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汽车的老总背景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金收购沃尔沃,背后竟是一个局中局

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起步较晚,就拿吉利汽车来说,这是我国本土的一个汽车品牌,在国际大牌沃尔沃面前根本不能看。这两者就像蚂蚁和大象之间的对比,然而吉利老总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收购沃尔沃。

此决定一出商界议论纷纷,都在等李书福的不好下场,但李书福花费8年的时间,用27亿成功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吉利也从一个国产品牌走向世界。为什么李书福的胆子这么大呢?回过头再看吉利和沃尔沃的发展,并会明白这是一个局。

1、吉利汽车瞄准沃尔沃

1986年中国吉利汽车成立,这是吉利控股旗下的品牌,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它也算小有名气,只不过吉利汽车一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它采用的发动机是日本丰田的,不过对外宣称的是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发动机。

闷声发大财,出了名的吉利就被日本丰田盯上了,一纸诉讼他被丰田告上了法庭,声称吉利集团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这可把李书福急坏了,但他还是委屈巴巴地向外界说,吉利汽车一直在研究自己的技术,怎么能被别人说是小偷呢?最后法院经过调查驳回了丰田的诉讼。关于吉利集团是否真的购买丰田的发动机不得而知,但是这一起诉讼让李书福的心中扎了根刺。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又无法真正在众多汽车品牌中立足,而且李书福本人多年来都有一个想法,要把汽车价格打下来,消费者买汽车就像买白菜一样便宜。然而中国的汽车发展落后欧美多年,如果自己重新研发,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许效果也不尽人意。那么现在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拿足够的钱直接购买其他国家的汽车专利。

在众多汽车品牌中,李书福一眼就瞅准了沃尔沃,计划有一天能够将其收购。为了这一想法,李书福提前做了很多准备,高价挖走戴姆勒公司的发动机专家,积极和福特公司的高管探讨。想要收购沃尔沃,为什么要和福特探讨呢?

2、专利技术靠钱买

1927年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诞生,经过百年的发展,他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为卡车,客车,船舶以及航空发动机提供元器件。90年代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打包卖给美国的福特公司,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1903年就成立了。

在福特汽车公司的带领一下,沃尔沃的研发更上一层楼,2002年沃尔沃政策已实现了85%的可回收率,旗下的xc90SUV也成为当时最火爆的车型之一,2004年沃尔沃3CC概念车就亮相,同年还发明了带有刹车辅助和自动刹车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这些技术都是当时的吉利集团,还不曾拥有的,自己也研发不出来专利,那么就只能靠钱买了,沃尔沃的这种技术研发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让李书福动了心思。

2007年他就带着吉利汽车参加底特律汽车展,这是他第1次参加在这场展览上恰巧碰到了福特汽车集团的副总裁,他主动上前进行攀谈,谈论沃尔沃汽车的发展现状。尽管李书福表现得很主动,但对方的态度却很冷淡,不过这种态度在李书福眼中就是一种良好的信号,回到吉利集团后,他就亲自写了一封信,以吉利控股的名义向对方寄出去,可最后信却石沉大海。

不过这可没有挫伤李书福的积极性,对他来说,想要让吉利汽车发展得更好,就必须要拥有沃尔沃汽车的核心技术。多番曲折下,有人建议李书福去咨询米尔顿·科特勒,这在美国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商业上都有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相当得好,对于李书福后来成功收购沃尔沃也有着重大帮助。

3、多番曲折,引李书福上钩

2008年福特汽车公司打电话给李书福,双方在伦敦进行了会面,只不过这第1次面谈并不是很愉快,福特汽车公司甚至表示沃尔沃肯定是要卖的,但是不会卖给吉利。福特级集团不想卖给吉利,那么为什么又约李书福在伦敦见面呢?难道只是为了卖米尔·顿科特勒一个面子吗?

众所周知,想要将自己的产品卖出,那么肯定是希望他卖一个好价钱,而当时的吉利控股虽然也小有名气,但在财力上始终不能让福特集团高看他一眼。于是福特汽车公司特地邀请了高盛的肯尼斯做了一个局。物以稀为贵,如果只有一个买家,那么肯定卖不上好价钱,但有人来竞争,通过拍卖的方式,那么价格肯定就高了。

到这里也就能看清楚了,肯尼斯只是福特汽车公司请来演戏的,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勾引李书福上钩,用更多的钱买沃尔沃汽车。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就已经看到了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执着,于是他们认为不管加价多少,李书福都会把沃尔沃收购,既然这是一个注定的,何不让他多出点钱呢?

欧美资本家的狡猾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所有的事情都不会顺着它发展,2008年正值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整个华尔街都动荡不已,更不要说福特汽车公司。可这时候福特汽车还是不想把它卖给吉利,于是找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做顾问,这是欧美最神秘的家族之一,也是最富有的,如果你舒服想要成功收购或项目,那么必须和中国或其他国家找到一个与他旗鼓相当的顾问。

好在老天都在帮助李书福,在罗斯柴尔德团队中有一位高管曾经在沃尔沃工作了三十年,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生产制造流程了如指掌,即使离职后,他也希望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变得更好。

对于李书福来说,这也是一个切入点,他将其邀请到中国,李书福向其详细地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并且为沃尔沃之后的发展定下详细的目标。在这样充足的准备下,这位高管被打动,原本是福特公司的顾问,最后却成了李书福的说客,回到罗斯柴尔德董事会后,向其表示了李书福的诚恳建议,于是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撤销了与与原本公司的合作。

4、临门一脚,终获成功

双方都有意向,那么就该谈价钱了,福特汽车公司的预想是60亿美元,然而李书福的报价却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他只打算出35亿。如此不对等的价格让福特公司话都不想说了,因为他们当时收购沃尔沃汽车时花了65亿,在这10年间的研发费用更是不计其数。

用一半的价钱卖给吉利集团,这可亏大发了,然而谁都没有上帝视角,谁都无法预料之后的走向或许这时候福特汽车公司答应35亿还能赚上一笔。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同时奥巴马对美国的汽车制造进行了调整,福特汽车公司深受其害。如果不把旗下部分产业卖掉他们或许会亏损,此时的福特汽车公司。如同油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于是在后来的他们看中罗斯柴尔德团队给李书福了一个价格20亿美金,也就是说现在的20亿美金就能把沃尔沃收入囊中。

此时你还记得那个高盛集团吗?他拿出一贯的做法挖坑给李书福,就是为了想抬高价格,2009年吉利汽车的净利润是12亿人民币,可这时候他们要27亿美元,这么多的钱到哪里去筹呢?

商业有风险,它的风险性就体现在这里,没有钱如何收购呢?只能靠资本运作了,吉利集团向各个银行贷款融资,但同时他们也提供了附加条件,让吉利集团在那修建工厂,建设总部。距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李书福肯定不会放弃,于是这些附加条件就通通答应了,2010年福特汽车公司和吉利集团达成了交易,沃尔沃100%的股权被收购。

之后的吉利集团拥有了沃尔沃公司的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发展得越来越好,2021年11月底沃尔沃。正式在斯达克斯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成为今年欧洲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上市当天市值就达到了220亿美元。那些曾经不看好李书福和沃尔沃的人早已闭嘴。李书福的这场收购案,也被商界称之为精彩绝伦的收购案,甚至被引入哈佛大学的商业教学案例中。

其实从当时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来看,或许不到27亿就可以将沃尔沃收入囊中,但由于欧美一些资本作梗,价格被推得更高,但与福特汽车公司最初的预想来比还是很划算的。最后你觉得李书福有没有完成他的想法呢?现在的吉利汽车是白菜价吗?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896年的夏天,满清糊裱匠李鸿章,甲午战败后下台,被慈禧派到欧美考察。去之前,李鸿章带着一肚子的疑问。

这一年,他已经74岁。带的行李里,还有一副楠木棺材,大有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决心,誓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大清还有救吗?

可等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李鸿章看着遍地的高楼大厦,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非洲野人突然闯进了文明世界,三观完全被颠覆,除了震惊,就是不可置信。

最后,走的时候,只从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一批大炮。要知道,此时的大清已经搞洋务,办工厂,三十多年了,居然连基本的军用品也造不出来。

5年之后,李鸿章去世。

他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和福特同时崛起的汽车巨头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等人,集体涌入底特律。

美国汽车工业时代就此开启。

这一年,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只发行了5块汽车牌照。10年后,全中国跑的汽车,也不过几百辆。

之后,德国大众在狼堡崛起。日本丰田也不甘示弱,借助丰田生产法,后来者居上。

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红旗轿车,从1956年生产,到1981年停产,只造了1540辆,同时代的福特年产量398万辆。

这就是,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的差距。

萤火之光敢与日争。

当时,无人敢应。几十年后的今天,李书福跳了出来。

我敢。

他先是吃下沃尔沃,转身又拿下奔驰。这个曾经的台州放牛娃,白手起家,只用了二十年,就超越了外资品牌几百年的成就。

他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秘诀有三招: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迈开的腿。

而这三招,恰好也是每一个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关键点。

第一、发现的眼。

机会只有在没人发现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机会。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有一双发现巨大商机的眼睛,能够提前感知大势的到来。

李书福就是这样的人,造车之前的原始财富积累,全靠眼光毒辣。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去照毕业照。当地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挤得同学们怨声载道。

但是,李书福却看到了商机,托关系当了两个月学徒,就买了台相机,自己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几个月时间就赚了好几百。

有了钱,他也想开一家照相馆。

房租倒没多少,可设备贵。一个反光罩,就要一千多。顶得上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了。

要是搁一般人,要么借钱买设备,要么继续拍野照。

李书福两条路都没选,而是自己琢磨设备的原理,然后找五金师傅帮忙,只花了两块钱买材料,就仿制了一套,效果跟正品差不了,就这样发了笔小财。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份资料,说洗照片的显影液,主要成份是溴化银,简单的化学处理后,就能提炼出银子,这可比照相赚钱多了。

于是,专门干起了重金属提取,当时整个台州的显影液,差不多都被他给卖了。

显影液毕竟有限,李书福又开始走街串巷收废旧电器,提炼里面的贵金属。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但这行技术含量太低,大家看到李书福发了财都跟着干,互相压价。所以,李书福果断放弃,等待下次赚钱机会。

人间处处是商机,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

李书福鞋破了,为了省点钱,直接跑到鞋厂买鞋,他看到鞋厂在给冰箱厂加工零件。

于是,就判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因为零部件厂太少,饥不择食,冰箱厂被逼无奈,找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鞋厂。

第二种,零部件厂是有,但市场需求突然暴涨,原有产能跟不上,只能临时凑凑。

不管是那种原因,都说明一件事,家电行业正处在供不应求的高利润阶段,此时入场,门槛低利润高。

于是,李书福拉着几个兄弟,开了一家配件厂。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异形贴片开始,逐步介入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设备。

最后,干脆做自己的品牌“北极花”电冰箱,同时还给其他知名厂家做贴牌。

鼎盛时期,北极花产值过亿,是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

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因为扎堆生产和通货膨胀,国内出现了第一次产能过剩,大量工业品挤压。

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只留定点生产厂家,没有进入名单的全部“关停并转”。

李书福运气不好,没能进名单。再加上,当时“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温州八大王”事件刚过去没几年。

很多民营企业家为了明哲保身,选择把企业捐给国家。

比如,现在的农业巨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就主动找到有关部门,想把当时的希望饲料厂无偿捐给国家,不过上交没成功。

李书福也上交,成功了。

现在回头看,当年没有进名单,坚持活下来的企业,很多都像希望集团一样,成了行业巨头。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不知道李书福,是该感到幸运,还是不幸呢。

中国草根创业者有个特点,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但凡有点钱,总想着多读读书,提高提高文化修养。

反倒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对读书嗤之以鼻。

李书福交了工厂没事干,也跑到深圳大学去学习。但是,商人的眼睛是闲不住的,总能发现商机。

当时深大分给李书福的宿舍比较旧,他觉得长期住,还是收拾一下,就跑到装潢市场买材料。

结果,发现有一种镁铝曲板,国内生产不出来,只能进口,价格贵得离谱。

李书福感觉自己发大财的机会又来了。

一方面,国内房产市场已经开始起步,以后的装修建材肯定跟着涨。

二来,这玩意的技术问题自己能解决,照相机、冰箱多精密啊,都能搞定,一张板子算个啥。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获得超额回报。

说干就干,立马退学,然后压上全部身家,花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张镁铝曲板。

1991年,一个季度就卖了800多万。第二年7000万,第三年就到了1.5亿。

不到30岁的李书福,也成功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开照相馆、提炼贵金属、造冰箱,到搞建材,李书福似乎总能先人一步,找到新机会。

核心就是拥有一双洞穿商机的眼睛,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业机会。

现在很多人总是抱怨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到底是机会少了,还是你没有发现的眼,看不到机会。

另外,很多人也能看到商机,但为啥最后没有成功。

那是因为,到了真干的时候,犹豫不觉,担心各种风险,结果,担心来担心去,好事全错过了。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光有发现的眼,成不了事,更主要的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很多机会,是拿命拼出来的。

第二、勇敢的心。

李书福有三敢。敢说、敢干、敢买。

1.敢说。

很多人对李书福的印象,这哥们是汽车狂人。个人名言,造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其实李书福性格挺内向,当狂人纯属无奈。

因为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以前的汽车市场,完全被合资和进口车垄断,高端有奔驰宝马、中档有丰田大众,便宜的还有夏利。

吉利根本插不进去手。

而且,国产车的名声也不好,很多人宁愿多花钱买韩系,也不愿意买配置更高的国产。

李书福为了打开吉利的知名度,想尽了一切办法“博眼球”。

他自己呢,也经常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动不动就放炸弹。

有一次在某行业大会上,李书福当着通用高管的面说,福特通用没啥了不起的,早晚会破产,气得对方当即离场。

博眼球不是李书福的专利,大佬都喜欢用。不知妻美刘强东、对钱没兴趣马云、红衣教主周鸿祎。

说到底,就是为了曝光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19年刚有疫情,西贝贾国龙第一个跳出来,说如果疫情继续,西贝撑不了三个月。

话音还没落地,5天时间银行就特批了4.3亿授信,让他发工资。现在,你再喊,银行谁理你。

博眼球,必须早,而且要猛。

就像刘强东娶了奶茶妹,一年帮京东省了多少广告费啊。

2.敢干。

李书福当年造车,不像现在车企搞新能源,国家有补助。那个时候,实行目录管理,只允许目录里的企业生产。

李书福为了造车,先是跑到台州黄岩区请示领导,领导答复不可能,又跑到省机械厅,答复还是不可能。而且领导明确表示,就是跑到北京也没用,就算私自造出来,也不能上牌。

正常人,大概率会死心,但李书福认死理。

汽车不行,先造摩托车积累经验。

于是,花了几千万收购了台州一家快倒闭的摩托车厂。经过一年调整,造出了国内第一辆踏板摩托车,刚一上市就卖爆了。

后来,又跟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派摩托车,鼎盛时期,热销全球30多个国家。

但是,离造车还是很远。

首先资金不够,别的车企开工厂动辄几十、上百亿,李书福手上的资金最多五亿,而且一大部分还是台州民间的互助资金。

其次,汽车可不是摩托车,对技术工艺要求非常复杂。当时别说李书福了,国家队也没有自主造车的能力,第一批桑塔纳轿车,完全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技术。

就在这种没钱、没技术,甚至国家不支持的情况下,李书福还是决心要造车。

怎么办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以造摩托的名义,拿了台州800亩地,实际却按汽车生产来规划。

不懂技术,就买了几台奔驰、丰田,拆开模仿,然后从香港买零部件组装。

最后,愣是搞出了“吉利一号”。

可当李书福开着造好的车,跑到省机械厅,希望得到批准时,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可以。

实在逼得没办法,想了个“歪点子”。

李书福发现客车的生产目录,没有轿车严格。客车不就是没有屁股的两厢车嘛。

然后,找到有客车目录的德阳监狱合作,自己投资2400万,双方合资办厂,用合资公司的名义造客车。

开了以后才发现,因为厂子在监狱里面,出入非常麻烦,工人又是服刑的犯人,技术不好培训,也不好管理。

本来计划监狱不行,就搞个分公司,但当时明文规定分公司不能用目录,路彻底堵死了。

经过那么多磨难,李书福也顾不上目录了,一心只想把车造出来。最后,决定先造车后办证。吉利第一批批量车——豪情6360,就这样诞生了。

1988年8月8号,他特意选了个吉利的日子,举办豪情6360的庆祝大会。

结果,发给各界名流和政府领导的请帖,无人回应。

最后,还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到来,化解了这场尴尬。

而吉利的造车资质,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10天才拿到。

3.敢买。

很多人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恰恰相反,李书福才是付出最多的人。

表面上看吉利确实占了大便宜,08年吉利准备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年营业额才40亿,沃尔沃的营业额1000多亿。

而且,沃尔沃背后的大股东是福特,汽车行业横跨百年的万亿级巨头。

吉利一个中国十八线小品牌,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还没几年。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标准的穷小子娶白富美。

可实际上,吉利虽然营业额40亿,但利润却高达10亿,而且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李书福只要不贪心,以后每年赚个十几亿,轻轻松松的事。

而沃尔沃呢,表面是北欧豪华车代表,实际上08年亏损了15亿美元,09年亏了7亿美元。等于李书福辛苦干10年,还补不了沃尔沃一年的窟窿。

福特百年巨头,运作十几年,也亏的一塌糊涂。

说白了,此时的沃尔沃,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千金大小姐,看着漂亮,其实不管是娶她还是养她,都是无底洞。

当然了,沃尔沃有吉利缺少的品牌资产和技术专利,可收购它,就意味着赌上李书福自己一辈子攒下来名誉和财富。

很明显,这是一场豪赌。

最后,为了实现吉利的长远目标,他还是决定牺牲短期利益和赌上身家性命。

但当时的吉利,毕竟实力有限。李书福掏空家底,也只筹到一半的钱。为了筹款,他把世界上有钱的金主借个便。

先是找大庆和上海政府借了几十亿,欧洲银行借了一大笔,全球的几家知名投行也拿了一些。

借到最后还差两亿美金,李书福居然找福特借。等于从福特手上借钱,买它的产业。

关键是福特借了。

当然,结局是好的,不说资本市场,沃尔沃被收购后股价涨了十几倍,光是现在每年赚的钱,早都收回成本了。

但事先,除了李书福,谁敢买啊。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财富永远奖励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

李书福的敢说、敢干、敢买,不能讲是他成功的核心,但没有三敢,一定没有今天的吉利。

但是,对于创业来说,光有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还不够。因为商业是理性的,拼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造车,技术不行,车质量不好,纯讲情怀,老百姓是不会买单的。

李书福怎么解决技术难题,核心是迈开的腿,用两条腿走路。

第三、迈开的腿。

以前国产车有个经典笑话,俩车撞到一块,双方都违反了交规。黑车司机发现对方是保时捷,心凉半截。白车司机也看到对方是路虎,有点上头。

结果,两人下车看清楚了以后,相视一笑,气氛瞬间缓和了。

原来是众泰SR9撞上了江淮陆风X7。

这种事,在国产车刚出道的那几年比比皆是,众泰因为抄保时捷太狠,江湖人送绰号——保时捷泰。

要想搞清楚这两件事,需要先讲讲中国造车的大背景。

建国后,国内的工业基础太薄弱,第一台解放牌卡车,还是在苏联的援助下,造出来的。

后来,我们自己也举全国之力,造出了红旗轿车,可最后还是因为质量问题,停产了。

没有办法,汽车技术太复杂。以福特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从清朝就开始研究车,技术迭代了上百年,我们不可能无师自通。

所以,国家决定引进外资品牌,搞合资办厂。这才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这些合资品牌。

可即便是这样,技术迭代的速度还是非常慢。

拿桑塔纳来说,1979年国家就确定跟大众合资建厂,可直到1980年才正式开始。不是因为德国人要求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底子太差。

举个例子,当时我国的汽车转向盘只有6个指标,德国有106个,其他零部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的手工组装办法,一天最多装两台。大众最普通的工厂,一天也能装生产1000台。

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又磨合了三年,直到 1983年,第一台桑塔纳才生产出来。

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合格的零部件厂,所有的零部件只能从德国进口,然后在上海组装,结果造一辆桑塔纳就需要1万美金的外汇。

这也是为啥当年一辆桑塔纳能顶北京一套房的原因。

后来,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内技术也有了进步,但是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里。

所以,民族品牌起步只能去抄,要不然,连造车的门都摸不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掌握核心技术,走不了太远,这几年的保时捷泰、路虎江淮几乎看不到了,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还是人才,所以李书福花了大代价培养技术人才。

二十年办了10所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培养硕士,有博士后的工作站。有多名院士坐镇的研究生院,以及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湘潭理工学院这样的本科学校。

前后为行业培养了15万专业人才。

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可能新。

06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标志着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之后,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上市,瞬间火边大江南北。到今天,帝豪系列仍旧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毕竟是个长期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外资品牌,必须要迈开步子走出去,站在欧美百年工业的巨人肩膀上。

所以,李书福赌上身价性命收购沃尔沃、奔驰之后,表现得可谓“佛性”,给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一定的财务自由。

为了得到沃尔沃技术人员的认可,在拥有沃尔沃汽车所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他依然没有直接插手沃尔沃的经营和管理,主动摆出学生姿态,虚心请教,不强求对方直接转让技术,吉利甚至出钱在沃尔沃家门口,建了一个欧洲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公用。

奔驰也是一样,用的是领子期权。股票涨了少赚,亏了也少亏,不在意资本收益,只求能获得品牌和技术上的支持。

不图小利,必有大谋。大概在李书福的心中,吉利的造车梦还远不止当下。

从1982年开第一家照相馆,到97年造摩托车,李书福创业四十年,造车20年。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产车崛起的全过程。

一路走来,发现的眼是有一双洞察商机的眼睛;勇敢的心是敢为天下先、迈开的腿是先抄后创,再并购。

这三点,有个人的英雄主义,也有时代的无奈选择,但归根结底,是中国草根创业者,为了生存下去,找到的最佳路径。

不管未来的商业环境怎么变化,这三点,也将会是每一个想从底层跃迁的普通人,最好的的选择。

因为,先行者李书福,已经用它闯出来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汽车的老总背景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