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知名汽车公司都被那些大汽车公司收购了
你好!保时捷的911跑车系列现在是大众公司的打字不易,采纳哦!
宝马公司被吉利收购了吗?
沃尔沃被收购好多年了,宝马没有。
10年爱情长跑!吉利18亿收购沃尔沃,亏了还是赚了?
叶抱一 | 文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这是一句曾广泛流行于国内车市的名言,出自被誉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
作为吉利集团掌门人的李书福,早已通过近几年来多次的“买买买”,彰显了其在吉利公司的汽车版图以及国际化布局上的宏大野心。
7月23日,浙江吉利集团又以4.35亿元拿下华菱星马公司控股权,但人们更关注的则是吉利与沃尔沃的十年爱情长跑。
近日,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合并谈判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风波。7月21日,沃尔沃汽车发布公告,由于吉利汽车打算在a股上市,所以沃尔沃和吉利汽车的合并计划就被暂且搁置。
自从吉利集团10年前大手笔签下沃尔沃汽车之后,沃尔沃汽车便和吉利汽车成为了吉利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此次合并受到外界关注,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思考1+1能否产生大于2的效果。
十年前吉利需要沃尔沃十年前,有媒体曾用“爆棚”一词,来形容有关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收购传闻。
从各大媒体“吉利洽购沃尔沃项目可能落户北京”、“吉利或已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达成初步意向”、“吉利竞购沃尔沃或砸 20 亿美元”、“我不差钱,我要买。”等一系列标题中可见一斑。
从表面数字来看,当时吉利整个市值只有30多亿元,沃尔沃最低价也得20亿美元 ,以至于被人讥为“蛇吞象”。
当世界上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在危机中挣扎时,中国最大私有汽车厂商吉利的雄心壮志却令人吃惊。汽车行业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危机还未结束,吉利却在同时开发6个现代工作平台。
即使对于丰田这样的全球汽车业巨头,六个平台也不是个小数字。
更何况吉利当时还宣称还将在未来18个月内推出六款新车,并力争在 2015 年前开发出 42 款新车型。当时的技术总监赵福全称,到2015年吉利年产能将达到200万辆。
有外媒形容,吉利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书福是中国亨利·福特式的人物,他不止一遍提到吉利集团将成为出口冠军,到2015年将出口130万辆汽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2005年吉利在香港上市之后,相继参加了法兰克福车展以及 2006 年的底特律车展。李书福曾称要在2007年打入欧洲市场,2008年攻占北美市场,然而,就算那时,吉利还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吉利汽车盯上了沃尔沃。
吉利汽车作为中国本土企业,收购沃尔沃的动因主要是其战略和理念的转变。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在产业链中,在曲线左右两端的设计区域与营销区域具有较高的附加 值,而这些区域多被资金雄厚和技术先进的国际企业垄断;曲线中间的生产制造区域利润较低,吉利汽车当时正处于该区域。
由于资金与技术的限制,吉利汽车定位在低端市场,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安全环保节能车”,其经营理念在变。
从内因上讲,吉利汽车凭借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和政府的扶持发展迅速,其核心竞争力也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这是收购的关键。
从外因上来讲,沃尔沃是福特旗下品牌,但是金融危机以来,其销量大幅下降,这也是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筹码。
2006年和2007年沃尔沃销售状况良好 ,2007年销量同比增加 7.1%,但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销量同比减少18.30%,2009年延续下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吉利汽车想通过并购沃尔沃,由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向两端发展,以实现产业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于是在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协议,吉利集团以18亿元收购了沃尔沃 100%股权。
从此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就有两大汽车品牌,一个品牌是吉利原有汽车品牌,另一个品牌就是沃尔沃汽车。
十年后沃尔沃需要吉利2010年之前,沃尔沃全球销量大幅下滑,从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2010年至2018年,沃尔沃全球销量由37.35万辆持续增至64.23万辆,在华销量由3.05万辆持续增至13.06万辆。
这与吉利集团“放虎归山”理念、“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合作策略息息相关。
但沃尔沃与核心竞品ABB(奥迪、奔驰、宝马)的销量差距却持续扩大:201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落后ABB 60~90万辆,2018年扩大至120~160万辆,翻了一倍左右。
2010年沃尔沃在华销落后ABB 11~20万辆,2018年扩大至 50~55万辆,翻了三倍多。
吉利原本希望通过“中国红利”,缩小沃尔沃与ABB的销量差距,但实际上奥迪、奔驰、宝马等竞品大规模推进本土化战略,对年轻用户、低级别城市等“中国红利”的挖掘更充分,进一步拉开了与沃尔沃的在华销量差距,并制约了沃尔沃的全球表现。
2019年前三季度,在各大细分车市,沃尔沃与奥迪、奔驰、宝马的销量差距都非常显著:奥迪、奔驰、宝马的中型轿车销量为14.15万辆、 13.20万辆、10.06万辆,沃尔沃仅0.99万辆。
奥迪、奔驰、宝马的中大型轿车销量为8.21万辆、12.99万辆、13.15万辆,沃尔沃仅3.54万辆;奥迪、奔驰、宝马的中型SUV销量为9.78万辆、11.58万辆、9.60万辆,沃尔沃仅4.49万辆,沃尔沃全面落后核心竞品ABB。
2013年中国车市核心消费年龄段在25~29岁,2017年升至30~34岁,虽有上移,但过去十多年年轻化是中国车市的主要特征,高端、豪华车市也凸显年轻化特征。
中国顶级高端汽车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比德国低25岁。
从2013年开始,奥迪发布年轻化战略,加速国产奥迪A3、奥迪Q3等适合年轻用户的低级别车型,之后奔驰、宝马快速跟进年轻化战略,国产了奔驰GLA、宝马X1、宝马1系等低级别车型,并取得不错的销量。
2019年前三季度,奥迪、奔驰、宝马的紧凑型轿车销量为6.76万辆、5.18万辆、4.50万辆,沃尔沃仅有0.23万辆。
无论力度还是速度,沃尔沃的年轻化战略都远远滞后于核心竞品,低级别车型XC40于2019年5月才国产。
2010年虽然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在中国车市具备走量潜质的S40、S80L都在长安沃尔沃国产,前者授权至2015年,后者授权至2018年。
可惜吉利和长安的谈判并未取得理想结果,导致长安沃尔沃沦为“烂尾楼”。
吉利失去了最宝贵的短期可利用资源;S40、S80L等具备走量潜质车型的市场营销、网点建设等陷入停滞,吉利对沃尔沃的全球豪华品牌塑造,在短期内难以落地;缺少S40,让沃尔沃错失年轻化机遇。
沃尔沃在华运营,短期内难以形成研发、采购、制造、营销、销售、售后等合力,导致2014年起大庆、成都工厂缺少走量新车,大大制约了中国市场对沃尔沃的全球销量贡献。
理论上,2010~2013年是吉利整合沃尔沃国产资源的关键阶段,如能顺利整合长安沃尔沃,再借助吉利优势,沃尔沃极有可能绝地反击,超越 奔驰、宝马,追赶奥迪,晋升高端品牌第一阵营。
实际上2010~2013年沦为沃尔沃新国产的“空挡阶段”,奥迪、奔驰、宝马则纷纷加快国产进度,大幅甩开与沃尔沃的销量差距。
虽然沃尔沃一直强调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将核心竞品锁定奥迪、奔驰、宝马等,但在最关键的研发领域,投入严重不足,或大幅落后竞品。
2010~2015年沃尔沃前后投入110亿美元用于研发,但涵盖了新车型、新平台、新动力、新能源、自动驾驶等众多烧钱领域,僧多粥少,制约了后驱平台开发、传统动力升级换代、中国车研发等。
2007~2016年大众仅MQB平台的研发投入就过千亿美元,远多于沃尔沃的研发投入。
2016~2018年沃尔沃研发投入依旧大幅落后于奥迪、奔驰、宝马,2018年沃尔沃仅11.27亿欧元,后三者分别为42.07亿欧元、 91.07亿欧元、68.9亿欧元。
研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沃尔沃在华研发、本土化等,埋下了与竞品销量差距扩大的隐患。
沃尔沃乘用车端长期为一个小量品牌,技术实力与其他主流外部汽车公司比起来仍然有差距,沃尔沃的销量的确是在增长,但吉利没有要把沃尔沃做成高端品牌的冲动。
瞄准科创板?2019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高达9.3%,连续两年陷入下跌状态,进入2020年,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汽车市场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不少声音指出,“从行业格局看,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弱势品牌面临淘汰出局”。
根据乘联会最新报告,今年一季度我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41%,4月市场降幅将进一步缩窄,但预计跌幅也将达到8%。此前,乘联会已对全年车市走向作出预测调整,预计2020年为同比下滑8%。因此,车市持续下滑将导致行业加速受挫。
在行业寒冬之际,汽车抱团似乎是唯一的路。
根据最新消息,由于吉利汽车计划在A股科创板上市,暂缓推进吉利沃尔沃合并计划,待吉利汽车A股上市完成后,将再重启该计划。
目前吉利集团市值在200亿美金左右,而沃尔沃保守估值在160亿到200亿美金之间,两者的重组会诞生一个出货量堪比宝马,市值约400亿美金的大集团。
这个市值基本与福特公司相当,并可能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汽车集团。
同时在科创板中,并没有汽车类上市公司,有的只是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的公司,一类是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容百科技,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专业化研发与经营的跨国集团公司。
二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相关技术企业,三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检测仪器企业,吉利汽车如果会科创板必将是正宗的科创板汽车第一股。
从全球化趋势来看,不少车企都通过公司合并加强市场竞争,比如雷诺-日产-三菱、PSA和FCA的合并亦或是丰田控股斯巴鲁等。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汽车依然无法单方面应对集团化车企的竞争,或许吉利和沃尔沃合并重组仅是集团化的开始。
2017年7月,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控股签订备忘录,沃尔沃入股领克汽车。入股后,吉利汽车持股50%,沃尔沃汽车持股30%,其余则由吉利控股持有。同年12月,吉利控股宣布收购沃尔沃集团8.2%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2018年6月完成交割。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曾说:“中国汽车工业50%车企破产以后,剩下50%的竞争可能才是最激烈的。”
未来,沃尔沃要面对强大的对手,更要命的是电动化大趋势,更需要资金投入,十年前吉利需要沃尔沃,现在是沃尔沃需要吉利。
在汽车行业,现在这种一方缺钱,一方缺故事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冬天过了,可春天到来了么?
中国吉利收购的沃尔沃上市了,印度塔塔收购的路虎又要卖身了
10月29日,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在老家瑞典上市了,首日股价大涨23%。李书福表示,上市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沃尔沃转型新能源汽车。
沃尔沃在吉利的管理下扭亏为盈、高调上市,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11年前,吉利斥资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时,舆论并不看好这桩合并案。
“这种海外并购不是最佳路径,沃尔沃品牌形象可能会低端化。”
“吉利连自己家车都造不好,还买沃尔沃?”
“沃尔沃一年亏损40亿,福特都没辙,吉利凭什么?”
诸如此类的评论比比皆是。
诚然,2010年吉利汽车质量很差,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吉利开久了,司机能练出一身的修车本领。虽然一年能卖出41万辆车,利润只有15亿,平均一辆车赚3600元。
如此低的利润放在车企根本不够看,有车友推算一辆奔驰C260的造车成本大约15万,售价31万,利润高达16万。3600元净利的吉利可以说“不赚钱”。
吉利老板李书福把收购沃尔沃比喻为“抱得美人归”,潜台词是吉利是个“丑男”,有点武大郎娶了潘金莲的意思。
可偏偏是这位“武大郎”,不但救活了连福特都没辙的沃尔沃,还把它做上市了,不禁令人大跌眼镜。
在收购沃尔沃之前的两年,2008年,印度塔塔集团提前下手,急吼吼从福特手中买了捷豹和路虎,正式进军高端车市场。
当时,塔塔集团的造车水平和吉利差不多,主打低端车,占据了印度70%的市场,财大气粗。印度人买塔塔汽车,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进口车太贵了,关税在50%-100%之间,只能选择塔塔。
结果11年后,捷豹和路虎越混越差,变成车友口中“七折豹八折虎”,高端品牌形象全无。塔塔集团无奈宣布寻求新的融资,出售49%的股份。
两桩收购案具有高度相似性:几乎同时发生,卖家都是福特。为何沃尔沃能起死回生?而路虎和捷豹黯然卖身?
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各行各业全缺钱,消费指数大幅下降。奥巴马紧急启动救市计划,给金融机构注入大笔资金,实行无限量化宽松政策。
倒霉的福特没有拿到多少贷款,因为奥巴马救的是金融市场,福特作为制造业公司,不是优先救助对象,逼的福特为了解决流动性危机,不得不出售旗下豪华品牌:路虎和沃尔沃。
以当时的眼光看,路虎、捷豹和沃尔沃都是不折不扣地赔钱货。2009年,沃尔沃年亏损38.7亿人民币,销量仅33万辆——还不如41万辆的吉利。
路虎、捷豹的亏损查不到具体数据,但福特买来两个品牌时花了50亿美元,转手给塔塔时只有23亿美元,“拦腰砍”也要卖,可见福特已经彻底对路虎、捷豹失去了信心。
有记者问李书福,买了沃尔沃后打算如何扭亏为盈?李书福表示:“沃尔沃的亏损是采购、制造、研发成本过高造成的,如果沃尔沃能与中国制造结合,可以有效降低采购和制造的成本。”
收购了沃尔沃后,吉利引导沃尔沃分别在上海、西安、成都、大庆建、路桥造基地,开始深度与中国制造绑定。
有些国内消费者质疑,中国造的沃尔沃质量不如欧美。
沃尔沃总裁萨缪尔森驳斥了这种说法:“沃尔沃在中国设厂,绝对不是用来生产二流汽车的。只要遵循严格完备的生产体系,不管在哪儿,都能生产出统一品质的汽车。”
大庆工厂的总经理麦克表示:“在中国生产,人工和运营成本将到欧洲一半以下。”大庆出厂的汽车整车已被出口到了美国,质量会有问题?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起到了良好效果,但李书福强调:“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
派到成都工厂的瑞典员工菲约尔丁说:“吉利没有干涉我们的工作,反而在与成都政府打交道时提供了重要帮助。”双方的合作泾渭分明,各司其责。
路虎和捷豹就没这么好运了路虎、捷豹与塔塔牵手后,迟迟产生不了化学反应,薄弱的印度制造无法给路虎、捷豹提供帮助。
2008年被收购时,塔塔集团主打的汽车是一款名为“NANO”的微型车:没有空调、没有转向助力、没有音响、没有保险杠、只有驾驶室一侧有后视镜......
最令人震惊的是NANO在组装时,为了节省成本,在车体部分地方用了“胶水”粘接,而不是焊接!笔者原以为是网友的调侃,查了相关资料后,发现确实如此!
如此塔塔与路虎结合能有什么结果?路虎捷豹在印度建了三家工厂,负责生产经典车型。英国和斯洛伐克的工厂负责开发新车型。
2012年,路虎负责人表示,印度三厂80%的产品用于出口,毕竟印度国内市场吃不掉那么多高端车型。
在印度设厂毁了路虎的质量。近几年,路虎、捷豹频频爆出质量问题,导致市场反响越来越差,销量暴跌。
英国电视节目《Top gear》甚至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吐槽:“作为英国人,我依旧很爱它们,但现在的质量让我爱不起来。”
并一口气列举了六条常见的问题:“变速箱、电子系统、座椅、前驱、后驱、气囊,哪里都可能出问题。”
主持人詹姆斯·梅就感叹:“英国虎”彻底变成了“印度虎”。
国内车主之间流传着一个说法:修不好的路虎。2017年,因质量问题路虎在华召回10.6万辆汽车,第二年又召回10.7万辆。
为了拯救路虎、捷豹的质量,塔塔求助宝马。后者将提供全新的生存平台FAAR支撑新产品的生产并提供四缸和六缸的发动机。
路虎、捷豹作为豪华品牌,居然要向宝马求购发动机,技术退步可见一斑。
中国人不买路虎,销量暴跌其实,塔塔收购路虎捷豹后,还是有过一段好时光的。塔塔虽然技术不行,玩营销的能力一流。收购完成后不久,路虎捷豹迫不及待地冲入了中国市场。
2009年,电视剧《蜗居》爆火,张嘉译有一段台词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吉普车,这是路虎。开车的男人,有血性的,都希望拥有一款路虎。”
给国人植入了路虎高端车的形象,当时路虎在华销量不足2万辆/年。
路虎“极光”引进中国后,达到了“一车难求”的地步。
2010年-2017年,捷豹路虎在华销量从2.6万辆冲到了14.6万辆,整整翻了4.5倍!靠着中国市场的一路高歌猛进,路虎捷豹扭亏为盈,毫不过分地说是中国市场救了路虎。
笔者有位开路虎的土豪朋友,四五十岁,跟我说:“我就喜欢路虎的霸气,宽敞,开起来有面子。”路虎迎合了国内暴发户炫富的心理,一个“虎”字形容的不但是车,同样是人。
巅峰过后便是溃败,连续两年出现大规模车辆召回事件后,国内消费者不再迷信国外品牌。
2018年,路虎捷豹亏损236亿人民币,2019年亏损37亿人民币,中国市场销量暴跌35.5%。为了止损,塔塔宣布全球裁员10%,节约了10亿英镑的费用。
同时,路虎捷豹开始了疯狂的降价促销活动,降价10万的车型比比皆是,“七折豹八折虎”的说法由此传开。中国市场倒是回暖了,但全球市场依旧在溃败。
质量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新的增量市场又找不到,总不能指望印度人买路虎吧?
于是有了塔塔欲出售路虎捷豹49%股份的消息。国内的长城和吉利表示出过兴趣,但最终不了了之。
不难看出,沃尔沃的成功与路虎的失败,离不开“制造能力”四个字。中国国产车虽然不先进,但不至于用胶水粘接车辆。
印度人以为买来几个国际大牌,就可在短期内完成跨越式发展,无疑是痴人说梦。
关键在练“内功”,把国内的底子打好,才能有效承接从国外转移过来的技术和产业。不然下场就和路虎捷豹一样,落地印度后,质量越搞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作者:江左佑安