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长安大学怎么样?其车辆工程专业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迫于无奈?
文丨姜卫华
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唐太宗出生于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世民随父在晋阳。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相传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这一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机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两天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玄武门之变”几乎是他一生中唯一受人非议的事情,司马光评论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司马光认为唐高祖、李世民、李建成三人都有过错。唐高祖没有及时处理好“立嫡以长”和“有功者居上”的矛盾,使“功盖宇宙”的李世民屈居才能庸劣的李建成之下,造成兄弟不容,势同水火。而李建成不仅不肯向古代贤人太伯学习,还极力排挤李世民,想置李世民于死地,迫使李世民对他进行反击。当然,如果李世民有“子臧之节”,兄弟相残的事件也不会发生。李世民如果不是先发制人,等李建成、李元吉动手后再出手消灭他们还说得过去,然而他被“群下所迫”,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并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就有点过分了。司马光说,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残杀兄弟的恶名,真是可惜啊!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说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正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看到又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由此事可见魏征的直言善谏,当然也可知唐太宗的气度胸怀。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百姓的疾苦。他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唐太宗轻徭薄赋、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唐朝在当时与西方的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你觉得长安大学怎么样?其车辆工程专业如何?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政变在唐宫爆发。在政变前夕,李渊决定支持何方?李世民的处境如何?优势还是劣势?李建成运用了哪些手段?……
随着太子与秦王的矛盾逐渐激化,李渊这个当父亲的尴尬了,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自己的嫡子,都是自己的功臣,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该何去何从?不管哪一方走向毁灭,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齐王李元吉曾请李渊杀秦王,李渊不同意,别说虎毒尚且不食子了,秦王立有大功,杀了他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愿意替朝廷效力,“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听罢,李元吉不甘心,再次请求,说秦王派人在洛阳那边收买人心,还违背您老的敕令,这不是谋反是什么!李渊听后依然没有同意。
为了保全二儿子,李渊还想让李世民外出避祸,他说:“观汝兄弟似不相容, 同处京邑, 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 居洛阳, 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被建天子族旗, 如汉梁孝王故事。”结果李世民不愿意走,太子和齐王也不愿放走秦王,如果他在长安城里,还容易解决;要是到洛阳,形成割据势力,则尾大不掉,容易诱发内战。到那时,再想限制他就难了!
失势:政变前后的李渊
李渊到底偏向于谁呢?史书中有说法,认为李渊此时不认可太子,更倾向于李世民,他曾邀请秦王当太子,结果被秦王婉拒了。这种说法应该不是史实,因为玄武门之变后,太子、齐王已死,如果李渊倾向于秦王,直接把太子之位给李世民不就行了。可结果呢,在政变之后,李世民派了“擐甲持矛”的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把人家李渊吓个半死。按理说,你一个武将见皇帝,为了安全起见,绝不能让你拿着武器的,可是尉迟敬德却能,这明显是皇帝身边的武装已经被解除了,李渊已经在掌控之中。李世民可以派长孙无忌去见李渊,也可以派房玄龄,可是派谁去不可以,偏偏派尉迟将军,还是全副武装的,这明显是逼宫。要是李渊和李世民是一条心的,怎么可能上演这么不和谐的一幕!
再看看李渊当太上皇以后的生活,也可以窥见一斑。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奏,说太上皇把他住的地方让给你,自己搬到了“尚为卑小”的大安宫,居住环境不如以前,是不是“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还有,陛下您去京师三百里外的九成宫避暑,却不带太上皇,把他留在炎热之地,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都很困惑,“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李世民对父亲的做法,大臣们都有些看不下去。
为了消除大臣们的疑虑,两年后,李世民开始“亡羊补牢”,他得知李渊患上风疾,便多次邀请父皇去九成宫避暑,李渊闻讯后,就是不去,九成宫是隋文帝去世的地方,我健康的时候你不叫我去,现在身患重病了,你却这么积极,什么意思啊!实在是太不吉利了。不久,李世民又下令给病中的太上皇造大明宫,太上皇不是房子太小,避暑不便嘛?那就给他造!不得不说,李世民会挑日子,早不造,晚不造,偏偏这个时候造,李渊都快七十了,又老又病,哪能活到入住的那天,果然,宫殿没造好,他就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