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羚羊和铃木的区别

新车 | 这回真不卡了!增加“羚羊避险”功能,新款极氪001表现如何

文:懂车帝原创 付博

[懂车帝原创 产品] 在一个月之前的7月11日,新款极氪001正式上市,新车最大的变化就是换装了基于8155平台打造的新一代极氪智能座舱系统。同时,新款车型共推出四个配置,官方指导价为29.9万-38.6万元。

其中,售价为34.9万元的超长续航双电机ME版为新增配置,其它款型保持原有价格。近日,我们也对新款车型进行了试驾体验,跟随镜头一起来看看它的车机是否更好用了吧!

新款极氪001于一个月前正式上市

新款车型主要变化点:

搭载高通8155架构座舱,所有车主可免费升级

新车推出闪电切换功能,双电机四驱车型可切断前电机,实现后驱省电行驶

智能防滑功能升级,可实现更复杂路况下的脱困

推出新版本-ME版,定价349000元,相比顶配YOU版便宜近4万元

推出智能蓝牙钥匙,所有车主均可免费领取

新款极氪001售价

新车做了哪些升级?

新车搭载基于8155计算平台打造的智能座舱系统,老用户可免费升级

极氪001的智能座舱升级是此次改变的重点

在众多升级中,搭载了8155芯片的车机系统无疑是“老车主”们最为关心的,毕竟旧版的车机的确不好用,而且在新款车型上市之前,蔚来、岚图相继发布了老车主付费升级8155芯片的政策。与部分厂家付费升级不同的是,极氪这一次是免费升级。

据悉,一套8155控制主板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极氪在发布会上也宣布此次的升级成本超过3亿元,极氪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市场口碑,同时,新的芯片上车后,后续的整车优化升级工作也将更为顺畅。

升级后的车机在响应速率、语音控制、导航等方面均有提升

主界面页卡布局更合理

基于8155计算平台升级而来的新一代极氪智能座舱,采用7纳米制程8核CPU、16G内存和128G存储空间。算力与存储带宽与老款车型相比均有所升级,能够使人机交互、图像/多媒体画质渲染和处理速率等方面均得到大幅提升。

新升级的车机系统,增加了全新的下滑菜单界面,可自定义18项常用功能。系统还升级了语音声控AI Mate智能助理,新增“可见即可说”功能,用户可通过语音直接控制多媒体内容,比如打开腾讯爱趣听App,在QQ音乐、喜马拉雅等海量内容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有声读物等。

新增下拉菜单功能

滑动和触控响应都很“丝滑”

常用功能实现“零层级”展现

从实际体验来看,新的车机系统运行速度更快,操作几乎零延迟,使用体验很棒。页卡布局便于日常操作,经常用到的功能都被设置在了第一层级,使用效率更高。此外,部分页卡的功能选项还支持自定义排序。语音控制识别准确率较高,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乘客发出指令,系统均能及时识别并作出反馈,使用体验良好。

高德地图功能优化升级

语音控制系统识别率较高

高德地图进行了部分功能的优化,加入了路线优化推荐、拥堵路段信息显示,用户能随时选择最优路线减少车程。服务区入驻品牌展示能为用户提前做好路线规划,选择合适的休憩站点。高德地图的响应速度也很快,放大或缩小显示区域时,画面显示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现象。

动态体验

新车的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系统功能得到丰富

辅助驾驶方面,新增全速域主动巡航控制(LCC+ACC)功能,能让极氪001在0-130公里/小时速域区间,基于行驶速度自动调整跟车距离,实现智能跟车;同时,该功能还能让车辆保持居中行驶,并能随车道线转向。

新车经过升级之后,基本实现了L2级别的驾驶辅助功能,在自适应巡航状态下,车辆跟随前车加/减速动作柔和,介入流畅,在沿车道线拐弯时,整体表现也很“顺滑”。车道保持辅助功能响应灵敏,默认车道居中的设定会使得车辆经常性“主动调整”方向盘,如果是第一次开这台车,对此项功能还需要适应一下。

仪表尺寸不大,但信息显示全面

此外,极氪001还推出了官方称之为“羚羊避险”的功能,即当路边有行人或非机动车辆时,车辆会主动减速,确保安全后再通过;当相邻车道有大型车辆时,车辆会模仿人类驾驶员的驾驶方式,安全流畅地主动避让;当紧急车道有车辆临停或开门占道时,在不变换车道的同时,进行减速避让。如果在交通环境十分拥堵,左右两侧没有足够空间时,还是需要驾驶员主动进行干预。

升级后的系统新增了“羚羊避险”功能

WE版两款配置车型与YOU版保持原有动力参数不变,只是即将续航里程数值进行了调整,更新后的续航数值均采用CLTC工况测试:超长续航单电机WE版为732公里,长续航双电机WE版为536公里,超长续航双电机YOU版为650公里。虽然续航数值均有所增长,但由于测试工况的改变,所以与此前采用NEDC工况测试得来的官方续航可比性不大。

而新增的超长续航双电机ME版车型搭载了与YOU版相同的双电机四驱系统,官方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3.8秒;动力电池容量为100千瓦时,CLT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为616公里。该配置车型,预计能够满足一部分对性能和续航能力均有需求的用户。我们本次进行试驾的是顶配2022款 超长续航双电机 YOU版。(以上动力数据来自极氪汽车官方)

双电机车型的动力表现无可挑剔

总功率超500马力的一台电动车型,自然在动力表现方面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何种工况,动力随叫随到,官方此前也公布,极氪001的极速超200公里/小时。

新车还提供了6种驾驶模式,分别为运动、节能、舒适、雪地、沙地以及越野,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个性化模式中设置与驾驶相关的偏好设定。在运动驾驶模式,动力响应更为迅猛,0-100公里/小时3.8秒的加速成绩,换成燃油车,可能要花费百万元才能达到。

滑轮组测试环节中,只有但前轮着地,脱困不费力

新车还配备了官方称之为“闪电切换”的功能,闪电切换能够在0.4秒内,实现后驱/四驱的智能切换。其联动6大ECU,根据全车18个传感器,感知车辆姿态,并协同前后电机、加速与制动踏板,结合路况实现全时后驱,适时四驱以及全时四驱三种电驱模式的智能切换。此外,官方表示,极氪为驾驶爱好者打造的漂移模式已经在开发测试中,未来将通过OTA升级实现开放。

新车还增加了智能防滑dTCS分布式牵引力控制系统。智能防滑系统将DMC电机扭矩控制集成于MCU电机控制器中,控制信号传输,反应速度在6毫秒之内。

从实际滑轮组体验来看,极氪001在三个车轮失去抓地力,只有左前轮着地的情况下,驾驶员只需稳住加速踏板,车辆可以轻松脱困,虽然没有轮上电机,但“滑轮组”脱困能力不弱!此外,极氪001的全自动空气悬架系统五挡高度可调,可实现117-200毫米(满载)离地间隙切换,结合15.7度的接近角和21.5度的离去角,极氪001通过性表现值得肯定。

底盘调校出色,舒适性尚佳

底盘方面,极氪001整体质感优秀,在高速行驶时,底盘贴服感突出,在经过一些弯道时,也能够为车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持车身姿态稳定。悬架系统对于路面细碎颠簸地处理到位,保证了车内的舒适性。我们试驾的车型选装了22英寸轮辋,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姿态好看,只是日常家用的话,大可不必选装,小尺寸一点的轮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舒适性。

总体而言,极氪001无论在动力、底盘调校还是舒适性方面,都是这个级别车型中的翘楚,此前车机系统的“短板”,此次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静态外观回顾

新车延续了领克家族设计风格

回顾外观,极氪001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它可以看作是此前亮相的领克ZERO概念车量产版本,其前脸基本延续了领克家族风格,分体式大灯具有明显的特征。不过,新车使用更具运动风格的前包围,并且挂有极氪最新的品牌标识。

“猎装”造型使其个性更加突出

极氪001的轴距超过了3米

车身侧面,其采用类似猎装版车型的设计,侧面线条相当平直优雅,与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轿车和电动SUV都有明显的区别。据悉,极氪001的风阻系数仅为0.23。车身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4970/1999/1560毫米,轴距为3005毫米。

车门除了采用了纯电动车比较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外,还配备了电动开启的功能,而且开始时,如果检测到车门旁有人或障碍物的话,会先只开启一个比较小的角度,当人或障碍物移动开之后,再完全打开。而关门时,同样也是采用了电动关闭的形式,而关门时的力度也比较柔和,遇到阻力也会停止动作。这样的开门方式仪式感满满,但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便利性并不算高。

车尾配备贯穿式尾灯组

车尾部分设计有一块高位扰流板,尾灯则是贯穿式的LED灯组,内部竖立整齐的LED灯片立体感突出。后包围整体造型与前包围相呼应,层次感较为丰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极氪001前排采用了一体式运动座椅,其对腰部支撑和侧面包裹表现都很不错。后排座椅的包裹性以及对腿部的承托表现出色,而且座椅靠背还配有电动调节功能,舒适度和豪华感方面加分不少。

竞争对手/市场表现

市场当中主要竞品包括小鹏P7以及蔚来ET7等车型

极氪001作为该品牌基于吉利汽车SEA浩瀚架构打造的首款车型,在做工、用料、配置以及设计方面都展现出了较高的诚意,此次芯片免费升级更是收获了一大波“好感”,在30万元这个价位区间,极氪001的表现堪称是最为全面的,这一点从市场表现上也能够得到佐证。

10天前,极氪公布了7月份最新的交付量,数据显示,极氪在7月共交付5,022辆极氪001,创造了月度记录。自交付以来,极氪001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3万辆,达到30,039辆。据了解,在7月份单月,极氪001的大定数量突破了1万辆。

7月份30万元以上纯电动车型销量榜

竞争对手方面,极氪001主要竞品车型有小鹏P7四驱高性能版(34.99万-42.99万元),以及蔚来ET7(45.80万-53.60万元)等,而由于极氪001采用了猎装造型,所以在市场当中更具独特性。如果你也想花30多万元去买一款电动车的话,你会选择谁呢?欢迎留言交流。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羚羊和铃木的区别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