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如果加上夏朝立于斟鄩立都、商代于西亳立都、西周初立洛邑与成周二城,那么算起来是有13个王朝定鼎洛阳,这座历史厚重的千年古都,于21世纪仍是散发着迷人的古韵与无限魅力。
它对于许多古都爱好者而言,是一个不可绕去的重要地方之一。“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
宋代文学家李格非的这一句话虽以园圃元题,但其意却凝聚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文化与政治纠葛,所谓“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大都围绕着洛阳这样一座历史古都而展开。
今天的洛阳,虽然是一座平凡而恬静的普通城市,但历史之沉淀,文化之深厚,帝都之废兴,令每一个旅游观光者都感到非同一般。
当我置身在应天门下,远眺明堂、天堂时,历史回溯,时光来到了1300多年前的神都大地,武则天登基称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辉煌,武周时期。
洛阳,古称“神都”,这是武则天时期的官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官方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她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这里,因此对她所在的隋唐洛阳城更是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占地47平方公里,相继沿用53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皇宫。
紫薇城,则是其重要宫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其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
历史已去,繁华不再,当年雄伟宫阙早已消失在长河中。
但随着考古学家的发现,随着历史建筑的复建,我们对1300多年前的神都似乎是有了更近的距离,眼前的应天门、明堂与天堂,则仿佛是令人置身在紫薇城内。
应天门原名“则天门”,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之一,其建制对北宋汴梁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有“隋唐第一门”、“天下第一门”之盛誉。
不论是平视,仰望,远眺,还是航拍,最是令我感到叹为观止的,还是门前那高耸的三出阙,这是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之一,象征着皇家威仪,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雏形阶段于先秦。
与应天门在同一中轴线上的明堂,是武则天宴请百官、生活、理政的场所,号称“万象神宫”,是隋朝洛阳城遗址群中“宫城区”遗址的核心所在。它与应天门一样,于旧址重建。
据记载,明堂是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构建筑,方300尺(88米),为多边形,圆顶;高294尺(86米),分三层,下层布政,中层祭祀,上层是圆顶亭子,如此设计与建筑这当时已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
明堂建成后,因武则天男宠薛怀义一把火烧了附近天堂而殃及,二堂具毁。武则天虽痛心疾首,但并未放弃重建念头,时隔一年,新的明堂建起,又号曰“通天宫”。后在安史之乱中被毁。
今天的明堂,旧址重建,当年的焦土残垣依旧还在。
只是面对古色古香的新明堂,今人对旧址的兴趣不是那么浓烈。
但明堂之内的金碧辉煌却是令人震惊不已,脑海中不断闪出“皇权威仪、俯瞰天下、政由己出、开疆拓土、开创盛世……”等诸多类似恢弘图景,可以想象当年的明堂是有多么的奢华。
游客还可以登台体验,穿上凤袍,君临天下。每晚还有实景演出,令游客于情景交融中去回顾历史的兴衰成败。
在明堂边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堂,那是武则天礼佛之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在宫城区中轴线的西侧,与明堂共同构成了整个宫城区的核心建筑群。
为何称它“大名鼎鼎”呢?据记载,明堂建成后,武则天就下令建造天堂,用时数年,几乎耗尽了国库。
但因薛怀义失宠,就一把火烧了它,从建成到烧毁只有短短6年,不由叹息,甚是无奈。
今天的天堂外观五层,内有九层,明暗相间,一气呵成,象征着帝王九五至尊的地位与威严。
走进大堂,“凤凰”元素扑面而来,这既有天下太平、吉祥和谐的时代特征,也说明了武则天登基后的地位变化,但它并不像明堂那么“夺人眼目”,里面的商品区甚多。
从应天门到明堂、天堂,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武则天是真厉害,当时的紫薇城堪称“世界奇观”,有“万宫之宫”之称,是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
74和86年属马人,近期如“有朋友”拜访?遇到可成大事,请珍惜!
当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陷入平庸时,命运却为那些独特的灵魂打开了一扇神秘的门。近日,那些出生在74年和86年的属马人们,你们的生命中似乎出现了一位特别的“朋友”。是的,我要告诉你们,这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和前所未有的成功。
对于74年和86年的属马人们来说,近期似乎有一份特殊的机遇在等待着你们。这并非偶然,而是你们的生肖特性与命运的巧妙结合。在这个时代,你们将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时也会遇到无数机遇。如何把握这些机遇,关键在于你们如何应对挑战,如何积极进取,如何拥抱变化。
要想在这场人生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属马的人们需要具备一些关键的品质。首先,你们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应轻易放弃。其次,你们需要善于抓住机遇,懂得审时度势,发现并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再者,你们需要有独特的眼光,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你们需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用爱心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吸引更多的好运和机会。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属马的人们并不孤单。你们的身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愿意与你们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你们需要珍惜这些朋友,彼此支持,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学会从他人身上学习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74年和86年的属马朋友们,你们的人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你们将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只要你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拥抱变化,善于抓住机遇,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此想请读者们也分享你们的看法和经验。你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机遇?是如何把握的?或者有没有遗憾错过的一些机会?希望大家踊跃参与讨论,让我们一起从大家的分享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属马的人们将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的人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你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广阔。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里,属马的人们注定要成为强者。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个特殊的时期,把握住每一个机遇,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你们是最棒的,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四野实力冠绝全军,千炮轰锦州创造纪录,关内部队难以比肩
看过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的人们,想必一定会对片中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集中上千门火炮炮击锦州蒋军的桥段印象深刻。电影中的同期台词也说,上千门火炮在同一时刻向同一目标发出怒吼,这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千炮轰锦州"的场景,在此后诸多的影视剧及纪录片中被反复引用不下百次,可见其影响之大。近期,随着电视剧版《大决战》的热映,这一经典场景又一次被搬上银幕,也再度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广大军迷对那段历史的热烈讨论。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千炮轰锦州”的经典场景
众所周知,作为三大战役的开篇之战,辽沈战役的背景不仅是东野在人数上超过了东北蒋军,在武器装备上也对东北蒋军形成了优势。那么,这个优势究竟有多大?东野又是不是真的可以集中上千门火炮轰击锦州呢?
今天,我们就不妨就此问题做一番探讨。
(一)人民军队"第一强军"1948年3月,东野的"冬季攻势"作战结束。至此,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人民军队的手中。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获得解放,农业播种面积超过1亿亩;人民军工蓬勃发展,仅1947年便生产100毫米及以上口径的各类炮弹2.25万发(东北蒋军兵工厂的同期数字仅为3000发)。反观东北地区的蒋军则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相孤立、难以救援的城市中,之间的联系基本断绝,补给也只能依靠成本高昂的空运,各部队均陷入"缺粮少弹"的窘境之中。
而辽沈战役,便是在这时拉开序幕的。1948年9月,即辽沈战役开战前夕,整个东北地区的人民军队实力达到1039737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其中,东野司令部能够直接掌握的野战部队包括12个纵队(共辖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炮兵旅、1个铁道兵纵队和1个坦克团,共计70余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共计33万人。
其中,野战部队共装备有步骑枪385134支,手枪、驳壳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60毫米轻迫击炮2890门,中/重型迫击炮986门。在当时我军各大野战军中,东野部队的步兵武器装备水平是最高的,基本上达到了每班(12人)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每连3门轻迫击炮,每营6挺重机枪、6门中/重型迫击炮的火力配置。这种火力水平即便放到二战中,在各主要交战国的步兵班组中也是不落后的。后来以东野为主体组建的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大体上就沿用了这种步兵班组武器配置,在短兵相接的近距交战中不输美军步兵班组火力。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1948年秋时同为解放军王牌的东野4纵(即塔山阻击战的英雄部队)与中原野战军4、9纵(即著名的陈[赓])谢[富治]兵团)。东野4纵总计40367人,装备有步骑枪13728支,手枪及驳壳枪2716支,冲锋枪838支,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轻迫击炮163门,重迫击炮及步兵炮196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高射炮10门。而中野4、9纵共计41660人,装备有步骑枪12398支,手枪及驳壳枪1952支,冲锋枪643支,轻机枪905挺,重机枪173挺,轻迫击炮103门,太行小炮348门,重迫击炮86门,步兵炮4门,反坦克炮3门,化学迫击炮2门,山炮20门。很显然,关内的解放军野战部队,即便精锐如陈谢兵团,在武器装备上和东野是没法比的,尤其是在火炮方面。
而东野最为强大的,恰恰就是其炮兵部队。到1948年4月,东野共编有143个重山炮连,12个步兵炮连,7个反坦克炮连,43个混合炮兵连,70个迫击炮连,装备有75毫米及以上口径山、野、榴炮572门(其中100毫米及以上口径榴弹炮、加农炮79门),其余口径山野炮及步兵炮、反坦克炮、高射炮863门,各类迫击炮3083门,总计达4518门。正是凭借这支雄厚的炮兵,东野在进入1948年后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在辽沈战役的揭幕战义县攻坚战中,东野炮纵派出3个炮兵团,与3纵炮兵部队相配合,总计投入山、野、榴炮152门,而防守义县的蒋军只有8门山炮。开战后,东野炮兵仅三轮齐射就完全破坏了义县城墙,打开了战役突破口。后来东野入关,很多蒋军听说后纷纷不战而逃,这种巨大的震慑作用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东野炮兵的"威名"所赐。
(二)千炮轰锦州,这真不是吹牛再回到我们开篇时提到的,东野是不是真的可以集中上千门火炮轰击锦州这个问题。据查阅解放军战史资料,进攻锦州前,东野集中了炮纵主力四个团,外加攻锦的第2、3、7、8、9五个纵队及第6纵的第17师所属炮兵,投入了山、野、榴炮和步兵炮、反坦克炮591门,加上中/重型迫击炮528门,共计达1119门。如果光看火炮的绝对数,东野确实做到了"千炮轰锦州"。而且,东野炮兵的作战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由于对东野强大的炮火深有体会,蒋军专门在工事外层加盖了1—2米厚的土层,伪装成土木结构。我炮兵一开始使用短延时引信,结果炮弹全部在土层中爆炸,没有能够破坏工事。步兵第一次突击配水池失败后,炮兵立即改变引信装定方式,使炮弹打入工事后再起爆,成功支援步兵夺取了配水池据点。
东野炮兵正在操纵日制89式150毫米加农炮
但遗憾的是,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在拍摄时,已经找不到当年东野使用的火炮了,只好全部拿54式122毫米榴弹炮(仿苏制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来代替,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种错觉,即东野轰锦州用的全部是大口径火炮。实际上东野在攻打锦州时用的火炮十分驳杂,单拿大口径火炮来说,里面就包括了美制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日制89式150毫米加农炮,日制96式105毫米榴弹炮和日制92式100毫米加农炮—虽然明显带有"敌人给我造"的"七拼八凑"风格,但对于武器装备长期落后于对手的人民军队来说,绝对算是豪华配置了。
正在炮击锦州的东野炮兵部队
即便是东北地区的蒋军,除了重炮外,在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上也已远不如东野。驻守沈阳的蒋军重炮12团装备有36门美制M1918型155毫米榴弹炮,这不仅是当时蒋军的最强火炮,其性能也远优于东野的一众榴弹炮。然而由于蒋军糟糕的后勤保障水平,其火炮牵引车不仅缺油,而且很多零备件都被部队长官偷偷拿去卖钱,导致大战开始前仅有7辆车处于可用状态。结果,这些巨炮在整个战役期间竟一炮未放,最后全部成为东野的战利品。
(三)后勤保障扎实:东野取胜的又一法宝当然,再好的武器装备,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后勤保障体系,即使上了战场也只能是烧火棍。在决定发动对东北蒋军的决战之前,东北军区做足了后勤准备,向一线各部队供应了各类枪炮弹1020万发,手榴弹15万枚,炸药2.5万公斤,油料8000桶,粮食3500万斤,棉衣100万套。仅仅在1948年9月12—21日,东北军区就向东野补充了官兵10万人,其中伤愈老兵2.6万、新兵7.4万。为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东北军区组织铁路、工程部队及民兵抢修了公路、铁路总计4370千米,新建、维修桥梁383座,开辟了6条兵站运输线,确保了兵员、装备、物资能够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通过铁路实施机动的东野装甲兵部队
反观东北蒋军,其后勤保障工作简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惨不忍睹。作为当时东北蒋军控制下的最大的沈阳兵工厂,1948年仅生产了60门迫击炮,同期东野兵工厂的数量则为2328门。且东野火炮做工精良,很多零部件可以与同型美制火炮互换。蒋军每个军,仅有编制骡马的半数,三个军则一匹马也没有。一线部队缺额严重,一个连不过100人上下,自动武器膛线大多磨平,冲锋枪好多已不能连发。新38师看到东野主力南下后,对长春机场进行反击,结果打了不到4天就耗光了全部炮弹,于是停止不前,总共只向前推进了不到500米。新38师作为当年滇缅远征的主力,战斗力竟下降到如此地步,其他部队就更可想而知了。
正是有感于部队战力堪忧,廖耀湘在得到南京发来的"速解锦州之围"的严令后,不敢去和东野攻锦部队硬碰硬,而是选择攻取彰武这个东野的后勤中转站,以迫使东野回师。当然,廖耀湘这个小九九被林总看得一清二楚,故而林总将计就计,以彰武为诱饵,命两个纵队以纠缠扭打的方式使廖兵团主力一步步压向彰武。看到廖兵团进驻彰武,东野立即脱离战斗。自以为捡了个大便宜的蒋军被我军屯放在彰武的物资所吸引,忙着抢运搜刮,致使整个兵团陷入停滞。就在蒋军忙着抢物资、而后拉回黑市贩运时,东野却集中力量将大量粮弹运到锦州前线,31小时即攻克锦州,全歼范汉杰兵团。就这样,攻克彰武成了一个毫无用途的"大捷",所以主席就说"沈敌进占彰武于无用之地"。而美滋滋地享受"大捷"胜利果实的廖兵团,很快就成为了东野下一个目标,结果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被全歼。其所有物资,包括在彰武所抢的那部分,最终还是被我人民军队一个不剩地"包圆"了。
参考资料: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刊》(1-43),解放军出版社
2、《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著
3、《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4),兵器工业出版社
4、《辽沈战役》,梅世雄、刘昌宝著
【作者简介】林森,字天俊,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党校兼职教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及中国革命战争史,代表作有《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对比二战苏军坦克军与德军装甲军》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