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泉州吉利4s

中山路沧桑

文/陈鹏鹏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1960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泉州视察时留下的诗句,这南北一长街,正是泉州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让我们来寻觅南北长街世纪巨变的踪迹吧!

威远楼的门洞曾是通往中山公园的通道

拆厝辟道筑长街

从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的“福建泉州城市平面图”,我们尚找不到泉州中山路这条横贯南北的长街。当时犹存蜿蜒的城墙,拔地而起一丈八的德济门雄关当道。从天后宫西侧走入寮仔街北上,就是当年称得上街的义全街、排铺街、南岳后街、亭前街,直接威远楼,就算泉州的“南北通”了。泉州南大街是唐开元六年至二十九年(718-741)建的,元至正十二年(1352)拓城时延伸至德济门,1923年再延伸至顺济桥。当年这条南大街的路是用不规整的石板铺砌的,狭的不盈丈,宽的也不过丈余。

1921年泉州工务局成立,完成旧城区测绘和交通设计,局长为广东人周醒南。一些地方贤达受到外界城市的影响,主张拆城辟路,改造市政。从安南携巨资回国的黄仲训首举为倡,在福建督军李厚基支持下,摊派“马路捐”筹措经费,并着手从城南新桥头一带拆卸,辟为马路,后因遭到南门片区商民群起攻之,只好悻悻中断。不久,工务局易名市政局,新任者翟沾在6个月中完成新桥头马路扫尾工程,全路长200米,宽约9米,并埋设水泥排水管道。翟沾本意让新辟马路穿城而过,后碍于社会阻力,只得循着城墙,使马路从南门入,拆去天后宫西廊,接旧街北上,路面略作拓宽。因时局动荡,计划又在孕育中宣告流产。1923年春,讨贼军总指挥黄展云在南洋归侨陈新政等人促导下,委托从菲律宾归来的叶青眼董其事,市政局决定把南门城边至指挥巷口一带城垣开始拆除,沿城基及城边的旷地拓成南接新桥头,北至亭前街,长约800米土路面的南新马路(抗战时改名“中山南路”),并筑设阴沟排水,拆卸的城墙石有的用以筑砌八卦沟两岸,有的被富户买去建楼房。继而谢德任市政局长,耗时两年,把城垣拆至水门,再越过亭前街,直逼威远楼。此时位于承天巷口的南鼓楼,洲顶的两仪楼也被拆毁,还将洲顶一带地势较高的斜坡稍加铲低。随即将德济门至一堡城垣石条铺筑从新桥头至亭前街800米路面,余下南北大街石板路面至1926年全部铺设竣工。同年桥南至泉州城路段通汽车,泉安公司即设在中山南路今侨光电影院。

抗战胜利后,石水蚶汽车公司设今南门百货商店地址。一直到1957年原经中山南路的汽车路段才改道经民生岭。1929年又把南北大街的石板路改铺水泥路面,60年代再翻铺路面。1934年建东西街十字路口的标准钟楼,翌年完成。至此,这条长2400多米,路面宽12米,两旁建筑有柱廊式骑楼可作遮阳避雨人行道,建筑风格揉合南洋和闽南传统特色的中山路基本定型。路上见不到机动车,直到1924年在泉州刚出现的人力车方在路上招揽顾客。

中山路形成后分为三截路段,涂山街头以南至新桥头称中山南路,涂山街头至钟楼称中山中路,钟楼以北至华侨新村模范巷口称中山北路,全长2414米,如今中山北路已是大楼耸立,1956年建的泉州饭店高五层,1978年建的钟楼百货大楼高五层,泉州第二医院1997年建的高维珊门诊楼也高达九层,还有排排的宿舍楼、医药楼、粮油楼等,使中山北路已不复旧观。2000年威远楼以北着手拓宽改造。

千年历史的谯楼雄姿威严,不幸的是文革初期被占为红卫兵武斗据点,因此,1968年革命委员会成立以罪罪之,判处拆除。幸而1986年热爱泉州故土的社会贤达筹资在距原址北移100米处重建。中山中路解放以来也略有改观,如1982年改造钟楼东北角地段,拆迁旧屋,拓宽道路6米。东街口南侧、打锡巷口、庄府巷口、涂门街口、新门街口、义全后街、竹街则是90年代前后旧城改造时改建的。1991年义全宫巷改造为24米宽的大街,与泉秀路相连。2001年续改造西段接破腹沟。

1969年前的威远楼

1958年以前泉州经常洪水为患,以1905年、1935年、1956年最大洪灾南门土地后水位达1.2丈,水尾到达钟楼,整条中山路成了汪洋泽国。1958年修建防洪堤,才休止洪兽的肆虑。

风风雨雨70年,中山路已显得老态龙钟,建筑物松裂腐蚀,骑楼地面高低错落,不同的建筑高度、形式、色调,不同时代的建筑材料,杂乱无序的管线横七竖八,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1998年3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洗脸式”、“嵌牙式”的方式进行整修,以达到“修旧如初”的效果。具体整治内容:女儿墙基本以清水砖压顶,绿釉葫芦栏杆为主,沿口及过梁保留传统的清水砖层层出挑或楼板出挑;过梁“水车幅”从洗壳或清水砖为主,并做堆饰,恢复木作窗户,窗间砖以洗壳与清水砖为主,落壁柱也以洗壳或清水砖为主,柱帽饰砖花或浮雕,骑楼立柱也以清水砖或洗壳为主,骑楼天棚采用铝合金多孔板吊顶,配以满天星灯饰,使整条街夜景辉煌灿烂。这次整治两侧共948号店面,工程费用1800多万元。使老街在百年之际重新焕发跨世纪的活力,并于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2010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十大历史名街”。

稽古探幽话史迹

中山路一带名胜古迹颇多。唐宋伊始,往事越千年,不少古物随着城市的建设,时代的脚步,而消失了历史的亮点,仅留遗史记故址供人们凭吊怀旧。

泮宫在中山中路,亦称“庚门”、“圣贤门”,始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原为牌坊式建筑,1914年华侨李功藏捐资改建为楼阁式门楼。泮宫内即是东南诸省闻名的泉州府文庙建筑群。

宋太平兴国初泉州府文庙即建于今址。历代修葺达19次。1998年政府拨资重修两庑及大成门,1999年继续拆除文庙范围内杂乱建筑——鲤城区文化馆楼、广告公司、科协等办公楼,以及26户住家,清理场所2000多平方米。准备复建已废毁的建筑物,复原旧有规制。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结构,面宽七间35.3米,进深五间22.7米,建筑面积801.3平方米,净高9米。抬梁式木结构,斗拱、雀替全以素面木材,不经雕花镂刻。在1985年修缮时,滥用油漆,使之失去原来金碧辉煌的本色。大殿正中祀1999年新塑的孔子像,梁上悬挂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帝御书“圣集大成”三方匾额,其他原有的五方皇帝题匾早年逸失。现殿内陈列整套清代祭孔礼器、乐器、舞具等文物,为其他孔庙少有。百年来,文庙也阅尽社会万象。辛亥革命后,废科举制度,书院停顿,特别是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时势,使文庙陷入寂寞,1921年南洋李功藏捐资办平民小学,1930年黄卓云、杨献珍办私立平民中学(1934年停办),校址即在文庙内。1950年平民小学接办为公立,1955年改称第二中心小学,1972年泉州府文庙东庑殿人民小学(原第二中心小学)拆毁改建教室,庙内数十方自宋至清代的石碑被打碎成小方块砌教室墙体。1981年就原址改为泉州市青少年宫。50至70年代,大成殿一度充作粮库,1985年粮库搬出,经修缮后,泉州市博物馆设置于内。1998年泉州市青少年宫全部搬出,东西各长112米,宽10米的两庑得以修复原来建筑型制。1905年吴增等人办泉州公立中学堂,一度设址于文庙蔡文庄公祠,1909年停办。1933年泉州国术总馆成立,馆址也设于祠内。

大成殿前砌露台,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架建的洋桥,梁穹式石构,两边有护栏,在泮水映漾中显得柔和而舒展。两庑正中为大成门,门柱上红军北上抗日时期留存的对联:“一致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墨书,仍字迹清晰,大成门左为“金声”,右作“玉振”,三门联为一体,更显得气势非凡,威严庄重。

府文庙棂星门的老照片

出大成门越过露庭,便是棂星门。棂星门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原为三门四柱牌坊,清重修,改为七开间牌楼式建筑,翘脊上立有五经筒,意喻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藏经于芭蕉树茎内而得经传。1973年6月拆毁,部分建筑构件移至开元寺内建小开元寺山门。大成门露庭两旁有戟门,东曰“贤关”,匾背“礼门”,西曰“圣域”,匾背“义路”。礼门外树《下马碑》,刻“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字样。棂星门前露庭置有“杏坛”,再前有横跨濠沟上的石桥,明时因“以学门西向非宜,增建庙门南向”,并于嘉靖六年(1527)“作二桥跨河,设庙门于河外”临涂门街。门匾“文庙”,边蔽以栅栏。洙泗桥40年代尚存,现桥碑搬在开元寺西塔后,府学东门有青云路,乃取府学大门照墙石雕“青云路”而命名。西门即是大众戏院后台,这些都在30年代建中菜市场时拆毁,文庙威仪已不复旧观。2000年12月5日,中菜市场迁往新门、龙宫、温陵路三处营业。翌年辟为文庙广场,耗资1.28亿元。

大成殿东为明伦堂,面宽七开间36.8米,进深五间43.8米,露庭前有方池,上筑4米宽石桥可通育英门。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委员会在明伦堂成立,同年晋江县总工会设明伦堂内,1926年12月,北伐军东路军政治部在明伦堂设兴泉永政治监察署。1932年十九路军入泉州时还修过明伦堂前石桥,至今在桥护栏两边还留有“陆军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军医处”、“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建造”等字样。1934年至泉州解放前夕,明伦堂内仍作办公。1937年秋,在明伦堂办“晋江县保长训练班”,同年办“晋江县壮丁基干队训练班”。1950年8月24日福建省总工会筹委会也在明伦堂内设办事处。1958年辟为图书馆,文革期间撤销图书馆,就内办阶级斗争教育的“收租院”展览馆。1977年再度复办图书馆于内。1987年收归文化部门后,1992年就内办“茶一馆”酒楼,1995年关闭。现辟为“泉州教育史陈列馆”。

明伦堂之东有射圃,已全部改为华侨大厦,督学试院(即考棚,改建为今鲤城区政府)。射圃内尊经阁,俗称魁星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重檐八角攒尖顶,三层通高8.3米,第二层檐间有李廷机题匾“极高明”。50年代建华侨大厦时拆除,顶层移建百源川池上八角亭。

在孔庙、明伦堂周边有历代乡贤名宦祠15座,祠堂5座。30年代建中菜市场,50年代建华侨大厦,以及部分改建民房,先后已废先贤祠、顾新山祠、施襄壮祠、王慕蓼祠、粘郁庵祠、福德祠、道南祠、名宦乡贤祠、詹咫亭祠、陈紫峰祠、苏紫溪祠、周忠愍祠、洪文襄祠、何镜山祠、蔡忠毅祠、郭恭定祠等16座;至今尚存有庄羹若祠、蔡文庄祠、崇圣祠、李文节祠等4座。在棂星门前留有“夫子泉”,井环甃以石,深3丈多,井旁原有石亭1座,亭内立石碑一通,上镌“夫子泉”三大字,上下款为“宋王梅溪有诗”、“嘉靖甲寅立石”。石亭在文化大革命时拆毁,复建于小开元寺前,碑移置开元寺西塔北侧。在棂星门的旁边,夫子泉的前面原有一庑殿式建筑,上有一白底匾额曰“海滨邹鲁”,为清代康熙年间泉州知府蒋毓英所题。因宋理学家朱熹来泉州讲学,见此地民风淳朴,文学鼎盛,遂赞曰“海滨邹鲁”之故。现也已毁。

文庙东侧有百源川池,取百川溯源之意。文庙泮池与明伦堂方池水均汇入池中,池外与城濠沟相通,面积约13亩。70年代初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号令下,移鹦哥山填池种水稻,1986年再挖填土恢复历史的原貌。

出泮宫门北上,在今承天巷口原有唐子城四门之一的南门城楼崇阳门。泉州人直呼“南鼓楼”。再往北过钟楼威远楼前洲顶,原有宋代两仪楼,亦名钟鼓楼,楼前有太极井,谯楼前还有七星井,两两相对作斗形,前称凤眼,去年北门拓宽时重见。两仪楼应太极两仪而生四象,与南鼓楼同在泉州十二名楼之列,均遭20年代中叶拓建中山路时拆除,子城濠沟也湮没无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庄俊元撰的“重修南鼓楼丽正门碑记”,则移至开元寺西塔后。

中山中路东侧玉犀巷内有镇雅宫,宋时为都税务,后废。清嘉庆六年(1801)知府冯国炳、知县徐汝澜重建,并增建五文昌夫子庙。文革时拆毁。一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月立的“温陵文昌庙碑记”,移置泉州开元寺西塔后碑廊。五四运动后,泉州剧人创办“更俗剧院”在镇雅宫。1930年9月26日《泉州日报》创刊,属国民党晋江县党部机关报,社址即设于镇雅宫。

玉犀巷口有南街礼拜堂,该处原是施琅的花山园林,清同治五年(1866)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来泉州传教,从施氏族裔购得花山,拆后建一小型教堂。1935年牧师高兰庭加以扩建,形成高四层骑楼式钟楼,建筑面积1302平方米,1948年刘氏企业家出资在教堂南侧增建牧师楼,至今,一处幽雅名园湮没迨尽。这一带原有明黄光昇“尚书坊”及清施琅“纪功牌坊”,也已拆毁,仅存构件。

在中山南路西侧的慈济宫,宋建,祀保生大帝吴真人,俗称花桥宫。现宫为1921年重建,由门厅、大殿、义诊楼组成。1992年台胞周大围捐建后楼。清光绪四年(1878)创办“泉郡施药局”于宫内,1934年改“泉州花桥慈善公所”,50年代改为赠药处,1985年增设义诊,更名“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百余年来,花桥宫慈善义举从不间断,为历史较早的慈善机构。

花桥亭往南有巷曰舶司库巷,这一带为泉州市舶司所在地。1952年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进行文物调查,尚找到几处有关古迹;原有宋建“清芬亭”,南宋初傅伯成等名宦曾有诗赞,是一座告诫市舶官员戒贪、颂廉的亭。水门水关,在竹街西侧,南宋绍兴三年(1133)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沟建翼城,以翼卫罗城,斯时即建水门水关。元至正十二年(1352)监郡偰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在此地建南薰门和南薰门水关,水关原高5米,宽3.5米,拱券,条石砌顶,券顶上即是城墙,水关上的城墙一直残留到1956年才拆除。

泉州古城于1923年开始拆南门城垣,全城至抗战初期拆毁无存。从南门片区改造时居民出示的地契可知,20年代德济门楼周边已渐沦为民宅,如民国十八年(1929)“卓荣辉购买南门城口街四至平面图”、“黄厚忠买南门天王巷内城垣官产”等。德济门楼一度作为泉州商会会所,1948年6月毁于火。2001年9月以来对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尚可见坍塌的城门券顶,城门进深约14.25米,最宽处4.1米。瓮城门在西侧,进深5.85米,最宽3.3米,约二进。月城(即瓮城)南北长22.4米,东西宽41.1-43.6米,城墙内外皆石,基宽4.8米左右,这些均印证文献的记载。考古中还出土一些明清铁炮、宗教石刻、碑刻修城砖等。

中山南路东侧有一门洞,俗称“大隘门”传为元代蒲寿庚府第大门。人大隘门到义全后街北段有条西向小巷名待礼巷,系蒲氏为接待外国宾客和商贾建的驿馆,50年代在画报上登载的待礼巷,现在已从地图上消失了。刺仔花园边有“关刀池”,池边有溪,溪中建八角亭,此地因名溪亭,池北有1座32间楼阁,居住专供蒲寿庚奕棋作乐的32美女棋子,如今已人去楼空。32间之南有蒲家祠,故址在今鲤城区公安分局。泉州早期邮局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开设的大清邮局也在大隘门。

在中山中路花巷与许厝埕交界有地名叫留府埕,府内居七部棺,棺主人是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后裔明末留起春等7人,于清初殉国,停柩不入清土,民间广泛流传七部棺的离奇故事。直至1947年才举行落土安葬仪式,树碑合葬于泉州中山公园。1929年天主教购得留府,先建成1座4层楼,抗战胜利后,大楼改为泉州海疆大学。1938年又建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为宽14米,进深26米的哥特式教堂。

百业兴盛忆当年

中山路形成70多年来,一直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住街,这里人烟辐辏,生意兴隆,也是“老字号”最集中的一条街。在这次中山路整修中重见天日的旧匾额有:民国时期的“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宝华鞋行”、“林万昌箱铺”、“南华泰洋货”、“广隆昌绸庄”、“董宝发华纶”、“健生新药房”、“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西方国工艺铺”、“大上海理发室(在今大上海理发厅斜对面)。有1946年创办,年底迁往厦门,藏书数千,资料卡数万片的“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等。这些旧匾都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得以保留。

百货业 解放以前在泉州名声最噪的是永康成,开张于1935年3月1日,址在今新华书店科教服务部。老板龙岩人杜池榕,在厦门经营永康成事业有就,再到泉州创设连锁店。永康成前身为南华百货商店。全店分为百货,衫毡、化妆品、鞋帽、钟表眼镜、修理、纱布、呢绒丝绸、糖果饼干、罐头、烟酒等专框,内部柜台设于楼上。货色齐全,批零兼营,成为解放前泉州百货业巨擎。南国建成商店,开业于30年代,70年代办成泉州华侨特供商店。南门百货商店,1956年仅有一层的店面,1991年翻建七层大楼。泮宫百货商店,全盛时期多达二层17间店面,泉州人说讹称“九间”,1993年有二间翻建为四层建筑。钟楼百货商店翻建于1978年,泉州百货公司设置于楼上。钟楼五交大楼,1983年拆平屋翻建为临街二层、后部五层的大楼。

图书文具业 年代早、销售广、品种多的是黄紫霞1925年在中山中路154号创建的泉山书社。除经营各种图书及文具,还设立泉山印刷所,具有铅、石印刷设备,印刷过《泉州府志》再版书,旧《泉州日报》等,社内设有文化用品工场,生产出“力生”蜡纸等名牌货。1932年还创办《爱国画报》周刊,1940年创办《一月漫画》,宣传抗日爱国,印数最多达万册,并远销四川、贵州一带。1954年转业为力生蜡纸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与南侨墨水厂合并为泉州文化用品厂。根据1953年工商联所作调查,中山路图书文具业30年代开设的有:新南书社、美大书店、谦文书社、南华书社、泉州书社、楮生林、德裕、成德、福记、三有;40年代有:楮林堂、楮联堂、崇伦书社、学生书店、崇文林书社、教职员合作社、大公书局、华大、益新、三兴、八元、裕德、三民、联友、源兴、利文;50年代初有:学习书店、鲤中书店、华光、水源、时代、祥生、三荣、南通、三成、同兴等。

照相业 泉州第一家照相馆开设于1880年,址在涂门街讲武坊私人家中;第二家为开设于1885年的艺林照相馆,址在东街府口;再次为民国初开设于钟楼脚的美升照相馆,1920年前后开设于承天巷的艺轩照相馆,开设于中山南路的真真照相馆,1923年开设于南街礼拜堂边的真宛然照相馆,1925年开设于中山南路的美美照相馆,开设于中山中路的中华照相馆,1929年开设于中山中路的良友照相馆,1930年开设于中山南路的时代照相馆,1938年开设于中山中路的罗克照相馆,1942年开设于中山中路的艺林照相馆,1945年开设于中山中路的天宫照相馆,1948年开设于中山中路的光明照相馆,1950年开设于中山南路的星星照相馆,开设于中山中路的胜和照相馆、丽光照相馆等等。

现除罗克、前进(即真宛然)、真真、美美还在经营外,于今多招牌换记,不再聚焦于社会广角了。

甘味业 泉州甘味业不仅经营泉州的土特产,而且集散来自全国各地的山珍海味,解放前在泉州城区就有三、四十家专营甘味行店,南门一带有:晋南号、南美号、同顺号、添顺号、复兴号、金得发号;花桥亭一带有:巽和号、乾裕号、祥裕号、成茂号、德源号、成发号、协丰号、茂发号,泮宫口一带有:得发号、泉发号。

药业 经营药业的有参行、药行、参药行,中药、西药、成药、药材加工,青草药、药中人和行商等。著名的有:昌隆参药行,创办在中山南路花桥亭边,批零兼营,商情信息灵通,能左右本地药市,抗战时被称为“东南七省药王”,庄府巷口的共和参药行,门市在泉州数一,批发业务数二。还有泮宫口的恒丰参药行、美利士参行、中路的天和参药行、南路的南山药行、光一参行、庆裕参行等十多家。西药业自1881年英国长老会在连理巷创办惠世医院(今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后,到解放前夕泉州有西药房26家,最有代表性的泉水药房于30年代初创办在南街头,药品批发泉属各县,抗战时因药品货源不继,一度停业,1946年在原址复兴。

金融业 在泉州中山路建成至新市区未形成这一段时间内,中山路一直占据着泉州金融街的地位,银行、钱庄、金铺、银楼、典当行……举目皆是。仅民国时期就有1916年设于新桥头的中国银行泉州分行,1934年设的中央银行泉州分行,中南银行泉州办事处,1935年设的中国实业银行泉州办事处,1936年成立的福建省银行泉州分行,交通银行泉州支行,1937年成立的中国农民银行泉州办事处,1944年成立的集友银行泉州支行,194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泉州支行,这些行址多在中山南路。泉州钱庄业在20年代以前还屈指可数,二、三十年代勃兴,在亭前街至东街有;合隆、信泰、天益泉、合昌、中孚等12家:从南门兜至万寿路有:经利、聚得、吉利、芳瑞、益友、宝通等6家,在新街头一带有:泉南、东泰、明新、明德、永盛、金芳、茂发、和泰、源通等27家。年代最早的是新门外树兜印尼华侨蒋报企清光绪末年开设的明新钱庄。

制花业 中山中路西侧的花巷,原名叫“梦粿巷”,因制花店铺多集中于此而改称今名。以创办于1867年的“王万胜”制花铺最出名。其余还有:吕增发、陈晋发、万源、万年春、锦华、锦泉、美华等四、五十家。传统制花品种有:通草花、绸花、绢花、纸花、绒线扎花、灯心花等。1926年火灾,两旁店铺连片烧毁,后改建为宽约7米的土路。

电影业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自1895年诞生后,翌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又一村”首映“西洋影戏”。泉州电影业创始于1910年,首创人王承宗从南洋购得摩擦电影机1部,使泉州人大开眼界。1913年在镇雅宫内装修成泉州第一家戏院,名“启智戏院”,1916年续在中路奎霞巷办“温陵戏院”,继而在五堡街办“鲤江戏院”、“桐城戏院”,在南街办“大众戏院”,1928年在义全办“泉州戏院”,1929年在金鱼巷办大光明戏院,即今人民电影院,有近7百座位,当时算泉州较新型的戏院。1955年办泉州侨光影院,其余的就更迟了。

报业 泉州第一家报纸《新民周报》1915年创办,社址设打锡巷内。1930年创办《泉州日报》,1939年晋江县商会创办《福建日报》,社址设小泉涧巷对面。1943年泉州军统派创办《群力报》于庄府巷。设于中山路一带的还有《大众报》、《青年导报》、《时代晚报》、《晨曦报》等小报。

中山路犹如泉州各行各业的万花筒,折射出泉州灿烂多姿的百年文明!

(以上材料参考《泉州文史资料》、《泉州工商史料》等有关资料及进行社会调查整理而成,谨此致谢。)

晋江朋友圈疯传的吉利撞上劳斯莱斯,责任在谁?可能90%的人都猜错了

昨日9:40,

晋江磁灶陶东路海西建材市场前,

一辆劳斯莱斯车与一辆吉利帝豪车相撞。

事故现场照片在朋友圈疯传,

没错,就是下图↓↓↓

帝豪车撞到真豪车

不少市民大呼,

帝豪车这次要赔惨了。

结果真是这样的吗?

劳斯莱斯负全责

晋江抽检3批糕点1批冷冻饮品不合格

[闽南网]

- 昨日,记者从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近日晋江市对食品生产环节开展第三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发现3批次糕点不合格,1批次冷冻饮品不合格。

- 据了解,此次共检测128批次产品,涉及粮食加工品、糕点、肉及肉制品、炒货及坚果制品、蔬菜干制品、水果及制品、冷冻饮品等产品类别,合格124批次,不合格4批次,合格率96.88%。

- 其中,不合格的3批次糕点为:晋江市张恩来食品厂2018年7月18日生产的散装馒头,脱氢乙酸超标;福建帝一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7月15日生产的榴莲麻薯(300g/盒),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超标;晋江市安海吉利达特香包食品厂2018年8月26日生产的水蒸蛋糕(90g/个),菌落总数超标。

- 不合格的冷冻饮品批次为晋江曼酷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9月23日生产的绿豆冰沙(310g/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

- 目前,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责令企业对抽检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并依法进行立案处理。

- 针对此次抽检不合格的糕点类食品,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蛋糕时要注意现制现售蛋糕的原料的新鲜度,现制现售蛋糕的原料易受微生物污染。无论购买还是家庭自制,应确保奶油、巧克力等是新鲜的;水果彻底清洁后再放入;搅打好的鲜奶如不立即使用,应冷藏并在4小时内用完。

- 由于蛋糕的保质期短,消费者在购买现制现售的蛋糕,特别是奶油蛋糕时,除了选择持证经营、信誉良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外,还要查看标明的生产日期,尽量选择当日生产的产品,并尽早食用。对于预包装的蛋糕制品,要注意将产品存放于清洁、通风、干燥、阴凉的环境下,尽可能保持最佳品质。(东南早报记者李菁 通讯员洪欣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泉州吉利4s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