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李书福:破坏环境的“小聪明”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6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发表视频讲话。李书福表示,“汽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汽车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环境安全更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安全,汽车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不能回避,更不能走捷径、抄近路,任何有损于安全与破坏环境的‘小聪明’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话一出,业内纷纷联想到5月份行业大热的排放门事件。5月31日,吉利银河发布了其首款量产车银河L7,这也是一款插混车,对标车型包括比亚迪宋PLUS DM-i。借助这一次上市,吉利方面还特别强调,吉利银河全系采用高压油箱。
李书福在上述讲话中提及,吉利汽车集团在工程研发、材料选择、循环利用、排放控制等方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历经70年耕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过程,今天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面临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考验,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地展开竞争。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电动智能赛道入局者越来越多,竞争也愈加白热化,各品牌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打起了价格战。对于价格战,李书福认为,企业不能不简单地打价格战,但必须要保持价格优势,在严格的成本控制前提下,要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尤其是企业的道德战。
观点 | 吉利杨学良点评“MEGA事件”:支持理想依法维权
文:懂车帝原创 常思玥
[懂车帝原创 行业] 3月11日,随着理想汽车CEO李想对MEGA被“恶意P图”事件的发声,行业内也有点评声音传出。
理想MEGA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新闻发言人杨学良在社交平台中表示:“支持理想依法维权,呼吁网友理性克制评论,大家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对所有创新的努多些包容,让中国汽车品牌真正赢得尊重。”
吉利杨学良点评“MEGA事件”:支持理想依法维权
3月11日早些时间,李想在朋友圈发文称对于“那些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已经在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处理中。”以及“虽然身处黑暗,但是我仍然选择光明”、“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决定开始反击,用光明反击黑暗。”疑似回击理想MEGA被“恶意P图”事件。
李想疑似在朋友圈回应MEGA被抹黑事件
何小鹏、余承东在李想朋友圈评论区声援
此后不久,余承东与何小鹏等一众大佬在该朋友圈下声援李想,余承东表示:“始终选择光明,是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如果价值观搞坏了,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愿我们与产业界一起,用实际行动,坚持始终选择光明,用光明反击黑暗!”何小鹏则表示:“用光明反击黑暗,支持!去年我们年底也经历了巨大教训,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商场如战场,第一次知道了‘国防能力’的意义。”
理想MEGA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转发相关内容并表示:“黑外观、黑配置、黑技术、黑品牌......这些,我们都曾遭遇过,我们也感同身受!支持采取法律手段反击,我们都应该用光明反击黑暗,而不是去吹灭别人的灯!”
图片来源: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
3月1日,理想汽车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正式上市,但此后这款车遭到了不少网友的恶意P图。对此,理想汽车曾回应媒体称对于网络平台上大量发布、转发、评论带有上述侮辱性信息的图片、视频和言论,已经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公司已经通过发送侵权通知、律师函等形式,向各网络平台提出删除侵权信息的要求。
对于恶意制造和扩散上述信息的侵权行为,理想汽车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在今日李想本人的朋友圈中,也疑似将此事定义为“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
余承东曾公开致谢李想
据悉,在公开发表的言论中,李想本人与余承东以及华为多有互动。余承东此前曾公开发文称感谢李想开拓探索增程模式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李想也曾公开表示“华为的超强能力直接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就亏损了十几亿。”
李书福的野心:从沃尔沃到极氪,吉利汽车如何驶向蓝海?
尽管中国汽车出口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但整车厂的日子并未因此而过得舒坦,相反却越来越卷。特别是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传统车企,一方面是基本盘不断下滑的利润与市场份额,一方面又要在新能源领域寻求突破,加大研发投入。那些正从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传统车企,它们不仅要应对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双重下滑,还要在新能源领域寻求创新,增加研发投入。
李书福创办的吉利,堪称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一哥”,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吉利汽车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佼佼者,其转型步伐备受瞩目。吉利不仅要应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要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演变。在此背景下,吉利的转型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李书福这位汽车界的传奇人物,自2010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大胆的并购,如沃尔沃、宝腾汽车、路特斯以及Terrafugia,使集团旗下汇聚了多个知名汽车品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品牌扩张,吉利致力于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然而,转型并非坦途,吉利在追求销量的同时,也必须应对现金流压力、负债率上升等财务挑战,以及品牌亏损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吉利的每一步战略决策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成功进军新能源市场,将是吉利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吉利的发展现状:重塑市场格局
吉利汽车近年来在销量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为其营收贡献了重要力量。2023年,吉利汽车不仅超额完成了销量目标,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68.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达到了48.7万辆,实现了同比48%的增长。这一成绩不仅显示了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劲动力,也反映了其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
尽管销量成绩喜人,但吉利的现金流问题和负债率的上升仍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吉利汽车的负债率从2020年的42.05%增至2023年的55.79%,2023年第三季度时,其资产负债率高达68.95%,接近国际公认的70%警戒线。这一财务压力不仅影响了公司的运营效率,也可能限制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一步投资和研发。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对吉利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吉利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销量基盘,这一基盘在短期内难以被撼动。吉利的体系力、技术储备以及价格优势,都是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吉利在品牌风格上一直追求大而全,这可能导致产品线过于分散,缺乏足够的市场聚焦。
因此,吉利需要提升单车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银河系列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点品牌,其市场表现将直接影响吉利品牌基盘的稳健性。骆仁童博士的分析为吉利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宝腾等品牌,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品牌矩阵,这为其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沃尔沃品牌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吉利的品牌形象,还为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宝腾品牌的收购则加强了吉利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这些品牌的战略布局,使得吉利能够在不同市场和细分领域中发挥协同效应,增强竞争力。
沃尔沃的角色转变:从依赖到独立
沃尔沃汽车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2023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零售销量达70.8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1.34万辆,显示出沃尔沃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然而,沃尔沃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这也引起了外界对其在新时代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挑战的担忧。沃尔沃需要在保持其品牌优势的同时,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吉利控股近期的股份减持行为,是其战略调整的明显信号。吉利计划出售持有的沃尔沃集团全部B类股份,这一决策背后反映了吉利对于资金流动性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未来汽车市场布局的重新考量。市场测算显示,这部分股份的价值约折合人民币96.3亿元。虽然吉利控股的股权比例有所下降,但通过减持套现,吉利能够获得现金以偿还债券,同时也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在电动汽车业务上,吉利与沃尔沃呈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吉利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的显著增长,使其在与沃尔沃的竞争中逐渐占据有利地位。然而,吉利与沃尔沃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互动依然紧密。沃尔沃的技术和经验对吉利的电动车技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吉利的市场扩张也为沃尔沃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
沃尔沃的独立运营标志着吉利对其依赖程度的降低,同时也反映了吉利在全球战略布局中更为独立和自信的姿态。吉利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效应,正在从长期改善现金流问题,而沃尔沃则需要在吉利的全球战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品牌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极氪的崛起:吉利的新引擎
极氪品牌的IPO计划是吉利汽车集团在资本市场的一大动作。据报道,极氪已经重启了在美IPO的进程,计划筹资至多5亿美元,虽然这一数字低于此前超过10亿美元的目标,但若成功上市,将极大增强吉利集团的资金链,为其后续的研发和市场扩张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极氪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也将进一步推动吉利汽车集团的全球化战略。
此外,一旦上市成功,这将标志着李书福麾下的第九家上市公司诞生,加入吉利汽车、钱江摩托、汉马科技、力帆股份、路特斯、极星汽车、亿咖通科技以及沃尔沃汽车的行列。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对极氪的发展前景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吉利通过内生培育和外延并购的方式,在技术、销量、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极氪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正是这种战略思路的体现。
不同汽车品牌需要抓住电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同时,骆仁童博士也指出,通过扩大出海业务,可以有效缓解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向上发展。极氪的崛起,不仅是吉利汽车集团的新引擎,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极氪定位为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旨在通过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极氪CEO安聪慧曾表示,“大象转身确实比较难,历史包袱也很沉重。我们的转型有劣势也有优势,我们能利用吉利汽车的资源,也有传统制造的经验,可以走出第三赛道。”
自品牌成立以来,极氪已经推出了多款车型,包括豪华纯电汽车“极氪 001”和MPV车型“极氪 009”,以及紧凑型SUV“极氪X”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逐渐受到认可,展现了极氪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极氪的产品线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
极氪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是其保持技术优势的关键。吉利汽车集团对极氪的研发支持,加上极氪自身的技术创新,使其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市场扩张方面,极氪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计划将业务拓展至更多国家和地区,以增强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吉利的未来布局:驶向蓝海
吉利汽车的全球化战略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在海外市场的积极布局,吉利不仅扩大了其全球影响力,还寻求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吉利已在全球70个国家布局了533个销售及服务网点,实现了对欧洲、非洲、拉美、中东、亚太等全球五大区域的业务覆盖。特别是在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关键市场,吉利通过建立子公司或技术合作,加强了本地化生产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了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吉利汽车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来保持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吉利的“智能吉利2025战略”展示了其对未来汽车产业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该战略不仅关注销量的增长,更强调核心技术的领先和品牌价值的回归。吉利汽车CEO淦家阅所强调的“核心技术的领先”和对未来汽车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吉利对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
吉利汽车在新车型研发和智能化技术上的资本开支预算体现了其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2024年,吉利准备了150亿元的资本开支预算,主要用于新车型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以及现有工厂生产设施的升级改造。这一投资规模显示了吉利对未来发展的巨大承诺,也预示着其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等领域的雄心壮志。
吉利的未来布局清晰而明确,其全球化战略、技术领先与价值回归的愿景,以及在研发上的大手笔投入,都预示着吉利正朝着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领导者的目标稳步前进。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降本增效和扩大规模效应,吉利有望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找到自己的蓝海,实现可持续发展。
吉利的长期战略与市场展望
吉利汽车集团在汽车行业的转型之路上,正展现出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执行力。沃尔沃的独立运营、极氪品牌的崛起,以及吉利在全球市场的深入布局,都为吉利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光明的图景。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吉利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
未来,吉利汽车集团的市场表现和战略规划显示出几个可能的发展趋势。首先,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吉利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预计将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次,吉利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合作,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吉利的资本开支预算和研发投入将为其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产品优势。然而,吉利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吉利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其领先地位。同时,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波动也可能对吉利的运营造成影响。吉利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同时继续优化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如今新能源汽车大潮涌起,李书福带领吉利在新时代破茧成蝶,百折不挠地书写着新的传奇。吉利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随着吉利继续推进其全球化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以及优化品牌结构,我们有理由相信,吉利汽车集团将在未来汽车行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行解决方案。
吉利汽车相关分析:
魅族翻身上新,手机让位给了吉利的车载人机
吉利并购沃尔沃十年:从“蛇吞象”到“齐头并进” | 深度盘点
投资100亿,不务正业的吉利为什么要造手机?
其他汽车行业分析:
中国车企出击东盟最大造车国,日系车汗流浃背
第二代造车新势力进场,小米极越极石阿维塔会超越蔚来理想小鹏吗?
第一代新势力的2023:蔚小理各走各路差距明显,变数在2024年
造车新势力新格局:“蔚小理”交椅易主新能源 “BAT” | 深度详盘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人工智能:《AI趋势》《ChatGPT》
数字应用:《区块链》《元宇宙》《大数据》
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建筑》《智慧交通》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转》《零售业数转》《中小企业创新》
产业数字化:《烟草数转》《银行金融科技》《电力能源互联网》
宏观与趋势:《数字经济》《2024宏观》《双碳》
思维与技能:《数字化思维》《组织变革》
创新与创业:《创业导师》《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