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本田D15B3发动机

今天给各位分享本田D15B3发动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本田D15B3发动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田车用汽油引擎系列之十三:直四D系列

D系列引擎在八十年代的本田引擎族谱里,属于两公升以下直列四缸引擎高低搭配中的低端部分,而高端部分则是上一集介绍的B系列。

D系列引擎1986年10月首次推出1.2L排气量的D12A,最先被安装在第二代的City(GA1)上,一直服役至2006年结束生产的Edix(BE1)的中期改款时被R18A替换后正式停产,前后跨度足足二十年。D系列引擎的家族非常庞大,不但有三气门的化油器CVCC设计、SOHC四气门、更有配备SOHC VTEC系统或者VTEC-E的;供油方式也分为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等多种方式,其谱系非常繁杂,而且在排气量设定上,也分为1.2L、1.3L、1.4L、两种1.5L、1.6L和1.7L,虽然排气量众多且科技树茂密,但还是要在中间挑出几个来说说的。

图:1986年10月推出的第二代City(GA1)均使用D12A引擎,也是D系列的首装车型,排气量1237cc,采用SOHC 16V配气机构,最大马力76/6500转、最大扭力10公斤米/4000,车重只有700公斤,推重比甚至比后来的第一代飞度的1.3 i-DSI还要好(GD1:86匹/990公斤)。

前面在介绍Ex系列的时候也顺带介绍过关于A系引擎、ZC等引擎其实都是基于Ex的某个型号而来,而D系列也是如此,例如由EV发展出D13A、由EW发展出D15A,而这两款引擎均使用SOHC配气机构并拥有当时算是很先进的CVCC副燃烧室缸盖设计。例如八九十年代的思域、CRX、Integra型格、Logo、Stream时韵等这些车型的普通性能版本。

图:D15A之前的名字是EW,从1987年开始改名,它多见于思域的出口型号,排气量为1488cc,最大马力91匹;而日本国内则使用D15B型,排气量为1493cc,例如日规的第四代思域25X/25U(EF2),最大马力为105匹。

时至1992年,本田开始为D系列装上VTEC系统,但此套系统并非“油门全开”的DOHC VTEC,而是简化版的SOHC VTEC,即只有进气侧凸轮轴配VTEC摇臂,而这个型号就是D15B VTEC型号,相信不少本田车友都接触过,那就是EG4和EK3的动力系统,排气量为1493cc;缸径75mm、冲程84mm,压缩比9.3:1,配气系统为SOHC VTEC系统驱动16个气门,1995年开始配备一套称为三段式VTEC的新系统,这是B16A发布及C30A和VTEC-E后又一款VTEC系统,简单点儿理解就是在一条凸轮轴上,对应每个气缸气门工作的凸轮尺寸有三个,控制不同转速下两个进气门的开启深度的系统,所以,从外观上分辨的话,三段式VTEC的引擎,后方有两个VTEC油路控制阀体。D15B引擎的马力输出高达130匹,也是本田在高性能的DOHC VTEC和省油VTEC-E系统之间的一次兼顾性尝试,这台三段式VTEC系统的D15B从1995年装上EK3后,一直到2001年的第七代思域依然在用。

图:D15B VTEC引擎生于90年代,红线转速可以达到7200转,在4600转切换切换VTEC,马力为130匹,扭力则有139牛米,算是一个非常不俗的数字了,但不好意思,刚推出时只有日规车型搭载。

图:这个是D15B引擎的SOHC VTEC盘头(缸盖),上方的四对气门是排气,通过摇臂直接顶开;下面的是VTEC机构控制的进气门组。

图:代号EG4的思域VTi型号,相信国内不少曾经的思域EG车主都很熟悉了,因为此车曾以一种“很混乱”的形式进入过国内,甚至笔者当年还见过配上B16A引擎、但车架还仍为EG4的“特特别别版”。

D系列中最后一个型号是D17A,它从2001年第七代思域ES3开始使用。这台D17A的排气量为1668cc,配有SOHC VTEC系统,最大马力130匹/6300转,最大扭力为15.8公斤米/4800转。而D系列引擎最后一款车型则是国内未曾出现过的Edix,出口版本名为FR-V。

图:第七代思域国内也有不少,甚至今天依然能见到,其搭载的引擎就是这台D17A引擎,最大马力有130匹,不过国内也有将之换为B18C-R引擎的车主。

图:D系列引擎最后的搭载者就是这台Edix(BE1),动力参数与思域ES3一致。这台车的出口版本名为FR-V,主要针对欧洲市场,最特别之处是3+3的六座位布局,除了D17A外,还有160匹K20A引擎的BE3,可惜国内没有进口过,笔者一次在欧洲就乘坐其柴油版,感觉比Fiat的Multipla出租车好太多了。

随着Edix BE1上那台D17A引擎于2006年11月被R18A接替,D系列引擎终于完成其历史使命。而本田的引擎族谱也开始了一个进入新世代,那就是以L系列、R系列和K系列统治的直列四缸时代,那么D系列的继承者就是目前国内能见度非常高的L系列,后章再续。

如果对我们的文章和对本田感兴趣的车友,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输入你想看的本田引擎代号、车名,即可回看过往文章,【做个有内涵的本田车迷】!

Auto史记 | 有想法,但却不被人接受的Honda CR-X Del Sol

不知不觉间,思域已经写到第五代车型,而它的衍生车型CR-X也已经写完两代了。今天为大家带来最后一代CR-X车型的介绍。

第三代车型也是本田CR-X车系里的最后一代车型。

第三代CR-X诞生于1992年3月6日,在这一代,它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CR-X DelSol,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里面是太阳的意思,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这跟它的车身设计有着很大关系。与前两代CR-X不同,Del Sol并没有延续前两代的Kammback设计,而是采用了一种电动(或手动)的可拆式硬顶设计,并配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可以将驾驶室上方的车顶拆除的机构,这种车顶设计在初代NSX-T上同样拥有。Del Sol这个名字的意思,意思也是指拆掉车顶之后能够看到太阳。

小编一直认为,Del Sol并不算是一台血统纯正的日本车。虽然它的车架代号依然是EG、EH,但从车身设计上来看,大家有没有发现它更像是在第五代思域在美国市场发售的EJ,也就是Coupe版车型呢?而实际上,它又真的有一个版本的车架代号为EJ4。

第三代CR-X的底盘代号有EG1、EG2、EH1、EH6、EJ4。

由于使用可拆式硬顶设计,那车顶自然就是可以打开的。本田方面为Del Sol提供了两种打开方法,第一种是低配的手动开蓬,通过手动的形式来拆卸顶蓬,拆卸后可以存放在后备箱,手动拆卸虽然看着比较费事,但它的好处在于,这块车顶是使用铝合金材料制作的,重量比电动轻了几十公斤。这并不是因为性能什么的,而是因为本田考虑到手动拆卸比较麻烦,所以把重量做轻了,使操作更简单。除此之外就是售价方面了,手动拆卸版本的车价相比起电动版本的便宜,这很明显是因为少了那一整套的开、关蓬机构所以成本有所降低的缘故。

手动开蓬的确是不够电动来的方便,但是它也有不少的好处。由于没有电动升降机构,即使是将顶蓬放在后尾箱,也还能提供了将近300L的尾箱容积。

第二种开蓬方式是采用电动开启,电动升降在当时也是作为第三代CR-X的一大亮点。好处是在操作上更加方便,驾驶员只需要在室内解开两个锁止扣,便能通过按住按钮由升降装置来完成开蓬。电动升降固然是更加的方便了,操作便利自然也是有代价的,首先是价格变得更加高,电动升降比起手动升降多了17万日元。并且有了电动升降机构的加持,本田便不再使用铝合金作为顶蓬材质,而是用回钢铁材质来制造顶蓬。在车重方面电动升降比手动升降,足足多了60公斤,这对于一辆主打操控性能的双门开蓬车来说,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开蓬状态下,由于电动升降机构和顶蓬安放在后尾箱,在个时候尾箱容积仅有可怜的140L,比起手动升降版本足足少了一半。

除了有新加入的可拆式硬顶之外,在外型上,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车头灯方面。Del Sol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款车型采用了双头灯的设计,远光灯并不是跟近光灯组合在一起,而是另外在前保险杠上,另外有两个孔位来安装远光灯。而到了后期,本田又把这种双独立高灯的设计取消,变成了类似于EK款的头灯造型。

而这种设计也让人们,能很好的分辨出前期款和后期款的区别。

在底盘部分,这代的CR-X采用了跟EG思域一样的前后双摇臂的悬挂设计。虽然CR-X DelSol用了思域EG的底盘,但是这两款车在操控方面可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的底盘不一样的操控感受,当时的很多媒体或者是车主们,都说三门掀背版的EG思域车尾过于灵活,导致它的过弯动态难以掌控。而第三代的CR-X得利于它的车身造型,以及有着更好的配重,使得它在操控上既有着灵活的车身动态,但是又不会像三门掀背版的思域EG那样,过于灵活而导致难以操控。并且在当时日本的“Best Motoring”的评论员土屋圭市先生,把第三代CR-X Delsol SiR称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日本跑车。

在第一眼看到这台车的时候,小编还误以为是一台丰田的MR-S。

在这代CR-X上,这台1.5L的D15B引擎依然是作为前期款的主力引擎。在日本市场上, 这台D15B引擎配备了SOHC VTEC技术,最大输出扭矩为138牛米/5200转、最大马力为130匹/6800转,而红线区更是去到7200转。而去到美国市场方面,这台D15B则配备了SOHC配气机构,但是没有VTEC。没VTEC技术的这台D15B引擎,最大输出扭矩为133.4牛米/5200转,最大马力为103匹/6800转。

变速器则是有五速手动档和四速自动档供选择。

1995年10月本田为第三代CR-X做了中期改款,这次改款除了在外观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取消了前期款的双大灯设计,后期款的远光灯则是重新整合近光灯组里)外,本田在引擎上同样做了更改,主力引擎从D15B升级成了D16A。这副排量升级到1.6L的直列四缸D16A SOHC VTEC引擎。最大输出扭矩为145牛米/5200转,而最大马力维持跟D15B引擎一样是130匹/6600转。虽然这两台发动机在日本市场上的马力相同,但是D16A引擎的马力峰值,转速比D15B引擎提早了200转,并且由于排量的增加,使得最大扭矩增加了7牛米。

在高性能版SiR II车型上,则是搭载了一台跟EG思域SiR同款的B16A引擎。

第三代CR-X同样少不了有高性能版的SiR II型号,除了有在日本市场独占的第二代B16A,最大马力有170匹;在欧洲市场的SiR(EG2)上则是搭载了一台,由B16A1改造而来的B16A2引擎,最大马力为162匹。在外观上SiR II则是在车尾增加了一个扰流器,在配置上则,依然保留有电动和手动顶蓬可选、四轮碟刹、ABS、等。在日本规格上,还能再额外选装LSD以及ESP系统。

欧规SiR车型在外观上,除了额外增加的后扰流板之外,其余的部分跟普通版车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得不说,本田会在第三代CR-X上使用上电动升降技术,放在同级对手里,真的可以算的上是超班了。

之后到了1998年12月,因为当时日本国内的经济问题,这种特殊性能的车型并不好卖,而且也与从美国“逆输入”的EJ双门思域对冲,使得本田不得不把第三代CR-X DelSol停产。并在1999年就把剩余的库存车卖完了,长达16年的CR-X车系就这样结束了,看回这代CR-X的销量其实还真的挺惨淡的,在日本国内市场也仅仅卖出了1万5千多台车。

第三代CR-X DelSol的车身设计图。

看到这样的销售量,说它是最不被人接受的一代CR-XDel Sol也真的不是冤枉。可是为什么前两代CR-X都想当受欢迎,而到了Del Sol的如此情况呢?小编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这台车本身,虽然知道本田很想制作一台小跑车,而且也想展示一些前卫的科技给大家,可就是因为这样的科技使这台车在平衡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带有电动开蓬的版本,想一想那一整套开蓬机构以及整个车顶就压在了车尾,如果是对于后驱车来说这估计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是对于前驱车,那重量很容易会让车尾成为负累,这不是破坏平衡性是什么呢。试问如果不是为了那个样子,买一台性能稍差的思域干嘛呢?还不如买台EG比较直接。

其二,就是这台车生不逢时。撇开性能这个话题,像Del Sol这类小跑车一直都有人喜欢,但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是向上发展的,最起码大家都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发愁。但Del Sol所诞生的时期刚刚就是日本经济泡沫爆破的时期,当经济出现倒退,人们在为生活而发愁的时候,如果不是刚需,试问又有谁会这种只有两个座位、还没什么行李舱空间的小跑车呢?

或者从三代的CR-X发现不难发现,每款汽车是否能成为经典,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正如为什么夏利、捷达能在中国这块大地上被传颂为“经典”,不是它们的性能有多好,而是它们生得逢时。

在第三代CR-X之后,于2010年2月推出的CR-Z则是被称为CR-X的精神续作,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台车重新采用回双门Kammback的设计,甚至有人称CR-Z这台车才是真正的第三代CR-X。随着新的Integra将要复活,不知道本田会不会顺便把CR-X这台这么经典的车型也一并复活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本田发动机史(一):从Ax系列起步,到D系列逐渐长大

几大日系汽车品牌中,铃木和马自达成立于1920年,日产成立于1933年,丰田是1937年,三菱汽车甚至要追溯到1870年。

而本田虽然成立于1948年,但是一直在做摩托车,直到1962年才开始涉足汽车行业。虽然发展时间最短,但是在发动机领域,本田绝对是其中最强的一个。

60年代的Ax系列

本田第一辆正式量产的四轮汽车,是1963年发布的T360小型皮卡。搭载的是一台AK250E的直列四缸水冷发动机,排量0.35L,最大马力只有30Ps。

虽然现在看来马力非常小,但是当年同排量的发动机,大多只有20Ps的马力,AK250E足足比对手多了50%的功率,起码在当年可以称得上性能强悍。截止1967年停产,AK系列发动机的销量突破了10万台。

随后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本田推出了S系列的敞篷跑车,并为此研发了AS系列发动机,代号为AS280E的直列4缸发动机,0.5L的排量,44Ps的最大马力,用在了本田S500和S800上,代号为AS285E的高功率版本,被装在了S600上,并开始出口到欧洲。

1966年推出了AS系列的最后一个机型AS800E,通过扩大缸径,马力提升到了70Ps,用在了新款的S800上,也让S800以1.1万台的销量,成为本田早期最成功的运动跑车。

60年代的本田发动机,可以称之为Ax系列。

70年代的Ex系列

到了70年代,本田引擎的序列号开始改为Ex。相比于Ax最大的不同,就是发动机排量突破了1.0L,出现1.2L~1.8L的直列4缸发动机。

第一代Ex系列发动机的代号为EB1,专门为1973年上市的第一代思域打造。排量为1.2L,入门版的马力为60Ps,高功率版本有69Ps。

随后Ex系列发动机迅速发展,衍生出了非常多的版本,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围绕思域和雅阁这2款车型进行升级改造。

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就是ER系列发动机,采用复合式涡流燃烧控制技术,配合涡轮增压,马力突破了100Ps。

用在本田飞度的前身city车型上,凸起的引擎盖,充满了战斗风格,也是从这款车型开始,本田将“速度”刻在了品牌基因里。

80年代 大改造

时间来到80年代,本田对Ex系列发动机,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全面改革。并开始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为自己家的发动机命名。陆续推出了四缸版本的A系列、B系列、D系列、F系列和H系列,V6版本的C系列,三缸版本的P系列,还有五缸版本的G系列。

A系列发动机主要为大排量,本田在第三代雅阁上首次使用A系列发动机,代号为A18A,1.8L的排量,110Ps马力,随后又推出了2.0L排量的A20A,主要用于第三代雅阁的出口版本。

而B系列发动机的排量集中在1.6L-2.0L,算是当时的黄金排量,主要用在思域、CV-R等车型上。B系列发动机,最出名的版本可能就是B18C,用在了第一代Type-R车型上,马力接近200Ps。

1.6L以下排量的发动机被划分为D系列,随着排放政策越来越严,D系列发动机被应用的越来越多,比如型号为D15B的1.5L发动机,从1995年装上EK3之后,一直用到了2001年的第七代思域。

F系列和H系列发动机主要用于本田S系列的运动型跑车和高性能赛车上,属于高端产品。

到了2006年,D系列发动机被R系列取代,本田发动机也进入了被L系列、R系列和K系列,彻底统治的时代。下期咱们接着聊~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本田D15B3发动机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