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微型车品牌Smart已亏损40多亿欧元,吉利欲收购50%的股份,为什么?
smart汽车是奔驰与吉利共同打造的轻奢智能纯电汽车科技品牌,是一款纯电SUV汽车。在2021年慕尼黑车展上正式发布全新smart精灵#1概念车,并完成了首秀,其量产车型将在2022年上市。全新smart精灵#1概念车拥有全新的设计理念,成功将轻奢风尚与明日科技完美融合,牢牢抓住了目前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在外观方面,新车不仅保留了smart的经典设计元素,同时还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升级,而梅赛德斯-奔驰的资深设计师们的亲自操刀,更是为新车赋予了更多别具一格、彰显个性的未来元素。在内饰方面,精灵#1概念车沉浸式天幕以及天窗上的大量环形元素的结合,让车内更加通透和谐。另外,全新smart精灵#1概念车还配备了基于云端的OTA车机更新以及智能钥匙、语音操控等功能,使之拥有了迎合当下智能科技消费潮流的实力。它将让平凡的日常通勤变得更具乐趣活力。
奔驰吉利退股Smart!双方紧急辟谣 原因还在于造小车?
近日,我国一家合资车企突然爆出了一个大瓜!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发生重大工商变更,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均退出股东行列,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为控股股东,分别持股50%。
智马达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它的英文名字smart,应该就会有不少朋友对这个主打小巧精致的汽车品牌有所耳闻了吧?
资料显示,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为smart中国在华合资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17日,注册资本为54亿元,为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公司,双方各持股50%。
在吉利入局之前,smart作为奔驰旗下的轻奢品牌,一直致力于打造精品微型车,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它旗下smart fortwo、smart forfour等多款车型也曾以进口身份引进到了中国市场。
当吉利入股smart之后,这个品牌也开始借助吉利SEA浩瀚架构进行电动化转型,目前已经推出了smart精灵#1、smart精灵#3两款车型。前者售价区间为18.16万-22.66万元,后者在6月份才刚刚上市,售价区间为20.99万-28.99万元。
然而,正当smart准备在中国市场和精品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展身手之际,它的中国合资公司股权结构却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变动,奔驰和吉利在smart品牌上的这波操作简直惊掉了包括教授在内的不少人的下巴。
有意思的是,正当很多人都以为奔驰和吉利要放弃smart品牌之际,smart品牌全球公司又发表了一份声明称:目前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是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smart会灵活调整战略部署。
这也就意味着,尽管smart在华公司的最大股东不再是吉利和奔驰,但smart品牌全球公司公司的最大股东仍然是这两家公司。这么看来,这件事就显得很魔幻了。那么,奔驰、吉利到底在搞什么事情呢?
说实话,面对奔驰和吉利的这一通骚操作,教授一开始也有些犯迷糊,因此跟几个行业内的朋友讨论了一下这个事情,得到了以下猜想。
有一个朋友认为,smart在华公司智马达汽车之所以由中外合资转为外资,是为了像极星一样在海外进行独立上市。然而,教授认为这个说法并不认可,因为这个说法存在很明显的bug。
要知道,海外独立上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国外资金的支持。如果smart想要在海外上市,那么改变股权结构的应该会是负责smart品牌全球运营的smart品牌全球公司,而不是smart品牌针对中国市场而成立的智马达汽车。
另外一位朋友认为,智马达汽车由中外合资转为外资,是因为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并不理想,这是为了退出中国市场做准备,但这个说法同样也站不住脚。
销量方面,smart品牌今年1-5月在华累计交付量为19711辆,其中5月份交付量为2624辆。严格来说,无论是对比同级别车型还是同价位车型,这样的交付数据都不算高。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目前发展前景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任何一家车企想要退出退出中国市场都绝对不会是一个拍脑门就能做出的决定,而smart刚刚才推出新车,它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要退出中国市场迹象。
教授认为,smart之所以无法在中国这样的新能源市场产生漂亮的销量成绩,它的产品确实可能存在问题。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主流汽车消费者最在乎的无外乎高性价比和大空间,但这两点smart现有的在售车型似乎都没有占到。
另外,燃油车时代smart主打的精品微型车,精致的做工和小巧的体型让它在欧洲市场大获成功。如今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smart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全球研发中心支持工程研发。
然而,smart近两年推出的新车却与此前的微型车基因彻底背离,将主攻的方向瞄准了竞争激烈的小型SUV和紧凑级SUV市场。内卷严重的SUV市场让价格偏高的smart几乎没有太多生存的余地。
教授猜测,吉利和奔驰之所以双双退出智马达汽车的股东行列,将实际控制权交给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让两家直属smart的公司来管理是为了让smart品牌的产品回归制造精品微型车的初衷。
另外,吉利和奔驰仍然以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smart全球品牌公司,则是为了在资本层面间接控制smart品牌。从资本层面来看,吉利和奔驰退出马达汽车其实并不会对这个汽车品牌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它们始终以同等股比掌控着smart的全球总公司。
但是从管理层面上来看,教授认为吉利和奔驰的这波操作算是一次放权,让smart的团队在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主导权,而吉利和奔驰只为其提供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操作,吉利早已经是驾轻就熟。沃尔沃汽车最初和吉利控股集团的关系就是后者只为前者提供资金支持,但并不干涉前者的研发、销售。
在教授看来,中国一直以来都不是smart的主战场,如果不以中国市场为目标,而是瞄准欧洲这款smart本身就有着一定品牌号召力,并且更适合小型车、微型车生存的市场环境,那么教授认为吉利和奔驰的这次放权显然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李书福发力,吉利正式接盘smart,国产之后你会买吗?
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将组建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同运营Smart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3月28日,双方联合宣布了上述消息,这也是吉利和戴姆勒继去年10月份在中国建立高端出行合资公司后展开的另一个重要合作。
根据合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虽然戴姆勒在中国市场近几年发展得风生水起,旗下奔驰品牌在华销量更是成为其全球销量的支撑。去年,奔驰在中国市场共销售65.3万辆,同比增长11%。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销量同比下滑情况下,中国市场的增长拉动奔驰全球销量的整体上升。
然而,戴姆勒家族中同样也有个不争气的“小儿子”——smart品牌。从1997年问世以来,长达21年的时间里smart品牌一直未实现盈利。在2004年年销量达到15万辆的巅峰后,年销量持续徘徊在15万辆左右,去年甚至还缩水到13万辆,戴姆勒定下的20万辆目标从来没能实现过。同时,自1998年推出以来,smart品牌已经损失了几十亿欧元。
戴姆勒拯救smart品牌计划的第一步是电动化。此前,戴姆勒表示从2020年开始,欧洲和北美市场将只供应电驱动的smart。然而电动版本22000欧元的售价几乎是燃油版本的两倍。
为了降低成本,smart希望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寻找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
2018年,在中国汽车市场遇上罕见的负增长大环境下,吉利最终完成155万辆的销量相较于2017年同比增长了12.31%,成为国内少数增长速度保持数增长的企业。从近两年吉利汽车表现来看,自完全收购沃尔沃之后,不管是技术实力还是产品品质都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在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车型的需求之余,也抓住了目前消费人群的需求。
作者:张晓鸣
编辑:何易
吉利入股smart,是“冤大头”还是“双赢”?
文 | 观察者网潘昱辰
连续数日沸沸扬扬的传言,终于有了定论。
3月28日,戴姆勒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将smart打造成为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预计于2019年底成立,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对等持股。根据合资协议,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并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销往全球。
吉利控股与戴姆勒将各控制smart品牌50%的股权
继比亚迪和北汽之后,吉利将成为戴姆勒在中国的第三家新能源合作伙伴。对于吉利接手这个连续亏损20年的小车品牌,国内外存在不少争议和顾虑,一如9年前收购沃尔沃时那样。不过,归于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品牌已连续五年突破全球销量纪录,有此作为先例,吉利同戴姆勒的联手未尝不是一场“双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强行“双骄”的亏损黑洞
自smart诞生以来,在戴姆勒内部有关其前途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
作为为消费者熟知的两大高端小型车品牌,smart和宝马MINI可谓一时瑜亮。但要论资排辈,与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MINI相比,smart还只是个“小弟弟”。1994年,这个小车品牌由梅赛德斯-奔驰和瑞士著名钟表制造商斯沃琪(Swatch)联合推出,品牌名中的“s”代表斯沃琪,“m”代表梅赛德斯-奔驰,“art”代表两家合作的“艺术结晶”。1998年,首台量产smart正式上市。
1998年,smart首次实现量产,比MINI晚了40年
然而,由于造车成本高昂,在短短20年的历史中,smart从未实现盈利。据美勒茨银行预计,smart累计亏损接近50亿欧元,美国投资银行永核伙伴在给投资人提供的报告中指出,smart每年将造成戴姆勒5亿-7亿欧元的亏损。
从市场表现来看,2018年smart品牌的全球销量仅为12.9万辆,同比下降了4.6%。作为对比,MINI的全球销量则高达36.2万辆,接近smart的3倍。
MINI和smart的销量对比 图片来源:德国《商报》
不过,对于已担任戴姆勒首席执行官(CEO)长达12年的蔡澈博士而言,smart毕竟是亲眼看着长大的品牌,在情感上难以割舍。对此,他试图为这个小车品牌找到新的出路。2017年法兰克福车展期间,蔡澈表示到2020年smart将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实现全系车型的电动化,而其余地区也将紧随其后。同时,smart也将变身为一个城市出行品牌。
然而,相比年近古稀的蔡澈博士,他的接替者对smart的耐心更为有限。今年5月,不满50岁的康林松即将在股东大会上正式成为戴姆勒的首位外籍CEO。这位出身奔驰销售部门,且与smart品牌毫无渊源的准掌门无疑对利润更为看重。
戴姆勒首位外籍CEO康林松
有消息人士透露,戴姆勒即将于今年股东大会上进行重组,整个集团将分为乘用车、卡车以及移动出行服务三大部门,而诸如smart这样无法盈利的版块则迟早出局。
戴姆勒想要甩手smart并不令人意外。问题是,谁来接手会比较合适。
驱吉利之虎,吞北汽之狼?
吉利正式入股smart,也使得戴姆勒在华的另一家合作伙伴北汽集团深受打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2018年1月,蔡澈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smart此时尚无国产计划,但一旦国产,首选必然是北汽。“只有在北汽不愿意做的时候,才会考虑别人。”
即将卸任的戴姆勒董事长兼CEO蔡澈博士
即便是在去年7月,当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正式成立名为光束的新能源合资公司时,亦有不少媒体报道称戴姆勒将与北汽成立合资公司生产smart车型,来抗衡即将国产的电动化MINI。
为了应对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寻找在华新能源汽车合作伙伴成为了戴姆勒的当务之急。2012年,戴姆勒就与比亚迪合资成立高端新能源品牌腾势,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尚未实现消费升级,导致售价高昂的腾势出师不利。而已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的北汽是国内最早开启新能源战略的汽车集团之一,北汽新能源则是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
目前,戴姆勒拥有北汽新能源3.93%的股份。由于长期经营小型新能源车,北汽被视为与smart最为匹配的国内车企。同时,北汽拥有新能源出行品牌——华夏出行,这也符合蔡澈博士对于smart“城市出行品牌”的定位。然而,戴姆勒最终却“打脸自己”,另寻新欢。
华夏出行的用车以北汽新能源为主
有消息人士爆料,戴姆勒急于同吉利在smart项目上达成协议,是为了进一步向北汽施压,以打破与其在股比谈判上的僵局。
由于中国汽车合资股比的逐步放开,此前宝马于去年10月成功将所持华晨宝马股比由50%上升为75%,从而获得了合资公司更大的主导权。而同样在合资公司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戴姆勒也跃跃欲试。据彭博社报道,戴姆勒已于去年年末向北汽提出调整北京奔驰股比的计划,由49%上升至65%,但谈判结果并不理想。
而就在吉利入股smart的两天前,北汽集团和戴姆勒分别对北京奔驰进行了注资,用于研发新的发动机和整车换代工作。但在注资后,北汽和戴姆勒对于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仍为51:49。北汽仍占据主导地位。
北京奔驰会成为下一个华晨宝马吗?
同时,产品力的不足,也成为了北汽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的隐患。2018年11月,北汽新能源宣布召回约6.94万辆缺陷汽车,此次召回超过2018年国内所有新能源汽车召回总量的一半。尽管奔驰首款纯电动SUV——EQC交由北京奔驰国产已是板上钉钉,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汽可以高枕无忧。
有关北京奔驰的股比问题,双方股东的角力仍在继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长城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到宝马宣布收购华晨宝马25%股比,期间不过三个月时间,其中的关联曾引发了不少遐想。如今,不论戴姆勒是否有“驱虎吞狼”的打算,但戴姆勒与吉利联系的进一步加深,对于极度依靠奔驰盈利的北汽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买买买”能否“点石成金”?
除了戴姆勒与北汽的纠葛外,吉利本身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以及其与戴姆勒已存在的合作关系,也为双方在smart项目上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在成为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后,吉利近年来发起的各种“买买买”已经在媒体上刷足了热度。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2010年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瑞典豪华品牌沃尔沃。尽管此举在当时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不少争议,然而在2014-2018年的这段时间里,沃尔沃以连续五年创造销量纪录的表现,让质疑者无所适从。2018年,沃尔沃汽车销量为64.23万辆,同比增长12.4%,这也是自沃尔沃品牌创始以来首次突破60万辆。
在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其品牌价值并未削弱,反而屡破销量纪录
除此之外,在董事长李书福“合作、协同”的战略思维引导下,吉利还陆续收购了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旧译作莲花)、马来西亚宝腾汽车以及太力飞行汽车等车企,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汽车集团。
吉利控股的管理架构
2018年初,吉利又通过二级市场以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股权,成为奔驰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同年10月,戴姆勒旗下的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控制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对于戴姆勒而言,吉利是其最大股东,相比出售给外部车企,将smart托付吉利是更优的选择。而沃尔沃在吉利旗下的健康发展,也让戴姆勒对维持smart品牌的高端化拥有更多信心。同时,将制造转移至中国,也有望降低smart的造车成本。此外,和北汽一样,吉利拥有发展成熟的出行平台——曹操专车,足以满足smart城市出行转型的需求。
、
smart的品牌转型将通过吉利之手得以完成
而站在吉利的角度,smart虽然连年亏损,但其作为奔驰同门的品牌价值仍在。借由smart来进一步打造自身品牌的高端形象,同样对吉利的国际化进程大有裨益。另外,在此合作中,由吉利全球研发中心取得了smart的工程研发任务。而通过吸纳smart的研发技术,也有助于提升吉利在小型汽车领域的制造实力。由此看来,吉利同戴姆勒的联手未尝不是一场“双赢”。
如今,双方合作已经尘埃落定。蔡澈博士对smart品牌转型的心愿,最终将通过一家来自中国的车企实现。而smart和MINI、戴姆勒和宝马在新能源时代的下一轮较量,将背靠中国车企,并围绕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舞台展开。
smart和MINI的下一个战场将是新能源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观察者网汽车频道微信公众号“300弄车评”,ID:Lane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