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金鹰

汪东城和辰亦儒在阳光天使出现时,是演什么职务?

6年帝豪1.8CVT9万公里,只换了个水泵,质量很满意!油耗市区8个,高速5个看下图!

汪东城和辰亦儒在阳光天使出现时,是演什么职务?

一个在吉利服务站的机修工,工作了三年,三年后也买了吉利的车开,说他在三年工作期间服务站还没遇到需要涉及开缸等故障处理的吉利帝豪车。另一个朋友买的经典帝豪开了五年,只遇到过传感器误报的小毛病,其它大毛病没遇到过。

感谢不演之恩!原定主角因故辞演,这5位演员临时救场却成就经典

要说艺人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明明有爆火的机遇,却亲手推开。

有的演员推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角色,结果反手就被别人演爆了,白白错失了大红的机会,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辞演,才成就了一番经典。

本文就来聊聊原定主演辞演后,被接替的人演爆的角色。

不得不感叹,选择真的很重要。

1、《雍正王朝》雍正帝:张丰毅辞演,唐国强接替

1999年,《雍正王朝》一经播出就掀起了收视狂潮,平均收视率14.06%,最高收视率16.71%,一时间全国形成“雍正热”,收视和口碑爆棚,20多年过去依旧是历史权谋剧的巅峰。

演技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饰演康熙帝的焦晃和饰演雍正帝的唐国强,至今他们俩都被认为是把康熙和雍正演得最好的演员。

焦晃拿下了当年的金鹰最佳男配和飞天优秀男演员奖,唐国强拿下金鹰最佳男主角奖。

一开始演雍正的人选并非唐国强,唐国强最终能演除了运气加成外,跟他的坚持和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导演胡玫选中张丰毅饰演雍正,唐国强饰演八王爷。

看完剧本的唐国强坚持要演雍正,他觉得这个角色跟他之前塑造过的角色差异很大,极具挑战性,但是导演组并没有通过。

唐国强也没放弃,而是私底下暗自准备,他阅读了大量关于雍正的史料,研究分析雍正的性格,连雍正的字体他都临摹了。

很用心,功课做得很足,导演也很感动,但还是觉得张丰毅更适合坚持不换人,甚至为了让唐国强安心饰演八王爷还专门请他吃饭劝他。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临近开机,张丰毅主动辞演。

原来陈凯歌的电影《荆轲刺秦王》原定主演姜文不干了,找他去救场。

一边是前途不明的电视剧,一边是备受关注会走向国际的大导演的电影,权衡利弊之后,张丰毅推了《雍正王朝》。

张丰毅不来了,导演只能重新选人,唐国强也再次主动请缨,导演组被他的坚持所打动,就决定让他试一试。

当唐国强换上龙袍做好造型,剧组的工作人员都被惊到,这不就是形神兼备的雍正帝?不用再选人了,就他了。

唐国强不负众望,把隐忍,刚毅,多疑,阴诡又不失帝王气派的雍正刻画得入木三分。

做孤臣时的刚正不阿,夺嫡时的隐忍克制,登基后的呕心沥血,推行新政时的孤独无依,被唐国强诠释得淋漓尽致。

张丰毅的演技也很好,但如果是他来演,未必有唐国强演得出彩。

张丰毅外形硬朗,看着一身正气,当初胡玫选他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他“硬气”,正义凛然类型的角色他游刃有余。

前半部分孤臣时期的雍正刚正不阿,张丰毅演也不会差,但是后半部分腹黑的雍正可能就不太合适了,他看着太正了。

张丰毅的辞演成就了一个经典角色。

02、《大宅门》杨九红:蒋雯丽推脱去演白玉婷,何赛飞接替

《大宅门》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是导演兼编剧郭宝昌家族的人和事,男主角白景琦的生活原型就是他的养父。

这部剧的阵容非常豪华,除了剧中一众主演外,还有知名大导和演员来客串,如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姜文、李雪健和宁静等。

张艺谋客串太监李莲英

主演都是导演精挑细选的,唯独一个人例外,那便是饰演杨九红的何赛飞。

杨九红原本是青楼名妓,后来与白景琦互生情愫后被他带回白府,但却不被白老太太接纳,白老太太临死都不让她披麻戴孝。

杨九红的一生都在执着地去洗青楼带给她的尘霾,以求得“大宅门”对她的接纳,但努力了一辈子终究是被拒之门外,性格也由此变得扭曲癫狂,一生都活在悲剧里。

是个可怜又可恨的复杂角色。

郭宝昌原本属意蒋雯丽来演杨九红。

看过《霸王别姬》就知道蒋雯丽演这类型的角色有多厉害,整部电影她不过出场几分钟,就把一个妓女的形象诠释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风情与媚态,堪称神级表演。

不过蒋雯丽并不想演杨九红,反而是觉得“嫁给”一张照片的白玉婷一角对她更有吸引力,郭宝昌几次劝说都无果,甚至他还让顾长卫劝劝蒋雯丽,但是蒋雯丽有她的坚持。

无奈郭宝昌只好重新选人,央视就给他推荐了何赛飞。

何赛飞此前也演过青楼女子和姨太太类的角色,郭宝昌看过她演的戏,觉得她少点刚烈劲儿,跟他心中的杨九红不太一样。

但是已经火烧眉毛,总不能开天窗,只好让何赛飞试一试。

这一试可不得了。

一颦一笑自带风情,傲气又刻薄,被世俗逼得神经质的杨九红被何赛飞演活了。

何赛飞也知道自己不是导演心目中的第一人选,也是有点失落的,她一直想证明自己。

拍摄期间剧组聚餐,何赛飞趁着酒劲把心中的不快说了出来,跳到凳子上指着郭宝昌鼻子问:

你始终没看中我是不是?我是谁?我是何赛飞,只有我能演杨九红!

郭宝昌被她整得哭笑不得,但确实如何赛飞所说,只有她能演杨九红。

03、《潜伏》余则成:孙红雷顶替辛柏青

《潜伏》原著只有1.4万字,导演兼编剧姜伟花了10个月的时间,把内容丰富扩充成40万字的剧本,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让辛柏青和朱媛媛夫妇来演余则成和王翠平,剧本是按照他们来写的。

但那时候朱媛媛已经怀孕,辛柏青为了陪朱媛媛待产也暂停了工作,找上门来的《潜伏》自然也是推掉了。

姜伟只好推翻重来,又接洽了李光洁和王学兵,但都觉得不太理想,最后找到了孙红雷。

孙红雷一口气读完剧本并且当下就下定决心出演,其实那时候的他已经接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中间只还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但这么好的剧本可遇不可求。

《潜伏》的剧本好到让他觉得如果播出效果不好,那肯定是自己表演的问题,绝不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

不过受之前孙红雷荧屏形象的影响,有人觉得孙红雷“匪气”太重,不适合演文质彬彬的余则成。

姜伟却不这么认为,他看过孙红雷演的电影《梅兰芳》,孙红雷饰演偏执疯狂的知识分子邱如白,一身的书卷气,全然没有刘华强的影子。

事实证明,姜伟没有看错人,孙红雷把有血性、意志坚定、机智冷静、不屈不挠的余则成演绎得入木三分,彻底颠覆了大众对他的印象。

孙红雷更是凭借这一角色拿下了金鹰、飞天和白玉兰大奖,实现电视剧三大奖大满贯。

04、《少年包青天1》包拯:周杰顶替陆毅

《少年包青天》系列一共有三部,主角变动很大,铁打的展昭,流水的包拯,1/2/3部包拯的扮演者分别是周杰,陆毅和邓超。

要论哪一部最精彩,口碑最好,最经典,无疑是周杰版的。

其实第一部原定的人选并非周杰,而是陆毅,甚至可以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彼时的陆毅刚刚凭借《永不瞑目》爆红,是炙手可热的演员,因为撞档,陆毅推掉了《少包1》。

剧组又找到了吴奇隆,但是吴奇隆听说要把脸化黑,连忙拒绝。

最后剧组又找到了周杰,周杰看了剧本觉得角色的可塑性很高就接了。

不过却遭到了琼瑶阿姨的强烈反对,她听到自己捧红的小生要去演包黑炭就给他发出警告,但周杰坚持要去演,琼瑶阿姨只留下“后果自负”四个字就不管他了。

事实证明,周杰的坚持没有错,剧播的效果非常好,包拯也成为他演艺生涯里最经典的代表角色之一。

第二部筹拍时,周杰看了剧本觉得质量跟第一部差得有点多就不演了,陆毅一直遗憾错过了第一部,当剧组再次伸来橄榄枝,他毫不犹疑地接了。

但是第二部不论是播出效果还是口碑质量都远不如第一部。

周杰和陆毅的演技也常被拿来做对比。

周杰的台词和情绪表达都非常出色,把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聪敏又傻气,刚直又木讷的包拯诠释得很到位,感染力很强,能带动观众入戏。

相比之下,陆毅的表现平平,演技流于表面,对比周杰探案过程中的眉头紧锁,疑惑不解,绞尽脑汁冥思,最终豁然开朗得出真相,陆毅找出真相的过程太过轻松,他只要故作深沉,稍加思考就得到了答案,情绪不够饱满。

05、《过把瘾》杜梅:王澜放赵宝刚的鸽子,江姗顶替

因戏结缘,又因戏结仇,说的就是赵宝刚和王澜。

《过把瘾》的女主角当时赵宝刚属意的是王澜而非江姗。

年轻时候的王澜非常地漂亮,有“内地王祖贤”之称,读大一的时候就被选中出演《编辑部的故事》。

戏份虽然不多,但很惊艳,赵宝刚非常欣赏和看好她,口头跟她约定出演《过把瘾》的女主角,让她暂时不要接其他的戏。

由于筹备的时间比较长,又临近毕业事情多,还有导演黄建新上门邀请她出演电影《五魁》,王澜就放了赵宝刚的鸽子。

赵宝刚气得写文章批评王澜过于看重导演的名气,不把初出茅庐的导演放在眼里。

赵宝刚重新寻找女主角,不少女演员都主动请缨,他也找过蒋雯丽和陈红聊过,但都不符合他心目中的杜梅,直到江姗的出现。

江姗的形象和气质都跟王澜有点相似。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过把瘾》火得一塌糊涂,大街小巷都在放《糊涂的爱》和《梦里水乡》,江姗在剧中烫的大波浪造型还成为了潮流。

江姗刻画的既爱又作又没安全感,还刀子嘴豆腐心的杜梅深入人心,迎来事业的高峰。

影视圈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小鱼儿与花无缺》江玉燕原定扮演者是李小冉而非杨雪,《亮剑》李云龙原本最先找的是唐国强,《三十而已》顾佳原来定的是佟丽娅,但是佟丽娅的粉丝非常不满意她接这个剧本给搅黄了,才有后来的童谣出演……

所以说,能不能火,运气和选择都很重要。

不知道如果没有换演员呈现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但这些顶替的演员都贡献了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觉得他们就是天选的,只有他们能演好,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用“加特林大水枪”给绝缘子“洗澡” 为高铁供电安全“加分”

长沙晚报5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聂映荣 通讯员 陈梅 贾小林)“区段已断电,地线已挂好,可以开始作业。”4月29日凌晨1时,在沪昆高铁新吉坪隧道内,随着广铁集团长沙供电段相关作业负责人刘光耀一声令下,接触网工廖茁岑操作着新引进的“加特林大水枪”——绝缘子水冲洗车,给高压接触网绝缘子“洗澡”,为“五一”假期的高铁运行保障供电安全。

廖茁岑轻轻点触脚踏开关,一股强大的水流从平板车上瞬间冲出。他略微调整水炮角度,水流精准冲向隧道顶部的绝缘子。不到5秒,这一处绝缘子表面灰尘被迅速冲刷掉,露出了它的本色。

绝缘子是安装在27.5kV高压接触网设备和接地体的之间,能够耐受电压和机械应力作用的绝缘器件。

高铁动车组运行速度快,带动隧道内空气快速流动,很容易使灰尘等颗粒物吸附在接触网绝缘子上。如不及时清洗,会导致绝缘性能降低,在一定湿度情况下会造成绝缘子污闪短路,从而影响动车组运行。

长沙供电段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供电段管内高铁共计161座隧道,总长度143.97公里,占该段管辖的高铁运营里程的15.8%,每年绝缘子清扫任务巨大,耗时耗力。

“以前,我们清扫绝缘子时主要依靠人工登杆擦拭绝缘子或使用小型清洗机进行清洗,不仅效率慢,而且每次都需要人工搬运大量桶装水及发电机等。”长沙供电段娄底南高铁供电车间主任单高明说,此前的小型清洗机有效射程仅2米左右,对隧道顶部的绝缘子难以冲洗干净,还需要人工登杆擦拭,费时费力,还常常弄得“一身水、半脸泥”。

为提高绝缘子清洗效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长沙供电段引进了一台绝缘子水冲洗车,这也是目前广铁集团使用的第一台绝缘子水冲洗车。

该冲洗车由金鹰重工制造,由32立方米储水罐、发电机组、控制室、水泵、2个水炮组成,冲洗车整体安装在两个平板车上,水炮喷嘴可根据喷射的距离要求选用直径不同的三种规格,最大射程达20米,可连续使用2.5小时,有效满足作业需求。

“这台绝缘子水冲洗车看起来很大,操作起来还是比较简单。”接触网工李泽程说,只要启动发电机后轻踩踏板,并对准位置,就可以使用水炮冲洗绝缘子。

由于绝缘子水冲洗车像极了游乐场里的“加特林大水枪”,操作者在轻松作业的同时也回想起了儿时打水仗的那份快乐。

“以前我们进行绝缘子清扫作业,每个作业组至少需要5至6人,每个天窗下来最多只能完成单边1.2公里左右的隧道绝缘子清洗任务。”长沙供电段接触网科科长李仪说,“如今,有了这台绝缘子水冲洗车,只需要2个人操作,一个小时平均可清洗2.5公里范围内上下行所有接触网绝缘子,一个天窗下来保底可完成双边4~5公里的隧道绝缘子清洗任务。”

“作业完毕,可以销令!”当晚,刘光耀等人顺利完成新吉坪隧道剩余的4.8公里绝缘子清洗任务。下一步,该绝缘子水冲洗车将转场到京广高铁,继续发挥其高效的特点,保障高铁安全供电及旅客安全出行。

影像里的嘉峪关

编者按 在远去的历史记忆里,嘉峪关是中原王朝的边关屏障,金戈铁马、经年征战与休养生息、贸易往来交相辉映,书写了丝绸古道与万里长城唯一重叠交汇点上的辉煌与荣耀,见证了河西走廊上的寂寥与喧哗。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雄关脚下,因企设市、因关得名,一座年轻的钢城嘉峪关市迅速崛起。当苍劲的漠风拂去历史的烟尘,一批批影视创作者走进这里,以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情怀,向观众记录、呈现了“天下第一雄关”的岁月沧桑和“铁水奔流映长空,钢花飞舞让人醉”的钢城风采。

“天下第一雄关”的前世今生

一座嘉峪关浓缩着河西走廊的半部历史。作为纪录片《河西走廊》续篇之一,由《河西走廊》原班团队制片撰稿,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出品的6集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以时间为序,分为历史篇、近代篇和当代篇三部分,通过丰富多元的影像风格和表达手段讲述了嘉峪关的历史变迁和精神文脉,将这座城市的昨日与今天、辉煌与坎坷真实还原。

勾勒历史全貌

再现边关风云变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北边塞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独具风情的一部分,千百年无数文人骚客的歌咏,让国人早已心生向往。

直到今日,西北风光和其间的人物、历史依旧是能引发观众兴趣的重要叙事对象。当珠玉陈列在前,《河西走廊之嘉峪关》要如何寻得突破,呈现出不一样的创新特质,显得尤为关键。

历史篇中,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视野下,嘉峪关恢弘而曲折的古代历史进程被全面还原。明朝建立后,冯胜率军收复河西走廊,为了保证西北稳定,他决定在河西走廊最狭窄处修建军事堡垒——嘉峪关。

明代时期,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野心膨胀,多次入侵河西,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与之展开了十分壮烈的战斗并以身殉职。随后这座关城的命运与明代朝堂之争紧密相连,最终只能无奈地关闭关城,嘉峪关成为帝国西端一道孤独的身影。

但嘉峪关从建城开始,就始终发挥着对外和平交往的作用。陈诚等使者多次从这里出使中亚,中西使者商旅往来不断,一座城既见证着两军交战的铁马金戈,也见证着互通有无的熙熙攘攘。

围绕对古代嘉峪关曲折变迁,通过情景再现,历史人物的命运悲欢清晰具体,朝堂江湖的叙事空间来回交错,不仅让遥远过往变得鲜活生动,传递出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让观众的精神情感找到了具体的投射对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近代篇的第三、四集时,主要采用老照片和老影像,利用回忆录和史料记载,来复原近代嘉峪关城的艰难历程,文献资料与画外音成为叙事的主要手法。

清代末期,嘉峪关渐渐被人遗忘在西北边陲,但却吸引了莫理循等一大批西方旅行家,他们为这座明长城最西端的宏伟关城所吸引,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脚步。

抗战前夕,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敏锐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分裂西北边疆并切断与外界联系的阴谋,提出修建中原通往新疆的公路,在考察途中,他用炽热的情感呼吁复兴丝绸之路、重修嘉峪关城。

抗战全面爆发前,中日双方围绕长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和宣传,长城也凝结成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坚韧不屈的象征,嘉峪关吸引了范长江等人的目光,他们纷至沓来,希望关城和西北重振雄风。

几十年后,英国人威廉·林赛决定沿着此前摄影师的脚步重走长城,并在相同的地点重拍长城,他的双眼与镜头见证了这座关城的复兴之路,也见证着嘉峪关从传统走向现代。

近代嘉峪关的历史图景是被拼接得来的,以近代探险家、记者等亲历者的视角,用一张张照片背后故事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串联出一幅近代历史的画卷,在寂静苍凉中,述说着波澜壮阔的近代往事。

此时的嘉峪关已不再是边关要塞或贸易重镇,而是成为一个符号,变成了19世纪外国探险家们选择中国西行的起点时,最先想到的地方;变成了中国人坚持抗战、屹立不屈的精神象征。

回归现实当下

丰富影像表达手段

作为高分佳作《河西走廊》的续篇之一,《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没有急于全盘革新、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前作特质的同时,进行创新突破。这种突破转变在第五集《年华》和第六集《家园》中,尤为值得称道。

在《年华》中,镜头通过对工程师宋文蓂、公务员秦忠茂、教师石戈和助产士张秀珍四位建设者的亲身经历的描述,展现了酒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歌颂一个时代的牺牲奉献与伟大创造精神,在个体命运、城市发展、时代变迁的勾连中,完成对现实生活和当代精神的抒写。

四位老人都是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嘉峪关建设酒钢,从分配工作到结婚生子再到安享晚年,他们在这里扎根一生。他们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宋文蓂喜欢烹饪,偶尔下厨调剂生活;秦忠茂的爱好是收藏戈壁奇石,这是思念妻子的最佳方式;石戈跳交谊舞,通过社交消磨时光;张秀珍整理老伴的旧物,睹物思人。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乐观生活是他们共同的底色。

在《家园》里则讲述了几位在嘉峪关生活的普通人,反映他们的情感和希望。冯泽忠2016年来到嘉峪关,是镜铁山测量员;80岁的杨达启是1965年来到嘉峪关,酒钢退休工人,也是嘉峪关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起人;胡美英是1989年来到嘉峪关,现在是位作家。这一集中,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嘉峪关人将戈壁滩变成了绿树成荫、湖水碧波、整洁干净的现代文明城市和绿色环保城市,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道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摄影师,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巨大变化。

当代篇用聚焦普通人命运变化的微观视角,来映照背后的时代变迁,既能下沉到与主人公最具心理相近性的普通观众中去,又打通了与时代变迁的价值沟通渠道,而看似平静如水的纯纪实风格,实则暗藏着强大的情感潜流,也让当代篇具有更深沉动人的情感力量。

从情景再现、文献运用再到纪实风格,三个篇章使用迥异的叙事表现手段,但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并没有给人以割裂之感,反而让整部片子变得饱满立体,层次更加丰富,让人有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究其原因,首先是全片以嘉峪关为叙事核心,历史跨度极大,不同的篇章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是情理之中,但又都统一在同一个地理单元中。其次,作为制作方的伯璟文化,这一次迈出了其创作舒适区,选择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即确保了创作一致性,让观众不会觉得太过陌生,又能在渐进式的创作突破中,带给观众新的观赏体验。最后,以时间为序来划分篇章,容易获得观众在心理上的认同,并期待不同历史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是纪录片《河西走廊》的重要续篇之一,它的出现也让河西走廊的故事变得更加立体、丰盈,有了更多维度的丰富展现。

(选自百家号·影视独舌)

钢铁大道建设史

时长53分钟的《嘉镜线》,是嘉峪关广播电视台历时18个月,创作完成的一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该片讲述了全长78公里、深藏群山天险之中、对中国西北钢铁工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嘉镜铁路支线建设故事。

1955年10月23日,在新中国急需大量钢铁支撑建设的背景下,祁连深处的镜铁山铁矿被西北地质局645地质队秦世伟小组勘探发现,举国轰动。为开发镜铁山铁矿,1956年12月,国家决定修建嘉峪关到镜铁山铁路支线,由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勘察设计,庄心丹担任总工程师。一年之后,运输距离最短、经营费用最低,却是工程最为艰巨、建设难度最大的嘉镜线沿讨赖河方案完成初步设计,随后,庄心丹被任命为青藏铁路总设计师。在之后的8年时间里,数万名铁路建设者们抛家舍业、不怕牺牲,在大西北戈壁天险中无所畏惧、劈山破水,铺就了这条西北工业发展的钢铁大道——嘉镜线。该片表现了铁路建设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情怀,是中国铁路史、工业史和嘉峪关市历史的珍贵记忆。

作为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作品,纪录片《嘉镜线》将抽象文学与形象思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口述的形式、以多重视角的复述拓展了内容的深度。片中叙事线索清晰完整,细节丰满,以书信再现的方式和观众一起回顾了建设者的峥嵘岁月,且用时间推移的方式将铁路与铁路建设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铁路建设者的坚韧精神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对历史的解读更加深入透彻。

在导演高翔看来,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初衷源于嘉峪关这座城市的起源。嘉镜铁路是一条连接酒钢公司与嘉峪关市两者之间的钢铁脐带。有了镜铁山铁矿的发掘和嘉镜铁路的建设,才有了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的崛起,也才有了嘉峪关这座“戈壁钢城”的腾飞。因此,嘉镜铁路的珍贵历史既是中国铁路人无畏牺牲谱写的艰苦奋斗史,也是嘉峪关市不可忘却的城市记忆。

创作过程中,摄制组于2018年1月至5月对嘉镜线冬景和春景进行拍摄。火车在茫茫戈壁穿行,一路与绝壁千仞、危岩相跌的讨赖河峡谷如影相随。当摄制组站在气势宏伟的一号桥边,看着几十米高的墩台矗立在讨赖河峡谷,支撑着铁轨,使得一列又一列的列车平稳通过,心中更是对建设者们产生了浓浓的敬意。他们深入讨赖河谷底,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将这项伟大的工程呈现给观众。这一段镜头,也成为全片最为精彩的外景段落。

2018年6月,在兰州铁路局等单位的帮助下,摄制组多次乘坐机车前往拍摄地,对嘉镜线沿线各站点以及镜铁山进行拍摄。嘉镜线几十年来能够顺利通车运行,少不了养护工对铁轨每一个零件的维护与保养。时间虽然已进入初夏,可是镜铁山上还是凉意沁人,摄制组深入铁路隧道,记录下了每天短短两个小时的天窗期,铁路工人争分夺秒的工作现场。

从大青羊隧道出口到大落海子隧道进口间是望子桥路基工程,这一段线路两山夹峙,是传说中的老鹰嘴。过老鹰嘴,河谷最窄处,有一座当年的建设者们架设的便桥。摄制组迈过便桥,在桥对岸一块相对平坦的荒滩上,找到了一排排断墙残壁,这些尚能看出轮廓的房屋,是当年筑路工人们的居住场所,如今如同丰碑般矗立着。

户外拍摄虽然路程较长,爬山涉谷,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同时也有很多的乐趣。摄制组曾在山谷中遇到过狐狸、青羊、野鸡,在一天夜晚返程途中还遇到过狼,这些动物都很机警,见到人就远远地跑开了。

户外拍摄的空当,摄制组同时展开对重要人物的采访。这些人物都是来自嘉镜线上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经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嘉镜线的历史。

2018年10月,摄制组前往兰州、西安两地,在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档案室拍摄到非常珍贵的嘉镜线设计图原稿及庄心丹整理的嘉镜线相关资料。在咸阳,摄制组还采访到中铁七局的6位平均年龄83岁嘉镜线建设者,获得了近400分钟的口述历史资料,进一步掌握了嘉镜线初期的史实。这些老人们对摄制组的到来极其欢迎,一位老人拉着导演高翔的手说,你们怎么才想到这条铁路!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的口述历史让其子女们都非常震撼,因为他们从未在家中谈及当年的工作。这也促使导演高翔对该片的创作手法产生新的思考——即从原来的解说主导,变为口述历史为主导。

2018年11月开始,嘉峪关的冬天来临,伴随着气温越来越低,一场又一场的雪落在了嘉峪关的戈壁上。这样的景象,摄制组当然不能错过,拍摄了大量嘉镜线列车驰骋在茫茫雪原的镜头。在累积了大量素材之后,《嘉镜线》于2019年正式问世。

嘉镜线上,有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纪录片《嘉镜线》也将这些故事一幕幕地呈现给观众,共同铭记和传承这一段历史故事。

2019年11月,该片荣获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十优作品奖,之后入围第四届甘肃电视金鹰奖,这一成绩的取得在我省市州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中弥足珍贵。 (吴 烨)

钢铁雄师在雄关

《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是一部讲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2部队在嘉峪关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战天斗地建设酒钢的文献纪录片。

1966年下半年,根据祖国钢铁事业需要,冶金部第九冶金建设公司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02部队,承担起建设酒钢的艰巨任务。1966年至1974年的8年间,完成了酒钢17个主体工程、辅助原料生产基地和生活设施等建设施工任务。他们在镜铁山上开矿山、西沟沟壑架索道、黑山湖区建水库、嘉峪关前摆战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当时冶金行业大力倡导的六种精神之一的“铁山精神”。在完成了酒泉钢铁工业建设后,这支素质过硬、技术过关、勇于担当、敢于登攀的钢铁雄师又投入到国内重点钢铁工业建设热潮中。

纪录片《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以60分钟的时长,分为“前言”“02部队在雄关诞生”“战天斗地铸军魂”“要铁不要命!”“戈壁滩上不朽的丰碑”5个部分,将02部队老兵口述和珍贵的影像资料、文献资料交织呈现,还原历史原貌,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02部队全体官兵流血流汗搞建设,用青春和生命铸军魂的感人事迹。

该片总制片人、总导演金晓云介绍,他从小在嘉峪关长大,每天看着镜铁山上的小火车来回穿梭,对那一段历史有所了解,且记忆犹新,一直想拍一部反映镜铁山上小火车的纪录片,后来正好碰到这个题材。2017年至2018年,该片相继创作完成并上映,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影片,告诉人们酒钢是怎么建设的,激励观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铁山精神”传承下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祖国建设和人民事业发挥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观众刘坤德说,02部队参加酒钢建设是一段珍贵的国家记忆,这部纪录片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该片制片人孙静表示,自己对拍摄这部纪录片非常有情怀,在她很小的时候曾随支援酒钢的父亲在嘉峪关生活,目睹了02部队建设的火热场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铁山精神”都不能忘却,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如今,再度提到这部纪录片,金晓云说自己越看越有感情,片中采访过的许多人物这两年已陆续过世,他们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这部作品,这是让自己很欣慰的事。 (王 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甘肃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金鹰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