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汽车 老总

一个40多岁的成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却失踪了,有哪些原因?

帮你想了一个好办法,对姐夫热情点,嘘寒问暖的,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姐姐领回去了

吉利的售后服务怎么样?

看到你的提问,我是没见过世面呢?还是不懂人情世故?对不起!我真有点少见多怪了。你姑子姐不会是个没文化的粗人吧?这么奇葩的要求都敢提。难道你姑子姐是残疾人照顾不了腿摔断的丈夫?让丈母娘照顾臥床的女婿,她也敢提出来,不心疼自己的妈就算了,还要住到你家。你姑子姐可能有心让同是男人的他弟弟照顾姐夫吧?但是,也不可以安排到你家休养啊,这是什么操作?勇敢说出你的想法,拒绝你姑子姐不合情理的提议,让他们去自己家休养。休产假的你不方便。

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提示:本文有点长,1.5万字,但你能从中品味两位造车大佬的辛辣人生,还可以一睹中国造车史的角落,请暂时放下浮躁,跟着良叔的文字,一起追随那段商界往事。

翻开中国人的造车史,就像翻开了一本狂人日记。

有人想用榔头敲出中国的奔驰;有人想用PPT造车(比如说贾布斯);也有人造车不走B2B,也不走B2C,而是走B2G的路线(比如说,那些骗补的)。

正儿八经、踏踏实实造车的人也有,比如说,中国的造车双“福”——

吉利的李书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

这两人造车确实是认真的,但你翻开他俩的造车史,字里行间还是歪歪斜斜地写着俩字:

“疯狂。”

吉利的李书福是“疯”,人称“汽车疯子”。

你如果问他:

“你又不懂技术,怎么敢造车?”

他也许会反驳你:

“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比亚迪的王传福是“狂”。

他虽然是学院派、技术流出身,平时寡言少语,但 “狂言狂语”也没少说。

他有两句很著名的“狂语”:

一句是,“造车的技术壁垒,都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

另一句是, “我们造车像造玩具一样,很快,一辆接着一辆”。

后来开始造新能源车,他又说了一句“狂语”:

“我要用比亚迪的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让空气更清洁,让战争更少。”

理由是,只要减少对油的依赖,就能减少战争和冲突,缓解中东困局。

总之,中国的造车双“福”,一个爱“疯言疯语”,一个爱“狂言狂语”,一言以蔽之:

不疯魔不成活。

1

有个词,叫“殊途同归”。

李书福和王传福就属于这种。

1982年,浙江台州的农民之子李书福,高中毕业后走街串巷,开启了“小杨巡”式的人生。

一年后,安徽无为县的农民之子王传福,则考上了大学,有了“宋运辉”式的开局。

前者一路摸爬滚打,后者平步青云。

当李书福还在“投机倒把”的下海浪潮中扑腾,王传福已经靠着过硬的技术,在体制内成了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并把高干子女娶回了家。

两人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你搞你的个体经济,我忙我的国营经济。没想到,两人最后却成了同路人,都和造车死磕上了。

比起王传福,个体户出身的李书福经历要传奇一些。

1982年,李书福刚高中毕业,就向父亲要了120块钱,买了一架海鸥牌相机。因为没有国营的牌照,他只能背着相机到处给别人拍照。

这个开局就像一个隐喻。

因为李书福一辈子都在和“牌照”死磕。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牌照”太重要了。

有一个段子,说某金融公司的老总问公司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高管们纷纷说是公司的人才,结果被老总骂了个狗血喷头:

“人才市场到处都是人,公司真正的价值是手上的牌照!”

当然,段子绝不只是个段子,段子和艺术一样,都来源于生活。

不过,早年的李书福还没轮到为牌照操心,当时他也只是想多赚点钱,少受点生活的苦。

你也不要小看“野照相”这门生意,一年下来,李书福就赚到2000元。

这个数目在当年可不算少,那时一个技术员的月薪也只有50多元。

后来,他又琢磨着开一家照相馆,但他又买不起昂贵的设备,于是花两块钱找铁匠敲了个铁皮,再装个灯,就做成了原价要一千多的反光罩。

他甚至还自己动手做了一架照相机......

所以,任何年代,动手能力强,都是个优势,李书福如果放到现在,估计也能成为抖音界的樊少皇。

靠着这股子折腾劲,小李同学又发现了一门生财之道:提炼白银。

他发现,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也就是食盐)的方式把银离子以氯化银的形态提炼出来,而且纯度极高。

这是他在高中的化学课本里学到的。

很多人质疑高中老师说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主要还是因为没活学活用,以为学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李书福就索性关了照相馆,把全台州的显影液都买回了家,专门提炼白银。

不由地想起,当年“白磷”的发现,就是一爱折腾的哥们,想从尿液里提炼黄金,金子没搞到,却搞到比金子还值钱的“白磷”。

后来,社会学家说这叫“非期然后果”,意思是,越喜欢折腾,就越容易遇到惊喜。

很显然,李书福就是个受折腾的主。没多久,他又盯上了旧电器,因为电器里有黄金白银,不管是电锁锁上去的,还是镶嵌上去的,他都能想办法抠出来卖钱。

不过在当时,白银和黄金市场都尚未开放,所以他一直是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在地下的黄金白银市场进行交易。

一直到1999年,被禁了半个世纪的白银市场才重新开放,而黄金市场的开放则更晚些。

所以面对“牌照”这事儿,李书福向来都是抱着“先做了再说”的态度。

事实上,当你翻看中国首批企业家的发家史,会发现这种灰色轨迹无处不在,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胆子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2

比起李书福,王传福的童年要悲惨得多。

王传福出生于1966年,比李书福小三岁。

13岁那年,王传福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8个孩子和三间破瓦房。

排行老七的王传福眼睁睁看着五个姐姐相继出嫁,而妹妹也被送养,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考上中专,离开农村,去工厂当工人。

不过他未能如愿,因为初中毕业考试的当天,母亲也不幸病世,王传福还没考完,就急忙赶回了家。

王传福的“中专梦”,因此成了泡影。

母亲去世后,王传福打算辍学自谋生路,他的哥哥比他年长5岁,那时刚娶了媳妇,夫妻俩得知此事,大骂了王传福一通:

“你除了念书,啥也不会,所以你只管好好念书!”

王传福只好埋头念书,准备将来考上大学,回报哥哥嫂子。

那时,王传福的哥哥每天提心吊胆地做点小生意,艰难地供养弟弟念书。

没成想,高二那年,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场暴风雨,把父亲留下的三间破瓦房刮倒了。以前的人形容家里很穷,都爱用“家徒四壁“这个词,一般都有夸张的成分。

不过王传福家里,真的配得上这个成语。

有一次,王传福回家拿生活费,嫂子实在拿不出,只能挨家挨户地借,最后才凑了4块多钱。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估计王传福小时候也没少遭白眼。

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王传福从小就沉默寡言,甚至被人叫做“哑巴子”。穷人家的小孩,但凡懂点事,都开朗不起来。

后来实现了人生逆袭,王传福也不像大强子一样衣锦还乡,当场发红包,大张旗鼓地投资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

对于家乡,王传福始终保持着距离,他甚至有整整27年没回过家乡。

王传福只是默默地把钱存在一个专门账户,村里的老人每个月都能领200块钱。但很多人并不买账,他们私下里嘀咕着这位大佬的背德忘恩:

“他公司那么大,也没见他招我们无为县的人去他厂里干活……”

村民们骂得理直气壮,毕竟,穷在陋巷无人问,富在远方有责任。

80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还有两条清晰可见的出路:

要么像小杨巡一样,干点“投机倒把”的小生意;

要么像宋运辉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李书福选择了前者,而王传福选择了后者。

1983年,17岁的王传福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取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王传福的哥哥嫂子干脆也搬到长沙,在学校附近继续做小生意。

对于哥哥嫂子的养育之恩,王传福一直铭记于心。

所以在很多年后,当比亚迪做大做强,王传福立马把哥哥嫂子接过来住对门,并将比亚迪副总的位置交给哥哥,后勤则交给了嫂子。

进入大学后,王传福一改往日的腼腆,成了“中南大学食堂交谊舞之王”。

在学校的食堂里,只要把桌椅推开,打开录音机,王传福就能随着音乐起舞。他不仅喜欢跳舞,还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大二就顺利入了党,甚至辅导员的对象都是王传福给介绍的。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

三年后,王传福留院任职,并因为研究成果突出,26岁的时候,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

这个位置,相当于副处长。

30岁那年,他娶了一位姑娘,姑娘的父亲,是北方某省城的一位老市委书记。

也正如所有的商界大成者,只要你愿意,都能找到一些盘根错节的背景,当然,这些背景到底在整个商业生涯起了多大作用,没人能说得清楚。

3

当王传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李书福依然在个体经济的道路上摸爬滚打。

1984年的一天,李书福的皮鞋穿破了,下雨天老漏水。

他找到一家做鞋的作坊,打算定做一双便宜又耐穿的皮鞋。

当时作坊里的四个工人都在忙着做异型铁片,说是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李书福一打听才知道,这种元件不仅利润高,而且供不应求。

鞋子也没顾上做,李书福就兴奋地跑回家,打算也开一家这样的厂。

不久之后,李书福就在家里把厂子开起来了,当然,工人和厂长都是他自己。

当时,新三件(电视、冰箱、洗衣机)开始代替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李书福的“厂子”很快有了起色,“李家四兄弟”都加入了进来。

不久之后,他们又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大哥李书芳任厂长,李书福负责销售。

工厂很气派,远离闹市,原生态庭院,古典怀旧风格......

李书福的早期冰箱配件厂房

除了李家四兄弟,当时参与经营的还有李书福的姐夫、李书芳的小舅子等人。

这是一家典型的台州小工厂,靠的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不过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在创业之初,这种创业团队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但到了一定阶段,弊端就会开始显露。

所以到了2002年,大权在握的李书福通过大规模引进职业经理人,替换了2/3的高管,其中就包括很多李书福的至亲,以及当年一起和他打江山的元老。

当然,那时谁都没有预料到这种结局,一切都还是那么的令人憧憬和激动。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很快,工厂的年产值就达到了四五千万,在当地名声大噪。

1986年,不满足现状的李书福说想做冰箱。

这就像一个手机贴膜的,说自己想做智能手机一样让人费解,于是股东们试图叫醒李书福:

“嗯,想法不错,不过造冰箱靠的是技术,不是想象力。”

但李书福的逻辑是:冰箱是人造出来的,我是人,所以我也能造出冰箱。

事实上,这种逻辑贯穿他的始终,这大概就是他被称为“汽车疯子”的根源。

用哲学家福柯的话说就是,“疯子”不是缺乏逻辑,恰恰相反,其逻辑往往能形成完美的闭环,乍一听还无懈可击。

当时尽管大家不同意,李书福还是拉上二哥李胥兵开始研制冰箱。结果不到一年,他们还真成功了。

1987年,他们成立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生产冰箱。

前面就已经说了,李书福的创业史,就是一段与“牌照”死杠的历史。正当冰箱厂办得如火如荼,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北极花电冰箱厂因未列入轻工业部定点厂目录而被禁止。

兄弟四人不得不含恨散伙。

很多年后,当海尔、万宝等冰箱厂名震全国,李书福肠子都悔青了:

“我那时就是傻……”

其实,他当时只需找个国营工厂(比如它当时的合作厂家青岛红星电器厂)来挂靠,以分厂的名义继续生产,就可以绕过政策。

但那时的李书福显然还太年轻,他还不懂得如何与政府处理好关系。

兄弟四人散伙后,李书福揣着一大笔钱南下,他当时干了两件事:

一件是去海南炒房,

另一件,是去深圳大学自费进修。

对于这两件事,李书福都很少提及,但这两段经历对他至关重要。

在海南的经历,也许是李书福至今为止最大的败笔,因为他很快就亏掉了几千万,但他也想明白了一件事:

“我只能做实业。”

而深圳带给他的最大收获,是他在深圳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而且是一辆国产的中华牌汽车,按他自己的说法:

“ 从买了第一辆车以后,我就想造汽车了。”

4

当李书福动了造汽车的念头,王传福也在命运的指引下来到了深圳。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一个项目,需要在深圳成立一家电池制造公司,王传福被派往深圳任总经理。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王传福看见很多人腰间都别着大哥大。

而大哥大里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售价就上千块。专门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意识到,电池产业的前景巨大。

1994年,他又看到一则最新消息:

“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王传福立马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因为一旦日本放弃镍镉电池产业,世界将出现巨大的供需缺口。

有巨大的供需缺口,就有造富的可能,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王传福立马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请示,希望能进军镍铬电池领域。

但当时的国企要是真能以市场为导向,后来就不会出现下岗潮了。结果可想而知,王传福的满腔热情,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痛心疾首的王传福再三权衡之下,决定辞职下海。

下海后,王传福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缺钱。

他先后找了银行贷款,又找香港的风险投资,但屡次碰壁。最后,他想到了他的表哥吕向阳。

吕向阳大王传福4岁,也来自安徽无为县,1978年,他接父亲的班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芜湖分行,15年后,他又辞职下海,从事房地产、纺织品等行业。

当王传福找到吕向阳,嗅到商机的吕向阳二话没说,就给了王传福250万元天使投资。

1994年11月18日,一个名叫“比亚迪”的小作坊式工厂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

深圳布吉冶金大院

王传福带着20多个大老爷们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白天一起搞研发,晚上就一起睡大通铺。

当时王传福虽然手握300多万启动资金,但要引进动辄上千万的电池生产线,还远远不够。

没想到,最后他只花了100多万元,就建起了生产线。

王传福所用的方法,是用人手替代机械臂。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机器很贵,但人很“便宜”。

这种策略,贯穿比亚迪的始终,所以在很多人眼中,比亚迪和富士康差不多,工人们领着可怜的薪水,干着机器干的活儿。

直到2008年,当巴菲特的助手参观比亚迪的工厂,他惊呆了。

厂房里成百上千的工人像18世纪的纺织女工一样,端坐在生产线上,机械地干着活。而同样的生产线,在同时期西方的工厂可能只需要20个人。

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生生被王传福干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

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300万起家的比亚迪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电池生产商。

2003年,比亚迪又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了世界电池之王。

西方人用机器替代人,创造了工业的奇迹;而王传福反其道而行,用人替代机器,居然也创造了工业的奇迹。

嗯,就像马克吐温说的,真实世界比故事更魔幻。

5

当王传福开始死磕电池,李书福正忙着大把大把地赚钱,为将来造车积累资本。

从深圳返回台州后,李书福拉着兄弟成立了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专门制作镁铝曲板(一种在当时还很昂贵的建材)。

仅在1993年,他们就卖了1.5亿。

建材生意做得如火如荼,李书福又有了新想法:造摩托车。

大家都劝他不要冒险,怕他一旦造摩托车,将创下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的世界纪录。

但按照李书福的逻辑,摩托车不就是自行车加个引擎吗?

他带着一帮子人风风火火地拆了一大堆摩托车来研究,决心造出自己的整车。没想到,七个月后,他们还真成功了。

为了得到生产许可证,他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开始了“借牌生产”。

结果,他生产的摩托车(尤其是新引进的更符合中国人娇小体型的踏板式摩托车),“在市场上火得不得了”。

早期吉利的摩托车生产线

到了1996年,李书福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他拆了两辆奔驰,又从香港买了一大堆配件,准备依葫芦画瓢,组装出自己的奔驰,外面再加上自己的外壳。

既然摩托就是自行车加个引擎,那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

所以李书福从来就不觉得造汽车有多难。

最后,车虽然组装出来了,但没过多久,就成了一堆破铜烂铁,车壳这里凸一块,那里凹一块。

李书福只好退而求其次,开始对标天津夏利。他从吉利摩托车厂挑了三个工程师,又召集了一批钣金工,开始轰轰烈烈地造汽车。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车——吉利豪情,顺利下线。

为了造势,李书福摆下酒席,向全国发出了700份邀请函。

因为吉利汽车没有牌照,当天的下线仪式冷冷清清,大街上悬挂的“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的条幅,在烈日的暴晒下,红得扎眼。

说起这件事,李书福至今还恨得牙痒痒:

“我当时真想哭。”

不过,这还只是吉利汽车走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吉利豪情下线后,大家一看,这车怎么长着一张奔驰的脸、夏利的身子,可车标又像丰田?

后来奔驰公司连发了几封信给李书福,说你怎么老模仿我?

李书福理直气壮地回复:

“你们老是给我写信,说这个像你,那个像你,你说哪里像你,我都改好吧?

但世界在改变,你不要以为今天你是老大,你永远都是老大,不是的,这肯定不是,至于什么时候变成不是老大了,这个我不知道。”

了解李书福的人都知道,他不论说什么话,都会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比如说,有人问他,吉利豪情的设计师是谁?

他毫不犹豫,甚至略带自豪地回答了三个字:

“钣金工!”

事实上,吉利豪情确实是钣金工用榔头敲出来的,其外层的油漆也是用人工反复漆上去的,所以颜色很不稳定。

那时,吉利汽车虽然还没有相对稳定的质量体系,但李书福觉得自己的车并不比夏利差,他经常说:

“吉利没有因为汽车性能出过事故!”

后来有人调侃,李书福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别人压根儿就不敢开着吉利在马路上狂飙。

第一辆吉利汽车

6

对于汽车行业,李书福有过很多惊人之语。

他说,“汽车业有暴利”,“宾利每辆赚500万”,而他就是要打破这种暴利,让老百姓都买得起车。

这话听起来像是炒作,但确实戳到了中国人的痛处。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由于缺乏自主造车能力,轿车主要靠进口。为了控制进口轿车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家规定对进口轿车征收高达200%以上的关税,但还是供不应求。

直到1994年,为了配合中国复关谈判,国家才将3.0以下轿车的关税降到110%。

当年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了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我们开始采用CKD(完全散件组装)的方式。

简单说,CKD就是把进口整车改为进口关税更低的散件,再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组装成整车。

但不要以为这样,老百姓就买得起轿车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一辆上海桑塔纳的CKD价格不过3万多元,在国内组装后,成本是7万多元,国家售价为12万多。但经过各级机电公司层层加价,市场价高达22万。

不仅如此,由于外资方完全控制着国内的经销商,所以4S店的所有维修配件都由外资方指定。

比如说,外资控制的国内一家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某个产品出厂价是300元,经“出口转内销”后,这个产品的价格立马变成了3800元。

所以,一位知名汽车领域的专家说:

这TM不是生意,这是抢劫。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反对“中外合资”的方式来“市场换技术”,其中就有李书福,他曾公开表示:

“合资就是抽鸦片!”

李书福想的是:“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既然这么简单,完全可以自己造啊。而且他认为,1997年是造汽车的最佳时机,迟两年不行,早两年也不行。

因为早了拿不到生产汽车的牌照,而晚了的话,国门已经打开,国产车很难有喘息的机会。

李书福造出第一辆吉利豪情后,对他来说,万事俱备,就差牌照了。

当时想拿牌照只有两条路,要么收购国有企业,要么把企业做成国家的试点。

为了拿到生产执照,李书福跑遍了各个部门:

“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吧!”

但没人搭理他,最后,李书福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阳某监狱的下属汽车厂合作。

这家汽车厂,取名为“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李书福注资获得了70%的股份。

但这次合作并不愉快,和监狱合作虽然能获得生产资格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效率实在是太低。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不方便,一次有客户想去参观,听到地点后有些恼怒:

你是在开老子玩笑吗?

不久之后,主管汽车厂的监狱长不幸去世,李书福寻找各种门路,最后终于买下了另外30%的股份,吉利汽车这时才真正开始起步。

李书福把吉利的第一款轿车——吉利豪情,定价在5万之下,比8万的夏利还低了几万,所以对当时的消费者吸引力很大。

在1999年,李书福就卖出了1000多辆吉利豪情,到了2000年,又卖出了一万辆。

不过,到了2001年,夏利进行了一次跳水式的降价,最高降幅达1.5万。2004年,为了夺回“中国市场最低价格轿车”之名,夏利继续把价格降到了3.18万。

李书福跟着把吉利豪情的价格降到了2.99万,创下了中国轿车史上的最低价。

那年良叔我正好去深圳香蜜湖汽车市场看车,一位吉利销售拉住我,唾液横飞:

不到3万一台啊,比特么一堆废铁还便宜,小兄弟快入手啊......

我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摇了摇头,走开了。那销售很不服地说:

你不买,有大把人买!

后来听说,吉利豪情果然脱销了,所以无论何时,低价永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营销。

不过,李书福代价也不小。

据吉利的一名高管说,仅从经营上看,如果用丰田发动机,那么每销售一辆豪情,吉利就会亏损3800元。

当然,“亏损”二字要看怎么理解,传统商人会觉得这是真傻,但是像雷军这类新商人,会说这是“折价换流量”,比打广告还有效。

吉利总部旧址

7

2003年,当吉利想以低价迅速攻占市场,中国的汽车界却迎来了“跨界井喷之年”。

美的、奥克斯、五粮液、云南红塔集团……都嚷着要造车。

但这些造车势力和后来的PPT造车势力一样,都是过眼云烟。此时,汽车领域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个新闯入者——

埋头搞电池的王传福。

那一年,马斯克尚未入主特斯拉,他还在琢磨着移民火星的事,而比亚迪也主要是给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供应电池,做做代工。

王传福之所以突然想造车,是因为他意识到,迟早有一天,比亚迪会走向衰落,毕竟此时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

王传福想的是,如果比亚迪要转型,就必须去玩家少、门槛高的行业。

他想了一圈:手机业务是在和自己的客户竞争;家电业竞争太激烈;房地产业门槛低,玩家又多……

最后,他想到了汽车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传福得知,陷入困境的西安秦川汽车正在寻求买家。

当王传福提出想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大家都反对,香港投资人的反应更加激烈,他们在电话里朝王传福吼道:

“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也有人劝他:

“我们电池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碰汽车?汽车的技术壁垒太高了……”

王传福对此表示不屑一顾:

“技术壁垒都是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恐惧,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

2003年1月,王传福花2.7亿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此消息一出,比亚迪的股价暴跌,两天之内,市值蒸发了27亿。

此时的王传福却雄心勃勃,他从上汽挖人,并砸了2个亿,研发出了一款代号为“316”的车型。

当经销商从全国各地赶来看车,结果当场被这款车给丑哭了。

王传福痛定思痛,果断砍了“316”项目,和李书福一样,他也决定从“模仿”开始。

2005年9月,比亚迪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车型——F3。

这款车不仅外观酷似丰田花冠,很多零部件也可以通用。

有些车主一买回去就抠下BYD的车标,换上丰田花冠的。而它的价格不足7万,只有丰田花冠的一半。结果不出一年,这款车就卖出了10万台。

比亚迪F3和丰田花冠对比图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F3能卖这么便宜,据说丰田还专门弄了一辆回去研究。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王传福又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能用人手的,绝不用机器。

之后,比亚迪又用同样的方式推出了模仿通用凯越的F3R,以及模仿雅阁和凯美瑞的F6。

对于造车底子薄的国家来说,模仿确实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当年的日本,其实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技术流出身的王传福也是很无奈呀,但没办法。

用人工代替机器,同样也是出于无奈。

王传福很喜欢谈“人海战术”。

所谓“人海战术”,就是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昂贵的机器。

据2009年的统计,深圳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了4000元/月,而当时比亚迪的普通员工每月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即使是本科生,月薪一般也只有3000元,研究生4000元。

早在比亚迪创立之初,王传福就说了一句心里话:

“一个设备20万美元,按照5年折旧,等于一个月2万人民币,用这些钱,我能请多少工人(当时工人的月薪才几百元)?”

后来他又说:

“我说2025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

“我就是要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击垮竞争对手,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在“抄作业”这一点上,比亚迪也受过很多诟病。

2007年,富士康就状告过比亚迪侵犯商业机密。

富士康称,自从邀请王传福参观了自己的手机生产线,比亚迪就挖走了自己400多名员工,大量保密文件也随之外流,不久之后,比亚迪的工厂里就出现了与富士康极其相似的产品线。

刚开始造汽车的时候, 比亚迪也是一路“抄作业”过来的。

业内有个故事广为流传:

“据说王传福买了好几辆宝马,让手下技术人员拆。大家都不敢,王传福抡起锤子先砸了上去。然后说,好了,你们可以开始了。”

所以,在攻破专利壁垒上,比亚迪很有一套。

“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五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五个方面都很相似,你就可能侵权,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就算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

在造车领域,这一直就是个公开的秘密,但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

为什么国产汽车脸都长得不错,而屁股却很难看?

原来脸都是别人的,只有屁股是自己的。

8

除了偶出“狂言狂语”,王传福总体上还是保留了“技术宅男”的气质。

他的办公室看起来不像总裁的办公室,倒像是一个工程师的办公室,里面摆满了技术书籍和机械模型。

虽然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王传福还是会把大量的时间泡在研究院里琢磨技术。

他的低调,让外界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李书福恰恰相反。

李书福有过两次“出圈”的经历,一次是炮轰中国足球,另一次是收购沃尔沃。

2001年,李书福收购广州足球队,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俱乐部。

此举的目的有二:

一是利用球队的冠名权做营销;二是获取广州市政府的好感,借此换取他们的支持,让吉利打入当地的出租车市场。

但在广州队对战江苏队的一场比赛中,李书福包括全场球迷都对裁判的一些判罚表示强烈不满。

比赛结束后,李书福公开表示,他有四句话不吐不快:

"千年铁证越秀山,浑身正气天长眼。

狗吹黑哨满天飞,吉利直扑鬼门关。”

后来广州吉利冲A失败,李书福一气之下,干脆宣布退出足坛。

在退出仪式上,李书福放下了事先准备的讲稿,又开始炮轰足坛。

不怕事大的李书福当众爆了很多猛料,以前的一些报纸杂志还有记载,现在互联网普及了,反而找不到了,大概是主流背景音不太希望出现这些不和谐的东西。

所以, 这里也不太方便写出来,你只需要知道,事情闹得很大,有人下课,有人入狱,有人病死狱中......

然而,时间终归会冲洗一切,再大的风波也会平息,大千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

中国足球延续着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而李书福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出圈”。

2010年3月28日,吉利宣布收购沃尔沃。

此消息的劲爆,堪比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小花蛇生吞了非洲象,李书福又跟着“出圈”了。

其实早在2009年,在北京的一场饭局上,李书福就悄么么地告诉一位媒体朋友:

“告诉你吧,我们要收购沃尔沃了。”

此人呵呵一笑:

“老李,你这个新闻炒作好像整得大了点。”

虽然被人当做笑料和段子,但收购沃尔沃,李书福一直是认真的。

早在2002年,吉利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李书福就向员工宣布:

“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

大家以为老板在画饼,都没当回事。

2007年9月,李书福第一次给福特美国总部写信,申请收购沃尔沃。

沃尔沃虽然出身于欧洲,但1999年的时候,美国福特汽车就收购了沃尔沃的轿车业务。收到李书福的信后,福特的财务总监克莱尔一脸懵逼地表示:

“我们现在不卖!你知道沃尔沃一年有多少销售额吗?150亿,美元!”

2008年1月,在底特律车展上,李书福好不容易见到了克莱尔。

当时两人的交流时间只有半小时,花了28分钟,翻译才让克莱尔明白谁是吉利。克莱尔问李书福有何高见?

李书福对翻译说:“告诉他,我要收购沃尔沃。”

克莱尔冷冷地回敬了一句:“沃尔沃是不打算卖的。”

克莱尔这么傲慢不是没理由的,欧美的商界是讲血统和圈子的,就像盖茨比的悲剧,不仅仅是钱的事儿。

所以,当半路杀出不入流的吉利,说要收购有90年历史的沃尔沃,怎么看都像一个暴发户在壁咚一个落了难的女明星。

因此,欧美的记者也不怀好意地问李书福:

“你凭什么收购沃尔沃?”(也可以翻译成:你有什么资格收购沃尔沃?)

李书福回答得倒很真诚:

“我除了胆儿什么也没有!”

当然,血统和圈子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找中间人。

李书福找的中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签署了合作协议后,罗斯柴尔德银行大中华区的CEO俞丽萍,陪同李书福前去拜会福特全球总裁穆拉利。

那一次,她见识到了李书福是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的。

当时,李书福正在卖力地推销他的吉利,穆拉利却一直心不在焉地把玩着名片,没太把他放眼里。

“我是你的粉丝。”

李书福突然大声说。

穆拉利好奇地抬起头,李书福开始大谈特谈穆拉利在担任波音飞机总裁时的扭亏战绩,并且告诉对方,自己的第一家汽车公司,名字就是“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和监狱合作的那家)。

“我很崇拜你,所以用了波音当公司名字,波音的人还来找过我打官司,所以,应该十年前,你就知道我了。”

你看,这爱听好话,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穆拉利遇到小“迷弟”,马上来了精神,开始“想当年”......

谈判开始变得顺利,当时正值金融风暴的档口,福特需要一大笔钱渡过危机,放眼欧美,各家都自身难保,而在中国的吉利,却没受此影响,可以拿出巨资来完成收购。

最终,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协助下,双方最终签订了收购协议。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时,工会往往是一个很难绕过的坎,李书福同样面临过这样的局面。

因为如果工会不同意,收购也很有可能给搅黄,所以,在与工会的一次谈判中,气氛异常紧张,工会代表问李书福:

“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

面对这道题,一般人脑子里估计会冒出 “MMP”“TMD”之类的三字经,这明摆着是在为难人啊。

当时连福特的人都看不下去,想替他解围,说三个字实在太少,能不能多说几个字,但李书福当即表示:“我可以。”

紧接着,他用蹩脚的英语说出了三个字:

“I Love You!”(我爱你)

结果,严肃的代表们,一下子也没憋住,纷纷哈哈大笑。

这一关,李书福又通过了。

吉利收购沃尔沃

9

2003年,比亚迪刚收购秦川汽车,王传福就公布了他的雄心:

“要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我对电动汽车有200%的信心。”

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时代的主角,归根结底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时代决定的。

在那个时代,电动车还是一种“谁买谁傻逼”的物种。

从供给端看,那时电池技术还很low;从消费端看,石油才30美元一桶,燃油车还牢牢地占据着市场;从国家端看,拉动经济比消除雾霾要重要得多。

所以,当时比亚迪虽然推出了几款电动车,但市场并不买账,也没有得到太多政策支持。

一直到2013年,随着补贴高峰的到来,一大批新能源造车势力终于登上了时代舞台。

从2013年到2016年,据测算,新能源车补贴超过了3000亿。中央补完地方补,卖一辆补一辆。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

会造车的,不会造车的,全一窝蜂地开始造电动车。

毕竟,只要在一辆普通的面包车底盘上加几块电池,再装一个传输动力,燃油车立马成了电动车,只要卖出去,几十万的补贴就到手了。

当然,也未必要真卖出去。

比如说,当时有些公司为了拿到更多的补贴,就另外成立一家出行公司,专门用来购买自己生产的新能源车,反正每售出一辆,就能拿到一份高于生产成本的补贴,之后再把车拆了重造,再卖一次,如此循环往复。

通过自导自演,自产自销,就形成了堪称完美的商业闭环。

因此,有一段时间,从数据上看,中国的新能源车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仔细一瞧,尽是toB和toG业务,真正的toC业务,少得可怜。

国家进行补贴,本来是希望能够鼓励广大车企,抓住千载难逢的新能源发展机遇,在造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毕竟我们现在想在燃油车领域超车,好像也不大现实。

但很多投机人士突然意识到:

弯道上那么多钱,还超什么车啊?!

结果大家都撅着屁股堵在弯道上捡钱。

当然,和这些投机人士比起来,比亚迪确实在认认真真地造电动车。

王传福看中的肯定不是弯道上的那点钱,他有他的野心,他可是要做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车领域的领头羊。

当年,比亚迪推出的电动车虽然无人问津,但王传福依然把卖燃油车赚的钱继续投入到电动车,先后研发了双模的F3DM、纯电的E6、以及电动大巴K9。

正是这些努力,让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商。

早在2008年,连坚持不搞科技股的巴菲特,也愣是被王传福描绘的电动车未来给说服了,破天荒地投资了比亚迪。

比亚迪的股价,也跟着巴菲特老爷子的声名一飞冲天。

2009年,王传福成为中国内地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的双料首富。

但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3月9日,曾3次自杀未遂的比亚迪的南京经销商,苏舜亚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鹏,在自己的办公室自缢身亡。

生前,刘鹏曾检举比亚迪与自己联手骗补。

对此,比亚迪回应称,比亚迪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骗取补贴,至于刘鹏的悲剧,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相关结果以公安机关公布为准。

其实那年年初,四部委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联合调查,誓言要将骗补行为追查到底。

但这场长达半年之久的调查高举轻放,最后被揪出来的,只有5家小厂,大厂一个没动。

从2017年开始,补贴开始大规模退潮。

巴菲特老爷子说得对,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可没想到,裸泳的居然那么多,沙滩上白花花的一大片。

到了2018年,新能源补贴新政将电池能量密度和车辆续航纳为重要的补贴参数。

一直稳坐“动力电池老大”的比亚迪跌落神坛,而一直吭哧吭哧做三元锂电池的宁德时代,却稳稳地坐在了王座上。

在新能源电池的早期,我们面临过两难选择:

安全优先,还是能量密度优先?

比亚迪选择的是前者,所以押宝的是相对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

而宁德时代认为,里程续航问题也是个大问题,所以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安全优先的磷酸铁锂电池和能量密度优先的三元锂电池,二者同时进行。

等到王传福回过神来开始做三元锂电池,荆州已失,大局已定。

早在2016年,王传福还傲娇地说:

“比亚迪的电池暂不会对外出售,我们要保持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

比亚迪本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结果猛然一抬头,宁德时代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中国石油。

10

在新能源上吃过亏的,还有李书福。

眼看着对手们在新能源领域跑马圈地,沉浸在燃油车荣光中的李书福终于“急了”。

前段时间,短短10天内,吉利就先后与百度、富士康、腾讯达成合作,准备打造智能化新能源汽车。

其实早在2015年,吉利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并定了个小目标:

“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超90%。”

但在过去的5年间,吉利的新能源车都困在一个思路里——“油改电”。

但“油改电”有个问题,就是“电池能量与体积的比值,明显低于汽油”,这就导致其产品暴露出一些短板,比如说续航短、充电慢、操控性差……

结果到了2020年,吉利只卖出了6.81万辆新能源车,仅占总销售量的5.16%,离当年定下的小目标,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在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Top 10的排名中,也没有吉利的影子。

吉利虽然贵为曾经的“自主一哥”,又收购了沃尔沃,后来又成为了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但李书福还是慌得一匹,甚至有点慌不择路。

今年的1月29日,吉利终于承认了与FF(对,就是贾跃亭的那个法拉第Faraday Future)之间早已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合作关系。

据路透社报道,FF将在中国开设工厂,并邀请吉利提供制造服务。

喊着“下周回国”的贾跃亭曾先后和孙宏斌、许家印擦出了火花,但最终都分道扬镳,这回,也许他真的要回来了。

不过资本市场还是问出了鲁豫的那句口头禅:

“真的吗?我不信。”

自1月26日以来,吉利汽车连续跌了4个交易日的股价,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2015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李书福曾说,互联网造车是“没有身体的灵魂”,直到2018年,他还一再表示:

“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但别忘了,有些说出去的话,迟早会变成风,狂乱地拍打在自己脸上。

类似打脸的话,王传福也说过。

也是在2015年,那会儿比亚迪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之王,一年卖出了61722辆新能源车,占全球11%的市场份额。

王传福看着初出茅庐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狂狷一笑:

“汽车属于传统的制造行业,互联网并不具备颠覆的条件。”

随后,蔚来、小鹏、理想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开始崛起。

2018年,特斯拉超过比亚迪,成为新的新能源汽车之王。

2019年,一直力挺比亚迪的巴菲特也大手笔抛售了比亚迪的股票,当时老爷子大概算了一笔账:比亚迪的净利润里四分之三是各种政府补贴……

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对技术一直很痴迷,做电池,造燃油车,造新能源车……他都是认真的。但他还想做点什么,于是,2016年,他推出了“云轨”和“云巴”。

所谓“云轨”,就是建在空中的单柱轨道,配合“云巴”,就相当于轻轨或地铁。

云轨的造价低,占地也少。王传福希望以此来减少城市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当时很多城市确实对此很感兴趣,有些甚至已经开始投入建设,王传福一激动,以为比亚迪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伟大时代。

但不久之后,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政策收紧,此项目不了了之。

属于“云轨”的时代,确实还没到来。

所以每次经过比亚迪深圳坪山的总部,我总是要看一眼那悬在空中的云轨,然后忍不住叹出一口气。

比亚迪深圳坪山的的云轨

11

当年,王传福志得意满:

“我们造车像造玩具一样,很快,一辆接着一辆。”

很多人把这话当笑话听,我却从中读出了一种横冲直撞的无畏。

当年,李书福为了拿到生产汽车的牌照,到处求人:

“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但现在呢?大家都想给他一次机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机会。

中国错过了传统燃油车崛起的机会,我们太需要像吉利、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去奋不顾身地追逐丰田宝马福特们的脚步,我们也太需要新能源车这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2013年到2016年,国家在新能源车上的补贴超过了3000亿。

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大代价,无非就是想用尽蛮荒之力,来推动这个行业快速形成规模。

我们不惜代价地引进特斯拉这条巨型鲶鱼,也是为了尽快催生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而这一切,都是在为比亚迪吉利们铺路。

所以,不管是从哪个层面说,属于中国车企的美好时代已经来了。

当然,谁也不知道,李书福能否再造一个吉利?王传福能否再续比亚迪的传奇?宁德时代能否迎来一个“宁德时代”?蔚来能否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因为能否抓住时代机遇,终究是各凭本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属于比亚迪和吉利的那个踽踽独行的时代,确实已经远去。

李书福和王传福踩着前人的足印,走过了中国最艰难的那段造车历程,他们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横冲直撞的姿态,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最终,曙光似乎依稀可见。

这段文字,只是想如实地记载那段峥嵘岁月,有正面的,也有偏负面的;并非歌颂,也不描黑;既有鞭策,也有期望。

真心希望,两位福将能不负这个时代,不负千千万万中国人的造车梦。

比亚迪的电动巴士

-END-

参考文献:

1、《汽车“疯子”李书福》,郑作时

2、《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吴晓波

3、《中国工业三十年》,卢克文

4、《“消失”的新能源车:烫手的灰色骗补产业链》,经济观察报

5、《王传福:一个不会做口罩的电池厂商,不是好的汽车大王》,何加盐

6、《比亚迪,牛X!》,纯洁的微笑

7、《出无为记》,新世纪周刊

8、《争议王传福》,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9、《王传福:“一切皆是纸老虎”》,新财经

10、《吉利李书福牵手FF贾跃亭背后》,21世纪经济报道

11、《新能源车大战,吉利乱了阵脚》,未来汽车Daily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

99年男生工作半年,打算和姐夫一起去买车啦

99年男生工作半年准备和姐夫一起去买车啦。因为刚工作半年手头上只攒下了四五万元,后面买车可能要从两个姐姐手底下借钱。刚好也趁着周末跟二姐和姐夫一起来看车。都说日系车省油,但是安全系数较低,所以我和姐夫一样都非常看重国产燃油车。

姐夫最近看中了两款车,第一款便是吉利星越L。姐夫一进门就开始和销售商讨优惠细节,随后便和姐夫一起试驾了这款车。起步非常快,把车窗关上后感觉噪音有点大,而且油耗9个油还只能加95的,我们都感觉用车成本有点大了。

随后便去看了另一款奇瑞瑶光,总体体验比吉利星越L好点。前排空间有点挤,耗油量跟星越差不多,还比它贵了将近2万元。但是姐夫还是更偏向于瑶光,走的时候还跟销售砍了最后一次价,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价位。

之后我们便打车来到附近的商场吃饭,一路上姐夫都在跟我商讨星越L和瑶光之间的优缺点。到了商场后老姐准备给我买件衣服,我感觉我还是更适合黑色的外套。买完衣服后大姐跟我说这家泰国菜味道不错。因为这个月刚好发完工资,所以我决定这顿饭由我来请了。吃完饭就要继续回南京上班了。

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努力上班挣钱,这样我才能更快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23年前买奇瑞时,真没想到国产车有今天的辉煌!

我是全国最早一批奇瑞车主,当时4s店说我在深圳肯定是前10位购买者。真没想到,弹指二十年,轻舟万重山,奇瑞竟然杀进销量榜的前六名,而比亚迪、长安、吉利更是过分,霸榜前三!

回顾一下当年国产车的“窘态”,更多感慨。

一、奇瑞

当年买奇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外观真漂亮,二是比捷达便宜差不多两万块钱。但作为第一代奇瑞车主,不知经受了多少白眼和嘲讽,不知道哪个天杀的编了两句顺口溜:“奇瑞奇瑞,修车排队”。搞得我们车主有口难辩,经常在现实生活中跟亲友解释,在新浪网上展开论战。其实,第一代奇瑞除了发动机噪音比捷达大,没有其他方面比捷达差,甚至,打开机头盖,里面很多零件带着大众标,据说,底盘也与捷达或桑塔纳一样。

车的颜色,跟我的第一辆车一模一样,但尾灯不同

二、比亚迪

比亚迪的起步应该比奇瑞略晚,f3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前脸像丰田花冠,后面像本田飞度三箱。在西安打的坐过很多次f3,也跟出租车司机聊过这车。司机说,如果不是有补贴,他不会买这个车。但没想到啊没想到,现而今,深圳出租车,全城比亚迪。更没想到,比亚迪现在竟然敢造单价过百万的豪车!

三、吉利

我姐夫买过一辆豪情,夏利一模一样的车身,却改了一张大奔进气格栅,车标则碰瓷宝马。我回老家时问他怎么买这样一辆车。他语气有点鄙视地说:你不懂,我这个是丰田机头!王传福当年说,造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几张沙发。多少年被网友讽刺,被专家“忠告”:汽车是需要百年积淀的!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人,把销量做到第二,还收购路虎。

四、长安

我97年拿的驾照,最先看的车就是长安奥拓和微面,价格从7万多到10万零(微面的进口机头款),因为我当时只有这么多钱,却又希望尽快拥有自己的车。虽然奥拓小,虽然微面不是轿车,但我就是想买车,管他大小、管他是不是轿车,只要能开长途、能来回湖南老家就行。但我的计划被一个同样想买车的好友干涉了,他说“奥拓像只趴着的小蛤蟆,不做生意怎能买微面”。最后两个都买了奇瑞。长安被讥讽为合资车杀手,奥拓没了,蒙迪欧是不是还在延喘?但谁能想到,合资车虽然不算成功,但自主品牌却做到了前三!

总结一下:

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了3016.1万辆,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而这其中,纯国产车逐渐成为中流砥柱。我甚至有理由怀疑,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合资品牌会不会像夏利、奥拓、铃木一样,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汽车 老总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