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龙湾 吉林

温州各县市区或各镇的会市都的几月几号

北方的统治者不作为,就可能被异族灭亡,要来南京,避祸图存,如西晋皇室来建康,如南宋高宗来建康,如明朝皇室来南京;

北方的朝廷如果腐败无能,就要被灭,如大明从南京灭大元,太平天国从南京把大清搞个半死,民国从南京灭大清。

这样的历史想想都颇有意思,而倒霉的是,南京往往置身于这样南北宏大的交战中,每次都涅槃重生。

谁能教我几句济南话?

各朝各代有其自有的建置,行政重新区分改变称呼也是时有的事。但是为了镇压南京的“王气”而改名的说法也有其来历。

自古就有不少人认为南京的地形有“王气”,人们一般认为孙权之所以在此建都,是因为听信了诸葛亮的一句话:“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而在此之前或之后不想在此建都的帝王都试图破掉它的“王气”。最先对“金陵王气”产生警惕并采取行动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威王熊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了越国,在今南京地区设置金陵邑,并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一带,当时是长江岸边)上筑城,以控制长江要塞。传说楚威王曾在龙湾(今下关一带)埋金以镇东南“王气”,南京古称金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第二个要破解“金陵王气”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据说秦始皇巡游东南,见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势,便于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使之为牧马场所(“秣”是草料的意思),同时“凿北山以绝其势”,“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所开河道称之为秦淮。

楚威王和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并没有能阻止金陵出现皇帝,500年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最终在此建都。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以后东晋、宋、齐、梁、陈均在此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称号的由来。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都城建康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六朝之后,隋文帝灭了陈,同样是为了杜绝“金陵王气”,他派当时镇守扬州的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彻底荡平了建康城的城邑、宫殿,改作耕田,从而一扫六朝都城的繁华。在行政设置上,仅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的州城,管辖江宁、溧水、当涂三县。

长吉合作开创车企发展新局

来源:经济日报

在中国品牌日前夕,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表示,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为用户创造更加美好的消费出行体验,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朋友圈纷纷点赞,有评论认为,“这才是中国汽车企业该有的样子”。

一家是央企龙头,一家是民营巨头,此前还因某款车型的设计争议剑拔弩张,如今为何能紧握双手,探讨联合做大做强?这里不仅有企业自身加快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更有共同面对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考量。

无论长安还是吉利,都是中国汽车企业当之无愧的优等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吉利、长安分别占据自主品牌销量冠亚军。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爆发,去年宣布停售燃油车、全面押注新能源的比亚迪实现反超,一跃成为自主品牌乃至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售冠军。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既是比亚迪反超的主要支撑力,也是当下长安、吉利需要共同加速的新赛道。

观察双方合作框架协议不难发现,此次合作的重点和亮点正在于此。具体而言,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动力平台、动力技术的合作,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并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共享前瞻技术应用发展。显然,这些合作不仅关乎着两家车企的未来命运,也关乎着中国品牌汽车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回溯中国品牌汽车成长之路,由于早期以低价切入市场,虽然快速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也给人留下了品牌不佳的印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紧抓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契机,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不过,中国汽车整体品牌形象提升仍滞后于产品实力进步。更有甚者,一些品牌在海外市场开拓中出现了“窝里斗”,影响了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形象。

当前中国汽车品牌迎来最佳换道甚至超车的机遇期,中国车企“大航海时代”已开启。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研判,随着中国品牌加速新能源发展、国际化拓展,中国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惟有“产品好、技术强、规模大、转型快”的头部企业,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和产业深度变革中获得历史性发展机遇,成为世界级中国品牌。而早在5年前的龙湾论坛上,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就表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整个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相关企业协同发展,“开放合作、包容发展才是汽车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单打独斗不会有未来”。因此,长吉合作并非哪一方突发奇想,而是双方掌门人基于全球产业变革的深谋远虑。

事实上,为应对转型挑战,跨国车企也在掀起新一轮结盟乃至合并潮。此前通用与本田在北美组建汽车业务联盟,双方宣布在采购、研发、车联网、汽车平台和动力总成方面展开合作。而标致雪铁龙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签署合并协议,并最终形成斯特兰蒂斯集团。要看到,汽车是一个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在换道过程中,动辄需要数百亿元甚至千亿元的新技术研发投入,而短期内又难以实现相关业务盈利。结盟乃至合并,不仅能够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能够共同降低风险,提高转型效率和变革能力。

当然,长安和吉利合作究竟能深入何种程度,尚需时间观察。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国企和民企的优秀代表,两家企业的合作,无论是对于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形象,还是催生行业协同效应,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作者:杨忠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读懂李书福的心里话,看看舒服哥最担心什么?

作为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已经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过演讲,甚至都很少为自己的吉利新车上市站台,可这一次却是例外。在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政府和吉利汽车集团联合主办的“龙湾论坛”首届峰会上,李书福直接抛开了讲稿,进行了差不多十分钟的脱稿主旨演讲。

李书福上台致辞可以理解,毕竟吉利是这次龙湾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东道主需要上台。但为什么李书福来了个脱稿的突然动作?

在驾仕派看来,这个举动可能有很大原因是李书福认为中国车企现在站在汽车发展的十字路口,接下去的路要怎么走、要怎么提高自主品牌的比例、怎么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新能源路线怎么走……都是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大课题。而吉利作为中国车企的代表,或者更直白说是自主一哥,那就需要由他站出来提出问题、直面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际上,这次龙湾论坛并不是吉利系一家唱戏,主办方还邀请来了电咖汽车董事长张海亮、奇瑞新能源、宁德时代、精进电机、博世、法雷奥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供应商来一起上台。所以,李书福的脱稿演讲,更准确的说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呼吁,是当着大家的面,借着这个机会说一下自己的心里话,并且提出技术共享的大致想法。

李书福心中的危机感

李书福的发言是安排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之后,李书福似乎特别注意到了吴发言中的几个数字:

1、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2900万辆,但这是国内1000家整车企业达成的,而2017年度雷诺日产、大众、丰田三家公司的全球销量就达到了3175万台。

2、2480万辆乘用车当中合资品牌占比超过了56%,而销售额当中自主品牌占比更低,单车利润偏低,不少企业依靠合资品牌的盈利来弥补自主品牌的毛利甚至亏损。

3、中国2016年道路交通事故864.3万起,同比增长65.9万起,上升16.5%。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2846起,造成63093人死亡,2264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1亿;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2.14,同比上升2.29%,每万辆死亡率居世界第二。

4、2017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量接近79万台、销量接近78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但是这180万台保有量是由几百家企业一起来贡献,而日产聆风一款车累计销量28万台、特斯拉Model S累计销量接近30万辆。也就是说两家外企累积的销量换算到国内的话,就占到保有量的30%。

从李书福的话语中可以听出,他的危机感首先源于他认为留给中国车企的时间只有五年时间。“5年以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完全放开,没有任何门槛,外国的汽车公司完全可以在中国换一种方法来发展。”毫无疑问,汽车行业中五年是非常短的,并且这个五年就将决定下一个十年、甚至十五年,所以如果这个五年的机会错过了,那可能就会错过很多。

“外国的汽车公司也在做规划,如何与中国的政策相协调,如何更好的迎接五年以后的机遇,抓住中国这个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机遇。”他说,“我们的43%份额都是中低端的,人家的56%都是中高端的;我们中国的43%是不赚钱的或者说赚得一点点钱的,人家的56%是赚钱的,是赚很多钱的。而人家的是引领性、原创性、可持续性的,我们中国有时候还得学学人家的,(我们有很多产品)还不是自己原创性的,存在着很多的不可持续性的挑战。”真可以说是大实话了。

李书福说,关于能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安全的问题这些也都是实实在在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但似乎很多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是很幼稚的。

“比如安全,多少人跟我说现在的汽车不要再说安全了,因为都很安全,都一定是武装到牙齿了,其实这对安全的认识是比较幼稚的。”他说,武装到牙齿没有用,安全技术并不是你用多少的东西武装起来就安全了,一辆车的安全技术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就不要建设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能源上,“中国要发展电动汽车,中国的电池不是进口的,电都是自己发出来的,这个是实事求是地讲,能源是自己的。”李书福用“上蹿下跳”来形容自己为甲醇汽车的奔走。“我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的能源安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现在是持之以恒地在做,但是不赚钱。到现在为止根本不赚钱,这件事情很难,但是我觉得值得去尝试。”

“中国汽车工业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边怎么能够提高这个(份额)比例,中国的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怎么能够提高比例,从中低端怎么能够升级到中高端,不断地朝着产业链的上面去努力,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大家必须要有这样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这是李书福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通过这次脱稿演讲,这也让我们一窥中国领军车企的老板日常的思考内容。从驾仕派的角度来看,李书福现在考虑的都不是一款车挣不挣钱、今年吉利能否赚钱的问题——他想得更多的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这种局面下的机遇。

说句不夸张的话,中国车企在当下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所以我们可以听出李书福希望吉利承担起的责任,包括如何站在中国企业自己立场来选定新能源技术路线、选择备份路线,而不是一味的受到外界的干扰。

然而,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必须要思考解决方案,没有解决方案的担心对于企业家是没有价值的。这时候,李书福提出了一个中国汽车行业还没有过的做法——

“我们非常愿意和全球的同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讨论各种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动汽车工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变革,我们现在开发的全新一代纯电动架构模块,我们也愿意和大家共享”。

中国车企要超车,技术共享是出路吗

李书福提出的技术共享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似乎在外人看来,吉利拿出自己精心打造的新能源技术架构给其他自主车企共享,对于其他自主车企来说无异于是“天上掉馅饼”,吉利也很有可能丢掉自己的领先优势。

但事实上,李书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那就是规模化。上述提出的中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的一个本质原因还是规模化不足。他直白的说,吉利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也就是年销一百多万辆,可是丰田、大众这些都是一千万辆的规模。

“规模不行,创新能力就不行,因为投入的钱少;规模不行,成本优势就没有;规模不行,质量的能力也很难上得去。规模不行,可持续性也就面临挑战;规模不行,话语权也不行,所以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李书福坦言,规模这个东西不是说“就规模而规模“,规模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和它的弊端,所以汽车产业一定是大规模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90年代,通用在鼎盛时期曾下注了动力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增程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系统等等路线,这给通用现在留下了足够多的技术专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用至今在动力技术上也拥有足够的主动权。

庞大的规模可以换来高额的研发费用,有利于研发的多线并行,这就保证了车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从容。而对于像吉利这样百万辆规模的车企来说,一旦在技术路径上出现选择错误,要追回来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气,这还要看其他车企给不给这个机会。

“我们愿意开放,愿意和大家来共享,这样有利于规模、效益的产生,也有利于为中国汽车工业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边怎么能够提高这个比例。”按照李书福的说法,要开发一个全新的、有前瞻性的、具有领先科技的技术架构,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没有几十亿投入、没有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不可能成功的,吉利已经率先走出这一步了,也很快会有结果。

言下之意,对于别的自主品牌来说可能还没走出这一步,可仅仅吉利一家企业坚守这个孤岛,在五年后被冲击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如果中国车企是一个整体的话,这个抱团是有意义的。

其实,在全球汽车行业中,实现更大的规模化一直是各大车企合纵连横的思考基础。上世纪90年代末,日产和雷诺的结盟就是基于成本共享可以削减大量费用,只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才真正让两者获得收益。同时期还有戴姆勒收购克莱斯勒的行动,戴姆勒愿意耗费380亿美元收购克莱斯勒也是看中了两者合并后带来的规模效益,即便后来证实这是一单亏本生意,也并没有妨碍后续戴姆勒加入雷诺-日产联盟的大协议,足以看出规模化对于全球巨头的吸引力。

可是在中国市场,自主车企之间讨论合并和收购从来都是“讳莫如深”,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型车企每年的规模量仅在十几二十万辆区间。驾仕派曾经测算过,在中国市场,年销量在10万辆-30万辆之间的品牌大概有20个,它们加起来贡献的年销量仅为320万辆左右,还不如大众一个品牌在国内的销量。如此大量的零散销量如果不能够整合在一起,是完全经受不住外资车企冲击的,看似欣欣向荣的中国车企真的不堪一击。

因此,在合并和收购“受限”的大环境里,吉利提出的技术共享或许真的是一个好思路——这种模式有点像半导体行业的ARM模式,ARM公司把架构授权给不同的IT企业,从而扩大了ARM的份额,也让英特尔错过了移动设备的发展。

核心技术架构的共享虽然可能错失独占性,但是通过大量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份额的提升,可以有效遏制外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这至少对于吉利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并且在中国市场上,这种技术共享模式可以尽可能的实现规模化而不用担心企业股权问题。

同时,吉利现在以一个即将研发成功的全新架构提出技术共享,比那个已经存在很多年的中联发的技术共享更实际——2012年十多家自主车企曾试图以“中联发”的名义专注于DCT研发,然而直到今天能够真正独立研发成功DCT变速器的车企也不过上汽、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等少数几家。当初的中联发也是技术共享,但是共享的是一个还没有落到实处的技术,只能说是画了一个饼,所以当车企们各怀心思时自然就只能做鸟兽散。可是我们相信,吉利这次能够拿出一个马上可以看到实效的技术平台,众多苦于没有新技术架构的自主车企还是乐于参与的。

驾仕总结: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书福提出的共享新能源技术架构或许不能帮所有中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但是从守住当前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驾仕派认为,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中,中国自主车企要在技术层面上追赶上外资企业的水平,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团。现在李书福公开表示愿意开放共享新架构,这算是搭了一个台,至于哪些自主车企愿意一起上台唱戏,或许就决定了五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

文|JackieLXX

图|网络

千人一面的春节营销,吉利玩的不一样

节日营销几乎是所有企业对外传播的规定动作,但是像春节这样主题明确且单一的中国传统节日,营造团圆喜庆的气氛似乎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如果用社会化营销的三大原则来衡量,恐怕很难符合:

1. 让目标客户触手可及并参与讨论

2. 传播对目标客户有价值的信息

3. 让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产生联系

但这三点,吉利却同时做到了。在这一波"吉利中国年"的春节营销Campain中,"吉利"一方面是品牌名称,另一方面更是春节的美好寓意。

2017年,吉利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代表,实现了销量大幅跃升,成功跻身全球单一品牌销量前20。"吉利中国年"对吉利汽车来说可谓应时应景。

同时,"吉利"又是我们每个人在新春团圆之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祝福语。"过年图个吉利"是中国人对新年最朴素真挚的祝愿。

"吉利中国年",通过一语双关的效果,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契合节庆气氛又融入品牌元素,十分亲切自然。

差异化内容实现精准营销

在这个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分的时代,营销同样需要精细化操作。"众口难调"是所有行业共通的问题,而对策就是要为不同的用户来定制差异化内容。吉利在内容的精准性方面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像去年的七夕节的"七夕,幸福奇袭"就圈了许多粉。

而此次吉利的春节营销同样是根据人群定制差异化内容的典型案例。春节虽然主题相对单一,但不同的人面对春节的心境仍然有所不同。

结束一年的辛勤劳作,怀揣与亲人团圆相聚的急切心情,奔波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大多数人的春节状态。在外打拼甘苦自知,过年回家却要面对一众亲戚的"盘问",年节几成"年劫",已成为不少年轻人复杂心绪的写照;在团圆之时,也有一些人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为平安、祥和的年节负重前行,他们同样不能被忘记。

团聚:春节不变的主题

"路再远,也抵不过一颗想回家的心。"回家是中国人在春节的情感依归,吉利的春节系列营销就以此为序幕。有共鸣的主题设置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引发了粉丝的热烈讨论,让整个营销在起始阶段就形成了良好的参与度。

在形式方面,音频、海报、视频、H5一样不少,以互动H5为核心引爆点来汇聚人气,但H5本身并不是传统的小游戏套路,而是通过内嵌三分钟视频来与用户进行情感沟通。

视频本身,则通过家庭三代人之间因为观念差异而产生的温馨故事,引出"过年就是图个吉利"这一主题。春节究竟应该怎么过,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一样的答案,但家人团聚,图个吉利却是不变的主题。春节的变与不变,在这则视频中得到了完整体现。

除了视频,吉利还通过深度稿件的形式讲述了进城务工人员和异地年轻夫妻两个十分典型的"返乡人"故事,他们的创业经历和返乡历程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类似,读来深有感触和共鸣。

以H5和视频为主轴,年俗、年礼乃至有更加广义家国概念的内容,围绕H5上线的时间点,通过吉利汽车官方微信逐次铺开。在此期间,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与媒体大咖共话未来的《龙湾对话》同期上线,"吉利中国年"的双重意义得以圆满绘就。

精准营销需要多重性格的"官博菌"

如今我们已经见惯了全要素的营销Campain,微博、双微信全网铺开,病毒视频、朋友圈小视频、H5、海报、线上线下互动轮番上阵……在传播模式日益多元却又相对难有新意时,内容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优劣。

"吉利中国年"系列营销,在今年的春节营销中,打出了一套面向不同受众人群的组合拳,回顾整个营销项目,差异化内容是它获得高频关注的核心要义,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在同一个节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依归,具有直抵人心的温度与厚度。

从营销人的角度观察,吉利总是能在各个节日或是社会热点的贴靠中吸引眼球,而如果从更大的品牌维度看,吉利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个热点或是宣传策略的引爆,打造一个被更多人接受并喜爱的品牌,才是吉利正在做的事情。这其中,吉利"官博菌"多元化甚至偶尔多重性格的属性恰恰是精细化、差异化营销的生动体现,并最终成为了被更多人喜爱的I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龙湾 吉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