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2001年销量

李书福再收获一IPO,市值500亿

从品牌发布到成功上市,极氪仅用时不到37个月。而这也是继2月份路特斯科技后,李书福收获的又一个IPO。

北京时间5月10日晚间,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极氪)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1美元/股,为之前价格区间的高端定价。

同时,极氪的发行额度,也从1750万股ADR增加到2100万股ADR,总募资达4.41亿美元。其中,极氪的投资方吉利、宁德时代、Mobileye分别认购3.2亿、1908万、1000万美元的ADS,合计约3.49亿美元。

这已经是自2021年7月以来,近三年间,中概股赴美IPO中最大的一家(除SPAC模式外)。此外,若承销商行使其超额配售权,极氪的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415万股ADS,募资约5.07亿美元。

上市首日,极氪开盘价为26美元/股,较发行价上涨约23.81%。盘中,其股价一度大涨39.81%至29.36美元/股,市值约71.65亿美元。

截至收盘,极氪报28.26美元/股,较发行价上涨约34.57%,市值约68.98亿美元(约合498.50亿元),逼近小鹏73.03亿美元的美股市值。

来源:雪球

需要注意的是,极氪此次赴美IPO的发行市值约为51.30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底传出的10亿美元募资计划,对应超130亿美元的估值,更甚于“腰斩”。即便是对比2021年8月近90亿美元的投后估值,也是“大打折扣”。

而这,或许也是资本热潮退去,造车新势力难以维持2021年高估值盛况的新环境下,极氪“务实”的妥协结果。

37年吉利造就极氪37月上市,李书福身价暴增超370亿

1986年,以冰箱配件为起点,李书福开始了吉利创业历程,吉利汽车集团的成立也可以追溯到此时。

10年后,李书福正式杀入汽车行业。短短五年,吉利便于2001年成为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并于2005年成功在香港上市。

此后,吉利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开启“狂飙”模式:蛇吞象般地收购沃尔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的部分股份。没错,就是“狂买豪车”。

成为燃油车时代的头部汽车制造商,并没能让李书福停下脚步。乘着电气化时代的浪潮,吉利于2015年进军新能源领域,并制定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

然而,事实不能尽如人愿。复盘过后,李书福在一次内部分享交流会上,通过万字分享信宣布,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方案”。

其中之一便是:智能化纯电动汽车,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而这也是“极氪”品牌诞生的最初土壤。

2021年4月,这家全新高端电动汽车公司,正式公布了“极氪”品牌,自此承载李书福的“自主高端梦”,而他本人也亲自出任了该公司董事长。

短短不到37个月,极氪便成功上市,被称为“史上最快IPO”的造车新势力。作为对比,特斯拉用时7年,中国新能源品牌小鹏、理想、蔚来则分别用时约6年、5年、4年。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37个月,极氪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从发布到IPO的最快纪录;在这背后,是我们的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创业37年的积淀,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赛道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稍早之前,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安聪慧已辞任执行董事、董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及主席,自2024年5月10日起生效,以专注其担任极氪的董事及行政总裁及防止公司与极氪的核心管理层重叠。

换言之,自上市之日起,安聪慧将全身心投入到极氪的管理中,带领公司开启新阶段的新发展。

此前,李书福收获的上市公司包括吉利汽车、沃尔沃、极星汽车、路特斯、亿咖通、钱江摩托、汉马科技、力帆科技等8家企业。

伴随成功上市,极氪也成为李书福收获的第9家上市公司。

凭借IPO后控制的74.6%股权,按收盘市值498.50亿元计算,李书福的身价在一夜间暴增超370亿元。

后续,李书福的IPO军团也仍将进一步扩大,“后继者”包括曹操出行、远程汽车,而他的身价也将进一步增加。

吉利输血宁王B站押注,去年亏83亿今年冲刺盈利

2021年4月,极氪火速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极氪001。6月份,公司便宣布2021年可交付定单量全部售罄。

李书福坐镇+爆发式成长,极氪在品牌公布的5个月后,便获得了各路投资方的支持。在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中,极氪吸引了英特尔投资公司、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洛阳钼业控股股东)、博裕投资,投后估值达89.3亿美元。

成立一年半,仅完成一轮融资的极氪,便由吉利汽车一纸公告,于2022年10月31日官宣拟分拆极氪并将其独立上市。

于是在短短三个多月后,投资方闻讯而至,自动驾驶科技公司Mobiley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教授、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五家生态伙伴参与极氪7.5亿美元A轮融资,助推其投后估值来到130亿美元。

而这,也是“宁王”第二次参投极氪。此外,宁德时代和Mobileye也都是极氪的“生态伙伴”,前者与其合资造电池,后者与其合作研发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背靠吉利+外部“输血”,极氪更是“不设上限”地疯狂投入技术研发。2021-2023年,其研发投入分别约为31.60亿、54.46亿、83.69亿元,三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近170亿元。目前,该公司在全球共有6个研发中心,其全球研发人员已经达到了7000人。

自品牌发布以来,极氪001从开启交付到交付量破万,用时110天;从交付破万到突破2万台,用时107天;到交付再次突破3万台,仅用时64天;再到交付突破4万台,用时仅45天,不断刷新业内最快交付速度纪录。

除了2021年的豪华猎装轿跑极氪001,极氪不断加速发布“新车”:2022年推出首款原生纯电豪华MPV 009;2023年推出新奢全能SUV极氪X,纯电豪华轿车极氪007;2024年推出全场景大五座极氪MIX,并即将推出全新纯电SUV。

数据显示,2023年,极氪实现交付11.87万台,同比增长65%。2024年前4个月,其销量同比增长超110%约为4.9万台。

与此同时,极氪“一鼓作气”定下了2024年全年23万台的销量目标,并将在瑞典和芬兰的基础上,加速进入欧洲8国豪华市场,以及东南亚、中东、南美、澳洲等50多个国家地区市场。

尽管销量不断破纪录,巨额的研发投入,却也让极氪过去三年间一直处于亏损。

招股书显示,2020-2023年,极氪营收分别约为31.85亿、65.28亿、319.00亿、516.73亿元;毛利润分别约为8.50亿、10.38亿、24.72亿、68.51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04亿、-45.14亿、-76.55亿、-82.64亿元。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在整车毛利率上,极氪由2021年的1.8%逐步攀升,2022年达4.7%,2023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0%,较上一年度猛增超过10个百分点。

作为对比,2023年度,特斯拉+“蔚小理”的整车毛利率平均值为13%。在高端纯电市场中,极氪仅次于特斯拉的19%。

按照香港会计准则,极氪在2023年亏损11.35亿元,与上年同期亏损的20.39亿元相比,亏损情况已有所改善。吉利汽车集团副CFO戴永此前表示,在销量提升、毛利上涨的前提下,2024年极氪将力争实现转扭亏为盈(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

上述目标一旦实现,极氪也将成为盈亏平衡最快的造车新势力。至于能否如愿,所有人正翘首以待。

本文源自直通IPO

最魔幻的11台国产概念车!吉利牌“劳斯莱斯”见过吗?

概念车存在的意义,就是将车企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理念,用更加纯粹,不用过分妥协现实框架的方式展现出来。可对于2010年前后的国产品牌而言,它们的概念车就相当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了。天马行空的想法、魔幻的造型畅想,再配合着拙劣的表现技法,最终便诞生了一批比“干露露”还辣眼睛的概念车......

发布于2008年北京车展的吉利中国龙概念车,本意是向大众展示吉利美人豹后继车型风采的。因此在车辆外观上,中国龙的设计语言明显更加不拘一格,跳出了传统的横平竖直,给人一种很“写意”的感觉,车头更是体现出了龙的神韵!由于诞生自夏利底盘的关系,中国龙拥有着相当魔幻的车身比例,就像是村里手工达人农闲时打造出来的一样。

上:中国龙 / 下:中华酷宝

可当时的吉利却对中国龙充满了信心,后续竟然真的将这台车推向了市场。但不巧的是,同时期拥有更加出色造型的中华酷宝早已上市销售,而10万块国产“跑车”这个小众市场的体量又十分有限。可想而知,面对中华酷宝更加帅气的外观以及170匹的强劲动力,这台魔改夏利的结局自然就只有退市这一条道路可选了。

在2006年北京车展上,官方名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东风带来了一台“备受瞩目”的跑车--东风轿跑车。是的,你没看错,这台车的正式名字就叫“东风轿跑车”。外观方面,车头采用“呆滞脸”设计,超前的二次元设计手法,通过两个鼻孔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东风轿跑车独创的车尾,更是震惊了全球!当后备箱盖升起后,直接解决了跑车后排头部空间不足的问题!类似手风琴的造型,更是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配合上尺寸小巧的车轮,这台车在2006年北京车展亮相后就没了下文。

劳斯莱斯是所有人渴望的成功座驾,而对于说出“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套沙发”的李书福来说,劳斯莱斯无非也就是四个轮子加一套高级真皮沙发而已。因此在2009年上海车展上,吉利便为世人带来了一台气势不输劳斯莱斯幻影的吉利GE!

不得不承认,吉利GE的气场确实强大,3米之外看,那就是劳斯莱斯啊!除此之外,吉利GE还弥补了劳斯莱斯向后开启的“自杀门”设计缺陷,十分贴心!至于价格,这台车也堪称良心,外国人卖你7、800万的车,咱们自己人给100万就行!

劳斯莱斯看完之后表示相当服气,话不多说,咱们法庭上见吧。最终,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台概念车在2009年上海车展亮相后,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早在2001年,奇瑞就聘请了设计过法拉利599GTB和玛莎拉蒂总裁的宾尼法利纳为其设计一款两门四座的敞篷跑车,代号为M14。经过了7年左右的时间,这台小跑车终于在2008年的广州车展上以概念车身份进行了亮相。不得不承认,相比起同年亮相的吉利中国龙来说,这台出自海外设计师的产品确实在完成度以及原创性上都更胜一筹。

动力方面奇瑞也煞费苦心,为M14概念跑车匹配了一台最大196匹的2.0T发动机。所以对于当时国产跑车市场上的两强:吉利中国龙和中华酷宝而言,奇瑞M14绝对是碾压般的存在,待量产后称霸国产跑车市场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但问题是,直到3年后的2011年,奇瑞都没解决好M14硬顶敞篷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最终只能落了个胎死腹中的下场......

庞蒂亚克Solstice GXP

在2008年的北京车展上,吉利在发布中国龙概念车之余,还带来了一款看起来更加高级的概念跑车--吉利GT。这台车的前脸像极了一条跃起的鲤鱼,中网处好似在空中摇摆的鱼尾,致敬了中国的鱼文化。比采用相同设计语言的庞蒂亚克GXP还更吸睛。

此外,吉利GT前门与前轮之间超长的距离,也意味着它是一台前置后驱车型。可对于当时只有豪情、美日、熊猫和美人豹的吉利来说,前置后驱平台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因此,这台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车在亮相之后就渺无音讯了。客观来讲,这台车的外形其实挺适合GTA5!

得益于和奔驰的合作,让北汽拥有了使用奔驰资源的权利。于是北汽便在2012年北京车展上推出了C90L概念车。前脸部分,北汽C90L采用了W212奔驰E级同款设计,不过通过尺寸的放大,C90L明显更具魔幻色彩。大家看到这先别急着喷,这台车之所以和E级长得像,并不是北汽进行了借鉴,而是因为这台C90L就是前戴姆勒·奔驰设计师彼得?阿卡迪潘所主导的。

实际上,北汽C90L的底盘也与W212奔驰E级相同,再加上一模一样的动力配置,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台挂着北汽Logo的奔驰E级。只不过,也许是北汽预感到了这台车上市后的销量,因此这台换壳奔驰E级并没有像后来的BJ90一样得到正式量产。

对于擅长制造飞机的哈飞(哈尔滨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来说,造车似乎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因此在2003年,他们就在上海车展发布了由宾尼法利纳设计的哈飞赛豹概念车。由于是出自意大利人之手,所以哈飞赛豹的造型相当科幻,宛如一台从电影中走出来的道具车。

不过,也许是哈飞没有给够宾尼法利纳钱的关系,这台赛豹概念车的内饰就相当喜庆了。大红色的色调颇有东北热炕头的感觉。而方向盘的造型,更像是从北通低端游戏模拟器上卸下来的一样,配合着彩色按键,相信一定很利于少儿益智。这时,再考虑到哈飞仅有的三菱小排量发动机产品线,这台颇具未来感的概念车最终也就永远停留在了概念车阶段。

不得不承认,在2010年前后,连车都没造明白的国产品牌,却普遍对跑车有种特殊的执念。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国龙、吉利GT以及奇瑞M14外,在2012年的北京车展上,江淮也带来了旗下的概念跑车--和悦SC。有句俗话讲得好,“美的事物都千篇一律,丑的东西都各有千秋”。倔强的车身硬线条、天马行空的包围造型,配合着买菜车般的窄车身,和悦SC绝对是一台能令人产生生理反应的跑车。

和悦SC的车侧及车尾,能让人直接联想到宛如法拉利F430的强悍性能。同时前置前驱布局导致的高耸车头,又能给到人们“敦实”的安全感,让我瞬间联想到了村头小卖部里卖的山寨玩具车。

也许李书福是真的喜欢跑车,在2011年的上海车展,吉利又一次带来了一台全新的概念跑车--吉利GS。虽然这台车和名字都是新的,但“致敬”的传统却得到了保留。相比于2008年“致敬”庞蒂亚克的吉利GT,这回GS的前脸似乎又“致敬”了一把现代劳恩斯酷派。同时多孔状中网也堪称密集恐惧症患者的福音。

至于车侧的轮廓以及快速下溜的车顶,似乎又对日产350Z进行了“致敬”。真是不得不让人感叹,那个年代的吉利设计师,真是一群有情怀的人呀!

作为中国的豪华品牌,红旗一直坚持着“朴实无华”的优良作风。就连概念车的名字,都遵循着朴实的作风,简单明了,就叫“红旗SUV概念车”!

诞生于2008年它,整体的设计风格“致敬”了98年的奥迪概念车。而大号的中网以及独立出来的雾灯,又透出了如劳斯莱斯般的尊贵!

至于车尾,“红旗SUV概念车”则很好体现了中国“大道至简”的真理。这种类似“半成品”的高深设计理念,一般凡夫俗子是很难理解的,真是期待哪天能和红旗的领导共饮几杯茅台,然后在美学方面向他们讨教讨教啊!

2008年,长城的轿车产品线已经到了没落的阶段。为了翻盘,长城在2008年的北京车展上带来一款全新的概念轿车CH011。这外观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吧?两双又大又长的眼睛炯炯有神,巨大的中网自带笑容,真是看着就开心,看着就喜庆!

车尾更是极具内涵,尾灯造型颇有古代兵器--戈的神韵,与品牌名称“长城”相得益彰!虽然普通老百姓明显不会对这个外观买账,但这种敢于原创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为长城轿车鞠上三躬的!

没人否认,2010年前后的中国汽车制造充满了魔幻色彩。他们经历过迷茫,他们经历过无数来自国外甚至国内同胞的嘲笑,否定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但他们挺过来了,从“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起步,凭借着最简单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了正确的研发体系,并造出了值得老百姓信任的好车,从魔幻回归到了现实,并破茧成蝶。

或许十年前,他们也想不到,十年后的自己,能有勇气笑看当初吧。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2001年销量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