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收购戴姆勒对吉利股票有什么影响?
吉利不但要做中国自主品牌第一,更是像中国高端车进军。吉利惯性收购知名品牌车,提高自身知名度,对自己推出高端车打下口碑,增加销量
吉利持有戴姆勒多少股份?
要问老板的算盘,就得知晓吉利的战略规划。
吉利的战略规划为世界级的中国汽车巨头,将与德系,美系,日系共同参与世界汽车市场的竞争,但按照现在吉利的发展规模,任重而道远,吉利有必要主动出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
吉利目前在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强劲,已经进入国内汽车第一阵营,但与世界汽车巨头奔驰宝马福特丰田等,差距还很大。不单是量的差距,更是质的差距,归结为品牌的影响力。吉利要走向世界,除了全资收购之外,还得另想他法。
吉利在收购这条路上,做得非常成功,不但拥有沃尔沃,还有锰铜,宝腾,特拉斯及领克等大小一干品牌。这些品牌布局除沃尔沃外,多处于中低端市场,与国际化汽车大公司发展态捣不相适应,如何提升这些品牌价值?
吉利想到了交叉持股。今年吉利花90亿美金入股奔驰,拉开了汽车重组序幕,组建汽车联盟成为未来趋势。对于吉利来说,能与奔驰合作,首先提升了自己制造身份,尤其是在制造高端汽车方向,提供了机会;其次是增大品牌影响力,可以让吉利品牌,最先走向世界;在新技术和汽车制造上,有合作的可能。奔驰是世界级汽车巨头,研发着汽车的尖端技术,掌握着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能与奔驰合作,吉利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提前实现进入国际汽车行业;互利共赢,即使无合作意向,奔驰向好的红利也能让吉利获得股金;另外,奔驰与吉利,互补性很强,奔驰不涉及低端品牌市场,吉利是要打造高端品牌,对吉利来说,只赚不赔。
重要的是,国家已经下定决心,国内汽车行业将强制性重组,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汽车集团,在大的宏观政策上,吉利与国家政策保持了一致,开了个好头,不排除吉利以后有更多的动作,让国人意外和惊喜。
吉利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吉利奔驰有戏吗?
在2018年2月份,汽车圈曾发生了大新闻,就是吉利要收购戴姆勒股权的事,我们先来回顾下: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由李书福拥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按当前市价计算这笔股份的总价值为90亿美元左右,这也让吉利集团成为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监管文件显示,吉利集团拥有超过1.036亿股的投票权。此前,戴姆勒最大的股东为科威特投资局,拥有6.8%的股份;其次为贝莱德,拥有6%的股份。
而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有消息称,称戴姆勒将阻止吉利获得公司监事会席位。其主要原因是在监事会上将讨论戴姆勒的新车型以及未来战略,因此戴姆勒并不希望有竞争对手的代表参与其中。成为最大单一股东,花了这么多钱还不能参加会议的情况,你说扎心不?
其次,在收购过程中,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却认为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一事有违规嫌疑,表示将考虑对其进行罚款,此后吉利一直积极配合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关于收购戴姆勒股份的相关调查。
而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的年底,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已经结束对“吉利收购戴姆勒9.69%股份”一事的调查,并决定不对吉利进行任何罚款。正式确认意味着吉利已经切切实实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吉利成为戴姆勒的最大股东,中国品牌之于汽车发明者,这种意义和民族自豪感,想必每个人都会为之喝彩,此处应该有掌声!
当然了,李书福个人对于奔驰绝对是真爱,无论大到品牌价值、文化,小到设计或调校,李书福都是非常欣赏的。他造的第一辆车,就是拆解仿制了奔驰E级W210外形,其他部分则使用红旗的底盘、发动机和变速箱。
合法股东没问题了,接下来该谈合作了,双方持股比例为50:50,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总部在杭州。很多人都会问,吉利和奔驰合作,那么买一台吉利奔驰的日子还会远吗?目前来看,双方的合作方向并不在此,且听我慢慢解读嗷~
2018年的中国车市,甚至世界车市都不乐观,戴姆勒第三季度在欧洲地区、美国和德国市场均出现了下滑,好在国人对于奔驰这个品牌的喜爱,让奔驰的销量保持稳定增长。但大趋势已来,未雨绸缪是非常有必要的,戴姆勒很明显想向其他领域进军,从单一汽车制造商转为多领域的汽车服务商,那么第一步,高端出行的网约车就再合适不过了。
吉利旗下有曹操专车,官方数据显示其在全国28个城市投放超过2.9万台纯电动汽车,但与滴滴相比,进展还是太慢,吉利与戴姆勒合作的出口,自然是更为高端的出行市场,这一块的市场目前来看是空缺的。
未来投入使用的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吉利与戴姆勒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使用自家的豪华品牌汽车,优势就非常明显了,顺应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趋势。
写在最后
双方合作的第一步尤为关键,走好第一步,未来才能衍生出更多合作的可能性,至于百姓关注的吉利奔驰,也不能说死,随着两个集团互相磨合深入了解,还是有可能的。
李书福五百亿入股奔驰为技术,戴姆勒因何接受吉利成大股东?
前一日长城与宝马合资国产电动MINI的头条位置还未坐热,中国车企最大海外并购案——吉利豪掷90亿美元(约570亿元人民币)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的“重磅炸弹”立马袭来,吉利汽车收购奔驰汽车的传闻就此成真。
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由李书福拥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据悉,吉利此次收购耗资近90亿美元,至此成为戴姆勒公司第一大股东。
去年12月中旬,外媒就曾爆料吉利打算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收购戴姆勒集团3%-5%的股份,如果收购成功,吉利将成为戴姆勒集团第三大股东(截至2017年11月,戴姆勒集团的最大股东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集团,持股5.95%,其次是全球知名的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持股5.33%,雷诺日产联盟持股3.1%)。但是,这一提议因戴姆勒不想稀释股权而遭到拒绝,不过对方表示欢迎在二级公开市场购买。
从最初的绯闻传言,到2个月时间内速战速决坐上了第一大股东位置,吉利似乎始终摆出的是一副“追求者”的态度。
这并不难理解。从全资收购沃尔沃开始,李书福通过“买买买”扩大吉利全球版图,带领吉利年销量冲向百万辆,外界公认其分享沃尔沃技术的战略大获成功。业内普遍认为,参股戴姆勒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动吉利进军高端汽车市场,另一方面戴姆勒先进的电动汽车技术能够补强吉利如今较为欠缺的新能源产品线。
而对于此次收购,吉利也在公开声明中坦诚表示,双方将在电动出行和线上服务技术领域展开合作,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
针对此次吉利入股戴姆勒原因,李书福认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有变革就有机会,机会巨大,挑战也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机遇?必须要协同发展,共同占领技术制高点,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线上技术取得主动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危机意识,寻找协同发展的合作伙伴。
在变革的大背景下,李书福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在李书福看来,戴姆勒是全球汽车领导者,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都是引领者,从战略协同的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吉利入股戴姆勒的一大原因。
只是,从戴姆勒的角度来看,与吉利的牵手似乎并非如后者般迫切。那么戴姆勒此次又为何愿意接受中国民营车企吉利成为其最大股东?
这首先与戴姆勒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关,数据显示,在吉利入股之前,前两大股东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贝莱德(BlackRock)仅分别持有6%左右的股份。在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出于自身发展利益的考虑,戴姆勒一直乐于吸引新的投资者进来。此外,戴姆勒这家纯正的德国公司前三大股东都并非是德国企业,大量的股权被控制在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手中,因此它并不排斥德国以外的企业对其投资。
事实上,大约从几年前开始,戴姆勒就开始在中国寻求投资者,甚至早在2009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戴姆勒CEO蔡澈就曾公开表示,正和中国主权基金开展对话,讨论由后者购入戴姆勒股份,向其提供资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之后的公开声明中,其特意强调了未有进一步增持戴姆勒公司股票的计划,而这从某一方面反应出戴姆勒对这位新股东尚未彻底放心。外界分析,在吉利对戴姆勒的持股比例方面,过低中方不愿意,而过高则会引起戴姆勒管理层对于决策独立性的担忧。
对此,李书福本人也表示将完全遵守戴姆勒公司的企业章程和治理架构,尊重公司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这样的言辞无疑是在最大程度上平息参股一事所可能带来的种种质疑。
而在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看来,“牵手”吉利对于戴姆勒也并绝非亏本的买卖。
“戴姆勒毕竟是一家外企,想要在中国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一个像吉利这样强有力的行业同盟,伙伴当然是多多益善。”钟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今的吉利早已今非昔比,在中国良好的成长性是戴姆勒关注的重点。
数据显示,2017年,吉利成为唯一一个销量突破百万辆的中国品牌,相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56.41%,不仅问鼎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一,更是在中国汽车市场整体排名中仅次于大众(313.52万辆)和本田(142.33万辆),位列第三。
“目前双方还只是踏出的第一步,但可以猜想,随着戴姆勒与吉利在资本上的连接,未来的合作通道将全部打开,大家可以充分讨论,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和也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钟师表示。
不过,在外界均关心的新能源合作领域,2012年戴姆勒就与中国的电动车“一哥”比亚迪合资建立了腾势电动车,并且在去年双方决定分别为腾势增资5亿元助其发展。
除此之外,戴姆勒与“老伙计”——北汽也进行了相关合作。去年7月,戴姆勒与北汽集团签署了新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
吉利入股之后,戴姆勒如何平衡与北汽、比亚迪以及吉利之间微妙的“三角关系”将成为一大看点。
至于奔驰和比亚迪合作的产物腾势,现今发展并未符合戴姆勒的预期。据悉,该品牌目前仅有一款车型在售,2017年全年累计销量只有区区4700辆,甚至不如一款热门车型的单月销量。
钟师认为,和比亚迪合资诞生的腾势本来就是戴姆勒在中国市场的一块“试验田”,如今未尝不可以与吉利再次擦出火花。有消息称,奔驰可能与吉利在武汉成立一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合资工厂。事实上,在大众与江淮,福特与众泰、东风与雷诺-日产以及宝马与长城之后,吉利与奔驰的新能源合资公司肯定已让外界有了更多期待。
吉利与戴姆勒强强联手?华晨破产重整?近期车圈热点事件在这里
1
戴姆勒牵手吉利
2020年11月20日,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吉利控股集团拟就一款用于下一代混动车型技术的高效动力系统展开合作。据了解,双方或将共同开发混合动力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将包括采购、工程研发、产业化等。
据相关人士透露,这套全新的动力系统将会在合作双方各自的欧洲工厂和中国工厂进行投产,技术层面将共同研发,未来还将会提供给多家母公司以及合作伙伴使用,进一步提升在行业内的产品力。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动力系统也有望从中国出口到海外市场。
(安聪慧)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表示:“清洁高效的动力总成系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发挥在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节能汽车。”
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吉利控股集团可以说是老朋友了,目前已经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未来两者将朝着戴姆勒“2039愿景”更进一步,预计到2030年实现电动车(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占据集团总销量的50%以上。此外,到2022年,所有的欧洲工厂要实现碳中和。
2
华晨汽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几家欢喜几家愁,同样是2020年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这也就标志着华晨汽车正式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据相关信息显示,华晨汽车目前共有16项被执行人的信息,被执行总金额高达近4亿元,形成了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形。
华晨集团于11月16日曾发布公告称,目前已构成债务违约金额合计65亿元,逾期利息金额合计1.44亿元。就此来看,此窘境对华晨集团本部生产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本身就破败不堪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关注宝马的股比交易,按照规划来看,宝马集团将在2022年支付36亿欧元,从而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至75%,以此来实现对华晨宝马的控股。据外媒报道,辽宁政府希望宝马集团能够按照此前约定好的计划增持合资公司的股份,同时扩大当地的汽车产能。
3
广汽集团发布“双子星”计划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公布了广汽自主板块的“双子星”计划。至此,广汽传祺品牌和埃安品牌正式剥离开来,埃安将实现独立运营,广汽新能源更名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为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同时更换全新的品牌LOGO。
全新的广汽传祺品牌独立后将重塑品牌形象,逐步构建出“趣、质、亲”的核心品牌价值,打造“科技传祺、品质传祺、服务传祺”三大形象。
另外,广汽集团未来还将继续与本田、丰田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在新能源领域打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
4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回应质疑
车企隔空喊话其实并不多见,而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在个人社交平台公开喊话:“看来昨天我们发布的包含激光雷达的小鹏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让西边的某人很不爽,连续用pigu发声。我想说的是,造谣早就证明是无法打败任何竞争对手的。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大家猜猜这番话是在指谁呢?
近两年,小鹏汽车飞速发展,赴美上市后股价也持续攀升,这也就引来了不少竞品车企的“羡慕和嫉妒”。其实在今年4月,特斯拉与小鹏汽车就结下了梁子,马斯克认为其前员工(后就职于小鹏汽车)窃取了该公司的自动驾驶源代码,并提供给了小鹏汽车。但小鹏汽车此后也针对此事发布了一份声明,明确了此事并不存在。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宣布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系统能力再升级,将真正做到端到端的自主导航驾驶,便利性大幅提升。随后便引来了马斯克的不满,而何小鹏此次公开放话,也看出了小鹏汽车的底气十足。后续情况,我们也将会持续关注。
近期车圈发生了不少热点事件,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就是有不少车企都在向着电动化进军,吉利与戴姆勒强强联手、通用集团将在5年内推出30款新能源汽车、广汽集团发布双子星计划等等,都在业内影响不小。而坏消息则是华晨汽车面已经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至于未来能不能重振旗鼓,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