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是凭借什么娶到了沃尔沃还生了领克的?
编辑:张皓
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案的产业分析很多人做过了,我就换个角度,从追求者的角度来聊聊,吉利采取了什么样的差异化策略吧。
正好,这个月还有一个并购项目——青岛双星并购锦湖轮胎,以失败告终,可以借此来对比一下,两个事件中,吉利汽车和青岛双星分别使用了什么“把妹技巧”。
一:动机2007年,吉利汽车提出口号“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同年,李书福秘密筹建“V项目”(即沃尔沃项目),之间的配合可谓恰到好处。就好比你想追某个班上的长头发姑娘,提前半个学期就应该让身边的朋友们都知道你的审美标准是长头发,至于是先喜欢姑娘还是先喜欢长头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那个姑娘觉得被认可,而且你追她的动机很“单纯”。就像当年小贝说,就是喜欢长腿辣妹!
青岛双星的并购案则不一样,一上来就摆出一副我要吃掉你变成中国轮胎第一品牌的架势,而且属于趁火打劫型,抓住了锦湖的3个把柄:1、锦湖轮胎于2017年9月底将面临1.4万亿韩元的债务到期;2、锦湖轮胎2016年亏损379亿韩元,2017年上半年又亏损507亿韩元;3、萨德事件导致韩国汽车品牌在华销量大幅下滑,轮胎销量也连带受影响,假如锦湖让中方持资会减少政治上的负面影响。一个男孩子追女孩子是因为她身陷囹圄想占个便宜,你们说这后面的戏该怎么发展?
二、砍价福特对沃尔沃的开价首先是60亿美元,是基于2000年的收购价预估的,但是碍于当时正值金融危机,资产不可能这么值钱,第三方给出的建议收购价为35亿美元,基于这个来进行谈判。而且这个35亿美元的价钱,是建立在福特对沃尔沃的三年预期上的,福特预期沃尔沃2011年可以开始盈利。但吉利在谈判中从沃尔沃的高管那里得到了一条资讯,就是这个盈利的预期是建立在福特持续向沃尔沃的研发和固定资产投入17亿美元的计划之上的。假如公司易主,那么这个计划中的17亿美元投入将会由新东家来投,因此,理所当然地从35亿美元里砍价了17亿,最后变成了18亿,将近砍掉了一半。言外之意就是,这个17亿仍然要投,只不过是换吉利来投,前男友没给你买的iPhone X,我来给你买。
青岛双星计划收购锦湖轮胎42.01%的股权,最早的收购价是9550亿韩元,但得知2017上半年锦湖又亏掉507亿韩元之后(应该算是意料之中的状况),立马下调了收购价,调至8000亿韩元,本来就亏了507亿韩元不说,现在还要让对方少拿1550亿韩元。并且,得知第三季度仍将亏损的时候,第二次降价,又将报价降低了800亿韩元。这就好比,答应女孩买三个包,得知女孩之前谈过男朋友,扣掉一个包,得知女孩之前流产过,又扣掉一个包。
三、工会吉利想要收购沃尔沃,对中国并不太熟悉的欧洲工会第一时间肯定是抵触的,他们至少会在乎三个问题:1、收购的诚意够不够;2、收购之后是否会把工厂搬到中国;3、是否有能力让品牌保值并且发展。吉利应对的方法是:1、直接拜访沃尔沃工会,表达诚意;2、对工厂是否搬迁是否裁员做出承诺;3、请工会去中国进行参观。当然,在拜访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时,工会成员让李书福用三个字形容沃尔沃,李书福用“I Love You.”巧妙解答也传为了一段佳话。女朋友生疑不相信你了,啥都不用解释,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可以化解。
前有惨痛的前车之鉴——上汽收购双龙,大家也知道韩国工会可不是好惹的,所以在青岛双星提出第一次降价之后,锦湖轮胎提出一个条件作为交换,要求5年内禁止调整结构、保障雇佣工人、维持本土工厂和投资等事项。说实在的,这个时限5年的确有点过分,吉利签下沃尔沃的时候,在合同上也只答应了4年不出售,这个韩国“野蛮女友”提出的要求的确有点不切实际,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如此复杂,你怎么可以要求一个连屈原都被你申请走的邻国的小伙伴保障对你5年不变心呢?然而,青岛双星的回应也是直男癌到爆,竟然是不予理睬!连斡旋都不愿意斡旋一下。
四、必要性当时的吉利,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出身资历尚浅的汽车企业,如果能娶到沃尔沃这位瑞典公主简直就是一次巨大的阶级飞跃,可以借此改变体内基因的命运。这不,现在领克宝宝都已经生出来了!不管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讲,这都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壮举,是一次帮助自己进行快速成长的历史大机遇,所以,于情于理,这个“姑娘”都一定要追到。
但青岛双星收购锦湖轮胎则不是,收购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正在对中国卡车轮胎企业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青岛双星轮胎的出口占销量的4成,企业急需借道并购寻找新的市场出口。可随着美国败诉,“双反”取消,同时今年欧洲市场开始复兴,中国轮胎企业纷纷将目标市场从美国转向欧洲。并购锦湖轮胎、借船出海规避贸易壁垒,似乎就没有此前那么必要了。我找个女孩结婚是为了从父亲手上继承公司,现在中了彩票不愁钱花了,容我再浪两年。
从上面四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出,吉利收购沃尔沃除了有很重要的一点——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技巧!只要是人类社会,一切事物构成的重要因素,依然是人,想要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创造新的格局,还是首先要做好准备,作出合理的应对和布局。国内车企发展的机遇可能有很多个,但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想抓住的可要加油咯!
P.S. 吉利部分参考信息来自《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一书,王千马、梁冬梅著,何丹主编,中信出版社出版。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896年的夏天,满清糊裱匠李鸿章,甲午战败后下台,被慈禧派到欧美考察。去之前,李鸿章带着一肚子的疑问。
这一年,他已经74岁。带的行李里,还有一副楠木棺材,大有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决心,誓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大清还有救吗?
可等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李鸿章看着遍地的高楼大厦,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非洲野人突然闯进了文明世界,三观完全被颠覆,除了震惊,就是不可置信。
最后,走的时候,只从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一批大炮。要知道,此时的大清已经搞洋务,办工厂,三十多年了,居然连基本的军用品也造不出来。
5年之后,李鸿章去世。
他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和福特同时崛起的汽车巨头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等人,集体涌入底特律。
美国汽车工业时代就此开启。
这一年,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只发行了5块汽车牌照。10年后,全中国跑的汽车,也不过几百辆。
之后,德国大众在狼堡崛起。日本丰田也不甘示弱,借助丰田生产法,后来者居上。
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红旗轿车,从1956年生产,到1981年停产,只造了1540辆,同时代的福特年产量398万辆。
这就是,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的差距。
萤火之光敢与日争。
当时,无人敢应。几十年后的今天,李书福跳了出来。
我敢。
他先是吃下沃尔沃,转身又拿下奔驰。这个曾经的台州放牛娃,白手起家,只用了二十年,就超越了外资品牌几百年的成就。
他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秘诀有三招: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迈开的腿。
而这三招,恰好也是每一个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关键点。
第一、发现的眼。
机会只有在没人发现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机会。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有一双发现巨大商机的眼睛,能够提前感知大势的到来。
李书福就是这样的人,造车之前的原始财富积累,全靠眼光毒辣。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去照毕业照。当地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挤得同学们怨声载道。
但是,李书福却看到了商机,托关系当了两个月学徒,就买了台相机,自己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几个月时间就赚了好几百。
有了钱,他也想开一家照相馆。
房租倒没多少,可设备贵。一个反光罩,就要一千多。顶得上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了。
要是搁一般人,要么借钱买设备,要么继续拍野照。
李书福两条路都没选,而是自己琢磨设备的原理,然后找五金师傅帮忙,只花了两块钱买材料,就仿制了一套,效果跟正品差不了,就这样发了笔小财。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份资料,说洗照片的显影液,主要成份是溴化银,简单的化学处理后,就能提炼出银子,这可比照相赚钱多了。
于是,专门干起了重金属提取,当时整个台州的显影液,差不多都被他给卖了。
显影液毕竟有限,李书福又开始走街串巷收废旧电器,提炼里面的贵金属。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但这行技术含量太低,大家看到李书福发了财都跟着干,互相压价。所以,李书福果断放弃,等待下次赚钱机会。
人间处处是商机,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
李书福鞋破了,为了省点钱,直接跑到鞋厂买鞋,他看到鞋厂在给冰箱厂加工零件。
于是,就判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因为零部件厂太少,饥不择食,冰箱厂被逼无奈,找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鞋厂。
第二种,零部件厂是有,但市场需求突然暴涨,原有产能跟不上,只能临时凑凑。
不管是那种原因,都说明一件事,家电行业正处在供不应求的高利润阶段,此时入场,门槛低利润高。
于是,李书福拉着几个兄弟,开了一家配件厂。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异形贴片开始,逐步介入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设备。
最后,干脆做自己的品牌“北极花”电冰箱,同时还给其他知名厂家做贴牌。
鼎盛时期,北极花产值过亿,是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
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因为扎堆生产和通货膨胀,国内出现了第一次产能过剩,大量工业品挤压。
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只留定点生产厂家,没有进入名单的全部“关停并转”。
李书福运气不好,没能进名单。再加上,当时“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温州八大王”事件刚过去没几年。
很多民营企业家为了明哲保身,选择把企业捐给国家。
比如,现在的农业巨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就主动找到有关部门,想把当时的希望饲料厂无偿捐给国家,不过上交没成功。
李书福也上交,成功了。
现在回头看,当年没有进名单,坚持活下来的企业,很多都像希望集团一样,成了行业巨头。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不知道李书福,是该感到幸运,还是不幸呢。
中国草根创业者有个特点,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但凡有点钱,总想着多读读书,提高提高文化修养。
反倒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对读书嗤之以鼻。
李书福交了工厂没事干,也跑到深圳大学去学习。但是,商人的眼睛是闲不住的,总能发现商机。
当时深大分给李书福的宿舍比较旧,他觉得长期住,还是收拾一下,就跑到装潢市场买材料。
结果,发现有一种镁铝曲板,国内生产不出来,只能进口,价格贵得离谱。
李书福感觉自己发大财的机会又来了。
一方面,国内房产市场已经开始起步,以后的装修建材肯定跟着涨。
二来,这玩意的技术问题自己能解决,照相机、冰箱多精密啊,都能搞定,一张板子算个啥。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获得超额回报。
说干就干,立马退学,然后压上全部身家,花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张镁铝曲板。
1991年,一个季度就卖了800多万。第二年7000万,第三年就到了1.5亿。
不到30岁的李书福,也成功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开照相馆、提炼贵金属、造冰箱,到搞建材,李书福似乎总能先人一步,找到新机会。
核心就是拥有一双洞穿商机的眼睛,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业机会。
现在很多人总是抱怨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到底是机会少了,还是你没有发现的眼,看不到机会。
另外,很多人也能看到商机,但为啥最后没有成功。
那是因为,到了真干的时候,犹豫不觉,担心各种风险,结果,担心来担心去,好事全错过了。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光有发现的眼,成不了事,更主要的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很多机会,是拿命拼出来的。
第二、勇敢的心。
李书福有三敢。敢说、敢干、敢买。
1.敢说。
很多人对李书福的印象,这哥们是汽车狂人。个人名言,造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其实李书福性格挺内向,当狂人纯属无奈。
因为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以前的汽车市场,完全被合资和进口车垄断,高端有奔驰宝马、中档有丰田大众,便宜的还有夏利。
吉利根本插不进去手。
而且,国产车的名声也不好,很多人宁愿多花钱买韩系,也不愿意买配置更高的国产。
李书福为了打开吉利的知名度,想尽了一切办法“博眼球”。
他自己呢,也经常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动不动就放炸弹。
有一次在某行业大会上,李书福当着通用高管的面说,福特通用没啥了不起的,早晚会破产,气得对方当即离场。
博眼球不是李书福的专利,大佬都喜欢用。不知妻美刘强东、对钱没兴趣马云、红衣教主周鸿祎。
说到底,就是为了曝光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19年刚有疫情,西贝贾国龙第一个跳出来,说如果疫情继续,西贝撑不了三个月。
话音还没落地,5天时间银行就特批了4.3亿授信,让他发工资。现在,你再喊,银行谁理你。
博眼球,必须早,而且要猛。
就像刘强东娶了奶茶妹,一年帮京东省了多少广告费啊。
2.敢干。
李书福当年造车,不像现在车企搞新能源,国家有补助。那个时候,实行目录管理,只允许目录里的企业生产。
李书福为了造车,先是跑到台州黄岩区请示领导,领导答复不可能,又跑到省机械厅,答复还是不可能。而且领导明确表示,就是跑到北京也没用,就算私自造出来,也不能上牌。
正常人,大概率会死心,但李书福认死理。
汽车不行,先造摩托车积累经验。
于是,花了几千万收购了台州一家快倒闭的摩托车厂。经过一年调整,造出了国内第一辆踏板摩托车,刚一上市就卖爆了。
后来,又跟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派摩托车,鼎盛时期,热销全球30多个国家。
但是,离造车还是很远。
首先资金不够,别的车企开工厂动辄几十、上百亿,李书福手上的资金最多五亿,而且一大部分还是台州民间的互助资金。
其次,汽车可不是摩托车,对技术工艺要求非常复杂。当时别说李书福了,国家队也没有自主造车的能力,第一批桑塔纳轿车,完全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技术。
就在这种没钱、没技术,甚至国家不支持的情况下,李书福还是决心要造车。
怎么办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以造摩托的名义,拿了台州800亩地,实际却按汽车生产来规划。
不懂技术,就买了几台奔驰、丰田,拆开模仿,然后从香港买零部件组装。
最后,愣是搞出了“吉利一号”。
可当李书福开着造好的车,跑到省机械厅,希望得到批准时,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可以。
实在逼得没办法,想了个“歪点子”。
李书福发现客车的生产目录,没有轿车严格。客车不就是没有屁股的两厢车嘛。
然后,找到有客车目录的德阳监狱合作,自己投资2400万,双方合资办厂,用合资公司的名义造客车。
开了以后才发现,因为厂子在监狱里面,出入非常麻烦,工人又是服刑的犯人,技术不好培训,也不好管理。
本来计划监狱不行,就搞个分公司,但当时明文规定分公司不能用目录,路彻底堵死了。
经过那么多磨难,李书福也顾不上目录了,一心只想把车造出来。最后,决定先造车后办证。吉利第一批批量车——豪情6360,就这样诞生了。
1988年8月8号,他特意选了个吉利的日子,举办豪情6360的庆祝大会。
结果,发给各界名流和政府领导的请帖,无人回应。
最后,还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到来,化解了这场尴尬。
而吉利的造车资质,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10天才拿到。
3.敢买。
很多人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恰恰相反,李书福才是付出最多的人。
表面上看吉利确实占了大便宜,08年吉利准备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年营业额才40亿,沃尔沃的营业额1000多亿。
而且,沃尔沃背后的大股东是福特,汽车行业横跨百年的万亿级巨头。
吉利一个中国十八线小品牌,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还没几年。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标准的穷小子娶白富美。
可实际上,吉利虽然营业额40亿,但利润却高达10亿,而且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李书福只要不贪心,以后每年赚个十几亿,轻轻松松的事。
而沃尔沃呢,表面是北欧豪华车代表,实际上08年亏损了15亿美元,09年亏了7亿美元。等于李书福辛苦干10年,还补不了沃尔沃一年的窟窿。
福特百年巨头,运作十几年,也亏的一塌糊涂。
说白了,此时的沃尔沃,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千金大小姐,看着漂亮,其实不管是娶她还是养她,都是无底洞。
当然了,沃尔沃有吉利缺少的品牌资产和技术专利,可收购它,就意味着赌上李书福自己一辈子攒下来名誉和财富。
很明显,这是一场豪赌。
最后,为了实现吉利的长远目标,他还是决定牺牲短期利益和赌上身家性命。
但当时的吉利,毕竟实力有限。李书福掏空家底,也只筹到一半的钱。为了筹款,他把世界上有钱的金主借个便。
先是找大庆和上海政府借了几十亿,欧洲银行借了一大笔,全球的几家知名投行也拿了一些。
借到最后还差两亿美金,李书福居然找福特借。等于从福特手上借钱,买它的产业。
关键是福特借了。
当然,结局是好的,不说资本市场,沃尔沃被收购后股价涨了十几倍,光是现在每年赚的钱,早都收回成本了。
但事先,除了李书福,谁敢买啊。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财富永远奖励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
李书福的敢说、敢干、敢买,不能讲是他成功的核心,但没有三敢,一定没有今天的吉利。
但是,对于创业来说,光有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还不够。因为商业是理性的,拼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造车,技术不行,车质量不好,纯讲情怀,老百姓是不会买单的。
李书福怎么解决技术难题,核心是迈开的腿,用两条腿走路。
第三、迈开的腿。
以前国产车有个经典笑话,俩车撞到一块,双方都违反了交规。黑车司机发现对方是保时捷,心凉半截。白车司机也看到对方是路虎,有点上头。
结果,两人下车看清楚了以后,相视一笑,气氛瞬间缓和了。
原来是众泰SR9撞上了江淮陆风X7。
这种事,在国产车刚出道的那几年比比皆是,众泰因为抄保时捷太狠,江湖人送绰号——保时捷泰。
要想搞清楚这两件事,需要先讲讲中国造车的大背景。
建国后,国内的工业基础太薄弱,第一台解放牌卡车,还是在苏联的援助下,造出来的。
后来,我们自己也举全国之力,造出了红旗轿车,可最后还是因为质量问题,停产了。
没有办法,汽车技术太复杂。以福特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从清朝就开始研究车,技术迭代了上百年,我们不可能无师自通。
所以,国家决定引进外资品牌,搞合资办厂。这才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这些合资品牌。
可即便是这样,技术迭代的速度还是非常慢。
拿桑塔纳来说,1979年国家就确定跟大众合资建厂,可直到1980年才正式开始。不是因为德国人要求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底子太差。
举个例子,当时我国的汽车转向盘只有6个指标,德国有106个,其他零部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的手工组装办法,一天最多装两台。大众最普通的工厂,一天也能装生产1000台。
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又磨合了三年,直到 1983年,第一台桑塔纳才生产出来。
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合格的零部件厂,所有的零部件只能从德国进口,然后在上海组装,结果造一辆桑塔纳就需要1万美金的外汇。
这也是为啥当年一辆桑塔纳能顶北京一套房的原因。
后来,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内技术也有了进步,但是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里。
所以,民族品牌起步只能去抄,要不然,连造车的门都摸不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掌握核心技术,走不了太远,这几年的保时捷泰、路虎江淮几乎看不到了,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还是人才,所以李书福花了大代价培养技术人才。
二十年办了10所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培养硕士,有博士后的工作站。有多名院士坐镇的研究生院,以及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湘潭理工学院这样的本科学校。
前后为行业培养了15万专业人才。
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可能新。
06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标志着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之后,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上市,瞬间火边大江南北。到今天,帝豪系列仍旧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毕竟是个长期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外资品牌,必须要迈开步子走出去,站在欧美百年工业的巨人肩膀上。
所以,李书福赌上身价性命收购沃尔沃、奔驰之后,表现得可谓“佛性”,给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一定的财务自由。
为了得到沃尔沃技术人员的认可,在拥有沃尔沃汽车所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他依然没有直接插手沃尔沃的经营和管理,主动摆出学生姿态,虚心请教,不强求对方直接转让技术,吉利甚至出钱在沃尔沃家门口,建了一个欧洲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公用。
奔驰也是一样,用的是领子期权。股票涨了少赚,亏了也少亏,不在意资本收益,只求能获得品牌和技术上的支持。
不图小利,必有大谋。大概在李书福的心中,吉利的造车梦还远不止当下。
从1982年开第一家照相馆,到97年造摩托车,李书福创业四十年,造车20年。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产车崛起的全过程。
一路走来,发现的眼是有一双洞察商机的眼睛;勇敢的心是敢为天下先、迈开的腿是先抄后创,再并购。
这三点,有个人的英雄主义,也有时代的无奈选择,但归根结底,是中国草根创业者,为了生存下去,找到的最佳路径。
不管未来的商业环境怎么变化,这三点,也将会是每一个想从底层跃迁的普通人,最好的的选择。
因为,先行者李书福,已经用它闯出来了。
袁小林:吉利和沃尔沃是“一条心”
大中华区人事调整风波尚未完全平息,沃尔沃却在成都车展前夕举行了总裁沟通会。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袁小林露面,职位并未变化,依旧是沃尔沃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
在这场接近一小时的媒体沟通会中,袁小林首先谈及了自己对豪华品牌的认知和定义,“高端车有了灵魂才叫豪华汽车”。然后就进入纯电MPV市场的原因,以及本次人事调整的背后逻辑等问题,与媒体进行了沟通。
沃尔沃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
图片来源:沃尔沃总裁沟通会截图
不是“突然发生”的人事变动
日前,沃尔沃大中华区发生人事变动: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离职。随后,沃尔沃发表声明,确认消息属实。该消息引发行业关注,有观点认为“过于突然”,并猜测这是沃尔沃与股东吉利离心,为了“夺权”。
此次沟通会,袁小林回应了此事,“没事情是突然发生的”。并强调吉利与沃尔沃就是“一条心”,“哪来的中瑞双方,我们就是一方”。目前,吉利控股集团依旧是沃尔沃集团以及沃尔沃汽车最大股东。
图片来源:沃尔沃总裁沟通会截图
钦培吉的去向也已确定。他加盟了吉利,将出任吉利汽车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担任吉利汽车集团渠道发展委员会主任,分管汽车集团渠道发展和建设,向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汇报。
此次人事调整与沃尔沃大中华区的未来战略有关。袁小林肯定了钦培吉在沃尔沃的成绩,表示其在沃尔沃大中华区工作的十余年时间里,带领销售团队,助力沃尔沃在中国市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年销量不断上升。但他认为,这只是第一步,因为底层优异成绩,在短期是可以被描绘出来的,所以更重要的是体系力。
如今沃尔沃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向电气化转型。在体系力指导下,沃尔沃大中华区有了这次人事变动。沃尔沃表示,这一决策是沃尔沃汽车加速增长、积极推动电气化转型的重要部分,与沃尔沃全球战略保持高度一致。
现任沃尔沃汽车日本总经理潘鹤松(Martin Persson)将接替钦培吉,负责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的商业运营,将向袁小林汇报工作。
据袁小林介绍,潘鹤松在销售领域工作了接近20年,并曾担任过全球两个有体量的国家销售公司负责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全球化企业,沃尔沃的优势在于能从全球不同文化和实践中汲取养分,并且结合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作出决策和调整。
驶入纯电MPV新赛道
现实是,沃尔沃在电气化进展似乎不太顺畅。据悉,全新纯电旗舰SUV车型EX90量产时间延迟。原定今年下半年在国内发布,年底投产。然而,因为还需要额外的软件开发和测试时间,沃尔沃日前将新车量产时间改为2024年上半年。
不过,首款纯电豪华MPV EM90发布时间未受影响,已确定于11月12日全球首发,并将同步开启中国大陆地区的预订。
沃尔沃EM90,图片来源:沃尔沃
对于进入纯电MPV新赛道,袁小林表示,是因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两年,自主品牌纷纷入局高端新能源MPV赛道,上汽大通、岚图、极氪、腾势等多个品牌都已入局,理想也有计划推出MPV产品。
在自主品牌搅动下,高端MPV市场变得活跃。今年1-7月,我国MPV市场累计销量达到61.7万辆,同比增长20.1%,并出现了腾势D9这样月销过万的热销新能源MPV车型。腾势D9的市场表现已可与MPV的燃油车霸主GL8比肩。显然,高端MPV市场格局正在被自主品牌重塑。
但袁小林认为,在豪华MPV领域,当前的产品选择较为有限,“新能源MPV市场虽然很热闹,但依然是蓝海”。因为从价格上看,沃尔沃EM90大概率不会与腾势等自主品牌车型形成竞争。
有消息显示,EM90的售价应该在60万元左右,竞争对手应该是售价更高的丰田埃尔法等产品。
EM90是沃尔沃向电气化转型的重要车型。此次沟通会的重点之一就是为EM90在中国市场发布预热。沃尔沃极力强调,EM90正是其“安全”的最新代表作。在袁小林看来,EM 90符合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安全等特征的需求。
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
一定程度上,沃尔沃想借助EM90将安全的标签复制到新能源市场。
因为随着大家对安全性、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AEB、安全气囊等主被动安全功能、健康座舱等配置在加速大规模普及,尤其是在高端产品上,基本上都变成了标配。加上电气化时代,高阶辅助驾驶、人机交互等功能的重要性变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沃尔沃主打的“安全和健康”优势减弱。
从去年开始,沃尔沃在中国大陆市场表现变得乏力。2022年销量为16.2万辆,较2021年的17.1万辆,同比下滑5.3%。今年1-7月,沃尔沃在华累计销量为9.3万辆,虽然同比微增8%,但具体到7月,沃尔沃销量同比下滑了8%。
但是,沃尔沃轻易不会改弦易辙。
对于沃尔沃来说,安全和健康已为大家熟知,是其立足豪华汽车市场的根本。所以,沃尔沃继续强化“安全”标签,做到“人有我优”,比如在安全碰撞标准方面,采用84km/h高速追尾碰撞、15个点随机多点侧碰、50km/h中心柱碰等更为严苛的碰撞标准。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袁小林透露,采购决策中,“我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和成本质量同等重要的指标”。他透露,沃尔沃计划到2025年,一级供应商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必须达到100%。
该决策与沃尔沃制定的新能源战略有关。沃尔沃计划到2025年,将实现全面电气化,届时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另外50%为混动车型;2030年,将成为纯电豪华车企;2040年,沃尔沃汽车力求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而且,沃尔沃提出纯电车型将只采用线上直销的商业模式。
钦培吉曾言,沃尔沃争的是百年。在袁小林看来,虽然对于豪华的认知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更多是表层的变化,实质依旧没变。他认为,产品和品牌依旧是当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
他指出,豪华汽车需要满足三个层次的要求:
首先必须是一辆合格的现代车。不仅是能开能跑、满足排放标准等需求,同时还必须配备符合当下技术趋势的标准配置,比如车机交互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必须是一辆合格的高端车,“这是豪华车的门槛”。袁小林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总结。
“高端车有了灵魂,那才叫豪华汽车”,袁小林认为,这是很少有品牌能跻身豪华行列的关键原因。消费者对豪华汽车的情感诉求——“尊享格调”“与众不同”没有变,这也反映了他们对豪华理念在精神层面的认同。
图片来源:沃尔沃
“豪华不应该和价格或配置简单地划等号”,袁小林认为,豪华更代表着一种态度和价值追求。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现在价格战已席卷至豪华车市场,奥迪、奔驰、宝马等一线豪华品牌终端市场都有大幅度的优惠。即使是沃尔沃,部分车型终端让利都接近10万元。有4S店已经打出“沃尔沃XC90促销中,让利8万元”的宣传广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对传统燃油豪华品牌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也与自身品牌竞争力减弱有关。
图片来源:沃尔沃
如果EM90能够帮助沃尔沃在新能源市场树立起“安全”的标签,或许可扭转局势。
因为和其他合资品牌一样,在新能源市场,沃尔沃也面临着品牌力减弱的问题。今年一季度,沃尔沃在中国大陆市场新能源销量不过4000辆,仅是理想月销量的七分之一。
为建立品牌认知、建立好感度、建立购买需求,包括沃尔沃在内的传统豪华品牌开始学习新势力,在繁华地段开设直营店。“电动化开始了,你得去找潜在客户”袁小林如是说。
显然,在新能源市场,不管是沃尔沃,还是其他传统豪华品牌,与特斯拉、蔚来等都处在同一起跑线。大家都在加速奔跑,唯恐到达不了终点。因为,“未来属于纯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