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百万辆阵营 吉利逆势扩网背后有何原因
吉利将在今年迈过年销百万大关,成为继长安、长城之后,中国自主车企中第三家年销过百万的企业。今年前8月,吉利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71.82万辆,同比增长88%。
年销百万对车企来说,并不简单是一个分界线,而更像是一个“坎”。在中国这个极具成长空间的市场上,规模扩张其实并非最难解决的问题,更为难得的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采购、生产、质量管控、营销以及售后等全产业链上的同步提升。
在过去,有不少企业曾因奉行规模先行的市场策略,在质量把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准备不足,最终出现系列问题,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长安福特就是一例典型。自2012年“1515计划”提出后,长安福特的产品投放提速,在短短三年内,投放了15款新车,年销量冲高到100万辆左右。但由于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短板,让旗下多款车型暴露出断轴以及空气质量问题,2015年激进的新车投放计划停止后,年销量便逐渐下滑,今年前8月累计销量仅为48.7万辆,同比下降16%。
借鉴别的品牌经验,如何在百万辆的关头,稳住阵脚、稳步前进,是吉利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今年(吉利)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去夯实基础”。
对于车企来说,渠道以及经销商网络是市场前端冲锋陷阵的最重要资源,也正因如此,部分车企为快速提升销量,急于扩充网络,最后造成严重内耗,引发经销商反水。频频发生的经销商反水事件让品牌开始转变思路,放缓建店节奏,重新思考与经销商的关系。去年自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品牌商都放缓了建店的节奏。
吉利反其道而行之,加快经销商布局和落地。去年夏天,西北地区9家经销商联合开业,而就在前几日,西南地区又有18家经销商加入吉利的网络体系。吉利的扩网并不盲目。林杰告诉记者,从现在到2020年,吉利将继续密集的投放产品,吉利品牌将会有20款新品发布,而去年发布的领克品牌也将有10款产品,全面覆盖每一个细分市场。规模化的产品必须有规模化的经销商体系来承载,这是吉利扩网的前提。
“经销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利益共同体或者说伙伴关系。”林杰说。吉利在对经销商的选拔、淘汰和扶持上非常的谨慎和细致。为了科学的发展渠道,吉利内部有一个专门的“渠道委员会”,要在何时何地建立新的经销商,都有数据来匹配和支撑,并经过投票来决定,而非部分企业的总经理负责制。与此同时,对于经销的店面扩充以及改建等需要投入的方面,吉利都采取和经销商共同承担的模式。注重渠道的良性发展,吉利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经销商进行严格的考评和淘汰,形成良性的渠道生态。
快速增长的销量在带来成绩和利润的同时,也给售后服务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截至目前,吉利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500万辆,为了提升售后的响应速度,吉利搭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任何一个地方的车出了问题,维修人员都可以通过关键词的输入,在系统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流程支持;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时,也可以将问题和解决办法注入数据库,形成规范化的流程和解决方案后,为其余地区其余车主可能会出现的类似问题备用。
同时,为了满足扩大的售后服务需求,吉利还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与技校等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储备维修技术人才,“在校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吉利车型的维修方式,在毕业后就可以更加轻车熟路的去适应工作了。”林杰告诉记者。
与过去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产品,还是体系化能力的打造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林杰认为,现在自主品牌已经无惧合资竞争。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中国是发展的原点,因此,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对市场的重视度会更高,对于中国消费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与此同时,在硬件设施以及工艺流程等方面,自主品牌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比如在基地建设以及各种高精度设备的投入上,自主品牌不遗余力的投入能够确保产品品质领先。
虽然自信满满,但林杰也表示,“进入100万辆的阶段,所有的竞争对手和格局都已经发生变化”。而为了在2020年能顺利冲击200万辆的目标,吉利每走一步,都要更加的谨慎和稳健。按照吉利控股集团总裁、CEO安聪慧的说法:“50万辆、100万辆、200万辆,一旦迈过去,发展速度就将会以倍数增加。”
多家车企应收账款超百亿,有企业欠款难收做好“坏账”准备
除了车子难卖,车款也不容易收了。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不少车企采用赊销的办法促销商品,出售后不立即收取货款,形成了应收账款。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市车企研究课题组发现,在车企公布财报时,营收、利润固然是引人注目的指标,而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是否合理,同样是衡量一家企业财务状况及至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2020年上半年,行业“龙头老大”上汽集团不出意外地成为应收帐款金额最大的一家,而ST力帆却是同比增幅最高的企业。
此外,部分车企存货周转速度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均变慢了。如华晨汽车去年应收账款周转日期约为98天,而今年上半年为137天;去年存货周转日数为87日,今年上半年变为102日。
上汽应收项目金额最高
“应收账款”,顾名思义就是应该收回的款项。"应收账款"是企业因为销售产品而应当在一年内向客户收取的销货款,说白了就是其他企业欠的货款。企业因为采用赊销的办法促销商品,出售后不立即收取货款就形成了应收账款。相比之下,应收票据主要指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汇票。
其实,上市企业的财报中之所以会出现“应收项目”,真正的原因来自市场竞争太激烈。因此,不管相关产生交易的客户有没有付钱,上市企业都会将销售商品转移到客户那边,而在报表中则记录为“销售收入”,对于没有收到的钱,企业会记录为“应收项目”。
综合各家车企披露的半年报数据,可以看出,2020上半年上汽集团以501.3亿元成为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金额最高的企业,比亚迪以439.09亿元紧随其后,吉利汽车与长安汽车的合计应收项目金额分别为249.41亿元和239.29亿元。
半年“应收项目”金额较大的,还有北京汽车(225.59亿元)、北汽蓝谷(208.39亿元)以及东风集团股份(118.13亿元)。相比之下,ST海马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总数仅为3.51亿元,排在倒数第二位。*ST夏利更是只有900多万元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在众多上市车企中敬陪末席。
以行业“龙头老大”上汽集团为例,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45.2亿元,同比下降25.39%;净利为83.94亿元,同比下降39.01%;不过应收账款和票据仅下降9%,可见除了业绩下滑,赊账问题也更严重了。
海马应收账款及票据同比增七成
如果以同比增跌幅度来看,ST海马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应收账款只有3.51亿,但同比暴涨70%,增幅高居半年上市车企首位。长城汽车紧随其后,应收账款同比增长61.72%。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超过或者接近50%的车企中,还有长安汽车同比增幅达52.93%,广汽集团同比增长48.6%。而应收账款半年同比跌幅排在前三位的企业,包括ST夏利(同比下跌68.42%)、小康股份(同比下跌63.23%)、*ST力帆(同比下跌51.77%)。
有业界人士指出,由于有应收项目,使企业利润的增长与现金流不同步,而由于有些应收帐目得不到兑现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企业也只能准备将它归入“坏账”中。
从各家车企的资产负债表中看到,他们都会将计提应收账款的一部分作为坏账准备金,这笔钱可计入利润表,使当期利润减少的,如果第二年“意外”收回其中一部分应收账款,还可以将其计算入利润表,从而使下期利润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应收账款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会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可能会影响公司资金的周转。因此,应收账款过高,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大。
从车企半年报的“应收项目”也可以折射出车企及至汽车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的特性。在此,不得不提一下,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车时发现一个“怪现象”,他们无法理解:经销商居然将自己车辆的合格证抵押给银行了。
其实,正因为各品牌车企广泛采用经销商制(4S店),由于汽车价值昂贵,从而造就了一种行业特有的“潜规则”。经销商通过借贷方式去拼凑出银行票据的保证金,甚至连新车都把合格证抵押给银行,卖掉车后把款项还给银行后,才将合格证交予购车者。近年来,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经销商,完全就是以此度日,通过超额完成销售任务后,从厂家那里拿到年底返利。对于经销商来说,这要比赚单台车的利润更能调动积极性。
多家企业做足“坏账”准备
在车企半年报中,不乏车企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例子。相比之下,应收票据由于通常在1-6个月内兑付,无需计提坏账准备。从二者对利润的影响看,应收账款的风险要明显大于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而应收票据(尤其是银行票据)则基本上没有这种风险。
上汽集团在其半年财报中透露,其应收票据为65.78亿元,应收账款则达到435.5亿元。吉利汽车半年报则显示,在合计应收项目金额的249.41亿元中,该公司“应收票据”总额为199亿元。他们与长安汽车一样,在应收项目中,应收票据占了绝大部分。长安汽车“应收票据”部分更达到了216.29亿元,相比之下,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只有23亿元。而长安汽车专门为坏账准备了1.03亿元,计提比例约为4.28%。
北京汽车在半年报中表示,该集团的大部分销售均为赊销,主要也是面对信誉良好且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此外,该公司通过银行质押的应收票据为5.86亿元。华晨汽车在其半年财报中指出,为改善流动资金,该集团在对应收账款周转及存货周转日期进行定期监察。报告称,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华晨汽车应收账款周转日期约为137日,而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约为98日。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存货周转日数约为102日,而截至2019年底止年度约为87日。
从北汽蓝谷半年报中可以看到,该公司“坏账准备情况”一项显示坏账准备期初余额为4.12亿元,计提约5千万元,期末余额达到4.62亿元。对于一家主营新能源车的企业来说,政策补助的锐减,不仅体现在销量及利润的变化上,显然也会从坏账变化中反映出来。江淮汽车在半年报中表示“本集团的应收票据均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产生,无论是否存在重大融资成分,均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但他们认为,“本集团持有的应收票据承兑人主要为国有四大银行或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因此本集团认为相关应收票据不会因银行违约而产生重大损失。”
至于基本上摆脱了政府补贴依赖的江铃汽车,其半年财报显示,在“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中,除了1.03亿新能源车补贴款因“行驶里程数很可能不达标”,企业已经对这笔“应收”款项不抱任何希望外,还有接近0.9亿元应收整车账款,也基本上难以收回,财报显示,“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达到100%。在江铃看来,因货款的欠款公司经营困难,并涉及数项诉讼,该集团认为这些应收款项难以收回,因此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银行票据已成车企金融工具
长城汽车2020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达到340亿元,同比增长61.72%,该品牌应收款项融资金额达到237亿元。其实,长城汽车此前常年应收票据远大于应收账款。自从2018年执行新报表格式后,他们也将应收票据放到了“其他流动资产”里面。长城汽车报告期根据应收票据后续现金流入方式,将其作为按照以公允价值评估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报表列示在其他流动资产科目。
有业界分析人士指出,其实长城汽车并没有等到票据到期后才去兑付,而是提前贴现,把银行票据卖掉,从而将风险和报酬一并转移给交易对手。所以,银行票据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金融工具了。
半年报没有出现“应收票据”一项的上市车企,并不止长城一家。
比亚迪半年应收账款达到439亿元,金额仅次于上汽集团。但其半年财报在“应收票据”一项并没有录入相关数据,而他们的应收账款融资金额则为73.27亿元。江淮汽车半年应收账款为39.13亿元,企业称“主要系销售货款收回所致”,而“应收款项融资”达到32.33亿元。虽然上半年没有“应收票据”数据,但江淮汽车在财报中指出,实际上他们的“应收票据”为0.4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江淮称,该集团上半年并无质押的应收票据,“视其日常资金管理的需要将部分应收银行承兑汇票做持有至到期管理,故将其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相关部分以‘应收款项融资’呈现。”
众泰应收账款今年上半年为41.69亿元,同比下跌28%,而在应收票据方面,上半年并没有任何显示,但其“应收款项融资”金额达到0.12亿元。ST海马半年报的“应收票据”同样是一片空白 ,而在“应收款项融资”方面也达到0.59亿元。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上市车企研究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 梁罗喆
吉利15亿成立极电智能科技公司 含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业务
观点网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吉利成立了极电智能科技公司。
资料显示,浙江吉利极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6日,法定代表人为谢世滨,注册资本15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互联网数据服务、大数据服务、控股公司服务、企业管理等。股权结构显示,该公司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吉利智能创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此外,吉利银河E8于近日亮相,该款车型搭载了高通骁龙8295芯片,AI算力高达30TOPS,整体性能提升2倍。
本文源自观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