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吉时雨计划

企业实践 |“吉时雨”带来的思考

扶贫过程中有很多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非涉农企业、非电商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除了捐钱还能做什么?企业捐钱又担心钱不能花到实处。企业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在精准扶贫中企业承担怎样的角色?如何在“万企帮万村”中链接建档立卡户?吉利自2016年3月正式启动“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以来就一直在探索,通过深入实践,并不断总结,逐步探索出一定经验。

把企业价值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战略部署中

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015年10月17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发起“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

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不是短期行为,须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只有将其作为一项企业战略,才能真正地从组织架构、项目预算、人员分工等予以保证,才能因地制宜地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制定出符合贫困地区需求的扶贫举措。

吉利控股集团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吉时雨”精准扶贫行动,确立了由“集团党委主抓、职能部门协调、相关基地主办、合作伙伴协同、吉利全员参与”的扶贫协作组织机制,并通过充分调研,制定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五大扶贫举措,兼顾“见效快”和“利长远”,有力保证了项目自身及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短期目标:“消费扶贫”,优先考虑和常态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作为食堂原料、职工福利,让扶贫更有深度,让消费更有温度;“就业扶贫”,要求整车厂及配套厂商在招聘蓝领工人、后勤保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建档立卡户,真正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中期目标:“农业扶贫”,在贫困村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项目,形成由产业推动的长效而高质量的扶贫发展态势。

长期目标:“教育扶贫”,资助贫困学生,激活“原动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产业扶贫”,在中西部地区建厂,并引入上下游企业入驻工业园,带动一方经济,解决当地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智技双扶,全面提升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愿”,缺乏主观脱贫意愿,宁愿“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二是“不能”,囿于发展生产要素短缺,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不会”,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点,不知如何脱贫。脱贫攻坚不是“养懒汉”,扶贫既要加强外在的“输血”,也要激发内在的“造血”,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才能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针对“不能”“不会”的贫困户,企业在帮扶过程中应以提高贫困户自身能力为着力点,扶智扶技相结合,树立“扶贫必扶技,致富靠自己”的思想理念。

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导入产业项目,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培养,帮助贫困户增强生产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致富发家门路,有技不贫;一方面加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支持农村本土人才创业,注重培养典型人物、典型致富领路人,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此感染、带动周围的贫困户,进一步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2016年笔者去四川雅安当年地震的震中芦山县龙门镇考察项目时就遇到上述的三种人。在院子里晒太阳打麻将的一位中年男子笑着反问笔者,“人活一辈子图个啥,不就是一栋好房子嘛,我现在已经有了,还要干啥活?”而同一个村,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河心组的一位肢体二级残疾人张艳,却以她的身残志坚给了笔者不一样的感受,最终也促使吉利在雅安连续三年每年投入66万元启动居家就业技能培训项目。

雅安市芦山县盛产乌木,当地有根雕传统,2013年荣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的称号,“吉时雨”就因地制宜地引入了木质手串的磨制项目,由雅安市群团中心代表政府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最终选定成都大爱慈善基金会负责项目落地。这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跨界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具有的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天生“脆骨病”的张艳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在开展技能培训时期,张艳每天要走近40分钟的路去培训点,但每次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学习最为用心和刻苦。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学习的过程很费神、费劲,但是我不像其他人可以做其他的事,对于我来说,这个手上的活就是我这辈子的事。”她的努力得到培训小组和老师们的认可,一致推选她为培训小组的组长。她不仅自己认真学习好每一项技术,还在别的学员有不清楚的问题时帮她们示范。等到第二期培训时,她已经可以承担手串打磨的教学工作了,学员也亲切地叫她“张老师”。从以前全靠家人养着过日子,到现在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张艳逢人就说,“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不仅如此,在大爱基金会的帮助下,张艳还和学员一起,成立了“芦山县大爱残疾人手工艺农民合作社”,由她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这也是芦山县第一家农民手工艺合作社。2018年吉利在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开展木质手串技能培训项目时,张艳主动请缨,免费成为培训老师,虽然为此她需要每天辗转坐车四小时,但她认为这是她可以回报“吉时雨”、回报社会的地方。

▲吉利·吉时雨残疾人手工艺培训班部分成员合影

如果不能真正提升当地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不能激发当地贫困人口的主动性,任何增量的资金和项目进入都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张艳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典型。如今,吉利在四川雅安投入超过230万元,针对残疾人开展了5个居家就业培训项目、针对城镇化推进失地的贫困家庭开展2个母婴保健人才技能培训项目,惠及贫困人口超340人,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3个、青年创业企业1家,实现“技能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精准脱贫一户”。

整合资源,构建长效农业帮扶模式

企业参与扶贫,不能将其看作是一次偶发行为,而应是一项持续行为,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不能想当然地“给钱”,而应该不断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创新思维,构建长效模式。跨界扶贫,因地制宜是良方。被帮扶的贫困地区产业并非零基础,只是因为生态资源隐藏于深山或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因而,发展扶贫农业产业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致富项目,实现差异竞争,不能饥不择食。

以吉利帮扶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茶产业为例。雷山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九山半水半分田”,贫困面大、程度深。但这里种茶历史悠久,全县有茶园15.2万亩,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等适应优质茶叶生长特点。好山好水孕好茶,这里生产的高山绿茶被外交部推荐为外交馈赠礼品,被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用茶。一端是藏在深山里的高山绿色放心茶,一端是消费升级时代的市场需求,吉利控股集团于2018年4月正式和雷山县人民政府签署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投入2000万元,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手,对产业上游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包装设计,中游茶叶生产、产品品控,下游终端消费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系统化管控。019年3月,吉利帮扶的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所有厂房、设备竣工并投入到春茶生产中。在吉利自身的产业版图中并没有茶叶产业,整个帮扶过程充分体现了“整合”二字:

一是整合技术资源。吉利主动与茶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雷山云尖公司开展技术帮扶。通过加强茶叶基地建设,提高茶园管理水平,规范茶青采摘要求,实现“三统”,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茶园管理,逐步引导当地茶农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引进浙江龙井、九曲红梅的加工工艺,一改当地生产银球茶、清明茶的历史,丰富了当地茶叶产品谱系,新增产品的品质更是得到了国家一级评茶师沈红老师的高度评价。二是整合销售资源。为破解雷山茶品牌效应不够,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吉利注册了“雷山云”品牌,同时让浙茶集团将“浙茶集团”“天香”两个品牌授权雷山云尖公司使用,并作为产品监制方在产品包装上予以品质背书。和优质电商平台合作,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与字节跳动“抖音”、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网易严选、本来生活、贵州高速“最汇购”等电商平台合作,全年实现销售额近300万元,占全年销售额60%以上;为突破雷山夏秋茶无人采收、无人加工的历史空白,吉利委托娃哈哈集团以雷山夏秋茶作为茶饮原材料,双方共同研发了一款全新绿茶纯茶饮料,签订夏秋茶订单10万斤(需茶青50万斤),既为雷山茶拓宽了市场渠道,又变“废”为宝,延长茶叶采摘周期,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开展交互体验,创新消费扶贫模式。除了通过员工福利、接待用茶等传统形式开展消费扶贫外,邀请媒体、吉利车主、曹操出行用户、雷山茶消费者代表到雷山茶园、雷山云尖茶厂进行实地探访和采茶、手工制茶等交互体验,使消费者感知产品的优质地理环境与生产流程,从而理解“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品牌个性,深化了品牌与用户的关系,增强用户和产品的黏性。四是整合传播资源。利用吉利的传播渠道,通过平面媒体、新媒体平台、高端楼宇电梯屏、城市中心广场大屏等对雷山茶进行规范传播,特别是通过与故宫文创的跨界合作,推出“宫禧福茶”,以产品为媒介进行广泛传播,提升品牌美誉度;借力“2019创造营”,对雷山茶进行传播合作,单条微博转发量达到100万+。

茶叶是富农产业,经过一年的试运营,收购茶青190万元,其中向雷山县254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收购83万元,为贫困户人均增收326元。全年实现销售额514.4万元,盈利近80万元,初步帮助雷山县突破雷山茶品牌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夏秋茶无销路三大茶叶发展瓶颈。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定点扶贫专刊《扶贫信息》第77期专刊介绍了吉利控股集团打造“吉时雨”精准扶贫项目助力雷山县茶业转型升级的帮扶故事。

无论是智技双方,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还是构建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帮扶模式,企业在参与扶贫过程中,都与政府主导的救助性扶贫和慈善组织主导的慈善性扶贫有着本质不同,要将贫困主体视为产业价值链上重要的一环,完全以商业的手段,通过扶持合作社,利益链接建档立卡贫困户,让贫困户参与到包括原材料供应、制造、流通与销售等大部分环节,而非简单地被动等待慈善捐赠或救助,实施“多劳多得”,杜绝“不劳而获”。要特别注重调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本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绝大多数贫困户还是作为资源的供给者,积极参与到一产当中。在吉利帮扶雷山茶产业项目中,采用“空流转”茶园方式,茶园的所有权、管理权仍归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签订契约或者订单等方式,贫困户以当年提交的茶青量入股,这样既做到了将贫困主体手里小规模、分散资源进行了整合,又能让贫困户参与劳作。同时,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拓宽销售渠道等服务,实现企业与贫困户的联动共赢,贫困户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有助于企业扩大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贫困主体接受技术培训,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嵌入价值链,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激发了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扶贫扶志与扶智并举。

从根本上说,通过发展产业是让贫困地区农民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更是从最深处拔掉“穷根”的主要抓手。农业产业扶贫还处在完善措施、强化落实、创新机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探索企业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有着重要意义。

文/叶万芳(吉利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0年05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吉时雨”不会缺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吉时雨计划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