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青岛吉利达

剃头的祖师爷是吕洞宾吗?有何故事?

即墨地区的许多民俗风情,代表了胶东半岛的特色,其他地方有的,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比如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胶东地区的一个奇特风俗"灯花卜",就在即墨传承已久。

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

按照这个说法,上元节的时候,百姓习惯要蒸面,制作面灯,倒上油点燃,然后观察灯花的颜色和形状,来占卜来年的粮食丰歉。这应当是原始巫祝活动的一种民间延续。什么是灯花?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他的小说 《家》中曾经写道,"灯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由此可见,灯花,其实就是随着灯芯燃尽,余烬结成的花状物,烧得通红以后,在火焰中如同花朵一般艳丽。即墨这边把元宵节叫做"过十五",也是因为"灯花卜",才有了"捏豆面儿"做豆面灯的习俗。

做豆面灯的过程,像极了快乐的家庭游戏,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围坐在面板前,准备材料,和面做灯。豆面灯用的面,一定要上年新打的豆子才显得虔诚,豆子磨出来的面粉,掺上些玉米面和白面使用,灯芯儿是草木细条或者火柴棍裹上棉絮制成,用的油则是家里的豆油。一套完整的豆面灯样式是很多的,包括祭祀灯、占卜灯和祈福灯等等。

最先要做的是月份灯,这十二盏灯是一年中必须的,主要用来作年度"灯花卜"用,都像粮食垛子的形状,或者说是窝头的形状,上面的油碗则是元宝形状。这个灯的用法,放在家里的供台上,到了十五晚上点燃,根据十二盏灯的灯花大小明暗,来测算来年的运势,灯火燃尽后油碗里剩下的油量多寡,则预示着来年的旱涝丰歉。

除了十二月份灯,家里还要给每个孩子准备一盏祝福灯,叫做"属相灯"。这盏灯是根据家里孩子的生肖属相制作的,属啥就做啥,于是便有了各种动物的形象,生肖灯的背上都有一个圆形的油碗,非常逼真,又显得生动可爱。如果孩子想自己动手,家长也是愿意"退位让贤"的,其实这种动手动脑的交流,也是古老民俗文化代代传承的过程。

生肖灯同样放在供台上,十五晚上点燃,按当时的说法,谁的灯燃烧时间长、灯花大、灯花多,就预示明年谁能平安、多福,所以小孩子们都争着往里面添油,作家长的有时候会偏心一点,给自己喜欢的孩子面灯里面多添一点点油。

做面灯最后的收尾"压轴",是大"圣虫灯",这是所有豆面灯里面,最后捏的体积最大、工序最复杂的面灯,成对制作。大"圣虫"在所有灯中最具神秘色彩,它的用法是放在供台两侧,专为守护祖先轴子,因此要壮观硕大。

做"圣虫"灯时要把豆面搓成粗细合适的条形,然后如同蛇形盘起来,用剪刀在"虫"身上剪出小的刺状三角,作为鳞片花纹,用花椒粒或者豆粒作为"圣虫"双目,最后在"圣虫"的嘴里嵌上红枣,蒸熟后"圣虫"变得圆实饱满,更有了一种鲜活气息。

圣虫的"圣",除了神圣、神秘之意,还有谐音"剩"、"升"的意思,寓意来年风调雨顺粮满仓,生活美满步步高。其实,在民间"蛇"又称为"小龙",胶东地区也叫作“长虫”,圣虫就是圣蛇,实际上代表了龙的形象,过去龙是皇帝的专用标志,因此百姓们就用"圣虫"取代了龙的形象。

各种面灯是没有规定的形状的(除了十二月面灯),先是把需要制作的面灯大略捏出形状,然后在用家里现成的工具细部加工,可以利用的工具有剪刀、梳子、火柴、钢镚(硬币)、红绿豆、红枣等等。复杂讲究的面灯,则要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做好之后要晾干上色,这样出来的灯更加美观。

做好的豆面,各家各样,各式各样,甚至每家每年都不一样,全凭个人创作能力和想象力完成,或站或坐、或大或小,都是千姿百态,展示手艺才智,增添节庆气氛。

除了摆在供台上的祭祀灯、小朋友的生肖灯,还要做一些祈福灯,象征家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些祈福的豆面灯点燃之后,都有讲究,需要放在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寓意。点灯的时候,供台上的灯盏由大人负责,小孩们则争先恐后的到处摆小灯。

不同的动物形象要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犬"要放在门口看家护院,"鸡"要放在鸡窝里多产鸡蛋,"鱼"放在水缸沿儿,祝愿年年有余、财源如水,"猪"灯放在猪圈边上,希望六畜兴旺。小的"圣虫"灯,一般都放在家里的粮库上,期盼来年五谷丰登。游戏一般的祝福活动,都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其他地区"圣虫灯"的习俗

其实,做豆面灯、蒸圣虫这个习俗,并非是即墨一地专有,类似的"灯花卜"在胶东的其他地区也比较普遍。

平度部分地区,正月十三日这天开始,家中就要和面制作"圣虫"、"油灯","油灯"由面塑成形,作好后要把一粒黄豆放在"油灯"里,一起放到锅里蒸,熟了之后起锅查看,如果黄豆粒变大变饱满,则预示着来年雨水多粮食丰收,反之则雨水小,有天旱的风险。

莱西地区另有风俗,用豆面做成十二生肖的面灯,油碗里放入食油或直接插上蜡烛,在上元节的黄昏时分点燃,静置遇风吹灯不灭,来年是个好兆头,意味着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如果被风吹灭了,说明来年可能就有点糟糕了。

老胶南地区,从正月十三到十五日,都要在晚上点燃面灯,灯光要照亮整个房间,每个角落都要照到,百姓们认为灯光所及之处来年不生蜈蚣、蝎子等有毒害虫,当地有"正月的灯,腊月的油,照得蝓蜒(蜈蚣)蝎子不敢抬头",用这种方法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豆面灯除了代表美好祝愿,更多的,还是它以特有的方式,把民众纯朴自然的气质,默默的传递到每家每户的生命里。十五的夜晚,豆面灯上那一闪一闪的火光,不仅寄托着百姓对来年的希冀,这灯火也永远留在儿时稚嫩的记忆里,不管长多大,将来走多远,甚至不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只要一想起童年的豆面灯,一定会心中暖暖的。

"圣虫"的由来

“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论是行善或者作恶,到头来都要承受一定报应。 做好事有好的回报,做坏事有坏的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俗语,在外来宗教的佛教中也有体现,可见深入民心。说起来,“善恶有报”,更像是一句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和科学道理的心理安慰,体现的是导人行正道的人性关怀。

如果硬要掰扯什么迷信、什么鬼神,民间不是还有句俗话叫"信则有,不信则无"嘛。上元佳节,这里要说的“圣虫”传说,就是这样一个善行善报的故事。无论怎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主宰自己的命运,做事情成功的几率,应该也会大一些。

据说,胶东地区有一个富户,择了黄道吉日,要在腊月里娶媳妇。到了日子,富户家里安排八抬大轿去迎娶新人过门。迎亲在路上,新娘子坐在轿中,无意中看到,路边有个什么东西,在寒风里瑟瑟发抖。新娘子叫停了轿子,下来观看,原来是一只胖乎乎的虫子似的东西,在草丛里冻得哆哆嗦嗦。新娘子瞅着怪可怜,就把它抱起来,揣在怀里,然后上轿继续赶路。

抬轿的八个壮汉,一起轿杆子,就觉得不太对,这轿子的份量明显比刚才沉了不少,可是拿了工钱,又是良辰吉日,这样的怪事最好不要多说,到了地方赶紧交差走道,万事大吉。于是,八个壮汉咬牙前行,在路上感觉轿子越来越沉,倒像是轿子里坐了十个人的意思,八个人实在受不住,左肩换右肩,换了好几次,好容易把轿子抬到新郎家。

新妇迎接进门,大家都是喜气洋洋,新娘子待在屋里,等着新郎掀盖头。心里觉有些不安顿,她是惦记着路上捡来的胖虫子,还在怀里酣睡。新娘子寻思着,跑出去找着婆婆,问家里的粮囤在哪儿。婆婆一听,心里欢喜的不行,这个新媳妇真不错,刚刚进门就想着操心家里的衣食住行,肯定是个持家节俭、会过日子的好媳妇。

婆婆带着新媳妇,来到自己家的粮囤,一共好大四个,挨着个儿转了一大圈,还不忘显摆自己家的富足。新媳妇哪里有闲情逸致,听这些有的没的瞎白活,趁婆婆没注意,就把怀里的虫子扔到了粮囤里,心想着,这下总是够吃几天的吧。几天后,新媳妇偷着跑到粮囤,看着那条大虫子正在里面睡大觉。

没过多久,村里遭遇天灾闹饥荒,饿死不少人。媳妇就劝说丈夫去找婆婆,把家里的粮囤打开几个,放粮救灾。好歹婆婆是个明事理、不吝啬的人,跟富户大老爷一商量,赶紧就开了个囤搭粥棚。富户煮粥救济的消息传开,灾民们都来吃粥,这粮食可就不够了,只好再开一个,还不够,又开了一个,连续三个囤的粮食都施舍太平粥,最终帮助乡亲们过了难关。富户家最后留下的粮囤,恰好是胖虫子睡觉的那个。

灾荒过后,富户回去清点粮食,意外发现,家里的四个粮囤居然都是满满的,好像一点也没少。原来新媳妇路上捡到的虫子,是一条粮食虫,它为了报答新妇救命之恩,把空了的粮囤都给填满了。富户一家,都觉得这个胖虫子,是能给他们家带来幸福的神物,得救的乡亲们也都非常感激这个神虫,为了纪念它,为了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们就在正月十五日,年节的最后一天,用面粉做成神虫的样子放在粮囤里供奉,并尊称为"圣虫"。这就是"圣虫"灯的来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青岛吉利达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