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教育集团总部

成都吉利学院小学教育有哪些班?

民办本科,公办和民办教育各有千秋。

吉利集团介绍?

你是应届生的话,建议你参加正规高考

吉利学院是国家承认的,比起其他全日制学历,可能要差点的,希望你能考一个全日制的其他院校

如果自己基础差,高考没有信心,你可以靠这个,学费可能贵点

打破千人一面模式,李书福谈吉利的教育创新

  新一轮AI革命影响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在通往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道路上,部分当下既有的社会行为和发展规则,正在产生颠覆性的剧变。

  其中,建设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全球性挑战。如何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等教育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12月4日上午,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围绕此话题发表了相关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实录:

  李书福认为,每个人的智慧和学习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当全人类的认知都集中在一处,并形成自我意识、能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后,这种集体性的力量将是巨大的、无限的。

  对于目前的学校来说,大家往往专注在学科的发展、教材这些大方向上。这也就注定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始至终都是一种“流水线”式的培养,学生千人一面,外人不懂不瞧。

  教育的创新,就是培养人才方式上的创新。中国的大学要与国际上的大学有协同,相互启发,同时要用正确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与世界上的学校进行校际关系的建设。

  他表示,吉利办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技术工培训,到工程师培养,再到现在完整的、社会性的学校,吉利已耕耘了近30年。

  教育无小事,这既是担当也是使命。李书福将下一阶段的目标聚焦在如何能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与全球高校进行广泛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他说,教育要从实践出发,要从社会需要的地方出发。培养学生也不能千人一面,而要千人千面。

  学校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学习大纲,让每个人都能够学有所用,要和从前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样。

  其次,产学研相结合对于学校的创新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走出校园以后要干什么?都是必须要去想的问题。

  企业需要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和研究课题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学校作为中间体,要把社会上发生的创新实践整理成理论,让它们进入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每个人具体的能力,不断支持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个方面,吉利持非常积极与开放的态度。吉利一直支持将企业创新成果与学校进行分享,将最终的使用场景展示给校方,帮助学校在学科建设、教材研发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让学校与企业一直处于一个顺畅交流的状态。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吉利27年深耕,产教融合绘多方共赢教育蓝图

  张朝阳对话李书福:

  吉利,为何不营利也要持续办学?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这个夏天,吉利学院将迎来迁址成都后首届普通本科毕业生。

  5月24日,“张朝阳的物理课”首次走进吉利学院,课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进行了一次关于“逐梦”的对话,谈论到人才教育理念,并向毕业生送出了寄语。

  李书福表示:“只要心中有梦,你就有持续奋斗的动力!”他还特别提到,千万不要放弃梦想,“要像逆流而上的鱼一样,持续奋斗”。张朝阳则提出“三个终生”,即终生学习、终生努力、终生折腾。

  这是吉利学院迁址成都的第四个年头,这段时间里,学院紧紧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现了校地共赢。与此同时,吉利学院也成为吉利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结出盛大的“果”,源于此前种下的不同寻常的“因”。

  1997年,吉利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深感汽车行业人才匮乏之痛,在浙江台州临海成立了第一所吉利学校。

  27年来,吉利不营利也要办学,创办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院校,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塑造了教育新模式,打造出中国民企办教育的独特标杆,并由此让业界和社会看到了中国教育未来的多元发展。可以说,吉利教育持续深耕背后,藏着中国民企办教育的进化密码。

  渴望改变人才匮乏的状况,无疑是吉利深耕教育的“因”,吉利学院实现高质量产教融合,则是吉利教育的一枚硕果,第一批本科毕业生正是这枚硕果“含金量”的展现。

  四年时间里,在产教融合新模式下,吉利学院毕业生学到了“真本领”,练就了“硬功夫”。深入了解吉利学院办学理念及相关成果后,张朝阳发现:“产学研结合,这是吉利学院的特点,学以致用。”

  正因如此,给学院学生上物理课之前,他开门见山:“你们是在一个代表未来、代表教育方向的学院,祝贺你们!”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对话环节,面向吉利学院学生,张朝阳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毕业以后,工作都是有保证的?”

  很快得到答案:“绝大多数是有保证的,而且学生的价值越来越高。”

  这一问一答的社会背景是,这个5月,不少年轻人遭遇“就业难”,另一方面,人才紧缺同时成为热门话题。

  5月21日,“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产教融合就业育人联盟”成立,其援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称,我国相关人才缺口高达30万。

  这之中,上海作为我国集成产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产值占全国近四分之一,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却有10万之多。

  在汽车行业,人才紧缺也备受关注。

  5月初猎聘发布的《汽车行业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汽车行业人才紧缺指数(TSI)高于全行业水平,招牌难度相对更大,进入2023年,“智能型”汽车人才供需矛盾也逐渐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汽车行业新发职位分布城市TOP20,还是汽车行业求职者投递城市人才分布TOP20,成都、重庆均榜上有名。

  上述两个热门赛道,正是吉利教育持续发力的关键赛道。以集成电路为例,吉利学院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还特别聚焦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万亿产业。

  据电子信息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吉利学院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集成电路领域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而在汽车人才领域,吉利教育更是深耕多年。2023年,吉利技师学院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

  这方面,吉利学院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另一个万亿产业——汽车产业,重点建设汽车相关专业,创办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等二级学院,也开设了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

  扩展来看,凭借新能源、芯片设计、储能、电控电视、人机交互等前沿学科建设,和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27年来,吉利为社会累计培养包括汽车行业人才在内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18万。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全国相关行业的各类企业就职。

  通过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外溢”,吉利教育既不断培养、输送着人才,也驱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促进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的升级。

  毫无疑问,这正是吉利教育的毕业生“工作有保证,价值越来越高”的底层逻辑。

  【持续进化,实现高质量产教融合】

  上海集成电路人才紧缺,为此,成立“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产教融合就业育人联盟”。这意味着,填补人才缺口,产教融合是“密钥”。

  这也契合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观察。在他看来,我国确实存在“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推进产教融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之所以强调“长效机制”,是因为有些产教融合停留于形式。

  熊丙奇表示:“当前,不少高校推进的产教融合,浮于表面,很难深入,如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基本只是开一两次讲座,而不是带教学生。企业、技能人才、高校三方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怎样才能避免“浮于表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

  吉利教育的战略是,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培养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目标,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这背后,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吉利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变革的感知能力更强,让吉利教育的学校能够先于其他院校感受到“春江水暖”,也更有探索和尝试破解高等教育领域困难和挑战的紧迫感。

  具体策略是,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得更接近市场和产业的需求,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的机会与平台,进而“打破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错位、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困境”。

  这些年来,坚定走产教融合之路,吉利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已经发展到了3.0版本。

  简单来说,1.0版本的校企合作,即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育人才、共建双师型队伍,共享校内外实习场所等。

  2.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由企业提出胜任关键岗位人才标准,学校用作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指南,校企将学生高价值岗位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标准。

  3.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吉利各本科院校开始逐步融入所合作的头部企业的科创体系,学校自带“干粮”,即自筹相应的研发人才和相应的研发资金,加入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系统。

  从产教融合3.0版本不难看出,吉利聚合教育链和产业链资金、资源,使吉利教育成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系统的关键力量,最大程度为社会进步、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需要说明的是,不只是产教融合持续进化,不断培养应用型人才,脚踏实地的同时,吉利教育也在仰望星空。

  事实亦是如此,吉利学院以工学为龙头,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和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去年,吉利学院获批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而今年,吉利学院第一届本科生将毕业。

  三亚学院则拥有旅游管理、社会工作、电子信息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且是国内唯一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平台)的民办高校。

  李书福曾说:“吉利办学是在自由探索,要把塔基做大,塔尖做高。塔尖做高,即办学层次要不断提升;塔基做大,是指教育要产生规模优势,使学校能够持续发展。”

  做大塔基,做高塔尖,实现高质量产教融合,不断推动人才升级产业升级,吉利教育仍然在不停进化。

  【千人千面。助力更多人实现更高价值】

  “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2020年,李书福在吉利学院开学典礼上的一席话,道出了吉利教育的核心思想,即“千人千面”。

  这也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如何“助力每一个梦想”,无疑是当下教育模式下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和张朝阳对话时,李书福介绍称:“吉利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实现每一个学生一个学习大纲,每一个学生到学校里,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千人千面,因材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

  张朝阳颇为认同,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得非常好,生动且很有兴趣”。他还表示,学生“一定要有理想和追求”,这样才更有创造性。

  而要实现学生个人的理想追求,达到“千人千面”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吉利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这方面,吉利教育设立可以灵活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计划,代之以灵活的、可调整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来选择课程,构建符合自己需求的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有辅修专业,学生修读主修专业之余,还能跨专业类修读辅修专业,取得辅修证书,为自身发展和就业提供更多方向。

  其次,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突出思维方式教育,明确专业方法教育,进行精准专业的技术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实现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者,实施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举个例子,在4月底举行的2024“蓉漂”人才成果展上,吉利学院学生展示了“松露猎人”“高原上的致富果”“蓉东果汇”“吉刻到达”等多个项目,其中,“吉刻到达”瞄准低空经济,希望以无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开发为核心,推动绿色航空产业发展。显而易见,这些项目立体化展现出“千人千面”的教育理念。

  此外,吉利建设和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行为展开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更重要的是,吉利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吉利、百度、京东、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盛宝银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打通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走向社会。

  梳理至此,我们看到,吉利教育为学生成长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多维联动的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力,而“千人千面”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助力更多人实现更高价值。

  如今,这批毕业生将带着“真本领”,奔向自己的理想。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吉利教育也将坚持公益办学,继续落实“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推进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协同发展,在持续进化中,加速成为产教协同创新和聚焦人才战略发展的非营利民办教育全球品牌,不断深化中国教育的多元发展,同时有力、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吉利教育,为学生搭建“千人千面”成长平台 | 新京报专栏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上讲话。新京报资料图

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月4日-5日,2023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全球的政府与国际组织,学会协会与研究机构,知名国内外高校校长,以及吉利控股集团、宁德时代等世界500强企业掌门人齐聚三亚学院,讨论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之路。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要不断扩大“朋友圈”,升级产教融合模式。这次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海南落笔峰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三亚学院承办的国际论坛,就把吉利教育的产教融合“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了。

据介绍,吉利教育的产教融合已经迭代到3.0版本。1.0版本的校企合作,即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育人才、共建双师型队伍,共享校内外实习场所等。2.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由企业提出胜任关键岗位人才标准,学校用作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指南,校企将学生高价值岗位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标准。

到3.0版本的校企合作,吉利各本科院校开始逐步融入所合作的头部企业的科创体系,学校自带“干粮”,即自筹相应的研发人才和相应的研发资金,加入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系统。而主办此次论坛,也是吉利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国际化,实现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打通的新探索。

三亚学院。新京报资料图

综合性大学也要实践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实二十大报告,需要我国高校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探索特色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办学模式,我国国家层面曾多次发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高校的实际办学看,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两张皮”问题。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或者不安于自身的定位。

从办学定位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应以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为主。2014年,教育部也曾推动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却继续追求“高大上”,把办综合性、学术型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

显然,由于办学定位偏离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些高校中,产教融合就流于形式,学校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都被教育要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出路,学校也围绕考研组织教学,甚至由此出现了“考研高考化”“大学高四化”的办学倾向。

而从教育部门与第三方机构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最难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这显然和学校办学定位偏离,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有密切关系。

这也正如此次论坛高端对话嘉宾,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原司长欧晓理所说,“产教融合发端于职业教育,但它不应该仅仅限于职业教育。所有的高等教育都要有产教融合的理念,你的培养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在此背景下来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为论坛致辞时所说的一段话,更具现实意义。他说,“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吉利教育旗下既有直接服务于就业的职业院校,也有三亚学院这样致力于实践产教融合的综合性大学。

吉利学院。新京报资料图

打破“千人一面”人才培养模式

毋庸置疑,应用型人才也有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需求。但继续深造也应围绕提高技能,而不是只考虑提升学历。在这方面,吉利教育一直有着十分明确的办学定位。

在此次论坛的高端对话中,李书福董事长就表示,吉利当初办学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是技师技工的培养培训,后来到工程师的培养培训,现在这个学校是社会化的学校,属于社会的”。

近30年来,吉利教育持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但一直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供给侧破解就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关起门来办学,就很难形成推进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推进产教融合,需要有开放办学的心态,持续扩大合作办学的“朋友圈”。

近年来,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教育部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进行“百企走访”,获得更多的“人才订单”。但平心而论,在就业环节时才想到“走访企业”,是无法让学生高质量就业的。

只有在日常办学中,就和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引入企业的力量,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行深度的产教融合,才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之道。

我国存在“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就必须推进产教融合,并形成长效机制。当前,不少高校推进的产教融合,浮于表面,很难深入,如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基本只是开一两次讲座,而不是带教学生。企业、技能人才、高校三方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企业家办教育的优势,在打通院校与企业的围墙方面,就显现出来。可以说,吉利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成果,同时也是产教融合最好的实践载体。

吉利企业在发展、壮大、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式发展。吉利教育则依托吉利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得更接近产业需求,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打破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错位、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困境。

此外,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规模都较大,学校也一直追求规模发展,甚至有的民办院校,把扩大规模作为生存之道。但如果只重规模,不重质量,就会带来把学生作为牟利对象,没有给学生货真价实教育的问题。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应该在产教融合中,推进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倒逼学校要拓宽办学“朋友圈”,给学生丰富的教育资源。

据报道,2020年,李书福董事长在吉利学院成都校区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校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吉利教育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从这一意义说,吉利教育践行产教融合、扩大“朋友圈”,就是为每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千人千面”的成长平台,未来值得期待。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教育集团总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