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学院车辆工程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中原追梦|洛阳篇 吉利区:奋力谱写“两个高质量”新篇章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杨永锋摄

□河南日报记者 田宜龙 通讯员 吉宣

滔滔黄河之滨,正在崛起一座“文明开放、生态宜居”的现代石化城。她,就是承载着龙山文化的厚重底蕴,依托着石化工业的现代辉煌,在黄河古渡闪耀着炫目光彩的吉利区。

40年弹指一挥间。“因石化而生,随石化而兴”的吉利区,如今又站到了一个历史跨越新起点。

围绕“9+2”工作布局和“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吉利区确立了“一团三区”的总体目标,以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滨水城市洛北组团”为核心,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大的现代高端石化产业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黄河中下游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奋力谱写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创新引领做大做强高端石化主导产业

“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连串闪光的名片让吉利熠熠生辉。

坐拥国家特大型企业——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使吉利区拥有8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32.5万吨PTA、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长丝、10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能力。

如今,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先后有105家工业企业汇聚而来。其中,产业集群企业达到91家,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该区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学新材料”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的90%以上。

眼下,随着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原油商业储备库、“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等项目的逐步实施,石化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吉利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立下“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大的现代高端石化产业区”军令状,到2020年,炼油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初步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高端石化产业区;到2025年,炼化一体化工程竣工投产,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建成上下游一体、产业链条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高端石化产业区。

目前,总投资120亿元的炼油结构调整“一主四辅”龙头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的催化裂解、加氢裂化、乙苯—苯乙烯、聚丙烯或丙烯腈等化工转型项目,180万吨PX、150万吨PTA和100万吨级乙烯及下游产业链项目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三步推进、延链补链、提质倍增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着力全力打造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和产品种类最多的“特种油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环保水处理剂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轻烃深加工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含氟气体材料生产基地”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的趋势已逐步显现。

实施“1295”工程打造党建工作强区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

围绕“一团三区”建设,吉利区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理念,认真落实洛阳市委“河洛党建计划”要求,以实施党建工作强区“1295”工程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的新模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抓一级组织,带一方经济。吉利区突出党建引领,区财政设立800余万元基层党建阵地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农村(社区)党建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打造集教育、议事、服务、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党员群众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全区95%以上的村(社区)都有了“面积适用、设施完善、功能健全、制度规范”的活动场所,基层党建阵地规范化建设标准在全市进行推广。

树一个典型,聚一方合力。该区深入挖掘宣传河阳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于书法的先进事迹。去年,于书法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全省“砥砺奋进的五年·圆梦中国人”首场报告成功举行,并在洛阳市巡回宣讲12场,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于书法六维度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法”被《河南省党的建设工作简报》在全省专题推广。

建一批队伍,兴一方事业。在全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推选“十佳优秀书记”“十佳红旗支部”“十佳明星党员”“十佳先锋团队”等先进典型群体。实施“百名英才引进计划”,用三年时间引进石油化工、城市规划、旅游管理、金融、经济等急需专业的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100人;大胆探索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培育模式,选调30名高学历年轻干部组建“星火英才班”,使每名学员都成为各自单位的中坚力量,做到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统筹协调。

创一批亮点,促一方和谐。该区倡导“一村一特色、一社一亮点”,引导各基层党组织不断创新优化服务模式。如三和社区党总支设立“O2O党群聊吧”,通过线下聊天室+线上微信群,解决党员群众诉求问题320余件;康乐社区党总支每年举办“邻里情”主题文艺演出,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西霞社区成立“爱分享”红色公益联盟,组织党员志愿者、社区居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累计开展公益活动20余次,帮扶困难群体160余人次。与此同时,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27支,2300余名党员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30余次,累计为居民办好事实事2600余件。

坚持生态立区打造黄河中下游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区

今年9月19日,2018年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管理培训班与会人员莅临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来自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湿地管理部门相关负责同志200余人听了湿地保护志愿者的讲解,他们边走边看边拍照留念,对吉利区修复保护黄河湿地的努力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吉利区坚持生态立区,专门出台黄河湿地保护实施意见,积极实施湿地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加大湿地保护巡查执法力度,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禽为主。正在实施的吉利区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吉利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建设面积约1万亩;二期黄河湿地实验区项目,建设面积约1.25万亩;三期黄河湿地核心区保护项目,建设面积约1.5万亩。该工程围绕打造吉利“壮美黄河、秀美湿地”品牌,突出“古道、平滩、清水、近城”四个特质和优势,坚持严格保护、规范管理、适度开发。

紧紧围绕“自然黄河”“水利黄河”“文化黄河”“民俗黄河”“科普黄河”等“五个黄河”文章,叫响“万里黄河第一清”品牌,充分展现黄河文化之魅力、河洛文化之特色、湿地文化之精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同步提升,努力把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生态完好、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黄河中下游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保护区。

目前,一期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正在加紧实施。该工程分为河清园、湿地精品区、白鹤洲科普教育基地三个生态修复区域。自2015年9月实施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将于今年12月底全面竣工。

按照中央环保督查六部委关于“绿盾2017、2018”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吉利区对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点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整改销号3批40余个人类活动点,取缔保护区内所有的砂石厂,清运砂石120余万方,拆除各种建筑物、构筑物6万余平方米。

经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吉利黄河湿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水系成线、沼泽成片、绿色满眼、水禽群飞的湿地景观初步显现,黄河湿地正在成为吉利区的一张崭新形象名片。

加快转型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近年,该区以推进城乡区域融合一体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把吉利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吉利区“乡改办”全面完成,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72%。按照“点面结合、纵横联动、补齐短板”的原则,吉利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19个村全部列入了“村改居”计划。目前已完成了12个村“村改居”工作,明年将全面完成剩余7个村庄的“村改居”工作。为全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大力推进1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为了让“看得到万佛山、望得见黄河水、存住白鹤记忆、留下吉利乡愁”成为吉利的鲜明特征,吉利区致力于将城市规划区外的10个行政村全部打造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同时,吉利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1个、国家二级公共文化馆1个、文化广场2个、文化公园1个、城市书房5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个、村文化服务中心24个;发展城乡教育,区实验中学项目建成投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成30个益农信息社,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吉利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吉利区将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突出党建引领,加快“一团三区”建设,把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一是加快产业转型,落实洛阳石化“三步走”方案,横向发展三大产业、纵向完善八大链条、全力打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早日把吉利建成中西部最大的现代高端石化产业区。加快推进黄河湿地、万佛山等旅游开发,努力形成石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动能转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三力联动”。三是加快城市转型,加紧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六个一体化”,力争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在90%以上,把吉利建成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四是加快生态转型,围绕打造吉利“壮美黄河、秀美湿地”品牌,努力把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生态完好、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黄河中下游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示范区。五是加快社会治理转型,深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六是加快体制机制转型,让全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坚持工作标准高、工作措施硬、工作作风实、纪律规矩严,形成带动体制机制转型的“头雁效应”。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吉利区委宣传部提供

从智擎“微米工厂”揭秘吉利创新密码——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专家团走进“科技新吉利”| 汽车评价

“微米”作为一种长度单位,相当于一米的百万分之一。如何深入理解微米?举例来说,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肉眼难以分辨。就是这样的一个长度单位,在汽车生产工业体系中,却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拥有顶尖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

专家领导合影

作为连续两年位居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排行榜榜首的佼佼者,吉利在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无论是在精细化作业还是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当之无愧成为汽车行业的典范。10月11日,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专家团走进汽车世界级“微米工厂”——吉利义乌动力系统制造基地,进一步探究吉利汽车在动力技术研发与技术储备方面的创新突破。

专家团参观吉利义乌动力基地

2014年6月,吉利义乌动力基地正式建设成立,作为吉利动力总成系统九大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吉利全球范围内设立的最大高端动力智能制造基地,该基地集发动机研发、制造为一体,规划发动机年产能可达120万台。

专家团试驾吉利产品

之所以称为“微米工厂”,是因为吉利义乌基地全面采用了沃尔沃工厂标准,引进了目前世界顶尖级的先进高端智能设备,来生产制造精度可达微米级的发动机。全球领先的自动化设备组建了高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精度可达微米级,因此被吉利定义为“世界级微米工厂”。当前,该基地主要生产1.0TD发动机、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1.5TD发动机以及沃尔沃方面主导研发的2.0TD发动机。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动力研究院院长

王瑞平

随着汽车产业迈向“新四化”的发展趋势,吉利将向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集团进行转型。由此,“科技新吉利”的形象应运而生。对于吉利而言,“科技新吉利”正是其面向汽车“新四化”的产业变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转型全球科技型创新企业的新核心竞争力。

“吉利打造全球化不只是一个口号,3.0时代的动力产品从策划、开发到工厂建设,都是按照全球化标准把实现跨越性发展作为战略目标。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也是我们过去几年高速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坚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走得更远、更高。”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动力研究院院长王瑞平表示。

吉利动力研究院副院长赵福成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吉利大量开展同步工程,各模块之间高效协同,以项目为主线的矩阵化管理。为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品质,吉利动力研究院副院长赵福成表示:“吉利采取‘工程师责任制’,即每一位工程师都是其负责零部件的项目经理,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提高各部门协调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不仅如此,吉利动力研发中合理运用GPMS、GPIS等信息化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可对开发过程中进行追溯和经验横展。正是由于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开展创新之举,最终打造出业界称赞的“吉利速度”——动力总成开发周期仅为36个月。

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吉利品牌研究院副院长严永贵

在动力技术布局方面,吉利品牌研究院副院长严永贵直言:“吉利动力总成全面向电气化的方向发展。为此,吉利动力系统打造‘智擎混动’技术,其中涵盖MHEV、HEV、PHEV车型,产品覆盖轿车、SUV、MPV三大产品线。”依托于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体系、全球领先的模块化架构、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技术、全球领先的智能驾驶普及性、全球领先的智慧立体出行生态布局、吉利持续为用户带来智能、绿色、个性、品质的出行体验。

吉利动力制造义乌基地总经理尹洋

考察完吉利汽车动力研究院后,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专家团与吉利汽车高层领导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中国汽车品牌集群主席、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

随着汽车产业和整个国家经济迈进新时代,已由过去粗放型的简单发展进入到创新发展阶段。“吉利是汽车行业全球化创新的典范,这一战略思维已经落实到每一位吉利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层级上。”中国汽车品牌集群主席、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表示,“当前吉利的创新目标聚焦于世界一流,体现在产品一流、技术一流、制造一流。吉利品牌创新开创了新模式,品牌规划调整非常及时。更为难得的是,吉利品牌研究的方法活泼、生动,具有全行业的代表性。毫不避讳的说,吉利已经实现本质性的蜕变与重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十佳变速器评委会主席徐向阳

试驾环节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十佳变速器评委会主席徐向阳重点提及了吉利品牌旗下车辆在外观、内饰,以及动力方面的突出表现。直言“打破了人们对自主品牌的固有印象。尤其在混动车型上的动力性能表现尤为突出,实现了动力模式之间的‘无感’切换。”他表示:“吉利动力总成平台的规划非常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完全实现以市场驱动为导向。不仅为吉利汽车全球战略布局提供一臂之力,还满足市场对动力的需求。”同时,他建议,未来吉利一定要专注发动机技术本身的创新。此外,随着混动车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发动机与变速器系统之间的集成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品牌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品牌集群秘书长解树江

“吉利汽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奇迹,有效拓展了吉利‘品牌森林’的边界。吉利在义乌打造全球最大的动力总成生产基地,意义非凡。不仅提升了义乌城市品牌价值,同时也提升了吉利品牌的竞争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品牌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品牌集群秘书长解树江如是说。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院长席军强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院长席军强表示:“时隔一年,再次体验到吉利汽车在变速器领域的高效发展,技术进步非常明显。针对混动车型,已经实现非常平顺的换挡。

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首席专家、中科院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赤东

“吉利是一家不断成长的汽车企业,真正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完成研发体系的构建。如今,吉利汽车品牌代表了科技品质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标。”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首席专家、中科院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赤东表示。同时,他提出:“吉利汽车要明确未来向科技领域的转型,掌握科技发展趋势的脉络,需有效掌握‘技术?管理’的企业发展创新秘诀。”

时下,正值汽车行业进入“金九银十”的黄金期。吉利汽车上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9月销量达到11.38万辆,逆势增长超12%。蝉联中国品牌销量冠军,继续稳坐中国品牌第一。得益于吉利汽车在管理、体制上的不断创新探索,成为吉利汽车全球化发展一抹亮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学院车辆工程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