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沃尔沃研发中心

解读吉利ICON背后的BMA模块化架构

近日,吉利ICON终于上市了,除了在外观、内饰、空间、配置等方面都让人惊艳外,笔者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其指导价格——11.58-12.88万元,4款不同配置和动力的车型仅仅相差1.3万元,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两款轻混车型。

怀着这样的惊讶,笔者查阅各方面的资料,结果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原因在于吉利ICON背后的BMA模块化架构(也有人称其为平台)。

吉利ICON是BMA架构下的第二款车型。第一款是2018年10月上市的缤越。如果仅仅从表面看,很难想象这两台车竟然是出自同一架构平台。这就是BMA模块化架构的过人之处。

BMA是吉利继CMA之后的第二个模块化架构,也是沃尔沃与吉利联合开发的整车第二个模块化架构——其实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后者以沃尔沃为主导,吉利参与开发,因此,出自CMA模块化架构的车型也相对“高级”一些。

一台车的好坏,其背后的平台或模块化架构是关键;而平台或架构的厉害,也可以看出这家车企的实力。作为开发ICON的吉利公司,要说其厉害之处,可以从最近与奔驰的一次合作窥见一斑。

就在年初,吉利与奔驰smart合资建立了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在大家的惯性思维里,我国的合资车企都是外方负责技术,而中方负责市场。而这次,吉利与奔驰smart的合作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由奔驰负责设计,吉利负责工程研发,而且smart还将与领克共用一个架构平台——PMA模块化架构,它也是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打造的纯电动车专属架构平台。如果没有对吉利研发实力的足够信任,奔驰会放心将smart交给吉利的平台做?奔驰会干砸自己招牌的蠢事?所以,从这点就足以见得吉利在造车技术上的确具备了被奔驰尊重的实力,或者更确切地说,奔驰就是看上了它的架构平台。

那么,吉利既然能够得到奔驰的青睐,那它打造的BMA模块化架构到底有什么优势呢?虽然从目前掌握到的有限信息看,还无法获知它在成本、空间、性能、价格等方面到底具备了怎样的优势,但从价格优势而言,还是非常明显的。

其实,在吉利ICON上市之前,不少人看到如此出众的设计、豪华的内饰和丰富的配置,预测其售价在13万以上,但结果实际售价却低了约1.5万元。ICON的价格为何能够如此“亲民”?

在谈这个问题前,有必要提一提同样出自BMA架构的热销车型缤越。缤越自2018年10月上市以来,至今已销售了约17万辆,已经占比吉利系列车型销量份额的10%,甚至在整个SUV市场也名列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榜单第14。而这背后与强大的BMA模块化架构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从影响消费者最关键的价格因素来讲,由于有BMA架构做基础,缤越的研发周期和灵活度要提升不少——BMA架构可以将一台车的研发周期从传统平台的40个月缩短至18-24个月。而且,因为研发周期短,在研发过程中,可以更快、更灵活地不断修正自己,以便应对市场和民众消费理念快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研发成本下降——据说大众的MQB模块化架构可减少20%的成本,因此在价格设定上就会比同级别的车型更低,也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从销量上直观地反映出来。

评价一款车的好坏不仅要看销量,还要看平台。尤其对于燃油车而言,在“三大件”的调校上,以及细节、工艺、性能等方面,出自同一平台的产品总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因此汽车界又有“平台才是决定一台车好坏的关键”一说。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平台与模块化架构的区别:平台强调的是零部件的通用性(可看作一个点),而模块化架构虽然也突出通用性,但它的目的在于用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标准、更复杂的工艺打造更好的车(可看作一个体系)。举个例子,出自大众PQ35同一平台的速腾和高尔夫,大家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再看缤越和ICON,完全想象不到这两台车竟是出自同一模块化架构。

因此,有着BMA模块化架构作为基础的吉利ICON,相较同级别车型也在价格上占据一定优势。这点,也可以从去年广州车展可见一斑——车展上仅用时15分17秒就将2020台“银河限量版”ICON订购一空。

而且,一旦实现模块化架构生产之后,后续的改款车型,只需在现有架构平台的基础上,对轴距、轮距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完成,而不再需要对通用部分进行繁复的试验,从而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快速实现更新改款,让这款车在未来进一步展现其市场竞争优势。而这点也已经在缤越和ICON之间有了初步体现——缤越燃油版与轻混版相差1万元,而ICON相差仅3000元。

再考虑得长久些,随着现在消费的多元化和消费者的“追新求异”心理,车企进一步提升更新换代速度,甚至一年一改或一年几改。而这样的更新速度,对于更具灵活性的MBA模块化架构显然更具优势。可以预见,随着BMA平台越来越成熟,未来出自这个平台的新车会研发更快、性价比更高、竞争力更强。

写在最后:以前,汽车界流行一句话“得平台者得天下”。如今,随着“平台化”向“模块化”升级,可以说,谁在模块化架构方面取得先机,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大家都意识到“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因此也才有了吉利免费开放PMA平台和比亚迪开放e平台。

吉利、沃尔沃合并新方案:股权架构不变,资本市场埋想象空间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全面合并的时机还未到来

文|《财经》记者 刘皖媛赵成

编辑|施智梁

一年的讨论和谈判后,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计划发生了巨大变动。

配合斯德哥尔摩时间,2月24日晚,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下称“吉利汽车”)联合宣布称双方达成最佳合并方案:在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架构的同时,双方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在汽车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深化合作。

在业内看来,这次合作方案是对此前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并计划种种疑虑的回应。2020年2月,双方曾表示正在探讨合并重组的可能,重组后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并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

11年前,吉利控股集团从福特汽车手中并购了沃尔沃汽车100%股权,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同属吉利控股旗下,属于“兄弟关系”。原合并方案是否会打破这种关系曾引起广泛猜测,但此次合并方案有所变动:不涉及股权架构,专注技术和销售渠道共研共享。

“在重组合并的谈判过程中,你退我进、权衡利弊并机动地调整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商言商,业务和技术层面谈成了的部分,也是非常现实、对双方品牌力也有促进,不排除未来能走到一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对《财经》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沃尔沃汽车未来可以有机会单独探索资本市场的各种方案选项,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也表示这次合并将不会对吉利汽车回归A股带来影响。有接近吉利的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沃尔沃汽车从策略和想法上确实有独立上市的打算,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而是在多渠道探索的过程当中。

尽管与原方案有所不同,但吉利与沃尔沃汽车从磨合走向合并、相互内化,双方合并重组后优势将更加明显。“深化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这一决定会使双方都变得更强大。”沃尔沃汽车集团CEO、总裁汉肯·塞缪尔森表示。

聚焦新四化,但维持兄弟关系

吉利和沃尔沃汽车“最佳合并方案”出炉后,双方关系成为大部分人的首要疑问:“吉利不是早就收购沃尔沃了吗?”

距离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收购与合并不能划等号。沃尔沃汽车独立于吉利汽车运行,沿用自己的生产平台,技术方面和销售渠道等也没有完全共享吉利。按照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说法,“吉利汽车和沃尔沃两个公司是兄弟之间的关系,不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今时不同往日。2010年的吉利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民族品牌,相比沃尔沃在国际上也并不出名,收购行为曾引发“蛇吞象”、自不量力诸多争议。而站在今天,回看十年前的这次收购,可以说是李书福最成功的一步棋。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之后,近十年来的发展可谓一飞冲天,连续多年销量破百万,成为自主汽车品牌的领军车企。

双方在技术领域展开了多项合作,2017年吉利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同年双方基于CMA架构,合资打造新品牌领克汽车,这也是一直走性价比路线的吉利拓展中高端产品的关键一步。

而在去年,吉利汽车的一纸公告,更是将双方关系推向高潮。2020年2月,吉利汽车首次对外披露了寻求与沃尔沃汽车合并的消息:正在研讨两家公司业务合并重组的可能性,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合并后的业务将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

车企抱团取暖应对行业变革的趋势明显,但显然,相对于此前的合并计划,此次合并新方案并没有原方案预想的那样深刻和全面。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包括戴姆勒在内的大公司都在进行拆分、轻装上阵。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放弃复杂的业务和架构合并,转而在技术方面寻求共赢,是更为现实的做法。

合作方案显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此次深化合作将主要涉及四项内容:其一,双方以股权合并形式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开发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其二,联合开发纯电架构。其三,由沃尔沃旗下自动驾驶技术公司Zenseact牵头,共同开发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其四,去年年底宣布进军欧洲的领克汽车将与沃尔沃汽车渠道共享、资源互补,利用海外渠道资源服务全球用户。

“现在谈成的部分是符合目前国内三化趋势的,而且能发挥各自领域的优点和特色。合并本身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技术、品牌力上都为未来的深度合并打下基础,我不认为原来设想的方案会完全排除。”颜景辉表示。

另一方面,双方强调的“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架构”,也回应了此前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并计划公布后的种种疑虑。桂生悦更是直言,按照原方案,股权合并至一家上市公司,投资者势必会担忧一系列问题:如何对沃尔沃估值;上市公司是否会付出代价,面对更大的压力;现有股东的股份稀释方案如何安排。

“我们这次的合并方案让大家在这方面的疑问全部都得到了解决。这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共同反复思考,充分的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而确定的,也是结合了两家公司的意见提出来的,所以该方案是一个最佳的方案。”桂生悦表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指出,在吉利汽车回归A股的关键时刻,双方保持彼此股权架构独立有助于吉利保持高市值,不做大的变动可能就是“最佳方案”。

“欧洲和中国市场不太一样,现在吉利汽车的股票价格这么高,也是来自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追捧,完全合并后是涨是跌现在也很难说得清。”崔东树对《财经》记者表示。

沃尔沃有望达成IPO?

“由于股东双方分歧较大,吉利和沃尔沃在动力总成方面的合并也意味着去年公布的整体合并计划搁浅了。”接近吉利的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然而,从相互磨合到此次合并,吉利和沃尔沃汽车正在相互内化。“深化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这一决定会使双方都变得更强大。”塞缪尔森表示。

实际上,双方的深入合作更多的聚焦在了汽车“新四化”领域。而对于此次合作,塞缪尔森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

首先是确保营收增长。每个品牌都必须有动力和能力保持上升势头,继续在其细分市场中发展。第二,更加专注于特定领域。双方将合并动力总成业务成立全新公司,为各方提供领先的混合动力技术。第三,应该发挥协同效应,加速两家公司的发展,降低成本和促进增长。双方共享模块化架构,包括软件、智能网联和高度自动驾驶,进一步提高效率。

与此同时,安聪慧表示,吉利汽车期待与沃尔沃汽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速吉利汽车的全球布局,开发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和相关出行服务。

有分析认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进一步整合,实现电动车核心技术共享、共同研发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等,都将进一步增强吉利汽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研发实力。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重组后,‘大吉利’将成为国际性汽车巨头。我们认为重组完成后,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将会拥有吉利汽车、领克、几何、沃尔沃汽车、极星等多个汽车品牌,品牌从低端、中端、高端燃油车,到中端电动车、高端电动车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布局。”安信国际行业分析师王强认为。

至于合并之后,沃尔沃汽车会不会单独进行IPO,塞缪尔森称“沃尔沃汽车确实有可能去接触资本市场,但现在还没有对此作出决定。”

据上述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沃尔沃汽车从策略和想法上确实有独立上市的打算,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而是在多渠道探索的过程当中。”

在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看来,双方合并重组后优势将更加明显,而沃尔沃汽车也将在与吉利的深度合作中获益。

“近年来,随着‘新四化’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市场很火,吉利肯定很想让沃尔沃尽快上市。这样二者便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挖掘汽车‘新四化’带来的市场机会。”曹鹤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曹鹤指出,阻碍吉利与沃尔沃汽车整体合并的原因可能更多来自于沃尔沃方面。

“虽然吉利把沃尔沃收购了,但在很多技术方面,吉利是受到限制的,有些条款很难绕过去。”曹鹤说:“吉利出钱收购沃尔沃可以,但不能渗透到技术领域当中。而当年条款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防止吉利把沃尔沃的技术拿走。当然,这不是沃尔沃的要求,而是当年欧盟的要求,吉利收购沃尔沃,欧盟要开听证会的。”

由于专利的问题,吉利并不能直接使用沃尔沃的技术,因此吉利于2013年在瑞典哥德堡建立了CEVT欧洲研发中心,双方协作共同研发出了CMA架构,而在此过程中吉利的研发水平,自主研发的实力在沃尔沃带领下大大增强,而更高品质和更高价值比的产品,也让吉利被更多消费者认可。

与此同时,沃尔沃汽车也看到传统燃油车并不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其谋求上市,开始为将来做打算。

沃尔沃汽车计划到2025年左右,其在售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将各占总销量的一半,在新领域要有强大的竞争力,资源和研发投入上势必会非常巨大的,而IPO无疑能够直接有效地为沃尔沃解决钱的问题。

早在2018年,沃尔沃汽车就曾多次传出寻求IPO的消息。当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称,沃尔沃汽车计划从中国投资者处融资5亿美元以筹备未来上市。

同年5月、8月,均有报道称,吉利已选择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来帮助沃尔沃汽车在2018年年内IPO,估值定在160亿美元-300亿美元之间,并计划在瑞典和中国香港两地上市。但沃尔沃一直未能实现独立IPO。当时,塞缪尔森对于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计划被无限期推迟的解释是:“目前进行IPO并非最佳时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沃尔沃研发中心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