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缤越这款车怎么样,三缸发动机是不是很容易抖动?
你好,检查火花塞,缸线,汽油滤芯,清洗节气门喷油嘴,火花塞损坏点火不好缺缸发动机抖,油耗增加,缸线漏电造成点火不好。节气门常时间没有清洗,造成进气不足,发动机没力,油耗增加发抖,汽油滤芯堵塞,,造成供油不畅,动力不足,油耗增加,发动机不稳,发抖。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提供帮助。【汽车有问题,问汽车大师。4s店专业技师,10分钟解决。】
吉利为什么大力发展1.5t三缸发动机?
没有其他发动机了,1.8国六被卡死,1.4t动力弱鸡渣渣。1.5t三缸高攀上沃尔沃终于可以忽悠一波了
吉利缤越全方位体验 高颜值外表下有颗颤抖的心
[资讯-牛车网]
吉利缤越,BMA模块架构下的小型SUV,全系采用三缸发动机,分为1.0T和1.5T两款。牛车实验室购买的是1.5T版本,具体车型为2019款 260T DCT游侠(10.88万元)。虽然我们对于三缸发动机并没有什么成见,但是这种构造的发动机确实给用车体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缤越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可谓是高颜值,视觉效果方面自主车型早已全面赶超外国货,而动力和车身结构方面还是没有实质性提升,下面将详细介绍缤越的设计亮点以及动态驾驶感受。
对于外观,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描述的,一堆华丽的辞藻加上夸张的描述并不是牛车实验室点评一款车的方式。吉利缤越,特点在于从正前方、后部、侧面,以及45度视角去看,都很协调,客观的说外观并没有什么优缺点之分,喜欢或不喜欢完全是因人而异。
缤越可能并不想被归为帝豪品牌,在各种宣传上都叫“吉利缤越”,但给车上牌的时候,无论是合格证还是车管所数据都显示此车为“吉利帝豪”,缤越只是个“俗称”而已。不过这是个题外话了,还是聊正题吧。
虽然并没有国标对“全景天窗”的面积做出规定,但厂家依然喜欢把大于普通小天窗的都叫“全景天窗”。也因此造成了吉利缤越这种天窗和比亚迪宋MAX那种天幕(一块大玻璃几乎全覆盖车顶但不能开启)都叫全景天窗。对于缤越这种小车来说,这种大约0.86平方米(实测尺寸)的天窗也的确不小,里外看着都很通透,开启面积超过总面积的一半。
中控台整体采用双侧风格,褐色台面下方搭配银色面板,两层之间还有黑色过渡,最后衔接下方的传统黑色区域(杂物箱等),设计手法虽不新颖,但很耐看。中央10.25英寸高清触控大屏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配置,配合全液晶可变主题的仪表盘,缤越也就拥有了双液晶屏这种高大上的配置。而电子换挡杆区域也采用了银色面板覆盖,一直延续到中央储物盒区域,与中控台的银色共同形成了T字形的视觉效果。
方向盘上的多功能按键,左侧为定速巡航、语音控制,右侧是多媒体控制和行车电脑快捷设置。而电子换挡的科技感虽然很强,也总不如传统换挡杆来得直接,虽然延迟并不明显,但是在停车或者起步时也会让你有点着急,而且这种档杆行程特别的短,操作起来不太舒服。和传统自动挡最大的不同是P档是个按钮,而不用推到最前端。
在日常城市道路驾驶中,默认的NOR模式即可应对自如,如果是对动力没要求还想节油,那就切换到ECO模式,油门的响应速度就变弱了。如果您着急的话,切换到SPT运动模式后车辆会有些许的推背感。和上面三种模式相配合,仪表盘会在蓝色(ECO)、黄色(NOR)、红色(SPT)之间切换,相应显示的仪表样式也有很大差别。使用不同风格的视觉效果来营造驾驶感受的最佳配置非液晶仪表盘莫属,机械仪表盘除了变个颜色之外是无法改变样式的。缤越也因此而拥有了不错的科技感,此外,切换驾驶模式的时候,方向盘的转向舒适度也会联动调节。
缤越的细节设计还是比较用心的,天窗和内部照明控制区域也专门设计了一套造型,还添加了银色元素点缀,按键的布局很适合驾驶者盲操作,照明灯也不会刺眼。虽然已经是10.88万元的次顶配车型了,这款缤越依然没有提供自动防炫目后视镜,不过透明边框的设计还真是不多见。
方向盘左下方是ESC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和大灯高度、仪表盘亮度调节的快捷键。缤越的大灯高度可调范围比较广,高低落差很大,城市道路中最好不要调节到最高,否则你的近光灯照到前面的小车可能会有远光灯的效果。
虽然大屏幕里可以调节空调,但这肯定不安全,开车的时候还是传统机械旋钮比较靠谱,所以缤越在空调出风口下方还是保留了实体空调按键。但是在按键下方这个储物区域,虽然能够放下6英寸以下的手机,但那两个圆的旋钮很是阻挡储物空间,取放都不太顺。
缤越车门内饰板的设计和中控台风格一致,银色元素也形成了一个“7字形”的效果,而车窗控制按键全部为银色风格。相对于普遍采用的黑色塑料按键,缤越这种设计还是很有新意的。
缤越前门开启角度很大,前后车门都能开启大约158度(电子量角器实测),上下车空间很宽裕。座椅也采用双色拼接,与门板和中控台呼应,设计上的美学算是比较到位了。后排乘客可用的配置并不多,除了中央扶手带有一对杯架之外,还有中央有充电接口,后部的三角窗也不能忽视,它能够让你在长途中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缤越虽然能够把后排座椅放倒,但是这个角度并不能太让人满意,无法放平,不过总比不能放倒要好吧。后排中央地台的高度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大体很平整的这个区域,仅有大约2.5厘米的高度,这真的是非常优秀了,坐在中间的人有了不错的脚部空间。
后备箱带有隐私盖板,左右两侧还带有小网兜,整体空间在这个级别来说很不错,可用空间的平整度较高。关于动力,1.5T发动机(DVVT 涡轮增压 缸内直喷)的实际排量是1477cc,最大功率130Kw/5500rpm,最大扭矩255N·m/1500-4000rpm,数据可以说是很漂亮。
从拿到缤越开始,我就不由自主的把它和吉利之前的产品对比,的确,外观内饰都是与时俱进,比合资车也不差。在关键的动力系统方面,缤越换挡的平顺性还是相当不错的,7挡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比同级别的自主车都要强,但是1.5T三缸发动机的抖动传递到方向盘上还能感觉得到,就有点让人不舒服了。
好在这种情况是在低转速的时候才比较明显,大约2300转以上就感觉不明显了。如果连续开几个小时的话,突然熄火还是能感觉到“这世界终于安静了”。没错,发动机的噪音有点吵。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吉利缤越的方向盘异响,只要是车开起来,转向的时候,即便是很小的角度,也能听到方向盘“吱扭吱扭”的异响,而且很明显。这种情况几乎是每次都有,等到后面的拆解环节,我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缤越虽然体型不大,但在操控方面并不能给人灵巧的感觉,如果是在弯道中提速,车辆会有隐约的失控征兆,如果是刻意猛给油外加变道,就会产生明显的侧倾并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动力的确不俗,但三缸机的抖动也随之而来。缤越重心高是个缺点,会影响操控性能,此前的缤越试驾活动“翻车门”事件也反应了重心高的设计问题。
缤越并不是吉利最高水平的代表,但在这个级别和价位上,它做的还算是可圈可点。外观的惊艳,内饰的亮眼,已经俘获了不少消费者,动力方面排除三缸发动机的普遍质疑,性能表现还算是能够让人接受。只是在车身安全结构方面,我们还有不少未解之谜,请一起期待牛车实验室吉利缤越拆解环节,2019年1月见。
(静态摄影/图文:张雅纯 动态摄影:张明亮)
「牛车实验室」拆解车型发动机舱大对比 工艺材料清晰可见
[资讯-牛车网]
虽然说汽车的安全构造从表面看不到,但是像发动机舱这样的地方,还是可以马上看清楚看明白的。打开发动机盖,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整体的布局,管线的防护,隔热的措施等等,都是一目了然的。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实例分析。
1、长城WEY VV5
WEY VV5机舱采用树脂护板全覆盖,视觉上彰显高端,但实际并无防尘效果,长期行驶有可能产生松动共振。机舱内钣金胶涂抹规整,走向清晰,密封及防腐效果良好。线束大多采用波纹管加绝缘胶布双防护。行车电脑位于避震塔顶附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发动机装饰罩内部整合了较厚的隔音隔热发泡棉。机舱内防火墙上部区域无隔热铝箔。
2、领克01
领克01机舱采用树脂护板全覆盖,这一点和VV5完全一致。机舱内管线防护严密,波纹管应用较多。发动机盖板本身就是整体发泡材料,隔音隔热效果好。机舱内防火墙上部区域无隔热铝箔。部分焊接件缺少钣金胶和防腐处理。
3、上汽名爵6:
打开名爵6机舱盖板,其机舱线束布局整洁,线束防护全面、走线合理,未见线束干涉现象。同时,机舱防火墙在阻燃隔热棉的基础上,使用了半球纹铝板进一步加强隔热、隔音效果,以降低发动机噪音对车内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4、东风本田思域:
本田思域发动机舱内布局过于紧凑,线束管路略显凌乱,各部件之间几乎没有多余缓冲空间,发生碰撞后可能造成更多部件之间挤压损坏,增加维修费用延长维修工时。此外,思域机舱防火墙处仅仅使用了黑色阻燃隔热棉,未使用半球纹隔热铝板,隔音隔热效果不佳,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发动机噪音得不到良好抑制,车内发动机噪音影响驾驶感受。
5、一汽大众MQB新宝来
MQB宝来的发动机舱布局规整,无凌乱线束。绝大部分的管路都由波纹管和绝缘胶布保护到位,波纹管和绝缘胶布能够起到隔热和绝缘的作用,可以在工最环境恶略的发动机附近,最大限度的保证线束的耐用性。机舱防火墙区域预留空位较大,并采用防火隔热棉与铝箔板双层防护,ABS泵位于此区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机舱内钣金涂胶涂抹的非常厚实。
6、比亚迪宋MAX
机舱内部线束走向简洁,防护采用波纹管和蛇皮管双层防护,管线和电缆之间无相互干涉,能够保证较好的耐用性。保险盒盖板内部印刷了全中文保险布局图,且提供小工具,利于日常的紧急维修和维护。行车电脑位于电瓶后部,位置相对靠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发生碰撞时维修费用低廉。机舱最里侧的防火墙区域大面积覆盖了隔音棉,建议再增加一层铝箔材料会有更好的隔音隔热效果。
7、上汽大众新朗逸:
新朗逸发动机仓布局规整,线束整洁,大部分线束都由波纹管及绝缘胶布进行包裹,保证了线束的耐用性。机舱防火墙采用了防火隔热棉与半球纹铝板进行隔热隔音处理。此外,ABS泵位于防火墙前方,该位置较不易受碰撞影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保证制动系统的正常运作。机舱内焊缝均有钣金胶涂抹,虽然施胶厚实,但涂抹比较随意。
8、吉利缤越:
防冻液导水管与空调冷凝管布置距离过近,虽然专门设计了支架,但在行驶颠簸中依然有互相摩擦的风险。机舱内线束由编织布、波纹管、绝缘胶布防护,总体比较完善。防火墙区域全覆盖了铝箔隔热板,ABS泵贴近防火墙,设计合理。仔细观察发现,铝箔后面并无毛毡层。
9、领克03:
领克03发动机防护罩内设计了再生材质隔音隔热棉。机舱内线束由波纹管和复合塑料编织布防护,另有部分裸露。
发动机防火墙区域大部分无隔热铝箔板,仅在最下端设有少量。ABS泵位于避震塔顶后部,是安全区域。
10、东风悦达起亚智跑:
起亚智跑机舱内布局规整,管线很少,且采用波纹管防护。防火墙区域铺设了阻燃隔热棉,。机舱内各组件和线束无相互干渉,成熟可靠的布局同时也体现了并无新技术出现的尴尬。
11、上汽名爵HS:
名爵HS机舱内布局比较紧凑但没有任何相互干涉的组件,管线不多且保护到位。防冻液位置与大多数车型不同,位于前端右侧便于维护。细节见真章,汽车小配件的排布更能凸显一个品牌的精工和巧思。
12、东风日产轩逸:
轩逸的发动机舱布局显得满满当当,基本上没有什么空余的地方。各种管线的布置也都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这种设计也是比较少见的,给机舱留下的散热空间就不多了。水箱框架的金属表面只有底漆,没有喷涂色漆,和前杠如出一辙。该区域长期承受高温和外界灰尘侵蚀,极易被腐蚀,底漆(即防锈漆)本身很薄,缺少了色漆层的保护,能否禁得住日久天长的使用,不得而知。
此外,发动机舱防火墙区域(即靠近前风挡的地方)没有安置常见的铝箔板隔热层,仅铺设了黑色的隔热棉质层,兼具阻燃的作用。不如铝箔+隔热棉双防护完善。而此处布置的管线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此区域应该比较空旷。整体观察发现,机舱内组件确实有点拥挤,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本身技术比较老旧,并没有优化体积,而新车的外形是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最新设计,似乎就是这样造成了“不兼容”,小机舱塞进个大体积发动机。
全文总结:怎么样,看了上面的内容,是不是对发动机舱也有了一些认识呢。虽然看上去,发动机舱乱七八糟的,其实还是有很多细节之处可以为买车提供参考。用料好不好,全凭你的眼里,发动机舱还有更深的学问,是不是泡水车,是不是事故车,都能看得出来,后续文章将为您带来更丰富的内容。
「牛车实验室盘点」后部比前部差多少?拆解车型前后防护结构对比
[资讯-牛车网]
在实验拆解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注重前后防护结构的完整度。但通过对比,大部分车型的后部防护结构都要明显差于前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后部撞击的几率和伤害程度要低于前部,另一方面则是厂家有意节省成本。那么今天牛车实验室就带大家盘点一下我们2019年拆解的全部车型,它们的前后防护结构各有什么差别。
1.吉利缤越
缤越前部防护结构采用钢制结构,最外层为拼接焊连接,金属杠体侧面呈“弓字形”吸能结构。缓冲泡沫块设计比较隐蔽,位于保险杠皮内,对于低速碰撞能够起到保护车体外观的作用。
金属防撞杠后部设计了吸能盒,仅有溃缩点并无压溃诱导槽,明显缩减成本。杠体采用8颗螺栓与后部纵梁相连,便于维修更换。前部线束由波纹管防护到位,但走线位置位于吸能盒区域,碰撞时易受到损伤。
缤越后部防撞钢梁较为单薄,虽然侧面呈弓字形结构,但并无内层构造。杠体与车身通过螺栓相连,严谨的来说,连接件并非传统的吸能盒结构,而是单薄的钢片材料。因为相关国标并未规定车辆必须安装后防撞梁,所以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厂商就取消了后防撞梁。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曝光,无后防撞梁的车型已经“令人发指”,厂商只得把缩减成本的对象转移到吸能盒上。
由于吸能盒的缺失,导致后部碰撞时撞击力度无法被传导至纵梁而分散。此外,后部也没有缓冲泡沫块,所以低速状态下的后部车身自我防护也并不能让人满意。
结构点评:缤越前脸设置了泡沫缓冲+防撞梁+吸能盒的结构,勉强符合这个级别的车型要求。但后部的防护结构缩水比较严重,没有泡沫缓冲,也没有吸能结构。可以说后部的防撞钢梁有些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前后差距比较悬殊。
2.领克03
领克03前防撞梁为铝合金材质且侧面呈口字型,吸能效果好。吸能泡沫层位于杠皮蒙皮内,前部没有设计行人腿部防护梁。
杠皮内还设计了气压传感器,遇到行人碰撞事故时可激活机舱盖向上弹起功能,减少伤害。
铝合金吸能盒呈类蜂窝状,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仅有溃缩点。
领克03后部防撞梁为钢制,正面冲压出大面积吸能凹槽。杠体中间宽两端窄,是常见的规格。
后部并无设计泡沫吸能层。后杠吸能盒仅有一道压溃诱导槽,但设计了多个压溃点,可以起到相似的溃缩作用。后杠体两端均为三颗螺栓连接,虽无伤大雅但的确节约了微小成本。
结构点评:同样是吉利制造,领克03则要比缤越高了好几个台阶,确实有“高端品牌”应有的样子。领克03的前部防护结构不仅完整,并且还配备了保护行人的气压传感器,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激活机盖弹起功能,保护行人。要知道这样一套机构的成本可并不便宜,这在一款国产紧凑型轿车中属于绝对的越级配置。后部防护结构虽不及前部,但也是不错的水平,除了没有泡沫缓冲,金属防撞梁和吸能盒都没有缺席。
3.东风·悦达起亚智跑
起亚智跑前部主防护结构由金属杠体和泡沫缓冲层构成,防撞杠侧面呈半口字形状,后部吸能盒带有凹坑状压溃诱导槽。
智跑前部无副防撞梁,也没有设计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前部出现的线束基本都采用波纹管防护。泡沫缓冲层位于杠皮内侧,贴合比较紧密。假设出现碰撞事故,比如“智跑追尾名爵HS”里面那种碰撞,显然智跑前部损伤不小,否则车主也不会发飙。因为没有金属的副防撞梁,所以前脸肯定伤的重。要是更加高速一些的碰撞,很可能连水箱都会撞坏,维修时间和成本都直线上升。
起亚智跑后部防护结构让人颇感意外,防撞梁居然采用了早已淘汰的树脂材料,这也使得其后部防护成为了整车安全的一大硬伤。树脂材料类似于高档塑料,其强度无法与金属材料相提并论,几乎形同虚设的树脂杠的确不令人满意。至于吸能盒和杠体纵向吸能结构,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结构点评:智跑的前部防护结构好像一名参加过应试教育的考生,泡沫缓冲+防撞梁+吸能盒一应俱全,设计得一板一眼,没有明显缺点,也没有明显亮点。但后部的防护让人瞠目结舌,只是用一层树脂材料进行填充,毫无任何金属防护。这样即便是低速轻微碰撞,也很可能伤害车身结构。根据其如此节省的做工,再结合低廉的售价,二者的关系也很容易联想了。
4.上汽名爵HS
名爵HS前部主防护结构由金属防撞杠体和附加镂空吸能金属层(副防撞梁)构成,此设计可以说并不常见。由于附属结构的存在,也就无需缓冲泡沫层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名爵HS的技术水准、制造工艺以及对安全的考量达到领先水准。还是拿上面的假设性事故举例,如果名爵HS前部追尾其他车辆,理论上由于副防撞梁的作用,中低速下,车自身损毁不会太严重,二级缓冲层先行吸收了大部分碰撞能量,既保护了车头也保护了前部水箱,避免事故蔓延。
防撞梁后方吸能盒带有凸起状压溃诱导槽,且纵横两面均有设计。副防撞梁焊接与主梁之上,二者结合后侧面呈近似口字型。此外,前部出现的线束采用波纹管防护。
名爵HS后部防撞梁为金属材料,侧面呈弓形吸能结构,后方吸能盒带有压溃诱导槽。杠体采用8颗螺丝与后部车身相连,碰撞后维修更换比较方便。倒车雷达线束位于杠体边缘,保护比较周到。此外,后部涂胶规整,且喷涂了与车身同色的油漆。
结构点评:名爵HS的前部防护结构基本勉强让人满意,只是缺少泡沫缓冲层,金属防撞梁和吸能盒都有配备。泡沫缓冲层只是应对低速碰撞,即便缺少,也不会影响车身整体安全性,只是在轻微碰撞时,更换保险杠的几率更大而已。后部防护结构看起来都有配备,不过防撞钢梁仅为一层弓形结构,虽然设置了吸能盒,但吸能效果仍然欠佳。
5.华晨宝马3系
新3系的前部防护结构看上去还是有点复杂,但是设计得很有逻辑,可以说是错落有致,有条不紊。这个加强杆共有4根,采用铝合金材料,形成了一个近似于菱形的视觉效果。在发生前部碰撞时,如果是比较低速的情况,这个支架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护水箱。图中的泡沫缓冲层位于主防撞梁上面,也是应对低速碰撞用的,能够给杠皮一定支撑。
取下这个泡沫层之后,可以看到宽大的铝合金主防撞梁。铝合金材料的成本比钢铁高不少,质量轻,吸能效果好,所以低端车型为了控制成本,基本不会采用。铝合金的优势还有轻量化,新3系前部采用大量铝合金材料,包括主防撞梁、吸能盒、副防撞梁、水箱加强杆,整体比使用全钢材料要轻很多,保守估计也有几十斤。
宝马新3系配备了主动弹起式机舱盖,这套保护系统的触发装置,就是隐藏在前保险杠内的橡胶气管+两端的压力传感器,整套装置设计比较合理,比普通的加速度传感器要精密,降低了误报率。不过一旦触发后机器盖弹起,这维修成本动辄上万元且维修周期长。虽然有保险买单,可是耽误用车的同时也有可能让第二年的保费上涨,就显得有点得不偿失了。
此外,新3系还在车头两角处设计了特殊的金属加强框,材料为钢制。一般来说,车头两角处是雾灯、玻璃水壶、甚至是ABS泵的位置,宝马新3系专门设计了这组金属结构后,玻璃水壶被移到了右侧翼子板内。应该说,这组加强框很必要,提升了车前部25%-45%碰撞时的安全性,大部分车型这里都是薄弱点,新3系这个设计在上一代是没有的。
最后要说的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也可以叫做前部副防撞梁,还有的厂家称其为行人防护钢梁。总之,就是在碰撞时,弥补主防撞梁的不足。如果是撞击到行人,该装置可以碰到行人的腿部,并将行人弹起到机器盖上,虽然听上去也很惨,但是总比卷入车底下要好吧。
通过前文我们都了解了其前部防护大量应用了铝合金材料,不过后部就没那么幸运了。乍一看新3系的尾部怎么这么一大片黑乎乎的覆盖物呢?细看就能发现,基本都是树脂(高级塑料)外壳,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主要作用是杠皮的支撑架,起到固定的作用。所以后杠皮能够严丝合缝的禁锢在车身外表。如果是低速的碰撞事故,其实这种框架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此外,我们从正后方可以看到,防撞梁的宽度很广,对尾部两端的防护比较好。
钢制的主防撞梁在树脂外壳里面,由于都是黑色的,不是特别直观。放大后可见,钢梁为开放式冲压件,不是更好一些的闭合焊接件。而后面的黑色立方体,就是吸能盒。吸能盒设计了压溃诱导槽,而且是四边都有,上下两面是凸起,左右两面是凹槽,碰撞时吸能溃缩效果会不错。
结构点评:作为2019年拆解的唯一一款豪华品牌车型,宝马3系确实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前部防护结构格外完整,泡沫缓冲+铝合金防撞梁+斜置加强块+副防撞梁+气压传感器+吸能盒,能配备的几乎都配备了,材料也是比较上等的。来到后部,虽然不及前部,但缓冲层+防撞梁+吸能盒的结构也足够完美,并且防撞梁尺寸较大,防护面积更为宽广。
6.广汽丰田雷凌
全新换代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设计有点出乎预料,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钢梁,如此设计超越了很多同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宽的吸能盒更是增强了前部碰撞时的溃缩能力,保护行人降低伤亡。
吸能盒上方带有压溃诱导槽,而侧面并无此设计。主杠体和行人钢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维修更换。在紧凑级家轿中,我们此前仅见过本田思域配有类似的双吸能盒结构,无疑是成本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头部区域占用空间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响周边线束布局,不过还是利大于弊。
雷凌的后部防护结构就很让人咋舌了,既没有二级缓冲泡沫,也没有用心设计吸能结构,仅仅是钢板冲压件上简单设计了一个凹槽。侧面结构上,也没有使用多层叠加钢板或者是异形内构。后部简单到连常见的线束都没有出现,也没有卡扣,没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
我们不得不说,雷凌后杠所谓的“吸能盒结构”,其实就是主防撞梁和白车身的金属连接件,只能是勉强称之为吸能盒。因为真否定的话,毕竟碰撞时这个连接件是率先牺牲的,你也无法判断它完全不吸能,的确有点让人为难了。
结构点评: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比较优异,泡沫缓冲+铝合金防撞梁+副防撞梁+吸能盒,在紧凑级车中几乎是满分的配置。而后部则相差较多,不仅没有泡沫缓冲层,防撞梁也比较单薄,吸能盒仅为一个框架,无任何压溃诱导和加强结构,有一些摆摆样子的感觉。
7.东风日产轩逸
拆开前脸的外皮,露出基本结构。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材料是泡沫。
吸能盒结构是配合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还会设计吸能盒压溃诱导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开凹槽”,这样可以在槽内使得撞击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遗憾,我们在轩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见到压溃诱导槽。
轩逸的后部防撞梁结构相对前部来说,就显得很简单了。只有一个主防撞梁,上面覆盖了一层缓冲泡沫层。
后防撞梁的吸能构造,也是和前防撞梁一样的弓形结构,同样,其后部吸能盒也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碰撞吸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结构点评:轩逸的前部防护结构为泡沫缓冲+防撞钢梁+副防撞梁+吸能盒,只是在主梁材料方面逊色于雷凌,其余几乎是相同的水平。来到后部,轩逸的防护结构则更加占优,弓形防撞梁兼顾了吸能效果,并且也配有吸能盒。不过轩逸前后的整体问题是吸能盒都没有压溃诱导槽,一定程度上影响撞击后的吸能效果,需要在细节方面予以提升。
全文总结: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车,越来越关注汽车结构本身,而厂家也更加注重汽车安全。以上这些车型在前部防护结构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已经没有了严重的缺陷。不过这些车型不约而同的都是虎头蛇尾的设计,后部防护结构明显逊色于前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起亚智跑是唯一一款后部没有防撞钢梁的车型,在此特别提出批评,简直将偷工减料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连样子都不想装装。虽然所有车型都是后部次于前部,但这并不代表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因为安全永无止境,没有车能够做到最安全,只有不断地加强。因此我们也呼吁各个厂家能够持续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追求靓丽的设计和丰富的配置之余,更加注重车辆的安全结构,真正做到安全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