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捐款数额多少比较好

吉利捐五千万支持北大灾后建设,网友却质疑动机和方向,这是为何

近日,一则关于吉利控股集团捐赠5000万元支持北京大学灾后建设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据悉,这笔捐款是由李书福公益基金会携吉利控股集团及旗下各品牌共同捐出,用于北大昌平校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然而,这一看似善举的行为却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和批评,认为吉利捐款有猫腻,不是真心帮助受灾群众,而是有其他目的。

那么,吉利捐款到底有没有问题?为什么会引起网友的不满?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们要了解一下北大昌平校区的情况。北大昌平校区是北京大学在2019年启动建设的一个新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该校区占地约1000亩,规划建设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主要承担北大未来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部分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该校区原本计划于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然而,今年7月底以来,北京市遭遇了罕见的强降雨天气,导致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其中,昌平区受灾尤为严重,平均降水量达到295.8毫米,有4人因灾遇难,10人失联。北大昌平校区也未能幸免,该校区多处建筑被淹没,道路断裂,基础设施受损严重。为此,北大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教职工和志愿者开展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吉利控股集团及其旗下品牌宣布向北大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捐赠能够尽绵薄之力帮助北大昌平校区尽快恢复正常运营”。这一消息本应该受到社会的赞扬和感谢,但却引发了一些网友的不满和质疑。

有网友认为,吉利捐款给北大是不合理的,因为北大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之一,每年收入高达数百亿元,并不缺钱。而且昌平区虽然受灾严重,但相比其他地区还算轻微。现在最需要救助的是河北涿州等地方的普通百姓。他们认为吉利应该把钱捐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而不是给已经富裕的高校。

还有网友认为,吉利捐款给北大是有目的性的,不是出于无私的公益心,而是为了与北大进行某种合作,比如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他们揭露了吉利与北大的一些“渊源”,称北大昌平校区原本就是吉利集团下属的吉利学院所在地,前几年双方达成协议,吉利学院整体搬迁到成都,北大则利用吉利学院建立昌平校区。因此,他们认为这次捐款是吉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慈善行为。

甚至还有网友直接喊出了“抵制吉利”的口号,认为吉利是在浪费社会资源,是在做表面文章,是在欺骗消费者的感情。他们呼吁大家不要再购买吉利旗下的汽车产品,以示对吉利的不满和抗议。

对于这些质疑和批评,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客观和理性的分析。首先,我们要承认,捐赠本身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捐赠者有权决定捐赠的对象和金额。无论捐赠者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捐赠的钱能够用于正当的用途,就应该受到尊重和感谢。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判捐赠者的善举,也不能强制捐赠者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捐赠。

北大昌平校区虽然是一个高校校区,但也是一个受灾严重的地方。该校区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北大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如果该校区不能及时恢复正常运营,将会影响北大的教学科研水平,也会影响国家的战略布局和长远利益。因此,吉利捐款给北大昌平校区,并不是给富人送钱,而是给国家送钱。

最后,我们要知道,吉利捐款给北大是否有目的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捐款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即使吉利与北大有某种合作关系或者意图,只要这种合作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并且能够造福社会和国家,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妥。反之,如果我们因为怀疑吉利的动机而抵制它的捐款行为那么,我们就可能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既想让社会有更多的捐赠者,又不愿意接受捐赠者的存在。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公平,也不理智,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吉利捐赠5000万元支持北大昌平校区的灾后建设是一件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事情,无论其背后是否有其他动机或目的。我们应该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事件,而不是以偏概全地进行质疑和批评。

吉利控股集团捐赠3000万元驰援西安抗疫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月4日讯 据吉利控股集团微信公众平台消息,为支援西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吉利控股携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向西安市红十字会捐赠3000万元,紧急驰援西安抗击疫情,用于采购一线医用防疫物资和当地市民生活所需的基础物资,助力西安早日战胜疫情。

这笔捐款来源于吉利控股携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在2020年初为抗击新冠疫情而设立的2亿元专项基金。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吉利积极支援各地抗击疫情,包括国内外抗疫医疗物资紧急采购、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应急用车捐赠、白衣战士医护关怀等,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责任与担当,为共同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奉献爱心和力量。

与此同时,西安基地吉利人在行动。紧急组建抗疫突击队奔赴泾渭园区执勤战场,协助辖区抗疫;公司防疫小组也为抗疫站点执勤人、高陵区交通大队送去食物、防疫物资及户外御寒品。

“再加100元,凑齐10800元的吉利数字。”七旬老汉为抗疫捐款不留名

楚天都市报3月6日讯(记者陈俊 通讯员邓雅君)顶风冒雨,步行一个多小时,巴东73岁的老人带着现金,步行到防疫指挥部捐款。目送老人远去的背影,现场工作人员非常感动。6日,巴东防疫指挥部相关人士回忆此事,依然十分感慨。

3月2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戴着口罩的老人,冒着大雨,步伐缓慢地来到巴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捐赠组办公室。他说,想捐一点东西。

老人把雨伞放在脚边,解开衣扣,从外套里面的马褂侧兜中拿出用纸包裹着的一沓现金,递给工作人员。这些现金当中,有扎了红绳的一沓钱,还有几张散开的百元钞票。老人说,他在家特意找了个红绳捆绑,红绳子代表喜庆吉祥,也是他对战胜疫情的美好祝愿。

“这里有10500元,你数一数。”老人把钱递给工作人员。

“老人家,您这不是10500元,您这是10700元,多了两张,您把这两张收好啊。”工作人员说。

说话间,老人急忙又从侧兜里掏出一个黄色的布袋,拿出仅剩的100元。“那就再加100元,凑齐10800元的吉利数字。”他说。

在交谈中得知,老人今年73岁,是巴东县官渡口镇退休人员。从2015年起,他就一直奉献爱心,从未留名。他不会微信转账,加上疫情期间交通管制,当天他独自一人冒着大雨,步行1个多小时,走过长江大桥,来到位于南岸的疫情防控指挥部。

当工作人员进行捐款登记,询问老人叫什么名字时,他说自己捐款不是图名,不愿留下姓名和住址。

老人声音颤抖地说起往事: “我小时候特别穷,讨过米,是在党的关怀下,才有机会读了点书,后来找了份工作。现在国家有困难,别的我也做不了,就捐一点钱表达心意吧。”

工作人员问及老人的收入来源。他笑呵呵地回答道,他的退休工资不多,但能够保障基本开销。“我有糖尿病,也吃不了什么好东西,吃的东西都是自己在家里做,用不了多少钱。”老人笑着说。

擦了擦头上的汗,戴上帽子,老人拿起脚边的雨伞,走出社会捐赠组办公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捐款数额多少比较好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