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余姚工厂

宁波当红热土,杭州湾新区满是机遇

对于宁波当红热土杭州湾新区而言,目前人气集中在世纪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旧的房子逐渐暴露出设计上的不足,被时代甩在了后面。2021年,杭州湾跟随“十四五”规划的传奇序篇,一座更高阶、更丰富、更生动、更便捷的生活巨著,带着下一代城市的华彩封面,澎湃而出。

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杭州湾大湾区作为中国第二个大湾区,正往世界级的战略高度迅速跃进,环杭州湾大湾区以上海为龙头,上海、杭州、宁波为三大空间支点,形成发展核势能。也许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在长三角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性进程中,宁波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杭州湾新区的目标愿景是 ——

到 2035 年,基本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至 2025 年,杭州湾新区规划总人口为 80 万人。至 2035 年,前湾新区规划总人口为 125 万人。

前湾新区规划范围是 — —

东至寺马线——胜山镇行政界限——水云浦

南至四塘横路——长河镇行政界限——潮塘横江——新城大道——明州大道

西至临山镇行政界限

北至十二塘

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龙头,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引发聚变,结下硕果。

汽车是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自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落户宁波杭州湾新区以来,吉利集团已有10多个项目“凤凰来栖”,总投资逾600亿元。项目主要包括吉利汽车杭州湾基地、吉利动力总成中国制造总部项目、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一二三期、吉利DMA系列车型项目、PMA纯电动汽车及产业链等项目。

目前,吉利汽车研发中心已经集聚1.38万名研发人员,其中外籍高端研发人员就有400多名。如今,吉利汽车研发中心二期三期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投资70亿元,将建设全球领先的安全碰撞试验室、环境风洞实验室及动力新能源实验中心等。未来,吉利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在新区集聚汽车研发人才3万名至5万名,打造世界级汽车研发创新中心。

除了产业,交通也是新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苏嘉甬铁路

通苏嘉甬铁路,总投资1070亿元,是“八纵八横”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城际通道。

线路起自南通市南通西站,通过联络线引入杭甬客运专线既有庄桥站至宁波。正线长度约310公里,其中新建线路长度301公里(江苏段约135公里,浙江段约166公里)。共设客运站10座,其中既有站南通西、张家港、苏州北、嘉兴南、庄桥等5座,新建常熟西、汾湖、嘉兴北、海盐西、慈溪等5座。

杭甬高速复线

杭甬高速公路复线是全省公路网主骨架“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连,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支撑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长三角南翼与北部地区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对完善区域路网、助力打造港口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杭甬高速复线建成后,除了成为杭绍甬间又一条高速大通道,同时,还将大湾区中的舟山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塘大桥、沪昆高速等重要通道连接在了一起。大大缩短长三角南翼与上海、江苏等省市之间的距离,对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杭甬高速复线的宁波段也将成为一条“智慧高速”,建设一个覆盖“人、车、路、环境”的智慧高速公路网。

城际铁路

根据《浙江省都市圈城际铁路近期建设规划》,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二期原批复规划线位自萧甬线蜀山站引出,经杭甬客专余姚北站、慈溪客运南站至新城大道站,终于杭州湾站。

余慈城际二期慈溪段部分或将采取地下形式,以减小对地面交通等设施的占用及影响——这意味着,慈溪人的家门口未来会进入“高铁时代”,还可能开启“地铁生活”。

而眼下的杭州湾大湾区,以产业为导向、以商务为重心的大踏步迈进显然是机遇。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打造契机的浙江省省级新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级海洋经济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名片更是未来的“爆点”。

早在2015年,宁波杭州湾新区“十三五”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将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6+4”产业新体系。“6”即六大先进制造业 (汽车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智能电器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4”即四大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业、体育产业、专业服务业、新型金融业)。

杭州湾新区,无疑将是环杭州湾大湾区的落地重点,科创与生态双重加码的滨海新城,正大步崛起。

聚焦!宁波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事关每个人!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和发展所需,也是宁波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迫切需要。为推进宁波的高质量发展,我市制定了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六个具体的行动方案,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的主抓手。

今天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宁波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宋越舜介绍有关情况。

项目争速

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重大项目谋划招引和建设。

①突出项目数量“多”。今年全市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有396个,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次省级集中开工项目68个,总投资969亿元,位列全省第二。

②突出项目推进“快”。197个市重点建设工程一季度完成投资186亿元,实现计划进度的121%。大力推进省市县长项目工程,37个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中,35个完成招商签约、32个进入审批流程、20个年内开工,将超额完成省里50%落地率要求。围绕规划谋划、平台打造、政策保障、审批提速等环节,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③突出项目质量“好”。重点建设工程中,大项目占比高、体量大、带动性强,投资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有74个,比如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吉利DMA整车项目投资130亿元,像这样超过100亿元投资的特大型项目有7个。另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谋划推进,如沪嘉甬铁路是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前期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列入国家铁路发展计划,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前期研究。

▲吉利汽车研发中心一期

产业争先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宁波与杭州共同唱好“双城记”的指示,结合宁波制造业较发达的基础,重点打造三个“升级版”。

①打造城市战略升级版。在建设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把宁波制造这块牌子擦得更亮,把宁波制造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②打造产业集群升级版。对标世界一流,打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等1—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14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石墨烯、稀土磁性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细分产业。

③打造企业升级版。推动企业向单项冠军、高成长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千亿级龙头企业升级,培育10家千亿级企业,100家行业骨干企业、5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

▲宁波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在车间指导科研人员操作仪器

科技争投

今年宁波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市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努力加大科技投入,争创宁波科技创新发展新优势,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率先迈进引领型国家创新城市行列。

  ①推进“一转六大”行动。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团队、大投入、大协同”六大创新行动,加快形成我市未来发展的“创新地图”“人才地图”“作战地图”,明晰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平台搭建、产业招商方向,真正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②实施“科创平台支撑工程”。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三大科技城发展能级,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大学“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等高能级大院大所,全面吸引集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要素。

  ③实施“科技研发引领工程”。面向全球发布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催生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与尖端产业。

▲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为“蛟龙号”提供了压载水箱控制阀组,让深潜设备通过注水、排水自如下潜和上升

城乡争优

围绕加快建成“精致宁波、品质之城”,主要是做好“三个大”:

第一个“大”,就是建设模式大转型。对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实施一次“外科手术式”大调整、大变革,强化城市规划“一支笔”,构建土地储备“一个平台(市土地储备中心)、两级做地(市、区及市级国企)、三个计划(储备、做地、供应)”管理模式,积极以“要素资源引导城市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XOD+PPP)”模式,统筹全市重点特色功能区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大”,就是构建空间大格局。围绕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市、大通道枢纽城市、美丽宁波花园城市和大都市区核心城市,发挥“向东是大海”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拥江揽湖滨海”的城市空间布局。

第三个“大”,就是城乡环境大优化。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老旧小区改造等全国试点,全面启动农村厕所、农村污水、农村垃圾“三大革命”。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轨道运营里程80公里、城市快速路50公里,老旧小区改造650万平米、棚户区改造350万平米,培育美丽乡村示范村150个、A级景区村庄700个,加快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美丽之城。

▲宁波美丽乡村

服务争效

切实扛起振兴宁波、造福百姓的责任担当,优化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①打造最佳政务环境。实施服务争效“绿波带”行动,政务服务一盏绿灯、一路绿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服务数据、服务标准、服务效率三个统筹升级,推进“最多跑一次”事项全覆盖,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建设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口岸通关无纸化。

  ②提供最优公共服务。在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基础上,以开展全域化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打造环境最优、流程最简、效率最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与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衔接融合。在3年内,将全市公共服务窗口全部创建成为县(市)级以上公共服务窗口文明单位。

▲关检合并,原先海关与国检两个独立的窗口整合成单一的大窗口

党建争强

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重要回信为指引,强化党建的根本保障作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①打造铁军。在“六争攻坚”一线中锻炼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树立实干实绩实效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②强化基础。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如深化完善“村民说事”,大力推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

  ③集聚人才。千方百计抢人才,以高质量人才发展助力支撑“名城名都”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新增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总量突破270万人,实施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努力成为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城市。同时,推进正风肃纪,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格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红色梁弄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大家关注的杭甬如何唱好“双城记”、宁波引才和招才行动、宁波如何推动外贸稳增促调转型发展、宁波智能制造工作进行了提问。

下面,小布将提问进行了摘选,一起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要求

宁波与杭州共同唱好“双城记”。

宁波在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

谋划与杭州错位发展、

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宁波与杭州是全省“一体两翼”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让宁波全市上下倍感振奋和鼓舞。我市主要把握和推动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在错位发展上,宁波重点发挥好先进制造和对外开放的优势。

  一方面,发挥先进制造优势,加快实体经济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2016年宁波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我市以深化试点示范为抓手,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工业技术改造、骨干企业培育、科技研发支持和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迈上提速增效的“快车道”。2017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266.7亿元、增长9.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当前,宁波正在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积极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另一方面,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当好全省开放排头兵。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加快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去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600.1亿元,增长21.3%,其中出口增长14.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当前,我市在创建省级“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全力创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力争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助推宁波舟山港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为全省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在协同发展上,我市重点是服务全省“大湾区战略”,与杭州共同推进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宁波作为杭州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枢纽,正在按照杭甬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思路,谋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两大高能级平台,谋划推进杭绍甬智慧超级高速公路、沪嘉甬铁路、宁波西站等湾区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宁波都市区和杭州都市区“比翼齐飞”,共同把杭州湾经济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

在“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指引下,

宁波全球性招才引智动作很大,

请问目前成效如何?

下一步还有什么行动计划?

  人才问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市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第一资源。今年以来,我市以“真抓实干”的劲头、“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服务,倾力打造服务全省、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的人才高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年初以来,市委发出“抢机遇、抢人才、抢项目”动员令,首次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市县两级全面升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树立了人才强市的鲜明导向。

  二是人才政策的创新力度大。今年以来,接连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接连发布“3315计划”“泛3315计划”“资本引才计划”三大引才“英雄帖”,对入选这些计划的特别优秀的人才、团队和项目,均实行一事一议,资助额度“上不封顶”。同时,对可用之才实施“零门槛”落户政策,如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高中和中专人才符合社保缴纳2年等条件即可落户。到2020年通过“3315”系列计划引进支持高端人才和团队1000个,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才15万人。

  三是各类人才的集聚速度快。今年一季度,我市实现两个“20%”增长,即户口迁入我市的人口数同比增长22.4%、接收高校毕业生数同比增长20.64%,为近年来最高增幅。特别是顶尖人才集聚方面,近期先后成功全职引进2名两院院士、3名外国院士。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浙江工匠”名单中,我市共有14人入选,排名全省第一。今年,我市的“3315”系列计划共吸引1247个海内外高端人才团队申报,同比增长44%。我市还在全国9个重点城市设立了人才联络服务站,构建全国觅才网络。我市还举办了中国(宁波)首届海外工程师大会,下月还将举办2018“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机器人峰会等重大活动。

  下步,宁波将全面升级人才计划、人才政策、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抓紧制定“高水平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行动纲要”“顶尖人才支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广聚人才智力,使宁波成为天下英才的寻梦圆梦之城。

宁波是外贸大市,

一季度数据显示宁波外贸继续实现高位增长。

请问宁波采取了哪些举措,

来推动外贸的稳增促调转型发展?

  近2年来,宁波外贸发展稳中有升,保持高位增长。今年1—3月,宁波全市进出口1881.3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出口1174.3亿元、进口707亿元,分别增长10.1%、14%,进出口、出口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个、2.7个和0.6个、0.8个百分点。从外部环境来说,是全球经济形势从金融危机中逐渐恢复向好,外需回暖。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精准施策强化落实。推出了新一轮外贸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出口风险、扩大出口业务和缓解融资困难。

  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近年来,宁波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速,各项工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6年,宁波世贸通成为国家首批4家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之一,在全国四家外综试点中排名领先。

  不断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培育外贸质量、品牌、服务和技术等方面的新优势,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外贸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薄利多销的传统正在逐渐改变,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培育外贸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对全市重点外贸企业开展精准服务,培育了一批供应链管理型、总部型外贸龙头企业。

  “最多跑一次”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商务审批深入落实“最多跑一次”,实现在办事项全部向社会承诺“最多跑一次”。

  下步,将按照六争攻坚要求,积极提升出口商品竞争力、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升国际营销渠道、做强外贸企业主体、大力推动模式创新、进一步扩大进口业务,促进宁波外贸加快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支撑。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造提升的主攻方向

请问宁波在智能制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成效如何?下步有何打算?

  制造业是宁波的优势产业,宁波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1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200多家。近年来,宁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试点示范,完善服务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把推进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编制发布《智能制造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运用财政资金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智能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培育和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分类施策。以“点、线、面”三种方式开展智能化改造。“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推动企业“机器换人”, 2017年全市共组织实施“机器换人”技改项目383个,推广应用机器人1500余台,涉及电子、家电、文具等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282.1亿元。

  “线”上抓生产线升级,开展自动化成套装备生产线改造,围绕我市特色块状经济行业,以行业骨干应用企业的技术改造为切入点,联合本地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多方优势,开展智能成套装备首台(套)的研制和系统集成,最终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整个特色块状经济行业的广泛应用。

  “面”上抓系统集成,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示范,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已涌现出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等12个智能制造项目列入国家级试点示范(专项)。

  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实施意见》、《宁波市机器人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划,重点围绕专用智能成套装备和智能部件,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协同创新,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应用。

  加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海天、慈星等一批装备企业和产品列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产品)。

强化技术服务。近两年,通过外部引进和自主培育,确定了88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运用市场的力量,加快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实施“制造业+互联网”工程,鼓励企业上云,发展企业间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供应链协同等新模式,涌现出“生意帮”、中小企业服务云、纺织服装云、家电创新云等新型工业云服务平台,全市累计上云企业逾3万家。

  下步,宁波市将全面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技术改造“两个全覆盖”;积极推进余姚机器人小镇、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和利时项目、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项目等智能制造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产融合作,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需求对接,推动智能制造诊断服务与企业人才培训、精细化管理的联动,构筑智能制造的良好生态环境。

来源: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宁波市政府新闻办

编辑:余婧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余姚工厂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