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 豪情

吉利24年“造车记”:敢为人先者“顺势而为”

本报记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报道

“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吗?”

1997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着这句豪言壮语从摩托车行业跨入了汽车产业的大门。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最主要造车主体——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00175.HK)注册成立,李书福带领一众人马开始了“民营企业家做轿车”的梦想征途。

在短短24年间,吉利控股集团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没啥了不起”的汽车赛道创造了“了不起”的业绩。目前,集团资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已连续九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几何、沃尔沃、曹操出行和钱江摩托等众多品牌。

作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日渐成长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巨擘。而伴随着收购沃尔沃、宝腾及入股奔驰等战略的落地,吉利也在全球化之路中抢得了诸多先机。自2017年以来,公司已连续四年夺得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并成为首个实现乘用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对于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吉利控股集团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无论怎么演变,安全始终是基础。质量一直是吉利的生命线,从造第一辆车开始,就秉承着‘敬业创造、质量报国’的原则,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质量体系。”

民营企业家的“造车梦”

时间回拨到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个小山村,他曾是个放牛娃、开过照相馆、生产过电冰箱、卖过装潢材料、造过摩托车。在其35岁那一年,李书福作出了带领吉利转型升级、研究生产汽车的重大决定。

彼时,在“以市场换技术”当道的国内汽车产业中,还是合资车企的天下,发展环境也没有现在这般友好。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给了李书福信心。

“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早已经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能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一文中,李书福说道:“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

1997年,也即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次年,吉利汽车正式注册成立,并开始从摩托车行业跨入到汽车产业。在入局汽车行业的第二年,吉利汽车很快交出了第一份造车“成绩单”。1998年8月8日,公司生产的第一辆轿车“吉利豪情”下线,但这款车型彼时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

1999年,在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时,李书福对他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001年,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时机,吉利汽车拿到了轿车“准生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此后的吉利汽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日渐成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巨擘。

据了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极氪、几何、沃尔沃、极星、宝腾、路特斯、英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太力飞行汽车、曹操出行、钱江摩托、盛宝银行、铭泰等品牌,并在新能源科技、共享出行、车联网、智能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激光通讯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积极布局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

“企业生死沉浮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天时地利人和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外部因素。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中国民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这就是重要的天时;因为中国才有今天吉利的发展,这就是地利;因为有各界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这就是人和。”在《守正出奇,实事求是》一文中,李书福如是总结吉利面临的发展机遇。

构建核心技术壁垒

“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一定会自己去清洗、保养等等。”

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一书中,李书福如此畅想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加大科技投入,发扬科学精神,不断累积基础数据,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断培养研发人才,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实践总结与优化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必须形成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智能优势,缺一不可。”李书福表示。

实际上,当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汽车“新四化”浪潮席卷整个汽车行业,各家车企纷纷加大投入,以期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吉利控股集团亦是如此。

“专注品质,功能强大,就需要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架构作为保障。”吉利控股集团深知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企业进步的不竭源泉之一。实际上,现在的吉利已经形成BMA、CMA、SPA及SE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

记者了解到,吉利也在行业中率先加强软件相关开发能力,在中国上海、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加州、德国法兰克福、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建有造型设计和工程研发中心,研发、设计人员超过2万人,拥有大量发明创新专利。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李书福直言:“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从概念变成了行动,从概念变成了直接的货币交易、单位核算,所以对于能源体系来说,这就是一场革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据李书福介绍,沃尔沃汽车公司是最早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环保理念的汽车企业,并且已经发布了“2040环境计划”,力求在2040年之前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极星开发了一套“生命周期评估法”,着力于在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降低碳排放。

记者了解到,根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吉利控股集团制定了两个蓝色行动计划,既保留在智能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又开拓智能化纯电动汽车新局面。

除了践行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外,吉利控股集团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加大投入。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李书福提出,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放在同样地位来抓。“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而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最基础的公平。教育、人才也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安身立命之根本。”

实际上,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同时就开始创办学校,24年来持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打造民办高等教育标杆。

截至目前,吉利已创办10所院校,在校学生超5万人,为社会累计培养人才15万,而吉利为教育事业已经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10所院校、遍布全国各地,在成都的吉利学院已经和北京大学深度合作。“吉利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一直坚持为社会输送人才,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23年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吉利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将教育定性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这个宗旨从未改变。”李书福说道。

开年“杀疯全场”!一战赚回上百亿,李书福和加强版的吉利太恐怖

2月25日,被誉为“布鞋首富”的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与世长辞,消息一出,震惊全网。

待讣告释出后,以雷军、马云、周鸿祎为代表的一众知名企业家纷纷送上唁文、挽联,悼念这位传奇的商界前辈,足见宗老先生声望之高。

在这些公开发表的唁文当中,当属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最为特殊。

这封吊唁信由李书福亲笔写下,他在信中称宗庆后是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急先锋,更是第一代浙江商人的楷模。

读罢唁文,字字句句都觉情真意切,想必与李书福自身也是浙商优秀代表不无关系。

放牛娃出身的他,19岁时便靠120元的本钱白手创业,撞遍南墙不死心,最终得以在汽车制造领域异军突起,将吉利汽车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

从一个中学肄业的农村小伙,到手握8家上市公司的顶尖富豪,李书福的人生经历,堪称60后一代浙商中的传奇。

1963年,李书福出生于商业氛围浓郁的浙江台州,只不过家中代代无人从商,穷得叮当响。

也许是台州这个地界有财神荫蔽,虽然出身农家,李书福却自幼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商业天赋。

据李书福本人回忆,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一连多年都是如此。

这样一来,他不仅能够挣来自己的学费、书本费,还能攒下一笔零花钱,反倒比其他家境好些的同学过得还要“更滋润”。

读中学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神州大地,也激荡着李书福的心。

某一天,他听见新闻广播里说“国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时,心里直痒痒,悄悄做起了在商场上大显身手的美梦。

也许是老天爷有意安排,高中毕业后,19岁的李书福没能考上大学,家里也无力支持他复读,只能另寻出路。

就这样,李书福向父亲要了120元的本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的第一次创业,是走街串巷替人照相。

由于当学徒时本事练得过硬,李书福的拍照技术相当不错,自信地打出了“拍不好不要钱”的口号,果然吸引了不少客人前来光顾。

短短一年时间,靠着沿街拍照这一项业务,李书福居然挣了足足2000多块。

要知道,即便是在经济基础殷实的浙江省,八十年代初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也就700块。

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挖得实在是相当容易。

尝到甜头的李书福趁热打铁,把赚到的钱都投了进去,购置了大型座机、灯光等道具,开了一家正规的照相馆。

但在那个年代,照相属于特种行业,需要经过公安局审批,才能办下特种营业执照。

由于李书福的执照迟迟没能办下来,导致照相馆躲躲藏藏经营了两年多。

好不容易盼到执照到手,李书福却关闭了照相馆。

原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竞争压力骤增。

眼见行业红利殆尽,李书福不打算为了保客源而降低利润,只好放弃了这桩做了近两年的熟练生意,选择另谋他路。

时间很快来到80年代中期,曾经盛行的“三转一响”,彼时已经被“冰箱彩电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取代。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发现有人在做冰箱配件加工的生意,效益也相当不错。

他顿时眼前一亮,立刻决定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赶上时代潮流。

说干就干!李书福当晚就拉来小舅子和弟弟等人商议,准备办一个冰箱配件厂。

经过400多次实验后,克服了没有场地、断水断电等一系列困难,李书福的冰箱配件厂终于在老家黄岩县安营扎寨并且发展壮大。

通过不断的扩大产能、研发新产品,李书福厂里生产的冰箱零配件畅销全国,一度出现产品一出厂房,就立刻被经销商抢购一空的局面。

眼瞅着生意如此兴隆,李书福也开始琢磨,既然我们已经能生产配件,那么组装冰箱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嘛!要不就试试?

很快,北极花冰箱厂应运而生,李书福也正式进军冰箱生产领域。

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李书福却幸运得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赚了个盆满钵满。

由于早年做配件时积累了不少客源,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口碑也越传越广。

不到2年,北极花就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年销售额一度飙升至4000万元,李书福也一跃成为千万富翁。

那一年,已经轻松实现了财富自由的李书福,其实也不过才23岁。

只可惜,由于最终没能进入国家指定品牌名录,缺少与其他品牌竞争的有力背书,北极花的前景不再乐观。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面对这场突发变故,李书福并没有丝毫泄气,将北极花冰箱厂大方地上缴给了乡政府,带着几千万的积蓄潇洒退场。

与此同时,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匮乏的短板,这将是影响自己未来发展的最大掣肘。

经过慎重考虑,已经手握巨款的李书福决定暂时中止经商之路,去往深圳大学读书深造。

在深圳那几年,为了方便交通出行,李书福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看着这台车,他喜欢动手拆解的“老毛病”又犯了。

当他把汽车拆成一堆零部件后,造汽车的想法也油然而生。

细细想来,李书福的前两次创业虽然都大获成功,也挣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但每次创业都有一个通性,那就是周期都很短。

除了政策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门槛太低,缺少技术壁垒的产业,太容易被模仿。

李书福渴望挑战更有难度的事情,攻克难关虽然不易,却意味着会有更大的惊喜和收获等待着他。

相比起内部元件相对简单的电冰箱,汽车的复杂程度要高得多。

李书福这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跟以往任何一次相比,都不在一个级别上。

首先就是资金问题。

跟八九十年代的普通人相比,李书福手里当然不差钱,即便放在现在来看,几千万也够他花一辈子。

但若是放在造车面前,这几千万的资金甚至还填不够研发经费的窟窿。

九十年代初,汽车制造的准入门槛是15亿,而当时李书福所有家当满打满算也只有1个亿。

还有就是资质问题,当时民营企业是不允许造汽车的,哪怕你有钱也不行。

李书福却没有轻言放弃,而是想出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那就是先造摩托车,再造汽车。

1993年,李书福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摩托车厂。

幸运的是,他再次踩中了时代的风口,摩托车制造业务发展的如火如荼,不到2年时间就成了行业翘楚。

1998年,吉利摩托年产量已达35万辆,销量不仅稳居全国第一,还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个地区。

但是,李书福想造汽车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造摩托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

他打着建摩托车厂的旗号,在台州临海买了800多亩荒地,还特意划出一块来研发汽车。

他把自己的豪车贡献了出来,让工人们拆了研究,谁知却组装不起来了。

李书福不仅没生气,还鼓励大家重新组装。

这还不算,他还买下市面上的所有车型和品牌,供工人们研究学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过李书福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吉利一号”成功问世。

这辆车从头到尾都有模仿痕迹,底盘模仿红旗,外壳模仿奔驰,发动机直接照搬了红旗。

由于做工粗糙,内部的钣金件都是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最终没有量产上市。

但是,这辆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是中国民营企业造车梦的起点,为后来汽车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97年,李书福收购了四川的一家国有汽车制造厂,斥资5个亿,正式进军汽车生产领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几乎全被外国品牌所垄断,汽车价格也高到离谱。

就连最便宜的夏利也要13万一台,普通工薪阶层攒了一辈子钱,也买不起一台汽车。

基于这种状况,李书福决定造一台老百姓都买得起的车,主打一个实惠耐用。

1999年,第一批吉利“豪情”顺利出厂。这款车定价5.8万元,品质过硬、美观大方,性价比极高。

推出市场仅2个月,1600辆车就被抢购一空。

有人说“吉利豪情“是庶民的胜利,满足了中国草根阶层的出行问题。

靠着低价策略,吉利迅速占领市场,销量一路高歌猛进,从10万辆到20万辆,吉利只用短短2年时间。

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他把目光瞄向了广阔的全球市场。

于是,他将低价策略转变为“安全、环保、节能”,开始布局全球市场。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全资收购了沃尔沃;2018年又以90亿美元收购了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

在数次收购的过程中,百年车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吉利人的拼劲干劲完美结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李书福也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2018年,吉利以150万辆的年销售量,取得自主车企销量冠军,李书福家庭也以千亿资产登上中国富豪榜,位列榜单第9名。

李书福的创业史看似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可事实上,一路走来他遇到的困难挫折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燃油车时代,吉利汽车一直遥遥领先,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李书福的反映明显慢了半拍。

其实,早在2015年,李书福就高瞻远瞩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即用5年时间,让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达到90%。

可惜的是,由于李书福瞻前顾后,不甘于放弃燃油车的辉煌时代,一直没有放开手脚发展新能源车,以致于失去市场先机。

同时,中国汽车市场上既有蔚小理、特斯拉等品牌占领绝对市场,又有比亚迪这样的老对手虎视眈眈,甚至夺走了自主车销量冠军的称号。

当时的情形,可以说是前有追兵,后有堵截。

对此,李书福迅速做出战略调整,要求技术部门立刻研究新能源车和纯电动智能汽车。

可结果差强人意,吉利于2019年推出的新能源品牌“几何”投入市场,但反响平平。

与此相对应的是,吉利的股价也在一路下跌。

2021年1月,吉利的总市值还有3300亿港元,可到了2022年12月份,股价已跌至7.66港元/股,市值足足蒸发了2500亿。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生死攸关之际,吉利研究院院长胡某和20多个技术骨干突然集体反水,离开吉利加盟小米。

这次背刺,直接导致了随后的几年里吉利始终没有跟上比亚迪的脚步。

但是,李书福并没有停止追赶。

2022年,吉利投入研发费用224亿,更是制定了“5年研发投入1500亿”的宏伟目标。

这样的大手笔,在中国汽车制造业领域可谓绝无仅有。

在雄厚资金的加持下,研发团队的能量得以爆发,吉利很快就推出了极具性价比的新能源车型。

比如极氪001,这款车搭载全球首发的麒麟电池,充电时间快续航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一举成为年销破7万,成交均价近30万,吉利系列中销量最好的纯电动车型。

再比如2023年才正式发布的银河系列,一改其根深蒂固的低端形象,仅用8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0到10万辆的最快速度。

整个2023年,吉利的年销量反弹至168.6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48.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8个百分点。

虽然总数不及比亚迪,但吉利的增速却不容小觑。

进入2024年,吉利的表现更加抢眼。

在整个行业较为低迷的1月份,吉利的销量却逆势上涨,同比增长110%,成功反超老对手比亚迪,夺回了自主车销售冠军的帽子,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至此,李书福已经成功地将吉利带出了低谷,并且在新的征程上继续稳健发展。

2024年2月23日,吉利旗下的路特斯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李书福的第8个上市公司。

从1997年到2024年,在这漫长的27年间,李书福的汽车王国已然蔚然成林。

2024年两会召开前夕,李书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公布了两份提案。

其中《关于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无疑会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汽车智能化指日可待。

纵观李书福的创业史,从一个放牛娃到照相小子,从加工冰箱零配件到用榔头敲出第一辆汽车,从燃油车当家到转型新能源车,再到如今参与全球卫星轨位争夺……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李书福却从不言弃。

这种创新务实,努力奋斗,从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所有民营企业家学习,也是“吉利”等优秀民族品牌,屹立世界之林的终极秘诀。

参考文献:

第一财经:《吉利启示录》财经人物周刊:《李书福,我为汽车狂》李书福百度百科财闻要鉴:《一年狂赚 3300 亿,恐怖的李书福》砺石商业评论:《李书福成功将吉利带出低估》最华人:《中国汽车第一狂人:曾经放牛娃,现在造卫星》

本文作者:蕊心
责任编辑:老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 豪情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