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北京奔驰怎么拆下来

吉利自由舰1.3能否改装

动力:1、发动机toyota 4a 1.6排量 2、日本g200波箱 3、进气高流量风格 4、排气头段换头焦、拆三元、尾段响喉 5、火嘴、火线、地线换,增加电子整流器 6、二次进气、机油透气壶 7、外挂apexi电子燃油追加 发动机理论是116匹马力,但经过增加补品应该有20%-30%的提升,150匹的马力拉一吨重的车非常猛 底盘:1、gears竞技版搅牙避震,珠海威豪吉利赛车队所用产品 2、顶把、底把 3、dunlup 195/55r15 dz101高性能街胎 4、enkei15寸锻造铝合金轮毂 刹车:1、后碟刹 2、前285mm碟片配az四活塞鲍鱼 3、a32刹车鼓 舒适: 1、全车音响更换 2、真皮 外观:做了一点点,不是很夸张

空手到无钥匙进入系统使用效果怎样?

效果很不错~~不过现在都用一键启动了。

“吉利”买下“奔驰”,是怎么回事?

吉利汽车的发展是起步于中国的低端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才有了今天的突飞猛进,要知道在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是普通的家庭,来自于老百姓,当然这与精确的市场定位是分不开的,没有李书福的高瞻远瞩绝对不会有吉利的今天

奔驰吉利退股Smart!双方紧急辟谣 原因还在于造小车?

近日,我国一家合资车企突然爆出了一个大瓜!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发生重大工商变更,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均退出股东行列,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为控股股东,分别持股50%。

智马达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它的英文名字smart,应该就会有不少朋友对这个主打小巧精致的汽车品牌有所耳闻了吧?

资料显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为smart中国在华合资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17日,注册资本为54亿元,为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公司,双方各持股50%。

在吉利入局之前,smart作为奔驰旗下的轻奢品牌,一直致力于打造精品微型车,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它旗下smart fortwo、smart forfour等多款车型也曾以进口身份引进到了中国市场。

当吉利入股smart之后,这个品牌也开始借助吉利SEA浩瀚架构进行电动化转型,目前已经推出了smart精灵#1、smart精灵#3两款车型。前者售价区间为18.16万-22.66万元,后者在6月份才刚刚上市,售价区间为20.99万-28.99万元。

然而,正当smart准备在中国市场和精品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展身手之际,它的中国合资公司股权结构却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变动,奔驰和吉利在smart品牌上的这波操作简直惊掉了包括教授在内的不少人的下巴。

有意思的是,正当很多人都以为奔驰和吉利要放弃smart品牌之际,smart品牌全球公司又发表了一份声明称:目前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是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smart会灵活调整战略部署。

这也就意味着,尽管smart在华公司的最大股东不再是吉利和奔驰,但smart品牌全球公司公司的最大股东仍然是这两家公司。这么看来,这件事就显得很魔幻了。那么,奔驰、吉利到底在搞什么事情呢?

说实话,面对奔驰和吉利的这一通骚操作,教授一开始也有些犯迷糊,因此跟几个行业内的朋友讨论了一下这个事情,得到了以下猜想。

有一个朋友认为,smart在华公司智马达汽车之所以由中外合资转为外资,是为了像极星一样在海外进行独立上市。然而,教授认为这个说法并不认可,因为这个说法存在很明显的bug。

要知道,海外独立上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国外资金的支持。如果smart想要在海外上市,那么改变股权结构的应该会是负责smart品牌全球运营的smart品牌全球公司,而不是smart品牌针对中国市场而成立的智马达汽车。

另外一位朋友认为,智马达汽车由中外合资转为外资,是因为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并不理想,这是为了退出中国市场做准备,但这个说法同样也站不住脚。

销量方面,smart品牌今年1-5月在华累计交付量为19711辆,其中5月份交付量为2624辆。严格来说,无论是对比同级别车型还是同价位车型,这样的交付数据都不算高。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目前发展前景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任何一家车企想要退出退出中国市场都绝对不会是一个拍脑门就能做出的决定,而smart刚刚才推出新车,它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要退出中国市场迹象。

教授认为,smart之所以无法在中国这样的新能源市场产生漂亮的销量成绩,它的产品确实可能存在问题。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主流汽车消费者最在乎的无外乎高性价比和大空间,但这两点smart现有的在售车型似乎都没有占到。

另外,燃油车时代smart主打的精品微型车,精致的做工和小巧的体型让它在欧洲市场大获成功。如今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smart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全球研发中心支持工程研发。

然而,smart近两年推出的新车却与此前的微型车基因彻底背离,将主攻的方向瞄准了竞争激烈的小型SUV和紧凑级SUV市场。内卷严重的SUV市场让价格偏高的smart几乎没有太多生存的余地。

教授猜测,吉利和奔驰之所以双双退出智马达汽车的股东行列,将实际控制权交给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让两家直属smart的公司来管理是为了让smart品牌的产品回归制造精品微型车的初衷。

另外,吉利和奔驰仍然以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smart全球品牌公司,则是为了在资本层面间接控制smart品牌。从资本层面来看,吉利和奔驰退出马达汽车其实并不会对这个汽车品牌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它们始终以同等股比掌控着smart的全球总公司。

但是从管理层面上来看,教授认为吉利和奔驰的这波操作算是一次放权,让smart的团队在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主导权,而吉利和奔驰只为其提供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操作,吉利早已经是驾轻就熟。沃尔沃汽车最初和吉利控股集团的关系就是后者只为前者提供资金支持,但并不干涉前者的研发、销售。

在教授看来,中国一直以来都不是smart的主战场,如果不以中国市场为目标,而是瞄准欧洲这款smart本身就有着一定品牌号召力,并且更适合小型车、微型车生存的市场环境,那么教授认为吉利和奔驰的这次放权显然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全新CLA将搭载吉利引擎国产,奔驰与吉利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1886年1月29日,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当天,随着卡尔·奔驰凭借“搭载汽油发动机的汽车”获得DRP 37435号专利,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正式诞生,同时也开启了奔驰汽车的腾飞之路。

如今,137年时间过去了,即便包括劳斯莱斯、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声势浩大,但奔驰仍牢牢锁定着行业领跑位置,论地位、技术、盈利、发展,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品牌与其相提并论。直到新能源时代的来临,即将迎来“双稀之年”的奔驰才展露出一丝疲态。

据海外媒体报道,梅赛德斯-奔驰高管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第三代CLA除了保留内燃机引擎外,还将搭载吉利汽车研发的插电混合动力引擎;同时,新车将于明年上半年亮相,有望于年底前引入国内生产并上市。当然,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技术“输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包括比亚迪、埃安、上汽集团,均有或将有与外资品牌合作的先例;但吉利能与奔驰达成合作意向,很难不令人感到惊讶。

事实上,吉利与奔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18年2月,吉利控股集团通过旗下海外子公司,以约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继而成为彼时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插句题外话,直到2019年,北汽集团宣布投资并持有戴姆勒5%的股份,时隔两年后,这一比例再度增至9.98%,因而超过吉利控股集团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有业界人士分析,北汽集团此举是为了锁定戴姆勒在中国市场“最资深伙伴”的关系。

言归正传,不同于造车新势力因“缺钱”而寻求融资,戴姆勒接受入股,更多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对方能否为自身带来积极影响。事实证明,吉利控股集团正是那个“理想股东”。

入股之后的第二年,吉利汽车与梅赛德斯-奔驰共同创建了全新的smart品牌全球公司,双方各持股50%,助推smart品牌朝着电动智能汽车品牌转型。如今再看,吉利的领先纯电架构和供应链体系,奔驰的豪华理念与设计功底,令燃油时代中处处碰壁、持续亏损的smart品牌焕发“第二春”,彰显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同时,吉利银河L7展露锋芒,再度彰显吉利汽车在插混领域的领先优势,第三代CLA选择采用吉利引擎,也意味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如何令一次常规意义上的“入股”实现最大化的双赢?奔驰与吉利有着各自的算盘。对于奔驰而言,吉利持续深化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均有着一定地位,特别是在新能源时代的背景下,为自身提供了多一种可能。而吉利则看中了奔驰深厚的品牌、技术积淀,在协同发展、合作共享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并对其进军欧洲高端市场有所助力。

当然,关于吉利的“全球化战略眼光”,并非一朝一夕所建立的。早在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正式收购沃尔沃,成为经典的“以小博大”商业案例,此后,沃尔沃实现健康、良性的快速发展,而吉利在平台架构、动力调教方面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到了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路特斯集团51%的股份,不仅加速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还推动了路特斯向电动化领域转型的步伐。

即便是在2022年,吉利控股集团于9月底正式宣布收购阿斯顿·马丁7.6%的股份,并在今年5月份将持股比例提升至约17%,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同样将致力于帮助后者扭亏为盈、加速电动化转型。去年11月,吉利控股集团还完成入股雷诺韩国公司,计划向韩国市场推出全新混动技术及车型,同样也是中国品牌由“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早在今年年初,沃尔沃“将推出首款纯电MPV”的消息便有所曝光,新车预计将基于极氪009采用的SEA浩瀚架构打造,既能获得领先性能,又能缩短研发周期,拥有着明显优势。令自身优势成为其它品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真正暴露出吉利汽车的“野心”。

站在奔驰的角度来看,类似情况出现的概率可能不大,但就共享电池技术、打通服务协议的可能而言,双方合作关系有望得到持续深化;更加大胆地想,包括奔驰、沃尔沃、路特斯与阿斯顿·马丁之间,或许也能碰撞出更多技术火花。未来新能源时代的发展格局,注定将是另一番景象。

日本人拆比亚迪,国产车真开始反向输出了?

车圈最近有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

日本日经 BP 社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详细拆解后,并推出了一本纪录十分详细的书,这本书售价不菲,要价 880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4.5 万元!

*图片来源日经 BP 社

书中对比亚迪的三电技术高度肯定。

*图片来源日经 BP 社

日本这次都拆了啥?

老狐先带大家看看日经 BP 社是怎么拆比亚迪海豹的?

整个车几乎只剩框架了,车门、前后杠等外观零件全部被拆除,车内的座椅、饰板、电子线束等,也均被掏空。

尤其是电池、电机等核心的三电技术,统统被详细分解,尤其是比亚迪独有的 CTB 一体化车身,直接被日经 BP 社标准为“必看内容”。

简单说, CTB 指将动力电池与车身一体化,对于空间、结构强度、安全性、操控性等,均有所提升。尤其是整车扭转刚度,海豹可达 40500 N·m/° ,提升了 70 % 。

作为汽车强国,日系拥有丰田、本田、日产等多个全球化品牌,而且各家的销量表现都不错,领先的地位无需多言,背后也代表了出色的技术、成本控制与市场运营能力。

行业大佬开始研究国产新能源,侧面也证明了国产新能源的实力。

而且书籍高达 4.5 万元的售价,显然不是面向普通车迷的,厂家工程师才是潜在用户。

不要太惊讶日经 BP 社这波操作!

因为这不是日本第一次拆解国产车,去年,他们拆解了一辆五菱宏光 MINI EV ,惊呼成本控制能力太出色。

坐拥丰田、本田、日产等多个全球化品牌的日本,频繁对国产车下手,这是要对国产车开始逆向研发了吗?

事实上,逆向研发是主流车企的常规操作。

燃油车时代,最初日系车也拆解了不少美系和德系车,后期韩系拆解日系,国产拆解日系、德系。

通过拆解学习对手的优势,提升自身实力,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当然,在大循环的体系中,有一个规律是:谁的技术领先,谁就被拆解。

可以确定的是,在百年一遇的汽车产业变革中,新能源赛道让我们迎来了技术领域换道超车的拐点。

中国车企也正在从学习、追赶到完成超越,拥有了让像日本这样的汽车大国,去参考、研究的实力。

国产车走出国门

从用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向外输出,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在新能源市场加速渗透之后,中国品牌也彻底支棱起来了,国内市场,月销占比连续突破 50 % ,比亚迪、长安、吉利等保持高速猛增。

同时,在海外市场,我国已经成为了第一汽车出口大国,主流中国车企也正在加速海外布局,比亚迪、魏牌、蔚来等,甚至进入了豪车市场的大本营——欧洲。

特斯拉与福特等海外品牌,甚至直接表示:最大的对手并非奔驰、丰田等宿敌,而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品牌。

嗯,特斯拉一不小心打了马斯克的脸。

真国际化还有多远?

国产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中国车企何时能真正实现国际化?

一方面,国内市场内卷不断升级,并正在告别高增速时期,甚至许多车企领导人认为,已经进入品牌淘汰赛阶段。出海扩大市场份额,是避免过度内耗的有效手段。

另一个方面,就是技术的应需性,主流中国车企在纯电和插电混动领域,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产品布局,涵盖轿车、 SUV 、 MPV 和皮卡等细分乘用市场,同样适合海外消费者的购车趋势。

但据老狐所知,实际的运转情况,与理想状态还是有些差距的。

在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二线”市场,比亚迪、长城等品牌,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新车售价普遍比国内要高一些。

尤其是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的市场份额已超 40 % ,在销量前十品牌中,中国车企入围 5 家,包括奇瑞、吉利和长城等。

但想成为国家一线品牌,还需要经过西方市场的洗礼,这对于品牌力和销量,都有着积极的拉动作用。

根据 JATO 的最新数据,截止到 2023 年 4 月,在欧洲的注册新车总数中,中国品牌仅占 2 % 。同时,针对出口品牌来说,除了本土车企,还有大量特斯拉、宝马、别克等海外品牌,在国内生产制造的新车。

*图片来源 Motor 1

JATO 还做了一份数据调查,尽管中国品牌的新车,拥有不错的产品竞争力,售价也比较有吸引力,但仍有许多消费者不愿购买,这些不熟悉的新品牌。

因为欧洲用户的消费习惯本身就比较保守,今年前 4 个月,在欧洲市场销量最好的是 MG(名爵) ,销量占中国品牌在欧洲整体销量的 2/3 ,尤其是 MG4 ,已经进入了欧洲纯电汽车销量前十名。

不过, MG 的快速增长,出色的产品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将它当作英国本土品牌,这也是相比其他中国同行的优势,MG在欧洲市场更具立足点。

*图片来源 Motor 1

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品牌号召力,较低的售价是吸引客户的好办法,但质量与可靠性,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

同时,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丰田、大众等正在加速电驱化布局,中国车企的技术优势又能保持多久呢?海外发达市场如何跑出加速度?中间还有很多环节。

高端化能力更重要?

我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目前看,比亚迪仍然是先行的破局者,仰望的百万级定位震惊了大家的眼球。

*比亚迪仰望U8

随后腾势仅靠 D9 一款车,月销连续破万,稳步 30 万级市场区间,即将推出的腾势 N7 ,同样具备一定的爆款实力。

而旗下的专业个性化品牌正式定名方程豹,主销区间在 40 - 60 万元,直接构筑了百万级市场区间的完整品牌与产品布局。

*比亚迪方程豹首款车型

高端化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有利提升品牌形象,增加溢价能力,还能提升单车盈利能力,反哺平价车型,让企业更加持续良性的发展。

销量崛起之后,比亚迪拥有非常清晰的品牌与产品规划,而且速度相当快。

老狐认为:跑赢全球市场的核心,是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国内市场,我们对于中国车企的进步感同身受,且年轻用户拥有泛品牌化消费理念,更加注重实际的产品体验。

实现技术换道超车之后,国产车的热销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在海外市场,如何讲好品牌故事,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是更深层的营销哲学。

无论如何,在成本控制能力、制造体系与产品价值等方面,针对新能源领域来说,主流中国车企确实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相当自豪!

参考资料:

日经 BP 社 、Motor 1

编辑:泽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北京奔驰怎么拆下来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