。你可以直接通过车来投射出想要的图案或者形状。

现在,围绕这一块,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琢磨新玩法:

特斯拉算是把灯光控制玩明白了。新 V11 版本更新带来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更精细的灯光控制,你可以通过前大灯打出 TESLA 英文字样:

此外,特斯拉也把自定义灯光秀的权限开放给了用户,用户可以 DIY 想要的效果:

而且,越来越多的新车也直接把 LED 融入整车设计,比如凯迪拉克 LYRIQ。

围绕照明这一块,厂商们又能整出什么花样,这也是接下来可以持续关注的重点。

技术八:线控转向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技术。最早用于航天,后被英菲尼迪率先量产。

相比于传统转向设计,线控转向使得方向盘和车轮实现完全解耦,算法、电子装置及执行器取代了方向盘与车轮之间的机械转向连接,同时由于每个环节都是通过电信号传达讯号,可以带来更快的响应速度,同时提升车辆可操控性和舒适性。

自英菲尼迪 Q50 之后,行业内极少看到有搭载相关技术的车量产,但是自今年起,我们明显看到线控转向这个技术有抬头趋势。

丰田发布首款基于丰田 e-TNGA 纯电架构打造的新车 bZ4X,值得一说的是,在这台车上,丰田下放了 One Motion Grip 线控转向技术。

敢于尝鲜的特斯拉此前也表示,正在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希望将该技术应用在 Cybertruck 电动皮卡上。

今年 11 月,大众也表示,正在开发下一代底盘和线控转向技术。

在国内,之所以这个技术热起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法规,第二未来自动驾驶需求。

先说法规,我国在线控转向量产相关国家标准还是空白,所以这项技术无法量产。今年 12 月初,中汽研标准所在线控转向工作组会议上宣布,蔚来、吉利、集度等企业正式成为线控转向技术发展和标准化研究联合牵头单位,将牵头线控转向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

明年 1 月,中国的转向标准 GB 17675-2021 将解除以往对转向系统方向盘和车轮物理解耦的限制。

待法规完善之后,线控底盘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其次就是高阶驾驶的强需求。未来汽车软硬件一定会实现完全解耦,这样系统可以对车辆实现更精准的控制。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问题是未来 L4 智能驾驶到来,我们甚至可能不需要方向盘,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集度表示,相关自研软件开发已于 2021 年正式启动,目前集度已初步锁定设计方案,2022 年初将进行样件测试,下半年即可开放集度线控转向相关体验。

在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集度将争取实现线控转向量产国内首发。

除了集度,长城也在进行相关布局。

长城汽车智慧线控底盘基于 GEEP 4.0 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完全整合了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挡、线控油门、线控悬挂 5 个核心底盘系统,涵盖车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自由度的运动控制,囊括所有底盘驾驶动作,达成了 1 个大脑协调 5 大系统实现六个自由度控制,并将于 2023 年实现量产。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公司,作为线控技术标准牵头人的吉利和蔚来,也一定在进行相关布局。

技术九:新型座舱显示屏

未来的座舱显示形式会是怎样的?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多样的解决方案:横屏、双联屏、三联屏、四联屏:

现在,大陆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显示方案:ShyTech 显示屏。

虽然看起来像木纹、碳纤维或皮革样式的装饰板,但是点亮之后就是仪表显示屏。从下面的照片来看,这个演示效果还不错:

这项技术可以把将信息显示和整车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

虽然从短期来看,这项技术落地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座舱显示的解题思路,值得关注。

大陆将会在 2023 年推出该项技术。

技术十:CTC

CTC,Cell To Chassis,也就是把电池直接集成在底盘上。

影响电动车普及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续航一个是成本。在续航这一块,电池能量密度又是最大影响因素。

通过电化学体系的革新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难度系数有点大。所以,大家开始在生产制造、工艺以及结构上下功夫。

传统电池集成程序一般是这样:电芯 - 模组 -Pack。之后,行业想出了 CTP ( Cell to Pack )技术,跳过模组这一步,直接从电芯集成为电池包。

特斯拉更进一步,提出了 CTC,把电池直接怼到底盘上,并将之称为「未来所有电动车终极制造方式」。

不只是特斯拉,大众、沃尔沃也在未来战略中提及 CTC:

除此之外,电池厂商也加入到了战局。

今年 1 月,宁德时代透露,将在 2025 年推出 CTC 技术,2028 年前后升级为第五代智能化的 CTC 电动底盘系统。

12 月,在第二届电池日上,蜂巢能源也公布了基于短刀电芯的一体化 CTC 电池系统,电池容量可以做到 130kWh,支持 1000 公里续航。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特斯拉很有可能是第一家推出相关产品的厂商。

-EN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fcs是什么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