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美日如何启动车辆

2012款三厢吉利美日性能如何,性价比如何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2007款吉利美日之星1.0舒适型质量怎么样

吉利 中国龙: 不推荐,不合适小毛病多奇瑞 qq3: 强烈推荐性价比好qq3好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可曾有人记得吉利美日车标?盘点国内各型各色的山寨车

在世界百年汽车发展史上,山寨车无处不在,像著名的丰田、日产、现代等车企,早期的车型也是山寨北美地区的车型。到我国的自主品牌车型发展,也在浓缩着这一过程,现阶段中各型各色的山寨车也还是层出不穷,让人不知该笑不笑。

可曾有人记得吉利美日车标?

早期的山寨王双环、比亚迪、奇瑞不必说了,好歹现在已经从良,咱们应该宽容些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不是?近的如众泰、陆风的山寨能力也十分耀眼,不过还是太出名了,今天我们该给那些被晾在角落的不太知名的山寨车上场亮相的机会。

首先出场的是华晨金杯派出的S70选手。华晨金杯S70拥有媲美国际豪车的SUV颜值,达到了日本的那个啥讴歌MDX相同的设计水准,外观基本无二致。

但华晨金杯S70表示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内饰摔跌了讴歌的眼镜,竟是讴歌MDX和老款哈弗H6的杂交,实在是高。对了,S70更名前还有个名字叫蒂阿兹,懵逼的漫哥一时间以为是马自达阿特兹的什么近亲。

第二位上场的选手是斯威X7。小众选手就是小众选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斯威是什么鬼。SWM斯威曾经是意大利著名的越野摩托车品牌,被中国企业华晨鑫源收购,没错又有华晨的身影。眼看SUV市场火爆,刚好自己手中也有越野品牌(虽然是摩托车),就利用上了。于是就有了斯威X7,慢着,X7,这好像跟宝马有点关系?

尼玛这不就是宝马引以为豪的“天使眼”么?双肾变单肾以为就认不出来了?除此之外,斯威也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神,人家都是啥家族设计语言,斯威X3却跟X7像不是同一娘胎出的。

这太像那啥大众了。这么看来,大家都是德系风,也不算血缘太疏了。

第三位上场的是来自重庆的力帆X80,当年力帆320山寨宝马MINI就有所耳闻,如今继续走起山寨风,X80就像丰田汉兰达。

反正提到了,就帮力帆上镜上到底吧。要说“仰慕对象”,其实本田才是力帆真爱,因为早在他起家时,摩托车的LOGO就出卖了他的心。

第四位也是来自蜀地的品牌,川汽野马山寨历史也不短了,从森林人到奥迪A4到丰田埃尔法,野马皮尺部从不匮乏人才。

不过论知名度,野马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就算其在成都车展上“论斤卖车”引起一时热议,但平静过后依然默默无名。漫哥也只能帮到这里了。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就算拥有相同的外观与内饰,却没有相同的工艺、用料以及三大件技术,这种山寨车买回来只能越开越糟心。不知会不会有人真的会买这样的车壳子回来开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编辑:SongK)

从吉利美日到奥迪A6L,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换车故事

故事的主角今年42岁,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靠近集市的村庄里,主角回忆是,“也不很穷,就特普通”;现住在华北平原三线小城市,“一套房是医院分给职工父亲的,还有一套在隔壁楼,是自己买的”。说起和奥迪A6的缘分,他说故事的原点又是个让人略遗憾的小故事。

婚车还用奥迪A6?那时不敢想哦

那是2000年,为了千禧年这好彩头,赶趟不赶趟的848.5万对年轻人纷纷走入民政局。林俊杰的那首《一千年以后》发布的太晚了点,2005年才出现,要不肯定是当时的婚礼必选曲目。

他和她也是那848.5万分之一,只是在婚车选择上犯了难,原本憧憬的又长又气派的奥迪A6压根借不到,最后退而求其次地用上了亲戚的桑坦纳。

桑塔纳主婚车

按时间和描述推算,那是一辆2000年上市的奥迪A6(C5),也就是奥迪中大型轿车序列里的第五代车型,国产后又经过加长。彼时中国大街上最高级的车型还是奥迪100、奥迪200和一系列来自广东或进口或水的六代公爵、七代皇冠等,甚至还有老旧的伏尔加也活跃在街头。

奥迪A6(C5)

C5的出现改变了国人对高级车的概念,同时因为政府大批采购,又让奥迪成了官车代名词,婚礼用奥迪A6当主婚车成了大有面子的做派。只可惜官家朋友不是人人有,彼时的婚庆业也不够发达,他和她的婚礼最终没用上奥迪婚车。

那时大街上看到奥迪A6,就跟现在抖音里看到劳斯莱斯一个样

躲着走!说起当出租司机那会,彼时街上碰到奥迪A6,他说一般司机的反应就是躲着走,就跟现在抖音里大家看到劳斯莱斯一个样。

2005年,一汽大众同步引进了第三代奥迪A6第六代奥迪中大型轿车,也就是C6进行国产。C6(从这开始就叫A6L了)相较C5样子圆润度略有减少,却更加“贵气”,已经更加是非富即贵的代名词。

四五十万的单车售价也印证“贵气”评价不虚,当时三线小城最贵的房子也就3000块一平,一辆奥迪A6L等于160平大豪宅了。

奥迪A6L(C6)

结婚前后,他当了8年左右的出租司机,一开始用黄色的天津大发,拿到手就是旧车。后来自己掏钱换了吉利美日,样子有点像奔驰的那个。那时没有份子钱,就是给挂名公司交个管理费,一个月一百来块。

练出来的呗!说起能清楚分辨路人是不是要搭车的本事,他有点小骄傲。即便后来不当出租司机,每每开车从城里回农村老家,他也能准确分辨县道旁的人是在聊天还是等车。随后决定是否上前搭讪,顺路捎一段赚个烟钱。

农村没见过奥迪,当时也不想离开老家

十几岁那会农村哪里有奥迪,有个摩托车就了不得了。学没上好,他自己觉得没那个脑子,村里出去打工的人也少,反正家里有地有门面房,就是天天疯玩。

后来是在市里医院当技工的父亲年龄到了,可以让孩子接班。他一开始跟着父亲学电焊,干干零活。也是几番别扭,老想跑回农村老家玩。

结果就迷上了天天在眼前晃悠的救护车,就觉得他一定要学会开车。也没人正式教,当时特主动冲上去给救护车洗车,救护车司机告诉他什么是油离配合。趁着每一次洗车挪车的机会,他就这么学会了开车。

再之后虽然到了接父亲班的年纪,但是技工没活的时候时间很充裕,于是又有了两年出去接电焊私活的经历,工具反正医院都现成,就是得抽空出去,一定保证医院工作第一位。包括后来的出租生涯也是,跑晚班,白天得守在医院。

跑车拉活,从金杯到中巴到大巴,终于买了奥迪A6L

孩子上学了嘛!又一个转折在2008年,他说奥运会虽然是满街红旗,可孩子上学却让自己压力山大,好的小学不属于自己住房片区,除了托关系要花几万块,择校费一学期也得大五千块,这还没算补习班、兴趣班。

又赶上医院改制,夫妻两个只能留一个在医院上班。他起码有技术,于是离开了医院。只是临时工的她,一个月一千七八百。出租车管理费越收越多,却越来越不挣钱,一个月三千块都了不得了。这么熬着不是办法啊?想办法!

看那些孩子没人接送,就觉得是个机会。他买了辆二手金杯海狮,就接送自己家到孩子学校顺路学生,还能顺便接送自家孩子上下学。也不挣什么钱,而且后来因为有新闻上的校车事故,路检也越来越严格了,也被罚过款,差点扣车。

学校校车日益完善,这点生意怎么办?换中巴!接送上班族,带司机租赁一日游。再之后,顺理成章地成立一个小公司,购入金龙大巴,开始接长途旅游,天南海北的开车。公司小有规模,几辆车,几个司机。

为了租赁!2014年,他终于购入一辆奥迪A6L(C7),因为公车改革,租赁市场愈发火爆,再加上婚庆市场用车需求也日渐旺盛,一辆奥迪A6L在这两块都有需求。公司减少了大巴数量,专心在短途旅游和公司班车业务上,高铁开通之后,长途大巴业务急剧减少。

孩子马上要上大学了,奥迪A6L也可以两口子用来享受享受生活,现在的奥迪家用车也很多了。他说“享受生活”时会不好意思,好似享受一词是略带贬义的。

小人物?大人物?

聊天过程里,他一直说自己是个小人物,没什么故事可讲可写。小人物?大人物?相比一块块砖头的比喻,我更愿意用一朵朵鲜花来形容这些脚踏实地的人。兴许他们的故事对你我来说过于普通,可当我们用纪录片的触感去接触一个小人物的哪怕不是一生,只是50年、40年,亦或3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具象下,波折、挫败、难过、幸福、困惑,一切一切原本隐藏在皮肤下的肌理逐渐显现,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奋斗史?不就是这一个个的小人物吗?不就是这一朵朵开得恣意的花朵?

一汽奥迪的三十年大事记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当年共组装了499辆汽车。

1990年,一汽奥迪轿车组装线建成。11月20日,一汽和大众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

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12月18日,一汽、大众及奥迪三方共同修改并且签署了合资合同,奥迪系列产品作为合同产品正式纳入一汽-大众公司生产。

1996年5月20日,第一辆奥迪200轿车下线。

1997年5月31日,第10万辆国产奥迪轿车下线。

1999年9月6日,奥迪A6(C5)在一汽-大众下线。奥迪A6填补了中国高档轿车生产的空白,引领加长风。

2000年3月28日,中国(大陆地区)首家一汽-大众奥迪特许经销商北京中润发公司正式开业。

2005年4月8日,国产全新奥迪A6L(C6)在上海正式投放。

2006年1月,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在长春成立。

2007年1月18日,一汽-大众奥迪正式启动奥迪奥林匹克计划。

2007年,奥迪成为国内首个年销量超过10万的高档汽车品牌,总计100,888 辆。

2010年10月20日,“一汽-大众奥迪百万辆”庆典活动在长春隆重举行,经过22年发展,奥迪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第一个累计销售100万辆的高档汽车品牌。

2012年3月28日,一汽-大众全新一代奥迪A6L在广州正式上市。

2013年1月17日,2012年一汽-大众奥迪销量突破40万辆(402,888辆),同比增长30%,同时发布了以“用户愉悦”为核心的“领先者战略”。

2013年2月1日,奥迪亚洲研发中心落户北京751 D-Park时尚设计广场,显示奥迪对中国以及亚洲未来战略的重视,并持续深化与中国合作伙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

2013年7月25日,奥迪进入中国25年,奥迪品牌车型在华累计销量达到200万辆。

2014年12月2日,奥迪A6作为年产第1000万辆车型在长春下线,标志着历经23年,一汽大众正式迈进千万辆俱乐部。

2016年6月30日,奥迪四年蝉联J.D. Power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豪华车市场榜首。

2017年5日19日,奥迪经销商联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奥迪公司就奥迪品牌在华发展达成共识。

2018年11月19日,一汽奥迪30周年庆典活动在长春举行,全新一代奥迪A6L亮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美日如何启动车辆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