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什么能成功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背后竟是一个局中局

当年吉利的李书福以一个小品牌,蛇吞象的收购了国际大牌沃尔沃,一直被人诟病,可如今沃尔沃已经市值达220亿美元。可是当年的李书福以一个小品牌之姿,耗费8年时间去收购沃尔沃的路上,与福特,高盛,摩根,罗斯柴尔德等等国际大佬斗智斗勇,体现了民营汽车公司的胆魄与谋略。

吉利看上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的签约桌上,花了半个小时,把半米高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文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吉利将获得诞生于1927年的沃尔沃100%的股权,10963件知识产权和专利,两个完整的,有50万辆产能的生产企业,以及一家发动机公司,三个汽车零部件公司,3800多名国际水准的研发工程师,以及分布在100多个国家2325个服务及销售网点。

吉利与沃尔沃签约

而这一号称蛇吞象的收购案例,在当时轰动全球,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距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也是中国国际并购史上,最为经典,最为复杂的收购案,不仅成为了国内各大商学院必备的商业案例,甚至还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卖白菜的李书福,如何通过艰难险阻,最终迎娶到这位北欧贵族沃尔沃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背景

咱们先来了解下,当年福特为什么要将沃尔沃出售?

1999年的时候,日产汽车陷入财务危机,雷诺趁机大批购进日产股票并控股,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得日产扭亏为盈。后来通用汽车就找到雷诺日产,想要结成汽车联盟。这消息被福特的老板比尔福特得知,惊出一身冷汗。

福特老板比尔福特

本来福特跟通用在美国还能掰掰手腕,如果他们一旦联盟,自己将被通用远远地甩开,于是比尔福特定下策略要与雷诺日产结盟,其中的一项措施就是要削减成本,进行品牌重组,为了实现这一策略,福特老板把波音民用飞机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都给挖了过来。

福特CEO艾伦穆拉利

这位大哥新官上任,提出了“一个福特”战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把其他子品牌剥离,宣布把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卖掉,并将裁员3万人,关闭14家工厂,艾伦,穆拉利的施政纲领一公布,远在中国的李书福血脉喷张,他知道,机会来了,虽然要卖掉的品牌中没有沃尔沃,但这个时候李书福已经开始了单相思,他觉得福特把沃尔沃卖掉是迟早的事。

于是在2002年的吉利董事会,李书福说完要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后,根本没有一个人把他的话当真,因为二者的销售额相差几十倍,没有人会觉得这事有成功的可能性,可李书福却有这种熊人胆,他在公司成立一个小组来默默的推动收购沃尔沃的行动。

吉利老板李书福

李书福为何要收购沃尔沃

那李书福为什么想要去收购国际品牌沃尔沃呢,这要从一场官司说起。

2002年吉利作为一家民营车企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吉利一直采购的是丰田的发动机,现在出名了,声称吉利一直在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出名了的吉利就被丰田盯上了,你用我的发动机,还要研发自己的发动机,你这分明就是在窃取我的专利技术嘛,于是丰田一纸诉状把,吉利告上法庭,李书福委屈呀,我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搞研发,反被人说是小偷,最终法院经过调查,驳回了丰田的起诉。

但是对于专利技术,却深深的刺痛了李书福,李书福的理想是让大家买汽车就像买白菜一样便宜,而其中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么一点一点积累,要么从国际市场上直接用钱买现成的,比如沃尔沃,所以他把吉利的国际化定为公司的目标,这也成为了李书福的一个执念。

丰田与吉利打官司

从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开始,李书福就在不断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着各种准备,比如挖走戴姆勒公司的发动机高级专家赵福全,从英国石油公司挖来了张芃等等的。

吉利单相思

2007年1月,李书福带领着吉利汽车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遇到了福特的副总裁小多纳特,虽然李书福一直非常热情的讨论沃尔沃,但是对方不冷不热,没说卖也没说不卖,但是在李书福看来,这就是一个好的信号,也激发了李书福更大的热情,9月份,李书福以吉利集团的名义给福特总部寄了一封挂号信,提出想购买沃尔沃,希望能够正式谈判,但是寄过去后,压根儿就没一点回音,难道福特真不想卖?

吉利汽车在底特律车展

请大佬做说客

正当李书福和整个并购团队陷入到迷茫之中的时候,有人建议李书福最好去邀请下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他会对收购案有帮助的,这位大佬也是政商两届通吃的,07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委员会特别顾问,还是中国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关系网异常豪华。

科特勒

李书福还真的请到这尊大神,跑了一趟吉利总部,详细了解了李书福的计划后,回到美国,科特勒来到福特,大人物降临,福特老板比尔福特自然就要亲自接待,科特勒在介绍了一通吉利和李书福之后,比尔福特还一头雾水,对这个汽车品牌和这个男人没有一点印象,而这个时候福特CEO艾伦,穆拉利翻出来一封满是灰尘的挂号信,才搞清楚原来人家是想来买沃尔沃的,福特老板说,既然科特勒都出面了,如果福特不派人去见一见这个卖白菜的买家的话,情理上也说不过去啊,毕竟不能得罪了买家。

第一次会面被拒绝

2008年1月,福特一个越洋电话打到吉利总部,希望在第三方城市伦敦会面,李书福这个时候喜出望外,立马带上吉利集团的高管飞往伦敦,但是到那一看,不免有些失望,都是一些福特的中层管理者,这帮人是做不了决定的,但纵使是这些人是中层管理者,最后给出的结论却是,福特会卖沃尔沃,但,买家肯定不是吉利。

福特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买卖双方的博弈,福特为了把沃尔沃卖个好价钱,请来了老朋友高盛,而伦敦会面正是高盛的肯尼斯,立特故意安排的,福特还担心,这样好不容易有个潜在买家,高盛可别把人家吓走了,而肯尼斯其实早就吃定了李书福,因为他知道,这个人一直嚷嚷着,要把卖汽车就像卖白菜一样卖给老百姓,就知道,这个人是很有野心的,况且这个人从2002年就开始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并且也数次向福特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李书福想收购沃尔沃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用中层管理者予以拒绝,其实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勾引李书福。

李书福请来超级大佬罗斯柴尔德做顾问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肯尼斯不得不把沃尔沃的出售计划提前了,其故意把福特出售沃尔沃的消息告诉了雷诺公司,因为雷诺的CEO曾经是肯尼斯立特在高盛的同僚,于是,雷诺就采取了高盛的建议,聘请了罗斯柴尔德银行的法国团队作为收购顾问,这个罗斯柴尔德银行就是,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中的那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现实中没有那么权倾天下。

货币战争

但是作为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都是其准客户,足可见其在政商两届的能量有多大,雷诺聘请的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收购败北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李书福想要实现收购沃尔沃,在中国就必须寻找不次于罗斯柴尔德这样的顾问团队,而能与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抗衡的,唯有罗斯柴尔德银行中国区团队,但罗斯柴尔德有排他性规定,就是罗斯柴尔德公司不能同时为竞争对手雷诺和吉利服务,必须舍弃一个,法国的团队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的放弃雷诺,毕竟吉利这个名字,他们连听都没有听过。

而罗斯柴尔德中国区团队的俞丽萍,在跟李书福见了几次之后,了解到这个男人庞大的野心,并且已经为收购沃尔沃准备了多年,于是她找到罗斯柴尔德银行的一位高管汉斯,奥诺夫,他在跳槽到罗斯柴尔德之前,已经在沃尔沃工作过40年,曾经是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可以说对沃尔沃了如指掌,所以这位高管还是很在意未来这个前东家的命运的。

沃尔沃工厂

他被李书福邀请到中国,李书福详细的向他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计划,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被李书福打动了,回去后汉斯,奥诺夫就向罗斯柴尔德董事会表达了,看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情况,大佬的话,自然是被重视的,于是罗斯柴尔德法国团队撤销了与雷诺的合作,并任命在罗斯柴尔德拥有丰富汽车领域并购经营的,大腕级人物梅瑞克考克斯,去经手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因为其具有能够搞定复杂的知识产权方面问题的能力,也会让吉利感到放心,而这位大哥却是与福特的高盛顾问肯尼斯立特是曾同在高盛的铁哥们儿。

罗斯柴尔德银行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买家顾问,卖家顾问其实都是高盛的人,因为福特与高盛有着几十年的合作关系,高盛的天平更加倾斜向谁就不言而喻了。

吉利福特高层会面

有了罗斯柴尔德的介入,吉利至少已经有了跟福特对话的管道,福特可以不重视吉利,但必须要对罗斯柴尔德非常重视。2008年7月,吉利给福特报价35亿美元来收购沃尔沃,但这个价格大大出乎了福特老板,比尔·福特的意料,因为他的心理底价是60亿美元,因为当初福特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就花了64亿美元,这还不算十年间花掉的巨额研发费用,对于这个报价,比尔·福特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

福特总部大楼

眼看着这桩收购案,很可能要夭折,这个时候作为拥有250年历史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脸上也挂不住了,他们在考虑要不要动用庞大的资源,来促成这件事,因为福特用于出售沃尔沃的财务顾问请的是摩根大通,而摩根大通的大股东是罗斯柴尔德,所以其实买方卖方的财务顾问背后都是罗斯柴尔德,如果罗斯柴尔德动用这条线,其实是有很大机会促成这桩交易的。

但还没等罗斯柴尔德动作,吉利的罗斯柴尔德顾问梅瑞克,考克斯找到了以前在高盛的老领导约翰桑顿,这哥们儿的名字出现在,当年奥巴马政府驻华大使的预选名单上,也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同时他也是福特重要的董事,他到中国走了一趟,李书福把他的所有计划和规划合盘脱出,回到福特,约翰桑顿跟比尔福特说了一句话,建议认真考虑吉利的提议。

约翰桑顿

这个时候罗斯柴尔德老板大卫罗斯柴尔德不失时机地给比尔,福特打去电话,希望两边能够在2009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见个面,这昔日的老霸主都发话了,也不好驳了面子,于是李书福带着参展车辆和详细的收购计划,在底特律第一次与福特高层面对面的谈了谈,最后福特只留下一句话,以后我们启动收购,会第一个告诉你们。

这话让李书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2008年12月福特就已经公开声明要出售沃尔沃了,怎么这会儿说这话呢,这比尔福特是啥意思呢?

李书福

实质性接触

正当李书福忐忑不安的时候,2009年2月初,福特派人来到吉利集团总部,这次不再是表面的寒暄,而是提供了沃尔沃的重要数据给吉利,但是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吉利必须在3月底递交标书,这么一个庞大的跨国竞标案,给做标书的时间,满打满算还没有两个月的时间。

福特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因为刚上任的奥巴马为了挽救美国的汽车工业,将向通用和克莱斯勒发放了180亿和7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一旦两家对手在危机中翻身,福特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时间就是金钱,福特必须快速甩掉沃尔沃这个还在亏损的包袱,李书福通过罗斯柴尔德了解到福特的心理后,在3月12号就把标书送到了福特,其后的事情倒也顺利,罗斯柴尔德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四个月的尽职调查,整理出了6000多份100多万字的文件。

沃尔沃亚太总部

但是也正在调查的这几个月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沃尔沃的情况也越来越恶化,罗斯柴尔德中国团队对沃尔沃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李书福的建议报价是20亿美元,跟比尔福特当初的60亿美元的心理价格已经相去甚远了。

眼看着沃尔沃的情况还在恶化,如果再拖延时间,恐怕估值还会降低,最终于8月4日,比尔福特无奈地与吉利达成了初步意向。

但即使是达成初步意向,福特也还是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这么一家小公司,真的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吗。

白衣天使高盛出现

当协议初步签订之后,白衣天使高盛就出现了,他们提供了3.3亿美元的资金,但这钱可不是白拿的,高盛的这笔投资,首先要保本,还要有2-5倍的收益,这个时候的李书福,只要不是要命的,啥条件都能答应。

福特顾问敲竹杠

可就在一切感觉都志在必得的时候,肯尼斯立特过来敲竹杠了,他拿出了惯用的知识产权,在李书福的理解中,我都获得你100%的股权了,那你的知识产权不就全归我了,可是谈判是需要技巧的,肯尼斯立特把一些核心知识产权剥离给福特公司,把科研人员移交给吉利集团,说他们可以为吉利研发新的技术。但这却惹怒了吉利,谈判陷入到了僵持,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后来在罗斯柴尔德的斡旋下,肯尼斯立特才收回了这样的小把戏,因为他也不想吓跑这个买家,毕竟自己的东家高盛可是重金押宝吉利的,如果一旦收购失败,吉利的股价势必会直线下跌,高盛想挣几倍的利润就成空谈了,他们看的可不是那点微乎其微的利息,最终作罢。

李书福蛇吞象的融资来源

2010年3月28日,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和瑞典副总理曼得的主持下,李书福与福特签署最终的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需要支付买价18亿美元,和后续的初期运营费用9亿美元,表面看比当初的20亿少了,但实际的支出却高于这个价格,但困难的事还在后边,2009年吉利汽车的一年全部净利润是12亿人民币,可是当年却要拿出27亿美元的真金白银,那就完全靠资本运作了。

可是这种情况下偏偏国内的银行,都不看好李书福,只有建行的杭州分行借了2亿美元,其他商业银行都敬而远之,反倒是欧美的银行非常看好这桩交易,提供了10亿美元的资金,而其他的资金则是与上海,大庆,成都等地方的国资委谈判,从地方融资,当然也都附着有条件,有的是要在当地建总部,有的是要在当地建工厂,毕竟这么高的融资,拉动下地方的GDP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嘛。最终在8月2日在英国伦敦与福特完成了最后的交割。

收购资金融资结构图

其实在吉利蛇吞象之后,很多人都在质疑李书福,觉得你一个小品牌去管一个大品牌能行吗?其实这真的多虑了,你看看印度的塔塔汽车收购了捷豹路虎,在福特手里连年亏损,到了塔塔的手里,做到是风生水起,总不至于咱们还比不上印度吧。

今年10月29日,沃尔沃正式登录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为了今年欧洲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上市当天的市值达到220亿美元,所以那些一直唱衰李书福,唱衰吉利,唱衰沃尔沃的人,应该没话可说了吧。

沃尔沃敲钟上市

最后只想说一句,当初李书福融资的时候,国内的银行家们咋就没有这眼光呢,难道中国的银行和欧美的银行差距真有这么大吗,您觉得呢,都看完了就顺便点个赞呗,感谢关注猫眼儿的频道,下期再见。

吉利李书福蛇吞象,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背后是一个局中局

当任职于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尼尔斯·博林,为他的公司发明出了三点式安全带开始,沃尔沃的安全性能就开始闻名于世界。

直至今日,沃尔沃依旧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安全标杆,然而在沃尔沃这个品牌的背后,却有着一段迷魂阵般的局中局,吉利的李书福凭借着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用他自己的行动在商业战场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谁又知道,当时看似不自量力的“蛇吞象”,是李书福背后设下的局中局,8年2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局面下,一切都是“蓄谋已久”。

一、李书福的蛇吞象

出生在北欧冰天雪地里的沃尔沃,和瑞典人的精神一样,追求着平稳和安定,这种刻在骨头里的品牌精神,曾经一度让他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据了“优越”的位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更,追求四平八稳的沃尔沃还是遇到了瓶颈,连续的销量不佳,也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美国汽车大户们随即看上了这一块蛋糕,毕竟沃尔沃这个品牌是曾经创造出了“最佳安全”的神话,在美国这样一个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来说,沃尔沃这个具有北欧血统的汽车品牌,一定会打开美国的汽车市场。

福特就是这些美国汽车大户中的一个,福特是那么认为的,也是那么做的。在千禧年之际,福特很豪爽的斥资64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希望能用北欧的勇士打下一片不一样的北美市场,但万万没想到,福特自从并购了沃尔沃之后,立即进入了噩梦模式。

福特苦苦经营了沃尔沃10年,从未能盈利,反倒是不断的亏损,2009年的亏损竟然高达6亿多美元。

事实上,沃尔沃并非福特手中的唯一“烂牌”,福特旗下的路虎、捷豹等豪华车品牌也不断的侵吞福特的财力,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福特终于看清了现状,出售沃尔沃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在这个时刻,李书福站了出来,这个曾经陷入和丰田官司大战的吉利掌门人,对于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一直有着自己的梦想,在看到沃尔沃和福特的困境后,他感到自己的机会已经到来了。

2010年3月28日,吉利以18亿美元正式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在瑞典哥德堡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布斯签署了收购协议,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奥洛夫松出席了签署仪式。

李书福认为,吉利集团将会迎来腾飞,他乐观的向媒体表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将成为沃尔沃轿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作为国际知名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外界并不看好李书福的收购行为。

一方面他们认为吉利的实力不足,吉利的销量和整体实力在全球汽车市场来看,并不是非常理想,突然收购一个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吉利是否有能力把持得住局面。同时外界还特别是质疑李书福是否有能力超越福特的经营模式,有能力扭转沃尔沃的亏损局面;

另一方面,外界对于李书福的收购动机并不理解,他们认为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不过是“面子工程”,充其量也是在替福特买单,这种好面子的收购并不会给李书福的吉利集团带来任何好处。

综上,外界为李书福的收购行为形容成蛇吞象,暗讽吉利实力不足还想一口吃掉沃尔沃这头豪华品牌的大象。

然而,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让李书福停下脚步,在他的规划中,还有更为广阔的布局。

二、隐藏的布局

收购沃尔沃只是李书福的第一步,怎么用好沃尔沃这个牌子才是李书福的最终计划。不同于外界对吉利的猜疑,李书福对于沃尔沃早就有了细致的打算,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板斧”,他计划着用这个“三板斧”来实现吉利的蜕变。

首先是用沃尔沃汽车来带动吉利的技术转型。

在引入沃尔沃之前,吉利的品牌口碑一直不甚理想,早几年里,低端和廉价是吉利汽车的代言词,除此之外,汽车技术的瓶颈,一直是李书福的心头之恨。

早年间在采用丰田发动机时,就因为想着借助丰田发动机开展自主研发而遭受到了丰田公司的起诉,这一下就让李书福彻底的清醒过来。没有掌握在手里的技术王牌,就会永远受制于人。

这也是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初心,沃尔沃的各项技术在整个欧洲和北美市场来说,都是相当拔尖的,特别是在安全驾驶领域,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和沃尔沃也逐步走向了技术合作的路线。

在收购后的十年间,沃尔沃持续不断的为吉利提供了技术灵感和技术支持,2021年2月24日,沃尔沃和吉利达成了最佳的合并方案,既在保持各自独立公司架构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拓展合作领域,在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深化合作。

这一举措为吉利带来了重大利好,依靠沃尔沃成熟的生产线和技术线,可以将吉利汽车的技术性能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和高度。

不仅如此,吉利集团更是把沃尔沃汽车和中国汽车技术行业进行“连线搭桥”,2021年4月,沃尔沃汽车为滴滴的自动驾驶部门车队提供车辆,而这些配备备用转向和刹车系统的XC90跨界车将会为自动驾驶行业注入一支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

其次,是带动吉利品牌。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集团的品牌声望瞬间得到了拉升,富有侵略性的收购计划,立即让吉利集团在国际汽车行业获得了高度的关注。

同时,也因为吉利的这一次豪购,国内市场也彻底转变了对吉利的看法,10年间,在沃尔沃的间接推动下,吉利这个品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优势,加上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入,吉利集团在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联合开发的1.5TD发动机,技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甚至要优于一些合资品牌的发动机技术。这可以视为吉利的一次战略转型,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也因为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技术体系创新工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品牌的提升,带来的是销量的提高。

从吉利汽车发布2021年12月销量来看,截至2021年12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5.8765万辆,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17%。在这个良好势头的推动下,吉利汽车董事会将2022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65万辆,较2021年所实现的总销量增长约24%。

其三,是对市场的开拓。

与其满足市场需求,不如创造市场需求,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大刀阔斧的对国内汽车市场进行了“改造尝试”。单凭一个企业,是无法对市场进行改造的,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市场需求来获得市场的主动权。

李书福在这一点上的思想非常大胆,就在国内众多汽车厂商还在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时候,沃尔沃已经开始了对纯电汽车的大力推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推动纯电汽车进入市场。

沃尔沃甚至为此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沃尔沃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全面电气化,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只销售纯电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淘汰所有内燃机汽车,2040年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所有纯电车型只在线上进行销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沃尔沃此举和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沃尔沃不仅在创造市场的需求,也是在迎合国家的战略布局。

一旦到了2025年,沃尔沃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必然会带动整个市场的风向标转变,众多车企也必然会陆续加入到这一场热潮中来。

三、启示

纵观李书福的收购之道,台面上是李书福为吉利集团收购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赚足了面子。而背后的布局,则是一个提升集团实力、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举措。

就像当年中国高铁的技术引进之路一样,沃尔沃的引进为中国汽车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原本落后于西方汽车行业的中国汽车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是,沃尔沃的引进,实现了吉利集团和沃尔沃的双赢,沃尔沃被收购后,享受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的红利,加上沃尔沃的安全性能,也受到了国人的欢迎,当年李书福喊出的两年扭转亏损的口号,很快就得到了实现。

这个曾经在福特旗下奄奄一息的汽车品牌,在中国获得了新生。

得力于李书福天才一般的营销手段,沃尔沃陆续在中国大陆市场获得了突破,销量也在节节攀升,新S60的推出,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利好,在转销北美市场的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沃尔沃汽车公司统计,2021年,沃尔沃公司汽车全球销量将近69.9万辆,和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5.6%。其中,在中国市场销售量约为17.2万辆,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在美国销售量约为12.2万辆,增长10.9%;在欧洲销量约29.3万辆,增长1.8%。

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沃尔沃汽车的销售量正在逐年增长,依托于中国的强大生产力,沃尔沃汽车得以在被收购的十年之后实现了大翻身,当年福特没有实现的梦想,如今在李书福的手中得到了实现。

最终,沃尔沃汽车在李书福这个中国企业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中迎来自己的新生。

参考文献: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时海涛,于峰 - 《现代商业》2011年

中国造车四十年,为啥只有李书福拿下了奔驰和沃尔沃?

1896年的夏天,满清糊裱匠李鸿章,甲午战败后下台,被慈禧派到欧美考察。去之前,李鸿章带着一肚子的疑问。

这一年,他已经74岁。带的行李里,还有一副楠木棺材,大有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的决心,誓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大清还有救吗?

可等漂洋过海,到了欧洲,李鸿章看着遍地的高楼大厦,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非洲野人突然闯进了文明世界,三观完全被颠覆,除了震惊,就是不可置信。

最后,走的时候,只从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一批大炮。要知道,此时的大清已经搞洋务,办工厂,三十多年了,居然连基本的军用品也造不出来。

5年之后,李鸿章去世。

他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和福特同时崛起的汽车巨头沃尔特·克莱斯勒、大卫·别克等人,集体涌入底特律。

美国汽车工业时代就此开启。

这一年,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只发行了5块汽车牌照。10年后,全中国跑的汽车,也不过几百辆。

之后,德国大众在狼堡崛起。日本丰田也不甘示弱,借助丰田生产法,后来者居上。

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红旗轿车,从1956年生产,到1981年停产,只造了1540辆,同时代的福特年产量398万辆。

这就是,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的差距。

萤火之光敢与日争。

当时,无人敢应。几十年后的今天,李书福跳了出来。

我敢。

他先是吃下沃尔沃,转身又拿下奔驰。这个曾经的台州放牛娃,白手起家,只用了二十年,就超越了外资品牌几百年的成就。

他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秘诀有三招: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迈开的腿。

而这三招,恰好也是每一个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关键点。

第一、发现的眼。

机会只有在没人发现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机会。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有一双发现巨大商机的眼睛,能够提前感知大势的到来。

李书福就是这样的人,造车之前的原始财富积累,全靠眼光毒辣。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去照毕业照。当地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挤得同学们怨声载道。

但是,李书福却看到了商机,托关系当了两个月学徒,就买了台相机,自己走街串巷给人照相,几个月时间就赚了好几百。

有了钱,他也想开一家照相馆。

房租倒没多少,可设备贵。一个反光罩,就要一千多。顶得上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了。

要是搁一般人,要么借钱买设备,要么继续拍野照。

李书福两条路都没选,而是自己琢磨设备的原理,然后找五金师傅帮忙,只花了两块钱买材料,就仿制了一套,效果跟正品差不了,就这样发了笔小财。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份资料,说洗照片的显影液,主要成份是溴化银,简单的化学处理后,就能提炼出银子,这可比照相赚钱多了。

于是,专门干起了重金属提取,当时整个台州的显影液,差不多都被他给卖了。

显影液毕竟有限,李书福又开始走街串巷收废旧电器,提炼里面的贵金属。

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但这行技术含量太低,大家看到李书福发了财都跟着干,互相压价。所以,李书福果断放弃,等待下次赚钱机会。

人间处处是商机,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

李书福鞋破了,为了省点钱,直接跑到鞋厂买鞋,他看到鞋厂在给冰箱厂加工零件。

于是,就判断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因为零部件厂太少,饥不择食,冰箱厂被逼无奈,找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鞋厂。

第二种,零部件厂是有,但市场需求突然暴涨,原有产能跟不上,只能临时凑凑。

不管是那种原因,都说明一件事,家电行业正处在供不应求的高利润阶段,此时入场,门槛低利润高。

于是,李书福拉着几个兄弟,开了一家配件厂。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异形贴片开始,逐步介入蒸发器、冷凝器等核心设备。

最后,干脆做自己的品牌“北极花”电冰箱,同时还给其他知名厂家做贴牌。

鼎盛时期,北极花产值过亿,是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

可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因为扎堆生产和通货膨胀,国内出现了第一次产能过剩,大量工业品挤压。

国家开始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只留定点生产厂家,没有进入名单的全部“关停并转”。

李书福运气不好,没能进名单。再加上,当时“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温州八大王”事件刚过去没几年。

很多民营企业家为了明哲保身,选择把企业捐给国家。

比如,现在的农业巨头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就主动找到有关部门,想把当时的希望饲料厂无偿捐给国家,不过上交没成功。

李书福也上交,成功了。

现在回头看,当年没有进名单,坚持活下来的企业,很多都像希望集团一样,成了行业巨头。

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不知道李书福,是该感到幸运,还是不幸呢。

中国草根创业者有个特点,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但凡有点钱,总想着多读读书,提高提高文化修养。

反倒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对读书嗤之以鼻。

李书福交了工厂没事干,也跑到深圳大学去学习。但是,商人的眼睛是闲不住的,总能发现商机。

当时深大分给李书福的宿舍比较旧,他觉得长期住,还是收拾一下,就跑到装潢市场买材料。

结果,发现有一种镁铝曲板,国内生产不出来,只能进口,价格贵得离谱。

李书福感觉自己发大财的机会又来了。

一方面,国内房产市场已经开始起步,以后的装修建材肯定跟着涨。

二来,这玩意的技术问题自己能解决,照相机、冰箱多精密啊,都能搞定,一张板子算个啥。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获得超额回报。

说干就干,立马退学,然后压上全部身家,花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张镁铝曲板。

1991年,一个季度就卖了800多万。第二年7000万,第三年就到了1.5亿。

不到30岁的李书福,也成功实现了财富自由。

从开照相馆、提炼贵金属、造冰箱,到搞建材,李书福似乎总能先人一步,找到新机会。

核心就是拥有一双洞穿商机的眼睛,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业机会。

现在很多人总是抱怨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到底是机会少了,还是你没有发现的眼,看不到机会。

另外,很多人也能看到商机,但为啥最后没有成功。

那是因为,到了真干的时候,犹豫不觉,担心各种风险,结果,担心来担心去,好事全错过了。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光有发现的眼,成不了事,更主要的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很多机会,是拿命拼出来的。

第二、勇敢的心。

李书福有三敢。敢说、敢干、敢买。

1.敢说。

很多人对李书福的印象,这哥们是汽车狂人。个人名言,造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

其实李书福性格挺内向,当狂人纯属无奈。

因为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以前的汽车市场,完全被合资和进口车垄断,高端有奔驰宝马、中档有丰田大众,便宜的还有夏利。

吉利根本插不进去手。

而且,国产车的名声也不好,很多人宁愿多花钱买韩系,也不愿意买配置更高的国产。

李书福为了打开吉利的知名度,想尽了一切办法“博眼球”。

他自己呢,也经常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动不动就放炸弹。

有一次在某行业大会上,李书福当着通用高管的面说,福特通用没啥了不起的,早晚会破产,气得对方当即离场。

博眼球不是李书福的专利,大佬都喜欢用。不知妻美刘强东、对钱没兴趣马云、红衣教主周鸿祎。

说到底,就是为了曝光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19年刚有疫情,西贝贾国龙第一个跳出来,说如果疫情继续,西贝撑不了三个月。

话音还没落地,5天时间银行就特批了4.3亿授信,让他发工资。现在,你再喊,银行谁理你。

博眼球,必须早,而且要猛。

就像刘强东娶了奶茶妹,一年帮京东省了多少广告费啊。

2.敢干。

李书福当年造车,不像现在车企搞新能源,国家有补助。那个时候,实行目录管理,只允许目录里的企业生产。

李书福为了造车,先是跑到台州黄岩区请示领导,领导答复不可能,又跑到省机械厅,答复还是不可能。而且领导明确表示,就是跑到北京也没用,就算私自造出来,也不能上牌。

正常人,大概率会死心,但李书福认死理。

汽车不行,先造摩托车积累经验。

于是,花了几千万收购了台州一家快倒闭的摩托车厂。经过一年调整,造出了国内第一辆踏板摩托车,刚一上市就卖爆了。

后来,又跟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派摩托车,鼎盛时期,热销全球30多个国家。

但是,离造车还是很远。

首先资金不够,别的车企开工厂动辄几十、上百亿,李书福手上的资金最多五亿,而且一大部分还是台州民间的互助资金。

其次,汽车可不是摩托车,对技术工艺要求非常复杂。当时别说李书福了,国家队也没有自主造车的能力,第一批桑塔纳轿车,完全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技术。

就在这种没钱、没技术,甚至国家不支持的情况下,李书福还是决心要造车。

怎么办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以造摩托的名义,拿了台州800亩地,实际却按汽车生产来规划。

不懂技术,就买了几台奔驰、丰田,拆开模仿,然后从香港买零部件组装。

最后,愣是搞出了“吉利一号”。

可当李书福开着造好的车,跑到省机械厅,希望得到批准时,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可以。

实在逼得没办法,想了个“歪点子”。

李书福发现客车的生产目录,没有轿车严格。客车不就是没有屁股的两厢车嘛。

然后,找到有客车目录的德阳监狱合作,自己投资2400万,双方合资办厂,用合资公司的名义造客车。

开了以后才发现,因为厂子在监狱里面,出入非常麻烦,工人又是服刑的犯人,技术不好培训,也不好管理。

本来计划监狱不行,就搞个分公司,但当时明文规定分公司不能用目录,路彻底堵死了。

经过那么多磨难,李书福也顾不上目录了,一心只想把车造出来。最后,决定先造车后办证。吉利第一批批量车——豪情6360,就这样诞生了。

1988年8月8号,他特意选了个吉利的日子,举办豪情6360的庆祝大会。

结果,发给各界名流和政府领导的请帖,无人回应。

最后,还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到来,化解了这场尴尬。

而吉利的造车资质,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10天才拿到。

3.敢买。

很多人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恰恰相反,李书福才是付出最多的人。

表面上看吉利确实占了大便宜,08年吉利准备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年营业额才40亿,沃尔沃的营业额1000多亿。

而且,沃尔沃背后的大股东是福特,汽车行业横跨百年的万亿级巨头。

吉利一个中国十八线小品牌,刚拿到汽车生产资质还没几年。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标准的穷小子娶白富美。

可实际上,吉利虽然营业额40亿,但利润却高达10亿,而且中国汽车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李书福只要不贪心,以后每年赚个十几亿,轻轻松松的事。

而沃尔沃呢,表面是北欧豪华车代表,实际上08年亏损了15亿美元,09年亏了7亿美元。等于李书福辛苦干10年,还补不了沃尔沃一年的窟窿。

福特百年巨头,运作十几年,也亏的一塌糊涂。

说白了,此时的沃尔沃,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千金大小姐,看着漂亮,其实不管是娶她还是养她,都是无底洞。

当然了,沃尔沃有吉利缺少的品牌资产和技术专利,可收购它,就意味着赌上李书福自己一辈子攒下来名誉和财富。

很明显,这是一场豪赌。

最后,为了实现吉利的长远目标,他还是决定牺牲短期利益和赌上身家性命。

但当时的吉利,毕竟实力有限。李书福掏空家底,也只筹到一半的钱。为了筹款,他把世界上有钱的金主借个便。

先是找大庆和上海政府借了几十亿,欧洲银行借了一大笔,全球的几家知名投行也拿了一些。

借到最后还差两亿美金,李书福居然找福特借。等于从福特手上借钱,买它的产业。

关键是福特借了。

当然,结局是好的,不说资本市场,沃尔沃被收购后股价涨了十几倍,光是现在每年赚的钱,早都收回成本了。

但事先,除了李书福,谁敢买啊。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财富永远奖励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

李书福的敢说、敢干、敢买,不能讲是他成功的核心,但没有三敢,一定没有今天的吉利。

但是,对于创业来说,光有发现的眼、勇敢的心,还不够。因为商业是理性的,拼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造车,技术不行,车质量不好,纯讲情怀,老百姓是不会买单的。

李书福怎么解决技术难题,核心是迈开的腿,用两条腿走路。

第三、迈开的腿。

以前国产车有个经典笑话,俩车撞到一块,双方都违反了交规。黑车司机发现对方是保时捷,心凉半截。白车司机也看到对方是路虎,有点上头。

结果,两人下车看清楚了以后,相视一笑,气氛瞬间缓和了。

原来是众泰SR9撞上了江淮陆风X7。

这种事,在国产车刚出道的那几年比比皆是,众泰因为抄保时捷太狠,江湖人送绰号——保时捷泰。

要想搞清楚这两件事,需要先讲讲中国造车的大背景。

建国后,国内的工业基础太薄弱,第一台解放牌卡车,还是在苏联的援助下,造出来的。

后来,我们自己也举全国之力,造出了红旗轿车,可最后还是因为质量问题,停产了。

没有办法,汽车技术太复杂。以福特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从清朝就开始研究车,技术迭代了上百年,我们不可能无师自通。

所以,国家决定引进外资品牌,搞合资办厂。这才有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北京现代、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日产,这些合资品牌。

可即便是这样,技术迭代的速度还是非常慢。

拿桑塔纳来说,1979年国家就确定跟大众合资建厂,可直到1980年才正式开始。不是因为德国人要求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底子太差。

举个例子,当时我国的汽车转向盘只有6个指标,德国有106个,其他零部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的手工组装办法,一天最多装两台。大众最普通的工厂,一天也能装生产1000台。

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又磨合了三年,直到 1983年,第一台桑塔纳才生产出来。

而且,因为我们没有合格的零部件厂,所有的零部件只能从德国进口,然后在上海组装,结果造一辆桑塔纳就需要1万美金的外汇。

这也是为啥当年一辆桑塔纳能顶北京一套房的原因。

后来,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内技术也有了进步,但是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里。

所以,民族品牌起步只能去抄,要不然,连造车的门都摸不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不掌握核心技术,走不了太远,这几年的保时捷泰、路虎江淮几乎看不到了,就是最好的说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还是人才,所以李书福花了大代价培养技术人才。

二十年办了10所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培养硕士,有博士后的工作站。有多名院士坐镇的研究生院,以及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湘潭理工学院这样的本科学校。

前后为行业培养了15万专业人才。

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可能新。

06年,吉利耗时三年研发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标志着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之后,搭载JL4G18的吉利帝豪上市,瞬间火边大江南北。到今天,帝豪系列仍旧是吉利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毕竟是个长期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外资品牌,必须要迈开步子走出去,站在欧美百年工业的巨人肩膀上。

所以,李书福赌上身价性命收购沃尔沃、奔驰之后,表现得可谓“佛性”,给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一定的财务自由。

为了得到沃尔沃技术人员的认可,在拥有沃尔沃汽车所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他依然没有直接插手沃尔沃的经营和管理,主动摆出学生姿态,虚心请教,不强求对方直接转让技术,吉利甚至出钱在沃尔沃家门口,建了一个欧洲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出来的东西大家可以公用。

奔驰也是一样,用的是领子期权。股票涨了少赚,亏了也少亏,不在意资本收益,只求能获得品牌和技术上的支持。

不图小利,必有大谋。大概在李书福的心中,吉利的造车梦还远不止当下。

从1982年开第一家照相馆,到97年造摩托车,李书福创业四十年,造车20年。

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产车崛起的全过程。

一路走来,发现的眼是有一双洞察商机的眼睛;勇敢的心是敢为天下先、迈开的腿是先抄后创,再并购。

这三点,有个人的英雄主义,也有时代的无奈选择,但归根结底,是中国草根创业者,为了生存下去,找到的最佳路径。

不管未来的商业环境怎么变化,这三点,也将会是每一个想从底层跃迁的普通人,最好的的选择。

因为,先行者李书福,已经用它闯出来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什么能成功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