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哪里有服务好一点的洗浴?
东营洗浴中心排行榜:
1.佰金瀚商务会馆
2.东方罗马洗浴中心
3.大商洗浴
4.利民洗浴
5.圣贤理疗中心
6.御足堂
7.黄河推拿按摩
8.华盛沐足
9.惠美沐足
10.大唐洗浴
11.夜上海洗浴
12.吉祥源大众洗浴
13.仙水湾桑拿浴
14.广粤保健会馆
15.金水湾蒸汽浴
16鑫鑫洗浴
17.大众洗浴中心
18.重庆富侨保健
19.兰贵人沐足
20.龙运足道
毛主席:养生原则:遇事不怒,基本吃素……;死亡了:开个庆祝会
为了建设好新中国,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负责毛主席保健工作的医生、护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们为毛主席的无私忘我的革命精神而感动,同时也为他老人家的身体健康担忧。在及时地对毛主席进行常规的医疗检查的同时,他们经常劝毛主席注意保重身体,以延年益寿。
对此,毛主席虽然理解同志们的心情,但并不“配合”工作。因为他对养生、生死等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可以说都是些充满着辩证思维,且浪漫而有趣的观点。
趣谈养生的毛主席(图像)
当保健医生徐涛一次又一次地劝告他注意养护身体时,毛主席总是立足自己的观点,谈古论今,去做徐涛的工作。
一次,毛主席对徐涛说,1700多年前,三国时代的曹操,驰骋疆场,戎马一生,自然不会有很安逸的生活,而且不可能享受到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服务。但是,他活了65岁。在那个时代,曹操应该算是个长寿老人了。
曹操(剧照)
一个人,不能一味地养尊处优,只想着如何享乐,不想工作;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的药物、食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
一个人若想身体好,长寿一些,应乐观开朗地看待人生,适时地锻炼身体。因此,曹操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毛主席还告诉徐医生:我有个养生的原则,那就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对于毛主席所说的养生健身“十六字诀”,徐医生非常认可。但对于毛主席的实际行动,徐涛并不都认可。工作起来往往是废寝忘食、浑然忘我的毛主席,何来“劳逸适度”?
工作中的毛主席(图像)
至于其它方面,徐涛认为,毛主席确实一直如此——历来喜欢粗茶淡饭,不愿意享用滋补营养品;通过游泳、散步等方式强身健体。尤其是,毛主席非常注意控制的情绪。
发怒,是七情之中危害身体健康最大的因素。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古今中外的长寿者,之所以能够长寿,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通达愉悦。
毛主席一生豁达、奔放,心胸开阔,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豁达、奔放的毛主席(图像)
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偶尔有些怒气时,平静出口,态度严肃,从无面红耳赤,态度粗暴的表现。有时,还因觉得话说得过于严肃,而向某个年轻的工作人员表示歉意。
毛主席还曾以建议的口吻,对徐涛说:不要过于迷信药物,不要有点小病就用药。人既然自身拥有抵抗力,那就应该先让自身的抵抗力与病菌作战。
如果能战胜,就不要用药;如果抵抗力差,不能获胜,再用药帮他一把,也不晚。这也是自力更生为主嘛!
意气风发的毛主席(图像)
对身体的保健养护,毛主席是如此地认知、看待。对于生死,他更是历来客观面对,从不刻意回避什么。
他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的。古代的诸多帝王,虽然都想方设法地去寻找、享用所谓的长生不死之药,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死亡的结局。在客观存在的生死问题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这是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人如果都不死,如果孔老夫子现在还活着,他该有2500多岁了,那么,这个世界该成个什么样子?那时,这个地球是会太挤的!
孔子(图像)
1973年,他会见澳大利亚总理时,风趣地说:“我活不到革命结束了,我已经跟上帝打过招呼了。”
1976年,毛主席病重之际,美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来看他,他坦然地说:“一个人负担太重,死是解脱。”
毛主席与他的护士长吴旭君也曾趣谈生死。
当时,他先笑着对吴旭君说:为了安全,中央给我立了一条规矩,不许我坐飞机,我想我以后还会坐。随之,他又说道: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啊。
毛主席与吴旭君(图像)
毛主席说完,自顾自地开怀大笑起来。吴旭君听了却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点也笑不起来。待毛主席停了笑声后,她声音低沉地说:主席,咱们能不能不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毛主席听后,故作不认识地看了看吴旭君,然后指着她的鼻子说:你这个人呀,怎么还有点迷信呢?你是个搞自然科学的,应该懂得自然规律的严肃性。
接着,毛主席又诙谐地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们可以开个庆祝会。届时,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高高兴兴地参加庆祝大会,庆祝生老病死之辩证法的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缅怀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过年吉利的、不吉利的习俗一大堆,怎“迷信”二字能概
快过年了,说个关于过年的陈年往事。
多年前有个春节在医院值班。那时候有个截瘫病人,隔天一次接受针灸治疗。因为经常给他扎针,我和病人及家属相处得很融洽。那天大年初一,我按例拿着针盒去病房为这个病人治疗,进了病房却不见人影,感觉十分奇怪。一上午,我去了三次,回回不见这病人的·踪影。哪去了呢?病人行动不便,不会到处乱逛,别出什么事了?我正准备汇报上级,旁边床位的病人说了:医生您别忙了,他躲起来了。
躲什么?就躲我!原来,病人觉得大年初一的还要扎针,不吉利,不愿意治,可又不好意思直接跟我说,就玩起了“躲猫猫”。按照老旧的讲法,过年期间最好别吃药。过去人们认为,大过年的,新年伊始就吃药,会成为一年不好的开头,这样就有可能一年到头都需要吃药。所以在过年期间,特别是正月初一、初二,甚至正月初五以前,最好不要吃药。即使因病需要药,有人也推迟到正月初五以后再吃。老法认为,正月初五是“破五”,过了初五,年就过完了。
那时候年轻,打心底里瞧不起这类封建迷信。如今我也一把年纪了,知道了疾病的残酷和求医的艰辛,知道了治愈之外更有不能忘记的帮助和安慰。回想当年自己大年初一追着病人扎针,完全不能体会他的心情,还真的不是一个好医生。
我有位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傅延龄,他妈妈年高体弱,所以傅教授计划利用春节与妈妈相处的那段时间亲自煮药,让老母亲喝一段亲自望闻问切、浸泡煎煮的汤药,调理补养一下身体。可是,老人家拘于旧礼,心有忌讳,也不愿意在大年初一服药。
心怀真爱的傅教授是这样做的。
他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现在吃的并不是药,而是保健食品。人家美国人都把中药叫做膳食补充剂,不叫做药。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过年吃点保健食品,初一也吃保健食品,保养身体,那么一年的健康就有了保障,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妈妈听了他的这番话很高兴。新年里,傅教授每次把药汤送到老母亲手上,都会说一声:“妈妈喝保健煲汤吧!”老母亲也会很高兴地回应:“好!我来喝保健煲汤啰!”
新年里,真的有一部分老人家会悄悄停药,团聚时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之外,心里也要有这根弦哦。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一天、一顿也不能停药的疾病,老人家要是想,就顺着他们吧;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老人家要是有什么“愚昧”的年俗,就陪他们一起体味吧。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说了就真能长命百岁了?吃汤圆吃到那个硬币,来年就真能撞大运了?除夕宴不能少的那条鱼,真能保证年年有余?不过是讨个好口彩,送上祝福和欢笑,顺心顺意迎新年,这也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