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两位创始人之一李胥兵近40年时间坚持做了一件事,只为了故友曾经的一句托付
短短一天时间,销售额达到50万元!
6月10日,杭州淳安县鼓山商业广场,裕贡白酒在这里创造了一天销售50万元的记录。
“不是传统品牌名酒,却出乎意料的畅销。”说起这件事情,销售人员满是惊叹。
但这在鼓山商业广场董事长张东来看来,当天这样的销售情况并不感到意外。“当你知道这款酒的来历,知道这款酒背后那个人的品格,这一切就不会让你觉得奇怪了。”
作为鼓山商业广场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张东来旗下的淳安晟林实业在6月10日举办了一场签约仪式,与包括裕贡酒、无印良品、浙江时代影院等诸多品牌,签订了入驻鼓山商业广场的合约。
签约仪式之后,商业广场还专门为裕贡酒办了一场集中销售活动。
“大多数客户之前尝过裕贡酒。”张东来说,高品质和优惠活动价是裕贡酒成为当天销售爆款的重要原因。
“他创办吉利,也做了半辈子酒”
张东来说,之所以在签约仪式后开设裕贡酒专场销售活动,与“裕贡”品牌背后的一个人有关。
“最初认识他的时候,只知道他是吉利集团的两位创始人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他钻研白酒也已专研了半辈子时光。”张东来说。
第一次遇上裕贡酒是一次偶然,给我留下的口感很好,那次喝得有点多,但喝过后口不干,也自始至终没有头疼情况出现,这使我确信这款酒的品质不一般,是过关的。
张总说,起初并不知道这款酒的背景,深入了解之后,知悉了裕贡酒背后的故事,了解了这款酒背后的那个人。
这已不单单是一款酒,这是一种工艺匠心的继承、知遇之恩的回报,他的那种情怀和坚持深深打动了我,加上他又是做实业起家的,最终打定了我与裕贡酒合作的决心。张东来说,他看重的不仅仅是双方合作能产生的利益,还有那份传统企业家、产品人做事的那份专注与坚持。“裕贡”品牌背后这个人,就是裕贡酒传统工艺的发掘人、品牌创始人李胥兵。
已然年过花甲的李胥兵,在大部分人眼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浪潮中的第一代创业者,他和自己的兄弟一起缔造了早期的吉利集团。
从原来的“商业帝国”管理层卸任之后,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裕贡酒”走向量产的技术攻克和市场推广上。
这个年纪,本来应该是退休的年龄,他却闲不下来。“关于这个酒,他有着独有的情怀。”一位跟随李胥兵工作30多年的老员工说,他始终不曾忘记故友的夙愿,先前一直也在为裕贡酒的发展作准备,在卸任吉利集团管理工作之后,全副身心投入到了裕贡酒的相关研究、开发、批量生产和整体布局上。
“算起来,他和裕贡酒打了半辈子交道,也终于把这款酒推向了市场,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是我当时喝到的最好的白酒
赫赫有名的吉利集团,最早的当家人,是李家四兄弟中的老二,李胥兵。
1976年,年仅17岁的李胥兵带着外出务工学到的技术和省吃俭用攒下的第一笔资金,开始了创业历程。
从手工制作小五金开始,到生产电冰箱零部件的小厂子,再到生产电冰箱的专业厂家,他们兄弟几人携手共进,突破了诸多技术难关,也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1989年,他们的工厂产值已经超过了1亿元。之后,四兄弟分别办厂,老大办工艺品厂,老二和老三办装潢材料厂,老四办了一家铝合金型材厂。也是这个时候,“吉利”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厂区的门牌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李胥兵过着全国各地奔波的日子,辛勤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1981年,李胥兵在贵州遇到了裕老。裕老比他年长30多岁,两人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交。他们在酒桌上相谈甚欢,“牵线搭桥”的便是裕老家祖传的白酒。
“这是我当时喝到的最好的白酒,酒体甘醇,口感细腻,回味悠长,而且一点都不上头,不口干。”李胥兵说。
裕老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祖传的古法酿制的白酒秘方告诉他。因为自己没有后人,他一直在找一个诚实可靠的人来接手裕家酒。他希望李胥兵能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能喝到这款白酒。
李胥兵接手裕贡酒后,发现有几个难题摆在他面前:这是一款古法酿制的传统手工白酒,一直无法大量生产;如果不能保证原材料质量,白酒口感便无法保证。
一个市场的开发,不仅需要开发者具有执着精神,更需要资金和实力。李胥兵把他早年在吉利的创业精神彻底用在了裕贡酒的开发上。
很快,李胥兵理出了发展裕贡酒的核心。
现代化粮食种植技术和优秀的古法酿造工艺,是这款裕贡酒的基础。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盲目投入生产,无法保证酒的质量。李胥兵说道,“所以,我花了大量资金,用几十年来做这两件事情。”
首先,李胥兵投入人力和资金,研究开发,改进工艺设备,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酿酒专用的粮食供应基地,解决了裕贡酒粮食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裕贡酒的生产要求非常高,原料的温度、湿度、时间的把控,倾注了几十位酿酒师的心血和经验。
他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
李胥兵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非常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这是企业里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
“我们共事多年,经历过他对于产品品质的高要求,亲眼见到过他苛刻的一面。”裕贡酒业老员工胡先如说,李胥兵早年做过电冰箱,为了攻克冰箱的技术难关,提升产品的使用品质,他数夜不眠坐在图纸和零件样品前思索、敲打、组装。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那时候国内冰箱制冷技术还不成熟,正是他们这批私营企业家身上特有的专注精神和做事风格,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胡先如说,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上,李胥兵经常亲自上阵。
“一点点误差都不容许出现,非常严格。”他说,后来李总在造摩托车、造汽车的时候也是一样,也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较真精神,对产品近乎苛刻的做法,也才将吉利推向了现在的高度。
很自然地,李胥兵把这种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也带到了裕贡酒的生产当中来。
“裕贡酒对原料的要求非常高。”李胥兵说,最初继承挚交裕老的家传酿酒工艺时,作为原料的粮食是依靠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农户们手里的粮食品质良莠不齐,对裕贡酒的量产产生了严重的限制。
“我坚决摒弃了用不达标的作物原料来酿造裕贡酒,我觉得这是对裕家酒传统酿造工艺的辜负,也是对饮酒人的不负责。”李胥兵说,他心里一直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就是担心顾客评价他的产品名不符实。
消费者的体验从来都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的产品最终是提供给消费者的,他们体验感才是检验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唯一标准。
传统创业者的韧性和轴劲
关于酿酒,李胥兵认为自己只能算是半路出家,所以他要在产品品质的打造上比别人加倍用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因为受到原料、工艺水平、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裕老的裕家酒多少辈传承下来都未能实现量产,李胥兵要以一己之力攻克攻克这个难题,谈何容易!
符合要求的粮食产区就那么一小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把那片区域所有的粮食都拿来做酒也无法达到规模量产目的。
但他从来就是一个不达目的不会罢休的人。他投入巨大经费,邀请农业专家一起研究合格粮食产区的各项要素,以及种植技术。
“我手里有资金,只要这样的环境可以复制,实现原料量产就没有问题。”他说,实现了原料量产,那么距离酒的量产也就不远了。
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工艺和客观环境在酿造过程当中依然给了他诸多打击。“那段时间,酿出来的酒一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他说,多年时间,他耗费了大量成本,一次次尝试,总结经验,改善酿造细节。
“对他来讲30多年才磨成一把剑,一把自己认为足够可以拿出来向大家展示的剑。”裕贡酒业总经理王彦明说,因为李总过于专注酒的品质,负责生产的部门不得不每时每刻都紧绷着神经,但凡出现一点点差池,面临的就是李总的苛求追责,以及一批原材料的损失。
“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过‘将就’这个词。”王彦明说,李总身上有老一辈创业者的韧性和轴劲,他们不服输,在产品品质上总是追求精益求精。
也正是这样的“韧性”和“不将就”,使得裕贡酒在段时间内得到了消费者们的认可,更是在6月10日千岛湖的这次活动中创下了一天销售50万元的记录。
关于合作的未来,张东来也有自己深思熟虑的打算。他现在和无印良品达成了合作,未来可以将手头的优质产品进驻到无印良品的合作酒店体系中去,同时也可在自己公司体系下的商业综合体内铺点销售。
“除去酒店和商业综合体,我们还有不定期的会销活动,进行专场销售。”他说,因为自己有过亲身体验,所以对裕贡酒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通讯员 | 罗宇 郑于健
圆桌论坛:智能制造如何助力汽车产业发展
4月26日,2018第十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创新技术引领产业未来”为主题,会议期间,中国汽车装备制造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韩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ME总监张喆、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设计院副院长李奉珠、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CIO徐俊、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运营副总裁王远力就智能制造如何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展开了圆桌讨论,内容如下:
讨论嘉宾:
中国汽车装备制造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 韩镭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ME总监 张喆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设计院副院长 李奉珠
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CIO 徐俊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运营副总裁 王远力
主持人:我们这个环节有30分钟,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
提问:吉利张总您好,今天听您讲这个,内容比较丰富,也比较全面。我是清华大学汽车系的。请问在企业做信息化升级的过程中,现在到底存在哪些基础性的、普遍性的困难,可以结合您自身体会谈谈么?因为我们在学校里面做这一块比较少,所以想请教一下。
张喆: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在做ME总监之前,带的是整个数字化的团队。当初我们成立这样一个数字化团队,里面分成三个业务模块。
1、数字化的规划。
2、数字化的仿真。
3、虚拟制造。
但是在做的过程当中,问题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每个专业之间的配合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每当我们提到一个新的事物,比如智能制造或者智能化制造,都会涉及到很多跨部门的协作。在吉利,做智能制造,我们的生产基地有它的需求,它也要做智能制造、做数字化。IT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很多都是从IT开始的,无层面从网络构建还是从平台构建里面,我们都有IT。
另外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就是自动化,在吉利自动化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当然还涉及到各个专业:我们在总装的,需要总装的配合;我们在焊装的,需要焊装的配合,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数字化当初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更多只是研究数字化能做什么,与智能制造的差距还有很多,因为智能制造离不开信息化,离不开工业化。
所以,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整个ME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调整。目前我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在吉利那一边,负责整个ME的智能制造,除了分管数字化之外,还有自动化和新技术部门。此外,我们即将会把IT和基地也融合进来,一起多部门的来关注整个智能制造。所以,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说,更多就是如何配合。
提问:各位嘉宾好,我是一家美国的3D打印初创公司中国代表处的。想问一下各位嘉宾,特别是吉利的张总,刚刚大家讲到智能制造这一块,但是没有特别谈到关于增材制造对于这个行业的印象。也想问问张总跟各位嘉宾,大家对于增材制造或者是3D金属的增材制造,以及汽车批量化生产的应用是怎么样来看待的。
张喆:我先回答一下,因为话筒在我这边。我昨天晚上的飞机,从汉诺威随后直接飞到国内,其实我是星期天到了德国那边。在德国两天的行程当中,我们去了两个地方进行沟通。第一个保时捷,第二个汉诺威工业展。我们在汉诺威工业展有一天的时间,我花了将近半天在6号馆里面,这个6号馆讲的就是3D打印。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共有将近12家,我认为比较大型的3D打印公司在里面。
相比于几年前,可能我们谈到3D打印更多是在于一个塑料,一个其它类型的打印。今年在汉诺威,我第一次见证了车的前框架是用金属打印的,包括其他一些材料,在汽车里面的,IP支架也是用金属来打印的,所以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当然反过头来说,其实整个金属打印,从我个人角度上来说,还有两块需要来进行克服的。
第一,成本。
因为从目前角度上来说,可能整个3D打印更适用于我们的小批量生产,但是整个大批量的话,我们的周期,我们的成本相对来说还比较高的。
第二,整个3D打印的技术。
那这里谈的技术不是说我能不能把东西打印出来,而是我能打印多大的东西。就像我们讲3D打印,很有可能我们能打一个50厘米左右的物体。但是如果我要打整辆车的框架,可能我需要2米、3米,甚至于更大的打印设备。这样的话,我们的投资成本可能会很高。
所以,我还是理解成,第一能不能把成本降低,第二大规模批量打印能不能进行提高。但是我还是很看好3D这样一个前景,因为昨天在飞机上面,我还跟坐在我边上的几个其他行业里面的人在聊3D技术,我不知道其他专家怎么想。
李奉珠:张总你刚才说的非常对,我觉得这里面提到成本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所谓的效率的问题。可能目前的话,无论是整车也好,或者是零部件制造也好,还是批量化的生产,还是按照节拍来生产,有一个GPH的要求,目前来看3D打印,要完全放到大批量生产的角度来看的话,它的效率还是比较慢的。它打印一个零件,或者花的时间跟我们真正在生产线上几十秒做一个零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技术有一些地方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是不是某一天技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成本可以降下来,速度也可以提上去。
张喆:我觉得是可以这样来做的,还有另外一个信息我也愿意分享给大家。我从汉诺威里面拿到一个信息,就是S开头的某个软件服务商,随后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他也说他们有提供这样的服务,直接可以把卡地亚里面的数模直接转成3D,随后来进行打印。如果你要开一个软模,你重新来做你的周期是多少。我直接用3D打印的话,它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零件,可能只需要将近几个小时就可以把它做完。所以,在一些非标件上面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徐俊:谈一点我对于3D打印的看法。现在讲的增材制造和减材制造,我觉得谈的更多是减材制造,3D打印是增材制造,而且是这几年发展的,发展很快。其实3D打印做的最好是在医疗,在医学上做人工关节和牙齿的补牙。因为要数学建模,数学建模都是一对一的,一对一在医学上又用的最好。在医学上有很多国外做假牙的,数学建模过来以后在中国做,然后再邮过去,这个做得非常好。
3D打印本身是增材制造,现在来看其实什么也能做。也就是李总跟张总说的,效率和成分问题。实际上还有一个在精益上,大批量生产还有一个它的质量问题,我们要求它的质量。3D打印作为实际最大的价值,我们也不是没打过,就是双发的发动机的眼镜框。之前都是上万吨的压力机冲压出来的,冲压以后再加工,它生产的材料利用率只有3%-5%,大部分都在加工过程中被浪费掉了。用3D打印的眼镜框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以,3D打印有一些技术不是我们不能做,是我们在实际当中怎么用。我觉得我们是搞工程的,搞科学的,搞科学就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工艺,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这是我们更多工程人员考虑的,也是企业家要考虑的。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提问:各位嘉宾,你们好。我们现在做ERP系统,EMS等系统的状态是智能化吗?我觉得可能它应该是信息化的一个过程。智能化如何解决把人的决策力变为数据化的决策力,不知道各位嘉宾有什么好的方案和解决手段。
徐俊:还是从我最底层的IT角度看,我觉得智能化离不开我们前面说的基础工作。我觉得所有数据的采集,或者是准确性对我们最终智能化的决定都是重要的。所以,通过IT层面去更加关注这一层的互联互通,然后研究怎么让它的数据更精准。这个是我的观点,可能张总,或者李院长这边的想法会更好一些。
王远力:我同意这种观点,刚才你说的,比如ERP,这些都是工具,它确实是智能化的一环。数据采集和数据准确性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基础吧。
张喆:我还是拿案例来说一下。我还是拿保时捷来举例子,有关我们谈的信息化跟智能化。可能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时捷是一个订单华的生产,完全是按照订单的。我们去保时捷的总装里看到,除了Boxster跟911,其它所有车都是在总装里面做的,而且全部是混线在做的。作为消费者所看到的,跟京东一样,我们可以实时跟踪到这辆车现在哪,我什么时候可以拿到,随后我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包括你去4S店维修,你看到我的钥匙里面是一把智能钥匙,里面连了很多车辆的系统。所以,消费者觉得这是智能化的。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我们要经过一系列MS系统,经过一系列ERP,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信息化跟智能化,是你看的角度不一样,决定了它是信息化还是智能化。智能化可能范围更大,信息化是它里面的一环,就像ERP。
目前情况下面,可能智能化里面包含了ERP,包含了EMS。如果我们真的把IOT,把大数据给做起来了,某一天我们可以把这个工具给替代掉,我们的EMS、ERP只是一个工具,智能化是一个系统,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李奉珠:我完全同意张总的解释。
提问:张总是这样的,我觉得信息化的话,其实它是把数据转化为一种信息给人看,然后让人去做判断。我要理解的话,智能化应该是把人的技能变为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来执行人的判断决策。但是人做判断的时候,是有错误的,它不能够解决你错误的问题。
张喆: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就假设我们一条线上要生产两个产品,那所谓的智能化,就是当A产品过来的时候,我的机器人自动的识别出来用A程序来做,B车型过来的时候,就用B程序来做,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智能化,或者讲的一个数据化,但是呢,为什么我们会把信息化给放进去。
首先第一个,我们得有硬件,RFID,或者其他一些模式,我们用来识别它是A还是B,第二个从我们机器人或者是PRC控制策略里面,也得预先编程好A,B两个程序,通过我的RFID读取识别它来做A或者是B。
所以,这是我理解的一个信息化跟智能化的一个情况。
提问:谢谢!
韩镭:其实我想说的,信息化跟智能化它有一个什么问题。信息化它有一个数据的问题,刚才谈到数字化的问题,一个能不能把我们现有的东西数字化,数字化怎么能够采集这些数据,数据怎么处理,然后去执行,执行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所以怎么让计算机代替我们的大脑,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处理要准确,要清楚,谢谢!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第十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直播专题:
提示:“本文根据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核!”如需转载,请联系尤女士:15121021076
作者:盖世汽车综合
徐向阳:“三高四化”,吉利的高效攻略|汽车评价
汽车评价:由汽车评价首创的世界十佳变速器评选活动,正越来越受到业界和企业的关注与青睐。10月13日,应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的邀请,世界十佳变速器评审委员会成员来到位于浙江宁波的吉利春晓基地进行技术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很高兴来到吉利,上午听了吉利三个方面的介绍,我相信每位专家都有很多感受和感想,我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我对吉利汽车7DCT的总体评价是,这是自主第一款严格按照欧美标准开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7DCT。7DCT产品的特点是“三高四化”。“三高”:一是高标准,整个开发的标准,包括设计、试验、测试、实验室设备和生产制造、实验验证等都按照欧美的高标准;二是高效率,吉利DCT的最高传动效率做到了97%,是目前我所了解到的7DCT传动效率最高的;三是高质量,吉利7DCT从去年10月份开始量产,我上午问了张总,现在一次下线合格率已经做到了98%,而且一次下线合格率还在不断提高。
现在解释一下“四化”:一是电动化,实际上电动化是一个大的概念,不光是整车的电动化,变速器总成部件的电动化也是电动化一个方面,7DCT里面采用了很多的电动化部件,执行控制系统全电动化了,而且7DCT在整机开发的同时就同步开发了面向汽车电动化的混动7DCT系列产品;二是平台化,基于7速DCT平台,同步开发P2.5、48V的插电混动、混动和轻混产品,而且这些混动变速器产品也都已经上市了;三是柔性化,基于同一条生产线,无论是7DCT330还是混动7DCT390,都可以柔性共线生产;四是国际化,整个7DCT开发的过程及团队,是由吉利、沃尔沃等国际化团队协同开发完成的,今天就有两位外国专家在场,邱博士也应该算澳大利亚籍的专家,另外,国际化还表现为开发标准严格按照沃尔沃的国际化标准,匹配的整车也是国际化,不仅给吉利博瑞等车型配套,还给领克,未来还要给沃尔沃这些面向国际市场的整车产品配套。
下面讲一下我的试驾感觉。大的方面:第一,NVH表现得确实非常好。因为要做好NVH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齿轮微观的设计或者制造工艺的质量控制,与整车的匹配实际上都直接相关。这是第一点,NVH表现非常好。
第二,换挡总体很平顺、快捷,感受不到顿挫和冲击。三个车型动力响应都很好。
领克01
第三,我在开完这三个车型后感觉三个车型的驾驶性能在匹配标定的时候根据车型定位不同,标定的各不相同,比如领克01更运动一些,博瑞GE48V更舒适,领克03介于两者之间。第四,领克01有三辆车,我开了其中两辆,第一辆是市场车型,我感觉低速换挡更像AT(换挡过程中),第二辆明显是DCT的感觉,换挡快捷、直接平顺,动力响应更好,感觉两辆车标定的明显不同,我下车以后和何部长一交流,发现这辆车是在售车型的最新版软件。这从侧面说明吉利7DCT团队已经掌握了软件开发和匹配标定的核心技术,可以根据需求,标定汽车的驾驶性。
领克03(试装车)
博瑞48V,整体换挡平顺。只看量产车的试驾,它的驾驶性能最好,尽管是256T的三缸换档机,但加了电机助力,动力性和响应性都非常不错,说明吉利动力研究院的动力和传动这块做得非常好,博瑞48V是我开过的48V里最好的车,这是特别明显的感觉。
最后提几点建议。
吉利动力研究院跟国内很多汽车企业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在一个研究院,吉利本身又有整车制造,这是吉利汽车传动特别大的优势。博瑞48V轻混这么成功,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但随着汽车的电动化,机电耦合机构和变速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负责把电机和发动机的动力耦合在一起。随着汽车电动化,动力驱动系统将来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应该是机电耦合机构或者说混动变速器牵,要用它来作为整个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开发的牵引,在开发、匹配标定的时候,要以这个作为驱动的牵引,因为汽车最终车的性能表现好坏是通过传动系统体现出来的。吉利研究院有先天的优势和条件,领导层把观念改变一下,下面就很容易按照这种思路做。未来汽车电动化,传动系统才是核心,是灵魂。
另一点建议,吉利各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了,后续更多是持续优化的问题。从制造这一块来讲,变速器本体更多是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的问题,然后再降低成本,还有更重要的一块——控制软件。从领克01两款软件可以明显感受到吉利在控制软件上,确实掌握了自主的核心知识产权。在控制软件上,智能化和自适应方面可以多做工作,汽车在设计的时候也可以有多种驾驶模式,通过智能化和自适应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和喜好,使消费者都会获得最好的驾驶体验;从降成本的角度来讲,软件控制策略方面的改进是最降低成本的降低整机成本的办法,可以花更少的财力,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觉得吉利团队已经掌握了软件开发的核心能力,以后可以做得更好,为吉利汽车和整车驾驶性能的改善做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