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韩原之战——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公元前645年春,秦穆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秦晋在韩原进行了一场战争,晋国战败,晋惠公被擒,史称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之战。
一、战争起因
晋献公死后,因为继位问题,导致内乱,晋献公之子夷吾为求继位,而与秦国签定盟约,曰:“秦助夷吾入晋为君,夷吾将晋西河之地划归秦国。”于是,秦穆公率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夷吾即位后,撕毁盟约,不给秦国土地。秦穆公虽然不高兴,但也没有计较。
晋惠公四年冬,晋国大旱,粮食歉收,向秦请求籴(di ,买进粮食)米。穆公问大夫百里奚(xi ),奚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丕豹则劝穆公因其饥荒而伐之。穆公说“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听从百里奚意见,卖给粮食,船运车载,自秦都雍至晋都绛(jiàng),络绎不绝,命之曰“泛舟之役”。
第二年冬,秦国也发生饥荒,向晋求籴,晋惠公与大臣商议。大夫庆郑说:“我饥他给我,他饥我给他,给他无疑,何须商议?”
大夫虢射说:“往年天以晋赐秦,秦不知取而卖给我粮食。今上天以秦赐晋,晋可以逆天吗?因其饥而伐之,可有大功。”
韩原之战地图
庆郑反驳对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惠公听从虢射的“谋略”,不但没有卖给秦国一粒粮食,反而调兵遣将,准备伐秦。出发前,还举行了占卜仪式,卜卦称:用庆郑作御戎吉利。但惠公讨厌庆郑的犯颜直谏,弃而不用。
秦穆公与秦国民众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感受,可想而知了。
秦穆公十五年春,秦穆公与蹇(jiǎn)叔、百里奚等大臣商议后,一致赞同出兵伐晋。穆公使原晋大夫邳(pī,同丕)郑之子丕豹为将,自己亲帅出征。出征前,也举行了占卜仪式。
二、战争前期战况
秦国由秦穆公挂帅,晋国由晋惠公挂帅,双方兵力史书无载,大概都是出动全国主力部队。
秦晋两军在秦地相遇,各自列阵交战,三次交战,晋军三败,秦师推进到韩地。
秦穆公率领军队行军图片
晋侯问庆郑:“敌寇严重了,怎么办?”
庆郑回答说:“秦护送君回国即位,君违背赠送它土地的承诺;晋闹饥荒,秦输送给粮食,秦饥荒而晋背叛它,反而想趁其饥荒讨伐它,敌寇严重不是很自然地事情吗?”
庆郑当面直言君主的错误,不是圣明的君主,谁能接受的了呢?
九月,惠公部署兵力完毕,将要迎战秦军,派韩简出使秦军,以侦察秦国军情。
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比我们人少,但斗士超过我们一倍。”
韩原之战示意图
晋惠公问:“这是什么原因?”
韩简说:“出奔借助他的资助,入国凭借他的恩宠,饥荒食用他的粮食,三施德而无报,所以来讨伐我。今又攻击他,我军士气懈怠,秦军士气奋发,斗志岂止相差一倍啊!”又一个直言犯颜的人。晋臣都很明智,但遇到惠公这样的君主,也无可奈何。
自古得道得助,失道寡助,连晋国将领都看到了这一点。战则必败,这仗还能打吗?
假若惠公明智的话,退避三舍,派遣使节,好言慰问,化干戈为玉帛,不失为上上之策。
然而,晋惠公说:“一个人还不可受到轻侮,何况我们一个国家呢?”
于是派遣韩简去下《战书》,说:“寡人不才,能集合我的部下而不能让他们离散。君如果不回去,我们没有理由逃避军令。”
秦穆公命公孙枝回复说:“君没有回国,寡人为他忧惧;回国后没有继位,寡人还是担忧。如今君已即位,寡人敢不遵从君的命令!”
这是绵里藏针,谴责晋侯忘恩负义,而又表达的委婉含蓄,理直而辞恭,成竹已在胸。中国古人的语言学水平之高,令人钦佩。
韩简的心理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他退下去后,私下说:“我如果能被俘虏、囚禁就是幸运的了。”
三、韩原之战
秦晋双方在约定的日期正式开战。
晋惠公为鼓舞士气,一车当先,奋勇杀入秦军,然而晋左右翼很快被秦军击败,溃散而逃,惠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调转马头,领兵撤退。惠公驾车的小驷马被混乱的战斗场面所惊吓,狂怒嘶奔,陷在泥泞中盘旋不出。秦穆公率领麾下战车,疾驰追赶晋侯。
惠公慌急中,急忙命庆郑救驾,臣子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庆郑一边迎战追兵,一边向惠公高声喊道:“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违背占卜,本来就是自取失败,你又何必逃避呢?”话虽如此,还是派梁由靡接应惠公。惠公上了梁由靡的战车,梁由靡御戎,虢射为车右,转而迎战秦穆公。穆公反而又陷入数辆战车的包围之中,激战中穆公受伤。
晋惠公被活捉图片
穆公正在危机之时,只听阵外杀声震天,一群步卒如旋风般杀入重围。原来,先前穆公丢失了一匹宝马,被岐下300余个山野农夫杀了吃肉,穆公不但赦免了他们,还赐给他们酒喝,说:吃了骏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而今,这300人听说秦晋交战,自愿参战,见穆公受困,欲报食马之德,皆推锋争死,杀入重围。俗话说一夫拼命,万夫莫挡,更何况三百余人,心横如一,一顿枪戈棍棒,杀散晋军,救出穆公,反而又俘获了晋君。
四、战争余绪
秦穆公虏获晋惠公,凯旋而归。号令国中说:“斋戒,过了今晚,吾将用晋君祭祀上帝。”
晋国君被俘,军兵溃散,晋人后事如何?
只见晋国的卿大夫们,将头发披散开来,然后,拔起帐篷,跟随在秦军的后面,秦军行,他们也行;秦军止,他们也止,不即不离,相随而走。这真有点无赖的味道了。从中也可看到晋国人的心计。
按现代人的想法和做法,正好借此机会一网打尽晋国大臣,回师灭晋,处决晋惠公,兼并土地,壮大秦国实力,岂不快哉?或者,扶植傀儡政权,掠夺其财富和资源,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评史最忌抛开当时的历史环境,而用现代人的情景、观点,去苛责古人与自己保持一致。那样,就会使自己陷于迷惘(wang)的境地,甚至迈向无知的深渊。
当时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当时人的思想意识,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他必须那样去做。否则,最终灭亡的不是晋国,而是秦国。这是闲话不提。
秦穆公看到,捉了一国之君,一国的卿大夫们跟在后面,戚容满面,心中老大过意不去。就派使者辞谢晋国卿大夫们,说:“你们几位为什么这么忧伤啊!寡人跟随晋君往西去,只不过实现晋国的妖梦罢了,岂敢做得太过分呢?”
晋国卿大夫们急忙面对使者,也就相当于面对秦穆公,使用起古礼来了:首先三拜稽(qi)首,就是三拜九叩头,行最高顶礼膜拜的大礼,礼毕方才说道:“君王踩着后土,而顶着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下臣们谨在下边听候吩咐。”
秦军战车示意图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齐桓公的外甥女、晋惠公的异母姐姐,以燃火自焚相要挟,要穆公放了晋惠公。周天子闻之,也派遣使者,曰:“晋我同姓”,为晋君求情。
秦穆公说:“俘获晋侯,本来是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回来的,但一回来就要发生丧事,这有什么用?大夫又能得到什么呢?而且晋国人用忧伤来感动我,用天、地来约束我。如果不考虑晋国人的忧伤,就会加深他们对秦国的愤怒;我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违背天地。加深愤怒,会使我担当不起;违背天地,会不吉利:一定要放晋君回国。”
于是,秦穆公用最高格的宴席款待晋惠公后,释放回国。晋惠公也把河西之地划给秦国,让太子圉(yu)为质于秦。
五、晋国的战备和秦国的赈济晋国
晋惠公君臣不思悔改,利用战败、国君被俘之机,打“悲情牌”,向晋国民众通报韩原之战的情况,又诈传君命,作“爰田”赏赐民众,就这点恩惠,让生活于社会低层的晋国人与最低层的民众感激涕零。随后,趁民众感激之余,宣布:“征收赋税,整顿武备”,这是巧借民众的激情,把赋税和兵役制偷偷地塞进了国策中。
这一年,晋国又闹饥荒。心胸宽阔、仁厚的秦穆公,又赠送给晋国粮食,称作第二次“泛舟之役”。
穆公说:“我怨恨其君,而同情其民众。且我听说唐叔之封唐,箕子说:‘其后必大。’晋还是有希望的吧?姑且树立仁德,以等待有才能的人。”
??
?
本文原创,参考书目:《左传》、《史记》等;图片:网络 展现历史真相,传承优良文化,希望评论和关注。
晋国六卿之赵氏,起步早,几经危难,代有贤才,最终功成
晋国六卿制度从郤榖担任第一代中军将开始,到智瑤做最后一位正卿,前后共计180年,前后十姓总计21位正卿,这其中赵氏占三人,赵盾、赵武、赵鞅总计执政45年。
据《史记·赵世家》,赵氏的先世,与嬴秦同一个始祖。周穆王时,把赵城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姓赵氏了。周幽王时赵氏传到叔带,叔带离开了周而来到晋国,叔带五世孙为赵夙。
晋献公时,赵夙伐霍。霍、魏、耿三国灭亡,晋献公把耿(今山西河津)赐给了赵夙。赵夙死后,赵夙的儿子赵共孟承袭赵夙担任赵氏的领袖。
赵氏传承
赵衰,赵共孟之子。赵衰为侍奉晋献公还是侍奉几位公子进行占卜,结果都不吉利。占卜到侍奉公子重耳时,结果吉利,他就去侍奉重耳。后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献公派兵攻打重耳所镇守的蒲地,重耳流亡,赵衰与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人跟随。公元前655年,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翟,赵衰做随从。翟人讨伐廧咎如,得到两个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给重耳为妻,年长的女子给赵衰为妻,后来生了赵盾。当初,重耳在晋国的时候,赵衰的元配妻子已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
公元前644年),晋惠公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重耳到了齐国后共住了五年。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赵衰、即狐偃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走了一段很长的路,重耳才醒来,只能无奈继续前行。赵衰跟随重耳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们,重耳辞谢不敢接受。在赵衰劝谏下,重耳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
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被庐阅兵,始作三军、设六卿,赵衰推荐郤谷统帅中军,郤溱辅佐他;派狐偃统帅上军,狐毛协助他,赵衰被命为卿;栾枝统帅下军,先轸协助他;荀林父驾车,魏犨做护卫:三军去讨伐曹、卫。晋军首先攻下太行山以东,把原邑封给赵衰。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
晋文公七年(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在清原阅兵,废除三行,设立新上军、新下军,使赵衰将新下军。
晋文公八年(公元前628年),狐偃死,代替其佐上军,排名到了第四。此年年末,晋文公去世。
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箕之战,元帅先轸战死,其子先且居为元帅,赵衰佐中军。
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赵衰随先且居参加抵御秦国的彭衙之战。
晋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赵衰去世。谥号是成季,史称赵成子。
赵衰与狐偃、贾佗、先轸、魏犨合称晋文公五贤。是一位谋士、战略家、政治家。他的一生除了帮助晋文公制定战略、举贤能外,还奠定了赵氏在晋国的地位,为将来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
赵衰生有赵盾、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穿五子。
赵同,因采邑在原,又称原同。赵括,因采邑于屏,又称屏括。公元前597年,晋、楚战于邲,晋三军六帅为: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朔的三个叔父: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赵同为下军大夫,地位均在赵朔之下。但是赵朔活的年岁不大。鞌战之后,晋“赏鞌之功”,增加三军六帅: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这样,晋国十二卿中赵氏占据了三个位置:赵同位居第六,赵括位居第八,支系赵旃居十二位。但是,赵庄姬却感到了心理的不平衡:丈夫赵朔早卒,儿子赵武年幼;由于失去了宗主地位,儿子将来长大成人也没有什么前途;能够安慰自己的情夫也被流放而死。为了报复赵同、赵括,同时也夹杂着重新夺回宗主地位的图谋,庄姬向晋景公告了恶状。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杀。
赵婴齐,因食邑于楼,故又称楼婴。邲之战时,赵婴齐为中军大夫。晋军溃败时,他因早已预备船只,得以率领所部先行渡河撤退,但因没有预先告知赵同、赵括,引起了两人的不满。赵盾的儿子赵朔娶晋国宗女庄姬为妻。赵朔死后,作为赵朔叔叔的赵婴齐却与庄姬有了私情,赵同和赵括因此把赵婴齐放逐到齐国。赵婴齐最后客死齐国。
赵穿,曾封于邯郸,称邯郸君。在赵衰(或者赵盾)执政期间,晋宗室为了进一步拉拢赵氏家族,将晋襄公之女许配给赵穿为妻,意在亲上加亲。这时本与赵盾血缘关系稍远的赵穿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公婿穿。在现有史书中所发现的赵穿从征的记录是发生在前615年的河曲之战。公元前615年冬,秦康公亲自率领秦军攻打攻占晋国羁马(今山西永济县)。中军元帅赵盾率领三军六卿尽皆出征,与秦军对峙于河曲。由于年轻的赵穿和时任下军佐的胥甲的胡闹导致占尽优势的晋军无功而返。回到了绛城,赵盾论功行赏,论罪定罚。但在赵盾的呵护下,公元前610年,才派遣赵穿、公婿池去郑国为人质,作为对赵穿的处罚。
公元前607年,由于兄长赵盾与晋灵公争权,导致赵盾出国避风,心怀不满恰好担任近卫军统领的赵穿弑晋灵公于桃园。事后,赵穿被赵盾派往成周迎接新主公子黑臀回晋国即位,算是赵穿弑君给晋国人民的交代。不仅赵穿病死,赵穿身前便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地——邯郸,胙土命氏,别为邯郸氏。
赵盾是赵衰最为出色的儿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公元前622年,赵衰寿终正寝,年仅三十余岁的赵盾走上前台,由于赵衰生前做人的成功,为赵氏留下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赵盾自出道那一天开始,似乎就继承了父亲执政大夫一职,朝中一把手,起点极高。几乎同时,功勋卓著的元老先且居、栾枝、胥臣都在这一年与赵衰一同共归黄土,六卿的前四位一口气死绝,为赵盾留下了得天独厚的政治土壤。
公元前621年,夷之蒐,晋襄公在阅兵于夷地,在先克的建议下,晋襄公安排六卿将佐:以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为上军佐;荀林父为下军将,先蔑为下军佐。就在晋襄公置三军六卿后不久,襄公的老师阳处父从温地回到董地,向晋襄公提意见,狐射姑不如赵盾。阳处父的意见立刻被晋襄公采纳,晋襄公下令,贾季与赵盾在军中的职务调换,即赵盾为中军元帅,贾季为中军佐,辅助赵盾。赵盾在阳处父的协助下,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始成正卿,成为晋国朝堂仅次于国君晋襄公的卿士。自此赵氏家族的势力开始急剧膨胀。
自担任执政的那一天起,赵盾制定章程,修订律令,清理诉讼,追捕逃亡案犯,使用契约,治理政事中的弊端,恢复贵贱制度,重建已废官职,提拔屈居下位的贤能。史载:“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太傅阳子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就在赵盾成为正卿,实权狂飙式膨胀的几个月后,年轻的晋襄公病逝。晋襄公死后,赵盾召集文武群臣商讨立嗣问题。赵盾在会上提议:拥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狐射姑提议拥立公子乐。二卿因为立嗣的分歧,关系崩裂。赵盾派遣先蔑、士会前往秦国迎立公子雍,同时狐射姑也派人前往陈国迎立公子乐。结果这事被赵盾察觉,赵盾派杀手在半路将公子乐一行一网打尽。狐射姑计划破产。狐射姑最恨阳处父,于是狐射姑派自己的本家人续简伯狐鞫居刺杀了阳处父。赵盾安葬了晋襄公后,与狐氏家族算账。首先派人诛杀恐怖分子狐鞫居,狐射姑一看大事不妙,连忙逃亡翟国,狐氏家族就这样匆匆离开了晋国政坛。但在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的干涉下,赵盾决定背弃与秦国的协约,擅自做主拥立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由赵盾主政。赵盾开始了对晋国长达20年的专权。
秦康公特意派大部队护送公子雍,赵盾闻讯,率军拦截,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南进,对已进抵令狐的秦军、发起突袭。秦军无备,大败而归。
公元前621年作为晋灵公的全权代表,与齐昭公、宋成公、鲁文公(来盟迟到)、卫成公、陈共公、郑穆公、许僖公、曹共公在郑国的地盘——扈地结盟,史称扈之盟。赵盾在会盟中行使的是完全只有霸主才能够拥有的威。执政赵盾以臣子的身份会盟诸侯,开此先河。往后的日子里,臣子坐大,诸侯卑微却是春秋时代的潮流。公元前620年,赵盾下令晋军攻打鲁国,鲁文公知赵盾执政风格强硬,害怕被赵盾讨伐,连忙命大夫东门襄仲来与赵盾结盟,并送上彩礼,向赵盾表示歉意,赵盾与东门襄仲会盟于衡雍。赵盾收兵,鲁国继续亲附晋国。
公元前619年赵盾就以晋灵公的名义将晋襄公时代抢占的卫国匡、戚两地还给卫成公,同时安排人将当初强夺的郑国虎牢边境的土地,归还郑穆公。卫国、郑国对赵盾感恩戴德,拍手称快。赵盾由此在国际上树立了贤臣的伟大形象。晋国的霸权也因为赵盾这一明智之举而更加稳固。
当初在夷地阅兵时的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箕郑父等人因为当初先克的一句话而断送了前程,赏识他们的晋襄公也死了。先克是赵盾的腹心,为人张狂霸道,在狐射姑被赵盾驱除后,他顺理成章的接任中军佐一职,晋国二把手,盛气凌人,强抢蒯得的田地。公元前618年,忍无可忍的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互相勾结,决定报复赵盾,他们先派刺客刺杀最遭人厌恶的先克。先克被杀,赵盾敏锐的察觉到事情的严重,下令追查,结果先都、梁益耳首先落网,赵盾杀之。这件事情似乎还没有因此而完结,赵盾深追究,至这年3月箕郑父、士榖、蒯得也随后被擒拿。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以士会为谋臣再次向晋国发起突袭,攻打晋国西南部边邑羁马(今山西永济西南),晋秦对峙于河曲,上军佐臾骈建议:“秦国人远来,不能持久,我们应该深沟高垒,和他们对峙,等他们退兵时再称机掩杀,一定能打败秦军!”赵盾赞同。但由于赵穿、胥甲不听指挥,擅自行动攻击秦军。为了保住弟弟的安全,执意要与秦军一战。三军一并出动提前攻击秦军,臾骈的疲秦之计落空了。晋军仓促间与秦军交手,大战一天,不分胜负。最终占尽优势的晋军无功而返。
河曲之战
河曲之战,秦军之所以全身而退除了晋军内部问题,流亡在秦的士会对秦康公助力甚大。赵盾在河曲之战后才真正意识到士会所发出的惊人能量。于是赵盾委派毕万的孙子魏寿余以苦肉计赚回士会,士会回归晋国。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与郑穆公、陈共公在息国故地正式结盟,三国同反晋。自此,晋文公时代的南方势力范围被楚穆王瓦解,赵盾面临着执政以来的最大尴尬。公元前613年,赵盾主盟,与宋、陈、卫、郑、许、曹六国的国君在宋地新城结盟,晋国再度控制中原诸侯,楚穆王晚年的一切努力因赵盾的反攻而化为乌有。
但随着晋灵公长大,大约是遗传问题!他根本没有遗传到父亲所拥有的优良品质,反倒是袭承他母亲强梁泼辣的个性。不可避免,赵盾与晋灵公的矛盾越来越大。公元前612年,赵盾率军讨伐不顺从霸主命令的齐国,行军途中,突然传来国君要退军的消息。赵盾一头雾水,撤军回去一问,才知道灵公拿了人家的钱,这个真让赵盾难以下台,更要命的,这是点明了告诉天下人,晋国君臣不和。不久灵公先派遣杀手行刺,结果杀手看到赵盾那么勤政,感动的自杀了。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设宴款待赵盾,席间派刀斧手放恶狗,赵盾的车右提弥明与灵公阵中有一人叫灵辄的拼死保护赵盾,赵盾得脱。赵盾大约也安排了一下,就“流亡”了。公元前607年,赵穿杀灵公于桃园。赵盾回到都城,迎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刚刚上台,赵盾针对晋国的人事体制进行了一个大胆的改革——设立公族大夫。赵盾提出要重新设立公族并非是为了加强国君集权,而是发展卿族势力。赵盾倡导或者说是胁迫晋成公设置的公族别具特色,这些冠以公族头衔的人不局限于晋国的公子、公孙,而是海纳百川,由朝中的有德之士来担任,主要是将公族大夫授予卿的嫡子,将馀子授予卿的其他儿子,卿的庶子担任公行。这样世卿的高干子弟就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与资本。设置公族大夫是对晋国君权的一次致命攻击,比起赵盾弑晋灵公;栾书弑晋厉公;智伯弑晋出公等一系列政变,这次打击明显是更具杀伤力的。因为是赵盾使这一灭亡晋宗的计划公开化、合法化、制度化。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世卿对晋侯权力的渗透大大加速。可以说,晋宗的丧钟也就在赵盾设置公族大夫那一刻起已经提前敲响。
晋成公六年(公元前601年),赵盾卒,终年五十五岁。谥号“宣”,史称赵宣子。赵盾登上晋国国卿执政的上卿之位后,历襄、灵、成三朝达二十余年,政绩卓著,战功显赫,亲督晋师与秦战于令狐,取秦少梁;战河曲搜黄父,平定周乱,匡立周王以及扶灵公、立成公的历史功绩,维持了晋国的继霸事业,维护了文、襄以后的晋国盟主地位。作为一个国卿来说,其对晋国的建树勋绩,确是空前的伟业。
赵朔,赵盾之子,史称赵庄子。赵盾死后,将赵氏公族大夫之位让给赵姬之子赵括(即屏括)。赵括继任赵氏宗主之位。但是赵括跟其兄赵同(即原同)都是没有德行,全族的希望都放在赵朔身上,所以赵朔很快便成为卿。其后晋国大夫胥克有蛊疾,郤缺主理政务。其后,废胥克,使赵朔为下军副帅。
赵朔与赵庄姬
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师与楚进行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即泌城之战)。荀林父将中军,士会将上军,赵朔将下军。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此时赵朔或已死,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总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赵氏孤儿”事件纯属子虚乌有,为司马迁作《史记》时采取的战国传说。
赵旃,赵穿之子。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赵旃与魏武子魏锜捣乱,引起楚军的攻打,晋军大败,至使荀林父丧师辱国。后赵旃多次参战,颇有战功。公元前588年,晋景公褒奖鞍之战中立下战勋的大夫,增设为六军十二卿,赵旃担任新下军佐。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惨遭灭族,赵旃的本家大宗被悉数屠杀,赵氏大宗的赵武因为年幼,不能为卿。赵旃得以升任为新军将。后栾书、郤锜等争权夺利,至公元前577年,郤锜安排郤犨将新军,赵旃便不见于史册。赵旃死后其子赵胜继任邯郸大夫。
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惨遭灭族,韩厥感激昔日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在景公命其攻赵氏时,他毅然顶住强压,拒不出兵。景公从其请,遂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命祁奚将封地还予赵氏。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下宫之难过去七八年后,赵武成年,尽管今非昔比,但作为元勋之后,赵武的成长颇受关注。厉公希望借用赵武来压压侈卿的嚣张气焰。公元前577年一日,厉公坐朝,为赵武举行弱冠之礼。典礼完毕后,赵武相继拜见八卿。韩厥对赵武的期望是很高的,自然少不了对赵武的谆谆教诲,语气虽严,却苦口婆心。公元前573年初,栾书弑厉公,立悼公。入秋后,悼公废栾书,韩厥为正卿。自此长达一年之久的混乱才得以平定,赵武即将迎来了转机。
公元前562年,郑寻衅于宋,宋求救于晋,悼公再会诸侯,率联军伐郑。晋悼公命赵武入新郑,与郑简公及子孔等谋和,签订合约。公子嘉向晋国担保,郑国不再叛晋。悼公霸业遂成,赵武为悼公复霸战争的闭幕画上圆满句号。
公元前560年,正卿知武子及彘恭子双亡,内阁亟待重组。这次六卿的升降很超乎常规,中行偃却因长期的兢兢业业而升任元帅。当然,官运最好的就是赵武,从新军帅一跃为上军将,连超数人。
公元前558年末,一代霸主,晋悼公突然病逝。悼公之死,是晋公室彻底衰败的起点,后任国君都难以驾驭强悍的六卿。这也是赵武政治生命的巨大转折点,晋悼公怀揣着伟大的政治理想,却英年早逝,使赵武、韩起共创大业的抱负遭到沉重打击,对赵武的伤害不言而喻。在往后的日子,赵武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多不顺心时,才明白拥有悼公这样的主上乃是贤臣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
公元前554年春,中行献子病死,赵武升任中军佐。公元前548年,范宣子及下军佐程郑去世,赵武继范匄为正卿。赵武,继赵旃为卿,至此为正卿,修成正果。此时赵盾去世已达半个世纪,下宫之难也已过35个春秋。
公元前548年5月,齐执政卿崔武子弑庄公,立景公。赵武力劝平公伐齐,以报其助栾氏祸晋之仇。7月,赵武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结盟。重丘之盟的签订宣布晋、齐两国的又一轮休战,标志着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盟的再度稳固。参照于之后的国际发展,此次盟誓意义极其重大。
公元前547年,已经缠斗了约80年的秦、晋之争,在赵武倡导的和平称霸之国策下,秦晋重新修好,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
公元前546年5月,晋、楚领导人在宋国都城会晤,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公元前545年,齐景公、陈哀公、蔡景公以及北燕、杞、胡、沈、白狄等国君前往晋国,朝聘晋平公。看着这些诸侯皆朝于晋,赵武则居于侧。
赵武
赵武执政时期,是春秋最风平浪静的时代,大家都喜爱赵武的良性统治。赵武认为国家之治在于人才,要让国家实现强盛,就必须提拔、重用人才。赵武执政,为国家举荐了46人担任要务,皆为国之干臣,且无一人被赵武纳为家臣,其大公无私,堪称千古之楷模。自弭兵之会,中原诸侯各自相安无事。国际新秩序确立,但是这个中原共荣圈又凸显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楚新晋令尹公子围也想在国际上露露头角,宣传知名度,便向赵武提出晋楚携手再盟诸侯。赵武欣然同意。公元前541年,赵武在祁午、乐王鲋的陪同下如约赶往郑之虢邑。
公元前541年冬天,精力交瘁,身心疲惫的赵武辞世。。谥号一个“文”字,后人尊称他为“赵孟”,史书称他为赵文子。
赵胜是赵穿之孙,赵旃之子。赵胜担任邯郸大夫。晋平公年间,栾盈为乱。赵胜也出兵助晋平乱。
赵成:又称赵景子、赵景叔,他是赵武之子。公元前541年,赵武身故,赵成进入六卿,为中军佐。公元前527年便不幸早逝。
赵午,又名邯郸午,赵胜之子。公元前497年,赵简子(鞅)想把卫国进贡的500户人口从邯郸迁到晋阳,赵午没有答应,结果被赵简子所杀。赵午的儿子赵稷和家臣因此占据邯郸抗拒赵简子,并且得到中行氏和范氏的支持,造成晋国内乱,但最终失败。
赵鞅,赵成之子,赵武之孙。公元前527年,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时晋昭公在位,韩起为正卿,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当时的晋国实际上就已大体形成韩、赵、魏与范、二荀对立的局面。赵鞅在韩起、魏舒等人的协助之下步入政坛,辅助荀跞,佐下军,始入六卿。
赵鞅
公元前517年夏,在韩起保举下,赵鞅第一次出国,在士弥牟的陪同下,与宋乐大心、鲁叔孙昭子、卫北宫喜、郑子大叔,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共十国代表在晋国的黄父(在今山西省沁水县)召开平定周室混乱紧急会议。赵鞅照会各国代表,要求与会各国都要立即提供粮草支援敬王,拨调军队保护周王。赵鞅在主盟国际会议期间,说一不二,作风干练,手腕强硬,而且敢作敢当,已然初显一副大政治家之风范。事实证明,由赵鞅主持的黄父之会非常成功,使平乱过程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在黄父之会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16年,王子朝之党基本被肃清出王畿之地。在韩起、魏舒多方照顾下,赵鞅在政坛崭露头角。
前509年,魏舒猝死于宁。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宦海沉浮,士鞅终于登上执政宝座。士鞅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要报复前任执政官——魏舒,报复魏氏在对范氏家族牟取暴利的过程中所设置的种种障碍,下令撤除安装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以大夫之礼下葬。晋国最后一位忠于国家的正卿受到如此不公的审判,大家敢怒不敢言。晋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霸业迅速瓦解与崩塌的时代,赵鞅虽然在之后的几年间,也曾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荣誉,但是事与愿违。在士鞅那令人窒息的阴霾之下,赵鞅的那一点萤光是那么的微弱。士鞅贪婪之本性简直令人发指,在晋国霸权日益凋零的漫长过程中,士鞅“贡献”最大。
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最大的阴谋家士鞅寿终正寝,赵鞅升任中军佐。士鞅终于死了,他的继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与中行寅勾结更为紧密。
公元前497年,赵鞅要求昔日安置在邯郸五百户良民前往晋阳,邯郸大夫赵午表示愿意遵从宗主之命。赵午返回邯郸城后准备处理移民一事,却受到了其家臣们的反对,赵午按照家臣们所计划的,请求赵鞅再拖延一些时日。结果赵鞅闻讯大怒,以为赵午亲于中行氏、范氏,将会反叛赵氏。立即以大宗宗主之命下令将赵午招至晋阳。邯郸午入晋阳,赵鞅将邯郸午下狱,不久处死,并告知赵午的随从涉宾要邯郸氏家族自立其主,放涉宾归邯郸。涉宾满怀悲愤回到邯郸,赵稷与涉宾以邯郸发动叛乱,晋国内战爆发。
夏6月,赵鞅下达军令:命上军司马籍秦统军攻打邯郸,剿灭邯郸叛军。邯郸午本是中行寅的外甥,中行寅与士吉射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议营救邯郸城。范氏、中行氏召集州兵,准备与邯郸一同叛变。赵鞅在范氏、中行氏党徒的逼迫下仓皇逃离国都,撤回赵氏的大后方——晋阳。赵氏面临着自下宫之难以来的又一次危急。就在范氏、中行氏、邯郸氏攻打赵氏,久攻晋阳不下时,六卿当中的其余三卿——智跞、韩不信、魏侈的站位就成为了左右战争的关键。
至11月,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但由于范氏、中行氏家底太过雄厚,三卿的军队竟然未能攻克叛军,反而令荀寅、士吉射恼羞成怒,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荀寅、士吉射将囤积在晋阳的主力大军掉转方向攻打首都,晋定公惊恐万分,号召国人剿灭叛军,于是范氏、中行氏至此走上众叛亲离的道路。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为晋侯守卫国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战败而逃。三家趁势反攻,赵军也从晋阳城中突围,赵氏之危暂时缓解。在韩不信与魏侈的多方奔走、劝说下,执政荀跞认定范氏、中行氏为国家的敌人,赦免赵鞅,继续担任上卿。
荀跞、赵鞅、韩不信、魏侈四卿在晋定公的宫殿里盟誓,誓死讨伐中行氏、范氏,除死方休。由于士鞅曾经的欺辱,赵鞅对范氏连同中行氏痛恨已极,而逃亡朝歌的二卿势力依旧强大,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际,赵鞅率领晋军向二卿盘踞之朝歌进军,听闻赵鞅率领大军前来,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齐景公求援。不久,晋军在赵鞅的领导下将范氏、中行氏团团围困于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围,野心勃勃的齐景公等待晋国内乱这一天已经等了足足半个世纪,为能够插手晋国内政,约定鲁定公、卫灵公于脾地与上梁之间会见,商讨救援范氏、中行氏,同时邀请宋景公也加入反晋阵营。无论齐景公如何挑动范氏、中行氏余党作乱,赵氏大军始终围困朝歌,意在围城打援。
这一年冬,范氏、中行氏的军队在籍秦、高强二人的领导下如同蚁聚,向晋国潞地发起进攻。为相应籍秦、高强的军事行动,郑献公在齐景公的支持下与范氏家军联合,进攻赵氏的封地——百泉。面对敌人的反攻,赵鞅沉着应战,分别于潞地、百泉大败敌军。
经过一年的休整,公元前494年初,赵鞅带领赵氏的部队向二卿的另一个据点——邯郸发起猛攻以图速战速决,邯郸告急。形势逼迫齐景公、卫灵公抽动朝歌援军北调,救援邯郸,包围赵氏的基地五鹿。齐景公与卫灵公为商讨救援范氏在乾侯会晤。齐景公约定由鲁国及卫国孔圉联络不满晋国的鲜虞人进攻晋国,并攻占棘蒲,企图影响赵鞅围攻邯郸、朝歌的决心。
入冬后,11月,赵鞅再次出军攻打朝歌。战事依旧没有完结,一生精打细算的齐景公决定放一次血,调拨大量粮食与军队,由郑国子姚、子般押运,士吉射率领军队迎接援军。赵鞅闻讯后,急忙调动军队抵抗。双方大军在戚邑相遇。为鼓舞士气,赵鞅在军前誓师,赵鞅在铁之战的誓师成为后世兵家的楷模,商鞅甚至将赵简子的这种以奖励鼓舞士气编制成系统的制度作为秦国的国法,成为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军功爵制度。于是铁之战,以晋军的以少胜多大败郑军而结束。赵鞅此战中获得了辉煌的战果。
赵鞅铁之战誓师
公元493年注定是赵鞅的丰收年。此年入秋,也就是赵鞅刚刚结束铁之战后不久,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终于走到油尽灯枯之时。赵鞅也随即迎来他一生当中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刻。从此,赵鞅内外兼修,彻底集中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赵鞅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道:“赵名晋卿,实专晋权!”
公元前492年6月,赵鞅直接派人杀死士皋夷作为对范氏彻底决裂的警告。公元前491年9月,赵鞅兵临邯郸,下令大举攻城。中行寅、赵稷在邯郸固守近两个月,终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势。至入冬后11月,邯郸守军力竭而溃,赵鞅率军攻入邯郸,邯郸光复。败军之中,荀寅逃亡鲜虞、赵稷逃奔临地。赵鞅率领晋军将柏人团团包围,攻势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在柏人城中无法立足,弃城而逃亡齐国。不久柏人光复。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被平定了。晋国的六卿至此变成四卿。
公元前490年夏天,赵鞅为根除范氏、中行氏余党,率领晋军讨伐卫国,包围卫国中牟,并伺机谋立公子蒯聩。这次出兵是自前497年二卿之乱以来,晋军第一次的主动对外战争,标志晋国已经彻底走出内乱的阴影。
无论赵鞅在中原多么的横行霸道,他必须面对一个重量级对手——吴王夫差。前482年夏。在吴王夫差精心的安排与设计下,力邀各路诸侯前往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观摩与见证天下新一轮霸主的产生。晋国方面由赵鞅陪同晋定公出面;吴国则由吴王夫差亲自带兵至黄池。就在夫差兴致勃勃的等待着晋国让出霸主之位时。噩耗传来,吴国都城姑苏被攻陷,勾践乘虚攻入姑苏。通过黄池之会,赵鞅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其虚名却已如鸡肋。
晚年的赵鞅将全部心血几乎都投入到与齐国争夺诸侯的复霸大业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形势一步步向齐国方向扭转。面对严峻的形势,赵鞅日夜操劳国事,却也不见好转。
公元前476年年末,赵鞅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老迈的身躯已使他无法在参与国事,他的副手——朝气蓬勃的荀瑶已经准备抢班夺权。第二年年初,赵鞅将儿子赵无恤招到自己榻前:“……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赵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赵无恤,赵简子赵鞅之子。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在赵简子死后,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赵鞅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严词拒绝!智瑤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襄子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危急之时,赵无恤命家臣张孟谈趁夜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最终韩赵魏三家结盟,共攻智氏,智伯功亏一篑。韩赵魏三分智氏之地。,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三家灭智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被杀了。
在晋国四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赵无恤本非赵鞅嫡子,赵鞅的长子本为赵伯鲁,赵襄子认为自己得到嫡兄赵伯鲁的嗣位违反宗法,希望把继承权还归赵伯鲁一系,最初立赵周为嗣,但赵周先于襄子去世,最后襄子传位给赵周的儿子,于是立赵周之子赵浣为储。赵襄子死后,儿子赵嘉(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
赵献子十五年(公元前409年),赵献子去世,赵烈侯继位。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
战国七雄
从赵盾开始,到赵烈侯正式成为诸侯,上下两百多年,赵氏几经沉浮。下宫之难,邯郸内乱。但坚忍不拔,人才跌出,赵盾、赵武、赵鞅三位正卿均是历代六卿正卿中的佼佼者。与韩魏两家不同,赵氏从赵衰开始起步早,起步高。中间历经辉煌更历经磨难,虽有下宫之难,邯郸内乱,水灌晋阳,几经灭族之危难,但并没有像栾氏、范氏、中行氏、郤氏、智氏那样湮没于历史之中。而是一次又一次崛起,最终笑到最后。
左丘明左传第一百四十讲:哀公·哀公十七年至哀公二十年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传】十七年春,卫侯为虎幄于藉圃,成,求令名者,而与之始食焉。大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袭,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晋赵鞅使告于卫曰:「君之在晋也,志父为主。请君若大子来,以免志父。不然,寡君其曰,志父之为也。」卫侯辞以难。大子又使椓之。
夏六月,赵鞅围卫。齐国观、陈瓘救卫,得晋人之致师者。子玉使服而见之,曰:「国子实执齐柄,而命瓘曰:『无辟晋师。』岂敢废命?子又何辱?」简子曰:「我卜伐卫,未卜与齐战。」乃还。楚白公之乱,陈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宁,将取陈麦。楚子问帅于大师子谷与叶公诸梁,子谷曰:「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其可使也。」子高曰:「率贱,民慢之,惧不用命焉。」子谷曰:「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唯其任也,何贱之有?」子高曰:「天命不谄。令尹有憾于陈,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君盍舍焉?臣惧右领与左史有二俘之贱,而无其令德也。」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帅师取陈麦。陈人御之,败,遂围陈。秋七月己卯,楚公孙朝帅师灭陈。王与叶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沈尹朱曰:「吉,过于其志。」叶公曰:「王子而相国,过将何为?」他日,改卜子国而使为令尹。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绵绵生之瓜。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公亲筮之,胥弥赦占之,曰:「不害。」与之邑,置之,而逃奔宋。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赬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
冬十月,晋复伐卫,入其郛。将入城,简子曰:「止。叔向有言曰:『怙乱灭国者无后。』」卫人出庄公而晋平,晋立襄公之孙般师而还。十一月,卫侯自鄄入,般师出。初,公登城以望,见戎州。问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已,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逾于北方而队,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逾从公,戎州人杀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卫人复公孙般师而立之。十二月,齐人伐卫,卫人请平。立公子起,执般师以归,舍诸潞。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宋皇瑗之子麇,有友曰田丙,而夺其兄劖般邑以与之。劖般愠而行,告桓司马之臣子仪克。子仪克适宋,告夫人曰:「麇将纳桓氏。」公问诸子仲。初,仲将以杞姒之子非我为子。曰:「必立伯也,是良材。」子仲怒,弗从,故对曰:「右师则老矣,不识麇也。」公执之。皇瑗奔晋,召之。
【传】十八年春,宋杀皇瑗。公闻其情,复皇氏之族,使皇缓为右师。巴人伐楚,围。初,右司马子国之卜也,观瞻曰:「如志。」故命之。及巴师至,将卜帅。王曰:「宁如志,何卜焉?」使帅师而行。请承,王曰:「寝尹、工尹,勤先君者也。」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薳固败巴师于,故封子国于析。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志》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夏,卫石圃逐其君起,起奔齐。卫侯辄自齐复归,逐石圃,而复石魋与大叔遗。
【传】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秋,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
【传】二十年春,齐人来征会。夏,会于廪丘。为郑故,谋伐晋。郑人辞诸子侯,秋,师还。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楚隆曰:「若使吴王知之,若何?」赵孟曰:「可乎?」隆曰:「请尝之。」乃往。先造于越军,曰:「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入视之。」许之。告于吴王曰:「寡君之老无恤,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黄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齐盟,曰:『好恶同之。』今君在难,无恤不敢惮劳。非晋国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曰:「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王曰:「溺人必笑,吾将有问也,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王曰:「宜哉。」
译文十七年春季,卫庄公在藉圃建造了一座刻有虎兽纹的小木屋,造成了,要寻找一位有好名誉的人和他在里边吃第一顿饭。太子请求找浑良夫。浑良夫坐在两匹公马驾着的车子上,穿上紫色衣服和狐皮袍。来到以后,敞开皮袍,没有解下佩剑就吃饭。太子派人牵着他退下,举出三条罪状就杀死了他。三月,越王发兵进攻吴国,吴王发兵在笠泽抵御,隔着一条河摆开阵势。越王将越军编成左右两支部队,让他们在夜里忽左忽右,击鼓呐喊前进。吴军分兵抵御。越王带领三军偷渡,对准吴国的中军击鼓进攻。吴军大乱,于是越军就打败了吴军。晋国的赵鞅派人告诉卫国,说:“君王在晋国的时候,我是主人。现在请君王或者太子来一趟,以免除我的罪过。不这样,寡君恐怕会说这是我授意这样做的。”卫庄公以国内有祸难加以推辞,太子又派人在使者面前诽谤卫庄公。
夏季,六月,赵鞅包围卫国。齐国的国观、陈瓘救援卫国,俘虏了晋国单车挑战的人。陈瓘让被俘者穿上本来的服装然后接见他,说:“国子掌握齐国政权,命令我说‘不要逃避晋军’,我哪里敢废弃这个命令?哪里又用得着劳驾您呢?”赵鞅说:“我为攻打卫国占卜过,没有为和齐国作战占卜。”于是就撤兵回国。楚国白公的那次动乱,陈国人仗着自己有积蓄而侵袭楚国。楚国安定以后,准备夺取陈国的麦子。楚国向太师子穀和叶公诸梁询问统帅的人选,子穀说:“右领差车和左史老都辅佐过令尹、司马攻打陈国,大概是可以派遣的。”子高说:“这两个人都是被俘虏过的,百姓轻慢他们,怕不会听从命令。”子穀说:“观丁父,做过鄀国俘虏,武王让他做军帅,因此战胜州国、蓼国,使随国、唐国顺服,大大地开导了各部蛮人。彭仲爽,做过申国俘虏,文王让他做令尹,使申国、息国成为我国的两县,使陈国、蔡国前来朝见,开拓封疆到达汝水。只要他们能够胜任,做过俘虏有什么关系?”子高说:“上天的意志不容怀疑。令尹对陈国有遗恨,上天如果要灭亡陈国,一定会保佑令尹儿子去完成,您何不任命他呢?我害怕右领和左史有俘虏的卑贱而没有他们的美德。”楚惠王占卜,公孙朝吉利,就派他带兵夺取陈国的麦子。陈国人抵抗,战败,公孙朝就包围了陈国。
秋季,七月初八日,公孙朝领兵灭亡陈国。楚惠王和叶公为让子良做令尹而占卜。沈尹朱说:“吉利。超过了他的期望。”叶公说:“以王子的地位而辅助国王,超过这地位将会做什么?”过了几天,改为子国占卜而让他做了令尹。卫庄公在北宫做梦,梦见一个人登上昆吾之观,披头散发脸朝着北面叫嚷说:“登上这昆吾之墟,有绵延不断生长的大瓜小瓜。我是浑良夫,向上天呼诉无辜。”卫庄公亲自占筮,胥弥赦预测说:“没有妨碍。”封给胥弥赦城邑,他不接受而逃亡到宋国。卫庄公又占卜,繇辞说:“像一条浅色的红尾鱼,穿过急流而犹豫不安。靠近大国,消灭它,将要灭亡。关门塞洞,就越过后墙。”
冬季,十月,晋国再次攻打卫国,进入外城。将要进入内城,赵简子说:“停止!叔向说过:‘依仗着动乱而灭亡别国的没有后嗣。’”卫国人赶走了庄公而和晋国讲和。晋国人立了卫襄公的孙子般师为君然后回国。十一月,卫庄公从鄄地回国,班师出走。当初,卫庄公登城远望,见到戎州。他问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是戎人的居邑。卫庄公说:“我是姬姓,哪里有什么戎人?”就派人毁平了戎州。卫庄公使用匠人,长久不让休息。他又想要驱逐国卿石圃,没有来得及而祸难发生了。十二日,石圃联合匠人攻打卫庄公。卫庄公关上门请求饶命,石圃不答应。卫庄公超过北墙掉下去,折断了大腿骨。戎州人攻打卫庄公,太子疾、公子青越墙跟从卫庄公,戎州人杀死了他们。卫庄公逃到戎州己氏那里。当初,卫庄公从城上看到己氏的妻子头发很漂亮,派人让她剪下来,作为自己夫人吕姜的假发。这时庄公到了己氏家里,把玉璧给己氏看,说:“救我的命,给你玉璧。”己氏说:“杀了你,玉璧会那里去?”就杀死了卫庄公并获得了他的玉璧。卫国人让公孙般师回国并立他为君。十二月,齐国人进攻卫国,卫国人请求讲和。齐国人立了公子起为卫君,拘捕了般师回去,让他住在潞地。哀公在蒙地会见齐平公并且结盟,孟武伯相礼。齐平公叩头,哀公弯腰作揖,齐国人发怒。孟武伯说:“不是天子,寡君没法叩头。”孟武伯问高柴说:“诸侯结盟,谁执牛耳?”高柴说:“鄫衍那一次盟誓,执牛耳的是吴国公子姑曹,发阳那一次,是卫国石魋。”孟武伯说:“那么这次就是我了。”宋国皇瑗的儿子麇有个朋友叫田丙,麇夺取了他哥哥酁般的封邑给了田丙。酁般含怒出走,告诉桓司马的家臣子仪克。子仪克去到宋国,告诉夫人说:“麇打算接纳桓氏。”宋景公询问子仲。当初,子仲打算把杞姒的儿子非我作为嫡子。麇说:“一定要立老大,这是好材料。”子仲发怒,不听从,所以回答说:“右师已经老了,不会作乱,对麇就不了解了。”宋景公抓了麇。皇瑗逃亡到晋国,宋景公又派人把他召唤回来。
十八年春季,宋国杀了皇瑗。宋景公听说了他们的情况,恢复了皇氏的家族,派皇缓做了右师。巴人进攻楚国,包围鄾地。当初,右司马子国占卜,观瞻说:“符合你的意愿。”所以就命令他做了右司马。等到巴军来到,将要占卜统帅的人选。楚惠王说:“宁已经符合意愿,还占卜什么?”派他领兵出行。请求任命副手,楚惠王说:“寝尹、工尹,都是为先君出过力的人。”三月,楚国的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巴军,所以把析地作为子国的封邑。君子说:“惠王了解人的意愿。《夏书》说:‘占卜的官员只有能够审察判断人的意愿,然后才使用龟甲。’说的就是这个吧!《志》说,‘圣人用不着占卜占筮’,楚惠王大概就能这样。”夏季,卫国的石圃赶走了他的国君起,起逃亡到齐国。卫出公辄从齐国重新回国,赶走了石圃,恢复了石魋和太叔遗原来的官职。
十九年春季,越国人侵袭楚国,是为了迷惑吴国。夏季,楚国的公子庆、公孙宽追赶越军,到达冥地,没有追上,就撤兵回去了。秋季,楚国的沈诸梁进攻东夷,三夷的男女和楚军在敖地结盟。冬季,叔青到京师去,这是由于周敬王死了的缘故。
二十年春季,齐国人来鲁国征召会见。夏季,在廪丘会见,为了郑国的缘故,策划攻打晋国。郑国人向诸侯辞谢。秋季,军队回国。吴国的公子庆忌屡次劝谏吴王说:“如果不改变政令,一定亡国。”吴王不听,庆忌离开国都住在艾地,又乘机到楚国去。庆忌听说越国准备进攻吴国,冬季,请求回国和越国讲和,于是就回国了。想要除掉不忠的人来讨越国的喜欢。吴国人杀死了庆忌。十一月,越国军队包围了吴国,赵孟的饮食比居丧时的饮食还要降等。楚隆说:“三年的丧礼,是表示亲情关系的极点,现在您又降等,恐怕另有缘故吧!”赵孟说:“黄池那一次盟会,先主和吴王有过盟誓,说:‘同好共恶。’现在越国包围吴国,继承人想不废弃过去的誓言而帮助吴国,但又不是晋国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我因此只能用饮食降等来表示心意。”楚隆说:“如果让吴王知道,怎么样?”赵孟说:“行吗?”楚隆说:“请试一试。”于是就前去,先到越军那里,说:“吴国冒犯上国已经多次了,听说君王亲自讨伐,中原的人们莫不欢欣鼓舞,惟恐君王的意愿不能实现,请让我进去看看吴军的情况。”越王答应了。楚隆告诉吴王说:“寡君的老臣无恤派陪臣隆前来,谨敢为他前来道歉;黄池那一次结盟,君王的先臣志父得以参加盟会,盟誓说‘同好共恶’。现在君王处在危难之中,无恤不敢害怕辛劳,但又不是晋国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谨派我向君王报告。”吴王下拜叩头说:“寡人没有才能,不能事奉越国,因而让大夫忧虑,谨拜谢您的命令。”给了楚隆一小盒珍珠,让他送给赵孟,说:“勾践要让我活着不好过,我是不得好死了。”又说:“快淹死的人必然强作欢笑,我还要问你,史黯为什么能成为君子?”楚隆回答说:“史黯这个人做官没有人讨厌他,不做官没有人诽谤他。”吴王说:“真是说得恰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