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收购历史价格

06年吉利收购了锰铜,开创了企业控股的先河对吗?

别说什么好处了 只能说李书福是个很有危机感的人 这点需要点赞 跟沃尔沃联姻感觉还是不够 这回目标就是迎娶奔驰 为了以后所产的子孙都要流着奔驰的血 国产第一梯队的奇瑞 比亚迪 都有各自的绝活 都在埋头苦练基本功 奇瑞的发动机 比亚迪的电池 而吉利自从和沃尔沃联系在一起后 是抬高了自己不少 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空 也就是没发现吉利的造车工艺水平提高了多少 而真正造出好车 是需要时间的 而目前的中国人最等不起的就是时间 沾了沃尔沃的喜气后 要维持热度一是需要自身打铁也得行 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就是再接着沾喜气 这回要沾奔驰的了 这是明显的弯道超车 每个企业的战略思路不一样 虽然还没买过吉娃娃 但我希望李书福再接再厉 日后争取把 保时捷 雷克萨斯等也收了 那时 消费者再也不会为买车而纠结了

2005吉利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时间?

这是国家的海外投资策略。通过吉利汽车这样的私企,用国家银行的资金,收购奔驰这样的安全系数非常高的,又能输入技术的世界级著名企业,吉利得到品牌和技术,国家收获投资收益,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超级大国非常有帮助。反之,国家限制用国有资金收购海外的体育文化地产等产业,拯救了别人,自担了风险。

中国梦的践行者!揭秘吉利频繁收购背后的故事!

?

这句“买XX,不都是图个吉利吗!”在这几年间衍生出了多少个版本您还记得吗?虽说这句话看上去很逗趣,但背后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吉利这个中国品牌近几年间在全球市场的迅猛崛起。

吉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产品、技术以及市场的领先在2020年跻身全球前十大汽车集团,于是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伦敦出租车、Terrafugia飞行器这些重要拼图的动作遍逐步展开了。

此次,借着吉利2018挑战地球经度100度之旅:一支由博越组成的车队,从西安出发,横跨9个国家58个城市,最终抵达英国,来验证产品品质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全球首创马拉松之旅,我也有幸见到了吉利汽车集团的CEO、总裁安聪慧先生,所以接下来我将结合此次与安聪慧先生沟通的内容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吉利近些年频繁收购背后的意义!

1为人才收购中国汽车人才还需20年

吉利在国际市场“买买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人才、市场、技术以及品牌高度。安聪慧先生表示:“中国汽车人才还需要20年”,所以为了能早日进入全球前十大汽车集团,去吸纳全球最顶尖的企业人才无疑是最有效且高效的方式。

不过,在人才方面吉利可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仅仅是单纯借助西方力量。虽说吉利在海外建立的5个汽车设计中心以及5个汽车研发中心已经吸引了众多世界顶尖汽车人才,但要注意的是,很多优秀的中国设计师以及工程师早已被安插其中,来通过切磋快速提升“中国力量”。

2为市场收购“投其所好”+“买门票”

投其所好:每个国家有适用于自身的销售方式、体系,只有用当地人买账的销售、宣传方法才能实现高效发展。 所以吉利也把领克品牌在欧洲的营销全权交给了沃尔沃品牌,用欧洲的方式宣传并卖给欧洲人。

买门票:收购宝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借助宝腾进军东南亚市场。那吉利为什么看上东南亚市场呢?

一、潜力大

全球目前三大潜力市场,一是大部分已经兑现但还有潜力的中国,二是人口奇多的印度,还有一个就是人口达6亿、经济蓬勃发展的东南亚。

二、好进入

像美国、日本这样成熟的汽车市场其实已经非常稳定了,消费者也形成了稳定的消费观念、偏好,比较难进入也比较难获得认可。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存量市场不同,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市场属于增量市场,更有利于市场份额的争夺。再加上目前东南亚市场只有日系厂商布局,美系和欧系厂商都未采取动作,这也为吉利的加入提供了市场空隙。

三、品牌、政策红利

虽说吉利这两年在国内风光无限,名利双收,但是“吉利”二字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并不大,所以借助马来西亚本土国民品牌“宝腾”来代工、贴牌吉利产品无疑能为吉利进入东南亚市场减少布局阻力。

除此之外,像是政策优势(马拉西亚属于东盟,可以0关税出口至其他东盟国)以及市场空白(东南亚基本都是轿车,SUV产品较少,说不定这个SUV的缺失可以让吉利找到东南亚市场中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收购宝腾品牌带来的好处。

3为技术收购沃尔沃的安全+路特斯的跑车轻量化

“安全再多不嫌多”无疑是沃尔沃品牌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贯彻的原则,但这几年如果你对吉利的产品有所了解,你也可以轻松地从吉利产品身上看到这一点,带胎温数显的胎压监测,从0开始的全速ACC自适应巡航,预碰撞安全系统,全系标配的ESP再配合高强度车身设计,让3.0时代的吉利产品在安全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这其中,吸取沃尔沃的安全技术以及设计理念无疑让本身就注重乘客安全的吉利品牌再次锦上添花。

不过,说到沃尔沃和吉利的关系,可能不少朋友会认为在研发方面只是沃尔沃单方面帮助了吉利。但事实上,没有吉利就没有今天的沃尔沃。

原因很简单,之前隶属于福特集团的沃尔沃一直都不富裕,再加上金融危机福特自己都揭不开锅了,所以沃尔沃其实一直没有钱去研发自己的技术、平台体系,更多的是与福特共用技术,所以大家也能发现那段时期沃尔沃的产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亮点。

当年与福特福克斯同平台的沃尔沃S40

而在福特为了金融危机保命把沃尔沃卖给吉利之后,吉利第一时间就为沃尔沃提供了110亿美金用来开发平台,并且在中国和瑞典建立全新的工厂。虽说之前沃尔沃因为资金问题已经多年没有将平台升级换代,但是整个沃尔沃集团的研发能力还是很犀利的,于是大型车的SPA平台便在吉利的扶持下诞生了。而之后沃尔沃借助SPA平台打造的XC90以及S90也终于体现出了沃尔沃这个豪华品牌本该有的产品力。

不过相比于SPA平台,吉利之后又出钱与沃尔沃共同打造的CMA平台的意义其实更加深远。因为,当你试过诞生于CMA平台的领克产品后你应该会深有感触,一台15-2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实打实地给到了车内人员跨级、不输SPA平台的品质感。其中基于CMA平台打造的沃尔沃XC40无疑也沾了光,而以上的一切一切,如果没有吉利,光凭沃尔沃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没有吉利就没有今天的沃尔沃。

而像是收购莲花这个拥有顶尖制造跑车技术的英国老牌超跑公司,无疑为吉利在跑车制造以及目前略有欠缺的车身轻量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吉利打开跑车市场也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4为品牌高度收购集团综合实力考量

其实品牌高度是一个很全面的维度,像是在全球市场的产品覆盖率、整个集团的综合实力以及商业运作都会影响品牌在普罗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收购这些品牌不仅能增加吉利集团的实力,同时还将为自身贴上很多的标签,就像沃尔沃为吉利增加了安全标签一样,如果在未来吉利能吸收采用莲花的技术,那吉利品牌又将增加动力以及操控的标签,对吉利品牌的提升有很大裨益。

讲完了收购为吉利带来的人才、市场、技术以及品牌高度,最后我还想多说两句吉利收购品牌的不同之处。

5吉利收购的不同之处负责且强势

通过观察世界较大的汽车集团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集团往往更多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并没有针对旗下每个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技术。往往都是一套底盘一套动力总成甚至在外观方面采用高度同质化来节约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而吉利的收购,很明显没有采用像其他集团那样“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而是对每个收购的品牌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金钱为其打造属于自己的技术、平台,最终才造出带有品牌灵魂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而好产品也会很清晰地反映在市场层面,沃尔沃在吉利的手中,每年净利润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长,近4年连续打破销售记录,在2017年的营业净利润达到了141亿瑞典克朗(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7%。

要知道沃尔沃去年一共在全球卖出了57万1,577辆新车,是沃尔沃创厂这么多年来最高的汽车年销量,这跟8年前吉利刚接手沃尔沃时的销量相比直接翻了一倍,而且沃尔沃也成功在吉利的麾下实现“咸鱼翻身”,从当初的奄奄一息,到今天创记录的销量,吉利的管理能力功不可没。

路特斯新任CEO 冯擎峰

路特斯同样如此,这个老牌的英国跑车品牌已经由之前的亏损状态变为了现在的不亏。同时,近期吉利原任副总裁冯擎峰也已替代路特斯原任副总裁Jwan-Marc成为了路特斯的新任CEO。由此可以看出,虽说吉利只收购了路特斯51%的股份,但是已经拥有了路特斯集团的绝对管理控制权。下一步吉利将投入4亿英镑将路特斯品牌重新带回应有的市场地位,相信用不了几年属于路特斯品牌的运动豪华车型就会成型,同时能帮助路特斯品牌大幅提高销量的SUV产品也一定不会缺席。

值得一提的是,领克品牌的前景也十分光明。作为一个新生品牌,领克01在5月份依然延续了之前每月近万台的销量。据经销商称,积压的订单还有很多没有消化。一方面产能还是不够,若是把产能提上来相信销量会更好;另一方面是领克作为一个新生品牌,领克01售价区间直顶“自主品牌售价20万的天花板”后销量依然可观,足以证明了领克01的产品力和受欢迎程度。伴随着跨界SUV领克02以及未来高颜值轿车领克03的上市,相信领克品牌在中国以及欧洲市场很快便会开启“口碑提升销量”的良性循环。

6全球车型--博越3年前吉利3.0时代的转型力作

说到吉利的全球化,博越作为吉利3年前3.0时代的转型作品无疑是吉利全球化的当头炮。从3.0时代开始,吉利开始贯彻“做一款成一款,把新车打造成同级别明星标杆”的研发理念。

而博越自2016年上市以来,仅25个月便突破了50万销量的成绩,稳居中国SUV市场第一阵营。要知道破50万销量大关本田CR-V用了86个月,途观用了42个月,哈弗H6则大概用了31个月。所以无可争议,吉利博越已经以历史最快速度荣升为了中国的“网红车”。所以博越这款明星车型也肩负起了吉利全球化的大旗。

博越走向全球市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产品输出形式,直接在中东沙特阿拉伯、南美洲阿根廷等地售卖;另一种就是进行技术输出,在当地建立吉利合资工厂,实现在地化生产:

1)2017年11月,首台白俄产Geely Atlas(博越)正式下线;

白俄产Geely Atlas(博越)

2)2018年2月,博越俄罗斯上市,开启吉利海外发展新篇章;

3)到今年年底,吉利还将与宝腾合生产博越,进军东南亚市场;

宝腾版“博越”假想图

博越之所以能在如此快速度就能布局全球是因为在它研发之初,吉利就是按照全球化标准打造的,左右舵同时研发,所以如今吉利博越才会如此快速地在全球路试并且上市。

7伦敦出租车未来可能会进入国内出租车市场

复古外观的黑色伦敦出租车和红色的双层巴士无疑是伦敦两大标志物。而在2013年,伦敦出租车公司以1000万英镑的价格被吉利收购。随后吉利累积投资了3亿余英镑,开发了新的电动TX出租车并且在英国建立了新的出租车制造工厂。

空间大、载人数多无疑是这台车最大的亮点,整车总共可同时搭载6位乘客共同出游。为了产生更直观的体验,我在伦敦抱着猎奇的心理打了一辆当地的伦敦出租车,随后两件事震撼到我了,一是价格,当时3公里的路花了将近20英镑,合人民币160...要知道这价格在北京都够我从家到机场30多公里的花费了...同时伦敦出租车就算处于静止等红灯状态,价格也是蹭蹭的往上跳,我当时掐表算了下,静止状态下20秒就要花人民币1.5元。所以价格贵是第一个震撼我的地,第二个震撼则是来源于司机,当地司机对伦敦市内道路很熟悉,而且一点不绕路,最终走的路线比我导航的路线还要短还要快,所以当时司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对我的伤痛。最后,据悉伦敦出租车可能会在2019年进入国内出租市场,届时我一定要用中国价格好好打一次远途找找平衡。

8吉利未来布局架构+新能源+互联网

在架构方面,未来吉利集团汽车将形成四大架构(BMA、CMA、SPA、PMA),其中BMA用来打造A0到A级车型,CMA用来打造A到B级车型,SPA用来打造B到D级车型,PMA用来打造纯电车型。据传,在此基础上沃尔沃和吉利还将通过CMA平台打造DMA平台,吉利将用DMA平台来研发生产比博瑞尺寸更大的旗舰轿车。同时,还有消息称,未来的路特斯SUV也将借助吉利集团的平台来打造。

全新博瑞GE

在新能源方面,吉利已经实现了100%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体系以及解决方案,其中包含MHEV轻混技术、HEV油电混动技术和PHEV插电混动技术三大路径。未来3年内,吉利汽车将有30多款新能源和节能车型推向市场。同时吉利也已经通过自己建立电池制造工厂来应对整个行业电动车电池供应不足的问题,这种领先行业3-5年的速度相信也会让吉利在未来新能源领域占尽先机。

至于互联网方面,2018年吉利推出的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我之前已经为大家演示过很多次了,这个集目前中国最智能语音、导航为一身的车机系统在未来势必会集成更多的互联网功能,从而将人、车、网无缝连接。

9总结全球化步伐,快又稳

三十而立,30年前吉利从浙江台州一个偏远小村庄走出来,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在造第一台汽车的时候,吉利就有着走向全世界的梦想和规划。2007年吉利摒弃价格导向的竞争方向开始着力提升技术、品质;2010年并购高端品牌成为跨国汽车集团并找到了一位好兄弟、好老师;2014年开启“精品车时代”,陆续推出了博字辈车型、帝豪GS、GL等3.0时代的精品车,吉利走向全球的每一步步伐都是那么笃定。

今年,吉利2018全年158万辆的销售目标在整体销量高歌猛进的节奏下势必达成,所以“20200战略”也就是2020年达到200万年销量并且稳占全球前十汽车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或者说早几年晚几年实现,相信大家也没有那么在意了,毕竟现在的吉利品牌已经足够让我们骄傲,这个中国梦的践行者也已经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改变,以及在未来全新的可能。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896年的夏天,满清糊裱匠李鸿章,甲午战败后下台,被慈禧派到欧美考察。去之前,李鸿章带着一肚子的疑问。

这一年,他已经74岁。带的行李里,还有一副楠木棺材,大有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决心,誓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大清还有救吗?

可等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李鸿章看着遍地的高楼大厦,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非洲野人突然闯进了文明世界,三观完全被颠覆,除了震惊,就是不可置信。

最后,走的时候,只从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一批大炮。要知道,此时的大清已经搞洋务,办工厂,三十多年了,居然连基本的军用品也造不出来。

5年之后,李鸿章去世。

他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和福特同时崛起的汽车巨头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等人,集体涌入底特律。

美国汽车工业时代就此开启。

这一年,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只发行了5块汽车牌照。10年后,全中国跑的汽车,也不过几百辆。

之后,德国大众在狼堡崛起。日本丰田也不甘示弱,借助丰田生产法,后来者居上。

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红旗轿车,从1956年生产,到1981年停产,只造了1540辆,同时代的福特年产量398万辆。

这就是,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的差距。

萤火之光敢与日争。

当时,无人敢应。几十年后的今天,李书福跳了出来。

我敢。

他先是吃下沃尔沃,转身又拿下奔驰。这个曾经的台州放牛娃,白手起家,只用了二十年,就超越了外资品牌几百年的成就。

他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秘诀有三招: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迈开的腿。

而这三招,恰好也是每一个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关键点。

第一、发现的眼。

机会只有在没人发现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机会。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有一双发现巨大商机的眼睛,能够提前感知大势的到来。

李书福就是这样的人,造车之前的原始财富积累,全靠眼光毒辣。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去照毕业照。当地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挤得同学们怨声载道。

但是,李书福却看到了商机,托关系当了两个月学徒,就买了台相机,自己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几个月时间就赚了好几百。

有了钱,他也想开一家照相馆。

房租倒没多少,可设备贵。一个反光罩,就要一千多。顶得上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了。

要是搁一般人,要么借钱买设备,要么继续拍野照。

李书福两条路都没选,而是自己琢磨设备的原理,然后找五金师傅帮忙,只花了两块钱买材料,就仿制了一套,效果跟正品差不了,就这样发了笔小财。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份资料,说洗照片的显影液,主要成份是溴化银,简单的化学处理后,就能提炼出银子,这可比照相赚钱多了。

于是,专门干起了重金属提取,当时整个台州的显影液,差不多都被他给卖了。

显影液毕竟有限,李书福又开始走街串巷收废旧电器,提炼里面的贵金属。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但这行技术含量太低,大家看到李书福发了财都跟着干,互相压价。所以,李书福果断放弃,等待下次赚钱机会。

人间处处是商机,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

李书福鞋破了,为了省点钱,直接跑到鞋厂买鞋,他看到鞋厂在给冰箱厂加工零件。

于是,就判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因为零部件厂太少,饥不择食,冰箱厂被逼无奈,找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鞋厂。

第二种,零部件厂是有,但市场需求突然暴涨,原有产能跟不上,只能临时凑凑。

不管是那种原因,都说明一件事,家电行业正处在供不应求的高利润阶段,此时入场,门槛低利润高。

于是,李书福拉着几个兄弟,开了一家配件厂。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异形贴片开始,逐步介入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设备。

最后,干脆做自己的品牌“北极花”电冰箱,同时还给其他知名厂家做贴牌。

鼎盛时期,北极花产值过亿,是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

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因为扎堆生产和通货膨胀,国内出现了第一次产能过剩,大量工业品挤压。

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只留定点生产厂家,没有进入名单的全部“关停并转”。

李书福运气不好,没能进名单。再加上,当时“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温州八大王”事件刚过去没几年。

很多民营企业家为了明哲保身,选择把企业捐给国家。

比如,现在的农业巨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就主动找到有关部门,想把当时的希望饲料厂无偿捐给国家,不过上交没成功。

李书福也上交,成功了。

现在回头看,当年没有进名单,坚持活下来的企业,很多都像希望集团一样,成了行业巨头。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不知道李书福,是该感到幸运,还是不幸呢。

中国草根创业者有个特点,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但凡有点钱,总想着多读读书,提高提高文化修养。

反倒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对读书嗤之以鼻。

李书福交了工厂没事干,也跑到深圳大学去学习。但是,商人的眼睛是闲不住的,总能发现商机。

当时深大分给李书福的宿舍比较旧,他觉得长期住,还是收拾一下,就跑到装潢市场买材料。

结果,发现有一种镁铝曲板,国内生产不出来,只能进口,价格贵得离谱。

李书福感觉自己发大财的机会又来了。

一方面,国内房产市场已经开始起步,以后的装修建材肯定跟着涨。

二来,这玩意的技术问题自己能解决,照相机、冰箱多精密啊,都能搞定,一张板子算个啥。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获得超额回报。

说干就干,立马退学,然后压上全部身家,花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张镁铝曲板。

1991年,一个季度就卖了800多万。第二年7000万,第三年就到了1.5亿。

不到30岁的李书福,也成功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开照相馆、提炼贵金属、造冰箱,到搞建材,李书福似乎总能先人一步,找到新机会。

核心就是拥有一双洞穿商机的眼睛,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业机会。

现在很多人总是抱怨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到底是机会少了,还是你没有发现的眼,看不到机会。

另外,很多人也能看到商机,但为啥最后没有成功。

那是因为,到了真干的时候,犹豫不觉,担心各种风险,结果,担心来担心去,好事全错过了。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光有发现的眼,成不了事,更主要的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很多机会,是拿命拼出来的。

第二、勇敢的心。

李书福有三敢。敢说、敢干、敢买。

1.敢说。

很多人对李书福的印象,这哥们是汽车狂人。个人名言,造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其实李书福性格挺内向,当狂人纯属无奈。

因为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以前的汽车市场,完全被合资和进口车垄断,高端有奔驰宝马、中档有丰田大众,便宜的还有夏利。

吉利根本插不进去手。

而且,国产车的名声也不好,很多人宁愿多花钱买韩系,也不愿意买配置更高的国产。

李书福为了打开吉利的知名度,想尽了一切办法“博眼球”。

他自己呢,也经常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动不动就放炸弹。

有一次在某行业大会上,李书福当着通用高管的面说,福特通用没啥了不起的,早晚会破产,气得对方当即离场。

博眼球不是李书福的专利,大佬都喜欢用。不知妻美刘强东、对钱没兴趣马云、红衣教主周鸿祎。

说到底,就是为了曝光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19年刚有疫情,西贝贾国龙第一个跳出来,说如果疫情继续,西贝撑不了三个月。

话音还没落地,5天时间银行就特批了4.3亿授信,让他发工资。现在,你再喊,银行谁理你。

博眼球,必须早,而且要猛。

就像刘强东娶了奶茶妹,一年帮京东省了多少广告费啊。

2.敢干。

李书福当年造车,不像现在车企搞新能源,国家有补助。那个时候,实行目录管理,只允许目录里的企业生产。

李书福为了造车,先是跑到台州黄岩区请示领导,领导答复不可能,又跑到省机械厅,答复还是不可能。而且领导明确表示,就是跑到北京也没用,就算私自造出来,也不能上牌。

正常人,大概率会死心,但李书福认死理。

汽车不行,先造摩托车积累经验。

于是,花了几千万收购了台州一家快倒闭的摩托车厂。经过一年调整,造出了国内第一辆踏板摩托车,刚一上市就卖爆了。

后来,又跟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派摩托车,鼎盛时期,热销全球30多个国家。

但是,离造车还是很远。

首先资金不够,别的车企开工厂动辄几十、上百亿,李书福手上的资金最多五亿,而且一大部分还是台州民间的互助资金。

其次,汽车可不是摩托车,对技术工艺要求非常复杂。当时别说李书福了,国家队也没有自主造车的能力,第一批桑塔纳轿车,完全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技术。

就在这种没钱、没技术,甚至国家不支持的情况下,李书福还是决心要造车。

怎么办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以造摩托的名义,拿了台州800亩地,实际却按汽车生产来规划。

不懂技术,就买了几台奔驰、丰田,拆开模仿,然后从香港买零部件组装。

最后,愣是搞出了“吉利一号”。

可当李书福开着造好的车,跑到省机械厅,希望得到批准时,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可以。

实在逼得没办法,想了个“歪点子”。

李书福发现客车的生产目录,没有轿车严格。客车不就是没有屁股的两厢车嘛。

然后,找到有客车目录的德阳监狱合作,自己投资2400万,双方合资办厂,用合资公司的名义造客车。

开了以后才发现,因为厂子在监狱里面,出入非常麻烦,工人又是服刑的犯人,技术不好培训,也不好管理。

本来计划监狱不行,就搞个分公司,但当时明文规定分公司不能用目录,路彻底堵死了。

经过那么多磨难,李书福也顾不上目录了,一心只想把车造出来。最后,决定先造车后办证。吉利第一批批量车——豪情6360,就这样诞生了。

1988年8月8号,他特意选了个吉利的日子,举办豪情6360的庆祝大会。

结果,发给各界名流和政府领导的请帖,无人回应。

最后,还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到来,化解了这场尴尬。

而吉利的造车资质,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10天才拿到。

3.敢买。

很多人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恰恰相反,李书福才是付出最多的人。

表面上看吉利确实占了大便宜,08年吉利准备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年营业额才40亿,沃尔沃的营业额1000多亿。

而且,沃尔沃背后的大股东是福特,汽车行业横跨百年的万亿级巨头。

吉利一个中国十八线小品牌,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还没几年。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标准的穷小子娶白富美。

可实际上,吉利虽然营业额40亿,但利润却高达10亿,而且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李书福只要不贪心,以后每年赚个十几亿,轻轻松松的事。

而沃尔沃呢,表面是北欧豪华车代表,实际上08年亏损了15亿美元,09年亏了7亿美元。等于李书福辛苦干10年,还补不了沃尔沃一年的窟窿。

福特百年巨头,运作十几年,也亏的一塌糊涂。

说白了,此时的沃尔沃,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千金大小姐,看着漂亮,其实不管是娶她还是养她,都是无底洞。

当然了,沃尔沃有吉利缺少的品牌资产和技术专利,可收购它,就意味着赌上李书福自己一辈子攒下来名誉和财富。

很明显,这是一场豪赌。

最后,为了实现吉利的长远目标,他还是决定牺牲短期利益和赌上身家性命。

但当时的吉利,毕竟实力有限。李书福掏空家底,也只筹到一半的钱。为了筹款,他把世界上有钱的金主借个便。

先是找大庆和上海政府借了几十亿,欧洲银行借了一大笔,全球的几家知名投行也拿了一些。

借到最后还差两亿美金,李书福居然找福特借。等于从福特手上借钱,买它的产业。

关键是福特借了。

当然,结局是好的,不说资本市场,沃尔沃被收购后股价涨了十几倍,光是现在每年赚的钱,早都收回成本了。

但事先,除了李书福,谁敢买啊。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财富永远奖励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

李书福的敢说、敢干、敢买,不能讲是他成功的核心,但没有三敢,一定没有今天的吉利。

但是,对于创业来说,光有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还不够。因为商业是理性的,拼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造车,技术不行,车质量不好,纯讲情怀,老百姓是不会买单的。

李书福怎么解决技术难题,核心是迈开的腿,用两条腿走路。

第三、迈开的腿。

以前国产车有个经典笑话,俩车撞到一块,双方都违反了交规。黑车司机发现对方是保时捷,心凉半截。白车司机也看到对方是路虎,有点上头。

结果,两人下车看清楚了以后,相视一笑,气氛瞬间缓和了。

原来是众泰SR9撞上了江淮陆风X7。

这种事,在国产车刚出道的那几年比比皆是,众泰因为抄保时捷太狠,江湖人送绰号——保时捷泰。

要想搞清楚这两件事,需要先讲讲中国造车的大背景。

建国后,国内的工业基础太薄弱,第一台解放牌卡车,还是在苏联的援助下,造出来的。

后来,我们自己也举全国之力,造出了红旗轿车,可最后还是因为质量问题,停产了。

没有办法,汽车技术太复杂。以福特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从清朝就开始研究车,技术迭代了上百年,我们不可能无师自通。

所以,国家决定引进外资品牌,搞合资办厂。这才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这些合资品牌。

可即便是这样,技术迭代的速度还是非常慢。

拿桑塔纳来说,1979年国家就确定跟大众合资建厂,可直到1980年才正式开始。不是因为德国人要求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底子太差。

举个例子,当时我国的汽车转向盘只有6个指标,德国有106个,其他零部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的手工组装办法,一天最多装两台。大众最普通的工厂,一天也能装生产1000台。

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又磨合了三年,直到 1983年,第一台桑塔纳才生产出来。

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合格的零部件厂,所有的零部件只能从德国进口,然后在上海组装,结果造一辆桑塔纳就需要1万美金的外汇。

这也是为啥当年一辆桑塔纳能顶北京一套房的原因。

后来,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内技术也有了进步,但是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里。

所以,民族品牌起步只能去抄,要不然,连造车的门都摸不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掌握核心技术,走不了太远,这几年的保时捷泰、路虎江淮几乎看不到了,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还是人才,所以李书福花了大代价培养技术人才。

二十年办了10所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培养硕士,有博士后的工作站。有多名院士坐镇的研究生院,以及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湘潭理工学院这样的本科学校。

前后为行业培养了15万专业人才。

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可能新。

06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标志着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之后,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上市,瞬间火边大江南北。到今天,帝豪系列仍旧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毕竟是个长期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外资品牌,必须要迈开步子走出去,站在欧美百年工业的巨人肩膀上。

所以,李书福赌上身价性命收购沃尔沃、奔驰之后,表现得可谓“佛性”,给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一定的财务自由。

为了得到沃尔沃技术人员的认可,在拥有沃尔沃汽车所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他依然没有直接插手沃尔沃的经营和管理,主动摆出学生姿态,虚心请教,不强求对方直接转让技术,吉利甚至出钱在沃尔沃家门口,建了一个欧洲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公用。

奔驰也是一样,用的是领子期权。股票涨了少赚,亏了也少亏,不在意资本收益,只求能获得品牌和技术上的支持。

不图小利,必有大谋。大概在李书福的心中,吉利的造车梦还远不止当下。

从1982年开第一家照相馆,到97年造摩托车,李书福创业四十年,造车20年。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产车崛起的全过程。

一路走来,发现的眼是有一双洞察商机的眼睛;勇敢的心是敢为天下先、迈开的腿是先抄后创,再并购。

这三点,有个人的英雄主义,也有时代的无奈选择,但归根结底,是中国草根创业者,为了生存下去,找到的最佳路径。

不管未来的商业环境怎么变化,这三点,也将会是每一个想从底层跃迁的普通人,最好的的选择。

因为,先行者李书福,已经用它闯出来了。

“买买买”李书福:2017吉利集团的收购之路

2017年谁是汽车圈里马云最喜欢的人?那想必是因当年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而一“买”而红的李书福了。作为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可谓是将“买买买”进行到底的第一人,在已经过去的2017年李书福带领吉利集团与宝腾成功“牵手”,之后又终于将沃尔沃集团的一部分业务顺利收入囊中。

谈起吉利集团的收购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在哥德堡签署,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8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外界最多的声音是“穷小子吉利迎娶名门公主沃尔沃”、“门不当户不对”,在质疑声中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选择了坚持,对于这次的收购,用李书福的话说就是:将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为这次收购李书福准备了8年,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对沃尔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当时年轻的吉利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2007年5月,他发出《宁波宣言》,以此为标志,吉利控股集团开始实施战略转型。用李书福的话说,这次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

之所以选择沃尔沃,原因只有一个:沃尔沃是“海外成熟技术、成熟零部件、成熟汽车公司”的最佳选择。它的原创能力很强,安全基因举世无双,还有车内空气质量技术控制及环保技术全球领先。

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就是个拥有野心的车企,无所畏惧于失败,1999年李书福就曾对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作为一个造成狂人,从四个轮子两个沙发,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收购英国猛铜、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厂、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所走的每一步都在铺设一条让吉利真正有资格有底气与合资品牌竞争,并走向世界的道路。

而在收购了沃尔沃之后,这个拥有野心的车企获得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可以说不论是从产品技术还是品牌自信上吉利都已不同于往日,一度认为是自主品牌的骄傲。

因而在7年之后,当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国宝级汽车品牌宝腾时,人们更多的是惊呼:“吉利太厉害了!”2017年6月,吉利集团收购DRB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并成为宝腾汽车的独家外资战略合作伙伴。

作为一个豪华性能跑车品牌,路特斯也曾与法拉利、保时捷等品牌齐名,在技术储备方面显然是强大的,据了解,路特斯的车其精髓就在于轻量化,而此次收购意味着,吉利可以吸收路特斯在轻量化方面的经验,并为己用。除此之外,路特斯超强的底盘和悬架技术也会给吉利带来不小的帮助。

同时,吉利收购宝腾后,将借助宝腾的影响力进军东南亚市场,吉利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CFO李东辉也表示:“宝腾和路特斯的加盟将进一步完善吉利集团的全球化布局。”这意味着吉利在未来将再度迎来一个飞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开启“以技术换市场”之路的中国汽车品牌。

而在这之后,吉利依旧未停止“买买买”的步伐。2017年11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将收购Terrafugia的全部业务及资产。李书福表示,吉利预计于 2019 年推出首款飞行汽车,开启新的出行方式,并将在 2023 年发布全球首辆垂直起降飞行汽车计划。这是吉利的一个梦想,看上去天马行空,但对于未来我们依旧可以保持憧憬和期待。

当2017年已明显余额不足时,吉利的预算却还十分充足,继拿下宝腾、路特斯以及美国飞行汽车公司之后,吉利又抓住2017年的尾巴于12月27日下午,与欧洲基金公司Cevian Capital(以下简称Cevian)达成一致,将收购其持有的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项目交割后,吉利控股将拥有沃尔沃集团8.2%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并拥有15.6%的投票权。

7年前吉利曾以18亿美元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此次收购沃尔沃集团是吉利集团的又一战略布局。1999年,沃尔沃集团就分拆了轿车业务和卡车业务,沃尔沃集团掌管后者,其在卡车、客车、专用车领域非常强大,据沃尔沃集团发布的最新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当季,沃尔沃集团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增长,其中电动客车产品继续打入新的市场,卡车订单同比增长32%。

沃尔沃集团在自动驾驶卡车、电动大巴等领域都技术领先,并已开展试运营,如今,沃尔沃集团面向未来更进一步,推出了一辆适用于港口和公路专用车道等半封闭区域的“枢纽到枢纽”货物运输自动驾驶卡车。

而此次的收购其实是吉利对商用车市场的深度垂涎。随着全新一代XC60顺利国产上市,沃尔沃品牌全面复苏;全新品牌领克首款新车的推出,以及对宝腾、路特斯的收购,加上这些年让人惊叹的销量成绩,在乘用车市场,吉利已经完成了从高端跑车市场到中低端普通消费市场的全面布局,是时候将布局延伸至商用车市场,而沃尔沃集团必定会为吉利带来不小的帮助。

可以说,李书福的每一次“买买买”都在为实现吉利成为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的宏图伟愿做准备。那么2018年吉利能否如愿成功收购奔驰,占领新能源豪华车这块市场呢?对此我们表示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勿抄袭或改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收购历史价格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