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投的纵目科技,要IPO了
上海正在跑出一个自动驾驶IPO。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纵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法国巴黎银行担任保荐人。至此,一个估值90亿的独角兽要IPO了。
身后掌舵者唐锐,本硕均毕业于清华,在汽车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后,2013年来到上海张江成立纵目科技。至今,身后集结一支投资人队伍——君联资本、协同创新基金、小米、高远投资、高通、朗泰资本、中远海发、日本电装、湖州国资、锦坤投资、两江资本、复星国际……引人注目的是,纵目科技也是雷军宣布造车后出手的首家产业链企业。
这是一抹缩影。2024以来,国内独角兽络绎不绝地排队奔向港交所,缔造了IPO市场罕见且热闹的一幕。
清华学霸上海创业
要IPO了
出生于1976年的唐锐,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霸。他在1996年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随后又留校读研。硕士毕业后,唐锐来到掌微电子担任创始工程师,一手创建公司核心研发团队。
此后,唐锐加入英国半导体制造商CSR公司。一直到2012年底,唐锐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彼时,他发现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一直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与此同时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等却正在硅谷如火如荼地展开,他判断这将是下一个风口。
于是,唐锐在2013年回国创业,在上海张江正式成立纵目科技。“当时国内对于ADAS的理解还处于一个很模糊的状态。”唐锐曾在接受君联资本访谈时表示,ADAS的本质是用传感器和摄像头感知周围的世界。
创业之初,纵目科技选择从环视ADAS的算法和相关软件切入,并于2015年底在前装市场出货。但此时的纵目科技由于不具备硬件生产制造能力,只能扮演主机厂的Tier 2(二级供应商)的角色。
直到2016年,纵目科技迎来一个转折点——参与了吉利博越2016款的供应,凭借这个项目在一年之内逐步把代工转成了自产,补足了生产制造能力,可以为主机厂直接供货。
紧接着,纵目科技发布第一代自主泊车产品Drop’nGo平台,开始从环视ADAS向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升级转型。为何要聚焦自主泊车?唐锐曾解释,中国由于城市化建设仍然在持续,诸如堵车、停车难等问题随处可见。“所以在中国,低速的场景非常关键。”
截至目前,Drop’nGo平台已经迭代至第三代,应用场景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同时,纵目科技也在今年1月推出了新产品蚕丛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通俗来讲就是一款搭载储能设备的无人驾驶车。
说起来,纵目科技IPO一波三折。早在2017年,公司就曾挂牌新三板,但时隔不到一年就选择终止挂牌。随后在2022 年,纵目科技又申请科创板上市,最终却在 2023 年9月主动撤回。
如今,唐锐带领纵目科技第三次来到IPO大门面前。
估值90亿
雷军官宣造车后投了
这个IPO成色几何?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在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内地的供货商中,纵目科技在中国乘用车ADAS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而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则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
外界最关心的业绩方面,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但随着营收增长,亏损也在持续扩大,相应期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
对此,纵目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亏损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购产生了大量销售成本;于往绩记录期间产生了大量研发费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场领导地位、增加收入和实现盈利。
不过,纵目科技已经在2023年实现毛利转正,当年毛利率为3.5%,而2021年和2022年的毛利率分别为-8.9%和-3.5%。
在招股书中,纵目科技还提及已和国内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其中包括2022年中国销量前十的所有车企,量产车型数量已经达到58款。但需要指出的是,纵目科技同样存在客户集中的风险——截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五大客户分别是理想、赛力斯、长安、岚图和中国一汽,贡献收入达到总收入的93%。
回顾纵目科技的崛起历程,离不开身后一支长长的投资人队伍。
早在2015年,纵目科技就获协同创新基金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投资。此后,公司开启了几乎一年一轮的融资之旅。2017年,纵目科技完成由君联资本和德屹资本投资的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在2018年,纵目科技又完成C轮数亿元融资,由厦门建发集团领投,君联资本和德屹资本跟投。马不停蹄,2019年公司又获得近亿元C+轮融资,由高通创投领投,君联资本、创徒投资跟投。
时隔两年后,纵目科技在2021年6月正式完成累计金额1.9亿美元D轮融资。其中,D1轮由日本电装领投、重庆两江新区股权投资基金、湖州环太湖集团和晶凯资本投资。D2轮由同创伟业和高远资本领投。
另外,D3轮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跟投方包括复星集团、朗泰资本、上海科创投集团、兴业银行以及战略投资方重庆长信智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科博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君联资本、高通创投和晶凯资本持续跟投。
彼时,雷军刚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纵目科技由此成为雷军官宣造车后,投资的首家相关公司。当时,纵目科技表示通过本次投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展开多维度合作。
2022年3月,纵目科技迎来IPO前最后一笔重磅融资——完成超过10亿元E轮融资,由东阳冠定领投,远海基金、临芯资本、佐誉资本、复朴资本、青岛元盈、泰有资本及老股东湖州环太湖集团和创徒投资跟投。
招股书披露了E轮融资的更多细节,显示纵目科技此轮认购价为93.56元/股。以此计算,公司估值超90亿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2024,上市之困
独角兽正挤爆港交所
港交所难得热闹。
就在几天前,同为自动驾驶独角兽的地平线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高盛、 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地平线背后是一位低调的掌舵者——余凯。75后,本硕毕业于南京大学,后在慕尼黑大学读博,余凯职业生涯历经多家巨头,最终选择在2015年离开百度创办地平线,闯入汽车芯片赛道,目前估值超600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港股最大IPO出现了。
与此同时,黑芝麻智能也正在争抢港交所“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港交所官网显示,黑芝麻智能近日再次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此前曾于2023年6月30日递表,但在2024年1月初失效。值得一提的是,黑芝麻智能为第一家按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申请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
另一家AI独角兽也来了——云知声3月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这是继2023年6月递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请。而同样来自北京的出门问问,已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的招股书,有望很快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时间线再向前推移一个月,氢能独角兽重塑能源也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创始人林琦2004年毕业于南昌大学,职业生涯起步于氢能行业。2015年,他在上海创立重塑能源,聚焦于氢燃料电池。
不止于此,一众新消费独角兽也正排队去港交所。最新一幕是在今年3月,茶颜悦色被爆已经选定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负责香港IPO事宜,最早可能在今年进行香港IPO,预计募集资金数亿美元。
回想春节期间,沪上阿姨宣布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赴香港IPO。更为壮观的是在1月,蜜雪冰城和古茗双双递交招股书,准备在香港上市。
此时此刻,为何港股IPO那么火爆?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在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共67宗,全部来自主板65宗、GEM 2宗。在这67宗上市申请中,30宗为首次递表,37宗为二次(至少递表两次以上)递表。其中有14宗是医疗健康企业,5宗是餐饮企业,29宗来自TMT行业。
今年1月在“2024香港资本市场论坛”上,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目前港府正积极与内地相关的监管机构讨论加快审批企业赴港交所上市的进度。他强调,正与内地监管机构紧密商议,加快推进相关工作,盼能吸引更多优质的内地和国际企业来港上市和融资等。
但在热闹之下,独角兽们IPO压力依然巨大。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港交所通过IPO上市的 12家上市公司一共募资47.32亿,较2023年同期的66.60亿减少19.28亿,即下降28.94%。
港股流动性弱、估值低迷、活水资金不足一直摆在眼前,独角兽们能否找到合适基石投资人,能否寻求到理想发行估值,甚至如何确保IPO首日不破发,凡此种种,都是一道道坎。换言之,即便上市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上岸。
即便心情复杂,但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踏上了赴港上市路。
IPO雷达 |为车厂做智能驾驶不是一门好生意,纵目科技存两大硬伤
记者 | 曹立CL
编辑 | 陈菲遐
近日,智能驾驶方案厂商纵目科技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上市申请。这也是A股上市排队企业中,首家以智能驾驶方案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
虽然智能驾驶看似含“科”量十足,但实际业务依然处于想象阶段。就在今年10月,主打L4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宣布倒闭。主打L2智能驾驶方案的纵目科技也同样烧钱,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过11亿元,并且还存在一二级估值倒挂的现象。
此次IPO,纵目科技拟募集资金20亿元,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211万股,对应公司发行指引价格为62.29元/股,这一价格已经低于公司在2022年3月完成的E轮融资价格93.56元/股,参与E轮投资的国金佐誉、复朴新世界、临燊创投、青岛元盈、天津泰有、信达远海、上海芯之钬这7家机构悉数套牢。
给芯片公司打工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纵目科技收入分别为4966万元、8384万元和2.27亿元,亏损分别为1.6亿元、2.1亿元和4.2亿元。2022年一季度,公司亏损达到1.55亿元,短期内并未看到减亏迹象。
纵目科技目前主营业务分为智能驾驶控制单元、传感器和研究开发服务。其中,智能驾驶控制单元也就是汽车行业通常所说的“域控制器”,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根据能够传感器融合信息,实时进行环境建模,并规划生成车辆运动路径,控制车辆无碰撞地自动运动到相应位置。2021年,公司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占收入的比例为58.78%,是主要收入来源。公司传感器业务包括了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 4D 毫米波雷达三种产品,主要用以适配其智能驾驶系统,该项业务占收入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9年的25.42%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41.5%。公司研究开发服务业务既包括针对量产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产品研究开发服务,也包括向客户提供智能驾驶系统相关的车辆改装及演示服务,多发生于企业早期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一比例可能会减小。
尽管顶着“智能驾驶”这样高大上的概念,但纵目科技毛利率还不及大多数传统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智能驾驶控制单元的毛利率逐年下滑,从2019年的14.09%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7.53%。2021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仅为13.21%。
拆分纵目科技的成本结构可以发现,公司采购主要原材料包括芯片、被动器件、电子结构件、结构件、镜头、离散器件等,其中芯片采购额占比较高。报告期各期,公司芯片采购额占物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50.86%、61.06%、69.53%和 60.66%。一定程度上,纵目科技其实是在给芯片公司打工。
其中最关键的一颗芯片是智能驾驶方案的主芯片。2016年,纵目科技基于高通骁龙820A芯片进行了一些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发,是国内首次将高通车规级芯片应用在智能泊车系统上。2021年12月,纵目科技又与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高通在C轮通过增资入股了纵目科技,并在D轮进行了追加投资,截止上市前,高通对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61%。随着高通入股,公司对高通芯片的采购也与日俱增,2020年采购占比为2.7%,2021年就提升至5.9%,2022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59%。
在费用端,由于纵目科技规模较小,各项费用率相对偏高。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18.32%、66.27%和10.71%。
在经营效率上,纵目科技和老牌汽车电子Tier-1厂商也存在差距,纵目科技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34、2.09和2.1,而同期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数为4.71、4.3和5.01。
存货周转率方面,纵目科技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1.66、2和1.3,更是远低于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
终局视角下的坏生意对于纵目科技来说,财务指标只是短期隐忧,更长期的问题在于,它的生意模式存在两大硬伤。
第一个硬伤是定位。
按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能力看,车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特斯拉和小鹏,从成立起就开始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这类企业显然不会是纵目科技的客户;第二类是比亚迪和蔚来等车厂,虽然起初并没有选择全栈自研智能驾驶,但目前已经开始全栈自研的工作,这类车厂最终在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方面会以自研为主,与纵目科技的合作可能局限于低端车型;第三类是长期将依赖第三方智能驾驶方案的车厂,如塞力斯、江铃汽车等。
从纵目科技的客户结构看,较大客户包括赛力斯、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一汽集团。这些车厂共同特点是在智能驾驶领域自研能力偏弱,为了尽快赶上智能驾驶的浪潮,选择纵目科技这样第三方提供的智能驾驶方案。
问题是,第三类车厂最终还会剩下多少?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新能源汽车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最后可能只剩下三到五家。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也多次称,自主品牌未来只会剩下五家。剩下的不管是三家还是五家,第三类车厂位列其中的概率都不会太大。
第二个硬伤是数据获取能力的缺失。算法、算力和数据是做好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纵目科技在算法上基于自研,在算力上依赖高通的芯片,而在智能驾驶相关数据的获取上存在明显短板。现阶段,纵目科技的智能驾驶控制单元,主要功能包括全景式监控影像、自动泊车辅助和自主泊车。泊车场景的复杂度低于城市自动驾驶,所需数据量也相对较小。2022年7月,纵目科技推出了行泊一体战略方案,即在一套硬件设备中实现智能行车与泊车功能,这对公司行车数据的积累提出更高要求,而行车数据掌握在车厂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和供应商分享。
无论纵目科技的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有多高的市场占有率,有多大的装车量,对其训练数据的帮助都十分有限。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如果不能从车厂获取数据,第三方智能驾驶厂商就只能靠自建的车队,相比全栈自研的整车厂,不仅在成本上有天然劣势,样本的丰富程度也有很大差距。
净利润流动资金齐跌,钱花在研发,又一家自动驾驶公司IPO
11月23日,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本次公开发行股票3,211.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
纵目科技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科技企业,主营业务分为智能驾驶控制单元、传感器以及研究开发服务三大板块。目前,纵目科技已获得多个整车厂商的定点项目,累计实现了近二十个车型的量产出货,累计出货量超过40万套。
招股书中,纵目科技在招股书中列举了公司存在尚未盈利且持续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收入无法按计划增长、芯片等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毛利率较低、主要客户流失及客户拓展失败、对下游客户配套车型依赖较大、智能驾驶行业政策风险以及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导致控制权变化等风险。
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前3月(下称“报告期”)营收分别为0.50亿元、0.84亿元、2.27亿元、0.90亿元;同期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亿元、-2.09亿元、-4.16亿元、-1.55亿元,2019年至2022年3月累计亏损9.40亿元。
对于报告期内公司尚未盈利,纵目科技方面表示,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产品研发投入较大、部分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同时部分定点车型项目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纵目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0亿元、1.72亿元、2.69亿元以及0.87亿元。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为5.61亿元,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155.31%。
有业内人士透露,Tier1在获得车企定点后前期的收入只能覆盖企业的科研投入,在定点项目大规模量产后的订单收入将进一步释放Tier1营收潜能。
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已量产或取得定点的客户。
报告期内,纵目科技对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0.44亿元、0.75亿元、1.63亿元以及0.78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89.42%、89.31%、71.84%和86.32%,占比较高。其中,纵目科技2022年1-3月的前五大客户分别是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以及一汽集团,赛力斯汽车占比接近4成。
同时芯片短缺也成为纵目科技发展的一大掣肘。
报告期内,纵目科技芯片采购额占物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50.86%、61.06%、69.53%和 60.66%。在 2021 年汽车芯片供不应求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产品所需部分芯片采购价格上涨,芯片采购的平均单价增长 48.16%,对公司毛利率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研发投入高企、芯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纵目科技的毛利率水平并不高。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75%、16.43%、13.21%和10.38%,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以2021年为例,纵目科技13.21%的毛利率低于德赛西威的20.78%、同致电子的16.48%。
此外,报告期内,纵目科技尚未盈利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1亿元、-1.98亿元、-4.64亿元以及-1.66亿元。
对此,纵目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多次私募股权融资,补充了营运资金,为业务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公司资本结构合理,货币资金余额为 5.43 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为5.18亿元。公司流动性情况良好,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较强,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在经纬恒润之后,又有纵目科技这类‘自动驾驶量产化’公司相继申请上市,某种程度而言,自动驾驶行业或将迎来分水岭,自动驾驶公司上市潮或将到来”,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这是将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自动驾驶企业的“技术红利”将逐渐消失,却而代之的是有成熟商业方案和量产落地能力的自动驾驶企业,未来还会在此基础上比拼成本控制和服务体系。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