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生态系统

曹操出行是吉利旗下的嘛?

中国有一家车企也正式宣布将开展“卫星发射”业务。吉利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的一边造车一边造星的车企。李书福董事长的“航天梦”一步一步接近现实。

车企发射卫星这种事,大家比较熟悉的也许就是特斯拉了,马斯克的“疯狂”让人印象深刻。SpaceX第三批卫星发射成功后,特斯拉市值随之一飞冲天。到2020年1月中旬,已超千亿美元,超过了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成为仅次于丰田、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汽车公司。

作为中国乘用车品牌的头部车企,吉利控股近年来对数字科技领域进行了比较大的投入,积极布局智慧立体出行生态。而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是吉利布局卫星全产业链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于2018年战略投资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开始布局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同时在汽车自动驾驶、未来出行、无人机运输、重工机械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商业场景应用测试,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商用化进程。

全栈自研的供应链体系,吉利决战新能源下半场的底气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供应链的稳固性和创新性是一家汽车制造商成功的关键。11月28日,以“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会上,吉利展示了其智能汽车链的强大实力,成为展台面积最大、展出产品最丰富的车企。其展台也成为整个展馆最受瞩目的展区,吉利此次不仅带来了一个由吉利银河E8、领克08、极氪001FR、极氪009等车型组成的强大产品阵容,还重点展示了在三电、芯片、甲醇、车联网与智能驾驶、卫星等领域的前瞻技术成果。

  【决战下半场,吉利构建智能生态网】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了智能化的下半场,吉利正积极布局智能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构建起一张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智能生态网络。

  电动化方面,吉利是新能源技术多元化布局的代表性车企之一,纯电、混动、换电及甲醇并行发展,且均实现全栈自研能力;智能科技方面,吉利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备卫星通信和定位、高精地图和导航、汽车芯片、计算平台、操作系统、手机终端、智能驾驶等尖端智能科技全栈自研的车企。

  此次参展,吉利带来了多项重磅技术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技术不仅具备领先优势,且不是“期货”,其中很多技术已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比如全新一代雷神电混平台,热效率达44.26%,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除了在吉利银河L7、L6上搭载,领克08、06、09等搭载的全新EM-P?超级增程电动方案也是基于雷神技术打造,均收获不俗的市场表现。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吉利银河系列销量达到13770台,领克新能源销量达15222台,各品牌持续、高速增长。

  此外,极氪四碳化硅800V系统、V3极充等技术成果也备受瞩目。吉利自研的高性能碳化硅四电机让旗下的极氪001FR成为全球加速最快的量产纯电汽车,最大功率达956kW,最大马力达1300匹,零百加速仅2.02秒。

  吉利还展示了独有的甲醇汽车技术和绿色甲醇技术,据悉,吉利已深耕甲醇领域近二十年,开发包括甲醇汽车20余款。

  在智能科技方面,吉利也取得重大进展,此次不仅带来了中国首款自研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还有吉利控股投资的亿咖通科技自研的安托拉1000/1000 Pro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天穹?系列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以及时空道宇自研的卫星通信芯片和自研的车规级高精度定位模组、全球首个卫星通信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等技术,其中卫星通信功能将首次在极氪001FR上搭载,成为全球最快量产卫星通信乘用车。

  【车企全栈自研的正确打开方式】

  智能电动汽车规模化时代到来后,汽车供应链也随之迎来重大变革。近年来,“全栈自研”的概念在汽车圈越来越火,所有车企都想把“灵魂”,即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很多 目前看来都是伪概念,要不是对技术趋势把握不到位,要不是口号喊出去了,但技术距离真正落地还遥遥无期。

  如今吉利上演了车企“全栈自研”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布局兼具广度、深度和速度,依靠自身强大的体系力、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对汽车行业的深刻洞察力,不断拓宽能力边界。

  可以看到,吉利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在多个领域都已形成“全栈自研”的研发实力,真正构建起一条全栈自研、自主可控的智能新能源汽车生态链。

  这是吉利决战新能源下半场的底气,也是其未来销量增长、品牌向上源源不断的动力。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吉利、一汽采用中国首款7纳米车规级芯片,搭载车型将于今年年中上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武汉报道

当前,车规级芯片国产化自主创新屡登热门话题,但“缺芯少魂”却是现实难题,而量产更是难上加难。

3月30日,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芯科技”)宣称,其生产的中国首款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龍鷹一号”实现量产,从流片至此历经18个月。该公司董事兼CEO汪凯笑称,“跨越了几个太平洋难度”。

汪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不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重塑设计理念。80几个平方毫米的面积上集成了88亿个晶体管,片上堆积了87层,这意味着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绝对不能有错误。设计、仿真、验证、流片、测试、考虑成本及良品率等各环节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专业理念与人力。”

据了解,“龍鷹一号”芯片主要覆盖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及工业市场三大领域,支持“舱泊一体”,具有多种类型计算内核、高速内存通道和外部接口,可实现8TOPS(1TOPS代表处理器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操作)的神经网络AI处理能力。

具体来看,“龍鷹一号”芯片的设计难点可以归纳为“PPA”,即性能、功率和面积。“性能要考虑芯片频率高,但面积不可能无限大,且要降低功耗。有的企业在设计的过程中定下‘PPA’,但执行时会碰到各种难题,例如面积不达标、功耗无法降到理想程度等,因此无法量产甚至流片。”汪凯指出。

此外,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是车规级SoC芯片量产的必要条件。“包括参考设计、物料、软件平台、操作系统等都必须完整推给客户,只有这样才有生产的可能性。”汪凯强调。

当前车规级芯片的国产替代已是趋势,但如何保证供应链可靠,提供更高性价比产品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对此,汪凯表示,一方面“龍鷹一号”对标的是国际先进产品,某些方面甚至超出国际水准。另一方面,高算力高性能的7纳米芯片投资巨大,仅一家芯片厂商不可能完成,因此整车厂的一汽、吉利,Tier1生产商的东软、博世等进行了战略投资。

据介绍,搭载“龍鷹一号”芯片的吉利及一汽旗下车型将于2023年年中上路行驶。汪凯表示,“汽车芯片至少需要提前半年到9个月下单,根据客户需求,今年擎芯科技将有几十万片‘龍鷹一号’交付给客户。”

谈及下一步车规级芯片发展规划,汪凯告诉记者,公司正在研发AD系列自动驾驶芯片和车载中央处理器芯片,算力至少达到256tops,预计2024年发布。“不可能靠一个产品将公司做强做大的,在多元化的同时让主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汪凯指出。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芯擎科技在武汉经开区成立。汪凯指出,“看中了‘车谷’的资源,擎芯科技处于产业链上游,与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联系紧密,我们希望经开区能打通产业链。第一,要形成‘芯生态’,既有主芯片,还要有其他辅助芯片;第二,吸引更多的一级供应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科技集团换电生态系统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