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老董事长背景

吉利,奇瑞,比亚迪还有一些国产品牌那个实力最强(除开象合资的上汽一汽等等这些公司)

应该是奇瑞哦,有国资背景的,吉利技术不错

家装设计师必读篇--如何做一个有合格的设计师

最后我们要说一说“家装参谋” 有些客户在量房时或者在看方案时,总会带上一个好朋友,目的是帮他进行参谋,这是正式参谋,还有一些“隐形参谋”,他们也许并不与设计师直接见面,但也在后面给客户出一些主意。设计师该怎么与这些参谋打交道呢? 其实每个客户都有家装参谋,只不过有些是正式参谋,有些是隐形参谋,这一点设计师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管客户有没有参谋,作为设计师都要假定客户背后有一个或几个参谋在后面为他出谋划策,这样设计师就要更加用心去面对每一个客户。如何同家装参谋打交道呢?首先一点是必须尊重参谋、重视参谋。 因为参谋是客户的朋友或家人,至少是他比较信任的人,如果与参谋发生冲突,或者对参谋不够尊重,无形中就会削弱客户的面子,让客户感到难堪。 其次,想办法拉拢家装参谋 参谋也是人,也有他的性格和爱好,如果能够首先与客户的参谋建议好关系,由他来出面为你做客户的工作,那比你自己说服客户的力量还要大很多。第三,即使不能拉拢家装参谋,至少也不要给家装参谋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免他在背后拆你的台,因为他可以带客户上别人家与你竞争,所以千万不能与家装参谋发生纠纷。 同时,我们还要分析“家装参谋”的真正作用,即参谋到底能不能起作用,会不会真的影响客户的签单心理。 这就要从客户的性格进行分析: 力量型性格的客户一般只会听自己的,所以即使有参谋,也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完美型的客户心里有自己的主见,经过认真分析,还是会以综合考虑为主,参谋只能起一个辅助性的作用。 反倒是活泼型性格的客户,由于自己思考的深度不够,比较容易相信参谋的话,所以,当客户是活泼型性格时,一定要当着参谋的面,给客户足够的面子,同时也应与参谋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参谋就能为你说几句好话。 和平型性格的人,有些表现出来是没有主见,因此容易受到各种家装参谋的干扰,作为设计师在不与参谋发生冲突的同时,要坚定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意志力战胜客户!

吉利再度落子重庆 吉利科技西部总部落户两江新区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1月26日,吉利科技集团分别与两江新区、涪陵区签署合作协议,加速在渝布局。

根据协议,吉利科技集团将在重庆设立西部总公司,同步设立创新研究院,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并与重庆市政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业生态进行产融孵化,共同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吉利科技还将在涪陵区投资建设12GWh动力电池项目。

多个项目落地 吉利加速在渝布局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重庆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坚实,发展态势很好、前景广阔。得益于重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吉利控股集团在渝项目推进顺利。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在重庆的布局力度,做大做强在渝合作项目,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模式,助力重庆智慧出行和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吉利控股集团已经在两江新区布局了高端新能源整车、工业互联网总部、盛宝金融等项目,将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抢占技术制高点,集聚上下游产业,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贡献。

或将助力力帆科技 换电赛道“起飞”

众所周知,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启航,就是得益于“白衣骑士”吉利的帮助。

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力帆股份。成立于1997年的力帆股份,曾是国内知名的“摩托车大王”。如今,在经历破产重整后,力帆股份相继迎来一系列调整,从2020年9月开始,两江新区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重点在重组环节上下功夫,推动力帆股份完成重组工作,并引进满江红基金和吉利科技旗下的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为战略投资者和产业投资人。

随后,今年1月26日,力帆科技正式导入吉利科技集团首款换电新车型。5月18日,力帆科技首款换电新车型正式在重庆蔡家生产基地量产下线。公司还官宣,除已量产的80v外,力帆科技今年还将再推出两款换电车型60S和80X,分别针对网约、出租和公务用车市场。60S是一款面对出租车市场的换电型轿车,80X则是一款大型换电SUV,主要针对公务用车客户。此外,还将陆续推出多款适应市场需求的换电新车型。9月22日,首批100辆力帆枫叶80V换电出租车正式交付运营。

“这不仅意味着重庆出租车市场将迎来换能和驾乘的新升级,更代表着吉利、力帆对助力重庆打造换电模式示范城市的信心与决心。”彼时,力帆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换电出行是一个新的课题,符合国家绿色环保、协同发展的战略。此次交付的力帆枫叶80V全部为换电车型,最快60秒就能完成车辆换电。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重庆则是8个综合应用类城市之一。

近日,重庆辖区上市公司2021年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上,力帆科技总裁杨波在活动中表示,重庆纳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综合应用类试点城市能优化当地换电产业生态,会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应用,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公司将加大力度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换电车型,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新生态的建设。

声音:双方合作将进一步加码

从力帆科技10月份产销快报的关键数据来看,其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80辆,同比增长284%;新能源汽车销量523辆,同比增长366.96%。力帆科技的汽车业务已恢复生产与销售,并且跨入了新能源汽车的行列,算是由0到1的跨越。

对此,业内人士称,吉利与力帆科技的合作还会进一步加深,深度绑定也让力帆科技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力帆作为最早一批涉足换电模式的车企,在换电模式的实际应用上是比较有经验的,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技术积累,加上吉利科技的加入,力帆科技更加集中于新能源汽车换电产品。

“即使力帆科技的换电产品短时间内难以切入到新能源私家车领域,但通过与曹操专车等有吉利背景的网约车出行品牌进行合作也能消化一部分产能与销量。”该人士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吉利并购沃尔沃再解密,它让李书福感慨“把身家性命都放进去”

注:本文作者王千马即为吉利官方授权传记《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的第一作者;此外,王千马还在最近推出了《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那个时候的陈奕迅,有点肥,不像是唱歌的料,但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可他偏爱唱歌,即使被公司打发到台湾唱国语,或者被雪藏,他也能隐忍煎熬,重新再来,终于在2003年靠着这一首《十年》为更多的人所知。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像颗轻盈的露珠滑过了花瓣,落入了时间的大海。

和陈奕迅相似,“十年之前”的李书福同样执着。

作为最早富裕起来的那一批人,他本来可以活得很轻松自在,但为了自己热爱的“速度与激情”,以及让中国的汽车跑遍全世界的梦想,他纵身跳入了造车这个大坑。

那个时候,他的眼里就有了沃尔沃,想象着能把它拥进自己的胸怀,但是现实告诉他,“我认识你,你不属于我。”甚至,都不认识我。

V计划

李书福盯上沃尔沃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在2002年浙江临海召开的一次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说,“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当时在座的全懵了,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也就在这一年的全国汽车工业高峰论坛上,受邀参加的李书福直言不讳,预言“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说到这里时,台下的人都笑了。通用、福特的代表很是不快,甚至愤而离席,并丢下一句带有讥笑意味的话,“我得赶紧找工作去了,因为有人说通用要倒闭!”

李书福坚决不认为自己是哗众取宠。在他看来,产业变迁的规律将不可阻挡地使汽车产业的重心从西方移向东方。2006年,吉利收购了英国锰铜19.97%股份,并在新合资公司中以52%权益成为第一大股东——这种由中方控股的现象能出现在和世界品牌的合作中,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历史。至于沃尔沃,他也认为,“福特购买沃尔沃的目的已经达到,未来的沃尔沃将被福特忍痛割爱,福特必然会出售沃尔沃。”

【图说:1960年代的沃尔沃。智能、环保、安全,驾乘极具舒适度,让沃尔沃不仅为人所爱,而且受业界垂青】

2006年,福特遭遇了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亏损127亿美元。艾伦·穆拉利加盟福特成为新一任CEO,并提出了“一个福特”的战略,大刀阔斧削减非核心品牌。上任仅6天,他就作出了出售捷豹、阿斯顿·马丁、路虎的决定。李书福也注意到了福特汽车的人事变动。这让他看到了机会。

2007年1月份,李书福在底特律北美车展上见到了时任福特汽车CFO的勒克莱尔。这次会见,李书福向勒克莱尔问询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诸多问题,但未达成任何结果。也就在这年的6、7月份,吉利开始着手组建“V”项目办公室,研究并购沃尔沃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可能性分析。

“V”字一语双关,既是VOLVO打头的第一个字母,同时也是英文胜利VICTOR的第一个字母。这充分印证了李书福得到沃尔沃的渴望,和信心。

正在奋力登山的吉利,太需要沃尔沃了。从打价格战转变为打技术战、品质战,光靠一人埋头奋斗,进步很难提速,所以它尤其需要找一个能贴身学习的跨国老师。

但不要说福特,就连员工也不敢相信,李书福的朋友们,也不太支持。

他曾见过一批人,包括马云、柳传志还有一批大佬们,大家在一起聊天,对此都不看好,说这个事跟你没关系,那是一汽的事上汽的事,书福咱们只做自己的事。

李书福坚定地说,我觉得有戏。

不能浪费的危机

觉得有戏的,还有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2007年年底见到李书福之后,罗斯柴尔德名下金融集团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就对他的决心很深刻,“我的想法很清楚,只买沃尔沃。”李书福开门见山。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自己服务的这家老牌投行在中国的新机会。为此,她努力地说服董事会来接受这桩“蛇吞象”的交易。在一次演讲中,她告诉同仁,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旦成功,这将是全球都鲜有的、可以在中国扬名立万的项目。

幸运的是,她的想法其欧洲投行部主管汉斯-奥洛夫·奥尔森〔Hans-Olov.Olsson〕的认可。这位奥尔森先生曾任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沃尔沃工作了40年。不难看出,争取到他,对李书福赢得各方信任会带来怎样积极的影响。2008年8月份前后,他正式担任了吉利收购事务的专项顾问。

当福特在2008年开始秘密运作出售沃尔沃资产时,得知这一消息的罗斯柴尔德,立马就将消息告知了李书福。

这一年,一场不期而遇的金融风暴狂扫全球。然而,李书福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不能浪费的危机。

事实也如此。如果说此前的福特还在咬牙坚持不放沃尔沃,但在金融危机中巨亏的它,只能把卖掉沃尔沃当成降低成本、减少债务、改善财务状况的战略决策之一。

与此同时,尽管国内一片“喊冷”之声,但多年的经济上行,还是让中国积累了自信和实力。所以便有了此后的四万亿。而且,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都清晰地认识到,除了自己大力发展,走出去,借助经济危机海外抄底,获取关键技术、高端品牌等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捷径之一。不过,在咨询了一圈之后,很多汽车界的大佬们都纷纷闭口哑言,只有吉利对沃尔沃“我心依旧”。

2009年1月份的底特律北美车展期间,李书福飞往底特律福特总部,会见了穆拉利。正是吉利前期的准备,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甚至表示,一旦启动沃尔沃收购程序,将第一时间通知你们。24日,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签订数额就打的保密协议。2月份,福特向吉利提供了沃尔沃的相关重要数据。

【图说:穆拉利把福特从悬崖边拉回来,但他的One Ford战略也最终给了吉利机会】

国内也一并传来了好消息,3月,在李书福递交收购沃尔沃的第一轮竞标书时,也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排他性支持信函。这也让吉利比较顺利地在7月30日向福特递交了有法律标识的约束性竞标书,进而第二轮竞标。

围绕并购的谈判也正式开始。但挑战还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冒了出来。

“I Love You”

这一年夏天,沃尔沃工会的工会主席,居然跑到中国找全国总工会告状,希望全总出面制止这桩收购。

它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来自东方的吉利根本不懂得沃尔沃的文化。他说,西方著名的汽车品牌经常被中国公司模仿。而在他们的文化力,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很重要。

这无疑提醒,吉利在并购沃尔沃上,要知己知彼,同时也要意识到,西方企业的权力架构与中国的不同——瑞典是传统的北欧福利国家,工会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并购沃尔沃肯定绕开不了它们的工会,在做好商务谈判的同时,也要注重劳资谈判。

李书福把拜访对方工会列入了自己的重要行程,不仅去了瑞典,还去了沃尔沃在比利时的根特工厂。也正是在这次拜访中,工会的人想要刁难李书福,一上来就请李书福有三个字来概括一下你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李书福脱口而出,I love you。根特工厂的工会主席立马拿了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第一个重要的成果在2009年10月28日到来。这一天,福特公司宣布吉利汽车公司为沃尔沃汽车公司首选竞购方。

但是等待吉利的,还有更重要的谈判,一个是价格,一个是知识产权。

关于前者,自李书福有了对沃尔沃并购的打算之时,吉利每个月都要对收购对象的价值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金融危机,加上2007年全球资产被高估,让福特提出的60亿美元没有被接受。再加上罗斯柴尔德的帮助,吉利成功将收购价格压到了最终成交的18亿美元。

关于后者,毋庸置疑,那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核心诉求。花了大价钱大力气,却换不来对方的品牌,团队,以及自身的技术,就等于买了个空壳壳。我们的很多海外并购搞得轰轰烈烈,但最后并购进来了不少空架子,让人有苦难言。李书福对此也心知肚明,他语气坚决地说,“在知识产权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最后的结果是,吉利作为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安全和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

不管如何,双方都抱着十分的诚意,在进行这场谈判。2009年12月23日,吉利联合福特共同宣布,双方已就收购沃尔沃项目关键性问题达成一致。

打开心结的“三段论”

不是所有人对此都很开心。

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会不会对沃尔沃造成品牌上的稀释乃至让沃尔沃丧失了自身的独立这一怀疑,加上其它担心,让福特、沃尔沃的内部依旧还有一些沉重。

2010年2月,李书福在哥德堡参加会议,面对着面孔冷峻,不苟言笑的对方,他推心置腹地说了三段话。

他先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是因为吉利想要跟一个更优秀的品牌在一起学习成长,所以收购沃尔沃之后,一定会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句话一说出来,坐在他对面的人一下子就松弛了。

他说的第二个意思是,福特是一个大公司,所以它收了沃尔沃以后是父子关系,而吉利是小公司,沃尔沃却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所以沃尔沃应该是吉利的老大哥了。那么,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后是兄弟关系。这句话让对方的面部表情又一次变化。他们真的感觉到,自己不是找个爹来了,而是兄弟,所以要互相携手共同参与市场的竞争。

他说的第三个意思就是,沃尔沃其实是一头猛虎,但是在被福特收购以后,因为福特的品牌太多,顾不过来,尽管每年都给你们开发费,但是你们还像关在笼子里面的一条虎,所以,我收购沃尔沃之后,肯定要放虎归山,要恢复虎的野性。那么,又要怎么恢复呢?他继续说,北欧的工厂要继续扩大,要占领世界的市场。除此之外,要利用吉利在中国这样的优势,将中国的市场要给它发展起来。

好吧,对方彻底地就放心了。原来沃尔沃被收购之后,不会缩小只会扩大,而且在中国,另外建厂,占领中国市场的工厂。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掌声哗啦啦地响起来。经久不息。

一切都不妨碍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拥抱北欧公主了。

“重要里程碑”

【图说:2010年3月25日,李书福出发瑞典签约收购沃尔沃前的董事会】

临签约前,3月25日,吉利召开董事会,对是否收购沃尔沃进行最终决策。

面对着外界的各种质疑,李书福对与会董事们说:“迈出收购沃尔沃这步,我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可能是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当前的情况,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退出收购,社会一定认为我们是炒作、噱头,将对吉利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果选择收购,我李书福也许就会倾家荡产,我的身家性命都放进去了,你们都是职业经理,如果吉利收购沃尔沃经营失败了,你们还可以去别的企业高就,而我,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我只能回家种地了!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一起做这个决定,但是,风险由我一个人承担!”

但显然,整个吉利都站在了李书福的身后。这让李书福不禁感慨,“今天的选择,我觉得我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心灵也面临着巨大的震撼,这完全是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抉择,我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坚强。”

签约时间定在瑞典当地时间2010年3月28日14时,选择在这一天,还和中国人的传统有关——大家都喜欢6和8这样的数字,28嘛,看上去很吉祥。

签约前两个小时,北京时间已经晚上7点,李书福通过越洋电话,与包括基层管理团队在内的近千名吉利员工连线讲话,提出为创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而奋斗。讲话中,李书福对整个团队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之后他提到,“收购沃尔沃轿车是吉利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过,“今天的签约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接下去的工作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的沃尔沃团队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随着李书福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在哥德堡签署了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这也意味着,吉利和沃尔沃之间,终于拿到了“结婚证”。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签约仪式】

这一天,李书福一直低头在桌上签合同,半米高的文件,递一个签一个,花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签完了。李书福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像是累着了。众人提醒他要跟杭州连线了,李书福这才缓缓抬头,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

回想过往,并购沃尔沃真是步步惊心,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对北欧公主发自肺腑的热爱,任何一个拦路虎都有可能让前功尽弃。那个时候,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眼里只盯着目标往前冲,现在铁汉子终于可以展现一下柔情了。

成功并购的背后原因

如果要总结这场不同凡响的结合,首先,我们需要感谢福特。虽然中间历经波折,但福特方面同样也以很大的诚意来面对这个事情,2010年前年后福特的紧张状况已经得到缓解,但它并没有出尔反尔。

其次,自助者天助。这里除了李书福个人的主观意志之外,还有就是,在收购期间,吉利还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化运作,如收购锰铜,以及澳大利亚的DSI,从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避免了在收购沃尔沃时手足无措,有其心无其法。

更要重重提到的,是对规律的把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前后过程,都是在国际准则下办事,不仅组建了专业的国际化团队,而且尊重了被收购方的情感,而不是以“救世主”的面目强势出现。

在收购之后的沃尔沃董事会组成上,当奥尔森问,你希望沃尔沃是中国老板的公司,还是中国公司?他的意思很明显,前者意味着李书福只是股东和老板,经营管理团队可以国际化,后者则意味着管理层是以中国人为主。李书福同样没有一秒钟犹豫就做了回答,他想让沃尔沃成为国际化公司,他本人作为股东只通过董事会发挥作用。

在扯上了结婚证之后,接下来的资产交割也很顺利。7月6日,欧盟公布通过对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的反垄断审查。22日,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27日,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通过国家商务部的审批。当一切障碍被扫清之后,8月2日,在英国伦敦,李书福和路易斯·布斯等出席交割签约仪式。同日,吉利集团公布了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会最新成员。

然而,结婚难,婚生如何过日子,更难。胜利的美酒还犹在咽喉,新的问题又迅速地摆在了面前:

东方年轻人和北欧公主真的能产生一往情深的爱恋吗,两者之间又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它们的结合,又将诞生出怎样的血脉?

也正是在当天,李书福接受路透社的采访,他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已经实现了收购沃尔沃的梦想,但这还不是我们的最终计划,这只是一个新起点。

他接着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大山脚下……我希望并且相信沃尔沃汽车能够勇攀高峰。

吉沃共进

幸运的是,这对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人,却很好地理解了生活的哲学:

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在交割刚完成没多久,同样是个好日子,9月8日,吉利便召开了V 项目总结暨虎跃行动启动座谈会。随着吉利并购沃尔沃成功,“V计划”至此宣告胜利收官。但紧跟着,便是虎跃行动。

在这个座谈会上,李书福再次提到,吉利与福特顺利交割沃尔沃,只是吉利找到了一个好兄弟、好伙伴,不等于吉利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反过来讲,吉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大了。对沃尔沃来讲也是如此。机遇大,挑战也大,吉利与沃尔沃这一对好兄弟必须直面这样一个现实。

【图说:2010年9月,虎跃行动启动座谈会合影】

为此,吉利需要把自己打造好,因为“吉利汽车是保护神,只有把吉利汽车打造好,保护神才能显神威”,“福特把沃尔沃交给吉利,认为吉利可以把沃尔沃带上更好的明天;沃尔沃愿意和吉利成为兄弟,相信吉利有这个能力把沃尔沃带上更广阔的未来。”与此同时,吉利要推动虎跃行动,“也就是放虎归山,让沃尔沃回归自然,找回当年的雄风。”

登山是艰难的、艰辛的,是需要勇气、毅力、智慧与实力的。但“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大”。

吉利说到做到,而双方的信任关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到渠成。

除了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保证了沃尔沃的独立运营,在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还会看到:

吉利在扶持沃尔沃的发展上不遗余力。自2010年之后,成为自家人的沃尔沃,得到了110多亿美元的输血,主要用于开发新的平台和在中国建厂;其次,吉利也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融合。2012年,李书福在三亚专门成立了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对跨文化融合展开深入研究。

这给沃尔沃带来的激励无疑是巨大的。曾在2010年跌到15亿美元的沃尔沃,今天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80亿美元。这也证明中国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运营好一家全球豪华品牌,中国制造有底气去支撑一家北欧的豪华品牌扩张为全球性的豪华品牌。

与此同时,它也开始对吉利敞开心胸。2013年,两者联合成立欧洲研发中心(CEVT),并共同打造了紧凑型模块化基础架构——CMA基础模块架构。它可以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未来的市场需求。正是在CMA模块架构上,2016年,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的孩子——领克诞生了。相比较以前的产品,这款大气上档次的领克,更像是“作品”。它也因此成了吉利往高端发展的里程碑,并填补吉利和沃尔沃品牌定位中间的空档。

【图说:2017年6月28日,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一行到访吉利,深入考察吉利创新成果,了解了CEVT打造的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并试驾了领克首款01车型】

吉利自身的车型也受益匪浅。2015年,吉利推出了收购沃尔沃后的首款中高级车型——吉利博瑞,其正是由原沃尔沃设计副总裁操刀设计,被誉为“最美中国车”。而此后的吉利博越、缤越与缤瑞,更是火爆得不行。吉利近年也稳居自主车企一哥。

【图说:吉利汽车车阵】

这还是明面上的效果,事实上,这桩并购对吉利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吉利由此找到了做全球型公司的方向。此后,李书福并购宝腾、路特斯,成为奔驰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全球运营smart,还投资了飞行汽车、空中出行公司,甚至马上要发射卫星……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级汽车帝国初露峥嵘。

如果说上个十年,吉利是“成功的并购”,这个十年,吉利用自身以及沃尔沃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并购的成功”。

那么,下一个十年,在永结同心中,吉利一定会从成功走向成功。

——————————————————————————

采写|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

2017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2019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大腰精

制作|粉红女佩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老董事长背景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