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利幕后资本

摸索前行 中国品牌幕后变迁吉利篇(上)

[汽车之家 技术] 1998年,第一辆悬挂吉利车标的汽车走下生产线,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型掀开了一个民营企业走上造车之路的篇章,一晃17年,人们印象中的吉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看到眼前的博瑞,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已经是吉利做出的第二款中级车了,而身处春晓基地(目前吉利最好的一个工厂,用于生产博瑞及未上市的SUV车型)的吉利人自己清楚这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时间,美日、优利欧、自由舰、远景……的往事纷纷浮上心头。

● 国内第一辆中国品牌轿车下线

1998年,吉利共生产了100辆左右的豪情轿车,然而,经销商并没有因一款有着亲民价格的产品问世而纷纷“投怀送抱”,的确,第一批车的质量在测试项目中就暴露出了漏水以及车门表面刮灰不均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源自车身工艺的不足。最终,这一批车被直接销毁。次年,李书福决定重新生产一批豪情轿车。

这种质量问题以现在的生产水平来看解决起来很容易,但对于那时的吉利而言,仅有的一台冲压机,在效率以及冲压精度方面都无从谈起。既然摆在眼前的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从人来做出些调整,工厂为冲压车间招来一批素质更高的工人,老周就是那一批员工中的一员,他现在是冲压模具设备的负责人,也是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吉利工龄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1999年至今,这已经是老周在吉利的第16个年头了,这也就意味着他见证了第一款吉利乘用车豪情到博瑞的所有车型的生产。

按照现在的生产工艺划分,刚到吉利上班时候,老周被分配到冲压车间,站在春晓基地的冲压车间老周不禁感慨,“那时,真想不到冲压技术能像现在这样,最初的车身都是手工生产,从敲敲打打开始,所以,对于钣金工的手艺要求比较高,当时我们的确有一些手艺娴熟的钣金工”。

谈话间,作为吉利冲压车间一员的那种自豪感一直能在老周脸上看到,尽管在说到当时的窘境时,那拨手艺人站在工业化生产面前难免会流露出无奈,但他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能耐让车身表面达到所要求的平整度以及缝隙标准,当然,这种依靠人工的工艺很难用公差来衡量。缺少统一标准,产品一致性也就无从谈起,能做的也只是满足较为初级的白车身供给而已。

然而,这种钣金工艺给后续的产品稳定性带来一定问题,来自市场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车身漆面的质量,随着车龄的增长,有些地区的豪情轿车的车漆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冲压工序中,为了达到车身表面的平整度不得不采用刮灰的方式找平。那时,仅刮灰、打磨两道工序就要100人左右,而今天,这是整个涂装车间的人员配额。

除了钣金工艺外,涂装设备的落后也是导致车身漆面耐用性不好的一个原因,那时的电泳处理线都是用砖头砌的水泥槽,通过人工的方式为车身进行电泳处理,不仅如此,所采用的电泳漆在耐腐蚀性方面也不好,再加之,此前车身刮灰量大的问题,导致整个车身的质感与开发团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大,所以,在招聘时,对于人员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关注,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更愿意招一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这样,培训1个月即可上岗工作,这要在以前,一般培训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不敢让新员工自己干。”老周说。

人员雇佣原则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这十几年里吉利在造车体系中冲压工序体系从无到有再到健全的过程。其实,不仅是冲压工序,在其他车间同样如此。

◆ 车轮的抓举和拧紧

类似的情况在总装车间也存在。对于一名在总装车间从事装配工作的员工来说,机械设备的升级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轮胎装配来说,现在,我们参观的那些工厂的总装车间都采用了带有辅助功能的抓举设备,装配人员将其引导至相应位置后再用可以记录拧紧数据的设备将螺栓均匀上紧。

◆ 车轮的运输方式

不过,吉利人很聪明,没有钱在总装车间内投入那些自动化的运输线,但又要保证装配线的“高效”运行,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底盘装配线融入车轮的运输线,也就是将装配车型所使用的车轮用支架悬挂在吊具上,从而实现车轮与车身的同步运动,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台州路桥工厂,你依旧可以看到这条装配线。

● 曾想照着奔驰、红旗做一款车

相比生产,豪情的研发更是履步维艰,3名从湖南汽车制造厂请来的工程师组成了所谓的开发团队,但当时中国汽车业的工程师大多还停留在卡车的认知阶段,在轿车车身设计和底盘设计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的开发团队就靠着手中的铅笔画出国外的成熟车型。

之后,就像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为了了解汽车的结构,李书福买来了奔驰轿车进行拆解,所以,你今天问李书福豪情是谁设计出来的,他一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车间的工人们设计出来的。不过,第一款要造什么样车,大家心里还没谱,也许是像红旗那样的车,也许像桑塔纳那样的车,也许……

不用担心,李书福最不缺的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捕获能力,从早期拿着相机在景点给人拍照,到生产冰箱、铝镁板,再到后来的摩托车亦是如此。

小型车成了最终定下的生产轿车类型,而卖了近10年的夏利在这个市场上拥有最大的占有率,于是,夏利车型便成了吉利的目标,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标车型。与此同时,在做产品规划时还定下了“3个5”的目标,即能坐5人、百公里油耗5升、价格5万元。

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但5.8万元的上市价格,相比近10万元的夏利轿车而言,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在随后的几年,也掀起了中国乘用车市场早期的价格战。

吉利制造出的豪情轿车直接撼动了夏利轿车在市场的地位,也正是有了第一款还算成功的产品顺利推出,更加肯定了“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初期定位。不过,吉利人心知肚明,豪情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潜在的炸弹随时可能会被引爆,豪情搭载的丰田8A发动机是通过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天汽)向丰田采购的,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来自吉利的威胁,那么,豪情就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境地。

● 人才储备意识

豪情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吉利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李书福也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开始从天汽挖人,从豪情以及接下来的产品方向来看,选择天汽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毕竟夏利的研发团队接受到的是来自丰田的直接“培育”。

而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覆盖程度,在李书福的构想中,他希望能够吸纳一些大学生加入吉利,让他们从基层干起,事实上,这只是为未来组建团队的一种方式,有了基层业务的经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及市场的认知都会有帮助,但招聘来的60多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领会到这层意思,当然,换个角度想,相比那些福利好、相对清闲的“铁饭碗”来说,当时在研发和生产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的吉利的确也拿不出留住这些天之骄子的资本。

索性,自己建学校!1998年创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和1999年在北京创办的吉利大学都是在那个背景下的产物。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吉利的用人打下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当时,有人质疑吉利应该将在教育上投入的资本用于生产设备的改进。但在李书福心中,这笔账算的再清楚不过了。

前面提到招聘大学生的事,能招来那60多个大学生其实是通过和大学合作研发项目以及拨放奖学金的方式才促成的雇佣关系,算下来,吉利也为此付出了超过1000万元的代价,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创办教育机构,为吉利建立一个持久的人才供给体系。两所学校更多的是为吉利公司输送基层的人才,通过内部成长的方式跟吉利共同进步。当然,高端的研发人才主要还是通过引援的方式,这点,在吉利进入技术转型并步入研发正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到文章后面的相关内容时再介绍。

凭借着豪情这款车的上市销售,吉利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1亿元的营收,但几乎靠人敲的生产方式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另外,随着与夏利之间的价格战,吉利在工业化的生产水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好在摩托车业务在吉利集团的营收水平良好,这样,资金方面还是能够支撑吉利继续走下去。

● 丰田8A告急

就在吉利打算进一步扩大豪情的产量时,藏在内部的“炸弹”终于爆了,丰田没有直接停止向吉利供应8A发动机,而是提出了加价出售的要求,不仅如此,还不提供质量索赔的条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压吉利的价格优势。好在,成本的提高还没有对吉利形成完全的摧毁力量,这也让李书福意识到除了造车、生产外,核心技术才是汽车厂商的命脉。

要知道,在吉利的用户心中,这台丰田8A发动机是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吉利选择向丰田妥协的理由,自己研发出丰田8A的替代品势在必行。而第一款自主研发发动机的诞生则要等到3年后才会面世。在这3年里,吉利相继推出了美日和优利欧两款车型。

● 第二款轿车——美日下线

2000年5月,吉利第二款轿车——美日从宁波工厂下线,相比豪情,吉利在美日的内饰环节下了不少功夫,无论是内饰材质的选择和搭配,还是功能配置,都要丰富不少,然而,用户在欢喜之余还是存在抱怨声音,做工和装配工艺是问题集中的部分,各个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是降低这种品质感的原因。

这是个好的现象,起码,市场对吉利开始有更高的要求,而吉利自己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的价格区间,通过高配车试探市场,手动时尚型价格超过7万元,当然,美日车型仍旧贯彻了初期定下的“3个5”计划,即保留一款价格在5万元内的车型。

从时间节点来看,2001年是吉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让悬在李书福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吉利才真正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资格,而此前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的公司只具备客车的生产资质。

● 造车水平停滞不前的优利欧

2002年,吉利为他们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起了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优利欧,从字面不难理解,吉利人这次是将目标瞄向了夏利和赛欧的车型,要知道,赛欧一经亮相,传统的老三样车型可是以降价的方式进行招架,在赛欧身上,除了有合资品牌的光环外,高性价比则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更何况不到10万元的价格还配备了ABS制动防抱死系统,毫无疑问,赛欧掀起的10万元家轿理念看上去要比吉利提出的“中国最便宜家轿”的口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价格依旧坚守5万元策略的优利欧有着比美日车型更大的车身尺寸,虽然,被吉利人寄予厚望,但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制造工艺仍旧没有摆脱此前老旧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没有显著改善,可以说是一款在研发和工艺环节停滞不前的产品。这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注定会成为过去,就在优利欧推出之后的一年,吉利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 耗10个月请徐滨宽出山

新车型推向市场,此时,吉利并没有因阶段性工作的完成而放缓前进的脚步,在李书福心中,吉利迟早要走出“中国最便宜轿车”的定位,尽管那时,吉利连怎么造车都没有搞明白,但此时的李书福就已经动起了研发自动挡变速箱的念头,但以吉利研发人员的技术力量来看,远不足以支撑这项计划,在他心中,当时任职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徐滨宽是最适合的人选。

◆ 为什么看重徐滨宽?

徐滨宽在变速箱方面有一定建树,虽然,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他创造太好的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机会,徐滨宽在学校里学的钢铁,凭借材料学的知识,毕业后的20年一直专注于齿轮研究,后来又自学了自动控制,两个领域相结合便能够“拼凑”出一门自动变速箱技术学科。上世纪90年代,政府牵头了一个3速自动变速箱的研发项目,但因国内整体技术薄弱,最后项目夭折。他应该是最早一批在国内接触过自动变速箱的技术员。

◆ 成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

期初,李书福在找到徐滨宽的时候,后者是拒绝的。“别说吉利,就连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能力做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后来的采访中,徐滨宽坦言。当时,他对这个计划并不看好,还劝吉利放弃这个念头。就这样,吉利人用了10个月的时间让徐滨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多年后,徐滨宽回忆到当时吉利给他留下的印象“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才辞去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加盟吉利。

项目开展后的一年里,徐滨宽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原理研究,同时,进行开发试验和检测设备的筹备,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的组建中,徐滨宽在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储备发挥了作用,他亲自编写了生产线的控制程序,从而节省了一部分相关成本。几个月的时间,吉利已经在该项目上投了1800万元, “投了这么多钱,连个变速箱的影都没有”,吉利内部开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但李书福明确表示,作为“一号工程”,研发经费一定是首先保证的,那时,他偶尔还会在夜里跑到实验室,看看大家是否遇到什么问题。

到了2003年6月,自动变速箱的所有图纸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这298张图纸在吉利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套自动变速箱图纸。阶段性的成果只是让吉利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欣慰,因为,这距离自动变速箱的研发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第一次路试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10个月(2004年4月),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第一次装在整车进行测试,所有人对这一刻都十分期待,作为项目负责人,徐滨宽更是又激动又紧张。发动机启动后,挂上前进挡,结果除了异常的振动外,试验车并没有丝毫前进的迹象,据徐滨宽回忆,当时,恨不得自己从车上跳下来推它一把。

这种问题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并不新奇,在某一段时间内,团队需要每天进行十几次的变速箱拆装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会消磨人的意志,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持和资金不充裕下,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整个团队,每每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一次次解决后,团队的每个人都坚信他们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从设计到量产历时3年,共有110辆试验车参与了实际路试,其中的50辆测试车单车行驶里程达到了20万公里,300台自动变速箱在路试阶段报废。到了2005年5月,这台由吉利自主研发的4挡自动变速箱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当年上市的自由舰车型也成了吉利第一款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型。

● “中国第一跑”诞生

● 自主发动机诞生

在变速箱研发同期,自主1.3升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进行,2003年,隐忍了来自丰田对8A发动机的苛刻采购条件一段时间后,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 1.3升发动机终于面世,这台发动机采用逆向丰田8A发动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配气机构同样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及四气门设计,从发动机数据来看,86Ps/6000rpm的最大功率和110N·m/5200rpm的数据与当时市场上的天津夏利、长安铃木羚羊车型的动力处于同一水平。

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项指标中也与8A持平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丰田8A采用的老式分电器形式的点火系统,吉利为MR479Q配备了电控点火,从而提高了点火精度,在抗爆震性能方面扩大了发动机的适应范围。为了稳固自己的技术地位,后期,丰田将分电器点火方式升级为电控点火。MR479Q发动机在吉利汽车初期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为即将开展的新项目解决了动力系统的问题,此外,仍然在售的优利欧、美日和豪情车型也开始陆续换装吉利生产的MR479Q 1.3L发动机。

● 开发自由舰,与韩国大宇合作

发动机研发同期,吉利在2002年底开展了代号为CK-1的新车项目,该项目产品正是他们向市场推出的又一款车型——自由舰。项目由吉利联合韩国大宇共同研发,CK-1的项目代号很好理解,“C”代表中国,“K”代表韩国,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也是吉利第一次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当时,这款车又有“中韩一号”的称呼。

◆ 韩国人牵头

在李书福看来,他希望通过CK-1项目的执行让吉利的研发团队掌握国际通行的汽车开发流程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正向研发。基于此次与大宇的合作,也让吉利团队结识了沈奉燮,这个韩国人在2004年成了带领吉利走向正轨的关键人物。

在加入吉利前,沈奉燮是韩国大宇的副总裁,同时兼任大宇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曾主持过大宇Nubira(国内凯越的原型车,也可以说是别克的换标车)、MATIZ(国内雪佛兰乐驰)车型的开发工作。在技术领域,沈奉燮是专家。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大宇,尽管当事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我们也能推断一二,在此之前,通用汽车收购大宇,随即对大宇的两个汽车研究院做了整合,其中难免会导致人事变动,这也给了吉利吸纳人才的机会。

来到吉利后,沈奉燮担任了公司副总裁和汽车研究院院长的职务,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设计、开发人员放下手中的铅笔、图板,学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各个开发环节并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不断的灌输,在开发团队中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正如李书福所设想的那样,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除了整车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环节,这个韩国人同样很有建树,随即便有了这样的搭配,徐滨宽负责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对造车理解更为全面的沈奉燮则负责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调配。

给吉利带来的另一笔财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的确,整体研发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能保持同步提升,在具体的工作中,沈奉燮非常乐于听到提问的声音,但通常情况下,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提供给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沈奉燮非常看重的。

◆ 生产工艺提高,建立新工厂

技术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的吉利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用于投产自由舰的宁波二期开始投入建设,同时,还对现有的四大工艺车间进行改造,其中,冲压车间取消了所有的人工钣金工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

老周作为早期钣金工也见证了CK-1项目的伊始和进展,在见到韩国人把模具拉到工厂后,不仅是老周,整个工厂的人都被那些大家伙震惊了,那阵势直接颠覆了以往大家对冲压设备的认知。为了CK-1项目,仅仅在冲压模具环节,吉利就投入了1.2亿元,这对于那个阶段的吉利而言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其实,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个投资规模处于一般水平,要知道吉利在帝豪项目上,模具投入就在1.8亿元左右了,而近期投产的博瑞车型的模具投入更是高达2.5亿元。

初具规模的冲压工序为吉利建立起了标准的生产流程,多步骤冲压线让剪切、冲孔、拉延的工序有了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每个冲压机之间还需要人工搬运板件,但相比此前单一冲压机的操作而言,效率有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板件的成型工艺具备了一定的精度,这便给产品质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摒弃了此前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廉价感。

◆ 中国自主研发自动变速箱装配自由舰推向市场

车身工艺的改善是一方面,CK-1项目还规划了新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配置,除了前面提到的MR479Q 1.3L发动机外,自由舰车型还提供了1.6L(MR481QA)发动机的选择,此外,顶配车型还首次装配了自主研发的4速自动变速箱,这款变速箱的诞生和量产可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意义层面振奋人心,更重要是的吉利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研发自动变速箱的成功可能还无法撼动国外变速箱公司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但吉利自身而言,最直接的要数成本的控制了,装配在自由舰上的自动变速箱成本在5000元,这可要比采购成本低了近一半。

CK-1项目承载了吉利太多的第一次,也正因如此,开发团队更加重视新技术投放后的稳定性,所以在量产前的验证过程中将实际道路测试增加到10万公里。

2005年,自由舰上市,虽然,自由舰车型在研发和生产环节投入了比过去更多的成本,但在车型售价的制定方面,吉利仍旧秉承了“5万元”家轿的理念。

这一年,吉利在研发技术领域也开始构建新的蓝图。对早在2000年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进行二次投资,3.5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吉利在整车、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能力,另外,与造型设计、CAE分析、安全技术等组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开发体系。

编辑总结:

“吉利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是我能干什么,我来干,吉利是哪个有前景,我干哪个”,这是被誉为吉利自动变速箱之父的徐滨宽初期对于吉利的认知,这样的做事方式也是吉利从初入汽车行业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重要准则,尽管在2006年以前,吉利还没有明确建立起一套汽车企业应有的研发生产体系,但就凭借着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拉动了市场对于5万元家轿的需求,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在每取得的一次收获时就意味着下一段征程已拉开帷幕,每一次征程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公司的能量。

有了自由舰的开发经验,吉利沉淀下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此外,在各条“战线”的研发工作方面也都收获了初步的战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吉利于2006年完成了技术转型,全面开展了包括动力、安全、造型、底盘等项目研究,下一期,我们降为你带来从2006年至今的吉利幕后变迁故事。(图/文 汽车之家 李博旭)

吉利长安结盟蔚来幕后:换电站已变身国家“新基建”

换电需要共享共建。

作者 | 迩言

编辑 | Juice

蔚来栽下的换电大树终于结出了果实!

不到八天时间,蔚来换电联盟先后迎来长安、吉利,另外还有超3家意向企业。

这个正在形成的“换电联盟”,意味着什么?

首先,蔚来换电模式被更多企业认可,蔚来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

其次,长安、吉利以及身后多家车企的加入,可以分享蔚来换电网络,运营成本可以多方分摊,经济效益也将有一定程度提升。

此外,对于用户来说,换电联盟的形成,可以提升用户补能的效率,换电站越多,用户补能越方便。

当然,在宏观方面,蔚来吸引多家入局,可以促使换电网络逐步走向换电共享网络,推动着换电标准统一,为新能源补能建设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长安、吉利的加入是蔚来换电新的起点。当蔚来的换电联盟实现更多车企共建时,关于换电的争议也就可以歇一歇了。

01.

势不可挡的国家意志

中国换电市场正在高速发展。

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充电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换电站3220座。

▲换电站

并且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6年我国换电站的数量预计将激增至近7万座,这预示着新能源车换电市场空间仍然广阔。

在换电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的有力的引导与支持。

自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被中央多个部门“力挺”,新能源换电市场从那时起就迎来风口。

2020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新能源补贴政策,明确指出起售价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但支持换电模式的车辆例外,以此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

紧接着到了5月,换电站作为新型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换电模式也迎来了发展新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明确支持换电模式发展。

而2021年10月,工信部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并将11个城市纳入此次试点范围。

同年11月,《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换电行业制定的第一个基本通用性国家行业标准。

到了2022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进一步明确要推进汽车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今年6月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工信部提出要推动换电电池尺寸、换点接口、通信协议等标准统一,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公告中指出,自明年起,销售方销售“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不含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分别核算销售额并分别开具发票的,依据购车人购置不含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载明的不含税价作为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

换句话说,购买支持换电的新车在车辆购置税方面会存在一定折扣。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换电站建设,并在建站方面提供补贴。

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换电模式的发展都有政府背书,其背后是国家意志。

02.

统一换电标准已成当务之急

在政策红利下,换电市场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从主要换电运营商来看,多项利好政策吸引了蔚来、奥动能源、杭州伯坦、易易互联、协鑫电港、宁德时代等企业前仆后继。

截至目前,蔚来以超过2100座换电站总量在市场稳居第一,达到了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电动汽车换电网络运营商。

▲蔚来换电站

虽然目前参与换电建设的品牌不只有蔚来,但当下换电模式难以全国性快速推广,核心问题是车型电池缺少一个统一规格,车企同样也不能执行一个统一的规范。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标准,自建的换电站只能内供或者供应合作客户,这样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解决换电标准的难题是当务之急,其前提是企业之间要有共识。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看来,在乘用车领域中,更多车企在商业上开展合作,是利于推动换电标准统一的基础。换电市场一旦打开,也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市场的成熟。

对此,以蔚来为中心的换电联盟,意义很大。

蔚来、长安、吉利,各自代表新势力、国有车企、民营车企巨头。

▲长安深蓝品牌汽车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换电方面有所布局,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积累。三方的加入将从车辆的平台设计时开始规划电池标准,实现电池模块化上车,在此过程中共创共建,有望推动电池和换电接口的统一,加快换电发展进程。

▲吉利银河品牌汽车

03.

“换”出来的“高铁路线”

更多车企巨头加入换电,或者更进一步换电模式统一,对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电池规格统一的难题被解决后,在未来会有更加庞大的用户群享受到智能、快速、便捷的换电服务。

用户只要有应急需求就可以到换电站换电,缓解里程焦虑,非常适合长途出行时补能。换电时可以先给电池体检,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每块电池都健康。换电的时候也不用下车,全程自动操作。换电时长最多需要3分钟,效率可以媲美加油。

▲用户体验换电服务

此外,城区和高速公路上都有换电站,换电补能会更加方便。目前蔚来的换电网络打通7纵4横10大城市群;提供换电服务超3288万次;电池灵活升级服务超13万单。而当更多合作企业加入,换电网络有望铺设到全国范围。

▲蔚来换电站布局

在国家层面,也能促进创造一个庞大的电池后市场,促进电池回收再利用,对电网的补充和调峰,减少能源浪费也会形成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换电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新基建”。

在蔚来创始人李斌看来,从充换电业务开始的第一天,蔚来就决定向全行业开放。与互联网云服务基础设施一样,蔚来换电网络和蔚来能源云也是走了一条基建先行、内部闭环、全场景验证、对外开放的道路。经过5年的发展,蔚来换电业务已经做好了向行业开放的准备。这,正是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打造出“高铁路线”。

04.

结语:换电需要共享共建

有行业人士曾预测,换电的终局就是主机厂、电池厂、第三方达成技术标准的统一。而这样标准化的过程需要多家企业共建和顶层设计的出台。

更多品牌入局,与蔚来共建换电联盟,也会意味着换电建设将有更加丰富的资源,换电站的推广、换电车型的打造无疑会进一步加快,随着受益方也就越来越多,参与方也会增多,共建共享成为行业主流。

极越横空出世,集度成为幕后?吉利发布新品牌,百度成技术供应商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武凯

8月14日晚,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旗下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并公布首款车型“极越01”。吉利控股集团方面表示,该品牌由吉利控股集团与百度集团联合打造,是其“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的重要进展。

图源吉利控股集团微信公众号

极越品牌的突然到来引起业界热议。在此之前,由百度与吉利合作打造的“集度”品牌被视作是两大集团合作以及百度进军整车制造产业的核心布局。随着此次极越品牌的发布,集度的未来去向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极越方面对此向时代财经回应称,集度的定位是聚焦智能汽车产品定义与AI智能科技创新,打造汽车高阶智能化完整解决方案,为极越品牌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极越品牌旗下首款车型“极越01”与集度在去年发布的首款车型ROBO-01在外观层面高度相似。在8月14日工信部公布的第37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名单中,已出现该车型的身影。

极越方面还对时代财经表示,极越01将很快开启交付。

吉利百度合作生变

极越品牌的到来显得十分突然。

早在2021年3月,百度便联合吉利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达孜县百瑞翔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百度全资控股公司)持股55%,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吉利全资控股公司)持股45%。

据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百度彼时宣布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则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此外百度也明确表示,在新公司的运营中,百度将占有主导者地位,吉利则更多以战略合作伙伴及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不过新品牌的发布或许改变这一局面。

据了解,极越此次是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全新汽车机器人品牌对外发布。吉利方面表示,极越品牌体现了吉利对汽车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对于新品牌,吉利将负责生产制造工作,百度方面则将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文心一言等AI能力。

与此同时工商信息显示,今年8月9日,吉利与百度双方共同出资建立了“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双方共同投资建立的一家新公司,吉利方面与百度方面各自持股65%、35%。有观点认为,这家新公司或将承担极越品牌的销售工作。

无论是品牌归属、还是新公司的主导权,已悄然生变。

截图来自集度微信小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极越品牌发布后,集度品牌的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内容已然清空,官网则显示“您的汽车机器人正在赶来的路上”。同时,一些原集度公关人员也将介绍变更为极越公关人员。有知情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集度这一变更十分突然,工作人员也是被通知的。

而对于品牌的归属以及百度、集度方面的定位,极越公关人员多次强调称“一直不是百度造车、或者集度造车,一直就是定的吉利杭州湾智慧工厂(与极氪共线),准确的是吉利造车。”此外其也表示,百度、集度做的都是智能化技术赋能,并不是直接下场造车。

时代财经也向百度、吉利方面了解上述相关情况。百度方面表示暂无更多消息。截至发稿,吉利方面未予答复。

新车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新品牌到来的,还有一款“新车”——极越01。不过在业内看来,这款“新车”已是老熟人。

从吉利控股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片可以看出,极越01与去年集度发布的首款车型“ROBO-01”在外形设计上几乎一致。同时由于两款车型均使用相同的数字代号“01”,极越01更是被视为ROBO-01更名之作。

此外,集度在去年12月30日曾携ROBO-01正式亮相广州车展,并首次发布了四款主要的车身配色。集度方面表示,ROBO-01量产版车型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交付,这与极越01的交付日期接近。

老车型重新亮相的背后,造车资质仍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今年4月,集度曾因缺席上海车展被质疑是因未获得造车资质。集度彼时回应称:集度不参与本届上海车展,是根据自身产品营销节奏所作出的决定,不存在“被迫不参与本届车展”一说。集度正根据计划节奏,紧锣密鼓地准备即将到来的重要节点事项,做好智能汽车机器人的养成。

直到现在,时代财经仍未能在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信息查询系统中查询到含“集度”或“ROBO-01”等关键字的产品信息。

截图来自工信部官网

而极越01与之不同。8月14日信息显示,极越01(含3个版本车型)已登上工信部公布的第37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名单。这意味着其生产资质并无难题。

而据时代财经了解,极越01将应用SEA浩瀚架构,并于吉利杭州湾智慧工厂生产。同样于该工厂生产制造的还有吉利旗下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吉利方面还表示,未来极越品牌将大力开拓服务网络、建立充电补能体系。

此外极越公关人员对时代财经透露称,极越01将很快开启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集度CEO夏一平曾表示,集度计划2023年在46座城市开设门店。到2028年,集度将具备全年80万辆汽车的交付能力。但随着新品牌的到来,这一计划的走向突然不再那么明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利幕后资本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