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企业案例分享

吉利有沃尔沃100%控股权,为什么却不能共享技术?

先不说汽车好不好,但是现在看来更多的是黑吉利的,毕竟这两年吉利弯道超车,做到了国产车老大的位置,这些多少会让人感觉不爽。曾经的国产老大不爽,曾经的难兄难弟更不爽 凭什么是你不是我? 所以现在合而歼只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这并不是坏事,在这个市场决定一切的年代,我相信吉利会越做越好,而对于其它品牌既然你们开始慌了,那么更应该在品质上用力,而不是天天喷,你的车子销量下滑、车子卖不出去更应该在自身找问题不是吗?品质 售后 营销概念这些才是你们应该琢磨的事情。也许你们能够打败一个吉利,但是没有过硬的产品你凭什么觉得不会出现另一个吉利?

著名经济学家陈人通教授与吉利汽车有哪些合作?

销售手段,鲜有上台面的!

在如今,无论何行业,销售手段无所不用!最明显的当属保险、理财、房产、汽车。若是一一剖析谁都上不了台面。吉利事件只是沧海一粟。互联网时代,网络渠道作为信息时效性最好、扩散量最大、留存量最久的渠道,谁都想站住脚跟。虚假评论、打击性评论、夸好评论作为最常用的手段谁都会用。各个业务员、销售都会有意无意自发或者受命捍卫自己品牌的利益,抹黑竞品的形象。

无论是吉利自己内部所为还是别人伪造故意攻击,都无意义。吉利作为目前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极大,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树大招风。此次事件固然对吉利有影响也不会深远,吉利的口碑一向很好。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背后竟是一个局中局

当年吉利的李书福以一个小品牌,蛇吞象的收购了国际大牌沃尔沃,一直被人诟病,可如今沃尔沃已经市值达220亿美元。可是当年的李书福以一个小品牌之姿,耗费8年时间去收购沃尔沃的路上,与福特,高盛,摩根,罗斯柴尔德等等国际大佬斗智斗勇,体现了民营汽车公司的胆魄与谋略。

吉利看上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的签约桌上,花了半个小时,把半米高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文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吉利将获得诞生于1927年的沃尔沃100%的股权,10963件知识产权和专利,两个完整的,有50万辆产能的生产企业,以及一家发动机公司,三个汽车零部件公司,3800多名国际水准的研发工程师,以及分布在100多个国家2325个服务及销售网点。

吉利与沃尔沃签约

而这一号称蛇吞象的收购案例,在当时轰动全球,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距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也是中国国际并购史上,最为经典,最为复杂的收购案,不仅成为了国内各大商学院必备的商业案例,甚至还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卖白菜的李书福,如何通过艰难险阻,最终迎娶到这位北欧贵族沃尔沃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背景

咱们先来了解下,当年福特为什么要将沃尔沃出售?

1999年的时候,日产汽车陷入财务危机,雷诺趁机大批购进日产股票并控股,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得日产扭亏为盈。后来通用汽车就找到雷诺日产,想要结成汽车联盟。这消息被福特的老板比尔福特得知,惊出一身冷汗。

福特老板比尔福特

本来福特跟通用在美国还能掰掰手腕,如果他们一旦联盟,自己将被通用远远地甩开,于是比尔福特定下策略要与雷诺日产结盟,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要削减成本,进行品牌重组,为了实现这一策略,福特老板把波音民用飞机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都给挖了过来。

福特CEO艾伦穆拉利

这位大哥新官上任,提出了“一个福特”战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把其他子品牌剥离,宣布把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卖掉,并将裁员3万人,关闭14家工厂,艾伦,穆拉利的施政纲领一公布,远在中国的李书福血脉喷张,他知道,机会来了,虽然要卖掉的品牌中没有沃尔沃,但这个时候李书福已经开始了单相思,他觉得福特把沃尔沃卖掉是迟早的事。

于是在2002年的吉利董事会,李书福说完要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后,根本没有一个人把他的话当真,因为二者的销售额相差几十倍,没有人会觉得这事有成功的可能性,可李书福却有这种熊人胆,他在公司成立一个小组来默默的推动收购沃尔沃的行动。

吉利老板李书福

李书福为何要收购沃尔沃

那李书福为什么想要去收购国际品牌沃尔沃呢,这要从一场官司说起。

2002年吉利作为一家民营车企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吉利一直采购的是丰田的发动机,现在出名了,声称吉利一直在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出名了的吉利就被丰田盯上了,你用我的发动机,还要研发自己的发动机,你这分明就是在窃取我的专利技术嘛,于是丰田一纸诉状把,吉利告上法庭,李书福委屈呀,我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搞研发,反被人说是小偷,最终法院经过调查,驳回了丰田的起诉。

但是对于专利技术,却深深的刺痛了李书福,李书福的理想是让大家买汽车就像买白菜一样便宜,而其中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么一点一点积累,要么从国际市场上直接用钱买现成的,比如沃尔沃,所以他把吉利的国际化定为公司的目标,这也成为了李书福的一个执念。

丰田与吉利打官司

从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开始,李书福就在不断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着各种准备,比如挖走戴姆勒公司的发动机高级专家赵福全,从英国石油公司挖来了张芃等等的。

吉利单相思

2007年1月,李书福带领着吉利汽车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遇到了福特的副总裁小多纳特,虽然李书福一直非常热情的讨论沃尔沃,但是对方不冷不热,没说卖也没说不卖,但是在李书福看来,这就是一个好的信号,也激发了李书福更大的热情,9月份,李书福以吉利集团的名义给福特总部寄了一封挂号信,提出想购买沃尔沃,希望能够正式谈判,但是寄过去后,压根儿就没一点回音,难道福特真不想卖?

吉利汽车在底特律车展

请大佬做说客

正当李书福和整个并购团队陷入到迷茫之中的时候,有人建议李书福最好去邀请下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他会对收购案有帮助的,这位大佬也是政商两届通吃的,07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委员会特别顾问,还是中国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关系网异常豪华。

科特勒

李书福还真的请到这尊大神,跑了一趟吉利总部,详细了解了李书福的计划后,回到美国,科特勒来到福特,大人物降临,福特老板比尔福特自然就要亲自接待,科特勒在介绍了一通吉利和李书福之后,比尔福特还一头雾水,对这个汽车品牌和这个男人没有一点印象,而这个时候福特CEO艾伦,穆拉利翻出来一封满是灰尘的挂号信,才搞清楚原来人家是想来买沃尔沃的,福特老板说,既然科特勒都出面了,如果福特不派人去见一见这个卖白菜的买家的话,情理上也说不过去啊,毕竟不能得罪了买家。

第一次会面被拒绝

2008年1月,福特一个越洋电话打到吉利总部,希望在第三方城市伦敦会面,李书福这个时候喜出望外,立马带上吉利集团的高管飞往伦敦,但是到那一看,不免有些失望,都是一些福特的中层管理者,这帮人是做不了决定的,但纵使是这些人是中层管理者,最后给出的结论却是,福特会卖沃尔沃,但,买家肯定不是吉利。

福特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买卖双方的博弈,福特为了把沃尔沃卖个好价钱,请来了老朋友高盛,而伦敦会面正是高盛的肯尼斯,立特故意安排的,福特还担心,这样好不容易有个潜在买家,高盛可别把人家吓走了,而肯尼斯其实早就吃定了李书福,因为他知道,这个人一直嚷嚷着,要把卖汽车就像卖白菜一样卖给老百姓,就知道,这个人是很有野心的,况且这个人从2002年就开始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并且也数次向福特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李书福想收购沃尔沃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用中层管理者予以拒绝,其实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勾引李书福。

李书福请来超级大佬罗斯柴尔德做顾问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肯尼斯不得不把沃尔沃的出售计划提前了,其故意把福特出售沃尔沃的消息告诉了雷诺公司,因为雷诺的CEO曾经是肯尼斯立特在高盛的同僚,于是,雷诺就采取了高盛的建议,聘请了罗斯柴尔德银行的法国团队作为收购顾问,这个罗斯柴尔德银行就是,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中的那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现实中没有那么权倾天下。

货币战争

但是作为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都是其准客户,足可见其在政商两届的能量有多大,雷诺聘请的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收购败北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李书福想要实现收购沃尔沃,在中国就必须寻找不次于罗斯柴尔德这样的顾问团队,而能与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抗衡的,唯有罗斯柴尔德银行中国区团队,但罗斯柴尔德有排他性规定,就是罗斯柴尔德公司不能同时为竞争对手雷诺和吉利服务,必须舍弃一个,法国的团队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的放弃雷诺,毕竟吉利这个名字,他们连听都没有听过。

而罗斯柴尔德中国区团队的俞丽萍,在跟李书福见了几次之后,了解到这个男人庞大的野心,并且已经为收购沃尔沃准备了多年,于是她找到罗斯柴尔德银行的一位高管汉斯,奥诺夫,他在跳槽到罗斯柴尔德之前,已经在沃尔沃工作过40年,曾经是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可以说对沃尔沃了如指掌,所以这位高管还是很在意未来这个前东家的命运的。

沃尔沃工厂

他被李书福邀请到中国,李书福详细的向他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被李书福打动了,回去后汉斯,奥诺夫就向罗斯柴尔德董事会表达了,看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情况,大佬的话,自然是被重视的,于是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撤销了与雷诺的合作,并任命在罗斯柴尔德拥有丰富汽车领域并购经营的,大腕级人物梅瑞克考克斯,去经手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因为其具有能够搞定复杂的知识产权方面问题的能力,也会让吉利感到放心,而这位大哥却是与福特的高盛顾问肯尼斯立特是曾同在高盛的铁哥们儿。

罗斯柴尔德银行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买家顾问,卖家顾问其实都是高盛的人,因为福特与高盛有着几十年的合作关系,高盛的天平更加倾斜向谁就不言而喻了。

吉利福特高层会面

有了罗斯柴尔德的介入,吉利至少已经有了跟福特对话的管道,福特可以不重视吉利,但必须要对罗斯柴尔德非常重视。2008年7月,吉利给福特报价35亿美元来收购沃尔沃,但这个价格大大出乎了福特老板,比尔·福特的意料,因为他的心理底价是60亿美元,因为当初福特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就花了64亿美元,这还不算十年间花掉的巨额研发费用,对于这个报价,比尔·福特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

福特总部大楼

眼看着这桩收购案,很可能要夭折,这个时候作为拥有250年历史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脸上也挂不住了,他们在考虑要不要动用庞大的资源,来促成这件事,因为福特用于出售沃尔沃的财务顾问请的是摩根大通,而摩根大通的大股东是罗斯柴尔德,所以其实买方卖方的财务顾问背后都是罗斯柴尔德,如果罗斯柴尔德动用这条线,其实是有很大机会促成这桩交易的。

但还没等罗斯柴尔德动作,吉利的罗斯柴尔德顾问梅瑞克,考克斯找到了以前在高盛的老领导约翰桑顿,这哥们儿的名字出现在,当年奥巴马政府驻华大使的预选名单上,也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同时他也是福特重要的董事,他到中国走了一趟,李书福把他的所有计划和规划合盘脱出,回到福特,约翰桑顿跟比尔福特说了一句话,建议认真考虑吉利的提议。

约翰桑顿

这个时候罗斯柴尔德老板大卫罗斯柴尔德不失时机地给比尔,福特打去电话,希望两边能够在2009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见个面,这昔日的老霸主都发话了,也不好驳了面子,于是李书福带着参展车辆和详细的收购计划,在底特律第一次与福特高层面对面的谈了谈,最后福特只留下一句话,以后我们启动收购,会第一个告诉你们。

这话让李书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2008年12月福特就已经公开声明要出售沃尔沃了,怎么这会儿说这话呢,这比尔福特是啥意思呢?

李书福

实质性接触

正当李书福忐忑不安的时候,2009年2月初,福特派人来到吉利集团总部,这次不再是表面的寒暄,而是提供了沃尔沃的重要数据给吉利,但是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吉利必须在3月底递交标书,这么一个庞大的跨国竞标案,给做标书的时间,满打满算还没有两个月的时间。

福特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因为刚上任的奥巴马为了挽救美国的汽车工业,将向通用和克莱斯勒发放了180亿和7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一旦两家对手在危机中翻身,福特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时间就是金钱,福特必须快速甩掉沃尔沃这个还在亏损的包袱,李书福通过罗斯柴尔德了解到福特的心理后,在3月12号就把标书送到了福特,其后的事情倒也顺利,罗斯柴尔德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四个月的尽职调查,整理出了6000多份100多万字的文件。

沃尔沃亚太总部

但是也正在调查的这几个月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沃尔沃的情况也越来越恶化,罗斯柴尔德中国团队对沃尔沃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李书福的建议报价是20亿美元,跟比尔福特当初的60亿美元的心理价格已经相去甚远了。

眼看着沃尔沃的情况还在恶化,如果再拖延时间,恐怕估值还会降低,最终于8月4日,比尔福特无奈地与吉利达成了初步意向。

但即使是达成初步意向,福特也还是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这么一家小公司,真的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吗。

白衣天使高盛出现

当协议初步签订之后,白衣天使高盛就出现了,他们提供了3.3亿美元的资金,但这钱可不是白拿的,高盛的这笔投资,首先要保本,还要有2-5倍的收益,这个时候的李书福,只要不是要命的,啥条件都能答应。

福特顾问敲竹杠

可就在一切感觉都志在必得的时候,肯尼斯立特过来敲竹杠了,他拿出了惯用的知识产权,在李书福的理解中,我都获得你100%的股权了,那你的知识产权不就全归我了,可是谈判是需要技巧的,肯尼斯立特把一些核心知识产权剥离给福特公司,把科研人员移交给吉利集团,说他们可以为吉利研发新的技术。但这却惹怒了吉利,谈判陷入到了僵持,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后来在罗斯柴尔德的斡旋下,肯尼斯立特才收回了这样的小把戏,因为他也不想吓跑这个买家,毕竟自己的东家高盛可是重金押宝吉利的,如果一旦收购失败,吉利的股价势必会直线下跌,高盛想挣几倍的利润就成空谈了,他们看的可不是那点微乎其微的利息,最终作罢。

李书福蛇吞象的融资来源

2010年3月28日,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和瑞典副总理曼得的主持下,李书福与福特签署最终的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需要支付买价18亿美元,和后续的初期运营费用9亿美元,表面看比当初的20亿少了,但实际的支出却高于这个价格,但困难的事还在后边,2009年吉利汽车的一年全部净利润是12亿人民币,可是当年却要拿出27亿美元的真金白银,那就完全靠资本运作了。

可是这种情况下偏偏国内的银行,都不看好李书福,只有建行的杭州分行借了2亿美元,其他商业银行都敬而远之,反倒是欧美的银行非常看好这桩交易,提供了10亿美元的资金,而其他的资金则是与上海,大庆,成都等地方的国资委谈判,从地方融资,当然也都附着有条件,有的是要在当地建总部,有的是要在当地建工厂,毕竟这么高的融资,拉动下地方的GDP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嘛。最终在8月2日在英国伦敦与福特完成了最后的交割。

收购资金融资结构图

其实在吉利蛇吞象之后,很多人都在质疑李书福,觉得你一个小品牌去管一个大品牌能行吗?其实这真的多虑了,你看看印度的塔塔汽车收购了捷豹路虎,在福特手里连年亏损,到了塔塔的手里,做到是风生水起,总不至于咱们还比不上印度吧。

今年10月29日,沃尔沃正式登录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为了今年欧洲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上市当天的市值达到220亿美元,所以那些一直唱衰李书福,唱衰吉利,唱衰沃尔沃的人,应该没话可说了吧。

沃尔沃敲钟上市

最后只想说一句,当初李书福融资的时候,国内的银行家们咋就没有这眼光呢,难道中国的银行和欧美的银行差距真有这么大吗,您觉得呢,都看完了就顺便点个赞呗,感谢关注猫眼儿的频道,下期再见。

吉利收购奔驰,李书福下的是怎样一盘大棋?

中国实体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在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是个不错的路径。

全文1116字,阅读约需2.5分钟

▲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的前台。 图/新华社

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吉利成了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该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吉利成功收购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宝腾之后,又一个重大企业并购行为。而这起广受瞩目的并购,也被视作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突出案例。

吉利近年来在国际资本市场大动作频繁,从收购沃尔沃、宝腾、戴姆勒等并购案来看,都是立足于自身发展规划,对标国际顶级汽车品牌、世界级汽车经营管理团队,瞄准汽车发展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吉利汽车的连续“跳级”。

▲德国斯图加特,戴勒姆公司旗下奔驰汽车工厂。图/视觉中国

这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跨国并购行为,提供了一个颇具价值的示范样板。

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通过规模化等实现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吉利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我国很多企业并不缺资本、市场规模,但在品牌、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是与国际上的企业巨头存在不小差距。

▲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吉利汽车研发中心展出的一款新能源汽车。图/新华社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内部扩张和通过并购发展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过程,通过并购发展则要迅速得多。

但站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其动机显然不是单纯为了实现快速的规模化扩大,而是到了品牌、服务客户的能力、企业经营管理、核心技术“跳级”的关键阶段。

按照现代企业并购理论,并购最常见的动机就是——协同效应,并购交易的支持者通常会以达成某种协同效应作为支付特定并购价格的理由。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充分享受到了这种协同效应的红利。

这也是一种启示:中国实体经济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在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这无疑是个不错的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笔90亿美元资金的来源,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收购资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收购资金自我平衡。他强调,吉利此次入股资金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

这告诉我们,现代实体经济所处的环境早已经不是“汽车不就是‘沙发+四个轮子’”的时代了,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思维,跨国并购必然离不开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助力,这恐怕是吉利为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留下的另一重启示。

企业强则中国强,对中国实体经济来说,最关键的,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而非规模化增长。鉴于此,这样下着一盘“协同效应”大棋的跨国并购,显然有其可资参照之处。

文/盘和林 编辑 思凝

值班编辑:一鸣 李二号

(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企业案例分享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